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人要像土豆美文摘抄
看到同事小王更新了QQ签名:“做人要像土豆,跟啥玩意儿都能炖一起,咋整都不难吃。”我不觉笑了,土豆不仅是百搭菜,而且营养丰富,实在是广受欢迎的好菜。
别看土豆其貌不扬、憨头憨脑,却能以最朴实的面貌奉献全部营养。像土豆一样的人大家都喜欢,不是因为八面玲珑,而是因为朴素实诚,能让周围的人感到舒服。
不可否认,有些人像辣椒,被一些人爱得死去活来,另一些人却唯恐避之不及。而土豆呢,平实、亲民,任何人都不会拒绝。
我的同事小王正是一个像土豆的人,他几乎能让所有的人感到舒服,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同事、上级、下属,每个人都愿意亲近他。他并不是靠处事圆滑取胜,而是靠一颗真心。小王在家中是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他家庭观念很强,有责任心,而且还能把大家庭里的人团结在一起。因为有他,他们的大家庭很少出现婆媳不和、夫妻矛盾之类的事。
在工作中,无论做什么事,小王都能首先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大家都愿意与他合作。小王还非常具有合作意识,真的像土豆一样,即使跟别人“炖在一起”,也不会喧宾夺主,抢夺别人的风味。他从来不刻意做什么,只是付出自己的热情和真诚,所以很受欢迎。
土豆可炖、可炒、可凉拌,口味多样而营养不变。做人像土豆,在于能给不同的人舒适的感受。有人说,这样的人缺乏个性。其实,这正是他们的魅力所在。他们不尖锐、不刻薄、不趋炎附势、不鄙薄他人。无论是谁,他们都能真心相待。他们的魅力还在于能保持质朴本色,就像土豆一样,不哗众取宠,不唯我独尊,默默地保持着低调内敛的品性,为别人的生活增添滋味。
其实,我们周围有很多像土豆一样活着的人,他们质朴豁达、热情幽默,给别人正能量,自己也活出一份精彩。做人要像土豆,栖身于寻常烟火中,活得朴素而真实。
第二篇:做人,也要像碗美文
1
从小到大,母亲不知给我盛过多少次饭,母亲的爱与温暖总是通过碗悄悄传递给我。
记得小时候,母亲每次给我盛好饭,因我贪玩顾不上吃,饭凉了又热,母亲总是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端到我面前。一年冬天,我生病住院,匆匆赶来的母亲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小碗还冒着热气的饺子……如今,母亲已经去世整整十年了,但母亲手上的温度,也许还在这只碗上留存着。
儿时用过的那只碗,你现在在哪儿呢?为什么我没能保存下这一只小小的碗呢?
要是那只碗还在,对我来说,恐怕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碗了,因为这碗里盛满了热腾腾的母爱。
2有碗不一定有家,有家一定有碗。一只碗盛的是孤单,大碗小碗才盛出一个家。家里可以没这没那,但最不能缺的是碗。
碗里,盛过亲情,盛过爱心、孝心,盛过一家人欢笑,也盛过亲人泪水。碗,曾盛过多少生活的滋味,只有碗记得最清。
上中学时我不当心打碎了一只碗,碎片早已不知扔哪儿去了。一只碗打碎,可以再换一只好碗;一只碗用旧,可以再换一只新碗。一只碗可以陪一个人到老,可一个人难陪一只碗到老。碗无法选择它的主人,主人却可以任意挑选碗。当你用上新碗时,可能早已忘了旧碗的哭泣。一天,当我轻轻抚摸着老家那只上了年纪的老碗时,仿佛触摸到了岁月的肌肤。
小小的碗极不起眼,可一日三餐谁也离不开它。百姓吃饭要用碗,皇帝吃饭也得用碗。再富也离不开碗,再穷也得有只碗,就是去要饭,手里也得拿着碗。
人这一辈子究竟要端多少次碗、要用多少只碗,谁也难说清。可有一条谁都清楚:当你端起碗时,你就端起了幸福;当你端不起碗甚至也无人为你端碗时,幸福就会摔在地上……
3碗有金碗、银碗、玉碗、玛瑙碗、铜碗、木碗、粗瓷碗、细瓷碗、大海碗、搪瓷碗、塑料碗、琉璃碗、不锈钢碗等等。新石器时代就有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的碗无多大区别,不断变化着的只是质料与工艺。
用金碗、玉碗盛出的饭不一定就香甜可口,用乡间粗碗盛出的饭不一定就不是美味佳肴。
4碗为什么总是圆的,很少见方的碗?
因为圆代表着团圆、圆满,人们总是期盼着每天盛出的是一碗碗团圆的日子,是一碗碗圆满的生活。
因为圆寓意着不停地旋转,就像快乐与月亮、幸福与地球、碗里飘着的香与一天天升起的太阳,能永无止尽地转下去……
5抚摸着一片北宋瓷碗的碎片,我依稀能想象出那一只完整的碗是什么样子。
这只碗的主人是谁,怎么会埋在这里,当时的人是怎样用这只碗吃饭的?这碗里,曾盛过怎样的饭菜,曾盛过怎样的日子,曾盛过碗的主人怎样的甘苦,恐怕也只有这只碗知道了。
许多碗作为陪葬品被埋入地下,人在另一个世界也离不开碗?人死了,碗也死了?碗已经一千年没见过太阳了,它还能睁开眼睛么?那天,当我在一个宋墓考古现场看到它时,忽然发现它也在默默地望着我。不知这碗在地下是睡着了还是醒着,是一直静静等待着千年后的这次重生吗?碗里当年曾飘荡着的缕缕香气如今都跑哪儿了,我们还能闻到那个远去了的宋朝的味道吗?
碗张着大大的、圆圆的嘴,你能告诉我这一切吗?碗似乎要说些什么,可始终没有说出来。
拿起这只碗轻轻敲一敲,我仿佛敲疼了遥远的历史。把碗贴在耳旁,能听到岁月的诉说吗?
6常常见碗柜里一只碗摞着一只碗。其实,那是一只碗驮着一只碗,一只碗抱着一只碗、一只碗背着一只碗,一只碗相拥着一只碗……碗与碗也有爱。
逢年过节,八大碗、十六大碗、二十四碗,餐桌上总是摆满了盘盘碗碗。过年,也是碗的节日: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碗连着碗,碗碰着碗,碗吻着人,人举着碗,人与碗、碗与碗似在亲密交谈。人醉了,碗也醉了……
7在看一个收藏节目时,荧屏上出现一只精美的辽代瓷碗。遗憾的是,碗边上有一个残缺,可能是碗的主人不小心磕碰了一下。马未都说,这就好比一个人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就永远也收不回来了,就永远存在这里,清晰地记录在这里,让人永远记住,以至过了一千年,我们还能看到当时他所犯下的那个错误。
一个小小的错误竟成为碗身上永远的伤口,让碗一直疼了一千年,这错误的代价也太大了。错误能改,可伤口能愈合、千年之痛能弥补么?
8将大小不同的碗倒上不等量的水,可奏出美妙动听之曲,这碗叫水碗,3000多年前最早的击缶就是用12只碗状物敲击的。《史记》记载战国时那场惊心动魄的渑池会,蔺相如就是逼秦王击缶以回击赵王鼓瑟之辱。碗虽小,却敲响了厚重的历史,只是岁月听到了、我们听不到了。
当人们还不知晓饭菜是什么滋味时,碗已经先知道了。碗,咀嚼过每一个朝代,品尝过每一段沧桑,盛过唐宋的月光、明清的雨雪,品尽了碗的主人的悲欢离合,尝遍了历史的酸甜苦辣:有的碗里满满的肉已经臭了,有的空碗旁躺着饿死骨……
几千年来,世上烧制出的碗数不清,使用过碗的人更是数不清。每一只碗里都盛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种滋味。不过,碗总是沉默不语,碗总是默记在心里。一只只碗仿佛一个个无形的汉字,默默在天地间写着一页页无字的《史记》。
我眼前有一只汉代的碗,过去它曾盛汤盛饭盛酒,如今盛满了沧桑。当你端起它时,仿佛端起了一段很沉很沉的历史。
其实,历史,也是端着碗长大;中国,也是端着碗长大。
9人要吃饭,就得有碗。吃什么饭,用什么碗;吃多大饭,用多大碗;有多大碗,吃多大饭。碗空才能装满,碗满则会溢出。
工作是暂时的饭碗,才能与智慧才是永远的饭碗。不学无术是泥饭碗,只能混碗饭,真才实学才是金饭碗。而不少人光看到了碗里的饭,却常常看不到碗。
锅里的饭再香也得有碗盛出来,盛到自己碗里才是自己的。生活似一口无形的巨锅,有人盛出快乐,有人盛出平淡或苦涩,关键在手中有什么样的“碗”。
爱也是一只碗,盛满了温暖;恨也是一只碗,盛满了冷酷;知足也是一只碗,盛满了幸福;贪欲也是一只碗,盛满了痛苦……每个人的心都是一只碗。
男人是女人的碗,女人也是男人的碗;父母是儿女的碗,儿女也是父母的碗。碗与碗常常紧相连:我的碗里有肉,你的碗里才有肉;一只碗里有饭,全家碗里才有饭。家是最小的碗,国是最大的碗,大碗满只只小碗才会满,只只小碗空大碗也会空。一个民族是强是弱,关键看国家的碗;一个国家是兴是衰,关键看老百姓的碗。一碗水端平,社会就安定;人人有碗饭,天下才太平,反之则大乱。
碗不大,却盛着天。
碗里盛过无数山珍海味、美食佳肴,可它自己一点儿也不贪占;碗里的东西或咸或淡或辣或苦或凉或烫,它都能容纳并甘于忍受;盛饭即为饭碗,盛茶即为茶碗,盛酒即为酒碗,碗既把自己融入万物,又不失去自己;用时高高端起,不用则扔在角落,它从不计较;碗里也曾有过一些残羹剩饭馊菜,但水一冲洗马上又洁净如初;碗原是松软的土,经烈火锻造出一身硬骨,瓷白瓷白的碗壁上,一尘也不染……
做人,也要像碗。
第三篇:做人要大气美文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格魅力中有一种成分叫“大气”。无论一个人的地位是高是低,事业是大是小,身份是显是微,一个人的魅力如何,关键看“大气”与否。
什么是大气?大气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风范、态度、气质、气度,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外散发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大气是一种纳百川、怀日月的气概,一种从容大方、自然天成、胸有成竹的气量,一种成熟宽厚、宁静和谐的气度。
仔细分析,人的大气,主要表现在对人、对事、对己三个方面:
其一,对人,要宽容,不要斤斤计较。待人豁达大度、胸怀宽广,这是一个人具有良好修养的外在表现。古人曰:“君子要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同志间,要善于沟通,珍惜缘分,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以诚相待,见贤思齐,在共同目标下求合作,在相互合作中求合力,在相互信任中求发展。敌人往往是自己树立的!历史上的成功人士则都具有化敌为友的本事,容人、识人、用人的胸怀和雅量着实令人钦佩。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恒公、唐太宗李世民都是这样具有“大气”风范的人。
其二,对事,要超脱,不要深陷其中。人的一生,碰到的事太多了。几乎眼睛一闭,一睁,碰到的都是事。猝不及防的打击,始料未及的挫折,从天而降的好处,唾手可得的利益,随时发生。事无论大小,不管好坏,都不要太在意,太当回事儿。切莫一见好事就喜形于色,乐颠颠兴奋得不得了,一遇坏事就愁眉苦脸,霜打茄子一样焉头耷脑。遇事不敢担当,怎么能成大器?
其三,对己,要豁达,不要小肚鸡肠。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吃亏啦,受委屈啦,想不通啦,常有的事。同事出言不逊轻慢了你,单位办事不公伤害了你,领导举止言谈没给你面子,这都算不得什么,都要豁达以对,淡然处之。倘若整天围着自己那点儿小九九打转转,时时算计自个儿的利害得失,甚至以一己得与失作为好与坏喜与忧的标准,心胸如此狭窄,怎么能成大器?
大气是一种糊涂。不因贪小利而失大节,保持内心的大原则,看似糊糊,内心亮堂。
大气是一种忍让。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屈己尊人,以德报怨,不轻易拿自己的涵养挑战别人的浅薄。
大气是一种淡薄。坦坦荡荡,身正为范,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金钱名利浮云过,我心自有明月在,心如止水观日月,目似明镜看春秋。
大气是一种从容。心态阳光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当进则进,当退则退,稳重沉静,坚韧不拔,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敢色。
大气是一种境界。战胜小我,成熟大我;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制怠戒惰,常思责任;宠辱不惊,戒骄戒躁。
大气是一种精神人格的淬炼。“大气”是指人的气度和精神状态,它既有性格的因素,更多的则是体现修养、境界等后天可以形成的内容。没有刻苦修炼、百炼成钢的意志,就难有大气;没有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就难有大气;没有雄厚的知识底蕴和高瞻远瞩的目光,就难有大气;没有藐视困难、敢打必胜的自信,就难有大气。
一个大气的人,不是无原则,无气节,而是小事不挂怀,世间无大事。胸如大海,只藏真纳善,拒绝虚假。懂得忘却,不计得失,活一种精神气质,活一种品位境界。
一个大气的人,不是没有七情六欲,而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知进退,懂人心,自求多福,宽容是金。不管多么大的不愉快,也能够做到一笑了之,事过了心随空,不让污浊之气在自己的心里驻足,内心永远保存新鲜的空气,一尘不洒,化腐朽为养分,让它们滋润自己的心田。
一个大气的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是长久的浸泡在俗世中,有了一种顿悟,生命得以升华,明白了烦恼愁苦是一世,开忙人乐也一生。愿意分享,不怕付出。舍去半升,终得一斗,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个大气的人,不自卑,不倨傲,温柔敦厚,不失纯真。气定神闲,稳如泰山,深沉如山,透彻如水。能够透过现象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不固执,不迷失,恬淡自省,俯仰无愧,得一份大自在,大欢喜。
一个大气的人,愁苦的阴云从来不会飘浮在他的天空,而欢喜的花儿却会常年盛开在他明亮的心田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气就是喜神,自然常聚幸福,大气就是活水,滋润百花盛开。
大气的人,有着幽兰的清雅,竹子的气节,松树的风格,寒梅的傲骨,大山的浑厚,大海的渊博。
人生一世,草木一种,继致做事,大气做人,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境界。有大气者方能成大器,有大气者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篇:做人要机智灵活美文
一位著名的商人把机智列为自己成功的第一要素,他认为自己成功的另外三个条件是热忱、商业常识和衣饰整洁。
由于人们缺乏机智、不能随机应变而造成的错误与损失,不知道有多少。很多人因为缺少机智而糟蹋了自己的才能,或是运用自己的才能时不得其法。还有许多种情况,由于缺乏机智,以致伤害了朋友的感情;由于缺乏机智,商家失去了他们的顾客;由于缺乏机智,律师减少了他们的业务;由于缺乏机智,作家得不到读者的支持;由于缺乏机智,牧师引不起信徒的注意;由于缺乏机智,教师失去了学生的信赖;也是由于缺乏机智,政治家失去了民众的拥护。
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如果他缺少足够的机智,不能随机应变、权衡利弊,不能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做恰当的事,那么他就不能最有效率地表现自己的才干。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者在专业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往往因为缺乏机智,事业一无进展。一个人
如果有了机智,再加上坚毅努力的精神,便可以使事业有大的进展。
“一个有机智的人,不但能利用他所知道的东西,并能善于利用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还能用巧妙的方法来掩饰他无知愚拙的方面,这样的人往往更易得到别人的信赖与钦佩。”
一般人之所以缺乏机智,一则是由于他们不识时务,二则是由于思想不敏锐。
有一位女子从乡下朋友家做客回家以后,给招待她的朋友写了一封信,对她的热情款待表示感谢。在信中,她说在府上被蚊虫叮咬时甚感痛苦,而回到自己舒适的卧室深觉愉快。这个女子想表示感激之意,但在无意中写成了一封不客气的信,毫无疑问,这是因为她机智不足。
机智的人善于交际,能迎合别人的心理。这种人初次与人会面,就能找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并将其提出来作为谈话的资料。他们不会过多谈论关于自己的事情,因为他们深知,对方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他们自身的事情和希望。而不机智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只喜欢谈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常常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于是,这样的人便常为朋友们所不喜欢。
机智的人即便对于不感兴趣的事,也不会轻易在表面上显露。而那些有怪癖的人,往往最容易得罪他人。这种人如果要加入一个团体,也一定不为大众所欢迎,不是受到冷遇,便是自讨没趣。
要说种种优良品质,机智可能算得上是最紧要的。机智的人,对于一切事情都能随机应变、处置得当,这样的人才能利用适当的机会,发挥自身的潜能。
那么,如何培养机智呢?一个作家曾经巧妙地写到:
“对于人类的天生性情,比如恐惧、弱点、希望及种种倾向,都要表示同情。”
“对于任何事情,都要设身处地地思考。在考虑事情的时候,要顾虑到他人的利益。”
“表示反对意见的时候,不应该伤害到他人。”
“对于事情的好坏,要有迅速的辨别力。必要之时,做必要的让步。”
“切勿固执己见,你要记住,你的意见只是千万种意见中的一种。”
“要有真挚仁慈的态度,这种态度,能够化敌为友。”
“无论怎样难堪的事,要乐意承受。”
“最重要的,便是有温和、快乐和诚恳的态度。”
第五篇:像春天一样活着美文摘抄
人,应该像春天一样活着。
像春天一样,我们要对生活充满激情。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我们才会用阳光般的温暖,去融化冷漠的雪垛,去融化冷漠的坚冰。让雪垛融化成清澈的溪流,滋润隔膜的心田;让坚冰融化成澎湃的波浪,拍打起振作的眼神。我们要用春天的激情,氤氲出诗的韵脚,飞翔起美妙动听的歌声;我们要用春天的激情,将远山渲染成一个个生动的音符,让阳光谱成天地间最美的旋律。
像春天一样,我们要学会创新。要在荒芜中播下嫩绿,要在沙漠中育出花朵,要把一块块田野变成希望的帆船,要把一片片寂寞变成梦的庄园。要在空旷中开辟出繁茂,要在荒凉中开辟出昌盛。站在历史的峰峦上,让今天从思索中腾空而出,变成一只矫健的雄鹰,让开拓变成它的翅膀,让明天变成它的眼睛,让长风变成它的呼吸,让无限变成它的天空。
像春天一样,我们要潇洒地对待生命。不要再悲观地嗟叹落叶,不要再忧郁地怨怒霜冰,不要再坐在寒冷的屋里叹息,不要再躲在泪水中无声追忆。该忘记的就果断忘记,该记住的就深深地刻进记忆。走出孤独。走出忧郁,走出自我。像春风一样,去踏青,去爬山,去采集鲜花,去唱歌野炊,去拧一管柳笛,在燕子拐弯的地方,吹响绿色的音符,去看一棵芦芽,在露的梦里,一节一节地向太阳攀升,去河边听阳光撕裂冰的声音,去花园看花蕾轻启芳唇吐露满怀芬芳的情韵。去想去的地方,去想看的地方,去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地方,自由得像呼啸的风,轻松得像飘逸的云。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尘世的烦恼,在真正属于自己的时空中,我们和春天一样,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像春天一样,我们要有开放的胸襟。打开门窗,打开冰雪的篱笆,打开冷漠的禁锢。该吐绿的就尽情吐绿,该开花的就尽情开花。让蝶去捎信,让蜂去传媒。让风将树吹绿,摇起青春的旗帜,让雷将天空擂响,通告开拓的宣言,让涨潮的河流,鼓荡起一往直前的涛声……
像春天一样,我们自信而满怀希望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