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批改作业的笔慢下来》读后感
假期中翻看《推进有灵魂的教学》一书中看到李景璞老师的文章——《让批改作业的笔慢下来》。“笔尖轻轻,静静地审视每一道题,细细地思考每一个步骤。这样的感觉,仿佛是学生就在我身边做题。他这样做,我猜是这样想的……这样错,是因为在此之前的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读到这句话,立即引起了我这个数学老师的共鸣。确实,种各样的活动占用着我们的时间,面对着一叠叠作业本,重复操作着枯燥、单调的劳动,根本没有慢下来思考的时间。
文章中指出:想让学生的作业正确率提高,检查学生的练习本的时间少下来,重在我们课堂中的教学效率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确实,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孩子非常重要。在低段的时候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在中段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感知能力,完成作业能仔细检查;在高段培养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在思维中完成作业,减少机械、重复的巩固练习。
慢下来,多一分理解;
慢下来,多一点尊重;
慢下来,多一分鼓励。
在这“慢”中,我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其中的乐趣。
第二篇:让心慢下来杂文随笔
忙完一周的工作,心情轻松很多。下班上堂瑜伽课。运气好,碰到我喜欢的老师,还是不太有机会上的“阴瑜伽”。
在所有瑜伽课中,最能让人慢下来,安静下来的课也许就是“阴瑜伽”。因为每一个体式都要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让身体的各个部分保持觉知,感受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地方,通过呼吸来调整疏通。
老师说这个季节是最好的排毒季节,应该多做一些“阴瑜伽”的习练,可以帮助我们疏通经络,更好释放紧张的内在,让平时工作和生活中“不得不快”产生的压力得到疏解。的确如此,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难按自己的节拍生活。计划赶不上变化,常常慢一步,就步步要赶。可是欲速则不达,快未必是高效的。停下来休息,调整,思考也许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老师慢慢地引导着体式,扭转,牵拉的时候,身体是酸胀的,脖颈,手脚开始痛和麻。呼吸对抗着不适感,变得急促,身体摇晃,抖动,不稳定,长时间保持体式真的很考验人。
“不要担心,不用怕,痛和麻是身体的正常情况,我们只要专注呼吸,用内在的眼睛看到身体的不舒服。跟它相处,接纳它,把呼吸带到那里……”老师温柔的声音漾在耳边,呼吸之间,身体开始放松……
那些不舒服的感觉不知道是因为习惯了,还是呼吸真的起了作用,没有最初那么难受了。听到清脆的计时小铃响起,退出体式的时候,如释重负,血液明显地回流感,充满了温暖的能量。
整个过程如同一场漫长的约会,自己与身体之间的连接,由痛苦开始,到接受和解。想想如同人生的过程,总是有痛有苦,但也总会过去。在最难熬的一瞬间,让自己的心慢下来,面对它,接受它,不抗拒,不逃避可能才是最好的方法。
在阴瑜伽中,让心慢下来的呼吸,是细而绵长的。那种轻柔和缓慢让我们更专注于此时此刻。唯有当下,分明感知血液在身体里的流动,生命变得如此真实。白天的纷繁复杂,此刻只剩下单纯的感觉。疼痛也好,舒服也罢,随着时光的流逝,都成为身体可以接受的方式。
其实,我们远比自己知道的敏感,只是平时太过匆忙,没有机会好好来看自己。在这一节让心慢下来的课程里。身体又回归到鲜活的体验中,每一次舒展之后,看到自己那些不必要的纠结。明白了唯有放下,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当所有的体式结束后,专注地享受最后的大休息。如同躺卧在平静的湖面上,阳光温暖,身体柔软。解除了一周的疲惫,身心是愉悦而满足的。跟平时的瑜伽课相比,“阴瑜伽”教给我慢下来的智慧。我们与痛苦的相处也是一种学习。学会了,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
脑海中想到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生活中难免会碰到困境,此时不骄不躁,让身心都慢下来。可能这种放松和接纳,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流水行云”的本质原来相同。
人生最难的功课,恐怕是跟自己相处。慢下的内心,可以让我们更容易触摸到真实的自己。常常问问现在我有没有忘记初心,在此时此刻体会不一样的呼吸,不一样的身体。
第三篇:放慢生活节奏 让生活慢下来
放慢生活节奏 让生活慢下来
当今社会,竞争白热化,快速的生活节奏,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严重地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英国有位时间管理专家指出“那种不眠不休的工作,是一种自杀式的生活”。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劲头,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放慢生活节奏,让生活慢下来。
“慢生活”是一种生活理念和追求。慢,其实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慢生活”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一种“富”的充实,“穷”的快乐的生活状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
放慢生活节奏,让生活慢下来,有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国人创造了机会的同事也催生了从未有过的竞争与生存压力。面对职场和生活压力,人们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等父母情绪,引发整个社会的浮躁,甚至可能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以感恩知足的生活态度,豁达平和的心理去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困境,调整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放松心理,享受健康人生。
放慢生活节奏,让生活慢下来,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泱泱大汉,煌煌盛唐,当这些盛世湮灭于历史长河时,留给人们的是扎根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自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要建设独立自主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既是民族自强之路,也是建设世界健康的文化生态的召唤。所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理应创造自己的新文化。而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在世界文化大舞台上展示有个性的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放慢生活节奏,让生活慢下来,有助于培养理性思考能力。在当代生活中,现代化社会推崇“标准化”操作模式,世俗思想潮流潜默移化地对我们进行改造,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文明习惯乃至人生境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古人云“三四而后行”“先谋后事者昌”。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任何事情都不是单纯的奔波劳累可以企及的。对于当下盛行的跟风潮流,我们需要秉承淡泊平和的心态,克服盲从自卑心理,理性分析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自主选择。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立马成功的。追逐名利,迫切渴望一蹴而就的人们不妨静下心来,放慢前进的脚步,欣赏会沿路的风光。正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来的。
第四篇:陈红秀《让初中作文教学的脚步慢下来》
南通市第八届教师专业成长优秀论文评比 作者任教学科类:中学语文
让初中作文教学的脚步慢下来
如皋市吴窑初级中学 陈红秀 联系电话:*** 内容摘要:面对农村初中学生写作水平低下,写作教学低效的现状,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放慢作文教学的节奏。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由说到写,让“说话”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语感;二是化整为零,用“片段”训练学生渐次提升能力;三是以读导写,让“仿写”帮助学生不断规范思路。关键词:说话 片段 仿写 语感 能力 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在我们农村初中,真正关注学生写作能力的渐次提升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其实一直是缺位的,作文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很多时候,由于广种薄收而失去耐心与信心,而导致“不作为”等所谓“顺其自然”的消极做法,有时仅在考前教给学生一些应试的所谓“高分技法”、“写作公式”等,甚至认为这样便“多快好省”了,而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成问题,语文素养根本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
加之,农村初中的学生自小阅读面窄,教师教育的手段比较单一,家长关注度也不够高,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四年写作基础教学并不过关,进入初中时,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较低,如果在初中的写作训练中再不真抓实干,那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令人担忧。
鉴于此,我们呼吁:让初中作文教学的脚步慢下来吧!
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曾经尝试过很多种作文教学模式,有过耗时低效的烦恼,有过偶有成就的欣慰。几经反思,将一些有效的、可行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以便于今后的作文教学中尽量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达到有的放矢的境界。
一、由说到写,让“说话”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语感
农村的孩子实际交往的机会比较少,话语表达的语境不够丰富,而家长的表达大多也很零碎甚至粗俗,再加上青春时期的心理障碍,以致于很多孩子渐渐“失语”。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或者是课后交流的时候,很多孩子前言不搭后语,表达缺乏条理性、完整性,更少有生动的描述,因此,作文中语病很多,语言也很艰涩。究其原因,其实孩子们的思想认识并没有问题,只是缺乏了语感罢了;而
一个能说会道的孩子至少可以在作文中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完整。所以,我们语文老师要先耐心地教会学生“说”话。
在《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一文中,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很明确,就是要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总是以书面训练(读,写)为内容,完全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比如,只要一提到作文,人们想到的便是“写”作文。张老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其实,作文除了以“写”为主,还可辅之以“说”。
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中这样告诫我们:“如果把以文字为重点理解为只要有文字的教学,不必有语言的教学,那就又大错而特错了。”吕老特别指出:“以作文教学为例,多做口头作文的练习就很有好处。”有哪些好处呢?吕老不厌其烦的列举:“口头作文,口头评改,费时间少而收效广,不光是本人得益,全班都得益。能够把一件事情说得有头有尾,次序分明,写下来就可能是一篇很好的记叙文;能够把一个道理说得有条不紊,透彻有力,写下来就可能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基于以上背景和认识,我们必须把“说”置于作文教学的首要位置。初一开学伊始,如果直接让孩子写一些个人信息或是自我介绍的短文,很多学生都无从下笔,极可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而学生可能一下子就怕了初中的语文。所以,不妨组织学生先在自己的小组里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的“说话”演练,然后小组推选讲得详细精彩的孩子在班级里展示,学生表达的劲头和表现的欲望就不一样了,在这样的公众场合他们会讲真实的、有意思的内容了,他们更会注意自己的用词是否恰当,条理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完整。而且这样可以在最短最快的时间里,让语文老师直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语文功底,还可以给全班学生一个辨析和学习语言的机会。较之让所有孩子写一篇自我介绍,老师先批阅再失望来说,选择让孩子“说话”,显然比“作文”更为明智。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其实已经悄悄启程了,然后可以让孩子谈谈自己的亲人,介绍自己的朋友和喜欢的老师。在一次接一次的“说”作文之中可以将写作的要求渗透其间。而形式上要比“写”作文灵活多了:可以比一比谁说得详细、谁说得生动、谁将关于某人的事例说得如见其人;可以开展很多有意思的活动,让一人描述班级某学生的细节,然后让孩子们猜一猜是谁,然后相机把人物描写的方法训练到位„„这样在初一一个学期“说”下来,写人记事的文章还用担心孩子们不会写吗?
而且,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除了在专门的作文课上有计划
有步骤地训练学生进行“口头作文”之外,平时的语文课,甚至是班会课,包括课间的交流,我们都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说话”。班会课上,关于“节俭”、“感恩”“宽容”等话题的探讨、辩论、演讲,可以让孩子们积累很多的事实和理论素材,有的学生出口成章就是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学校举行运动会、重阳节去敬老院、参加校外实践野营活动等等,这些时候肯定少不了孩子的“说话”训练,然后及时提醒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形式对说过的话进行加工锤炼,一篇篇鲜活的作文还需要“榨”出来吗?
所以,把话“说”到位,孩子的语感有了,就不用单独教给他句式、语气甚至怎样修改病句了,而在作文中“写”的语言便自然有感觉了。
二、化整为零,用“片段”训练学生渐次提升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相对于机械地每两周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大作而言,学生更喜欢不定期的多写几次二三百字的片段。当然我们不是因为学生写作的字数更多,而选择运用目前比较流行的“微作文”、“微日记”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兴趣”的因素之外,我们还要追求作文训练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事实上,每个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单独写一篇大作,之前要进行作前指导,常常会审题、立意、构思等对学生进行地毯式的“轰炸”,而学生总不得要领,然后再一个多小时写完,收齐作文之后也就会收起来了,因为往往还有阅读教学、考试、背诵默写等等其他语文老师必做的琐碎工作,一耽误,学生的大作便搁置一边,等手头琐事忙完再批改时,可能已在一周之后,焦头烂额改完又是一周之后,在进行评讲时,教师已忘记本次训练的初衷,学生也忘记当时为什么就这样写的呢,评讲便多少有点“鸡同鸭讲”的互不认同,缺少了心意相通,搞得身心俱疲,而收效甚微。
而且,大作写完,常常会发现,学生无非是选材不够新颖了,或者描写不够细腻了,或者首尾没有点题了等等每次都有的,而且是写了大作还没有改得了的通病。假如再次训练,可能还会存在这些问题,因为他就是不会描写人物,他就是不会渲染环境,他就是不会首尾照应。教师只是笼而统之的训练学生写一篇完整的作文,学生并不能很在意自己的个性问题,他会下意识的注意我的作文偏题吗,完整吗,字数够了吗„„每次这样的游离于训练重点之外的写作,真是浪费时间啊。而一个学期又有几个这样的周期呢,且都没有了时效性和实效性,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提升便真的只能“顺其自然”了。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除了语文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外,在规定时间内完整地
写出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对于初中学生即便是初一的学生,也不算是很艰难的事情。只不过是写作质量不够高罢了。而事实上,各个学生在作文上所缺失的能力并不会有很多,有的只是不会进行细致的描写,有的只是没有环境渲染的意识,有的只是语言不够生动而已„„
而如果把那些耗时低效的整篇大作训练化作针对性强的片段写作训练的话,用于一次大作训练的所有时间我们可以进行四五次不同训练目的的片段写作练习。比如,学生在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时候大多不能很好的抓住人物特征,不能耐心的进行细节刻画,我们可以在学习了阿累《一面》中关于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之后,及时指导训练学生完成一篇人物肖像描写的片段,10分钟左右的时间,并及时进行展示评比,一堂课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完成这个训练任务,课后可以继续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亲人,再完成一篇小练笔,第二天就可以择优在班级展板上展示,学生因为会写,有内容写而产生写作兴趣,有的时候有些学生还会在老师不要求的情况下,自发再写第三第四次主动交过来批改,老师可以及时评点,这样“短平快”的训练方式可以一下子将学生写作中的一个难点在不经意间给突破了,学生有了写作的热情,更会给所有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写作素材。而学生往往在其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描写也会水到渠成了。
至于片段训练的范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范文资源:学习魏巍的《我的老师》和于漪的《往事依依》,可以训练对于学校生活和关于老师的片段描写;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和朱自清的《春》,可以训练自然环境描写;学习了《阿里山纪行》和《美丽的西双版纳》,可以训练学生写作导游词;学习了《背影》《故乡》可以训练学生写作开篇点题式的开头„„
而周末,学生有机会有时间投身到自然的怀抱,走进社会体验别样的生活,可以相机训练学生写作各种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小短文。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学生会乐于去写。我们农村有许多活动,像清明节上坟、赶集、钓龙虾、播种收获等,城镇孩子就比不上农村孩子感受深刻,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
我们不仅可以就地取材,还可以相时而动,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写随笔,还可以通过指导写日记,办手抄报,黑板报,向校刊和校外投稿等形式来进行练笔,当孩子们有了足够数量的文字训练之后,600字的大作字数便不再是他们心头的一道坎了,进入初二下学期时,很多孩子会在老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将一些“千字文”写在自己的“片段练习”本子上,每天办公桌上总有那些富有个性并且随性的文字会让我不由自主的就看完并欣慰着,哪有死板完成大作时的机械与
憋闷呢?
因为化零为整的的片段训练,学生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多少,不必考虑文章的结构安排,能够消除学生写成篇作文的恐惧心理,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激发写作兴趣。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说话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都会逐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而我们足可以在片段练习中细水长流、集腋成裘!
三、以读导写,让“仿写”帮助学生不断规范思路
我们一边训练着学生的语感,一边积累着各种写作的能力技巧,一定还时刻不忘给学生进行课内课外阅读的“加餐”。我们教师要做的便是想方设法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且是有针对性的阅读,甚至又是海量的阅读。然后我们适时地将阅读和写作进行紧密的衔接,以读促写,以读导写,这样可以提供选材、构思等的样本,尤其是规范写作思路,甚至是语言的风格都可以在“仿写”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课内阅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学生可以学习“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表情达意”的选材技巧,还可以仿照“点出背影—铺垫背影—描绘背影—怀念背影”的结构方式来构思谋篇,以及开头用简洁的语言点题、白描式的人物描写、直白的抒情方式等朱自清散文的朴实的语言风格„„这些都可以成为仿写训练的要点,用一两次的写作训练有效夯实几个能力点,并写出思路,写出风格,也是“水到渠成”的。
又如在课外阅读练习时看到一篇文章《与父亲抬担子》,文章用“三段式”谋篇,分别写到“小时候”、“长大后”、“参加工作以后”三次与父亲抬担子的生活片段,并用“我能行”的典型人物语言、父亲和我为减轻对方的力量而“捋担绳”的动作细节以及对年迈的父亲进行的一处详细的肖像描写,一读便令人感动,再读更催人泪下。我便借助阅读理解的精读分析,指导学生发现文章的感人之处,分析写作的独到之点,让学生仿写一篇亲情作文。孩子们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用心酝酿,写出了《为奶奶洗脚》之类的三段式构思的文章,回忆了小时候奶奶帮自己洗脚,完成亲情作业时不情愿的帮奶奶洗脚,以及现在动情的为奶奶洗脚,其中对洗脚的动作描写,因奶奶的脚粗糙变形而心痛的心理感受,洗脚时人物的对话等仿照得都很到位,甚至在仿写的基础上还有自己对感恩的认识等,还多出一些灯光、风声等的环境渲染,让我感觉到学生不只是“依样画葫芦”的简单仿作,完全是吸取了课外阅读的精华,更有自己高于“范作”的创造。
同时,在仿写之后,我们还会对文章进行修改,仿得失真的、生搬硬套的都要不断的修改,与原作进行比对,与“范作”进行较量,渐渐地,学生的写作便有模有样了,并且对于文章的优劣还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不仅批判自己的病文,有时还对范作能指出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教材中《甜甜的泥土》一文,孩子们质疑其真实与合理性,有时也让我惊叹孩子们的胆量。
在进行过初级阶段的仿写之后,有时我不再提醒要从哪些角度进行模仿,孩子们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只给出一些范文,阅读一些规定的范作,然后给出一个命题,一个孩子都能写出一题多文,有不同的取材、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学生们常常也会灵活运用自己的得意之作,“改头换面”后,一文适用于多题,更快捷地在考场作文中取胜。
就这样,似乎花费了漫长的时间帮孩子学会“说话”,好像偷懒似的只写“片段”,然后又可笑地抓住“范文”“死缠烂打”,其实,通过我们慢下来的脚步,学生鲜活的语感、多样的能力、规范的思路便在“说话”练习、“片段”训练、“仿写”提升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所以,请把作文教学的脚步放慢,再放慢吧!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4页。[2] 张志公:《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2。[3] 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1963年04期。
第五篇:2017公务员遴选材料分析题-让外卖小哥“慢下来”
【2017公务员遴选材料分析题】
让外卖小哥“慢下来”
背景链接
最近,上海交警公布数据,2017年上半年,涉及送餐外卖行业的道路交通伤亡事故共76起。每2天半就有1人死伤,每20人中有3人遭遇过交通意外。
中公分析
外卖小哥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随着外卖行业的发展,各大外卖平台开始由原始客户积累阶段迈入到现有客户维护阶段。各外卖平台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用户数量扩张转移到服务质量提高,而外卖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外卖送达的准时率。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导下,各外卖平台对外卖员的考评机制纷纷向准时率看齐,倒逼外卖派送员在明知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为了完成绩效,不被点差评、罚款而选择铤而走险。
第二,现有的监管机制几乎难以见效。现行的管理办法主要是约谈企业,个别地方规定了出现三次违规一年内不得送外卖的条例。但在落实的时候收效甚微,电动车无法像机动车一样进行按牌登记处罚。
第三,外卖小哥出于压力放弃安全优先选项,或对安全问题存在侥幸心理。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一路飞奔,闯红灯、逆行、边接打电话边高速骑行在生活中屡见不鲜,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必然是外卖小哥对于交通安全问题的忽视,但也是为了生活,面对经济压力和企业考核压力,他们往往是无奈的、选择性的屏蔽安全优先,选择收入优先,以侥幸博安全,以生命博收入。
止住外卖小哥的脚步,需要行业规范,适度降低准时送达率在外卖服务质量考评中的比例,降低处罚力度,让外卖小哥的安全在罚款面前更有尊严。而想要改变行业这一现状,最离不开的就是用户对于外卖的期许,比如引导点餐者改变点外卖的习惯,习惯提前预约点餐,方便外卖小哥留出足够时间送餐;同时,适度降低对外卖送达速度和准时率的期许,尤其在极端天气,抱以更宽容的心态,理解外卖小哥,手下留情,少一点差评。
最后,政府管理也必须探索新模式,破解外卖小哥安全难题,比如给每辆车都安装行车记录仪,或者给每个外卖员配发带有编号的服装,确保现有交通违法设备能准确掌握外卖车辆的交通违法行为,通过处罚强制规范外卖小哥的交通行为,确保外卖小哥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