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时间:2019-05-15 12:1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第一篇: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1、《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特点

(1)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大一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通识教育课程,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就是《工程管理概论》。《工程管理概论》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学期。作为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势必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引导完全外行的学生认识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清楚地了解工程管理的专业特点、专业内容,培养其专业兴趣,明确专业学习目的,为今后的大学学习做出合理的安排和考虑,甚至对将来的就业和执业也会形成初步的思考。

(2)涉及知识面广,概括性强。由于“工程管理”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专业知识,而《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主要介绍工程、工程管理和工程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该课程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归纳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各相关知识,课程涵盖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包括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施工、工程力学等工程技术知识,包括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管理职能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包括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经济知识、法律知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此外还包括学习方法建议、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与就业领域等相关知识,综合性很强,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

(3)团队教学模式。正是由于《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涉及知识面广、概括性强的特点,同时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等知识的更新,在《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教学中,改变了如其他专业课程中只有一位教师单独授课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由工程管理各主要研究领域的几位专任教师合上该门课程的团队教学模式,即《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不同章节按照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分别由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授课,让更多专业教师及早介人培养学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提前熟悉和了解本专业教师的专业领域和教学风格,而且更重要的是,团队中的各任课教师对自己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将涉及的专业知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传授给学生,同时通过对讲授知识的合理安排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后续专业课程的重复。

(4)课时安排少。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工程管理概论》教学总学时只有16学时,时间很短,而内容较多,如何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课程知识结构,并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是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构建《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总学时由以前的32学时减少到16学时,因此教学计划也应做相应的调整。根据《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特点,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1)导论,包括工程和管理两大内容。其中工程的基本概念包括工程的起源与发展、定义、分类、工程系统结构、工程相关学科专业的结构和工程相关企业和建筑业。管理的基本概念包括管理的起源与发展、定义及基本职能。重点知识是工程的定义、分类和系统结构,管理的基本职能,同时了解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宜安排2个学时。

(2)工程管理概述,内容包括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工程管理的历史沿革和主要发展趋势、工程管理的行业特点和参与主体、建设项目的生命周期和建设程序。将“工程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古代、近代、现代的工程管理发展放在一起,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整个发展及特点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并形成对比,加深认识,同时对将来的专业研究有个初步的思考,激发专业学习兴趣。重点知识是工程管理的定义、内涵、特点,工程管理的职能和主要任务,工程管理的建设程序和生命周期,同时了解并熟悉其他内容。宜安排2个学时。

(3)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内容包括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沿革、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与教学安排、主要课程课程设置以及学习方法建议。在讲解这一章的内容时,尤其要注意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比如教育部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工程管理”的专业代码、专业方向和学士授予类型做了相应的调整:专业代码改为120103;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从工程管理专业中分离出来,这样工程管理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就缩小了;工程管理专业依据各学校的情况可选择授予管理学或者工学学士学位,因此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与主要课程应结合新的专业目录以及学校制订的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讲解。

同时在这一章中还应介绍工程管理“四个平台”体系结构及其构建的必要性,避免下一章各个专业教师分别讲授各平台知识的孤立、零散,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专业课程体系。此外,“学习方法建议”这一部分知识也是必需的,首先学好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注重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各方面知识的融合,同时增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遵循学习规律,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宜安排2个学时。

(4)工程管理的四大支撑平台,分为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和法律平台,具体包括技术平台涉及的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结构、工程施工等知识;计划、协调、组织、控制和监督等管理职能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和适用性;我国工程相关法律体系,如与工程相关的重要法律、重要法规和规章、规范,工程管理体制和制度等。重点知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和法律平台体系结构及各自发挥的作用,即必要性。对后续会涉及到的专业课程,如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材料等,只强调课程设置的目的和作用,尽量避免知识的重复。宜安排8个学时,每个平台2个学时。

(5)工程管理执业资格认证制度与择业导向,内容包括工程管理执业资格认证制度、工程管理行业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行业择业导向。重点了解和把握工程管理相关执业资格的类别及资格认证的主要程序,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要求等。通过了解工程管理的人才需求和执业资质制度,有助于加强学校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和人才要求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把握就业的主动性,以提高将来毕业后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宜安排2个学时。

3、《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几点建议

(1)教学内容的讲解中,首先要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工程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初步树立专业思想,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建立热爱工程管理专业的感情和对工程管理行业的责任心,为今后积极主动地学好专业课程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思想基础。在课程的讲解中,对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尽量以科普教育的言简意赅的教育方式进行讲解,对概念进行形象化的讲解。其次注重专业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的讲解。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主要课程以及四大平台涉及的后续专业课程,比如技术平台涉及的工程施工、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专业知识进行介绍时,一般仅限于对其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加以介绍,不涉及这些课程的具体内容,注重与这些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衔接,避免内容的不必要的重复。再次就是注重四大平台结构的介绍和融合。

工程管理专业理论及技术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专业知识体系是由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个平台的理论及实践知识构筑而成。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分别由四位专业教师讲解,分别孤立地讲解,必然会造成学生知识的零散和孤立,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这一部分知识讲解中,应同时介绍这四大平台结构、四大平台体系在工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四大平台分别介绍完之后,根据课堂安排,进一步介绍四大平台体系的相互融合关系,使学生了解其相互联系和区别,以加强学生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最后是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注重对工程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介绍。专业知识更新迅速,作为专业引导课程,需及时将专业的最新发展状况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提醒学生通过网络等其他方式进一步了解工程管理的现状发展,探索专业未知领域,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热情。

(2)加强团队教师的交流。由于团队的专业教师中,最少的教师只负责2学时的教学,而最多的也只讲解4学时。各专业教师分别讲授各自部分内容,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和平时成绩的考核不统一或不连贯,也不利于对学生的了解和熟悉,因此应加强团队教师的相互交流。可利用专业教研活动或其他方式,召开《工程管理概论》任课教师交流会,共同交流确定教学计划的安排,相互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管理情况和考核情况,相互了解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引用典型案例或身边案例教学时,应分别从不同知识角度加以分析,尽量避免知识的重复。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注意可操作性及先进性。《工程管理概论》教学中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如案例教学、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既可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实际工程项目,也可以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教学为切入点,进行案例教学;既可以采用工程录像、幻灯片、图片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也可以课后对学生进行总结、辅导和答疑,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网络教学资源,供学生自学,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

(4)通过给学生布置以“执业规划”或“职业规划”为主题的“小论文”等方式,引导学生尽早对专业学习进行规划。与其他工程技术类专业不同,工程管理的综合性强、专业面宽、知识结构复杂,毕业后可就业领域比较宽泛,同时涉及到造价师、监理师、咨询师、建造师等至少16类执业资格类型。通过让学生完成个人的“执业规划”或“职业规划”,使学生提前制定专业学习计划,并对将来的就业和执业有所思考,做到有目标,有计划,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少走弯路,并能积极主动地学好专业课程,也未将来的就业、择业和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中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摘要:基于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可以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解析入手,从岗位职业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以及应用岗位职业能力要素的分析,论证并完成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职业能力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中高职衔接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同一类型教育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如何衔接,尤其是在课程体系及课程方面如何衔接是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更多的是一种学制上的衔接,即外延式的衔接,而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衔接还很薄弱。没有课程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然流于形式,只有不同层次教育类型实现了课程衔接才能真正体现不同层次教育类型的衔接。因此,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问题,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首先是课程体系的衔接,其次才是在课程体系衔接基础上的课程衔接。

一、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国内虽然探索了多种中高职衔接模式,但课程衔接只是被当作中高职衔接的内容,并没有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系统培养的角度进行系统一体化设计,导致中高职衔接出现众多问题,无法实现有效衔接。随着实践的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地位逐渐得到认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愈加深入。目前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上的问题,包括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高职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层次不高甚至倒挂中职等情况,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中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及职业发展过程的差异缺乏认识,在于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认识不清晰,使中高职教学目标层次大体相同而导致的课程标准和内容重复。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出发,通过对中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关的核心要素如工作内容、工作对象以及使用工具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的差异,以此作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依据。

二、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依据

如何通过课程体系的衔接实现从中职的技能型人才向高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要实现课程体系的衔接,可以从中高职培养目标分析入手,通过分析中高职培养目标,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再分析这些差异是如何体现在各自的课程体系中的。

(一)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解析

由于物流行业具有服务领域广,就业岗位多等特点,而不同区域的中高职院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周边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上会有不同之处,所以我们对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解析只能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词来入手。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关键词有:“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备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仓储、配送、运输等基础服务技能”,“在物流行业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一线从事操作性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

高职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关键词有:“面向物流行业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和物流服务专门知识”“具有(岗位名称)等基本工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词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就业岗位的层次不同,中职属于服务一线操作性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属于熟练技能操作员不含基层管理,高职属于服务、管理一线,职业发展通道上含基层管理岗位;二是职业能力的侧重点不同,中职的职业能力培养在技能方面,而高职的职业能力培养侧重在技术技能方面。这些差异最终是体现在各自的课程体系中的。

(二)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岗位能力对比分析

不论对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还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来说,课程体系都是体现培养职业能力的最直接途径,如何从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成长角度来看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衔接就需要从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能力对比分析入手。因为物流行业具有服务领域广,就业岗位分布广的特点,所以,进行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只能从工作性质的大类角度分析,不可分得过细。

下表是对适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工作能力分析,岗位工作能力的差异主要从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对象以及所使用的工具这三个维度来体现,因为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对应课程的教学内容,使用工具对应职业能力的训练项目,通过对这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和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方面的差异,而这样的差异正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依据。高职学生和中职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确实有差异,而这样的差异体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描述就是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差别。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在技能的培养方面,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除了技能培养外,还增加了技术方面的内容。

三、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指导思想和途径

(一)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指导思想

由于物流行业具有服务领域广和就业岗位多的特点,不同区域的中高职院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和行业背景迥异,所以不同的中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会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实现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领域的衔接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素质与能力培养并重。职业素质可以分为作为合格的社会人所应该具备的道德水准和作为职业人所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主要靠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模块完成。职业能力的提升主要靠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模块完成。

(二)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

在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并重的指导思想下,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途径也就顺其自然形成了:职业素质提升途径和职业能力提升途径。

四、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高职课程体系中,主要以增加的某些课程或者某些课程中增加的内容来体现,增加的课程一般是源于物流企业中的某些岗位;在中高职的同一门课程中出现的高职课程内容比中职的多,往往是由于在这一岗位上有需要高职的知识结构所支撑的职业能力,所以就会出现同一类的课程中,中高职的课程教学内容不完全一样的情况。以下是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和宜宾职业技术学校(原宜宾商业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成果。通过以上示意图,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中高职课程体系中哪些课程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了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五、总结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中高职衔接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贯彻落实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中,课程体系的衔接在整个衔接体系居于核心位置,是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所以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在构建课程体系衔接过程中需要紧紧抓住职业素质提升和职业能力提升这两个关键因素进行课程体系衔接的设计和实施,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是体现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切合度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成果最终体现的是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切合度。

第三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刘迎辉

(陕西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设置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现在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相对进入到了一个学科体系比较完整的阶段。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1]。目前在我国,不同学历层次、不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都不尽相同,值得在学科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加以探讨与研究,以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本文就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做以分析。

一、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以及特点

1、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西安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高校数量比较多,同时在西安现有的高校里,80%的高校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相对比较全面。有博士、硕士与本科层次的,也有专科层次的。不同学校依据各自的培养重点与方向,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差异比较大。

一是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各个学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都列入在课程体系中。这些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与饭店管理。

二是在课程体系中一般都包含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一个是旅游企业方向,如旅游饭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另一个是导游方向。

三是在现有所有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都包含有专业综合实习。但是,因不同的培养层次,关于旅游技能课程的设置,各个学校不尽相同。本科层次偏向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与高职层次差异就显著点。高职层次更注重于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课程往往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多,并且一般设置有四到六个月的顶岗实习。

2、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基于上述不同院校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目前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如下: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因地制宜,适应市场变化与需要。西安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地,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收入与旅游接待人次都排在全国前列。因此,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与市场人才需求吻合。二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依托不同的学科,形成不同培养方向。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一般内容

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人才需求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

部分内容。一是大学公共课程;一是专业理论课程,包含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一是实践教学。在不同院校,这三个部分的课时比例要求不一样。本科阶段,理论课程的课时相对对于实践可的课时,高职阶段,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专业理论课课时与实践以及技能教学的课时不会相差很多。以《旅游学概论》为例,它是专业必修课,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每周三个课时,总课时五十四,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四节。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与优化

近30年来,高等旅游教育为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项目编号]

[作者简介]刘迎辉(1977——),女,汉,陕西韩城,陕西教育学院人文环境系,讲师,主要从事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规划。

但同时,仍存在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转行放弃本专业;另一方面,高职层次学生不甘就业现状,跳槽频频发生,同时还存在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的空缺成为企业发展的尴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陈旧老化以及学生能力与技能培养的欠缺是重要原因。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问题分析

(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校课程体系一般都包含三部分,公共课、专业课与实践课。就旅游管理专业来说,也不例外。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严格由着三部分组成。一般这三部分的比例是,公共课程占总课时的40%,专业课与教学实践占60%。但是由于旅游管理学科较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课时比例进行教学,很显然在某些环节的教学是缩水的,不够的。因此,不同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应该显示专业的差异性,应根据该专业的实际进行课程比例的设置。

(2)、技能与能力培养不突出

从现有设置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的调查分析,造成学生普遍就业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技能与能力培养不突出。旅游管理学科较强的操作性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与专业能力。例如,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等,适应企业与工作需要的饭店一线基本技能。但是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则是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技能等不够理想。

(3)、专业特色不显著

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意味着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传授,学校教育要培养何种规格人的问题。由于旅游学科的不成熟和复杂的依托专业背景,许多旅游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把握不准,有些教育机构主持制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特色已经淡化到难以识别的地步,各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大同小异。所有课程包括饭店管理的有关课程与导游有关课程,学生在校期间都无一例外地学。说明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缺乏明确的核心主干课程,影响学生专业特长的形成和发展。另外,适应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学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应体现一定的地域性,将与本地旅游资源及开发、旅游业发展等相关的内容列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形成地方特色课程。

(4)、教学实践环节不突出

实践教学的问题一个方面是教学学士不足,一是实践内容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考核体系。根据对西安部分本科院校教学计划的分析,本科高校一般在第8学期安排毕业论文设计,时间都为6周。而一般的高职层次,专业综合实习是安排在第六学期4到6个月。专业综合实习环节各个院校都能体现在教学计划中。但是关于课程实习与技能实训,却存在实践环节严重不足的现象。大多数旅游院校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不能进行良好的校企互动。即便是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因与企业的沟通有限,旅游企业把实习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到企业实习多是充当劳动力的顶岗实习,无法进行换岗实习和管理实习。此外,由于实习安排在毕业最后一学期,学生都有就业的压力,往往造成实习流与形式。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1)、细化培养目标,力求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统一[8]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与办学方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坚持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统一的原则,同时适应市场的需要。面向旅游宏观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基础知识较为扎实,操作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的中高级应用性人才。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以及相应的选修课程。在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分方向确定旅游企业方向的相关

课程与导游方向相关课程以及旅游休闲、旅游卖场、旅游航空等方向的相关课程。同时,针对旅游业的地域性特征,各高校可以针对地方实际或学生就业的领域,开设适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使学生毕业之后能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例如西安高校可以开设《陕西文化史》、《陕西民俗》等课程。

(2)、调整学科课程体系设置结构与比例,突出能力与技能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强的实践与应用以及操作性,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处理理论教学外,应强化突出学生能力与技能的培养。例如,陕西教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严格区分了课程实习与专业综合实习,基本上该专业的每一门课程有对应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一般是4到8课时,而实务课的实践环节课时一般是理论课的两倍。同时在第六学期集中进行专业综合实习。因此学生在旅游企业的表现都十分突出,有大部分学生能顺利解决就业问题。可见,能力与实践培养仍然是该学科课程体系的重点。

(3)、从业职业意识教育应纳入到课程体系设置中

在课程体系中纳入旅游职业意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就业意识,可以引导大学生对“管理人才”的理解,使学生明白熟悉基层工作和具备娴熟的业务能力是成为优秀旅游管理人才的基础。旅游行业就业以及职位晋升的潜规则与其他行业的差异使得学生在从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必须从事一线工作,在一定历练后才能晋升。因此,有必要在专业培养的开始进行这样的职业意识教育。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强的实践与操作性,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因此,不仅要求教师的专利理论功底深厚,同时要求教师的实践与操作能力要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创造教师到旅游企业兼职或挂职实习、交流与进修学习的条件,使他们能深入到旅游实践的第一线,以了解旅游业的最新发展态势。其次,聘请行业的培训师到学校兼职教学,形成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再次,鼓励教师更新原有知识结构,构建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加强年轻教师应加强科研能力培养,以科研促教学,做到教学科研相长。

第四篇:工程管理概论课程论文

工程管理概论课程论文

班级:工程C113

姓名:

学号:

河北工业大学工程管理概论课程论文

对工程管理专业的认识

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工程管理专业是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后,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设立的。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入世以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成为热点。该专业对学生经济工程师和经济师的双重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计算机管理和外语的综合知识,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高级管理人才。由于工程管理责任重大,除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一、工程管理专业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接受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 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 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

◆ 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 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

◆ 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 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

◆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河北工业大学工程管理概论课程论文

修业年限为五年的,还应掌握进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所必需的相关商务知识(如国际工程合同与合同条件、外贸、金融、法律及保险等),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

(3)主干学科

管理学、土木工程(或水利工程等)。

(4)主要课程

管理学、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市场学、计算机应用、经济法、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合同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工程项目融资、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

(5)实践教学

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及上机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30周。

(6)修业时间

4年或5年。

(7)学位情况

管理学学士。

(8)原专业名

管理工程(部分)、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

二、工程管理专业开设院校:

四川轻化工学院 云南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天津商学院 天津城市建筑学院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 河北工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工学院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商业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化工大学 扬州大学 福州大学 南方冶金学院 山东大学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 青岛大学 郑州工程学院 武汉化工学院 湖北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西安交通

河北工业大学工程管理概论课程论文

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三峡大学 河海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 苏州科技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 长安大学 石家庄经济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 长春邮电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邮电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 石家庄铁道学院 中南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兰州交通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重庆交通学院 抚顺石油学院 石油大学 天津大学(四年或五年)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东南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深圳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天津财经学院 河北农业大学 辽宁大学 东北电力学院 长春工程学 黑龙江工程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南通工学院 盐城工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 杭州商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财政学院 郑州大学 焦作工学院 中原工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 贵州财经学院 宁夏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大连水产学院 大连民族学院 北华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上海杉达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江南大学 福建工程学院 南昌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长江大学 湖南城市学院 岳阳师范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筹)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宜宾学院 西安科技学院 西安石油学院 新疆农业大学等。

三、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以及金融、宾馆、贸易等行业部门的管理工作。这一专业涉及就业领域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比较普遍。从银行证券到酒店宾馆,从建筑企业到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急需补充大量的工程营造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因此人才市场上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该专业就业领域所涉及到的工作是:综合系统地运用管理、建筑、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侧重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并熟悉我国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企业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的经营和管理。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修改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就业政策,为专业人才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完善了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脱颖而出的市场机制。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北京招聘外地人才细则》等政策,使外地专业人才留京之路进一步拓宽。享受政策优惠的人才包括从事科技、文教、河北工业大学工程管理概论课程论文

经贸等工作,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事关系和常住户口不在北京市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需注意三个问题。第一、就业时要分清主次。在择业时应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工作地点的选取。经济发达省市的建筑业市场已趋于饱和,而中西部地区则刚刚起步,选择落后地区将有助于自己今后长远的发展;第二、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合理地选择职业。应做好自我能力水平的分析,知道自己知识能力适用于哪些具体职位和工作;第三、就业时不应以金钱作为衡量事业成功的尺度,应着眼长远,选择对自己长远发展有利的职业。从北京市国际展览中心人才交流会的状况来看,近几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出现明显好转,但比起有经验的人员还比较逊色。

与专业就业领域相关的主要行业之一是房地产业。这一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民经济整体形势不断好转逐渐走向高潮,住宅投资和市场需求全面看好。2000年一季度北京市完成投资34.6亿元,增长16.9%。从长期看,竣工面积升幅将下降,而需求面积将上升,供求形势乐观。个性鲜明、外观典雅的经济型住房将大受欢迎。同时政府将继续加大城建投资力度。今年以北京市为例,政府投资460元亿进行房地产建设项目的开发。由此可见,房地产行业向着好的形势不断发展。但机遇与竞争并存,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房地产业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越来越注重专业化的竞争:房盘设计的专业化、周围社区服务的专业化以及相关物业管理的专业化。顺应行业专业化发展的趋势,相关的职业也将呈现出专业化发展的态势,使原来的职业逐渐细分,达到功能运作的合理与完善,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也将逐步适应市场行业的快节奏发展步伐,在全行业回暖的经济背景下,在与国际化逐渐接轨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

四、工程管理专业的优势

现代社会有个奇怪的发展趋势,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社会生产越来越精细,专业隔离越来越明显,隔行如隔山的情形越来越普遍;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产却越来越要求复合型的人才,即常说的T型人才。单纯的具有管理技能,或者是单纯的具有工程技术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出来的同学,正是T型人才的典范,他们懂技术,又懂得管理,恰好适合社会所需。

河北工业大学工程管理概论课程论文

有不少同学认为工程管理就是一种单纯的管理学科,这是不正确的。工程管理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的思想,同时还要求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和数学知识。在这门专业的学习中,我们应明白一个基本的等式就是“工程管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当然决不是简单的相加,而应当掌握几个基本的技能:1.掌握以土木工程技术为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3.掌握相关的经济理论;4.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5.具有从事工程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6.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能力;7.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8.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总的来说,工程管理专业是培养学生的管理思想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专业学科。

第五篇:冶金工程概论论文

简述冶金生产及其冶金专业

xxx

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摘要:该文章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方面是对钢铁冶金联合企业的主要生产环节,每一个生产环节的主要过程、主要设备、生产方法及特点进行概括论述;另一方面是对冶金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简介。其目的是加深对冶金行业发展现状的了解,增长与冶金相关的知识,宽阔自己的眼界。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收集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在写作上以记叙为主。通过整理思考得出了冶金的生产流程和其主要工艺,以及现阶段冶金专业的发展现状的结论。关键字:钢铁冶金联合企业;生产环节;冶金专业;现状

Briefly metallurgy production and metallurgy professional

x x x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institute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two aspects: one is to steel metallurgical joint enterprise's main production processes, each production links in the main process, the main equipment, production methods and features are surveys;On the other hand is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tallurgy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Its purpose i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etallurg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growth and metallurgy relevant knowledge, broad his horizon.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is paper mainly by collecting material for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ethods, writing mainly by narratives.Through sorting thinking obtained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its metallurgical main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present metallurgy professional the conclusion.Key word: steel metallurgical joint enterprise;Production links;Metallurgical professional;status

0引言:

通过一个学期的对《冶金工程概论》的学习,我对冶金专业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加深,也学到了很多的关于冶金生产的知识,这让我受益匪浅。在课程结束时,通过这一篇论文,一方面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来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复习。本篇文章主要是对钢铁冶金联合企业的生产环节,每一环节的主要过程,主要设备,生产方法及其特点进行叙述。并对冶金专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这样不仅让我巩固了自己所学的知识,还拓展了自己的眼界,对我以后在冶金行业的工作有不少的指导作用。

1、钢铁冶金联合企业主要生产环节

1.1 铁矿石的开采 1.1.1 铁矿石的开采方式

铁矿石的开采方式主要有露天开采、地下开采和液体开采。1.1.2铁矿石的富选

铁矿石的富选过程包括破碎、磨碎、筛分和分级和选别作业。1.1.3 铁矿粉造块

铁矿粉造块的方法主要分为烧结法和球团法。1.2高炉炼铁

1.2.1 高炉炼铁的过程

(a)炉顶装入铁矿石、焦炭、造渣用熔剂(石灰石)。(b)从位于炉子下部沿炉周的风口吹入经预热的空气。

(c)在高温下焦炭(也喷吹煤粉、重油、天然气等辅助燃料)中的碳同鼓入空气中的氧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在炉内上升过程中除去铁矿石中的氧,从而还原得到铁。(d)炼出的铁水从铁口放出。

(e)铁矿石中不还原的杂质和石灰石等熔剂结合生成炉渣,从渣口排出。

(f)产生的煤气从炉顶导出,经除尘后,作为热风炉、加热炉、焦炉、锅炉等的燃料。1.2.2 高炉炼铁特点

(1)高炉冶炼是在炉料与煤气流逆向运动过程中完成各种错综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的,炉内主要是还原性气氛。

(2)高炉是密闭的容器,除装料、出铁、出渣及煤气外,操作人员无法直接观察到反应过程的状况,只能凭借仪器仪表间接观察炉内状况。

(3)高炉是连续的、大规模的高温生产过程,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较高。1.3铁合金生产 1.3.1铁合金的用途

① 合金添加剂②脱氧剂③孕育剂。1.3.2生产方法

铁合金的生产方法主要有碳还原法(高炉、电炉)、金属热还原法及电解法。1.4炼钢用原材料

炼钢用原材料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类 1.4.1 金属材料

金属料主要指铁水(或生铁块)、废钢和铁合金。1.4.2 非金属材料

非金属料主要指造渣材料、氧化剂、冷却剂等。1.5炼钢的基本任务

(a)脱碳并将其含量调整到一定范围。

(b)去除杂质,主要包括:脱磷(冷脆)、脱硫(热脆)、脱氧、去除气体(氢、氮)和非金 属夹杂物(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氮化物等)(c)调整钢液成分和温度

(d)将钢液浇注成质量好的钢锭或钢坯。1.6转炉、平炉炼钢

转炉炼钢法主要包括底吹酸性转炉炼钢法、碱性转炉炼钢法、侧面吹风的酸性侧吹转炉炼钢法、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LD法)、氧气底吹转炉炼钢法及顶底复合吹转炉炼钢法。1.6.1转炉炼钢法基本原理

在于他不借助外加能源,仅靠吹入熔池的空气或氧气与生铁水中各种元素的放热氧化反应完成脱碳和脱除杂质的任务,并将钢液加热到出钢(1600℃或更高)温度。1.6.2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

用纯氧从转炉顶部吹炼铁水成钢的转炉炼钢方法。自50年代初投入工业生产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推广,逐步取代空气转炉法和平炉炼钢法,成为现代炼钢的主要方法。1.6.3 LD法优点

(a)吹炼速度快,生产率高;(b)品种多,质量好;

(c)原材料消耗少,热效率高、成本低;(d)基建投资省,建设速度快;(e)容易与连续铸钢相匹配。

鉴于以上优点,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现已成为主要炼钢方法。1.6.4平炉炼钢特点 从外部供给热量 因平炉炉体庞大,冶炼时间长,炉墙散热损失和高温废气带走的热量大,除钢铁原料中各元素氧化产生热量外,必须从外部供给燃料和使用预热空气燃烧燃料,方能保持炼钢时需要的热量。1.6.5平炉炼钢的原材料

①钢铁料如生铁或铁水、废钢;

②氧化剂如铁矿石、工业纯氧、人造富矿; ③造渣剂如石灰(或石灰石)、萤石、铁矾土等; ④脱氧剂和合金添加剂。1.6.6平炉炼钢的步骤

平炉炼钢的过程通常分为补炉、装料(铁矿石、石灰和废钢)、加热、兑铁水、熔化、精炼、脱氧和出钢等几个步骤。1.6.7平炉炼钢的优点

①可大量使用废钢,而且生铁和废钢配比灵活;

②对铁水成分的要求不像转炉那样严格,可使用转炉不能用的普通生铁; ③能炼的钢种比转炉多,质量较好。1.7电弧炉冶炼

1.7.1电弧炉冶炼的优点

(a)热效率高,达65%以上(b)温度易于控制和调整

(c)炉内气氛可控,利于脱磷、脱硫、脱氧(d)钢中夹杂物相对较低(e)合金收得率高

(f)可全废钢冶炼,也可配装部分铁水(g)设备简单,占地少,投资省,建厂快

但是,我国目前废钢保有量少,价格较高,而且电弧离解作用是钢中氮氢含量较转炉高。1.8炉外精炼 1.8.1精炼原理

真空脱气、真空脱氧、惰性气体处理、钢液搅拌 1.8.2炉外精炼主要工艺方法

(a)埋弧加热钢包精炼法(LF法,日本1971年开发)(b)真空吹氧脱碳精炼法(VOD法,西德1965年开发)(c)氩氧炉脱碳精炼法(AOD法,美国1968年开发)1.8.3炉外精炼具有的共同工艺特点

①选择一个理想的精炼气氛条件,通常采用真空、惰性气氛或还原性气氛。

②对钢液进行搅拌,可采用电磁感应、惰性气流或机械方法搅拌。③钢液加热,在精炼过程中通常采用电弧加热、埋弧加热、等离子加热或增加化学热等。1.9钢的浇铸

钢的生产包括炼钢、浇铸两大环节。1.9.1 浇铸作业

将合格钢水铸成适合于轧制或锻压加工所需要的一定形状、尺寸和单重的铸坯(或钢锭)。

1.9.2钢水的浇铸的两种工艺方式

(a)钢锭模浇铸,也称模铸工艺,成品为钢锭。(b)是连续铸钢,也称连铸工艺,产品为连铸坯。1.9.3浇铸方法

钢锭浇铸分上铸法和下铸法两种。1.9.4连铸机型式

目前普遍使用的连铸设备是弧形连铸机。立式、立弯式、倾斜式三种型式是发展过程的产物,其中直立式仍在少数工厂使用,水平式、旋转轮式、离心旋转连铸机尚处于试验或小规模生产阶段。1.10金属塑性加工 1.10.1 分类

按照塑性加工时是否完全消除加工硬化,分为热加工和冷加工。1.10.2加工施力类型分类

①直接受压、如锻压、挤压和轧制; ②间接受压, 如拔丝、拔管和金属板深拉; ③张力,如拉延;

④弯曲,施加的是弯矩,如金属冷弯成型; ⑤剪切,施加剪切使金属成型,如冲裁、剪切。1.10.3 金属塑性加工特点

金属塑性加工在现代冶金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同金属切削加工相比,塑性加工有以下优点:

①从成型原则上说,无切屑,金属损耗较少;

②在取得所需形状的同时,改善材料的组织和性能,成品能够直接使用或者便于加工; ③适于专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主要缺点是:

①某些脆性材料和形状复杂的制品不适于用塑性加工; ②专业化生产时需要专用的设备和工具。1.11金属热处理

金属热处理方法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和调质。

2、冶金专业的发展现状

2.1历史的骄傲、现代的支柱

冶金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是国家实力和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它为机械、能源、化工、交通、建筑、航空航天工业、国防军工等各行各业提供所需的材料产品。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及科技的发展对冶金工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并推动着冶金工程学科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反过来,冶金工程的发展又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新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冶金工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钢产量连续居于世界前列,足见国家的重视和其迅速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诚然,现代科技的进步催生了一些高科技新材料的诞生和应用。但是,冶金材料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优势和特性依然是其他材料所不可比拟和替代的。

2.2高新技术与学科发展完美结合冶金专业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呢?它是一门研究从矿石提取钢铁或有色金属材料并进行加工的应用性学科,培养的是冶金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冶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高新技术和学科发展相结合是本专业的一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冶金过程的优化和新技术开发最大限度地满足相关产业对高品质冶金材料的要求,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冶金生产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也是本专业的前沿主攻方向。考虑到我国冶金行业清洁化生产水平低和特有的复合矿资源多样化的特点等因素,该专业不仅要致力于研究流程中废弃物的“四化”(即减量化、再资源化、再能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综合技术,而且还要对复合矿冶炼技术进行环保和经济意义上的评价和指导,并在此原则下开发复合矿的综合利用技术,最终实现我国高品质冶金材料的生态化生产。

根据以上特点,冶金专业主要有三大研究方向。一是冶金物理化学方向:学习内容包括冶金新理论与新方法、冶金与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制备物理化学、冶金和能源电化学等。二是冶金工程方向:学习内容包括钢铁和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究、现代冶金基础理论和冶金工程软科学、冶金资源的综合利用、优质高附加值冶金产品的制造和特殊材料的制备技术等。三是能源与环境工程方向:学习内容包括冶金工程环境控制、燃料的清洁燃烧与能源极限利用、工艺节能与余能回收、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及新产品的开发与试验工作等。这些广泛的分支领域构成了冶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进了冶金材料行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工业建设。

冶金专业与许多学科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发展。冶金工程包括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两大类。冶金物理化学是冶金工程的应用理论基础。该工程领域与材料工程、环境工程、矿业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工程领域及物理、化学、工程热物理等基础学科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与此同时,冶金工程技术也在不断汲取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的新成就进行充实、更新 1和深化,在冶金热力学、金属、熔锍、熔渣、熔盐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深入。随着冶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出现,冶金产品将在超纯净和超高性能等方面发展。

冶金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汲取相关学科和工程技术的新成就进行充实、更新和深化,在冶金热力学、金属、熔锍、熔渣、熔盐结构及物性等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建立智能化热力学、动力学数据库,加强冶金动力学和冶金反应工程学的研究,应用计算机逐步实现对冶金全流程进行系统最优设计和自动控制。冶金生产技术将实现生产柔性化、高速化和连续化,达到资源、能源的充分利用及生态环境的最佳保护。随着冶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出现,冶金产品将在超纯净和超高性能等方面发展,在支撑经济、国防及高科技发展上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3就业前景

中国仅有20多所高校开设有此专业,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非常有限,而市场需求量又特别大。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市场对冶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实际该专业毕业生人数的10倍。如此大的市场需求也为该专业的学子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由于冶金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基础宽厚、理论扎实、技能全面,同时,又具备冶金和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加之,冶金行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之一,因而,毕业生择业面宽,适应能力强。毕业生可以到冶金、化工、材料、环境保护及其相关行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部门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研制和开发等工作,也可以到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从事专业教学工作。“感觉现在钢铁、冶金类专业的大学生太吃香了。”在东北大学2005举办的一次毕业生双选会上,一位钢铁冶金类专业毕业生述说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好机遇。的确,祖国蓬勃的建设事业需要冶金工程方面大量的专业人才,众多的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企业等都是学子们一展身手的好地方。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该专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计算机技术在冶金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就使得学生在大学里就要逐步接触并掌握到丰富而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另外,该领域在国内的发展与国外先进技术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对学生外语的使用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结论

本文给出了钢铁冶金联合企业的主要生产环节,每一环节的主要生产过程、主要设备、生产方法及其特点,并简要介绍了冶金专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冶金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不同的生产环节,不同种类的生产工人的紧密配合。而冶金专业是一门研究从矿石提取钢铁或有色金属材料并进行加工的应用性学科,培养的是冶金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工程规划与冶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冶金专业与冶金生产相互依赖、相互服务,一方的发展都会促进另一方的发展。【参考文献】

[1] 王筱留,钢铁冶金学,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2] 黄希钴, 钢铁冶金原理(第三版),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 [3] 陈伟庆,朱宪国,郑宏光,孙金良,于平,高铁水热装比电弧炉冶炼技术,炼钢,2001 [4] 王筱留, 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1 [5] 沈时英,冶金概论,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 [6] 薛正良,钢铁冶金概论,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8

下载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研究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程管理概论课程体系研究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道路工程概论论文

    道路工程概论论文 ----------关于公路养护方面的浅谈 近些年来,一直在求学的路上奔跑着,这学期学到了道路工程,在我上学的时候,经常看到高速公路等很多重要的国家公路总是出现......

    冶金工程概论论文

    题目:《冶金工程概论》课程考核 (课程论文) 冶金工程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学号:授课教师:班级: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二○一○年五月中国重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通......

    交通工程概论论文

    学号交通工程概论 结课作业学 班 成生姓名 级 绩 陈琬君 09级土木工程6班 刘利花指导教师(签字)土木工程学院 2012年5 月24日一、 任何学科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分析交通工程......

    冶金工程概论论文

    选课课号: 3YJ0502A.01 课程类别:公选课 《冶金工程概论》课程考核 (课程论文) 题目:钢铁联合企业的主要生产环节 作 者: 学 号: 授课教师: 班 级: 田世龙 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

    《冶金工程概论》论文

    选课课号: (2011-2012-2)-BG11191-320105-1 课程类别:公选课 题目:《冶金工程概论》课程考核 (课程论文) 浅谈钢铁冶金联合企业的生产以及与计算机的联系 作 者:学 号: 授课教师:......

    冶金工程概论论文

    钢铁的营销模式问题探讨 摘要:钢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柱产业,钢铁营销更是企业重要的一个环节,钢铁的营销模式多种多样,钢材营销属于工业品营销的组成部分,钢材营销又具......

    动画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为了推动我国动画事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全国各地建立了众多的动画产业基地,各大院校也相继开设了动画专业,招收了大量的动画专业学生。在这种形势下......

    区域经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论文(最终版)

    在区域经济的影响下,区域产业结构迅速转型和创新,增加了社会市场对创业型技术人才的渴求,进而对高校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综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和所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