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落花有意,流水情浅经典散文
许久了,墨染夜色,她依旧,纷繁的执笔,勾勒,轻浅的狼笔黑沫,迂回在白色宣纸,宣纸上相同的轮廓,不一样的姿态,气息。
偌大的房间,积满了成形的身姿;清秋深夜,思念凉透了她的指尖;记忆似雨,铺天盖地,生生葬了她的情牵。
那一日,一日,妖冶的红色嫁衣将她的奢望,毁之殆尽。
她知道,他不爱她们,但她更知道,他亦不爱她,他爱的自始至终只有那个真正红衣似火的女子——翼国公主冷若。
这样的清醒如针如刀。
她在宠溺中夜夜垂泪,似乎和蜡烛较上了真。
他说他恋上了她别样的冷凝,而那脆弱的忧伤,令他心疼,想要呵护,荣宠一生。
他说,她高傲、卑微而淡漠。
是的,他懂她,看透了她,那抹别样和兴趣也就没有了意义。
冷凝,所以,此刻她,仅仅安静的挥洒指尖,浅笑嫣然,只是眼眸中的深邃,无人读懂,那抹殇,浓郁的再难化去。
高傲,所以,她离开了,独身一人,一烟纸笔,一袭蓝衣,漫步而去,尘埃肆意。
卑微,所以,红尘女子,容颜散尽,情意飘落,她没了询问,太清醒,不能去奢望他的爱——唯一,永恒。
淡漠,所以,她说,笔下这一张宣纸,画出圆满,便是决绝。
初识,小巷街央,男子一袭黄色衣衫,胜似菜籽花,一支幽兰独占折扇,狂冷不羁,遗世而独立;迎面女子红衣似火,依风旋舞,软剑滴血,绽着娇艳,恰如尘世妖姬。
窗棂,珠帘旁,一女子蓝衣若谷,淡漠,疏离,纤尘不染。
男子眸中惊诧,白衣女子绝世倾颜,傲然冰冷;蓝衣女子,指尖轻动,未语情牵。
这一眼让她为他,持刀,滴心头血解毒,一夜三千青丝换白发;高傲如她,曲膝而跪,觅治国良才;他受刺昏迷,她昼夜悉心照顾,他醒了,她倒下了,七日七夜;为了他的夙愿,她频频深陷悬渊牢狱,受地域针锥之痛,败了容颜,却是因了他心爱之人;她为他,放弃了回到那个夜夜想念的家的机会——一个1000年之后的世界。
她毅然忽略了多少个绝世风华的男子,只因她眼中只容得下一个他。
万般,他不知,他与身侧娇艳胜火的女子,残忍的眼眸,毁了她腹中的孩儿,千种不信任,烧了她的错觉。尖锐的剑尖刺向她的心脏,丝毫不差,静静的,她赌一丝希望,而一个个男子帝王的血终止了剑的速度直至停下,她赠与的冰紫剑,痛了她的心脏,她笑了。
她说“没有了信任,便连相识都没了意义”
她微微一撇,眼望苍茫,手落琴弦,一曲《独角戏》倾泄而出,乱了他的心神。那一句“从此让我忘了你”堵了他的呼吸。他伸手,她已经离去。一句“从此陌路”久久徘徊在耳畔,历久弥香......他不知,她是红尘女子的主宰,他不知,她的清尘阁,足以颠覆整个世界。除了他,除了为他,谁还可以伤她分毫呢。
夜墨星稀,宣纸付诸一炬,跳跃着火色,娇艳了她额角的朱砂。
轻移莲步,蓝衣若谷,她素手拈琴,眼望苍茫,粉唇轻启“你用江山一角,葬了我半边容颜,信笺碎落,慌乱了我半世芳华,这一场角逐,寻到天涯直至陌路,我将余下半生交付逃亡,奈何,漫天的赤红,颠了我的痴狂,我无意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你究竟让我情何以堪?”
时间流逝,转眼,海枯了,石亦是烂了,沧海已然成桑田,有些情终是散了。
她依然淡蓝色琉璃裙,如蓝天,更若空谷,却不再是她。
我爱你时,你只是背对着我,任由我的泪水决堤,你爱我时,我已转身,终究是咫尺而已天涯。
这便是错过,一场仓惶的,在那错愕的时间是否能够有重合!
“我以这天下为聘,娶你为夫,何如?”她一如从前,一袭蓝衣,唇瓣轻启,浅笑嫣然,雪白发丝闻风而动。
黑衣男子未语,身体的激动不彰而显,不可置信!她原谅了他?眼眸投在蓝衣女子,瞬间有了色彩。
“新娘依然是你心爱之人——她”只见一女子红色嫁衣妖娆刺目,款步而来,情意缱绻,嘴角勾起,自信张扬。
她与她这一场顾自清醒的赌局,只是她还在,她已经离开。
“未央,果真如此恨我?”男子飘逸的面容溢满痛苦和悔恨。
“我曾说过,你若想要,便给,一如这多娇山河,只是你不信,我也曾说过,从此陌路,而你必须信”
“我只要你,可以?这江山弃了又何妨!”
“人性本贪,或许曾经,那个傻痴女子会欢喜,如今,怕是没那个必要了”
手指轻抬,与银发男子手掌相握,相视而笑,他懂她,她亦懂他。
红衣女子,空庭深院,漫漫无绝期,男子,急悔攻心,鲜红色液体,晕染青衣,三千青丝转瞬白发,世人称谓——白帝。
墨染夜色,男子邪魅浅笑,执手勾勒,随意而甜蜜,宣纸落墨,她提笔蘸字,许下一世承诺。
“你用千里河山,换我一瞬轻笑,指拈千尘,落了我千年宿殇,这
滴滴精心呵护,漫至心央直到相惜,我将逃亡遗落过往,与你执手白发”
前尘往事,都付笑谈中!!
第二篇:雪花浅吟散文
沏一壶茶,坐在卷帘下,听着雪花绽开的声音,这怕是我从所未有的待遇。
有些时候,去往一个地方,并非慕名,也非图缘,这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悸动。就像此时,我坐在卷帘下,风拂过一片小竹林,掀起飘雪纷落,这又是谁所能想到的呢?就连我自己,都觉得是场梦,不敢用力呼吸,怕是碎了。
若不是茶烟弥漫,我又怎会甘愿醒来?舍弃这风花雪月一般的梦境。
一切归来,总是离不了一个缘字。
似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生命中最好的安排,不论是生还是死,总有定局,也是最好不过。所以,不该埋怨为什么悲伤总是强占了快乐,为什么快乐总是那般短暂。一切,都是缘,都是最好的安排。所以,当不止一次的来到西递的时候,我从未发现这个地方,有我所不曾见到的人生真谛。但或许,这也是一次又一次的最好安排,哪怕它是错过。
待挑个日子来的时候,就这么的碰上了一场雪,还是早春的时候。待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这么的认识了一个朋友,还是在西递的时候。我想,这已是最好的安排。我不埋怨,路上的时候,摔坏了相机,也不埋怨,风雪湿透了衣裤。因为,我认识了一个朋友,因为,我遇见了另一个西递。
这该是我感激的时候。
早春,还未三月,一切像是刚刚苏醒,只是还没看清。
瞧着再熟悉不过的牌坊,矗立在西递村口,这景象像是时光扭转,拉回了两年的光景。那个时候,还是在盛夏,早过了油菜花的季节。湖水清澈,风拂过水面,荡起微微涟漪,像是小姐绣楼里那个不曾见过的姑娘的害羞的容颜。只是如今,雪花纷落,周围的少女少年还是睡眼朦胧的,兴许还不知道春天已经来了呢。牌坊的两座狮子,还是老样子,巴着一张大嘴,好是得意,些闲张狂。也难怪,好歹它守护可是当今世界文化遗产的西递古牌坊啊。瞧着也罢,就原谅它这么苍劲的威风了。
但蹊跷的是,偏偏我就这么爱看它这个样子,拿着借来的相机,扭转着镜头,总是离不开它。这或许,是我从未如此认真的看过吧。
一个地方,来过一次,不算是真正的来过。一个地方,来过几次,也得看看是不是真的来过。因此,西递,我只能很惭愧的说,这算是我真正的来过一次。以前总是唠叨,去一个地方,走马观花的匆匆,是一个不负责的辜负。后来,才懂得,倘若不是用心,即便看得再多,不会太细,从而仍是辜负。
因此,我辜负了西递,因此,我再来过一次。
在牌坊下,我待了很久,这可能是辜负了朋友的一番好意。(这次来,他总希望先带我去三号小镇坐坐,却不知道,来了西递,与三号小镇便是不远了。)好在,过程里,我与牌坊的对视中,又来了一群人,朋友有了打发,(未来西递工作之前,他是央视记者,习惯拍人像作记录。)这使得我心里顺畅不少。
当时,天还飘着雪,很柔软的落在牌坊上,也很温柔的靠近了我的发梢。
一时间,我有些舍不得走了。
像是着了迷似的,哪怕只是坐在边上的石墩上,也觉得享受,哪怕是裤子再湿了,也觉得没什么。直到现在,我也无法解释当时的自己,还是不是自己。
离开牌坊,走进村子的时候,寻思着要不要在牌坊留个影,后来想想,觉得不妥。这般沧桑神圣,象征着荣耀和辉煌的见证,又岂是我这一个小小女子,所能沾染的呢?能好好近身看一番,就已是最好的安排。
穿过熟悉的巷子,路过熟悉的店铺,走过熟悉的石板路,一切曾是这般熟悉。此时看来,这有的新的感悟。像是篱笆里的一朵花,开了谢了,还是旧年的样子。只是,瞧着我的眼里,却是一年又是一年的变幻。西递我来过,但风吹散了我的身影,雨洗刷了石板路上我留下的扣痕。因此,去年花谢了,今年又开了,但却不是去年的花。因此,看着熟悉的西递,我不得不说,自己这次真算是来过一次了,只是一次罢了。
——为不辜负这里,我宁可拿往前所有的相遇换这只有一次的倾听。
听,花开了,飘在空中。听,花笑了,落在发梢。听,花呢喃,丢在了我的心里。此时的你,是不是很羡慕,是不是也想着趁一个风花雪月的时候,来这里走走,来看看西递真正的容颜?
依着友人的意思,还意犹未尽的时候,就进了一条曲折的小巷子。我一愣,这是我不曾走过也不曾知道的一条小路。但再走进一座院落的时候,耳后传来这么一句诗话: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果不其然,院子里种着一片小竹林,石子铺成的小路蜿蜿蜒蜒直到一席卷帘之下。木板砌房,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一排书,恰是喝茶的好地方。若是再风雅点,则就是品茗探幽的好去处了。这怕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的“小镇”了罢。即便是我常年去往的西塘古镇,也没见得让我如此甚喜的地方,何况又是“曲径通幽,禅房花木”。
坐在卷帘下的时候,风正好吹过院墙,吻过竹林,簌簌的声音,像是谁在耳畔呢喃?细听,原来是西递的声音。原来,不管是在哪里,风中总有她的呼吸,她的声音。友人说,西递是一个男人,宏村是一个女人。听着这话,想着分析,有些不假。但再三斟酌,我遇见的西递,恰好是早春,恰好是睡眼迷离,恰好是雪花绽开,恰好是曲径通幽。那如何,岂是一个郎儿之身?这般若此,又岂不是辜负了小姐绣楼空荡了这么多年?
喝过一壶茶后,我再耐不性子,继续禅坐下去。恨不得马上钻去西递的心窝里,听听她的声音,听听她对这个美丽的小镇是怎样的一个眷念?
原谅我无法隔着一堵墙静心聆听,原谅我这般冲动撕开一切,原谅我平日里的满口胡缠,只因来了西递,只因看清了她的容颜,我已不能自拔。
我想,我已不再是我。
离开三号小镇的时候,茶水还剩一点,茶杯还是热着的,只是雪已经停了。寻思着,趁月夜的时候,再来这里,坐在卷帘下,即便茶凉了,也是应了一道好景。
“杏花零落清明雨,卷帘双燕来还去。枕上玉芙蓉,暖香堆锦红。翠翘金钿雀,蝉鬓慵疏掠。心事一春闲,黛眉颦远山。”
只是杏花未开,清明雨也未落,只是没雀没蝉。但有境有意,也是我趁月夜来,好好闲疏一把心事。友人领着我,走了一道似熟悉也似陌生的小路,靠着田地,挨着粉墙黛瓦,沿着远处千山暮雪,即便已是傍晚,但天色还是不错的。任谁也不会料到,红梅含苞待放驻落在湖边,小镇倒映水中,隐隐约约,就欠红掌清波一缕涟漪了。但偏偏,飞鸟掠影,就这么一瞬间,竟已春暖花开。
想是还缺着什么,我便就可以登上走马楼,抛一抛绣球。只是不知道西递,是怎么想的?
暮色渐临,炊烟已起,人家烟火的味道便开始弥漫在整个深巷陋弄,狗吠声也开始穿梭在大街小巷中。游客似乎散去无几,只剩下我与友人还在迈着步子。农家的大姐端着饭碗站在自家的门槛处,一边瞧着我们,一边吃着饭菜,这是一种享受,也是城里头没有的景象。我喜欢这样的平淡,真实。之所以喜欢走走停停,也正是因为真实,这是如今已难得的一种奢侈。
只是夜色来得太快,总是来不及将这小镇好好收藏眼底,就已经匆匆收起。
但这并不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我已知足,也是最好的安排。
第三篇:浅读苏轼散文有感
浅读苏轼散文有感
苏轼,中国古代文学家中最为人民喜爱的一代文豪,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其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第一流的水平。
苏轼继承并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既反对浮巧轻媚,又反对迂深怪僻,始终坚持平易自然。他在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写作技巧、思想等方面作了诸多探索与创新。他所创作的情理兼备、摇曳多姿的散文,不仅体现了他继往开来的决心和实践精神,还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开辟出新的天地。
如果没有苏轼,中国的散文史将会平淡得多。
任何一个伟大作家及其作品的诞生和成长,都离不开他生活的特定的时代,家庭环境和个人的经历,亦受其独特的思想、性情影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家,世称“三苏”,开创了“蜀学”派。
苏轼出身在一个清寒却很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当时著名的政论家。在政治见解和散文写作上,都给苏轼以很大的影响。苏轼的母亲程氏从小教他读书,给他以品德上和学习上的薰陶。所以他自幼就有“奋历有当世志”,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苏轼在仕途上是坎坷的。他21岁中举受到欧阳修等前辈赏识,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第三等,名震京师初入仕途。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度过十年地方官生涯。此后由于他主张改革却又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分歧。同时,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耿介率直、认真执着。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位及人臣,却屡遭贬谪,命途的坎坷:44岁时因“乌台诗案”迁黄州任副团练使,59岁时被贬惠州,62岁贬徐州,66岁在常州病逝。而正是这政治道路上的不幸,使他更深刻地体味了社会和人生,艺术上进入了更精深华妙的新境界,也使他的散文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波澜。
苏轼在思想上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兼收并蓄,各有取舍。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他在做地方官时,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而释、道二家的思想被他用作对付政治迫害和困苦遭遇的精神武器。这种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超脱,心胸旷放开阔。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才使他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力。
苏轼散文有其独特的文学思想和写作技巧:文道并重,以意为主。
苏轼散文的思想是主张:文、道并重。也就是说,苏轼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但他认为散文艺术具有其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他常用迂回的方法,肯定文学在表现作者的生活情感、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方面的作用,肯定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价值。他指出写作如古人所言,是‚有所不能已而作者‛,是“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序》),是‚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必吐出乃已‛(《密州通判厅题名记》)他对文学的艺术性是
相当重视的。一般古文家常引用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句,反对在文章写作中的艺术追求,苏轼则说:“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苏轼《答谢民师书》)他把“系风捕影”般的“求物之妙”这种以个人内在感受为基础的很高的艺术境界作为“辞达”的要求。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汩汩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答谢民师书》)
在散文写作方法方面,他既反对 “浮巧轻媚,丛错采绣” 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文章,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即怪异艰涩而难以理解的文章。苏轼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某平生无快意事, 惟作文章,意之所到, 则笔力曲折, 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何蘧《春渚纪闻》卷六引苏轼语)苏轼很重视在“意”的支配下构成自由挥洒、变化无端的艺术风格。
苏轼的散文,无论比之于早期的韩、柳,还是比之于同时的欧、曾、王,都要少一些格局、构架、气势等人为讲究,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这也更吻合他的情感基调与个性特征。
苏轼散文作品的特色之处: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之文;神妙的笔记小品。
苏轼的早期议论散文作品中,史论或政论占了很大比重。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教战守策》、《上神宗皇帝书》、《留侯论》等。在他大受主考管欧阳修赏识考中进士的应试政论文《刑忠厚之至论》中,他围绕儒家“重赏轻罚”的“仁政”主旨,从“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说起,列举周穆王的话、《传》、《尚书》、最后以《诗》作结“《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是“忠厚之至也”。一方面一扫五代以来浮靡艰涩之风,有“文”重“道”;另一方面又有较浓的战国纵横家旁征博引之习,纵横恣意。
此外,苏轼总能引据常见史料为人物翻案。如为古代名臣贾谊,范增,晁错等作了不少人物史论。这些议论往往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
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更是结合得水乳交融,是最能代表他的颠峰之作。这一类散文的写作手法比前人更自由,苏轼的散文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他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他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意”为主,信笔写去,显得更为自然、飘逸和轻松。
如‚亭以雨名,志喜也.‛(《喜雨亭记 》)中的开篇第一句便直入主题,并无太多的铺陈衬托,一如苏轼之豪爽性格。‚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嘱客而告知,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颂繁兴而盗贼滋轵,则吾与子二三子,虽欲优游而乐于
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民间疾苦的解除,给他带来的是慰籍,对百姓的关心,由此可见一般.而他自己呢? 散文创作何尝不是抒发他自己胸中之意,下一场心灵的雨?
如《石钟山记》中他先从叙事‚《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就石钟山命名缘由所作的解释提出怀疑,而后自然地转入自己趁一次经过石钟山的机会游览写景:对夜晚泛舟泊船绝壁进行一段描写。‚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 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有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噌吰如钟鼓之声不绝。‛直到最后引发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议论,提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全文以我为主,衔接自然
其流芳千古的前、后《赤壁赋》贯穿了游览过程与情绪的变化,把写景、对答、抒情,议论交融地汇为一体。有赋体生动瑰丽的语言,洋洋洒洒,又更吸纳了古文运动以来行文的简练平易,通顺晓畅。诗情画意,处处皆是。
在苏轼这一类文章中,借题发挥,随即发生出一段融叙事描写,抒情论理为一体的散文表现“意”即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最重要的,所以雷同的情况很少,总是随“意”变化。随“意”表现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阐发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此外,苏轼还有一些小品文也是独具风韵。这些小品文的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多作于贬谪黄、惠州时期。寓情,寓理,寓气,寓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信手拈来,却不失为神机妙品。如《书临皋亭》云:‚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己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所思而又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各,惭愧!惭愧!‛又如晚年的一些作品。如《在儋耳书》写自己初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的心境:‚ 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这篇似庄似谐的短文,在表面的诙谐中有深沉的悲哀,在深沉的悲哀中又有开朗的情怀,使人读后感慨万千。又如《记承天寺夜游》,先以小序交待自己月夜不寐,至承天寺访张怀民,恰张亦未眠,便一同漫步,正文仅三十来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耳。‛ 一幅鲜明澄澈的月夜图景,一种空渺寂寥的感受,情与景与理化成一片,意味深长。,苏轼的小品文尤其言简意深,内涵丰厚;以不同体裁,不同角度体
现了作者历经磨难而狂放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一类文章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苏轼的散文为什么如此瑰丽而多姿?几乎散文的所有风格都可在苏轼散文集中找到:豪迈奔放,婉丽清爽,闲适悠远,雄健险峻,旷达简古,自然平淡应有尽有。以他被贬黄州为界,前期创作翻新出奇,突破陈说,论驳滔滔,酣畅淋漓。后期作品更多地体现了他散文的汪洋澹泊、挥洒自如、变化莫测、姿态横生的特点。上文所举文例我们可以看出是其思想和人格使然,是其文学主张使然,更是其才气,豪气使然。“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当代美学家朱光潜语)成就了他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成就了他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正因苏轼的散文与其诗词书画一样,是他思想和人格的载体,他的品格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尊崇和效仿的理想人格。他的散文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也在中国文化史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苏轼散文大而至于民族兴亡,国家变故,小而至于身边琐事,一己悲欢,尽罗其中,付诸笔端。有堂堂正正,侃侃而谈,陈述国事;亦有随意发挥的讽刺小品,驱驾历史风云,亦可缩龙成寸,精雕细琢,平凡认识,细加描述,也可感心铭腑。苏轼的散文注重感觉,情感的深化和人格的升华,注重深沉的思索与“悟道”,立意高远。不仅重品,树德,畅神,达意,法自然,立境界,还具有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绝妙熔铸在一起的文化气质。
浅读苏轼其人其文:精妙无双!在浅读中享受,在享受中领悟。
第四篇:浅春散文
春深了的时候,满眼是绿,绿,绿,满眼是墨绿;满眼是雷霆也炸不碎的绿;今天如些,明天如此,后天亦复如此;万物都是踌躇满志的样子,万物都似乎懒得再动一动了。那,有什么好呢?
眼前可好,是浅春。
这浅春,猛一看去,山是灰黄的一片,树是灰黄的一片,仿佛要使人失望了;可是细瞅那山的坡塄上,树的枝丫间,也有绿:初起的绿,惊醒的绿,跃动的绿。这绿虽然不多,却给人十分有力的点化。仿佛到处都闪烁着一些什么信息。仿佛到处都包藏着一些什么暗示。它使你不能不像孩子一样,想跑,想跳,想探明一些什么奥秘。而当你甩开胳膊迈开腿的时候,你浑身的每个关节,好像都在情不自禁地歌唱了。
起风了,你向前走去;下雨了,你照样儿向前走去。因为你知道:那初起的绿,惊醒的绿,跃动的绿,风雨,是抹不掉的;它们只会在风雨中健壮起来,繁衍开去。
看看这片风雨中的草坪吧!簇一簇细长的枯叶,仍然长在地上,像拖把上的烂布条条一样,厚厚地堆了一层,连雨珠儿的晶莹装饰也不能使它变得稍许好看一些;而就在这枯叶的缝隙,像阳光射穿僵死的云层,像琴声飞出残破的窗口,一支支鲜活而刚劲的绿芽,于腐朽间,于疮痍中,冲出来了!窜出来了!拼着搏着站起来了!枯叶就像是一片废墟,而绿芽就像蓦然矗起的幢幢高楼;枯叶就像是一片荒漠,而绿芽就像是直指云天的枚枚火箭。这情景,立时给人一种十分强烈的新生的感觉,崛起的感觉,不可抗拒的感觉。
夜里,真冷。你不能不生起炉子,蜷缩到被窝里去,连胳膊也盖得严严实实。你不由想起古人“乍暖还寒时候”的诗句,对我们祖先的绝妙概括发出由衷的赞叹。第二天早晨出门一看,嗬呀!地上竟铺着霜了!些绿芽也被冻成蔫溜溜的样子了!可是,忧伤的情绪还来不及散开的时候,强占你心头的,却又是一片喜悦。在暖洋洋的太阳光中,那些被冻蔫了的绿芽,又都恢复了充沛的生气。而且,就在山崖下那蓬荆棘丛中,出现了更加令人鼓舞的新意--开了几朵金灿灿的蒲公英的花儿。在那儿,闪耀着多么鲜亮的奋斗者的欢欣!
这时候,你的心上生出了什么样的欲望?你难道不想让蓬勃向上的精神注满你的周身,去探索,去创造,去促使这时代像浅春一样,变幻出愈来愈美的色彩么?
第五篇:流云之旅个人散文
流云之旅
天上的云是我的心,风吹过飘流不定。谁能用真情,谁能用真心,让我的心不再像浮萍。
曾经,在白月光看见过黑白色的离别;曾经,在疾风中目睹逆风之帆的倾樯;曾经,在细雨中嘲弄等待的莲花玉人。
清梦。怀想。回忆。是我旅行时带上的风景和心情。
我是一朵流云。
到处漂泊,营营役役,只为求一个终点,但却找不到方向。天空不空,而我不知所从。我曾路过人世间的变幻,看到的无非是电闪雷鸣,风驰电掣,也有月黑风高,晴空万里。我不知道是否有一片净土永远晴空万里或群星绕月。只是跟着风的脚步,哪里有忧伤就逃离哪里,偶尔瞟过风的眼泪,雨的伤悲。
我想我是远离喧嚣的。却总是很彷徨。因为回忆里,雨总是急速俯冲,冲跨一些人经营许久的城堡;因为见到过,月一面不原理睬那些时圆时缺的感叹,一面照入小轩窗,怜惜年轮的旋转。
彷徨着,我随着地平线和弧形的天流浪。
我想要真正的旅行,我要去找到更多未然的风景。
而身下的世间混乱不堪,让我避之不及。他们或许有太多太多的忙碌,已把梦辗转于纸醉金迷的追求中了,把回忆深藏在如井一样深的欲望中了。然而他们有方向,即使伴随的是太多无奈。
当天空晴朗时,我却能看见一些亘古不变的风景。它们在我心底褪色又翻新。
那是迷迷糊糊盘古开天后便开始的旧故事,早年离家的孩子不知道月光下的母亲惦记他的冷暖;那是朦朦胧胧前生今生和他生,在白发苍苍莫失莫忘的誓言还一如既往。那是古老的歌谣留在东南西北,等着某一天傍了旌旗,浩浩荡荡的回到最初梦想的地方。
那时我会停歇,想为他们送出一些荫凉。在他们寻觅时带着我的安慰与祈祷。至少,这是忙碌的春秋年华里绝美的底色。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恋上了月光,那轻柔的池塘在她的笼罩下分外迷人,我围绕着她,不再对容易凋落的花冷眼旁观,看着蝶残缺的翅膀,我妄图成为一阵风托起她放飞美丽的梦想。似乎找到一种飘逸的乐趣,在高空慢慢思索着:那跌宕起伏的世界有那么多的美好瞬间。梦不会再多么远,我总幽游去那快乐和梦的翅膀疾飞的地方。回忆里不会净是忧伤,我爱停歇在系着守望和幸福的风铃处。
依旧在流动,在漂泊。可是流云的心不再彷徨。
作者笔名:诗来秀月
福建工程学院经济管理
《风华一代》优秀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