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丧杂说的杂文随笔
一个人看上去正能量满满,其实也有可能这个人是丧到无可救药了
自己的丧不想和人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丧,时时刻刻影响着你。生活,工作,学习,和你纠缠不清
很想要摆脱这样的生活,开始做出改变,各式各样摆脱这样状态的方法都愿意去尝试。而正如那句话说,繁华落尽尽是满目苍凉(乱七八糟,不知道自己在打什么……)
也许尝试的时候有了兴奋、喜悦,但是之后内心的空洞好似越来越大,每一次的尝试,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向外撕裂这那个空洞,慢慢扩大,越加幽深
最近喜欢上运动,感觉折磨自己身体时,脑子好像不存在了,不用思考了,当你汗流浃背的时候,当你气喘如牛的时候,当你浑身酸痛的时候,好似忘却了一切
晚上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榨干自己的体力,浑身黏腻地躺在瑜伽垫上,很累,但这缺氧的片刻,丧好像走远了一点
无法阻止内心空洞的扩大,但总该要做些什么。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大概是还存留了一些所谓的正向的东西。虽然我不这么认为
大概是从小接受的教育,带给我微薄的求生欲导致的,我是这样认为的这看似积极的自救,好似让好友误会了什么
他夸奖了我这样积极健身的正能量生活,并向我讲说着他生活中的各种丧气十足的事,各种不顺。这样的倾诉持续到了半夜,我没说什么,只是倾听和附和。他大概也只是需要有人听他说
他说完去睡了,我彻夜难眠
大概是吸收了他的丧气,明明脑子什么都没想,就是觉得难受,怎么都睡不着
很难过,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撑过那个夜晚的但还是过去了
我带着我的丧活下来了
现在社会人人都说自己丧,大概分为三种人
一种是好友类的人,不算是特别丧,遇事不顺,还是能够找人讲,讲完事也算是过去了,今日丧今日毕,明天接着活。这类人,就算是口头上说生活如何打你耳刮子,其实内心还是能过下去的还有一类是像“我”这样的一类人,活下来靠的是求生欲,身体的本能。死了也无所谓,反正在生前也安排好了后事。大概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只能靠着刺激身体机能,来触动大脑皮层
最后的那种人,存在我想象中,他们连自己丧都意识不到了,连身体本能的求生欲都失去了,生活麻木地过着,日复一日。在现实没遇见过活的可能存在,大概也只是行尸走肉
大概造成三类区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丧可能是个可转移的东西,每天在累积,有些人愿意说,或是各种途径来进行减少,而有些人不愿意,或者说做不到自我减少,就造成了区分。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设,丧可能是只是自我臆想的一种情绪认知,只是认知事物的不同面,在认知事产生的一种臆想时有些人愿意去发泄,而有些人却一遍遍地保留这种臆想,从而累积,再加之从他人身上的转移,周而复始,越来越多
这有点像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消失,丧也不会消失,但是会转移
以上纯粹是我胡诌,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只是最近有点丧,这点丧无处安放,就来这里挖个……算是树洞吧
第二篇:丧的一天杂文随笔
假期的第一天,宿舍一个人也没有,理论书看不懂,读书报告写不出,调研报告不想写,今天啥也没干,丧了一天,又开始乱想东西了。
人都是极度逃避自由的。自由意味着脱离群体,一切的束缚都消失,这同时也意味着虚无感的产生。
大学里有些人谈起高中,是带着怀念的语气回忆的,有些人有时甚至觉得高中“充实”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大学反而觉得无聊和空虚。
大学之前,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自己、家人、学校、社会共同的期望下,生活被这个目标占据,一切的活动都围绕它进行。有时可能会抱怨太累太忙不自由,但生活的道路总体是清晰明确的,有一盏灯指着前行的路。但一旦结束了这个过程,走到了道路的尽头,便会发现灯消失了,路被雾笼罩。在没有找到方向之前,盲目地走,生活便陷入了虚无。但即使有了目标,虚无依旧犹如幽灵一般,随时占据大脑,令人不战而栗。
后来我发现,虚无其实是人生的常态。我做的很多的事情,有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嘛。参加很多比赛,做项目,学习新的技能知识,甚至玩游戏刷视频,所做的一切,只是想逃避虚无。因为一旦闲下来,就忍不住陷入虚空的状态。
虚无的感受是很可怕的,当从一切中抽出身来,就会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未来的生活,时间信仰生命欲望死亡……最终发现人生就是虚无。价值观的多元与模糊导致人生虚无感大大增强,自由和选择权越大,就容易失去一个相对的衡量标准,会开始质疑一切,最终质疑人生。
希腊神话中记载,传说谁也没有办法躲避女妖美杜莎,那种令一切化为石头的目光。即使英雄帕修斯砍下了美杜莎的头,他也并没有直视她,只是观察映入他青铜盾牌的女妖形象。人生有很多东西难以直视、又难以躲避。譬如现实、死亡、欲望、自我……而我觉得虚无是最最可怕的,人生就是不停地和虚无进行对抗。帕修斯是宙斯的儿子,神之子尚且不能直视这可怕的事物,何况凡人?
第三篇:丧文化杂文随笔
在网络上,丧这个词有了新的意义。突然觉得很符合我这会儿的心情。
我觉得这个意思大概是从垂头丧气这里套用出来的。
人或许总有时候会有些丧的感觉的,天天积极向上也会累吧?弦总是有松有紧。其实什么事情也没发生,孩子好好的在学校,我正常上班,蚯蚓程宇正常上课。工作上没有碰到什么难以解决的事情,与蚯蚓程宇也没有吵架。只是,莫名其妙的,我就是心情低落,感觉不好。我也放任这个情绪把我吞没,躺着,什么也不想干,就连指头都懒怠动弹,灵魂仿佛飘了出来,嫌弃地看着这副躯壳,但又偏偏无法远离,只是被束缚在周边,相对皱眉。
也许是嫌弃自己太过普通的相貌?也许是嫌弃这一副不能跑不能跳太过激动便心跳欲出的躯壳?也许是嫌弃这一副总是假装温雅平静的面具?这假得自己都不愿意看的微笑?心中在吐槽嘴里选择性地透出点尽量不违心的话?
总而言之,今天,突如其来的,我嫌弃起所谓长大了懂事了成熟了的自己。
We can never flee the misery that is within us
我们永远无法逃离自己内心的痛苦。
谁说的?不知道,外国人的名字我总是很难记住。
今夜无眠,窗帘拉得严严实实,不知月色如何,隔音不错,只听到空调外机在单调地响。
床很大,我和蚯蚓程宇各裹了一床薄被各自占据床的一侧,中间空出极大的空位,仿佛楚河汉界。嗯,我俩都各自睡在床边上,离彼此尽可能的远。也许是怕相互打搅?若不是今夜无眠,我还没发现我俩已经离得这么远了。
悲哀如我,就是心情不好,也没有任何发泄的渠道。
我不会故意找事吵架。理智不允许我失态。所以我不会大叫大嚷,摔东西踢桌子骂脏话,做一切像书里剧里那样将自己的情绪暴露出来发泄出来的事情。我只是就这么静静地躺着,不去翻动手边的书,不说话,不碰手机,眼睛毫无聚焦地看着天花板的某处。先是在客厅的属于我的沙发上躺着,到睡觉的点后回床上躺着。
蚯蚓程宇终于发现我不正常的沉默,来询问是否不太舒服。我摇摇头,没有说话,我只是懒怠动弹。他颇有点不知所措,摸摸我额头,没有异常。犹疑半响,帮我倒了杯水,放在身边,开始时时不时扭头来看,渐渐地也就忙自己的去了。我总是安静得让人忽略,而我,也很享受这种忽略。
于生于死,我并无执念。想来想去,于这世上,我还真没找出什么执念,不管是吃还是玩。父亲总拿北美豹猫安凡如何需要我来提醒我该多吃点东西,好活得长一点。
但其实,我觉得,有我没我,只是他生活不可选择的条件罢了,无从比较哪种情况更好,无论哪种,只是他该有的历练。我遵从命运的安排罢了。
所有人都说我宠孩子,一年级时还喂几口饭;二年级时只要我在,他上厕所完总要我拿纸巾进去伺候更衣;三年级时早上还是眯着眼装睡让我抱在手上换衣服。其实,我只是愿意体会这种被需要,珍惜这短暂的缘分罢了。你看,没几年,他已经是比我还高的少年了,很快,将有他的家,他的人生,与我渐行渐远。
大学时下铺四年的室友傍晚时给我发来消息,她是个脾气如炮仗般的女生。她很痛苦,觉得自己的孩子似乎和别人的不太一样,好像什么都学不会。她脾气上来,打骂过后又后悔。我试图劝说几句,但很快明白,她只是需要发泄一下她的情绪。于是我闭嘴,安静地听她说。我不会安慰人,不愿意说假话,也不了解她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听她的意思,她并不想让专业的人士来判断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心里又已经认定了孩子的异常。嗯,人总是这么矛盾,我理解这种矛盾,我也尊重这种矛盾。最后,我看着她近乎歇斯底里的时候问上一句,有需要帮忙的就说。她的消息沉寂了下去。再没有声音。
第四篇:《杂说》教案
《杂说》(1课时)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明确作者的观点。
2.查阅有关“伯乐相马”的资料,了解人才的发展现状。
3.思考本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说的文体常识。教学目标:
⒈流畅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⒉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情感。⒊理解课文寓意,感悟文章道理。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刚才大家谈“马”兴致很高,今天我们跟随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来看一下他是如何说“马”的。(可以作为展示作业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一篇经典文章《杂说》(板书)。
点评:对有关马的成语或俗语学生进行回忆和展示,谈一谈你心中的马如何?把学生带入了紧张、兴奋的状态中来。
二、速读文章,了解作者及文体
1.走进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多次被贬不得志。2.了解文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散文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往往是托物寓意。我们学习过的说体文章有:周敦颐的《爱莲说》等。
三、诵读感悟
(一)读出和谐节奏之美(教师明确朗读要求)师:大家认为朗读诗词要达到哪些要求啊? 生:读出情感。生:读出节奏。生:读准语速。生:读得语调。(教师范读后学生品读,一读要求:准字音
听节奏
悟语速
品语气)(也可以作为诵读作业)
(二)读出节奏音韵之美
师:读准了节奏和重音,文章就会读得抑扬顿挫,感受到它的音韵美。
(二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如果学生读不出意味,老师就该抽出些时间,与学生一起品读。)
四、细读品味
自主学习
师:下面让我们来品读一下本文,具体感受马给我们的启迪。再次大声朗读课文(三读要求),结合注释和预习内容,试着翻译全文,相互质疑解疑。(展示预习作业)(梳理文言知识: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通假现象)。1.师:同位之间或小组之间相互质疑,积累文言知识。2.自主思考疑问
这篇文章的文意并不难,老师根据文意,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先自主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一起交流讨论,得出你们的答案。(注意,尽量用原文作答)
(1)“伯乐和千里马”二者是什么关系?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千里马依靠伯乐生存)【板书:伯乐
千里马
决定
依靠】(2)千里马有什么才能?
明确: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量大)。【板书:日行千里、食量大】(3)伯乐不常有,千里马遇见了“食马者”,会有怎样的遭遇?
明确:祗辱于„,骈死于„,不以„„【板书:食马者 受辱,骈死,不能行千里】(4)为什么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才能会被埋没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几个原因中哪个是最根本的原因?/为何“食马者”不让千里马吃饱?)
【板书:不知马】
师:食马者不知千里马具有特殊的才能,导致千里马连普通的常马也比不上,自然难以实现日行千里的才能。
(5)第三段中,具体反映出食马者“不知马”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3.教师引导体会感情 师:“策之„„通其意”三个句子一起连用,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排比
师:排比的句子应该怎样去朗读?
明确:读出层层递进,感情越发强烈、强调的感觉 师:你觉得在这个排比句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发言明确,师引导:假设你是作者,你亲眼看到千里马被食马者痛打、遭受饥饿、而且还不能被人理解。你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激愤,作者激愤的感情层层递进。
(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读出层层递进、越来越激愤的感觉。)
【多媒体】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食马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无知、愚昧”
【板书:无知、愚昧】
师:食马者明明愚昧无知,却还不懂装懂,觉得自己可以识别千里马,只是千里马太少,于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你们觉得,食马者说这句话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
【多媒体】
明确:狂妄的、骄傲的
师:这可以反映出,食马者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狂妄骄傲
【板书:狂妄、骄傲】
(请一位学生来扮演食马者,想象当时食马者的表情、动作,再加上他说的这句话,把食马者这种狂态展现出来。)
师:食马者明明是主观意识上出现了问题,却把自己没能发现千里马的原因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板书 无马】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作者实在难以忍受,发出了怎样的议论?文章结尾进行了自问自答,不是无马,其实是真的不知马,巧妙地提出本文的中心句。
【板书:无马 不知马】
“无马”是食马者主观上犯的错,“不知马”才是真正的原因,作者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尖锐地摆出来,表现出作者对食马者怎样的感情态度? 对千里马的遭遇呢?
【多媒体】
明确:对食马者(态度)的嘲讽、控诉;惋惜、悲哀。【板书 控诉 惋惜】
五、感悟文情,象征写法
1.感悟文情
(1)结合文中反复出现的词,体会作者感情。
师:面对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怀着痛惜之情,对食马者无知狂妄,作者进行了嘲讽。文中还反复出现了五个“也”字,也字作为语气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请大家勾出含有“也”字的句子,从句子中去揣摩这五个“也”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从而体会作者蕴含的感情。5个“也”字:在揣摩语气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这个句子说的是什么。【多媒体】
第一个“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对象:千里马)第二个“也”字:批判、嘲讽的语气(对象:食马者)第三个“也”字:惋惜、批判的语气(对象:千里马)
第四个“也”字: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对象:千里马)第五个“也”字: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对象:食马者)2.托物寓意
师:我们回到题目,马说这个题目让我们想起了学过的另一篇文章——《爱莲说》,到底什么是“说”呢?它有何特点?
明确: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是文人志士借用谈论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想。本文是作者《杂说》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或“论马”。
师:《爱莲说》借用莲花象征品质高洁,那大家想一想,《马说》里的 “千里马”“伯乐”“食马者”,有没有更深层的含义?
【板书】 千里马:指人才
伯
乐:
指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指不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愚昧无知的统治者)(点拨:在封建时代能决定人才命运的是哪个阶级)
师: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就更能体会到文中千里马在食马者的压制下 “受辱,骈死”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的不幸遭遇,实质是指人才因为统治者的无知愚昧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处于不幸的境地。3.补充背景【多媒体:写作背景】
师:文人写文,灵感多是来自个人的经历。韩愈为什么要写一篇关于人才的文章呢?本文的主旨(写作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先来看看本文的写作背景。
韩愈19岁参加科举考试,一连三次名落孙山,第四次考中进士,因没有参加吏部考试而不能授官,他放弃了考试这条路,开始“跑官”,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之后投入地方军阀也遭受失败,从自己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下了此文。
师:请大家联系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流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行为的控诉。
【板书:流露
控诉】
师:这种将抽象的道理寄托于具体形象中,淋漓尽致地写出人才受摧残压制的事实,生动形象,易于理解。这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板书:托物寓意】 明确:托物寓意(不是“托物言志”,不是重志向、兴趣;而是重现象;)
六、活动迁移
学以致用(课外作业设计)
1.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也可以是其他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模式:我喜欢-------是因为------------2.个性表达
观点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观点二:世无伯乐,仍然有千里马
模式:我的观点-----我的依据----------3.文章的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也是本文写法特色。
点评:此处写法探究 学以致用,避免学生盲目性,学生科在老师的规定下自由发挥,避免了课堂的高耗时,低效能。可谓“及时雨”,而不是“添加剂”。便于学生运用。
七、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找出文章中你最喜欢句子或词语,和大家分享,并说明你的理由。
点评:由韩愈笔下的优美语句,总令我们心驰神往,更让我们如痴似醉。说到时代的风流人物,课堂教学中潜藏着人生哲理。文本语言连同蕴含其中的情感,正是我们要汲取的 “养料”。课堂小结真是 “春风化雨,点石成金。”啊!
第五篇:杂说_教案
杂说
张艳秋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教学步骤】
一、欣赏图片并导入:
二、了解文体及作者: 明确: 1.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或“论马”。2.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三、课文阅读及翻译: 法。
1.全班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4.指导翻译:
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2)讨论: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5. 试译全文:
四、课文分析:
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 寓指人才。“伯乐”: 寓指赏识才的人。
“说天下无马的人”: 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讨论2: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
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讨论3: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1、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3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子并释义。(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三)请分别指出下列句中“虽”字的用法:A.虽然 B.即使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六、总结全文:
本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