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明祭文的杂文随笔
清明,首先想到的是清明小长假。恰逢阳春时节,春江水暖,绿柳如烟,花含苞初放,景色宜人,适合出游。常说春色撩人,也就如此模样。这个节气,常伴细雨,如雾如露,朦胧中更显梦幻。阳光不烈,一切刚好。因此春游的人特别的多。清明,古人又称寒食节,留下诗句,有写乱红穿柳巷或者无处不飞花,也有写细雨不沾衣等,很多还是祭奠亡人。纵古贯今,清明都是以扫墓的方式祭奠亡人的。
大城市的都市化,已经弱化了这项传承,但老家农村还是保留着这项习俗。清明前几日,无论哪家都会带上铁锹,带上果品和纸钱,去他们家的坟园子添上新土,理一下上面去年留下的枯草,摆上果品,烧些纸钱。
如果哪家的坟茔是最近三年的,就需要子女在坟头上哭上一遭,尤其女儿。这个哭是很有讲究的,声音要大,且要说唱,愈是凄楚婉转,愈能体现孝顺。唱词要精准,说尽父母亲今生艰辛,尝尽人间疾苦;唱尽自己心中思念,满怀不舍,至此孤苦无依,儿女情长等等。
只因村里老人讲,三年之内的新鬼都要在清明时节去五阎王那里受审,由于五阎王无女儿,因此最受不得谁家女儿痛哭不止,就一个心软,让那新鬼径直过去了,免受罪罚。因此,清明去扫墓,经常看到谁家女儿跪在坟头哭的涕泗横流,哭唱不止。哭的过程都很有层次感,先是嘤嘤啼哭,而后嚎啕大哭,说唱开启,十几分钟之后,眼泪瞬间一收,连抽泣声都戛然而止,收拾了瓜果,转身离去。余下孤坟寂寂,坟头有些黑色,几抔新土。那人走到大道,看到邻居,会笑着打招呼,说来看看,好像刚刚痛哭的不是她。
看到这样也许你会觉得虚伪。其实不然,想来真当父母去世的那一刻,伤了心,就像离了水的鱼,连呼吸都觉得痛,哪来的心思说唱。但停棺的三天,日夜守灵,早晚哭泣,尤其是宾客来,哭声起,宾客致敬后离开,哭声落,心情也就在这不断的起落间接受了失去的事实。等三天后,下葬了,也觉得自己的这份不舍也埋在了角落。总要继续生活,好像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在习惯性的喊他们吃饭或者遇到困难时,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知道最爱你疼你的那人是离开了,但更要爱自己,继续将日子过美好了,不能给父母丢脸,所以伤心这回事,外人是看不出来的。
等到清明扫墓,那孤零零的坟茔提醒着你,父母真的走了,那不是梦。那淋淋沥沥的细雨,彷佛是父母思念你的泪花,不浓烈,但灼人心,此时你的不舍被唤醒,心痛再次袭来,开始哭泣,唱诉失去后的追忆,压抑的心情迸发出来,跟父母说说心里话。哭累了,发泄完了,才惊觉自己还有责任去承担,还有活着的人要照顾,还要坚强生活,继续向前,于是擦干眼泪,决然离去,笑着生活下去。清明扫墓在外人看来戏剧化的套路,何尝不是儿女们的心路。
清明扫墓,总好过一直压抑着思念,郁结于心的好。清明还是应该少一些游玩,多一些祭奠的,毕竟感恩在心的亲情,也需要行动表达出来。去坟茔说说心里话,不用怕别人听了去;去跟村里的老人聊聊天,我们没有忘记死去的人,依然热爱生活,热爱着这个家园。
第二篇:清明祭文
清明祭文
东游镇中心小学 叶伟劳
又是一年清明节,爸、妈、大哥因身体不便我今年没能到你们的坟上给你们除草,添土。就遥空和你们说说话吧。
爸爸,您在那边过得好吗?您很少入我梦来,难得的几回年您都是砍柴归来,正在从车上卸柴火和整理柴堆,见到我又都是沉默无语,我也不知说些什么,父子俩就在这相对无语中梦醒了。爸,你离开我们时,我只有12岁,那时的您还担心会因您的成分耽误我的前程,我告诉你,我遇到了好时代,“地主分子”成份并没有影响我,1980年我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教学至今。一辈子虽也坎坎坷坷,但并不是您所担心的那样一辈子受人欺凌,卑微地生活。爸,我担心在那边您过得不好,有什么要求可托梦给儿,儿当尽力办到。别苦了自己!
妈妈,您是个乐观豁达又知足常乐的人,我想您在那边一定也会过得幸福、快乐的。在街上遇到头发花白,身形像您的人,我都会一激灵以为是遇到了您,生活中也常常想起您的点点滴,但愿您还像以前一样能常常入我梦来,让我们母子相聚。妈,儿子永远想念你。
大哥,你在那边过的怎样?但愿您能过得快乐、安详。我们兄弟已分别四年之久了。我永远感激您和三哥在父亲去世之后,家境极其窘迫之下仍能继续供我上学,甚至当我想退学时用竹枝打我,赶我去东峰上学的恩情,兄长的养育之情我没齿难忘!人类对宇宙世界知之甚少,说不定人的肉体消亡后,灵魂真的能在另一个空间存在,假如真是这样,就请尽你所能帮助叶平吧,让叶平事业顺风顺水,生活幸福快乐,开枝散叶,壮大叶家!当然我们也会尽力帮助叶平的。
最后我祈求祖先:在天有灵要保佑您们的子子孙孙安康吉祥,生活幸福!我们也会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以告慰您们的在天之灵,更期待后辈们能有所成就,光宗耀祖!
清明之时,谨以此文悼念逝去的亲人。但愿此文能穿过阴阳界线,送达先人,以表达我对他们的思念感恩之情。2018、4、5
第三篇:清明祭文
清明节祭文
惟公元二零一二年季春:岁次壬辰,节序清明,长空澄澈,柳绿花明,惠风和畅,天朗气清。陕西山阳虞氏宗族代表,不辞千里奔故里,洪公后裔聚故乡。谨备清酌庶馐,祭告於祖宗坟前。
欣逢盛世,国泰民安,昌隆繁盛,家兴族旺。此乃先祖厚泽,福佑子孙。追忆始祖舜帝,勤政爱民,光耀千秋。昔者东汉诩公,行军布阵,增灶退敌,兵法称奇;三国翻公,文韬武略,精于《易学》,《易注》传世;初唐世南公,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太宗盛赞“五绝”;南宋允文公,“采石大捷”,以少胜多,彪炳史册;元代集公,编纂《经世大典》,文采盖世,当朝文士,无出其右;质夫公七岁作诗,时称神童,官至宰相,政绩显赫;洪七公自赣迁鄂,扎根萌枝,荫泽后世。忆吾族先祖,灿若群星,声震遐迩,青史留名。
吾族自宗道太公乾隆年间于兴国州安乐里迁陕,定居山阳县洛峪沟,开荒拓土,繁衍生息,世代耕读传家,已成本地名门望族。后世子孙时刻不忘先祖福泽佑护,感激先辈养育教诲。常念吾祖恩德永垂。今聚阳新老籍,祭奠始祖洪公及历代先祖,以表孝意!
树有根则旺,水有源则流。清明祭祖,思绪悠悠。水流千里,皆出一源;树高千寻,根深枝繁。今日虞氏族人聚集,可谓百年相会,千里相聚。念血脉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谊。同胞后裔,将同心同德,携手团结,力图振兴,为我族争光。
呜呼:我族世祖,英灵永驻,浩气长存。我族后裔,当虔心校学祖宗的光辉榜样、经典教诲;常念家和万事兴,铭记德才兼备训;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创业;为官清正廉明,处世乐善好施;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尊长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友善,邻里和睦,勤俭自强,奋发有为。恳请列祖在天之灵,保佑吾族,虞氏更兴;诗礼传家,富贵辉煌,名门望族之雄风,巍然立于民族之林。
祭典礼成,伏惟尚飨。
第二十四世孙华林
壬辰清明敬撰
第四篇:清明祭文
清明祭父文
维
公元二0一一年,岁次辛卯,农历三月初一日,主祭人孝男***,与兄、嫂、子侄、亲戚、乡绅等,谨以三牲酒礼、香楮之仪,致祭于吾父宪乾老大人之坟墓前曰:
呜呼慈父,不幸仙殇。修短故天,儿岂不伤。吾心实痛,寸断肝肠。万种思念,难诉心酸。山寂林静,溪水徜徉。春风细雨,寄托忧伤。父爱海洋,心中珍藏!
父亲之能,非吾所长。珠子算盘,两手叮噹。吟诗作赋,谈古论章。歌声哄亮,响彻八方。文韬武略,桑梓显扬。
慈父简朴,衣著平常。为公会计,廉洁忠良。严以律己,待人以宽。以身作则,教化儿郎!
父亲风度,佳配贤良。吾母淑桃,雍容大方。端庄贤慧,美名远扬。家庭琐事,全力担当。聪明能干,巾帼无双。积劳成疾,痛失脊梁!
父亲薄命,天妒英良。幼丧尊长,逆境漫长。不惑失子,后失糟糠。花甲毁房,眼脚遭殃。屈居茅舍,重建新房。精疲力竭,糜烂肚肠。救治无效,病入膏肓。呼天不应,叫地不彰。回天乏术,驾鹤西方。阴阳两隔,心意徬徨。天地灵兮,九泉安祥。发派儿郎,子孙泱泱。百业兴盛,繁荣富强。
父亲仁爱,远近闻名。厚德载物,葬地葬心。父亲有灵,保佑儿孙。父亲有灵,保佑亲人。学者名就,商者藏金。家庭和睦,全家安宁。男女老少,福禄无穷!
清明时节,微雨纷纷。三叩九跪,香烛烧焚。香钱袅袅,鞭炮隆隆。杜康旨酒,祭奠父亲。赤子之心,言之不尽。素纸祭文,聊表寸心。父亲有灵,领受香茗。父亲有灵,来格来歆。
伏惟尚飨!
第五篇:清明扫墓杂文随笔
《演繁露》说:“古不墓祭,祭必于庙。”《云麓漫抄》说:“自汉世祖令诸将出征拜墓,以荣其乡,至唐开元诏许寒食上墓,同拜扫礼,沿袭至今,遂有墓祭。”但《吴越春秋》载:“夏少康封禹庶子于越,春秋祠墓于会稽。”《春秋》也说:“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可见夏朝就有祭墓了。《白虎通.崩薨》载:“春秋《含文嘉》曰: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到春秋时,坟墓的规格有了定制,而《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和国防作为了头等大事,这个祀当然也包含了天、地、祖先。而“清明”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则出于《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五代史》则说:“五代礼坏,寒食野祭而焚纸钱。”人们直接来到坟前,在野外祭祀,而庶人无坟,以及坟上种什么树之类,天子、王公还在坚持;士也对槐树不能忘怀,因为传说槐树出槐里,槐也是夏朝帝芬的名字,《竹书纪年》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所以槐树还有教化的象征意义,但庶人就没人严格遵守了。不过,唐朝时这种野祭已经被“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了,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对寒食、清明的描写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节绿。”另一位唐朝诗人徐凝《嘉兴逢寒食》诗:“嘉兴郭里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扫归。只有县前苏小小,无人送与纸钱来。”大家各自在自家亲人墓前烧纸钱野祭,一直到傍晚才回家。宋代也是如此,周密《武林旧事》载:“清明前三日寒食,人皆上冢,而野祭尤多。”
古时妇人对清明节尤为注重,人们不仅要在门上插柳,妇人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大概也是一种庶人的胜利,因为杨柳原来是庶人专用的。清明踏青,也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好机会,野地里最多的白色茅草花,儿童们则喜欢拔摘出茅草的嫩花茎,可以在嘴里咀嚼出些许甜味,过了清明就不宜采了。
清代杨韫华《山圹棹歌》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姐妹,一枝斜插绿云翘。”清明插柳戴柳之俗,有一种传说是:柳为“鬼怖木”,可以避邪。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有“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之说,上坟去,自然更需要柳枝了。
江南还有“清明放断鹞”之谚。鹞,就是风筝,断鹞,就是扯断了鹞线,过了清明,放风筝的季节也就过了。唐人高承的《事物纪原》说:“以竹为弦,吹之有声如筝,故又曰风筝。”清明正值春暖花开时节,人们出城到郊野扫墓祭祖,一面是祭墓思亲的哀情,“纸灰飞作白蝴蝶,泣血染成红杜鹃。”另一面却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举家踏青郊游放风筝,不忘应时行乐。因为“清明佳节桃李笑,田野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扫完墓,踏完青,就该忙于农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