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教师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论文
自2001年在课程改革实验区试行算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在我国中小学广泛实施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它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开始明晰了课程理念,逐步找到了综合课教师角色的定位。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定位?如何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如何带领学生们开展常规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指导作用。
一、保证实践活动的主题应具备可操作性
1.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生活中找寻主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刚开始,小学生可能往往对于主题没有太大的兴趣,同时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关注实践课程的进行,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带领学生去寻找、发现他们在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当前社会中的热点话题,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创造力,发现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现象,加强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创建自己喜爱的主题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实行实践主题自行选取的活动,也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加入到学生的活动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动力,共同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加强教学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2.从学生的想象中挖掘主题。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鉴于年纪原因,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受到过多现实生活的拘泥,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小学生经常拥有非常大胆和跳跃性很强的想法,这些想法多数是非常另类的,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对这种想法加以抑制。但是,对于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教师实际上可以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要否认学生的联想,就算是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也不应该去讽刺或者批评,这样只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不同想法的存在,教师应该给予肯定。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而现代的教学模式则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全方位的综合发展。对于建立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教师素质、合理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计划,不仅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还要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位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可以分享不同的想法。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增加小组合作的讨论,对促进教师教学活动多样性的发展显得越发重要。例如,在开展“减少环境污染,创建美丽家园”的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给予学生多项选择,制定出不同的讨论主题,同时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供学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时也不会觉得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而感到压力的存在,要注意量力而行,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挥。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探索新的主题和新知识,一方面学生可以完成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使实践活动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索性,学生可以逐渐发现许多开放性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由内到外地提高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热情,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需求和喜好来分配实践活动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活动。例如有些学生可以帮助残疾人过马路,有些学生则去老奶奶家帮助打扫房间卫生,有些可以去帮助清洁工人清扫马路的垃圾,有些则去帮助交警维持道路秩序。这样,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活动中体会不同的感受。通过实践活动的进行,学生们可以在实践后进行活动心得的交流,可以在不同的事情中体会不同的责任感,从而获得真正的实践锻炼。
三、合理评价学生、多鼓励、多赞美
教学评价的核心不在于评判一个实践活动的好坏,而在于教师认真观察每一个活动过程的细节,对学生们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肯定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们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即使很多学生性格并不是非常外向,或者在活动中犯了小错误,教师也不要直接批评,而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及时的鼓励和赞美是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能够让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去影响其他的学生一起做得更好。综上所述,只有发挥教师合理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师融入学生群体,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才能促进实践活动趋向更好的发展。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备的特性,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为教师发挥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
第二篇:浅谈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
浅谈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是综合性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的分享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达到活动方案预期的目标,教师必须积极发挥在实践活动中的引导作用。
一、教师要做好活动设计者。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需要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虽然活动方案可以是老师与学生共同设计的,但毕竟实践活动是一个集体项目,其成员还是孩子,如果大家想法不一,思想意见不能统一,就不能统一行动,如果听之任之,活动就会漫无目的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之初就必须适时引导,提出下个整体计划,对活动开展有一个大致的设计,要设计一个预期的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讨论上体的实施方案。
二、教师要做好活动的促进者。虽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能包揽学生的工作,但教师有不可推卸的指导责任,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习预设一些发现问题的情境,让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或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而每次综合实践活动都会发生一些预设之处的问题,在学生确实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时,教师要适时帮助,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排除障碍,促进活动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在活动刚开始时,老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支持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活动深入。
三、教师要做好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做好活动思维方式的指导,培养科学创新的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求异、发散、类比、理论联系实际等不同方式解决问题。做好学生心理素质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在学生面对失败、挫折,产生不良心理情绪和反应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提高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实践带来的快乐,并学会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指导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自己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宽松的心理氛围。
四、教师要做好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收集、交流与评价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的全新课程。是让学生将实践、体验的收获整理,形成多种多样成果如:报告、图片、表演、作品等,进行评价、交流、研讨、辩论。教师要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搜集、分析信息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运用观察、实验、自然和社会考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程序,并能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里进行研究,指导学生作好活动日记,真实记录个人体验。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使学生共享研究成果,在交流中让学生理解、宽容、赞美、分享,学会客观分析与辩证思考。引导学生经常主动与他人交流探讨,学会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对学生的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评价标准是自我参照标准。突出学习过程中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的指导适时、适度的指导,学生才能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才能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展创新精神的根本目的。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课改论文
语文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教改论文
内容摘要: 关键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语文的“文化”性质,其“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处于主要的地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改革的必然趋势。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正是语文教学创造性的体现,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园地。
数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把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谈一点看法:
一综合实践课的形式
综合性学习的操作形式,一定要多种多样,让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而且在活动中,教师应不断地进行指导、点拨、咨询、协调和帮助,让学生有兴趣地做下去,从而得到体验,促进发展。学生是主体,要全程、全员、全面地参与活动。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竞赛型。有计划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查字典比赛、成语串联、朗诵会、辩论赛、课本剧表演赛、演讲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可以使师生沟通,达到共同进步。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活动时也可以模仿电视综艺节目的布局,全体学生分红、黄、绿、蓝几队或甲、乙两队,或是几大方阵,进行对抗赛,活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话题来确定,如:“我的座右铭”、“攀巨人铁肩——名人故事比赛”等等。这些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怎能不喜爱语文呢?
2)、表演型。初中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或童话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还能在某些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象力,促进语言发展,增强自信和勇气。如学习《丑小鸭》《木兰诗》等课文后,我组织学生自己创作、设计、表演课本剧,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获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这些表演的成功,激发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次成语典故表演大赛。另外学生们自编自演的小品也能让人明辨是非,身临其境。
3)、辩论型。中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这一特点,我常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学生为了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辩论前积极准备资料,编写提纲,辩论中唇枪舌箭,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如:学习了《丑小鸭》之后,同学们对“逆境有利于成长”还是“顺境有利于成长”展开辩论;学习了《伤仲永》后,又为“先天条件是成才的关键”还是“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而辩论,通过这些争论,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另外,在同学们推荐下,我们还进行了“中学生能否穿前卫时装”、“开卷有益无益?”“成功是靠实力,还是机会”等辩论赛。学生们的观点之鲜明,用词之精彩,辩护技巧之高超,令我佩服不已。我想:学生是有无穷潜力的,做为老师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们的潜能。
4)、游戏型。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在学习第一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我把课堂变化成“实话实说采访现场”,让每位学生都做课文中的“我”、“爸爸”,老师则变成主持人,“角色体验”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口才。至于成语接力、联词作文,这更是我们的保留曲目,常玩不衰。
5)、赏析型。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我开设了一些赏析型活动课,由各个小组确立一个主题,分头搜集资料,集体展示。在活动中,涌现出“神游水浒”、“秋雨诗意”、“走近冰心”等不错的赏析课。
6)、旅游型。生活水平提高了,趁着“五一”、“十一”、寒暑假,很多学生都随家人出去观光旅游,回来后,总有说不完的新鲜事、希奇事。在学了《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山中访友》等课文后,让曾旅游的同学当小导游,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大自然,再现美景。不少同学还带来了数码相机拍摄的精彩画面,让“在家”的同学一起分享。这些活动课体现了他们一定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他们的丰富的创造力。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对于语文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引导。
语文活动无论采用什么形式,必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服务课堂,开放课堂,引入竞争,想办法刺激学生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课内课外都营造一种语文学习的氛围。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保证
布鲁纳认为决定教学效果的三个变量分别是认知前提、情感前提和合适的教学方法,它们所起的作用分别是50%、25%、25%。我们以往的教学过于符号化、抽象化、狭窄化,教学方式单一,从而致使学生失去了求知欲,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激发。而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调查、访问、比赛、展示、交流、游戏、创作、演课本剧、办小报等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灵活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出于学生自身兴趣的学习(主动学),并非老师要他们学习(被动学)。
因此,在确定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时,教师必须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多问问自己:“这个话题学生感兴趣吗?”、“这个话题对学生有价值吗?”„„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经常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有时不妨做一个“煽风点火”者,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活动告一段落,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向新的“问题场”,使学生不断处于“探究—→认识—→再探究”的上升式螺旋中。
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是顾问,是辅导员,也是学习的伙伴。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范例和建议,以及进行调查、实验、研究的方法,逐渐教会学生怎样搜集、处理、运用信息,怎样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但是,活动的自主权属于学生。让学生“在游泳池里学游泳”,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要根据需要原则寻找学习伙伴,成立活动小组,合作完成问题和项目,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的办法,共享发现和成功的喜悦。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注意活动铺开的面要广,参与的人数要多。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活动中应引导学生找准坐标,展示自我。
科学的评价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采取一定的评价机制,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而非结果,强调的是会学,而不一定要学会,所以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关键要注重过程的考查,并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表现出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以及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应该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因为整个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只是学生的一个合作伙伴,因此在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防止重结果轻过程。过程是关键,只重视眼前的结果是一种“近视”行为,重视当下的“过程”正是为了更丰硕的结果。
防止“唯语文”倾向。要突破传统狭隘的语文学科的课程观,重视对学生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防止为出成绩而使综合性学习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参与者,教师的任务是让活动成为一个“场”,每一个学生都被吸引到这个“活动场”中,完成学习任务。
第四篇:《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攻略》读后感
《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攻略大全》读后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如同一棵‘小树’,教师和学生都要一如既往地给这棵‘小树’浇水、施肥、修枝剪叶,让它长成大树,结出丰硕果实。”第一次拿到《小学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攻略大全》,封面上这一排小小的字最先映入我的眼帘,伴随着眼见的,还有那微微一颤的内心。寥寥几字间,却倍感责任之重。
诚如书中所言:本书紧抓我国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推进中的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如学校和教师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组织实施和进行新课改下的课程资源开发,以及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等。
通读全书,发现编者很细心系统地将内容分为五章,每章里面又包含了五个小节。在一章里,我学习到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具体化的策略,如如何理解中小学校本课程,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如何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功能,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第二章则重点阐述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策略,如何保证课程开发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如何选择和组织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等。第三章属于实际操作指导性较强的一个章节,讲述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导的策略,教师如何撰写指导方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第四章则侧重讲述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教学的策略,特别是如何落实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最后一章是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策略。在阅读过程中,字里行间都可以感受到编者严禁负责的态度。
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编者对“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通过认真细谨的调研对问题进行剖析,还提出了相关的具体解决策略。是的,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它更强调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强调教师观念的转变,否则活动便无法展开。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必须先完成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首先,一定要先努力激活自身的课程意识,作为综合实践教师的我们要成为学生活动中的特殊“导演”与忠实听众。其次,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后,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我们还要加强自身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努力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力争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做日常生活的有心人;将课堂延伸至社会,鼓励学生多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同时,对待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应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还应加强和学校领导和家长的沟通,力争获得全方位的支持。
对于一门实践性和开放性很强的课程来说,它对教师的要求更大,更具有挑战性。因此,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身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
第五篇: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给爷爷奶奶过生日
活动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多了,生活富裕了,讲索取的多了,讲奉献、回报的少了。这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开展关怀老年人的活动、拉近少年儿童和老年人的距离,在青少年中提倡尊老爱老,弘扬孝道,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本内容。
一、活动目的1、使学生知道社会是由许许多多家庭组成的;家中的老人曾为社会贡献、付出,在年老力衰时理应得到关怀、帮助。
2、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给爷爷、奶奶过生日的过程,参与家庭、社会生活,培养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感和安排具体活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关注弱势群体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家里老人和社区敬老院老人生活的音像资料。
2、准备角色表演用的道具、给老人过生日用的礼物等。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活动内容与方法
1、家庭调查:关心爷爷奶奶的生活观察、了解自己爷爷、奶奶的生活。学生在家中受别人照顾惯了,只由他们自己去做调查,不一定有预期的效果。但是学生组成小组研究,制定计划后去调查,情况就会明显不同。此环节也可以是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回忆、记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2讨论:我们能够为爷爷、奶奶做哪些事情。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开始讨论如何履行义务和责任。学生的想法可能不会相同,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增感、意义以及力所能及的角度,讨论大家的想法,归纳出一些可行的做法。3拓展与延伸:为爷爷奶奶过生日在此部分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考做法,即给爷爷、奶奶过生日。这是学生能够做到,而且是他们这种年龄的孩子感兴趣的事情。这里的老人泛指家里的老人或社区敬老院的老人
A确定对象。过生日的对象应是大家公认的,对社会有一定意义的。比如,没有子女或子女远离身边的老人、身有残疾不能自理的老人,及曾经为社会做过突出贡献的老人等。
B思考怎样为老人过生日。这里既可从学生心理出发,比照他们过生日的做法,也要考虑一般老人的特点和具体对象的特殊性。可由学生先提出自己的各种想法,然后小组讨论拟定一个可行的方案
C模拟演示过生日的场景,是一次角色表演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扮演不同角色,尝试实际过生日。学生虽然有想法,但年纪小、缺乏经验,做起来与实际还有距离。对如何语言表达、赠送礼物等事前进行演练,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