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2:40: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四首》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四首》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诗四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

一、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

⑴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

⑵ 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⑶ 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二、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

3、质疑探究 :

⑴ 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⑵ 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

5、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

一、检查、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1、《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2、《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3、《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

2、指导学生朗读:

⑴ 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

⑵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

⑶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三、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

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⑴ 《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边塞风光)

⑵ 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荒凉、消沉等。)

⑶ 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

⑷ 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

⑸ 《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⑹ 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

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⑴ 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⑵ 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⑶ 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

⑷ 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四、小结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第二篇:《诗四首》教学设计

《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教学设想:

1.《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2.教学本课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教学的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学生学过《桃花源记》,可从陶渊明辞官归隐设趣导入,也可从一般人们旅游都到风景区,而古代有一个诗人陆游就与众不同,他去游乡村,他怎么游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课文

结合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

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

(四)品味诗意

1.对陶渊明和陆游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2.同学们认为这两首诗中哪些诗句写得好?说一说理由。(开放式,不求统一或标准。)3.质疑探究

①这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②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交流。(教师可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多说,不要急于下结论。)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这两首诗写的画面或场面的内容说出来。(注意在同学们说的时候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明白这就是品味诗的意境)

5.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 ①艺术上的特色;(简单渗透对仗的知识)

②用投影仪或发放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揣摩这两句诗的运用: 材料一:天发股份公司早就想获得成品油的批发资格。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将成品油的批发经营权收归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由他们垄断全国的成品油批发销售。这样,一方面, 天发股份公司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被中止,不能开展成品油批发及仓储经营业务,导致公司投资数亿元建成的三大油库等优质资产不能充分利用,处于低负荷的运转状态;另一方面,进油渠道也受到两大集团的控制,成本居高不下,毛利率下降。天发股份公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几年后,天发股份终于如愿以偿拿到成品油批发牌证。

材料二:中国中场球员李铁在未来的三年中,将以正式加盟球员的身份代表英超球队埃弗顿队征战英超赛场。李铁在上个赛季以租借的形式从辽宁队转会到埃弗顿队。李铁在租借期满后的正式转会过程中却因为欧洲足坛经济不景气产生了一些波折。最终,在中国东莞星河传说商住区建造有限公司的出资帮助下,各方解决了转会费上的分歧,促成李铁能能够成功转会英超埃弗顿。

③引导学生从运用和感悟中,体会诗句的哲理,它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6.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陶心情闲适,陆心情喜悦;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尽量让学生引用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五)巩固教学

1.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当堂背诵; 2.请学生默写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诗句。(同桌互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请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一课时所学的两首诗

——《归园田居》表现诗人辛勤劳动的诗句

——《游山西村》表达陆游对乡村淳朴民风喜爱、留恋的诗句 ——《游山西村》比喻困境中蕴含希望的诗句

(二)导入 新课(学生在七年级之前已学过李白和王维的诗,可从这里所选的诗与以前所学的诗不同之处入手激趣导入)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2.指导学生朗读:

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读,个案指导)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或齐读)

(四)品读诗意 1.对王维和李白这两位古代诗人同学们了解多少?请简要说一说。2.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首诗描写的画面。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习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5)《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描绘舟过荆门时的所见景色)。

⑥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话把感受。(提示学生可结合地理课的有关知识联想)3.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写法上:都是诗中有画,写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都在最后一联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情绪。

②内容上:王诗写西域,写大漠,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李诗将长江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③形式上:都是五律,但又有不同,王诗仄声起韵,李诗平声起韵。(适当渗透一点格律诗的音韵知识,但不能也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④同学们对这两首诗还有什么其他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五)巩固教学

1.将诗中的好句子默写出来。

(六)布景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从这四首诗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

第三篇:诗四首教学设计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 王维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二、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三、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四、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五、齐读背诵

第三课时

《渡荆门送别》李 白

一、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二、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三、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四、齐读背诵。

【板书设计】

归田园居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

使至塞上

叙写出使经历(既言事,又写景)

刻画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渡荆门送别

首联: 远渡的地点

此行的目的

颌联: 写景(远)

颈联: 写景(近)

【教学反思】

第四篇:《诗四首》课时教学设计

《诗四首》课时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

二、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

一、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三、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问题:《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四、拓展延伸

《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使至塞上》王维

一、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三、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四、研读赏析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齐读背诵。

《渡荆门送别》李白

一、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三、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

四、作业:

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第五篇:《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

《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冰心诗歌的特点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3.通过欣赏优美诗文,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抒发的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2.朗读并背诵四首诗.3.诗中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的把握则是难点

三教具和教学手段

以读开路,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母亲

一导入新课

1999年2月28日21时,中国“文坛祖母”冰心老人在北京逝世,时年99岁,冰心老人自“五四”运动步入文坛,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一直坚持写作,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四首小诗,藉此来纪念这位文坛世纪老人。

请学生介绍冰心老人: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作品有〈〈春水〉〉〈〈繁星〉〉〈〈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

提问:母亲的怀抱有什么特点?

明确:温暖宽广安全等

请诵读冰心的小诗《母亲》

要求:要悟亲情,注意节奏和重音,把握亲切,舒缓的语调,请学生提出疑问,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心中的风雨”指什么?

明确:内心的苦闷,烦恼,精神上的挫折。

2.诗中的“躲”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是对母亲的依恋之情,同时也歌颂了母爱的温暖,伟大。

请学生再次朗读并背诵。

纸船

母爱是永恒的,母爱又是博大的,作为儿女,我们又该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请大声朗读〈〈纸船〉〉

补充背景:

1923年求,冰心赴美留学,海浪滔滔,天风卷吹,诗人坐在一艘颠簸在太平洋的油轮上,远离亲人,驶入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回到亲人的怀抱?诗人因强烈思念故国,亲人,越发孤独,惆怅。

指导朗读:

感情基调是思念母亲,孤独忧伤;语调是深情,低沉,缓慢。

引导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1“从不肯”“总是”有什么深意?

明确:对母亲思念很深,由来已久。

2纸船不会漂向母亲身边,“我”为什么还是不灰心“叠着叠着”?

明确:愿望能否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排除孤独,忧伤的惟一方式。

3第三节是诗人的想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想象奇特,想象母亲梦见纸船。强烈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迁移训练:你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呢?

交流回答:送贺卡,干家务,捶背,逗笑等。

再次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成功的花〉〉

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并分析作用:

1“明艳”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

2“惊羡”含有惊讶,羡慕,更突出了花的“成功”

3“浸透”突出了眼泪之多。

4“洒遍”突出了血雨洒的范围之广。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一个成功的人站在你面前,你很羡慕他吗?花的成功历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成功来自奋斗和牺牲。

请同学找出蕴含此哲理的名言,警句,俗语:

1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3成功的桂冠是用荆棘编织成的

背诵诗歌。

嫩绿的芽儿

我们总想活得潇洒,不辜负青春韶丽的年华,但在社会的汪洋中,应如何把握正确的方向呢?冰心这首〈〈嫩绿的芽儿〉〉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嫩绿的芽儿〉〉。

品位语言:芽儿,花儿,果儿说的话能互换吗?

明确:1不能。因为他们说的话与各自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不能。芽儿,花儿,果儿的顺序排列暗指果树从抽芽,开花到结果的生长的过程。

让学生找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并分析体现了芽,花,果的什么特征?

明确:“嫩绿”显示了“芽儿”健壮,旺盛和朝气。

“淡白”蕴涵“花儿”朴素,简洁,不追求华丽的外表。

“深红”象征“果儿”丰硕,甜蜜,美丽。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背诵诗歌

归纳冰心诗歌的特征:

短小随意,情丽,深沉;寓有诗意,格调柔和。

板书设计:

(一)母爱:温暖

宽广

纸船:思念母亲

(二)成功的花:奋斗精神

嫩绿的芽儿:充实自己

下载《诗四首》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四首》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国诗四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进一步把握意象分析的诗歌解读方法,品味诗人的情感,并进行不同诗作的风格的初步比较。 教学难点: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由象悟意,由象味情。 教学......

    《诗四首》教学设计模版

    【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四首诗,形成积累。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1......

    《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2

    《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2 《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法探路 教学目的: 1. 体会诗中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蕴涵的深刻的哲理 2. 学习这四首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3

    《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3 《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母亲》《纸船》,体味人间至爱真情。学习《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品位诗中蕴涵的哲理。 学习四首诗中丰......

    《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4

    《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4 《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 3、体会《......

    《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 好。 3、体会《纸船》中诗人对母亲对祖国爱的无比深厚。 4、学习......

    冰心诗四首教学设计(定稿)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亲近文学 冰心诗四首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

    诗四首

    《诗四首》教学设计 竹条二中张敏 教材简析: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