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次房间整理是一次大脑思维之旅杂文随笔
周末除了修炼硬本领,我也都会安排房间整理。
凌乱的房间让我烦躁焦虑,也会干扰我修炼硬本领的注意力,尤其是练习思维导图的书桌,竟然摆不下我所有的画笔,特想抓狂。我承认,我常常刻意压制的急脾气,那时候确实“呼之欲出”啊。
所以每次整理都从书桌开始,然后衣橱,书橱。先是各种不要的扔扔扔,一季度内不会用到的收收收。每天必用的必须固定地方,不许乱放,重点提醒我们家爸爸。
每次整理都顿觉神清气爽,动力十足啊,感觉做了件人生大事。同时,也在想,东西这么多确实消耗各种成本,是我收纳不当?对物质占有欲旺盛?还是本身思维不够精简的外化?
结果发现,这些原因都有!我很赞同给生活与思维做减法,深刻领悟断舍离,但缺少相关概念与有效方法,行动力无从提起。
接下来打算走上从0——1之旅
1、跟着牛人了解整理知识,目前锁定周周教练。
2、阅读相关书籍,链接周周教练微博进行寻找。
3、刻意练习,体会断舍离,先从书桌与办公桌开始。并借助工具收纳(已买简易书架与组合笔筒),修炼形成符合自己实际的整理原则。
4、给思维做减法,先去了解相关知识,尽早实践。目前尚无清晰思路,如果有经验的小伙伴,欢迎给我提建议,感谢!
从输入到输出,一样一样完成,总结经验,即使调整反馈,让生活与办公环境少给我增添烦恼。
一次房间整理,也是一次大脑思维之旅,若把今日之收拾仅仅等同于一般劳动,我想以后依然会重复今天的场景——凌乱然后收拾再凌乱再收拾——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第二篇:最后一次杂文随笔
贴着、轻抚着黎那结实的、肌肉鼓鼓的胸脯,他运动员的体魄、强悍与霸道征服了我,跟着他走过了许多年,直到我看清楚了,在他心底里,我什么都不是,没有我位置的时候,我选择了悄然离开。
路,还得继续走,不能因为黎一个人挡住我前进的步伐。
我收拾头绪,有了准备,最后一次,在黎的单身宿舍,享受我的爱情,我知道,经历过这么铭心刻骨的情感,我的生活再也不会有第二个男人。我将爱凝成一个水晶球,冻结在心的一个角落,自己守护着,自己享受曾经拥有的时光,不需要谁懂,我自己喜欢这样爱着,只有这样,我才不会奢望什么,强求黎给我什么,或者得帮我什么。
我的爱,就锁在我心房的密室里,谁都抢不走,谁都要不了,我的心,再也不会受伤了。
拥抱着自己,闭上眼睛,美美地享受灵魂升华。
爱在心,无声无息。
一个人,思想着。
爱情,只有给予,没有索取吗?
假的!
我爱着!我要他在乎我的时刻存在。
当没有这浓烈的感觉的时候,我知道,我爱的人不是爱我、抱紧我、贴紧我的时候,我宁可不要这披着爱情外套的装模作样。
心,在品尝爱情的滋味。爱着的人,在心里,也在生命里,哪怕是最后,只要有感知的一刻,不会因为岁月而改变,似乎是吞下去了,一起过日子。
我爱着,珍惜这最后一刻……
夜幕降临,宁静的夜,膨胀着的深情,满满的足。
我贴着黎壮实的胸脯,深深地吻着他,似乎是吮吸着甘露,吸进精髓,源源不断的爱恋,流进血管,滋润心田,拥有了他的全部,跟着他比翼双飞,脱离了生活的油盐米醋,再也没有了酸涩的摩擦,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背道而驰。
我俩身心融合在一起,他是我的,我成了他,没有隔膜,没有距离感,没有因为断了通讯而纠缠不休,就要着他握紧着我的真挚与诚意,再也没有因为他在我面前玩着手机而发生争执,心被刺痛得缩成一团的苦,如冰冻的结,千百个为什么在心头呐喊:“爱我为什么要当着我的面没话说?爱我为什么要拿着手机玩而不跟我倾心而谈?分开的思念,不是期待聚在一起的欢乐吗?爱我为什么不多给我传递爱的信息,让我感受爱情的滋润,日子因为你的点缀而鲜花怒放?爱我为什么不在黑暗的夜给我一个笑脸,传送你的情意绵绵,温柔暖化我的空间,我俩一起感受这热情的青春,燃烧的爱恋呢?
……
不再了!
眼眶湿了!
再也不会伤我这么深了,不再伤痕累累了!
这么的愁肠百结,要着握紧吗?
不是的!
放手了!不再拽紧情感的线,放飞了爱,不再握紧着,不再霸道着要朝夕与共,分享我的苦与乐;不再把我抱起来转转圈,要着他给我永远;不再时刻在意着、呼唤着却见不到人的失落;不再让等待把情感辜负了。
摘一片绿叶,给心灵滋润的营养,雨后的新绿朴素、洁净,不染尘埃。
或许,爱是自私自利的,有给予也要索取;或许,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轻哼着歌曲,感受走过的时光,如吸取大自然的精华液,滋润容颜,心,不再老……
北来的微风吹响落叶的秋黄
受过的伤让眼泪生长
把心系在你身上
随你流浪到远方
心掏空逃不过梦一场
同谁顺段路自以为 地久天长
暴露自己对温暖渴望
将你喻成避风港
把心依偎你胸膛
到最后才发现是奢望
我在你走后的时光里受累
品尝昔日你留给我的伤悲
给你的情像落叶
等待白雪来轮回
掩藏了埋葬了的心灰
还要多久的时光才能赎罪
放下昔日你留给我的伤悲
给你的情终不悔
但很难有下一回
不爱了就放手让你飞
……
第三篇:一次桑拿杂文随笔
赫尔辛基的行程里,没有计划到桑拿这一步。直到座位对面的Daniel提起一家日本芬兰夫妇开的桑拿房,于是成了计划里一项。
Kulttuurisauna在赫尔辛基一个小角落海湾,周边大多是民宅。像很多电视剧里,一间开在海边的小门店一样,它就这样立在那里。门面简单,落地玻璃窗入口,霓虹竖着写着的sauna字样。昨天刚下过雪,于是门前的一小方块草坪上都是积雪,一张面向海的公共椅摆在那里。
来赫尔辛基之前,我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几乎都来自于那部电影《海鸥食堂》,是关于几个日本的女人在赫尔辛基开的一家咖啡馆。有印象他们在阳光灿烂的海边散步,人和自然一切都刚刚好。
坐在这里,想象白天有阳光的话,大概就想电影里一样。可赫尔辛基又比想象的接地气一些,比起设计街区那些高级设计,许多房屋的设计像是完全单单功能性的遮蔽所,没有像瑞典芬兰冰岛屋子所有的“北欧特色”。
走进屋子,可以看到左边玻璃窗里的日本女主人,右边落地门有人进屋换鞋。推门进去,满地都是客人的鞋子,左边就是招待的男主人。桌上左边放着一个三角形的蜡烛,一个白色的瓷盘,里面放着退还的钥匙,右边放着一个人透明的玻璃水瓶,和两个深蓝色口的白色小铁杯。他身后放着一张关于借用物品和饮料的费用牌子,写在格子里的字母的间距很大,安静的挂在那里。厅堂二分之一处右侧是一扇木门,前面垂直的架子上放着人们用过的铁杯。左侧的空间里坐着的穿着泳衣裹着浴巾聊天的几个女人,还有坐在椅子上翻着书的男人,稍远一点有一个火炉。
“进屋就是更衣室和储存柜,然后是淋浴,最后是桑拿。不准拍照不然罚钱喔!现在海水温度是2摄氏度,游泳应该也没问题。”男主人哗啦啦的一下子把规矩都说完了,把手里的一块手巾和挂着浅红色皮筋的钥匙推向我。
芬兰比瑞典的桑拿好在,男女间是分开的。左手的木门是女士的,储物架都是浅色木质的,爬着一个个深色小圈圈的纹理,上方嵌着好看的字体数字标牌。中间排着四张工字型的凳子,零星落着小铁杯。再往里走是淋浴间,还有一个小水池和男士间共通,放着小勺子。推开最后的桑拿间,藏在水汽里的木头味伴着热气迎面扑来,有两层石板台阶,和短短的扶手,左边等同两层台阶高度的石头围炉,末了就是一扇朝着大海的窗子。整间屋子跟其他两间一样,只在入口门处有灯,不是很亮,却看到的皮肤上流渗出的水滴。
来的人大多是一对好友,也有说着英文的旅行者,聊一会天,安静的浸泡在木香的空气里,也有人想在做高温瑜伽一样不时地压腿,还有人就抱着腿闭眼,呼吸,蒸发,然后推门出去。
很喜欢那扇朝着大海的窗口,可以看到远处的船,和对面港口的民居。窗子嵌在木头里,悬着水滴。玻璃和木头是一种让人安静的结合。一个是像能穿透一切的表象的澄净,一个是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内在的沉静。
一瓢水,嘶啦声,水汽上升、散开,皮肤也随之呼出水滴。对面的女生有很好看的线条,她交叉着腿,一只手顺了顺头发,然后闭着眼,下巴搭在膝盖上。她头顶和坐着台阶垫都是向后延伸的木头,整个人和空间形成很好看的几何曲线。我在想,那些画人像的画家,灵感会不会是从桑拿房出来的呢。热到快不能呼吸的时候,推门出去,径直走向厅堂,然后那个黑色的木头推出去,是海,满月下的大海。踩着木质阶梯,七八米,就走向了可以下海的台阶。之前放了两盏灯火,老旧的铁架子,烛光摇曳的,像是海上航行的灯火。
这段距离的左侧是玻璃窗,里面的人们围着火炉聊天歇息。阶梯围起来其实更像一个小庭院,中间有一棵大树,只剩下了树干和树枝,和倚在一旁的小船,这时候的视野里也只有眼前的庭院和海,左侧的玻璃窗里人都变成了移动的点,有形无声,是一种人和自然之间很通透的感受。
室外大概是零下的温度,穿着泳衣也撑不过五分钟,却还是想坐在木椅凳上呆一会,看着大海,淡淡的木香,伴着风声的海浪声。
就这样来回在冷暖间跑三四回。
走之前翻了翻摆在桌上的书,是主人自出版的书,关于桑拿,关于人们的居所和交流。后来知道男主人是建筑师,这座桑拿房子也是受韩国一个宅院启发所建。
小书里说,桑拿房建在海与路的边界才有风,一切才会流动起来。还说,桑拿是从外到内让人一切归零的状态。
我想起小时候跟妈妈去的公共寓所,他们有相同的功能性,当内容设备减少的时候,就是精神进入的时候,一切才慢下来。回想每一样东西都那么简单,却都恰到好处地放在那里,什么都不再需要,也不缺少。
大概桑拿就是,用现代的灵魂,回归原来的样子。
第四篇:团圆,是一次文化之旅
团圆,是一次文化之旅(人民论坛)
王 弢
《 人民日报 》(2016年02月11日
04 版)
新春团圆,跨越千山。
哪怕,是买7张火车票、途经8个地方、在11个火车站上下车、行程2000多公里曲线回家的西宁小伙;哪怕,是从北京骑了17天自行车、“千里走单骑”回到老家的南充姑娘;哪怕,是载着年货跨越大半个中国,由广东一路奔驰到云贵川的“十万返乡摩托大军”……团圆之旅即便充满艰辛,也阻止不了人们春节回家、亲人团聚的步伐。
回家过年,在百姓心中是至高的。今年预计近30亿人次的春运客流量,相当于整个欧洲人口搬了4次家。“流动中国”的时代,带来了“活力中国”的成就,也让文化交融前所未有,“阖家团圆”成了春节的第一主题,其意义,不仅仅是一次团聚,更有心灵的抚慰、精神的回归。
新春团圆,文化之道。在无数人心中,回家之途是回归心灵之途,团圆是渗于血液中的文化——以家族为单位延续、传承,进而扩散在社会和国家。因而,由家到国是心灵的道场,是薪火相传的地方,是做人的责任所系。春节,这个特殊的时令,将人心、家庭与国家,融在了一起。千山万水,挡不住游子回家团圆的步履,家成为文化大道的载体,使人生命昂扬,人生愉悦。
回家的百姓不以遥远的征程和艰难为苦,反而乐在其中。辗转7省的换乘小伙一路收获各地特产,带回老家的团圆桌上;一对母女未买到直达票,将绕城跨省的返乡之旅编排成一次沿途的旅游活动。将艰辛化作旅游之乐,这是对道之本 1 质的践行,也是中国文化的收获。大道往返,欢喜常在,这正是中国百姓的幸福所在。正是回家的信念、想着“妈妈的味道”,才会让人在旅途“爱不觉累”,甚至学会了化苦为乐。
新春团圆,心灵港湾。春节的返家潮感天动地,回家过节是不言自明的,义无反顾地奔向老家是国人的自然之举。春节像是一次家对游子的召唤,也是一种游子对家的眷恋。无论怎样开枝散叶,根始终扎在土中,是中国文化之归宿与传承的路径。文化之根由人心承载,而召唤与眷恋,本身就蕴含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凸显着家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流淌着中国人的文化血脉,进而衍生出一种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人一生都在寻找回家之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体与家庭是宏大世界的起点,而家是内心,是天地赋予文化的载体。内心的历程或需寻寻觅觅,若明若暗,但道不远人,“春节回家”,是让人心人性散发自然之善的最佳时机。藉由“回家”,清扫浮躁的人心,找回丢失的追求,感恩祖国昌盛、国泰民安;感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谢所有值守在春节岗位上、为无数人的回家团圆牺牲“小我”的人。春节,理应成为中华民族与善良美德的一次交流与约定。
“三六九,往外走”。正月初三之后,回家过年的人们,陆续开始新一轮的告别。团聚如此短暂,但感谢春节,让我们有一段品味文化中国的时间和空间;感谢春节,让我们如此深切地感受以家庭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味道。
第五篇:有一次怀念杂文随笔
明天去散伙饭。前天拍的照片,妈妈说我笑得好看,但是没有放开。这一年我过得兵荒马乱,孤傲与卑微与胆怯。
但我走下这一天又一天夜晚九点半之后的路,追过路灯追过道旁草木,在暴雨之夜被沉重书包压得挺直脊背,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是我喜爱的句子。
是的我知道。学姐说,相信天空之外的崇高。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下面记的都是前天的事了。
物理老师说自己前一天晚上因为帮老婆手写小学生评语写到十二点半才睡觉。他说自己的一路,从X校到S校(我校)。
他说起自己来S校教的第一届学生,高三时广播给老师的话,那个在普通班却能考到西南政法的漂亮女班长说:“小孩才为分别难过,大人都期待重逢。”老师三十好几高高大大地戳在讲台上,说自己可能内心里还是个小孩。做新高一班主任过了几个月才调整过来,面前的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班高三生。结果又要分班了。结果他当班主任的三班和他教的四班十三班都又要分别了。
他说他还是有点难过。
那位与我共赴光明的同学说,三月份他一来就觉得是个温柔的人。温柔如蝴蝶,擦过眼睑类似细密的痒。
我记得我倒数第二刻的时候还没有懈怠,中午去物理办公室看见他躺倒在最正中的桌后,举着手机离脸不到五公分。小心翼翼靠近,去找了刚从小黄被子里坐起来的何老师。回头就看见他两只脚丫子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醒啦。
我依然只想纪念他。
七月五号去新班级,我总希望还能见到居老师,见到小美,见到戴老师。我总希望来日方长。
之前我腿上烫伤,穿过长长的医院走廊,看见床上灰扑扑白色垫子看见走廊黑压压坐着蹲着的人群看见绿莹莹的指示灯。我突然想医生会不会才是最麻木的人,看尽了生死和生死重压之下的人间百态。以医学生物学的姿态,理性却疏远。
会不会当我们毕业,最后也只是变成一个两个流传下去的例子曾经的或好或坏的故事,用来教育用来引导,唯独不用来怀念。
我想起初中英语老师说的,“这三年,对于老师,只是一份工作一个职业;对于你们,是人生。”
但我觉得,三年,对谁都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