第一篇:梦魇的造句
梦魇拼音
【注音】: meng yan
梦魇解释
【意思】:睡眠中做一种感到压抑而呼吸困难的梦,多由疲劳过度,消化不良或大脑皮层过度紧张引起。
梦魇造句:
1、我脑里一片混乱,宛如活在梦魇之中。
2、比如,你坐在那可能仅仅是我在做梦,而我可能是你的梦魇。
3、从这个角度上看,为什么不用一个通用的程序进入到我们的睡眠,改写使我们痛苦的梦境,将梦魇连根拔除?
4、这个梦想不仅仅是不可能,它是个梦魇。
5、一个经常扩展的,单片的程序与这个模型正好相反,它可能是维护人员的一个梦魇。
6、一位十几岁的小流氓被赶出了她科尔切斯特的家,她的邻居说到了住在她附近所忍受的“梦魇”。
7、我为我们的科技水平感到骄傲,但是我们的核电站却是我们的梦魇。
8、他们不是梦想家;他们正从一个即将变成梦魇的梦中醒来。
9、现在我开始跳过一些具体情况的细节,立即有一丝光线从我的门缝中照进来,我知道那正是我的老朋友窃贼,但我并没有进一步的受到梦魇的影响。
10、对于我们那些人来说,尽力地去了解它们是一种梦魇。
11、然而直到现在,这些贴评论的人才从曲折迷离的英国司法梦魇中睁开眼来。
12、梦魇还没有散去。我拖拖拉拉走过冰凉的木地板,脚底在稍稍有点粗粝的地面上摩擦着。
13、他高大凶猛,宛若一场黑橙相间的梦魇,走起来的姿态就像是天神在巡视人间,老虎就是这么走路的。
14、一支球队的梦幻剧场是另一支球队的梦魇剧场,对本赛季的红魔来说就是如此。
15、如果说愤怒是生活的一个伙伴,当失去控制的时候,它将会成为梦魇。
16、在我为圣母升天日的宴会做准备的那个早上,夜里的梦魇始终在我心头萦绕。
17、到最后,我们可能会对动物怎样应对近期这次地质梦魇了解得多一点。
18、除了持续不断在观点和价值观念上的争论,与我的父母外出购物也像是梦魇。
19、她说:“如果他知道拥有他作品的各项权限的人是别人而不是我,还有我们打算用于投资的那些钱也没有了,这可能是连施蒂格自己也无法想象的最可怕的梦魇了”。
20、欧洲和美洲正逐渐从金融破产的梦魇中走出来,他们不可能完全参与进来,只能尽量赞美国际机构的做法。
21、例如,如果所有网站对于RSS源都启用不同的视觉特征,这将是可用性的一个梦魇。
22、一个粗制核装置,或者一枚喷出辐射性碎片的脏弹,将是每一个人的梦魇。
23、那场车祸,那个她说喜欢白色一色的男孩,也许是安永远的梦魇。
24、如果这发生在含有疫苗,抗生素及避孕药等的转基因食品身上,将会成为人类健康的梦魇。
25、因此,这种裁决必定是政界梦魇,但未必对改革本身造成致命打击。
第二篇:梦魇美文
月光推开虚掩的窗帘,赶走了室内的黑暗。我惊悚地从梦魇中醒来,枕边还遗留着一丝薄凉。睁开酸胀的双眼,触感到满屋子的柔和,想伸手去接一把温暖的月光,放在胸口,静静地伴我入梦。
恶梦缠身。近几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个这样夜晚,被那些恐惧一直困扰着。睡梦里,时常会被自己的大叫或者哭声惊醒。醒来后,沉浸在寒凄中,久久不敢入睡。也总是问自己,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是心理因素还是真实的生活出现了问题?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是真实的写照吗?,还是自己心里不干净。
老人们常说,做了恶梦是不可以说出来的,否则会灵验的。我倒希望说给一个人听,把所有的恶梦连同憋得要爆炸的心事统统告诉他,可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听诉者,谁能陪我度过这段黑暗,卸下一身的包袱,轻轻松松地活在当下,灿烂的阳光中。苍天不眷顾,这一切都不如人愿,我只好用文字将心事打包,埋葬在心灵深处,来祭奠抹不去的殇。
一路走来,总想用心靠近那个人,并认真地告诉他,若你心中有阳光,你的心房就是我栖息的地方,给我足够的温暖,别让我的心再到处流浪。
世事变化无常,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没有人能够将天道逆转,隔断轮回,终须要面对事实。就像我,仍旧做着无法躲避的恶梦,一个人,默默承受着醒不来的梦魇。
回忆的触角,触碰了曾经疼痛的日子,那些不敢轻易提起的往事,像一场恶梦缠绕在亲人之间。
2010年八月,慈爱而能干的父亲查出了胃癌。时隔两个月,唯一的叔叔喝农药自杀。腊月,年仅四十多岁大姐也查出了和父亲同样的重病。我可亲可敬的大姐是那个年代的一名大学生,曾经是家里人的骄傲,是我们姐妹的精神支柱。
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原本很平静、幸福的家庭。它的降临让我们深深感觉到生命如此脆弱,人生短暂而又无奈。我可怜的亲人,我该拿什么来晚救你们的生命?如果可以,我愿意折寿数年来换取你们的平安无事。
很清楚地记得,那年的春节,我陪大姐在郑州肿瘤医院度过。春节,这个原本团圆、快乐的日子,我和亲人却躲在灰暗处,偷偷抱头痛哭。那种度日如年的滋味苦不堪言,难以形容,让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也从此,我陷入了惶惶不可终日的阴影里。那是恶梦的开始,一直缠绕着我的灵魂,并形成了精神枷锁。那时的我很害怕黑夜,当黑夜来临时,就像可怕的恶魔悄无声息地吞食着我,消耗着我的生命。
每天,我的担心和恐惧都在纠结中翻转,强大的精神压力使人尽乎崩溃。每三个月的一次复查,亲人们的心都在生与死之间徘徊,在无助中颠簸。我每天都在心中默默祈祷,渴望能得到上苍的垂怜,让亲人们的生命得以延续。
几个月下来,我的体重迅速下降到九十多斤。每天只靠一餐勉强咽下去的饭菜来维持生命。后来,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了。那时,感觉自己真的活不长了,担心会走在亲人们的前头。
都说祸不单行,就在那年,我的婚姻开始也出现了问题。
那一夜,身体软的像棉花,轻飘的像从树上飘落的柳絮。我仿佛看到自己的灵魂在室内游走。胸口突然郁闷的快要窒息,我大口喘着气,并没有感觉到害怕,倒有种盼望能快点解脱的想法。可,吓坏了年幼的女儿,她跑去喊泡在麻将室里的老公,催了几次,他终于回来了。进屋的第一句话是,你是心病,去小诊所打一针就好了。我强忍着泪,咽下所有的屈委,继续在黑夜里挣扎、蹒跚。就在那一刻,我的心彻底凉了,也到了死亡的边缘。
如果,与一个和你无法正常沟通的人生活一辈子,会幸福吗?会看到生活的希望吗?能让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吗?也许,只会让你的病情加重,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
当冬天来临时,可怕的寒流包围着我,全身的冰冷,让我神情恍惚,精神麻木。这个时候,总会想到那个最需要的人。渴望他能给我一个紧紧的拥抱,一句温暖的安慰。然后他会轻轻告诉我,有我在,什么都别怕!然而,他的做法并不是雪中送碳,而是雪上加霜,让我冻僵的更快。
如今,寒冬已过,春来万物苏醒。我在一方泉水的叮咚声中苏醒过来,看透了红尘万物,世态炎凉。同时也明白了,生命开始于温暖的春天,延续在亲人们的关怀里,跳动在亲人们的血脉里,这一切都和旁人无关。
后来,我坚决选择离开,想彻底逃脱恶梦的加工厂。
五年了,父亲和大姐也安然无恙。我也从梦魇中走出来,开始了新一轮生活。我会站在灿烂无比的阳光下,继续为亲人们祈祷,愿他们平平安安,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第三篇:《红楼梦魇》读后感
读了一本好书,就像灵魂被西湖岸边的春风吹了,暖得哩,舒服得紧。
张爱玲,我喜欢这个女人的调调儿,模样自然是不差,美得哩。那次看个节目说张爱玲写《色戒》是因为嫉妒郑苹如的美貌,我去他个二大爷的,那是真的没见过张姐姐超凡脱俗的美。
我不是张迷,谁的迷我也不是,但是喜欢看她的书,就像喜欢吃炸酱面,喜欢穿JORDAN鞋,一样的。我不喜欢什么都归结到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路上,但确实是喜欢她。
记得第一次看的是《红玫瑰与白玫瑰》,惊了,这女人太不一般了,写得忒美了。文字那个细腻,柔着你的心和你的细胞,让你忍不住的让她的东西往你心里钻,肉里血里钻啊,可钻过去真的舒服啊。那个时候鸳鸯蝴蝶派的人不少,文字细腻的也不少,张恨水啊,朱自清啊,多得是,比比皆是,唯独她跟鲁迅,特立独行,一女一男,鹤立鸡群,摆明了就是一副全灭的架势。虽然我不喜鲁迅像匕首像投枪的文字,但不得不承认,那个时代,除了张爱玲,真的没人能灭了那家伙,他是个大师,真的,把刀藏得那么俊俏,也就是他了;张爱玲是走另外的路子,柔得美,柔得从小溪到宇宙都是她,你要是读不进去张爱玲,活着也就少了个味道,相当于你到北京没吃烤鸭,到了杭州没吃西湖醋鱼,到了大连没吃海鲜……
《红楼梦魇》最早是俺家书呆表姐给我推荐的,那时正是刘心武说红楼说的举国皆红之时,俺姐说了,张爱玲的好,坦白说,那说三四年前了,这一路过来,老是有那欲望,但是没有那机会,更没有那心。说实在的,张姐的文字是荼蘼那劲儿的,属于LV品级的,莫说小资,大资可能都享受不了。颠沛流离过去了,安稳下来就有心能看了,写得真好,服了。
红楼梦说实话,看了三遍,看了一本脂砚评的,一本毛评的,还有周汝昌的数本,还有其他几个所谓红学家的,都看得不爽快,不痛哭。这人要是不玲珑通透,写得东西也难看。今天看了张姐的,觉得红楼梦才好看起来,我觉得我读书还是挺苛刻的,毛病多,劲儿大,动辄就:这书还能看,这电影能还看,这什么还能凑活。但是这本书确实好看。
说到这里,就说说上周末收工的《爱的逐放地》,渡边淳一的新作。我喜欢这个日本人写得东西,从上中学看村上春树,川端康成,还有老度,其实都不错的。我觉得日本男人就适合写两类,一个是战争题材的,属于武儒系列的,尤其是明治维新那帮大爷的作品,能看出那个时代,到底是一帮爷们让那个国家起来了;我不是卖国贼,也不是爱国贼,但是人家做得漂亮咱们得承认。曾进花了几个月时间研究日本历史,明治维新那个部分尤其血脉喷张。还有就是写女性题材的小说,从《源氏物语》,大概是一脉相承的,都很细腻,很贴心,挺真的。虽然描述肉体比较真实,但是语言优美,很耐读。
第四篇:南京梦魇观后感
《南京梦魇》观后感
中午有幸在老师的推荐下看到了南京梦魇这部十分真实的纪录片,看完后感触颇深,不免想要了解影片背后的故事,在看到了影片导演的向观众的求助信已经最后的一封声明后,我不免感到一点无力的凄凉。
看完了《南京梦魇》,我同样是通过网络下载的方式。对这部电影所揭露的史实,基本上已经无法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在此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对于南京大屠杀的所知,不比历史书上的多多少,记得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个数字,以及一张模糊不清的图片。
南京是一座伤城。七十年过去。那道伤疤渐渐的淡漠了。淡漠到连这样的一个纪录片,都没有人去关心的地步。
原本想找机会看看曾在中国少数城市少数影院垂死挣扎的《南京》,现在却有些犹豫。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再次目睹那样的刺激。满眼的鲜血,满眼的尸体,满眼的恐慌,满眼的绝望。
张纯如女士在完成《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之后自杀。
在美国,张纯如和篮球天才姚明齐名,美国有23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她的死亡。可是在中国,谁都知道姚明,却有多少人知道张纯如?
中国人的冷漠从古至今。《南京》在中国仅有寥寥无几的几份拷贝,连南京差点都无法上映。而由于和《变形金刚》档期撞车,多数影院在其上映四天之后就将其撤出。原因很简单:没有票房。
我相信想看《南京》而无缘的人绝对不止我一个。
我也相信在网上你找不到《南京》的下载,在盗版摊上你找不到《南京》的DVD。《南京梦魇》原版尚且在9月1日之前还能在网上看到,而现在看到的还是原版的那
个吗?
我很期待日本看到这部片子的舆论反应。然而看起来已经没机会了。
日本版的制片人认为这部电影违反史实,并且由于资金问题已经停止制作。
我想再过几十年,当所有亲历那段历史的人们作古,不会再有多少人想起1937年的冬天,南京城曾经是日本人亲手制造人间地狱。
日本人不会承认这场暴行,这场屠杀,这场侵略。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上从来就没有提到过南京大屠杀。日本人或许比中国人更加爱国。中国人如我,可以动动鼠标敲敲键盘为长城投票,却从未去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尽管只需要一张火车票。
我出生在南京大屠杀之后的六十年。我不知道再过六十年后,我们祖国的花朵们还会不会像我们一样静下心来,在一幕幕残酷不堪的镜头中铭记历史的教训。
我想我们应该向张纯如女士致敬,向为了传播二战史实而花光自己全部积蓄的导演致敬。尽管我也不喜欢片尾美国人在日本制造的蘑菇云,看起来似乎是美国拯救了中国。
我想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也应该了解战争是什么样子,也应该铭记当年的那么多条鲜活的生命所换来的泪与血的教训。
回到影片上来讲,作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它通过老照片和老的影像资料的方式向十人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真是历史事实,没有一个现代的演员。刺耳的尖叫声和令人窒息的铁蹄声向人们讲述那个梦魇般的时代发生的历史,特有的黑白影影像和惊惧的尖叫无时不刻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纵使一开始我们寝室只是嬉笑怒骂抱着看一看的心理来观看这部纪录片,但是随着时间轴的行进,言语慢慢的沉默,只剩下粗重的喘气声。
男人是有血性的,看着屏幕上日军将杀人当作一场游戏,用妇女和孩子来练习,他们却以此为傲。看着同胞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做着困兽之斗,原本优雅的古典音乐夹杂这满耳凄厉的惨叫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铁骑之声,显得那么的讽刺。看着他们对生命的渴望驱使着
他们四处寻找庇护所,但接踵而至的是残酷的现实,无处可逃的绝望把他们湮没。我们都已经无法克制自己胸中的愤怒之火。
割了一半的头颈、烧焦的身体、挖掉的乳房、插着木棍的阴部、吊着舌头的人、插进胸脯的刺刀、浑身鲜血的婴儿以及那些日本士兵脸上凶残的笑容,集体射杀、集体轮奸、集体狂欢,他们的对象是几十万的中国人。整个南京古城只留下了杀戮。
而今天的日本政府,仍然对世界声称南京大屠杀是一个盟军制造的骗局。右翼分子还利用政府改编教科书书,告诉日本的青少年:南京大屠杀是中国政府强加给日本政府的,他本来就不存在。日本的历届首相,仍然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其意志力之坚定,手段之狡猾,实在是为令人“叹为观止”。不同程度上否认侵华的罪行.对于整个侵华的历史,则是轻描淡写的表示遗憾,从未真诚的向中国人民道过歉。
看了这部片子,我才猛然发现,我以前对这一段历史的理解太肤浅,我对这段历史只记得30万这个数字,只记得这是不能忘记的国耻,却没有更深入地了解和更深刻的感情共鸣。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大阴影,是任何中国人提起都觉得心痛的经历!
然而正式因为这样巨大的悲痛,所以我们更应该痛定思痛,居安思危。在这样的惨状面前,我们知道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只有默默的努力,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们知道至今我国国际安全形势依旧不容乐观,这更加警醒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尽自己的努力唤醒沉睡的中华巨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生:黎心宇
2011/10/30
第五篇:走出梦魇·读后感
《走出梦魇》读后感
我花了一个星期细读了《走出梦魇》,这本书是奥地利著名的畅销书作家约·马·西默尔的又一部力作。
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著名作家法贝尔以亲身经历写了大量揭露纳粹暴行的文章。在爱妻去世后,他一直郁郁寡欢,失去创作的灵感,陷入绝望之中。就在此时,他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四十多年前,他的初恋情人米阿在他离开萨拉热窝时已怀有身孕,后生了个女儿。现在,他从未谋面的外孙戈兰身患严重的肝病,生命垂危,正躺在维也纳的医院里。戈兰在战争中遇难,只有年迈身衰的外婆与他相依为命。面对无情的现实,法贝尔几经犹豫,终于战胜了自我,毅然飞往维也纳,像格兰伸出了援助之手。然而,怀恨他的纳粹分子也跟踪而至。他帮助格兰战胜了病魔,自己却未逃过纳粹恶魔的迫害。①
看完书后,我深切感受到西默尔通过作品向我们表达的对爱的诠释和对战争的厌恶。西默尔曾是战地记者,他亲身经历感受过战争的恐怖,那里到处都是死亡、镇压、灾难、困苦和不公平。西默尔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在他的小说的人物形象里重新看到自己,他总是希望写的和现实一样激动人心。
《走出梦魇》拥有独特的写作手法,西默尔用明暗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故事时发生在1994年的维也纳,围绕主人公法贝尔和他几十年前的情人米阿陪伴他们的外孙戈兰治疗肝病展开。整篇文章都是在现实和回忆间交叉铺成的,这就为我们为书中人物的行为进行更深入地思考,考虑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分析人物性格,这也使这本书更具有魅力。
《走出梦魇》虽然不具有像《悲惨世界》、《飘》等世界名著在文学界那样的地位和成就,但它不失为一本好书。引用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的一句话就是:“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要善于寻找好书,读懂好书,而爱是优秀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
贯穿《走出梦魇》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爱,用生命去爱,用心灵去爱。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它使得人的生命变得有意义,人们追逐它,守护它。有了它,人的生命才完整。文章开篇是以主人公法贝尔要举枪自杀开始的。法贝尔在妻子死后一蹶不振,他很孤单,内心失去了爱人的滋润而变得干涸,江郎才尽,写不好的作品,他觉得生命没有意义了,因此要自杀。不过,一个电话及时阻止了他,这也给他带来了新生,不过当然也是经过痛苦地纠结的。在他开始帮助戈兰和米阿之后,他接触到了许多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改变了他,挽救了他,使他重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恢复了写作能力,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在文中有这么一个形象频频出现,那就是法贝尔的亡妻纳塔利。其实这个亡妻形象在我的理解看来是法贝尔心中的另一个自己,在文章开始,法贝尔有两个形象,一个是绝望、自私的自己,另一个就以他的亡妻形象出现,是充满爱,乐于助人的。这也体现了西默尔笔下主人公内心的矛盾性,也是人本性的体现。在法贝尔到了维也纳之后,他的身边是充满爱的。戈兰对他的爱、米阿对他的爱、贝尔医生对病者的爱,洛玛医生对职业的敬重和对女儿的爱等等,这些温暖了他,也支撑起了他,在他承受不住压力想要他飞机逃跑的时候留住了他。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活虽然在当时是指战争的,但我觉得同样适用于这里。人心中的希望和爱就像火种,只要还存在着,点燃它,或许你就能点燃千万根火把,并不断蔓延下去,直到点亮整个宇宙。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反对战争、反法西斯、热爱和平。由于西默
尔本身就曾是战地记者,他对战争有着切身体验,他对战争会比我们这些普通人有着更深入地了解。西默尔在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创伤来深刻描写战争的恐怖。这让读者能更深刻地了解到战争的残酷,是心灵能感受到更为强大的震撼。战争使法贝尔和米阿的没好童年时代在一瞬间灰飞烟灭,使他们家破人亡,使得戈兰失去双亲,病情加重„„这是表面的,更恐怖的是心灵的创伤,那是难以消磨的,只有爱才能慢慢治愈它。战争的恐怖和人们的顽强形成鲜明对比,这也表现出了爱的伟大。人们厌恶战争,希望博爱,而爱永远都会凌驾于战争之上。
《走出梦魇》是一部温馨而悲伤的小说,法贝尔最后还是死了,并且是死于枪击,不过不是他自己的枪,是纳粹分子的枪。在他开始重新接受幸福时,在他下定决心丢弃他的枪时,我们在为他惋惜,不过法贝尔好像并没有像我们的感受,因为他在临死前想到的是以前某人在其亲人死后的财产继承问题上。或许法贝尔认为在他想要自杀到他死于别人枪杀这段时间中所做的事都是他赚来的,包括戈兰的治愈和米阿的感情。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路坎坷,总是有起有落,或许结局不完美,但没在过程。
注: ①是<走出梦魇>2003年版,译林出版社,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