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心素养语文活动课教学浅谈论文
摘要:语文活动课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种课型,对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活动课要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立足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语文课听、说、读、写、思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拓展知识,习得能力,陶冶情感,塑造人格,培养与发展非智力因素,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活动课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实施要遵循体验性原则,评价要遵循合理性原则,教学过程要遵循序列化原则。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构建的,实践性、活动性是其得以养成的前提。语文活动课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种课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语文活动课的设计要遵循科学性原则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课程体系下的一种课程形态。它立足语文学科,始终以陈述性知识的内化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为任务指向,并最大限度地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思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帮助学生获取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其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语文活动课的整体设计包括课堂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两部分。前者是后者的知识基础,是在为认知能力提供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是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为此,语文活动课必须突出语文学科的特色,回归语文本真,与生活密切关联,引导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与社会,在言语习得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思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进而正确剖析文化现象,积极传播先进文化。
二、语文活动课的实施要遵循体验性原则
语文活动课以教师精心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基础,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积极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语文能力为目的。为此,全体学生必须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亲自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内化过程。语文活动课的关键是“活动”,即要让学生充分“活”起来、“动”起来,通过切身体验和感悟获得知识,最终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
三、语文活动课的评价要遵循合理性原则
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为此,语文活动课要有适时、适度的评价方案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即要将语文活动课的评价纳入到学生语文学业水平和教学质量检测的评价体系中,对语文活动课的实施进行及时反馈和调控。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参与态度、方法运用、合作精神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进行评价,引导其学会学习并自觉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要在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和活动任务中,对学生运用语文学科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发展情况等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除此之外,评价的内容与方式还要全面、多元。
四、语文活动课的实施过程要遵循序列化原则
实施语文活动课要有相对稳定且系统的序列化设计,应根据相应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材的编写体例,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学校课程资源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制定教学方案,构建语文活动课序列化课程设计。为此,语文活动课序列化课程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状况相适应,要与语文教学规律相一致,体现由浅入深、由单一向组合、由标准规范到个性自由的训练层次,力争内容上前后关联,形式上循序渐进。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活动课可以进行如下设计:第一步:引领。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点拨诱导,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激活学生内在的潜质,引导学生在“活”中“学”——这是活动课的准备阶段。具体地讲,一是教师要立足语文学科特点,立足语文教材文本,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为任务指向,通过“情境创设”“因势利导”与“精彩演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亲身体验,亲自感悟,同时通过“民意测评”“话题探讨”明确学生兴趣之所在,为学生下一步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做好铺垫;二是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对课内知识的掌握引向更深更广的天地,从课内走向课外,强化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三是教师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写“每日随笔”,演“课本话剧”,编“文学手抄报”,或鼓励学生开展“错别字普查”“读书沙龙”“演讲会”“辩论会”“新闻发布会”等语文实践活动,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种种情感能反复得到体会和验证,而一些消极甚或有害的情感会得到转化或消除;语言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思维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也因此得以发现。这样,学生便拥有了积极探究神奇世界的大脑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实现由“领会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第二步:放手。就是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体验感悟、启迪思维,培养探究意识和习惯,在“动”中求“智”——这是活动课的实施阶段。具体地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一系列新颖而富有探索价值的专题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总结方法规律,体会获得新知的乐趣。首先,要让每位学生在阅读、写作或参与培养听、说、读、写、思能力的专题活动中,满怀热情地独自实践,自主活动,亲自体验,取得相应的收获。其次,要求学生通过生生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评价,相互完善,并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要进行评价总结,或谈收获,或说建议,以教促学,以评促学。这些不同层次的活动,会促进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获得独具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逐步做到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深刻、有效地提升思维能力,养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积极传播中外先进文化,进而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小语文”课堂走进“大语文”殿堂,放手让学生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影电视等,并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对联、谚语等;或让学生体验民风民俗,考察山川地貌,观察鱼虫鸟兽等;或设立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新闻社、文学社、朗诵社、话剧社、演讲社、辩论社、公益社、读书会等,使学生成为活动课的综合实践者,在实践中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文化自信心,实现由“主动学习”向“学会学习”过渡。第三步:激励。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评价褒奖、激励反馈,诊断、调控和优化教学过程,拓宽学生的成长空间,追求“多”中求“全”——这是活动课的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成果的展示和评价过程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从参与态度、方法运用、合作精神,以及运用语文素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设置评价标准,对活动课进行多元评价,全面考查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展示与评价活动,要在小组内、小组间、生生间、师生间互动进行,并要求全体学生全面参与,评出优、良、中、差等不同等次,对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激励,对表现较差的同学也应发现其闪光的地方,同时适度地进行表扬与鼓励——这样做会激活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需要,并使之在活动中得到强化、维持和巩固。这一阶段的评价活动,可以提升学生欣赏、评价的能力及其品质,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学习活动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并逐步认识到对学习语文来说至关重要的潜能与倾向、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实现由“学会学习”向“习惯学习”过渡。
综上所述,语文活动课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构成要素,立足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可以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语文课听、说、读、写、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变革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拓展知识,习得能力,陶冶情感,塑造人格,培养与发展非智力因素,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篇:核心素养论文
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教学中的应用
‚知识核心时代‛已逐渐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学校的任务绝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给未来发展提供有核心素养的学生。那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授人以渔,有素养的老师教数学,会给学生以‚种子‛;有素养的老师教美术,会给学生以‚种子‛。素养的种子,本质来讲,不在于老师教什么。素养的种子不是教出来的。素养的种子,是‚浸‛出来的、‚润‛出来的。一个老师成熟与否,专业技术水平只是其一。一个专业技术过硬的老师,能否在‚友善‛‚独立‛‚思考‛上,给学生以‚人‛的影响、濡染。这才是我们要经常思考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相匹配,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可以以德育教育主题为抓手,抓好学生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学科教育(1)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实现合作、互动和分享信息;即教师要学会放手,做到学生自己会做的教师精良不讲,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的,教师尽量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精良少讲;(2)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对课程设计要进行大胆的创新,活用和用好教材,不能把教材作为教材来教,即教师要敢于创新;(3)教师与学生保持沟通,建立一种乐观的教育文化气氛,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4)、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5)、要灵活设计问题,要求少而精,一般情况,每堂课,初中阶段最多不超过四个问题,但每个问题必须要有价值,要有讨论和探究的价值,也必须围绕课题设计,同时我们还在教学设计中,加了一个内容叫做考试链接,作为学生训练和提升学习能力的内容。
总之,核心素养在老师的教育里自觉生长,学生的心田里才能播下素养的种子.‚分数、等级、排名‛等沿用了多年的‚关键词‛,要转变为‚友善、独立、思考‛的‚素养的表达‛。
第三篇:论文核心素养
论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史料实证精神”
2014 年 3 月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动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就为适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目标
作为历史教学的一线教师,我们自己应该充分理解和把握对核心素养,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在课堂中成为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践行者。首先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历史的魅力在于其真实性。因为真实,才能让人对已逝的历史产生深重的敬畏之意,史学的真实具有双重性,不但要反映历史的真实,而且要反映史家当前的真实,而历史史料实证素养我认为尤为重要,是历史学科区别与其它学科的重要素养所在,也是历史课堂学科素养培养的特色与重点。
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将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希望学生通过历史教育教学达到以下四点素养提高
1、是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是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学习历史,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史料。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等。例如在讲:《古老印度的抗争》这节课时,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时,运用史料中的数据向学生展示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进行的大肆掠夺和野蛮扩张,运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向学生展示了印度人民生活的艰苦,从而体会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与血腥,体会西方文明是建立在对东方的掠夺和侵略之上的,印度人民反抗殖民侵略是觉醒的表现,是正义之举。史料使课堂文字和课堂内容更具有说服力,更能加深学生印象,有利于增强历史认同感,和而纵观翟老师的课堂,支撑课堂的史料是课堂的筋骨,所以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要求我们老师要对教材理解透,将教材中的史料理解透,再引导学生去判断史料,去提取有效信息,去体验实证精神,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在课堂的最后可引用英国议员威廉 富拉登的原话“我深信,地球上任何一个文明政府,也没有东印度公司更为腐败、更为背信弃义、更为凶恶的了”,材料引发思考为什么连英国议员都有这样的看法,思考问题中再次用史料求证,体会资本积累的不人道,从教材中寻找史料,透析教材,既学生可以在史料中学习历史、在读史料中认同历史,体会历史表达意图,同时也让学生对历史保存一份了解和思
考的热情,引导学生养成重视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另外在课堂中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所选取的史料必须精挑细选、切合课堂主题,还要在课堂中训练学生不光要会学习史料、研读史料、体验史料内涵,更重要的是能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寻找史料,并能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判断史料真伪和价值性,并恰当运用与课堂适当环节中。例如在讲《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首先指导学生了解课堂基本内容,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腾飞及历史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首先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课前可以采用调查访问,也可以搜集有关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收集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的图片文字,并进行整理对比,课堂中利用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展示,在展示中再次向全班同学解释说明自己的史料,体会史料的实证性和说服力,证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还可以增加讨论评价环节,提高学生史论结合能力。
史料实证是研究历史的主要钥匙,史料实证与历史教学的本质相适应,符合社会发展及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是培养新型人才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的新课改目标之一,相信只要我们一线教师明确目标,不懈努力,一定会更好的落实历史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做出课堂教育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核心素养论文
着眼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学习能力的提升
南头镇升辉小学 梁舒敏
内容摘要英语“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实现小学英语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小学英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英语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提升英语的表达能力。而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途径,合作学习是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法。小学英语课堂应当充分利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学习能力,积极寻求一种高效合理的小学英语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英语课堂学习能力合作预习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了学生潜能和主体地位,它以“合作”思想为灵魂,以“小组合作”为主体,辅以灵活灵活、快速的反馈矫正以及合作性的奖励手段,形成一个有利于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发展课堂氛围。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缺乏合作能力,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变得任性、自私,不懂得正确地语文交往,加上小学英语课程作为外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因此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合作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课堂合作预习交流,提高自学能力。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这些主要课程的预习有时候都做得不是很好,更何况英语这么不被家长,尤其是农村家长所认可的学科了,但农村的孩子课外学习的资源少,个别父母虽然很重视但因为自身原因也是心有余力而不足,所以有效的合作预习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人多了,每个人都出一份力,力量就不可估量了,互相借鉴,互相学习„„我担任四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自我镇进行课堂改革模式,我尝试着开始充分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源,每次在上新内容前都会布置网上平台的一起作业,让学生先对新的内容有一个感知,例如:我在新授四年级上册Unit3My Week,学生先在网上预习单词的读音,第二天上课前进行预习反馈,小组长带着组员把自己预习的情况检查一遍,互相补足各自不会读的单词,接着由小组长反馈小组里不能解决的单词,通过群体的力量去解决,不难发现剩下大家不懂的单词都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样我有目的地去进行渗透,让学生达到人人会懂,通过这样的合作预习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去进行每个单词的讲授,这样既能避免了机械性的操练,又可以提高了课堂的高效性,建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课堂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合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又能使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他们的团结协助的能力。
(一)合作学习新单词。
我们学校处在乡镇地区,每班学生都达到50人,如果实行传统的大班教学,老师未能一一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靠死记硬背地掌握单词,不仅违背了语言交流的原则,时间长了还会打消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只有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利用小组长的作用来监督学生学习单词和记忆单词。如广东版开心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3Bank or Beach?学习新内容前我先让小组长每人分好学习任务,每个新的单词每人负责记一个单词的读音,等录音播放完后每人都是小老师,负责把自己学到的那一个新单词教会组内的同学,我会给足时间孩子进行小组的自主学习,接着请小组上来进行反馈,同时由各自负责单词的同学监督读音是否正确,有读错的地方就及时纠正,全部新单词读对了就进行相应的加分评价,进过多次的训练发现学生也很主动地去学习新单词,由于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谁也不愿意输给别人,也不愿意在同学面前出丑,所以学生都会很认真去学习组长分给的任务,当然在这个过程里也有一小部分的同学水过鸭背,这样就需要组长的帮助提醒。
(二)合作表演故事。
教师创设好情景,为学生搭建“表演的舞台”。搞好合作学习,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刚接触英语不久,一切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很新鲜。多数学生愿意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与别人交流。作为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尽可能为学生学习英语创造情景,让他们在情景中学,在情景用。那么,怎样创设情景呢?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流沟通,如果只是为了学习或者应付考试而没有实践,不仅容易使人感到枯燥乏味,更没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会在学完每课的Story后,都会让学生进行分角色的故事表演,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训练,接着在全班面前进行展示,听众负责找出表演者的不足之处,并给出相应的加分,学生每次学习一个新的Story,都会很积极地进行表演,学生只有通过表演运用就会加深掌握知识的印象,大大减少英语学习与学生所处环境之间的差距。
(三)合作做游戏。
游戏竞赛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语言交际场合,引导学生参加语言交际的一种活动形式。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使用语言,学会用英语交际。从心理学角度看,游戏是符合孩子们心理发育的特征,小学生爱玩的本性,游戏是他们最受欢迎的,对游戏极易产生兴趣,以小组为单位的游戏的当中,能大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强化集体凝聚力。如:在学习广东版开心学英语Unit5My Body,在学习了表示身体部位的单词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Touch your„/Touch my„”的游戏,小组成员轮流发出指令,组员进行听音回应并做出相应动作的练习。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既能巩固新的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又能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兴趣,把课堂变成有声有色的舞台。
三、构建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机制
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及时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们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因此我在平时的评价体系中采用评价中的合作,即伙伴评价策略。既考察个人的评分,又要考察小组的整体评分,奖励小组成绩在班级领先的组,让学生不会自己顾自己,产生自私的心理。
(一)即时评价
即时评价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当场进行评价,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口头表扬、体态语言等方式进行即时鼓励评价。如跷一下大拇指;经常说“excellent”“well done”等的表扬的话;全体学生鼓掌;摸摸学生的头;送上一朵小红花等等。这些奖励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发展的机会。一次认可也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学生产生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良好情绪情感体验。这种良好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是对小组学习活动过程中各项合作能力的评价,它包括组内成员自评、组内成员互评、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师生合作评价等形式,在过程评价中教师要做好对评价的指导工作,设计好各项评价表格,使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中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三)结果评价
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成员间相互团结,使自己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要定期对任务完成好合作共处表现好的小组评选“优秀小组”,以给其他小组树立榜样,形成相互赶超,在竞争中提高的局面。如在教室后面设置每次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的总分表,并将平时各种合作评价表的总分按照一定比例计入学期总成绩。
教师应努力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省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使每个学 生都明确改进方向,促进学生更好地合作,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且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做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侧重于学生间的互评;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的评价,从而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小学英语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好书上所学习的基本知识,更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把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增加了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既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真正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蓉蓉.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M].2004 [3]林立,王之江.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M].2008 [4]石丽君.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6,08:123.[5]夏凌.刍议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6,11:118.
第五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
1、概念: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教育所获得的最具终身发展价值的人格修养与关键语文能力。
2、内容: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简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3、语文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区别: 语文素养泛指一切语文知识、能力与素养,包容性大,外延广。
4、关系: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居于首位,它和其它层面是各自独立、相互依存。
具体解释
1、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来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态度。
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
语文课程目标:
早期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称“双基”)
之后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简称:“三维目标”)
现在是: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简称:“四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