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明祭的杂文随笔
梦中泪成诗,流自心灵寂;
起书难执笔,忧思无处寄。
孤魂千里夜难眠,残花飘零追无际;
半世朱颜堪落燕,一生躬耕无所息。
寸草思报春晖情,春去秋来无留意;
寒风,寒月,寒彻骨;
心思,吾思,泪相思。
一曲离歌祭春月,三杯浊酒诉别离;
千里思伊空洒泪,幽径甘露天也泣。
清明祭双亲
清明祭双亲 王浴海 题记: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又清明,雨霖零,檐头滴沥,不尽悼念父母情。点点珠滚,粒粒玉蹦,彻夜不停敲击芭蕉声。半世无奈,一生疼:老父临...王浴海
《江城子》.清明祭母
《江城子》.清明祭母 含辛茹苦母先亡,事难忘,心更伤。千里孤坟,可怜我的娘。正是孝亲亲不待,空悲切,痛断肠。身在国外心在乡。独依栏,正凄恍。满腔思念,化作泪千行。只是阴阳各落泪,清明时,更思娘。
云之憾
《感恩节,想你了父母》
(一)今天是感恩节,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家人。我的伙伴们。这是一个外国人的节日,传到了我们中国。我们都喜欢感恩两个字。人的一生要感谢很多人。父母是最重要感谢的,是他们把我们带到了世界上。我的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了。跟父母相聚的日子却越来越少了。今年回老家...
第二篇:十月祭杂文随笔
也许是偏向日记形式的一篇十月祭文。
不由自主把一些琐碎的事情变成很复杂的令人烦恼的集合。随便列举出来的话就是早晨也许由于起床气而郁郁寡欢,由于帮助好友未遂而最终的无奈和失落,中午睡午觉之后比以往早一点准备却还是比不过光速春晴的速度最后以资料室迟到告终。最让人失去喜悦的就是在下班前的一个半小时里与一对学霸情侣的共处一室,必须要在他们的余光里装作镇定自若的那种急于想要逃离的情感。
逃离,看来必须去远方了。
真是多愁善感到随便听一首鲍勃迪伦,前奏一响起就热泪盈眶的地步。
最后一件事是随笔的被否定。当我发现我满心欢喜、满含自信的珍宝被否定的那种失望。今天也许就是丢失自信的一天吧。不愿意与未来招手了,只希望我能驻足现在一会儿,看着曾经从路边采来的娇艳花朵慢慢的凋谢。
默默地在心里改变了最喜欢的季节,即秋天。总有一种若即若离的留恋在渐渐泛黄的树叶中生成,平静地决绝。前段时间却疯狂地迷恋梵高笔下的明黄色,现在,那种颜色在琐碎的朦胧回忆中淡去,变成斑驳的不知名的墨。有时候觉得我所存在的世界就是一个个蒙太奇,而去看或是拍照就是记录它们的过程,它们无声无息地被赋予意义,却逐渐找不见自己。
这是一个蓝色的时代,青年追求着颓废和无望。但是他们却在这种灰暗中竞相开着芬芳的花朵,这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天才不断被埋没,在不知何处的地面之下不能继续他们一生的叹息。
比起以前,我还是有所进步的。或是说至少在向着这个社会的趋势在成长。变得更加依赖朋友,变得更加嗜酒,变得更加能享受孤独,变得更加认识了自己,知道在内心保护属于自己的那份个性。生理上了迎来了青春期的第二次发育,向着妈妈的身材和爸爸的身高发展,但十分清楚却又难以克制的还有时而犯病似的矫情。如果比较起来,还算是同龄人中比较独立的一个。坚强,就不太行,表面看上去坚不可摧,内心脆弱不堪。喜欢去闻各个季节的树叶味道,喜欢与拂过耳间的微风私语,喜欢在月明时开始对未来的遐想,喜欢自己在喜欢某件时或某个人满怀的热情,喜欢大多数时候的自己。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希望能在未来的几个月过好这个二十岁,希望2017年能以不辜负所有生命的姿态继续向前逝去。
第三篇:清明扫墓杂文随笔
《演繁露》说:“古不墓祭,祭必于庙。”《云麓漫抄》说:“自汉世祖令诸将出征拜墓,以荣其乡,至唐开元诏许寒食上墓,同拜扫礼,沿袭至今,遂有墓祭。”但《吴越春秋》载:“夏少康封禹庶子于越,春秋祠墓于会稽。”《春秋》也说:“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可见夏朝就有祭墓了。《白虎通.崩薨》载:“春秋《含文嘉》曰: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到春秋时,坟墓的规格有了定制,而《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和国防作为了头等大事,这个祀当然也包含了天、地、祖先。而“清明”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则出于《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五代史》则说:“五代礼坏,寒食野祭而焚纸钱。”人们直接来到坟前,在野外祭祀,而庶人无坟,以及坟上种什么树之类,天子、王公还在坚持;士也对槐树不能忘怀,因为传说槐树出槐里,槐也是夏朝帝芬的名字,《竹书纪年》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所以槐树还有教化的象征意义,但庶人就没人严格遵守了。不过,唐朝时这种野祭已经被“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了,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对寒食、清明的描写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节绿。”另一位唐朝诗人徐凝《嘉兴逢寒食》诗:“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归。只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大家各自在自家亲人墓前烧纸钱野祭,一直到傍晚才回家。宋代也是如此,周密《武林旧事》载:“清明前三日寒食,人皆上冢,而野祭尤多。”
古时妇人对清明节尤为注重,人们不仅要在门上插柳,妇人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大概也是一种庶人的胜利,因为杨柳原来是庶人专用的。清明踏青,也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好机会,野地里最多的白色茅草花,儿童们则喜欢拔摘出茅草的嫩花茎,可以在嘴里咀嚼出些许甜味,过了清明就不宜采了。
清代杨韫华《山圹棹歌》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清明插柳戴柳之俗,有一种传说是:柳为“鬼怖木”,可以避邪。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有“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上坟去,自然更需要柳枝了。
江南还有“清明放断鹞”之谚。鹞,就是风筝,断鹞,就是扯断了鹞线,过了清明,放风筝的季节也就过了。唐人高承的《事物纪原》说:“以竹为弦,吹之有声如筝,故又曰风筝。”清明正值春暖花开时节,人们出城到郊野扫墓祭祖,一面是祭墓思亲的哀情,“纸灰飞作白蝴蝶,泣血染成红杜鹃。”另一面却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举家踏青郊游放风筝,不忘应时行乐。因为“清明佳节桃李笑,田野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扫完墓,踏完青,就该忙于农活了。
第四篇:杏花清明杂文随笔
那年清明,正好汾阳同学中有人宴请。大家欢聚一堂,谈笑风生,一如上学时期无拘无束,席间就有同学提议到杏花村去赏花。
虽然唐宋时期就流行春季到杏花村踏青,但是在我的印象里,杏花村里是没有杏花的。其实不然,当我跟随同学进了杏花村,在园林式的杏花村酒厂区,一丛丛的杏林仿佛一群群婀娜多姿的妙龄少女,在春风轻抚下,娇美妩媚,含情脉脉,间或有春鸟移飞于红杏枝头,和游人同乐。恰逢刚下过一场小雨,湿润的空气中洋溢着芬香,令人心旷神怡,全然忘记了身边美女如云。
好景难遇,一点诗意涌上心头:清明细雨柳烟稠,红杏霓霞过小楼。回首卌年崎岖路,几番欢笑忘愁忧。
同学们都说好诗,其实我知道,就自己这点水平,只能自我陶醉而已。他们说好,只是为了给我鼓励,免得我失去了写作的动力。因为那年那个时节,正是我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就开始了写作。我能坚持写下去的原因,就是亏了这些知心好友一路的鼓励。妻子在身旁,她不懂诗,却懂人,知道我的苦闷,早想劝我出来散散心,我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今天难得出来在大自然中徜徉,看我开心满足的样子,她也就附和着说好。
牧童随处都有,却不见诗人杜牧笔下的断魂路人。苍蓝的子夏山隐约在云雾间,清纯的玫瑰酒在舌尖留香,这杏花的粉红映衬着孩童们幼稚的笑声,一样的醉人。我一向是喜欢和孩子们嬉闹的,同学的孩子们也不讨厌我,都围在我周围玩耍,其中一个男孩有点顽皮,捡了草地上的桃枝吓唬女孩子,另一个男孩跑过来护在身前。我刚看了拿桃枝的男孩一眼,他就受了委屈,嘤嘤地哭了。他哭了,没有去找他的母亲,一个人跑得远远的,我只好远远跟着,因为跟近了,他跑得更快,周围都是人工湖,我有点担心。没想到,他在姣好的人工湖畔,如天宫仙境般的亭台楼阁前的台阶上坐了下来。我坐在他身边,就听见他不服气地说,凭什么他就……后面几个字,他没说,看了看我。我心里想,一个五岁的黄毛小孩,想什么呢?他的母亲追上来了,循循善诱,孩子看起来听话了,但是,一路上还总是跑在那两孩子的前面或后面。孩童们的嬉戏给大家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童真的年代。
大家更多的话题都在围绕爱人和小孩展开,间或回忆起上学时的傻样,惹来一阵哄笑。妻子说我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同学在一起不聊天就知道带着孩子们往幽静的地方跑。同学们笑着说,他就那样,和上学时一样,一点都没变。爱人就跟她们打趣,是不是我老公上学时就是喜欢带着女生往树林里跑?那些同学们就捂着嘴笑,我爱人也跟着笑。
我才不管她们呢,和小孩子们在湖边树荫下的溪流中嬉戏,溅起一朵朵水花;趴在草地上观察小草摇晃着脑袋,指着蚂蚁给他们编造小人国的故事。这些小家伙们都学着我趴在土地上,根本不管他们的家长瞟来的白眼。
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不觉日暮西山。杏花微醉,我们最终还要远去。趁此雅兴,赋诗一首: 汾州宴会后,杏花清明前。游乐如旧日,玩伴有新颜。缤纷落满地,孩童戏其间。情趣正浓时,已近夕阳边。
人生即是如此,能把每一天都过得都很精致洒脱,自然就会超越自我,渐入佳境。
第五篇:清明上坟杂文随笔
我不知道这个偏正结构有多少人熟悉,对我来讲是一项每年都必不可少的活动。
记得小时候父亲会带着我们兄弟三个人去上坟,在一大片树林里,在地头,在荒山野岭,零零星星散落的到处都是。在坟前父亲会絮絮叨叨地自言自语着很多话,“谁谁谁,不肖子孙谁谁谁来给你上香了。”烧纸,上香,上亮然后一边告诉我们这是谁谁谁,那是谁谁谁。当时年纪小只是当好玩儿,并不当回事,也不知道害怕,不知道敬畏。
后来跟二哥一起去,我只是负责提提东西,跟着后面跑,也并不知道是在给谁上香。反正哥哥都记着,也不用我操心,一起有个伴儿而已。
别人家上坟都是趁天黑之前上好,我们总是要等到天黑之后才开始,因为看着零零星星的火光像是天上散落的星星,别有一番风景。我经常坐在半山腰上,看对面的山上零零星星的光,吹吹冷风,周围零星的光和不时传来的鞭炮声,风声,一叠叠地涌过来,有一种悲壮又带点阴森的感觉。有时候二哥会悄悄躲起来,然后故作阴阳怪气的声音想吓我,其实一点都不恐怖,这种伎俩玩得厌了,他就在前面一直跑,把我甩在后面,以为我会害怕,其实怎么会呢。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去上坟,除了爷爷奶奶的,我不知道还有哪些应该要去上的,我对父亲说,“我只上爷爷奶奶的,其余的我记得的就上,不记得的就看着上。”父亲也是不怎么敬鬼神的,他总是说,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死后就成了一堆土,做得再好都是给活人看的。所以好多时候我都不知道下面躺着的是谁,只是像完成某种仪式,又像是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像以前一样看对面的山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火光了,一个也没有,漆黑一片。那些躺在黑漆漆的树林里或田埂上死去的人是后继无人还是只是无人问津,无人记得呢?
记得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人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在每个祭祀的节日里如果有人将死者的照片供奉起来,他们的魂魄就会来到人的世界来看望他们的家人。如果阳世的所有人都不再记得他,他将在另一个世界完全消失。
上坟也是一种仪式,其实并不是为了表达思念,而是一种传承,生命的传承,所谓后继有人。在农村,哪一家坟前的的香火旺盛,众人都会说,那谁谁谁家人丁兴旺,不忘本。
我记得我们家是有一本族谱的,线装本,已经泛黄得不成样子,嫡系亲属都要写在上面。给我们上族谱的时候声势浩大,沐浴祭祖,烧香磕头,当时年纪小,既觉得森严,有一种被承认的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