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明的雨杂文随笔
早上起床,洗漱完毕,吃了早餐,坐在电脑前,翻看着网站上的优秀文学。打算学习学习,提升一下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不知不觉间竟忘了时间的流逝!直到察觉眼睛透着丝丝缕缕的酸涩感,胀胀的带着点点的疼痛,才发觉已经过去许久了。看了几个小时,难怪会觉得眼睛不舒服!算了,还是出去走走吧!看看外面的绿水青山,让眼睛休息休息,缓解一下视觉疲劳!正准备关上电脑,却听到外面的嘈杂声,我一愣,难道外面在下雨吗?关上电脑,快步走了出去,看见天空黑压压一片,雨点从如墨般的云朵中滑落,在地上砸出一朵朵小水花!屋檐上跌落的水滴,像是一串串断了线的珍珠,一滴接一滴,连绵不断!
真是没想到,早上我起来时还未见到半滴雨,中午却如此之大。因为这几天都是阳光灿烂的好日子,未成想转眼间雨却下个不停,不得不说,真是世事难料啊!本打算出去走走的计划只好搁浅了,还好眼睛胀痛休息一会就好了,不是件很严重的事情。不过今天为何会下雨呢?
拿起手机打算看看明后天是否还有雨,却发现今天是清明节,原来是清明节吗?难怪会连绵不断的下雨下个不停,是清明啊!看着屋外不曾停止过的雨,恍惚中已是慢慢陷入了沉思,静立在门边,眼光涣散的看着焕然一新的一切。真是没想到,早上我起来时还未见到半滴雨,中午却如此之大。因为这几天都是阳光灿烂的好日子,未成想转眼间雨却下个不停,未曾有可以让人扫落心间阴霾的阳光洒落在大地上。只有淅淅沥沥的雨声落在心间,不曾断绝,心间的悲伤亦不曾消失,淡淡的萦绕心头。
清明啊清明,果然只有下雨的清明,没有晴空万里的清明。
正是“悠悠细雨落心间,淡淡思怜魂梦牵。反反复复久难眠,日复一日又一年。”啊!
第二篇:雨杂文随笔
雨是有颜色的。
当春雨轻轻柔柔,喜气洋洋漫步在天地间的时候,桃花缀雨,梨花带雨,杏花微雨,胭脂红,粉红,雪白,都是春雨的杰作,春雨是彩色的,色彩斑斓,五颜六色。
跟随风的脚步,春雨化为绿色,染绿了小草,树叶,染绿了人们的心情,覆盖了大地的荒凉。
在绿意葱茏中酝酿着光明的年景。
夏雨是红色的,将盛夏的阳光融进自己的体内,带走燠热,留下清凉。雨成为这个季节人们心中最最渴望企盼的一道风景。夏雨迅雷不及掩耳的气势,锐不可挡的滂沱姿态,雄伟壮观的水的景象,将人们快被太阳炙烤化了的信念重新滋润。复壮怀激烈,信心满满。
秋雨是紫色的,是渊博,成熟之后的虚怀若谷,神秘,含蓄。秋雨纤细的腰肢,沉稳的气质,又宛如一位满浸文艺气息的女子,腹有诗书气自华。
冬雨是白色的,如雪的颜色,清冷中,留一方沉思,静想的圣地。
雨是大自然馈赠于尘世最美丽最珍贵的风景。
雨,作为一种景观,愉悦了人们的身心,调节了人们的情绪。人在旅途,难免身心疲惫,忧思烦闷,一场及时雨,万物脱尘出新,心境随之净化明朗。很多时候,雨充当了生活的调味品,此时观雨,心情会与雨同步,沉静,清凉。雨丝的温柔,化作心情的温柔。一种好的心情油然而生。
雨是一种心情。
尤其记得那年夏天,大雨倾盆,来势汹汹,因为没有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没准备任何雨具,面对茫茫雨雾束手无策了。唯一期盼的就是雨能小一点,立马走,不就是一身衣服吗?这年头,不缺衣服。家离得近,应该不会被淋病。按照这样的想法,冲进了雨中。来到单位门口,却一眼看到了七旬老母,正站在那里,焦急的等待。
“就知道你没拿伞,手机也不带。”母亲说着,把伞递给我,“老是这样,不拿感冒当回事。现在年轻感觉不出来,等你老了,关节炎,腿疼,腰疼,都来了。”
望着母亲瘦小的身体,湿了大半的裤腿,反驳的话,一句也没有了。我和母亲互相依偎着在风雨中前行。母亲有严重的关节炎,我不会淋病,但是她的腿疼病,肯定要犯了。泪水混着雨水,模糊了眼睛。
还记得我的闺蜜与丈夫冷战好几天了,谁也不肯先开口,打破僵局。可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当闺蜜看到丈夫冒雨送来的雨衣,忍不住先开了口:“这么大的雨,你不能等小点的时候再来?”
“怕你傻乎乎的往雨里钻。”
对方憨憨的笑了。两人高高兴兴的回家去。
“每次冷战,都是他先开口跟我说话,这次不知为什么,他就是不肯先开口。”
第二天,闺蜜微笑着跟我说。
“肯定是你作的太过了。”我对闺蜜说,“我还不了解你嘛?”
闺蜜笑了,是幸福的微笑。
人生往往无法预测雨何时而来,情却一直都在。
感恩亲情,感动爱情,人间冷暖,惺惺相惜。雨是人生路上情感的试金石,彰显真情,弥足珍贵。
雨是一种情感。
雨中,思绪如雨。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方回的愁绪忧思只有融化在雨中了;雨打芭蕉,水涨秋池,义山的情,于雨中愈显真挚;“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纳兰容若的恨,借雨丝绵长至无期。
蒙蒙细雨里,出水芙蓉,亭亭玉立。总爱联想到姿容绝代,诗意风流的林妹妹。恍见烟雨阁中黛玉正沐雨抚琴,凄迷微雨像极了颦儿的眉眼,秋水盈盈,泪光点点。何人能解颦儿黛眉锁清愁的千古痴与念?唯有这静静飘洒的轻风细雨了。
“你走时/一脸烟雨/你走后/一帘烟雨/一帘烟雨/这样的日子/适合想你/适合写诗/一帘烟雨/枕上泪滴/一帘烟雨/一城相思”
刻骨相思化作雨,借了雨,相思缩短为一滴雨的距离。从古至今,雨中有情,情于雨中愈深愈长。借雨消愁,雨无怨言,总是默默地在听你对她轻诉。谁说雨无情!
雨是曲,情是词。缠缠绵绵,难分难离。诉不尽人间情话!
雨又是一场修行。观叶雨的凄美,赏花雨的悲壮,方悟人生疼与痛。经汗雨,心雨,泪雨,甚而血雨,方有雨后彩虹。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雨的洗礼。
雨萧萧下。
倚窗观雨是一种境界,一份奢华。品茶赏雨,祈求与一场雨的不期而遇。
为雨写一首诗。
第三篇:清明扫墓杂文随笔
《演繁露》说:“古不墓祭,祭必于庙。”《云麓漫抄》说:“自汉世祖令诸将出征拜墓,以荣其乡,至唐开元诏许寒食上墓,同拜扫礼,沿袭至今,遂有墓祭。”但《吴越春秋》载:“夏少康封禹庶子于越,春秋祠墓于会稽。”《春秋》也说:“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可见夏朝就有祭墓了。《白虎通.崩薨》载:“春秋《含文嘉》曰: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到春秋时,坟墓的规格有了定制,而《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和国防作为了头等大事,这个祀当然也包含了天、地、祖先。而“清明”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则出于《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五代史》则说:“五代礼坏,寒食野祭而焚纸钱。”人们直接来到坟前,在野外祭祀,而庶人无坟,以及坟上种什么树之类,天子、王公还在坚持;士也对槐树不能忘怀,因为传说槐树出槐里,槐也是夏朝帝芬的名字,《竹书纪年》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所以槐树还有教化的象征意义,但庶人就没人严格遵守了。不过,唐朝时这种野祭已经被“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了,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对寒食、清明的描写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节绿。”另一位唐朝诗人徐凝《嘉兴逢寒食》诗:“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归。只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大家各自在自家亲人墓前烧纸钱野祭,一直到傍晚才回家。宋代也是如此,周密《武林旧事》载:“清明前三日寒食,人皆上冢,而野祭尤多。”
古时妇人对清明节尤为注重,人们不仅要在门上插柳,妇人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大概也是一种庶人的胜利,因为杨柳原来是庶人专用的。清明踏青,也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好机会,野地里最多的白色茅草花,儿童们则喜欢拔摘出茅草的嫩花茎,可以在嘴里咀嚼出些许甜味,过了清明就不宜采了。
清代杨韫华《山圹棹歌》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清明插柳戴柳之俗,有一种传说是:柳为“鬼怖木”,可以避邪。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有“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上坟去,自然更需要柳枝了。
江南还有“清明放断鹞”之谚。鹞,就是风筝,断鹞,就是扯断了鹞线,过了清明,放风筝的季节也就过了。唐人高承的《事物纪原》说:“以竹为弦,吹之有声如筝,故又曰风筝。”清明正值春暖花开时节,人们出城到郊野扫墓祭祖,一面是祭墓思亲的哀情,“纸灰飞作白蝴蝶,泣血染成红杜鹃。”另一面却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举家踏青郊游放风筝,不忘应时行乐。因为“清明佳节桃李笑,田野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扫完墓,踏完青,就该忙于农活了。
第四篇:杏花清明杂文随笔
那年清明,正好汾阳同学中有人宴请。大家欢聚一堂,谈笑风生,一如上学时期无拘无束,席间就有同学提议到杏花村去赏花。
虽然唐宋时期就流行春季到杏花村踏青,但是在我的印象里,杏花村里是没有杏花的。其实不然,当我跟随同学进了杏花村,在园林式的杏花村酒厂区,一丛丛的杏林仿佛一群群婀娜多姿的妙龄少女,在春风轻抚下,娇美妩媚,含情脉脉,间或有春鸟移飞于红杏枝头,和游人同乐。恰逢刚下过一场小雨,湿润的空气中洋溢着芬香,令人心旷神怡,全然忘记了身边美女如云。
好景难遇,一点诗意涌上心头:清明细雨柳烟稠,红杏霓霞过小楼。回首卌年崎岖路,几番欢笑忘愁忧。
同学们都说好诗,其实我知道,就自己这点水平,只能自我陶醉而已。他们说好,只是为了给我鼓励,免得我失去了写作的动力。因为那年那个时节,正是我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就开始了写作。我能坚持写下去的原因,就是亏了这些知心好友一路的鼓励。妻子在身旁,她不懂诗,却懂人,知道我的苦闷,早想劝我出来散散心,我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今天难得出来在大自然中徜徉,看我开心满足的样子,她也就附和着说好。
牧童随处都有,却不见诗人杜牧笔下的断魂路人。苍蓝的子夏山隐约在云雾间,清纯的玫瑰酒在舌尖留香,这杏花的粉红映衬着孩童们幼稚的笑声,一样的醉人。我一向是喜欢和孩子们嬉闹的,同学的孩子们也不讨厌我,都围在我周围玩耍,其中一个男孩有点顽皮,捡了草地上的桃枝吓唬女孩子,另一个男孩跑过来护在身前。我刚看了拿桃枝的男孩一眼,他就受了委屈,嘤嘤地哭了。他哭了,没有去找他的母亲,一个人跑得远远的,我只好远远跟着,因为跟近了,他跑得更快,周围都是人工湖,我有点担心。没想到,他在姣好的人工湖畔,如天宫仙境般的亭台楼阁前的台阶上坐了下来。我坐在他身边,就听见他不服气地说,凭什么他就……后面几个字,他没说,看了看我。我心里想,一个五岁的黄毛小孩,想什么呢?他的母亲追上来了,循循善诱,孩子看起来听话了,但是,一路上还总是跑在那两孩子的前面或后面。孩童们的嬉戏给大家增添了无限的乐趣,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个童真的年代。
大家更多的话题都在围绕爱人和小孩展开,间或回忆起上学时的傻样,惹来一阵哄笑。妻子说我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同学在一起不聊天就知道带着孩子们往幽静的地方跑。同学们笑着说,他就那样,和上学时一样,一点都没变。爱人就跟她们打趣,是不是我老公上学时就是喜欢带着女生往树林里跑?那些同学们就捂着嘴笑,我爱人也跟着笑。
我才不管她们呢,和小孩子们在湖边树荫下的溪流中嬉戏,溅起一朵朵水花;趴在草地上观察小草摇晃着脑袋,指着蚂蚁给他们编造小人国的故事。这些小家伙们都学着我趴在土地上,根本不管他们的家长瞟来的白眼。
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不觉日暮西山。杏花微醉,我们最终还要远去。趁此雅兴,赋诗一首: 汾州宴会后,杏花清明前。游乐如旧日,玩伴有新颜。缤纷落满地,孩童戏其间。情趣正浓时,已近夕阳边。
人生即是如此,能把每一天都过得都很精致洒脱,自然就会超越自我,渐入佳境。
第五篇:清明上坟杂文随笔
我不知道这个偏正结构有多少人熟悉,对我来讲是一项每年都必不可少的活动。
记得小时候父亲会带着我们兄弟三个人去上坟,在一大片树林里,在地头,在荒山野岭,零零星星散落的到处都是。在坟前父亲会絮絮叨叨地自言自语着很多话,“谁谁谁,不肖子孙谁谁谁来给你上香了。”烧纸,上香,上亮然后一边告诉我们这是谁谁谁,那是谁谁谁。当时年纪小只是当好玩儿,并不当回事,也不知道害怕,不知道敬畏。
后来跟二哥一起去,我只是负责提提东西,跟着后面跑,也并不知道是在给谁上香。反正哥哥都记着,也不用我操心,一起有个伴儿而已。
别人家上坟都是趁天黑之前上好,我们总是要等到天黑之后才开始,因为看着零零星星的火光像是天上散落的星星,别有一番风景。我经常坐在半山腰上,看对面的山上零零星星的光,吹吹冷风,周围零星的光和不时传来的鞭炮声,风声,一叠叠地涌过来,有一种悲壮又带点阴森的感觉。有时候二哥会悄悄躲起来,然后故作阴阳怪气的声音想吓我,其实一点都不恐怖,这种伎俩玩得厌了,他就在前面一直跑,把我甩在后面,以为我会害怕,其实怎么会呢。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去上坟,除了爷爷奶奶的,我不知道还有哪些应该要去上的,我对父亲说,“我只上爷爷奶奶的,其余的我记得的就上,不记得的就看着上。”父亲也是不怎么敬鬼神的,他总是说,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死后就成了一堆土,做得再好都是给活人看的。所以好多时候我都不知道下面躺着的是谁,只是像完成某种仪式,又像是只是为了完成任务。
到半山腰的时候我像以前一样看对面的山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火光了,一个也没有,漆黑一片。那些躺在黑漆漆的树林里或田埂上死去的人是后继无人还是只是无人问津,无人记得呢?
记得电影《寻梦环游记》里说,人死后会去另一个世界,在每个祭祀的节日里如果有人将死者的照片供奉起来,他们的魂魄就会来到人的世界来看望他们的家人。如果阳世的所有人都不再记得他,他将在另一个世界完全消失。
上坟也是一种仪式,其实并不是为了表达思念,而是一种传承,生命的传承,所谓后继有人。在农村,哪一家坟前的的香火旺盛,众人都会说,那谁谁谁家人丁兴旺,不忘本。
我记得我们家是有一本族谱的,线装本,已经泛黄得不成样子,嫡系亲属都要写在上面。给我们上族谱的时候声势浩大,沐浴祭祖,烧香磕头,当时年纪小,既觉得森严,有一种被承认的的仪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