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巧无巧的故事
上世纪20年代初,刘海粟一直侧重于油画教学,很少画国画,后在吴昌硕先生的鼓励下,才开始认真研习中国画。
1924年,刘海粟创作了国画《言子墓》送去向吴昌硕先生请教。吴昌硕拿过画后,“眯起眼睛,将画从上到下看了几个来回”。刘海粟心下不安,懊悔不该将拙作拿来麻烦先生。没想到,吴昌硕看过画后,对刘海粟说:“很好,一点也不落俗套!”并题字云:“吴中文学传千古,海色天光拜墓门。云水高寒,天风瑟瑟,海粟画此,有神助也!”
刘海粟见先生如此褒奖,更觉不安,便说:“我不会画国画,竹子的层次没有处理好。”
吴昌硕说:“这张画好就好在你不会画!许多人画不好就因为太会画,总是套用陈法,熟到媚俗的程度。”
太会画,反而沦为油滑,不会画,反而别出新意。
人们在求学练艺的过程中,难免追求一些炫目华丽的技巧,殊不知,正是这些纷繁复杂、过多过度的技巧,层层包裹,淹没了精神、实质和内容。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还在于朴素自然、真情实感与鲜明独特。
古往今来,凡有所造诣的大家,皆“由拙入工”,“由工返拙”,千锤百炼得其真髓,历尽沧桑返璞归真。
第二篇:巧学习无压力,记忆故事
大多同学都羡慕名人超凡的记忆力,其实这些人的好记忆力并非天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方法和技巧。每个人的大脑都有巨大的记忆潜力,中国古代的过目成诵不说,现代也有记忆力惊人的事例。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轻的时候就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为,被传为佳话。文学大师茅盾可以一字不漏的背诵《红楼梦》前80回,更令人赞叹。法国黄体拿破仑能记住每个士兵的面孔和名字,英国首相丘吉尔一记忆18万至20万单词。马克思就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即使在谈话时,也可随时指出书中的有关引文或数字。马克思超群的记忆力是怎么来的呢?秘诀只有三个字:博、记、读。
博: 就是博览群书。由于马克思一生博览了各国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文学等书籍,学识渊博,因此,对书中的理论问题领会快,理解深,记得牢。
记: 马克思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培养自己的记忆力。有时一个片段要看上好几遍,并在疑难地方用铅笔做出记号,重点记忆。当发现作者有错误的地方,就打上个问号或惊叹号。发现重要段落和语句,就用横线标出来或将它摘录下来。
读: 马克思在青少年时代,就对语言特别感兴趣,他用外国语背诵海涅、歌德、但丁和莎士比亚等名人的诗歌作品,借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每隔一段时间,他就重读一次他的笔记本和书中的摘句,用来巩固记忆。马克思的这“三字”记忆秘诀,很值得同学们学习。
我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记忆力为人们所赞叹。他能将一百二十回的古典名著《红楼梦》背得滚瓜烂熟。1926年的一天下午,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请茅盾、郑振铎、夏丐尊及周予同等人吃饭。酒至半酣,章锡琛说:“吃清酒乏味,请雁冰兄助兴。”沈雁冰酒兴正浓,便说:“好啊,以何助兴?”章锡琛说:“听说你会背《红楼梦》,来一段怎么样?”沈雁冰表示同意。于是郑振铎拿过书来点回目,沈雁冰随点随背,一口气竟背了半个多小时,一字不差。同席者无不为他的惊人记忆力所折服。学界泰斗钱钟书“具有照相式的记忆力”,书读一遍即能成诵。他曾大量阅读北京大学图书馆、社科院文学所和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吞吐量”大得惊人。当年在清华大学文学院读书时甚至提出了“扫荡图书馆”的口号。国内外许多知名教授、学者对钱钟书先生都非常尊敬,他们经常把自己的新作赠送给钱先生,有的出版社也经常把新出版的经典著作寄给他。钱先生收到书后,会很快看一遍,然后就将书送人并告诉别人哪本书值得读,哪本书不用读,哪本书有趣,哪本书能看出作者功力等等。1979年5月,钱先生参加中国社科院代表团访问美国,走了不少地方,作了多次讲学和答疑,事前没有准备,但不管问到什么问题,哪怕是几十年前看过的中国旧书,他都如数家珍,大段大段地译成英文背诵出来,并加以讲解。“湘西才子”沈从文也具有超强的记忆力。他为学生们开数目,并不用翻阅资料,甚至注明出处和卷数以及大约页数。他给中央美院讲过古代丝绸锦缎课,除了随带的珍贵古丝绸锦缎原件之外,几乎是空手而至,站在讲台上把近百的分期和断代信口讲出来。沈从文先生曾花费了半生心血,历经磨难,整理好的关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文稿,但却在“文革”期间被定性为黑书毒草。其惨淡经营起来的藏书和资料全部损失,本人也遭到各种迫害甚至被下放到农村养猪种菜。但他并未灰心丧气,凭着惊人的毅力和超人的记忆力,在手边没有任何参考资料和笔记的情况下,硬是将满脑子里的丝、漆、铜、玉、花花朵朵、坛坛罐罐反复回忆温习,把图稿中疏忽遗漏或多余处一一用签条记忆下来,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一书。还有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的记忆力更是极为惊人。他具备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那时候在国学方面,一般读书人能背诵四书五经就很不错了,而他却可以背诵十三经,而且对每字必求正解。
外国的比如列宁能准确记住国民经济统计的繁杂资料,并能对阅读过的资料了如指掌。他常常指导他的助手,到哪本书的哪一页去查证他所要的资料,助手一翻,果然如此。据说有一次列宁一边看书,一边听工作人员报告,工作人员看列宁眼睛一直盯着书,头也未抬一下,1 以为他没有听就停了下来,谁知列宁立即抬起头说:“怎么不说下去,我在听着呢!” 再如列夫·托尔斯泰,他有一次在一个饭庄吃饭,看了两遍菜单后,竟然一口气背下了400多道菜名,且不错一字。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张松去许都求见曹操,曹操见张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边洗足边接见,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次日,曹操掌库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意欲显示曹操的才华。张松看了一遍即记了下来,故意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无名氏所作。”杨修不信,张松说:“如不信,我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说:“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样?”认为自己的书没有新意,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其实曹操上了张松的大当:张松用他惊人的记忆力,把整部《孟德新书》硬是背了下来。
我国东汉时的思想家王充,年轻时看书,“一见即能诵忆”。三国魏时的王粲,能“过目不忘”。有一次,他与朋友们看了路边的一块碑文,朋友们有意要考他一下,叫他把刚看过的很长的碑文背诵出来,他果然背得一字不差。
唐朝有个学士叫常敬忠,10多岁时已经把五经背得滚瓜烂熟。有一次,唐玄宗叫人对他进行考试,拿出一本非常罕见的万言书,要他阅读10遍后背诵出来。结果,常敬忠读到第七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唐朝还有个崔涓,刚到杭州做刺史时,为了熟悉衙门中的书吏、差役等人的姓名,便命每人以纸一幅,用大字写上自己的姓名,缚于襟上。他看过一遍后,好几百个书吏、差役,便都能直呼其名。
1983年,我国首届民间文学一等奖的获得者是一位66岁的老人,他就是《玛纳斯》的歌手朱素甫·玛玛依。《玛纳斯》是我国柯尔克孜族流传的一部英雄史诗,有25万行诗句。可是,朱素甫·玛玛依却能完整地背诵出来。
欧洲核研究中心一位荷兰的程序设计专家克莱因,也是个记忆高手。他能记住100×100以下的乘法表,1000×1000以下的平方根,150以下数字的对数值,而且能记到小数点后面第十四位。此人还能记住历史上任何一天是星期几。
前苏联的尤里·诺维科夫,被人们称为“记忆超人”。他的记忆力表演是十精采的:舞台上有5块黑板,每一块黑板上有30个小格子,这些格子里填满了数字。诺维科夫只不过朝这些数字看了几秒钟,就轻松自如地从左到右把黑板上写的150个数字都背了出来。接着,他又从右到左,由上而下,自下而上,甚至按斜角线方向分别流利地说出所有的数字。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脑平均每次只能记住7个数字。诺维科夫竟然过目不忘这么多的数字信息,实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拉詹·马哈德万,也是个记忆力超群的人。这位来自印度的青年人,早在孩提时期就已经显示出非凡的背诵天赋。比如,他能背出加尔各答车站的整套火车时刻表,使小伙伴们大为惊讶。
法国数学家费托在16世纪证明,圆周率是个永无终结的“无尽数”。于是,背诵它便成了人们检测记忆力的一种方法。1957年,一个英国人在背诵圆周率的数值时,一直背到小数点后面5050位;1978年,加拿大一位17岁的学生一口气背到了小数点后面8750位,打破了英国人的纪录。1981年7月5日,马哈德万在芒加罗耳一个挤满人的会议厅里,开始背诵圆周率的数值。他轻松地背完了前面的768个数字,喝了几口饮料,又滔滔不绝地背了下去。结果,他用3小时49分钟,准确无误地背到了小数点后面31811位,登上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者的宝座,被誉为“过目不忘的天才”。如今,马哈德万正在奋力攻克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万位。
美国威斯康星州51岁男子布拉德·威廉斯拥有绝对惊人的超级记忆力,他能清楚地记住过 2 去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情。布拉德被称做是“人体谷歌”,因为他回忆某些事件的速度,比通过搜索引擎“谷歌”搜索还要快。美国科学家称,“超忆症”相当罕见,目前全球已知仅有3人拥有这种“百科全书”般的超级记忆力。
《海马记忆训练》 23个小动作让你拥有超人般的记忆力
一、唤醒身体
1、闭上眼睛吃饭。
2、用手指分辨硬币。
3、戴上耳机上下楼梯。
4、捏住鼻子喝咖啡。
5、放开嗓子大声朗读。
6、闻咖啡看鱼的图片。
二、寻求脑刺激
7、到餐馆点没吃过的菜。
8、把自己的钱花掉。
9、专门绕远路。
10、用左手端茶杯。
11、听不同类型的歌曲。
12、一天睡觉6小时。
三、积极锻炼左右脑
13、去陌生的地方散步。
14、判断自己是右脑型还是左脑型。
15、用直觉作决断。
四、补充脑营养
16、甜食让你变聪明。
17、吃早餐能活化大脑。
18、多咀嚼可以提高成绩。
五、越运动脑子越好
19、每天快走20分钟。20、多做“手指操”。
21、尝试全新的运动。
六、改善脑活性 激发灵感
22、记住每次成功的感觉
23、对自己说“肯定能行”
24、写100自己喜欢的东西
25、变换视角看问题
26、一想到就说出来
27、让脑偶尔无聊一下
28、看从来不看的电视节目
29、亲身体验是脑最宝贵的财富 30、做个倾听者十分科学。
根据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些可以养成的小习惯:
1、每当桌上满是食物的时候,就闭着眼睛吃饭。
2、经常用手指分辨硬币(或象棋子也不错)。
3、戴上耳机上下楼梯。
4、放开嗓子大声朗读。
5、到餐馆点没吃过的菜。
6、左手端茶杯。
7、听不同类型的歌。
8、每天23:00前睡觉,5:00起床。(可以很好的把早晨的时间利用 起来)
9、在陌生的地方散步。
10、每天吃点甜食。
11、吃早餐。
12、多咀嚼。
13、每天快走20分钟。
14、一天十次“手指操”。
15、每季度学一项新运动。
16、记录成功的事。
17、每天出门前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并说:我肯定能行。
18、写100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每天拿出来看看。
19、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20、每周给自己半小时的无聊时间。
21、每周看一到二次自己没不看的节目。
22、做个倾听者。
23、每天找个时间专门背一些东西。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学习也一样,现在就和你分享一下学习中的小技巧!1.准备好各种学习用品。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好的学习用品怎么能上战场呢?
2.整理好书本,这样才能在需要时及时拿出,节约时间。
3.要学会课前预习,这样在上课是才不会昏了头脑。同时上课前几分就将下一节该用的东西准备好,提前看一下可能要上的内容。
4.上课时课桌上不要摆放与所学课程无关的物品。它们只会让你分心,除非你有坚强的意志。还有,上课要积极思考,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
5.课学会做笔记。好记星不如一个烂笔头。不要觉得自己已经记住了就把它忽略,因为你不能保证你永远不会忘记它,特别是老师强调的。当然笔记是给自己看的,老师说的不一定都要记下来,笔记要适合自己。
6.当学习累的时候,不妨出去散散步。因为经常待在家里或教室里会造成大脑氧气供应量不足,没有足够的氧气怎么能好好学习。学习中的小窍门: 遵循预习、学习、温习、复习的流程原则,认真做好每一步;
有不懂得题要问明白,并详细记录解题步骤;错题要摘录下来时常复习;背诵课文或一些数学公式,不单单只是你几遍而已。一定要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才行。开始背少一些,然后逐渐增多。此外,背诵还必须讲究一定的技巧:熟读课文,理解意思,就不容易记错或混淆了。复习背诵花的时间越多效果越佳。例如:今天背诵过的课文或知识,晚上或隔天早上应再背一次,并在每月复习已背过的内容,这样长期就不容易忘记了。在老师上新课之前,首先预习新课,了解课文内容,中心思想,重点难点,成语及修辞手法,并且将携带好的地方画出来,对课文不懂的字,词,句先查字典和资料搞懂,若还不懂就应向老师请教。
学习语文的时候,比如有一篇要学的课文,先读上五遍。第一遍: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并解决。第二遍:读通课文。第三遍: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第四遍:画出好词好句。第五遍:熟读课文,找出重点词来更深了解课文内容。
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多积累,多运用。写人时:要把外貌有规律地描写下来,还可以加一些比喻。然后把他喜欢做什么,品格如何„„这些先要总说,再仔细说明。写物时:物品中分静态与动态。写静态时,先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写。要多用一点比喻或拟人手法。再说你喜不喜欢。写静态和写动态的方式差不多:也先是有规律的描写它的样子,特点„„但是要注意把它写得更加活泼、可爱,动作也要仔细的描写。写事时:要注意事件的大小、高兴、悲伤、难忘„„还要写清楚具体时间、地点、人物等环境的描写。写景时:要先搞清楚是什么季节。可以根据早上和晚上的时间或人们的穿着,花草树木等周围环境。再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对景色进行装点。写作文的时候,不一定要全部都用好词好句好段书上的,我们还要加入自己的语言。这样,你的作文一定是完美无缺的。
学习数学的时候,首先先学会这个方法并且背会这个公式。还要想出别的简便的方法。自己也列出与例题差不多的题,然后自己解答。在数学方面要多做练习。因为数学就是一门非常奇妙,让你学了还想学的科目。
学习英语的时候,比如有一篇英语课文。读五遍。第一遍:画出不理解的单词,在好记星上找到,并在书上注明意思。第二遍:翻译课文的大概意思。第三遍“读通课文。第四遍: 4 画出重点单词和重点句型,并记住和背下来。第五遍:熟读课文,并背诵。英语是一门,要多听,多读的一项有趣的科目。
背单词的最佳时期是早晨。比如有一个短小的 单词,可以找出与它差不多的单词,过去式,现在完成时和现在进行时,一起背。这样就等于记了很多单词。如果比较长的单词的话,那么,就可以把单词分开来记。或者找与它相近单词一起背。单词是一个个字母拼起来的。句子是一个个单词拼起来的。文章是一个个句子拼起来的。一本书是一篇篇文章组合起来的。所以,要想学好英语,就一定要背会单词才行。在我们大家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我们大家能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中的小窍门,对于我们大家的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成绩的进步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让学习变得轻松。下面是一些比较有效的学习小窍门,希望能够为我们的学习提高一些帮助。小窍门之一:订个备忘本。这个备忘本是专门记录那些曾经不会做、做错和代价昂贵的问题,可以避免放虎归山又为虎害的的失误。我在订这个备忘本时,做到以下几点:
(1)勤记。不要疏忽于此,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备忘本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曾经使我为难,如今可能使我再次翻船的记录,切实解决这么一道题比做十题更具实际意义。
(2)分类。分类的目的在于便于查询,分类掌握。可按学科编排目录,每一部分内容再按照题型排列。
(3)适时释放。重复若干次之后,一般就能切实掌握该问题,这时就应该从备忘录上取消。这个“罪犯”已被教育改造成新人,理当释放。
(4)忌滥。不要把所有需要重复的内容都记在小小的备忘录上,过于庞杂的备忘录会使你头痛以致厌烦, 小巧才实用。
小窍门之二:掌握记忆的窍门。有些人认为“记忆力是天赋”,其实不然,我认为记忆不得法才是造成记不住的根本原因。我总结了几条较好的记忆方法:(1)归类记忆:按照某一标准将同类事物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2)重复记忆。重复是战胜遗忘的有力武器。那些在第二次见面时能唤出对方姓名的人往往给人留下好感,其实并非他的记忆力超人,在第一次接触后,他有意记住你的姓名并加以重复了多遍。
(3)比较记忆。这种方法适用于在某一点上有可比因素的多个事物的记忆。一是寻找事物间的共同性,二是强调两者间的差异。比如,我们常用列表的形式来让自己对两个相似的概念有更深的认识。
(4)编口诀记忆。这是一种各不相关的事物用字的谐音串起来的方法。比如,化学中化合价的记忆,往往就是用顺口溜来帮助记忆的。
小窍门之三:巧做课堂笔记。我周围有的同学笔速很快,上课时,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能被他记下。但借来一看,笑话百出。比如,老师为了让大家轻松一下,开个玩笑说的话也被他一字不漏的记了下来。我想这样面面俱到的记笔记,实在不敢恭维。其实像上面这样做笔记不仅根本没达到效果,而且还影响了思维。我觉得,记课堂笔记,关键记那些经过老师自己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东西。至于一些概念,完全可以直接在书上用直线、圈点注出来,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在书的空白处,用简单的片语只字写上自己的理解或质疑。平时经常翻笔记,补充一些想法,复习时多看,这想这才是笔记的真正价值。希望以上所介绍的有效的学习中的小窍门,能够为我们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让我们的学习更加的轻松。好的学习窍门,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大家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技巧。最后,祝愿同学们都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技巧,提高学习能力。
第三篇:大智与大巧的故事
人类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总是希望通过别人的行动来揣测出某些一贯性的、熟悉的东西。如果别人能预料到你的行动,他们就会有把握大局的感觉。如果想让众人追随你并服从你,你只须故意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你制造的那些看起来缺乏连贯或毫无目的的行为,会让别人心慌意乱,他们会费尽心机地揣摩你的行为。所以,才能出众并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山露水;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而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君王守好君臣之礼,为的是保持威仪——不怒自威,恩威并用才能压制群臣。没有威,不能服人;缺了恩,不能驭人。文人好名,武将喜钱,就是说臣子都有所图,为了所图,为了盼头才会为你尽力。但是恩威不能用尽,用尽了就没有企盼,也没有顾忌了,一个拳头凌空着才有威慑力,落到了实处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有时候,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言行表现,只要默默无言,就足以使对方慑服了。就像诸葛亮布下空城计,看上去空空荡荡,反而给敌人一种受到包围的不详预感,只得夹着尾巴溜走了。“欲擒故纵”,“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其意思是遇事不慌,镇定自若,挥洒自如。这是为人处世和谈判技巧中都能用上的高招。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春秋末期,郑国有一位叫子产的宰相。他执政的特点是刚柔并济,即在高压和怀柔两种政策中采取最适当的作法,把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郑国是一个小国,想要在大国的觊觎之下力图生存,强化国力是当务之急。子产一方面提倡振兴农业,另一方面要确保军事费用,于是决定征收新税。因此民怨沸腾,有人甚至扬言杀死他。朝中大臣们也有不少人出来反对,而子产却不让步,力排众议,实施既定政策。他说:“为了国家利益,即使牺牲个人也在所不惜。我听说为善必须有始有终,如果虎头蛇尾,那么千辛万苦所做的一切都会付诸流水。我决心贯彻始终,绝不能因为百姓的责难而改变初衷。”
过了几年,农村的振兴计划初见成效,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时连那些当年责备子产的民众,也转而歌颂他的政绩。不因百姓和大臣的非难而低头,能够对自己的政策贯彻到底,这就是子产“刚”的一面。身为领导,有时就是要能够力排众议,坚持己见,方能获得成功。那些处事优柔寡断,毫无主见的人,永远不会成为强者。
以柔克刚
子产“柔”的一面体现在其教育政策上。当时各地普遍设有称之为“乡校”的学校,以此培养知识分子。但是乡校往往为那些对政治不满的人利用,当作政治活动的场所,若任其发展下去,可能会对统治造成威胁。有一些人提出关闭乡校的意见。子产反驳说:“其实不需要关闭乡校,众人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聚集在那里批评政治,我可以把他们的意见当作为政的参考,有好的评话便继续实行,若得到批评则加以改良,他们可以说是我们的老师啊。如果加以弹压,也许会暂时抑止他们的言论,但那正如堵塞河川一样,暂时虽然堵住了,不久更大的洪水一定会滚滚而来,冲坏堤堰。若到了这步田地,那就真的无法挽救了。与其如此,反不如在平时慢慢疏通洪水,引导出一条水道,不是更合适吗?”由此可见,子产“软”的政策就是宽容政策。允许别人发表不同意见,作为自己的借鉴,有则改之,无则力勉,这才是胸怀宽广的处世之道。
在我们身边,常可看到这样的领导,勤勤恳恳,早来晚走。
无论大事小情,样样亲力亲为。的确十分辛苦,但所负责的工作却常常杂乱无章,眉毛胡子乱成一团。而这些领导则像陀螺一样,从早转到晚,你问他在忙什么,看到的情景很可能是张口结舌。事事都管、都抓,结果必然是什么也管不好。高明的领导者应该怎样处理公务呢?下面讲两个事例。
汉宣帝时有一位宰相名叫丙吉,有一年春天,丙吉乘车经过繁华的都城街市中,碰见有人群斗,死伤极多,但是他若无其事地通过现场,什么话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不久又看到一头拉车的牛吐出舌头气喘吁吁,丙吉马上派人去问牛的主人到底怎么一回事。旁边的随从看见这一切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宰相对群殴事件不闻不问,却担心牛的气喘,如此岂不是轻重不分,人畜颠倒了吗?于是有人鼓起勇气请教丙吉。丙吉回答他:“取缔群殴事件是长安令或京兆尹的职责,身为宰相只要每年一次评定他们的勤务,再将其赏罚上奉给皇上就行了。而我之所以看见牛气喘吁吁要停车问明原因,是因为现在正值初春时节,而牛却吐着舌头气喘不停,我担心是不是阴阳不调。宰相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因此我才特地停下车询问原因何在。”众随从听后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英明。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领导者应下功夫做的事情:第一对大局的判断和掌握。第二是调整团体的能力。第三是让部下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
陈平年轻时就协助刘邦打天下,可说是刘邦的作战参谋,对刘邦的成功贡献颇大。陈平晚年被汉文帝任命为宰相。有一天,文帝召见陈平和另一位宰相周勃。在古代原则上宰相大多是双数。文帝首先问周勃:“你经手的裁决事件,一年约有多少件?”周勃回答:“臣不肖,对这件事不甚清楚。”文帝又问:“那么,国库一年的收支大概多少呢?”周勃仍然回答不出,以至于汗流浃背。接下来文帝又问陈平同样的问题。陈平回答:“关于这些问题,我必须询问负责人才能知道。”文帝又问:“谁是负责人呢?”陈平回答:“裁判事件的负责人是司法大臣,国库收支的负责人是财政大臣。”文帝步步紧逼:“倘若所有职务都各有所司,那么宰相又负责什么呢?”陈平冷静地回答:“宰相要使百姓各得其所;对外须镇抚四方的蛮族与诸侯;对内则要督促所有官吏作好份内工作。”文帝听完这番话,不由得点头称是。
不久周勃引咎辞职,此后便由陈平一人独承宰相大任。而其一向的作风,正如他自己告诉文帝的,是针对每个人的才能赋予其应做的工作,自己则加以督导,这不也是一件更重要的工作吗?陈平因指挥得宜,被誉为名相。从陈平的行为可以看出,领导者不必事必躬亲,事无巨细地过问,该放手的就要放手。而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充分调动每个下属的积极性,使其各尽所能,各安其职,这样整个机构就会像一台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
其实这是一个极平凡的诀窍:“把各种琐事尽量交给部属去做”。不过切记:你所以会把琐事交给下属去做,是因为你需要去思考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制定新的关系到整体发展的计划。而这些工作才是你的份内之事。有些领导,以自己是“最繁忙的人”而自傲,但在有识者看来,这个领导者无异是在说自己是一个——最不善指挥他人工作的人,他没有驾驭属下的学识和能力,是个失职的人。
《韩非子》一书中将经营者划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三流的经营者事必躬亲尽自之力;二流的经营者善借他人之力;一流的经营者善于开发和运用别人能力。原文是:“下君之策乃尽自之力,中君之策乃尽人之力,上君之策乃尽人之智。”而“尽人之智”是把所有的部下的潜力和才能都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些能够从容不迫地使下属发挥所能而又听命于己的人,才是具有“柔性”能力的卓越领导者。
第四篇:巧考大学
何谓“巧考大学”?如何“巧考”?
今年高考大批中低分考生“曲线考学”升入二本,专家指点:成绩平平的高三学生不妨选择“巧考大学”
高考三四百分也能上大学本科?这在常人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已成为现实。今年大学开学伊始,一大批考分只在320分—450分之间的学生,已成功进入中国传媒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成都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全国本科院校报到。
人们的猜测和疑问接踵而来。2010年我省第二批本科的录取控制线为理科506分、文科488分,而这些学生300多分就能上本科,莫非是在招生环节通过各种关系“暗箱操作”?熟悉高校招生政策的家长都明白,在普遍实行“网上录取”、“阳光招生”的今天,考分不够批次线要想上二本几乎没有可能。分数线就是“铁门槛”,每年都有考分只差三五分的学生遗憾地与本科失之交臂。
那么,这些中低分学生是如何实现升入大学本科梦想的呢?深谙中国高考考情的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天机:选择“巧考大学”,是“以低分搏本科”的成功之路。
何为巧考?
何为巧考?知名高考定位指导专家段加政首先对我国高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他说,“巧考”是对应“硬考”而言的,所谓“硬考”,就是报考文科、理科,纯靠高考6门课的总分冲击大学。这对文理科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第一选择,但对学科成绩平平,分数只在三四百分之间徘徊的学生来说,“硬考”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每年高考的二本分数线都在500分上下,平时成绩不能突破500分,上一本、二本基本上没可能,而且,就今年的录取结果来看,即使考分超过了500分,也不能保证上二本,由于分数竞争激烈,志愿填报与实际录取变数很大,今年就有一大批学生考分虽然过了二本线而依然“掉档”。
由此看来,三四百分的学生上“硬考”二本基本没希望,而选择“巧考”则是一条独辟蹊径的成功升学之路。
巧考的空间在哪里?段加政老师提示家长了解一点我国的高考考情。
我们查阅各高校招生资料就会发现,在适合学生填报的文科、理科各专业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类别叫“传媒类”,传媒类专业是比照艺术类分数线招生的,即传媒专业的本科录取线仅为文科线的65%,今年文科二批线为488分,传媒类的本科分数线则为318分(488×65%),而且一本、二本分数线都一样。
了解了这一录取规则,家长们就会深信,如果选择传媒专业巧考大学,中低分学生上二本是很正常的,也是凭学生的实力,只不过传媒专业对文化课的分数要求比文理科低而已。其区别在于,报考传媒专业的学生,除了通过文化课这一关之外,还需通过专业课关,也就是通过对传媒专业的强化备考学习,拿到所报考学校的专业合格证。
怎样巧考?
和大众熟悉的报考文理科相比,巧考的确有其专业性。巧考该怎么考?已连续8年、成功地将3000多名成绩平平的同学送入高校的段加政老师,以其丰富的经验对有志巧考的学生提出几点建议。
1、报考传媒类专业要过好两关,即专业关和文化关。专业关即参加开设有传媒专业的高校组织的“校考”,专业过关后可拿到报考资格的凭证——专业合格证。专业名次和高考分数达到要求后就能被正式录取。
2、报考传媒类专业有两次录取机会。传媒类专业属于提前批录取,即使未被传媒类专业录取,学生还是能以文理科生的身份再次填报志愿,参加大文大理批次的录取,也就是说,传媒类考生有双重身份,既是艺术生,又是文理科生,多一次录取的机会。
眼下,刚进入高三的学生中,也许有一些同学因成绩平平而对高考信心不足,家长也因此而抱怨、担心,为此,段加政老师提醒高三学生和家长,恐惧和担心无济于事,思路才能决定出路。高三刚刚起步,家长理智面对现实,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科学、稳妥的考大学方案才是当务之急。如果能及时调整考学思路,采用巧考大学的方法,中低分学生只要努力上进,也同样能考入本科院校。(编辑:胡慧)
“巧考大学”热门Q+A
问:我是高三新生,以前没有接触过传媒专业知识,如果选择“巧考大学”还来得及吗?我该怎样通过“专业关”?
答:虽然传媒专业按艺术类规则招生,但严格意义上说,传媒类不属于艺术类,应属于新闻类,招收该专业的高校大多把传媒专业放在新闻学院,而不是艺术学院。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专业对考生的自身条件、专业基础的要求很高,而传媒专业则主要考查学生的潜质,无太多的技能考查,因此不需要长期的技能训练,学生也不必花太多的精力去练习。从现在起,经过专业培训机构的强化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通过专业课校考的。问:传媒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
答: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今社会,选择专业的确应该先考察就业前景。传媒业是我国的新兴朝阳行业,招收传媒专业毕业生的新闻媒体、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很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传媒专业可细分为播音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影视表演、导演、戏剧影视文学、数字媒体艺术、摄影摄像、艺术商务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专业,专业门类多,选择余地大,就业的出路也更加宽泛。
问:如何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
答:鉴于传媒的专业性较强,选择培训机构就很关键,建议在选择培训机构时主要考察三点:
1、办学资质正规。即有教育局颁发的办学许可证;
2、教师经验丰富。传媒类专业的培训教材主要依靠授课教师自己参考各校的考试范围去编写,只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才能制定完整而实用的教学计划,才能指导学生从容应考(如考什么?怎么准备?如何临场发挥等)。
3、办学成果丰硕。专业机构才能办好专业事,有办学成果才能证明其实力。(编辑:胡慧)
新东方:“巧考大学”如何过好文化关?
“巧考大学”如何过好文化关?
——专访新东方高考指导专家李珍贵
传媒专业院校虽然对考生没有文理科那样高的考分要求,但考生也不可掉以轻心,学生在拿到了校考的专业合格证之后,也同样要参加统一高考,只有顺利地过了“文化课”这一关,才能顺利走进心中的理想院校。
那么,艺考生如何在短时间里突破性地提升文化课考试成绩?怎样巧妙地通过有针对性的备考训练,使自己在2011年文化课高考中尽量多拿分,从而达到所报考院校的分数要求呢?
针对广大考生关注的“提分”话题,武汉新东方高考指导专家李珍贵指出:“报考传媒专业的学生在学科基础上与文理科学生不一样,在教学进度、难度、深度上都应有所区别,尤其是在复习备考上更应讲究策略。”
李珍贵老师在多年的传媒、艺术高考生教学安排中积累了丰富的备考经验。在他看来,要想帮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文化课成绩,应该有针对性地“定制”高考辅导方案,其要点主要是:
强化学科基础,帮考生少失分。高考试卷一般由“易、中、难”三个坡度的试题组成,其比例一般是3:5:2。如果考生基础扎实,相对容易的30%试题可得到其中的80%以上;中档题可得到其中的50%以上。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对传媒类的学生不是一味地追求训练的难度而是注重强化学科基础。
合理确定课量,帮考生多抓分。多年的备考经验表明,在兼顾全科教学的基础上,文科(传媒、艺术)学生相对容易提分的学科主要是文综和语文。根据这一规律,传媒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中,要加大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的课量,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容易提分的课程,做到有的放矢地提分。而这在传统的高三教学中几乎无法做到。只有专门从事传媒、艺术类文化课高考辅导的机构才能做到根据实际灵活应变,合理安排各学科课量。实施精确辅导,帮考生快提分。首先,考生要根据所报考高校对分数的要求来确立“提分目标”,分析目前离这个目标还有多大差距,老师将根据这个目标为考生量身定制提分方案,然后有针对性地帮学生确立学习难度,精准把握考点,点拨应试技巧,让考生高效提分。实践表明,考生只要坐得住,态度端正,且能吃苦,只要老师的教学方法得当,辅导细致到位,就一定能在文化课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编辑:胡慧)
第五篇:智慧数学故事 巧分马
智慧数学故事 巧分马
从前有一位阿拉伯的老牧人,在他临终时对着围在床前的三个儿子说:“我有十七匹马,留给你们,三个人分。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但是不许把马杀死或者卖掉。” 勉强说完这几句,老牧人人就去世了。三兄弟执行遗嘱时,一致认为这些马是父亲生前心爱之物,决不能将其中任何一匹劈成几块瓜分,而且牧人是不许残害自己的朋友的(马)。但是遗嘱又要完全照办,如何是好呢?
正巧,这时他们的老娘舅骑马赶来了,听完事由,了解了三兄弟的难处后,眉毛一扬,说:“我来分。” 猜猜看,老娘舅怎样分马? 怎么分马才能让三兄弟服气,而且还不损害马呢?
因为希望每人得到的马都是整数匹,所以根据遗嘱,在分马的时候,马的匹数应该是三个分母的公倍数。分母2、3、9的最小公倍数是18,因而在分马时的马匹总数最好能成为18的倍数。老人留给儿子们的马是17匹,老娘舅把自己带来的一匹马临时借出来凑数,共有18匹马参加分配。
准备就绪,老娘舅开始宣读和执行遗嘱:
“……分马的时候,老大呢,出力最多,得总数的二分之一……”宣读到这里,老娘舅数出9匹马,让老大领过去; 老二嘛,得总数的三分之一……“读到这里,老娘舅数出6匹马,让老二领过去;
”老三最小,你呀,就拿总数的九分之一。"读完最后这一句,老娘舅数出2匹马,让老三领过去: 三位晚辈分到手的马,总和恰好是父亲留下的17匹:
9+6+2=17。
分马场地上的18匹马,现在剩下最后一匹,这当然就是老娘舅自己带来临时借用的那匹,依然物归原主。小伙伴们你们知道了吗? 这就是有名的借马分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