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驰骋的造句
驰骋拼音
【注音】: chi cheng
驰骋解释
【意思】:(骑马)奔驰◇~文坛。
驰骋造句:
1、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2、当年被认为职业生涯会被早早毁掉的他,35岁了依然能指挥若定、驰骋赛场。
3、这些生物体型矮小,桀骜不驯。早在16世纪末,野马的祖先从西班牙征服者的营地里走失,从此世代驰骋于这片沙砾堆积的群山之上。
4、只不过,此岛并非是他当时任意驰骋的小岛。
5、有了现实的根据,他可以任他的想象驰骋。
6、这款车平时能够像悍马一样在陆地上驰骋,但是遇到紧急情况,只需要轻轻按一下按钮,它就能变成一台直升飞机。
7、这类似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规则,他要求汽车制造商告知用户每加仑的汽车所能获得的里程数——无论你是驰骋在城市或是在乡村。
8、我把广告那页剪下来,贴在我的桌子上方,提醒自己:如果允许创新疯狂驰骋,会发生什么。
9、总统提出,到2015年,要让一百万电力车驰骋在美国的各条公路。
10、这是一个让我的想象力任意驰骋的列表,我会在上面添上任何我将来有可能实现的目标和任务。
11、只需将你的电脑连接到国际互联网,你就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驰骋。
12、宣林或在缅因州驾驶着拖拉机驰骋,或在欧洲火车站的月台上徜徉。他将告诉姑娘们如何真正地去了解和认识周围的世界。
13、落地电线可能触发的野火在西澳大利亚部分地区驰骋叫嚣,几乎摧毁了40座家园致使数以百计的居民流离失所。
14、2004年,他说:“我的个人需求已经满足了。”因此他决定转而驰骋国会。
15、你从那些实践中得到答案的最佳方法,就是让你的思维自由地驰骋。
16、驰骋你的想象力,试者责难任何事;现在不是需要做判断的时候。
17、除此之外,他的想像力就无从驰骋了。
18、尽管这里的公共运输远近驰名,遍布赫尔辛基的自行车道,使在城市和海滨公园骑车驰骋,成为一件轻松惬意的事。
19、牧师的神思随着这一荒唐可怖的画面驰骋,在不知不觉之中突然爆发出一阵狂笑,一连他自己都大吃一惊。
20、当你看到女人在你的温存下尽情享受时,奇迹发生了:你不再担心你的时间问题了,之后你如鱼入水,驰骋良久而浑然不觉今宵是何夕。
21、澳大利亚政府一名女发言人上周日称,总理陆克文在繁忙的公务之外还驰骋想象力,写了一本以家中宠物为主角的儿童读物。
22、在她跟她的的保守的精神伙伴罗纳德·里根打趣时,或是在奉承新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时,这个世界看来恰好是适合她驰骋的舞台。
第二篇:百年梦想驰骋飞翔
百年梦想驰骋飞翔
时光飞逝,转眼间,来到百年这个大家庭已经快两年了。从刚开始一人一物到现在的小成规模,感悟颇深。从刚刚来到的稚气到现在的成长,可以说也是一段不可多得的重要经历。从岗位的转换到思想的转换,回想,每一步的成长都历历在目,不禁由衷感慨:家人们,有你们,真好!
从刚开始的对银保渠道的全面空白到现在在工作上学会了分清主次先后,怎样有条不紊的一项项去完成工作,在工作效率上有所提升;从刚开始工作内容相对细碎,小事不断,包括对分公司上报的数据,还是对外勤伙伴的统一思想以及管理,到与合作单位的协调与与沟通,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专业技能的提升。银保渠道是一个无论对专业技能还是基本技能都要求很高的岗位,这就要考究到细心程度、工作态度以及各方面技能,这也为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3年6月底从熟悉的个险工作调到陌生的银保工作岗位后,经过半年的锻炼,使自己对银保内勤工作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对于工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我也一样。对我而言,我从两个角度去把握自己的思想脉络。
首先是心态,俗话说 “态度决定一切”。有了正确的态度,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进而取得正确的结果。具体而言,我对工作的态度就无条件的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我认为工作不该是一个任务或者负担,应该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而只有你对它产生兴趣,彻底的爱上它,你才能充分的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我一直在努力的探索和发现中寻找我工作的乐趣,也才能毫无保留的为它尽我最大的力量。可以说,懂得享受工作,你才懂得如何成功,期间来不得半点勉强。
其次,是能力问题,又可以分成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以一只骆驼来讲,专业能力决定了它能够在沙漠的环境里生存,而基本能力,包括适应度、坚忍度等,决定了它能在沙漠的环境里生存多久。具体到人,专业能力决定适合某种工作;基本能力包括协作能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将直接决定工作的生命力。
这些,都是在百年的体认,深刻而美好,也是这些些的体认,让我逐渐的磨去自身的棱角,能够更加成熟的去面对工作!
第三篇:《彭德怀驰骋大西北》读后感
峥嵘岁月
——《彭德怀驰骋大西北》有感
李鹏程
该书再现了彭德怀元帅解放大西北的峥嵘岁月。1947年蒋介石置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不顾,公开撕毁和平协议,悍然的发动了国共内战。为摧毁中国共产党中央首脑,活捉毛泽东,蒋调集25万大军,令西北王胡宗南率领大军向陕甘宁边区大举进攻。在此危难之际,为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护陕甘宁边区,彭德怀元帅临危请战,率领西北野战军,仅以两万多人的部队,与统帅几十万大军的胡宗南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
在大西北的这场殊死博斗中,我军英勇顽强。在面对数十倍于自的强敌时,彭德怀元帅率领野战军依靠人民群众,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以歼灭敌有生力量为战略,与敌战斗。从延安阻击战到青化砭大捷、羊马河大捷、潘龙镇大捷、三战三捷再到瓦子街大捷,一路攻坚克难,所向披靡。在战役中彭老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率领西北野战军在广阔的天地中任意驰骋。西北野战军也越战越勇,队伍也越打越多,逐渐从战略防守转变为战略进攻:从宜川大捷、到挺进西府、再到回师黄龙山、二进关中,最后横扫千军如卷席,杀的胡宗南部丢盔卸甲,抱头鼠窜;随后西战“二马”,一路高歌;进军新疆,和平解放。彭德怀元帅率领西北野战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收复了延安,解放了最终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又和平解放了新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完成了解放大西北的大业。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大丈夫就当如此!
彭老总率领的野战军在大西北纵横驰聘,而蒋委员长的国军大军却灰飞烟灭。活捉毛泽东,摧毁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作战计划到头来终究是南柯一梦。我在叹服彭老总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我军强悍的战斗力的之余,也产生了几点关于我军之所以能取胜的感想!
始终跟党走,有甘愿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信念。
这是我军的灵魂,也是我军之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在那激荡岁月中革命先辈们,都是我党最忠诚的卫士,为了革命不怕牺牲,为了理想甘愿牺牲。当有人倒下时,草草掩埋好倒下的战友后,又拿起武器向敌人发起冲锋。正是凭借着这种信念,我军才能一次次的攻坚克难,把星星之火,烧成燎原之势。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
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面对兵临城下,我军果断采取存人失地的作战方针,采用主动放弃革命圣地延安,不与敌打阵地战,保存实力的战略。然后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采用在运动中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战术,使敌军虽有优势兵力也无法取得有利局面的。若我军为保卫革命圣地延安而于敌优势兵力决战,恐怕历史都将改写!可见,一个正确的作战方针往往能左右战局的胜负。纪律严明,作风优良。
我军向来以纪律严明著称,即便是在革命最艰难的时期,也决不拿人民群众的一针一线。正是有了这铁的纪律才能形成我军强悍的战斗力,在战斗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西北战场上,彭德怀元帅指挥的野战军高唱着“三项纪律,八项注意”一路高歌猛进,解放了大西北。
我们作为现役军人,就要有彭老总的这种豪情,横刀立马指挥大军纵横驰骋!同时我们也要继承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做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在训练,学习中发扬我军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战斗精神。在学校中要不断的努力学习,努力成为一名“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军人!
彭老总驰骋大西北的峥嵘岁月已经落下的帷幕,作为一段光辉历史存于字里行间,而我们的军旅生涯才刚刚拉开序幕,努力吧,同学!
第四篇:“东华”让人才自由驰骋
“东华”让人才自由驰骋
一块体积为20立方厘米的固体材料可以轻松地“踩”在羽绒的几根绒毛上!2015年新年伊始,东华大学宣布纳米纤维研究团队研发出了密度仅为0.12毫克每立方厘米的“纤维气凝胶”,成功刷新了“世界最轻材料”的纪录。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我们的团队能够出这样的成果,离不开学校的投入和支持,更离不开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现任纺织学院副院长丁彬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达他的心情,而在7年前,他刚刚完成博士后工作,被作为海外优秀青年人才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引进到东华。
东华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正是由大批加盟的优秀学者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造出来的,这里景色秀美,既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宏大,也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精致,而每每到了晚上,镜月湖的水面上灯影斑驳,实验室的楼道内灯火通明,更是上演着无数追求真理的动人故事。
作为创建于1951年的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纺织业的人才摇篮,东华大学(前身是中国纺织大学)的创业者们创办了新中国纺织教育,培养了大批杰出的纺织科学家、工程师和各行各业人才,为中国人民从旧中国的衣不蔽体到新中国的丰衣足食,以及中国成为世界纺织大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半个多世纪以来,东华大学已从建校之初的纺织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
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在学校人才强校战略指引下,东华大学构建起多层次引进、全方位培育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努力为各类型人才发挥作用充分创造条件。近年来,学校形成了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结构,既有功成名就、蜚声海外的学术大师,也有不少攻坚克难的学科带头人和行业领军人才,更不乏一大批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后备力量。
近期有新闻报道,第十一批“青年千人”中已经有3名1988年出生的人入选,人才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东华大学为了加强青年人才队伍的储备,针对目前暂无正式教学经验,但有海内外名校学习、工作经历,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特别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博士,专门实施了特聘研究员制度。聘期内提供高于教授的年薪,配备专门的实验场地和办公用房;受聘人员享有指导博士生的资格;结合学科和基地建设要求,学院从学科、基地建设经费方面再提供资助;允许自由选择研究方向或进入团队工作;加强聘期考核、结束后择优续聘或追加投入等多种方式,挖掘青年人才学术潜力,激励他们勇攀高峰。
很多常年在外的优秀人才在面临去留问题时,常会苦于在国外留学或工作时间较长,未能获聘国内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引进海外优秀人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为各类引进的海外优秀青年教师开展专业技术职务的即评即聘工作。近3年以来,已经为包括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和上海市“千人计划”在内的26位海外优秀学者评定了专业技术职务,大大方便了那些留学前后有一定工作经历、学术成果显著、学术水平符合学校相应职务的高层次人才。
“引得进、留得住”。东华大学总结这些年人才成长的经验,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对人才精心培育,提供发展的平台。2013年起学校实施“励志计划”,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于新进校的教师,学校通过《青年教师培养资助办法》,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成长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规划,尽快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一体两翼”的新特色
正如东华校训“崇德博学、砺志尚实”所言,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东华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和传统,如何更好地融合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是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东华大学充分利用交叉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联合生物、纺织、化学、材料、信息和机械等多学科,将“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作为学科发展的新格局,将传统快速提升为新兴,充分发挥12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基地平台优势,培育人才、打造新的优势学科。
纺织学院通过“纺织科学与工程”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集聚一批国际知名学者、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973/86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努力实现学科发展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
材料学院在复合材料、仿生和医用材料、纳米材料和智能材料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与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积极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创出特色,部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强与物理、化学、数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学科交叉,着重提高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建成以纤维和高分子材料为特色,以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纳米和智能材料、仿生和医用材料、能源和信息材料为新增长点的研究型学院。
化工学院加强与学校优势学科纺织和材料学科的融合,将化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内有特色和竞争力、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科。
信息学院向纺织加工智能控制、优化生产工艺的神经网络等方面拓展,其中“智能系统与模式识别”、“复杂系统建模与网络化控制”和“智能测控与数字化纺织集成技术”等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影响力。
机械学院目前正在传统纺织机械的基础上,联合信息、材料、纺织等多学科,在新一代纺织机械、特殊纺织机械领域提高自己学术地位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特色。在先进制造技术和纺织机械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在高速高效制造、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成型装备、高端纺织加工技术与装备、纺机关键零件成型制造与强化、高端装备智能控制等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学校建设了面向行业产业的“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区域发展的“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以“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时尚创意协同创新中心,以吸引和集聚多元化创新人才为目标,建设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成为了新一轮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的“人才特区”。这里按照构建现代学术组织的要求,赋予了协同创新中心充分的人事管理改革自主权,实施岗位聘用、协议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以绩效为导向,实行优劳优酬。
自由驰骋的科研环境
一直以来,学校以务实的态度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校园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激发人才做大事业的良好环境。这里有着完备的团队制度,每一位新加盟的学者都会融入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团队中去精诚合作、挑战自我;这里有青年学者联谊会,为中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平台,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能力,营造“创新、实干、包容、大气”的校园文化氛围,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这里有9年一贯制的附属实验学校,解决了教师子女就学的后顾之忧,使大家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事业中去。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东华大学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校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积极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探索人才队伍建设的评价体系,全面科学地评估人才,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资源,搭建人才事业发展平台,使优秀拔尖人才早日脱颖而出,努力构建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师资队伍。
亲历者说
2013年,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实现三连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设计学学科进入全国前20%,其中,设计学位列上海高校第一位。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3个学科领域入围ESI世界前1%。工科学科领域进入ARWU(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排名前150强。学校连续3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连续11年获得19项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总和。2011年,学校国际专利授权数量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列第16位。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学校近年来引进的600余名海内外优秀人才的智慧与奉献密不可分。
丁彬
我对于回国后的发展感触颇深。东华大学的教师人才培养机制使我受益匪浅,校科研启动费、励志人才培养计划等成为我科研事业的第一桶金,借助于这些经费,我组建了科研团队,搭建了实验平台。
由于近期我国雾霾、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并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而我研究的高性能纳米纤维材料环境净化材料,正好可以解决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因而获得了国家大量科研经费的支持,使得纳米纤维的创新性研究及产业化进展非常迅速,这种速度在国外是很难想象的。
胥波
在美国读书、工作了11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外的生活。但内心一直有一种渴望,那就是要回到祖国从事科研工作。非常感谢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东华大学的大力支持,使我的愿望成为现实。
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非常迅速,但在创新性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政府对科研的投入不断加大,企业的科研力量和由于产业升级对科技的需求也比以前大大加强,这就对我们这些科教工作者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成长土壤。尽管回国刚刚3个月,在国家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实验室逐步建立起来。我的研究设想是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和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相关的化学问题(如高效、低污染的绿色催化剂)进行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基础有机化学领域理论上有所突破,在实践上能和企业合作,将有使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产业化。
杜诚然
在欧洲学习工作的6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日本、美国不同,欧洲相对轻松的科研风格甚至是有些“懒散”的,而同事间的“闲谈”所碰撞、酝酿出的研究往往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
2014年加盟东华大学,学校为青年科研人员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鼓励以兴趣为导向进行基础科学研究,提倡学术自由。我觉得宽松的科研环境不但可以让人沉下心来做好研究而不是急于发表成果,更加鼓励研究人员之间沟通与合作。对我而言,在这里,做学问就是一种乐趣。(东华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供稿)
第五篇:奋蹄扬鞭 驰骋未来
奋蹄扬鞭 驰骋未来
永兴三中是郴州市市级示范性高中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遐迩闻名的湘南名校。历年来,学校领导紧承时代脉搏,乘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东风,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开创了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现在的永兴三中是郴州市校园文化建设样板学校。校园环境优雅,设施齐备,布局合理。学校有功能齐备的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有设备先进的科技大楼和多功能的办公大楼,有优雅舒适的教师楼院,有气势恢弘的主教学大楼,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和篮球场,各种建筑遥相辉映,和谐完美。整个校园独占山头,视野开阔,绿树成荫,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
近二三年来,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暂时的困难,但这阻挡不了学校前进的步伐。以刘小勤校长为首的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满怀激情,充满信心,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来续写永兴三中的辉煌。
2008年8月新到任的刘小勤校长,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在深思熟虑,全面了解学校情况的基础上,语重深长地对全体教师说,发展永兴三中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展望未来,我们要激流勇进,迎接挑战,摆在我们前面的许多新事物需要我们去开拓,许多新任务需要我们去完成,许多新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为此,刘校长带领全体教职工从学校发展目标、干部队伍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管理、学生发展、校园特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咬定目标不放松
目标是学校发展的风向标。学校要振兴、要发展就必须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明确的发展目标。为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多次召开各级会议,广集民意,了解实情,结合我校和当今教育发展的实际,明确“改革”与“发展”是学校工作的主题,确立了“安全、规范、质量、规模”是学校2009年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确立了“打造一支优秀的干部管理团队,建立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全面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形成学校办学特色,铸就学校办学品牌”是学校的远期发展目标。学校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开展。
造就优秀的管理群体
一个优秀的管理群体,能把学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学校计划、学校决策转化为学校特色鲜明、教师专业成长、学生放飞理想的成功行动。优秀的管理群体是校长决策的参谋智囊。提升学校中层干部的执行力是学校形成特色、塑造品
牌、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为此,学校狠抓领导班子建设,要求全体行政干部恪守工作职责,坚守工作岗位,增强振兴学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处处做群众表率。学校出台了中层干部管理与考核条例,鼓励中层干部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求中层干部树立服务意识,倡导服务精神,要做好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的各项工作。一年来学校中层干部精神焕发,战斗力强,形成一支团结进取,勤奋拼搏,务实创新,群策群力的管理团队。
打造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一流的教育必须由一流的教师来支撑。学校为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全体教师勤学苦钻,虚心好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要求全体教师按照郴州市教学日常管理条例,做到“八个一”。为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学能力,深化教学改革,学校近一年来派出了120余名次的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多次邀请市级以上的教育专家来校讲座传经。学校积极开展各种教研教改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教研教改氛围。学校加强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实行优资教育资源共享,学校与长沙四大名校——长郡中学实行远程教育战略合作,并于今年9月启动。为实现学校质量强校的战略目标,目前学校正在为建立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素质优秀、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师队伍而努力奋斗。
强化学校管理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管理能出效益。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学校加强了对各项工作的规范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方案措施,并要求各处室、各部门、各年级做好具体的落实工作。要求每个教职员工把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做精做细。因此,学校各项工作运行高效、规范、有序。为让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有一个大的飞跃,学校从教学管理、德育目标、课改与教研、校务公开、人事制度、安全目标责任等十五个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改革。在管理上学校进行了用电改革、食堂改革、后勤保障改革,推行了封闭式管理,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取得了不少成绩,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与称赞。特别是今年我校改办为完全中学,增设初中部,在江左片九个乡镇按计划招生220名优秀初一新生。为搞好初中教育建设,学校将出台一套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来强化初中部的管理,让初中教育成为我校发展的又一亮点和一个新的契机。
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培养和教育好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学校教育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负责,为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是我们的办学宗旨。为此,我们在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养成教育,礼仪诚信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树立自信,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优秀的性格,健全的人格。为了方便与服务学生,学校创建了平价超市、放心食堂,开设了校园绿色网吧、装修了学生公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优雅、舒适的 学习环境。为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各种能力,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活动,如举办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运动会、文艺晚会、艺术节、科技节、主题班会、辩论赛等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铸就校园文化特色
特色是学校办学过程中显露出来的特有风格和文化特色。学校特色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没有特色,就必然缺乏竞争力。学校特色需要科学的规划,精心的培养,深入的拓展,更需要找准切入点。在我校有一个富有特色的校长,在实施学校富有特色的管理。刘小勤校长以其深厚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育智慧与思维,用积极、健康的职业个性来成功打造l我校个性化、有特色的教育环境,兴办出特色鲜明的学校教育。近一年来,学校为培养特色,铸就特色,举办了精彩的教师节师生联欢会、新老教师座谈会、学校大型学生运动会、大型家长会、元旦文艺汇演,举办科技节、艺术节、篮球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举行了别开生面动员大会和表彰大会。这一系列的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校发展增添了不少亮色。
天道酬勤。2008年学校领导的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壮志在心头,扬鞭在脚下,2009年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年,各项改革工作已全面铺开,并正在有序进 行。
我相信有上级和学校的正确领导,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奋勇拼搏,三中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