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12:2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第一篇:《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日食和月食》一课分为两个教学环节,一:认识日食,二:学生自行介绍月食。

在上课之前,本人对本课的教学是没有没有多少信心的,原因在于,经过了09年7月的一次日全食,学生对什么是日食已有了大致的了解,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说说什么叫日食或日食的形成原因,那么,这一课,我该教给学生什么呢?

果然,在授课开始之后,学生如同我所预料到的那样,上课5分钟之后,经过几位同学的相互补充,本人发现,我在课堂上所能做的就是完善学生对日食的准确描述,那么剩下的时间在课堂上该做什么?

这时,又有学生起来介绍日食的种类,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而课本上的图片只反映出了日全食和日偏食,并没有反应出日环食,那么日环食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而学生对这个问题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猜测他们知道这是由于月球太小,遮挡不住太阳造成的,可是为什么有时可以遮挡住太阳,有时又遮挡不住太阳呢?本人再次引导,让学生想到了轨道运行中的近日点、远日点以及近地点、远地点,这是否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授课到这一步,后面的思路已完全打开,月食有月环食吗?为什么没有月环食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同样可以成为学生的一个思考点。

虽然在课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大致的知识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加大或加深知识点,让学生更充分的学习相关知识。

第二篇:《日食和月食》课后反思

《日食和月食》课后反思

廖 春

本课的教材编排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由于月食的成因和日食的成因有相似之处,且采用的研究方法类似,所以当学生充分理解了日食的成因后,能根据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究月食的成因。若根据教材安排在一节课内分别分析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容易造成面面俱到却蜻蜓点水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研究都不够深入。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研究日食的成因,月食的成因作为课后延伸活动。在授课后从学生反馈中可以看出,对日食成因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学生能对月食的成因进行合理的推测。

对学生的前概念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月球挡住太阳光”的事实认定清晰,所以本课并没有按照教材安排特地引导学生关注遮挡物的特点,弱化对遮挡物的推测。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概念非常清晰,能有根据地说明是“月球挡住太阳光”的理由。

根据学生前概念以及教学内容的重点,对教材进行了改进,简化了课堂,节省了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长时探究。通过对教材的改进,也就是提倡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让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更加有效。

本课的自制教具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于日食是在地球上的人们观察到的现象,但是成因又和日、月、地三个天体的位置有关,这就要求我们从“地球上”和“地球外”两个视角去观察。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具的限制难做到让学生同时从两个视角去观察,也就限制了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所以我对本课的教具进行了改进。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套教具很感兴趣,拿到之后不停地试验,这说明教具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模拟实验时,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调节月球的位置,从而有不同的发现,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教具是科学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具是学生探究的载体,好的教具让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特别是“宇宙”部分,学生对宇宙很感兴趣,但却只能采用模拟实验观察探究,这就更需要合理的模拟教具。通过对教具的改进、开发,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观察、实验的落脚点,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科学课内的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的亮点。但也经常看到这样的课,一堂课内活动有4、5个,每个活动持续2-3分钟,感觉课堂内学生活动很活跃。但是仔细思考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却被限制了。出现这样情况并不在少数,一是由于教师对学生信任度不够,不敢放手让学生真正的进行自主探究;二是由于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课堂内提供学生一个相对长时间的自主探究的空间。之前的课堂上,也出现过“扶”的过多的情况,发现这时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方向走,呈现的内容比较单一。在改进教学设计,简化、弱化不重要的环节,给模拟实验环节充分的时间后,发现学生探究的时间更充裕,观察到的现象更加丰富,有时间思考更长,同时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长时探究给学生探究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真正符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本课的教材编排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由于月食的成因和日食的成因有相似之处,且采用的研究方法类似,所以当学生充分理解了日食的成因后,能根据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究月食的成因。若根据教材安排在一节课内分别分析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容易造成面面俱到却蜻蜓点水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研究都不够深入。所以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研究日食的成因,月食的成因作为课后延伸活动。在授课后从学生反馈中可以看出,对日食成因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学生能对月食的成因进行合理的推测。

对学生的前概念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月球挡住太阳光”的事实认定清晰,所以本课并没有按照教材安排特地引导学生关注遮挡物的特点,弱化对遮挡物的推测。在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概念非常清晰,能有根据地说明是“月球挡住太阳光”的理由。

根据学生前概念以及教学内容的重点,对教材进行了改进,简化了课堂,节省了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长时探究。通过对教材的改进,也就是提倡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让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更加有效。

本课的自制教具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由于日食是在地球上的人们观察到的现象,但是成因又和日、月、地三个天体的位置有关,这就要求我们从“地球上”和“地球外”两个视角去观察。但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具的限制难做到让学生同时从两个视角去观察,也就限制了学生的探究和发现,所以我对本课的教具进行了改进。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这套教具很感兴趣,拿到之后不停地试验,这说明教具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模拟实验时,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调节月球的位置,从而有不同的发现,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教具是科学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具是学生探究的载体,好的教具让学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特别是“宇宙”部分,学生对宇宙很感兴趣,但却只能采用模拟实验观察探究,这就更需要合理的模拟教具。通过对教具的改进、开发,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观察、实验的落脚点,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科学课内的探究活动是科学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的亮点。但也经常看到这样的课,一堂课内活动有4、5个,每个活动持续2-3分钟,感觉课堂内学生活动很活跃。但是仔细思考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却被限制了。出现这样情况并不在少数,一是由于教师对学生信任度不够,不敢放手让学生真正的进行自主探究;二是由于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课堂内提供学生一个相对长时间的自主探究的空间。之前的课堂上,也出现过“扶”的过多的情况,发现这时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方向走,呈现的内容比较单一。在改进教学设计,简化、弱化不重要的环节,给模拟实验环节充分的时间后,发现学生探究的时间更充裕,观察到的现象更加丰富,有时间思考更长,同时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长时探究给学生探究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真正符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第三篇:《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 “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大优势:首先,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然后是学习的内容涉及到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感性认识,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非常浓厚,实践探究活动需要在老师的帮扶下进行。大部分学生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本课学习内容,日食和月食在学生心目中可能是较为神秘的自然现象,他们一般会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充满好奇,加之他们听过有关日食与月食的故事。通过学习,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有所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精确。所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在观察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并产生疑问,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组织下、指导下认真地完成探究活动,体验成功地喜悦,同时加深对日食和月食知识方面的了解,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的知识巩固。

三、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就有了日食(或月食)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根据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视频或图片推理 出其特点,以及推测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进一步推断出日食或月食发生时的一些其他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能够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乒乓球、手电筒、玻璃球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逻辑推理日食、月食的成因。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五、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记录单

六、设计思路

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中,把以往更多关注逻辑推理的验证性试验转化为建立在探索性发现实验基础上的演绎推理。从运用以往光与影的知识基础出发,引领学生自主构建对光源、挡光物体、受光物体三者因位置关系变化而产生投影变化的认识,并依据此认识描绘出日食、月食产生的原因或呈现的现象。在学生自主建构出物体之间挡光、受光与投影之间的关系后,呈现了一组教师组织学生观测天文活动拍摄的图片。这一活动既引出学生借课堂前半段活动认识成果解释或重新构建出对日食成因的认识,又引发学生对自然界神奇现象的好奇。

本课的设计思想可以用“自主”和“人文”两个词概括。在我个人看来,本课尽管是天文内容,但基于我对科学教育中人文的理解,我把这节课更多地定位在了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的层面,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影响学生学会敬畏自然、欣赏自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讲古代战争与日食的故事 在2500多年前,有两个小国家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连续五年未见胜负,将士们尸横遍野,老百姓哀声载道。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泰勒斯预先知道有天文现象要发生,便扬言上天反对战争,某一日会使太阳消逝。到了那一天,两军正在酣战不停,突然,光芒四射的太阳被一个黑影遮住了,黑影从太阳的西缘渐渐向中心靠近,黑影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太阳不见了,天色一片昏暗,仅有一团淡黄色的薄雾笼罩着远方的地平线。双方士兵将领大为恐惧,于是停战和好,后来两国还互通婚姻。据考证,这是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一次天文现象。

2、肯定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吧?(揭题并解释“食”的意思)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

(二)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特点

1、一起来看一下日食发生的过程,观察思考: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可能是谁挡住了太阳光?

2、日食模拟实验

(1)大家推测认为: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如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会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2)进行模拟实验

3、认真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下问题

(1)当发生日食时,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2)日食在发生的过程中有怎样的特点?

日食实验:请三位同学,他们身上分别贴上太阳、地球,月球的卡片。一个代表太阳,一个代表月球,一个代表地球,地球绕太阳公转,月亮绕地球公转,让三位学生开始转,当他们三个转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在地球上的光,地球上黑了,就形成了日食。

4、日食的成因

课件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根据实验,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三)了解月食

1、模拟月食形成的实验:

请三位同学,他们身上分别贴上太阳、地球,月球的卡片。一个代表太阳,一个代表月球,一个代表地球,地球绕太阳公转,月亮绕地球公转,让三位学生开始转,当他们三个转在同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月球上黑了,就形成了月食。

2、根据实验回答:发生月食的时候,三个天体的位置是怎样的呢?(生说师画)

3、课件出示示意图:

(四)课件:欣赏日食和月食图片;日月食录象资料

八、板书设计

九、实验记录单设计

班级 :

组别: 姓名: 认真观察实验,并把你看到的写出来或者画出来:

1、太阳、月球、地球的转动规律:

2、太阳、月球、地球的转动位置:

3、日食现象的形成特点:

4、月食现象的形成特点:

第四篇:《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4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课主要是以月食和日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又是怎样的?日食和月食现象内容生动有趣,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并且通过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为09 年发生过全日食现象,学生通过电视上有所了解,并且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有所了解,但对其成因并不是真正的掌握,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进行实验,在这过程要学习到很多东西,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日食和月食这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在实验的过

程中对模拟

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后慢慢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能够让学生大胆的想象,表达出

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

五、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

学生:手电筒、大小塑料球、科学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播放《舟山日食食既前》视频录像和《吉安日全食精彩镜

头》视频录像。

1、看照片:我们在看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日食

2、回忆:2009年7月22日,我们很多同学都去看了这场几百年一遇的日全食,你能说说当时看到的日食情况吗?(让学生回忆并简

述观看到的日全食过程)(二)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特点并进行合理推理

老师:让我们一起欣赏陈方维同学拍的日食照,边欣赏边思考: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可能是谁挡住了太阳光?(个人汇报,教师整理记录)

学生能回答出: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它是运动着的;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它可能是月球。

老师:为什么可能是月球呢?你有什么理由?(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挡住太阳的物体在运动。)

学生:能说出是月球的推测依据。

老师:(出示图)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小小的月球凭什么挡住太阳的光呢?(近大远小,天空中只有月球看

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

(三)日食模拟实验 老师:大家推测认为,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收集信息,观测)科学家还会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模拟实验计划讨论:①用什么实验材料做?什么材料代表什么天体?──方案一:手电筒、大小球:手电筒代表太阳,大球代表地球,小球代表月球。方案二:手电筒(太阳),垒球(月球)和头部(地球)②如何做模拟实验?(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月球放在哪里?月球怎么移动?)学生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并且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演示,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并小结:虽然模拟实验和真实的情况有差距,但我们必须尽量使它接近真实,这是尊重模拟实验。

老师出示观察要求:

(1)、站在宇宙的角度观察:*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发生日食时,地球上出现了什么?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日食发生时是农历什么时候?

(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日食形成过程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左边还是右边),向哪边移动?(3)、根据以上观察发现,小组讨论日食形成的原因。(4)记录表指导(主要是画图时,用硬币印大小圆)。

(5)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交流:小组实验示范并讲解观察到的现象

(四)日食的成因 老师: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1)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2)这时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日食现象?(3)从示意图上你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结论(填空题),并播放视频《日

月食和掩星》 学生: 读并观看(五)了解月食

1、师:我们知道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在晚上也会发生另一种奇特的天象,那是──月食。月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交流并

回答)

2、学生演示实验,共同观察,观察要求如下:

(1)站在宇宙的角度观察: 发生月食时,月球运行到哪里?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 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月

食发生时是农历什么时候?

(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月食形成过程中,月球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左边还是右边),向哪边移动?(学生小组讨论、实

验和记录)

4、交流(学生看图,集体交流,理解月食成因。)

5、出示示意图:

(1)根据示意图你能解释一下月食的成因吗?(2)这时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呢?

6、播放月食成因(《日月食和掩星》

(六)总结收获

1、对日食和月食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每个月都有农历初一,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日环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互相解惑后,再播放《日月食和掩星》片断,解开学生部

分疑惑。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视频再现、学生观日食照片,引领学生轻松进入09年日全食场景,及时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并通过回忆,让学生显现对日食的前认知。,进一步加深了解日食发生过程,能试图发现日食发生时的特点。并能有根据的进行推测。而且推测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前制造前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是帮助学生正确建立科学概念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品质,纠正不合逻辑的猜测。然后进行实验,实验设计是为了避免学生毫无目的的开展实验,也为了操作后的表达更加清晰;通过对如何实验的讨论,使学生对月球的公转、材料的放置、小组的合作有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操作意识,为下面的有效操作提供基础。并且形成边操作边记录的习惯,有利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作为科学证据

以做科学的发言。

让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让学生操作有利于形成全体学生的正确操作和纠正部分学生操作上的错误;解释日食现象有利于展开深入的研讨,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为解释月食的成因提供知识基础和操作经验。

八、教学特色简述

这节课设计的特色在教学过程,既有老师和学生互动,也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回忆09年舟山日食的观察经历、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

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

第五篇:《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图片、三球仪、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模式】创造性科学探究 【课型】综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模拟实验、画图、观察、描述、记录、对比、猜测、推理、解释、归纳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学生欣赏从农历初一至农历二十七时的月相变化。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观察到了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现象叫月食?(板书“月食”)

二、质疑提出问题

提问: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

谈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三、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

2、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3、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4、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四、科学探究: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

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

(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名学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名学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名学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画图、记录。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展示、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五、小结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

(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六、创造性学习:月食的成因

1、讲神话故事: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谈话:为什么会发生月食呢? 学生猜测。

思考: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

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学生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

七、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板书设计】

4、日食和月食

日食(农历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月食(农历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

下载《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 “日食模拟实......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一、本单元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本课时在单元中的位置: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的学习内容,这两种现象对同学有极大的吸引......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背景 《日食和月食》是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四课的内容。孩子们都知道有日食和月食的现象,但是对于日食和月食的......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 “日食......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六下第三单元《宇宙单元》第4课 学情分析:从教材单元整体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的后续,是宇宙单元中......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导入】先请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日食过程的视频。 【提问】太阳本身是发光的,为什么圆圆的太阳上面会缺掉一部分变成黑色? (被某个天体挡住了) 【师】那你觉......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单元教学概述及本课时的地位 《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日食和月食》在本单元中有重要......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宇宙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日食和月食 执教人:魏其美 教学时间:2013年3月20日 教学班级:敖溪小学六年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