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数点的左移规律》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下列算式的得数。
21.5÷10=
21.5÷100=
21.5÷1000=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算式的得数与被除数比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有的学生说:都有2、1、5这三个数字;有的说:它们的数字一样,数字排列的顺序也一样,可是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接着我又提问:为什么它们的大小不一样呢?有学生说:“因为小数点的位置不同。”
接着我就说:“是呀!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就会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你们仔细观察一下,21.5除以10、100、1000后,从上往下看,小数点是向哪个方向移动?分别向左移动了几位?学生回答后我又让学生思考:是否所有的小数除以10、100、1000……后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再任意找几个小数,在小组里验证,并在自己的小组里交流发现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小数点的左移规律,新知的教学真是顺理成章。然后通过例6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为高级单位的数,巩固了这个规律。不过,在这里,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单位名数之间的进率有些遗忘,于是我稍作了点拨,后来在解题时学生得心应手,特别是遇到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位数不够的情况,他们也能自主处理,用0来补足。后面的反馈练习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盎然,争先恐后抢着想表现自己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尤其在练习十三的第七题中,学生还想到了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包含除法、归一法、假设法)。我想:老师在教学新知时,不能满堂灌,而是让学生多说多做、自主探索。因为,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结论,印象深刻,掌握牢固,即使遇到些疙瘩的问题,他们也能用学大的知识解决,这样教学效果反而好。由此可见,我们今后在教学中,千万不要担心学生这儿那儿有问题,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从而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第二篇: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赵君
在教学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时,我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得到两方面内容:一是三个数中6是0.6的10倍,0.6是0.06的10倍。二是让学生体会到引起依次缩小到前一个数的1/10的原因是小数点向左移动移动引起的。做好这两点后,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加以验证。验证完后,我再启发学生想,若向右移动会怎么样?然后再验证,最后得到一个普遍结论。但在实际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观察完后,学生说得非常好。把向右移动也说出来了,这让我感觉非常欣慰,同时也觉得提前预设的时候还是把学生低估了。
在教学的时候,不断地追问学生你怎么知道的,为什么这样想?小数点向右移动是“扩大”还是“缩小”?向左移动呢?加强这两个问题,多请几名同学来说一说,不断强化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在发现总结规律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在说缩小多少的时候,很多都叙述为缩小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听到这里我就问学生哪听的?有的学生回答是家长教的。我恍然大悟,的确,可能他们父母那个时代的教学真是那样说的。这是他们习惯性的说法,而新教材却提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对于这句话好象比较难于理解。其实,我认为缩小10倍表示的是一个过程,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表示的是一个结果,而缩小到原来的10倍这话是不对的。
在突破这个难点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小数点移动后,数的变化。然后让学生亲自移动小数点,使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游戏中突破“缺数位的要补0,多数位的要去掉0”的难点,便于他们加深对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在巡视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10倍”这一点掌握的比较好。而有些学生对于“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这句话不是很能理解,于是讲解联系的时候,我换句话说,“原数缩小10倍”他们就理解的快多了。
通过本课教学,我还有一个困惑,就是那个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10倍,这是我们习惯性说法,而新教材却提出个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对于这句话好像比较难于理解。我认为缩小10倍表示的是一个过程,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这表示的是结果。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是不容易理解呢?
第三篇:《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小数和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教学,学生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的互换以及小数计算的基础。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成功之处:
1.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兴趣。一个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安排在学生喜欢的情境中展开,注意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如:以数学王国的故事引入课题,制作小数点移动的动画,学生非常喜欢,并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究有什么变化规律做好准备;又以“金箍棒变大变小”为贯穿整节课的情境,学生非常有兴趣参与其中,他们随着金箍棒的变大变小来感知、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2.有效突破难点,降低思考难度。有关规律的教学是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学生对概念认知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分析、归纳、巩固运用。
不足之处:
学生在移动小数点时不知道整数的小数点在哪里,弄不清往左移小数点要往左点,往右移小数点要往右点,当位数不足补0时也不明白怎样补0,导致计算出错。
改进之处:
在教学中重点练习计算,让学生多进行练习,特别是位数不足的情况要更加强化训练。
第四篇:四年级《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小数和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教学,学生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的互换以及小数计算的基础。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成功之处:1.童话故事引入,激发兴趣。一个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安排在学生喜欢的情境中展开,注意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如:以数学王国的故事引入课题,制作小数点移动的动画,学生非常喜欢,并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究有什么变化规律做好准备;又以“金箍棒变大变小”为贯穿整节课的情境,学生非常有兴趣参与其中,他们随着金箍棒的变大变小来感知、理解小数点移动的规律。2.有效突破难点,降低思考难度。有关规律的教学是属于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学生对概念认知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分析、归纳、巩固运用。不足之处:学生在移动小数点时不知道整数的小数点在哪里,弄不清往左移小数点要往左点,往右移小数点要往右点,当位数不足补0时也不明白怎样补0,导致计算出错。改进之处:在教学中重点练习计算,让学生多进行练习,特别是位数不足的情况要更加强化训练。
第五篇:小数点搬家教学反思
《小数点搬家》教学反思
阳城镇中心小学吴文睿
数学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也应该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
在一堂课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从自己的内心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我心中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这不就是我们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吗?课本上“小数点搬家”这一情景真不错,借助这个情景一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想借助快餐价格的变化,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为了使学生的讨论有针对性,我先让学生找出4.000.400.04之间的倍数关系,再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小数点怎样移动。移动后原数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很多学生都能发现这个规律。可这样做可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会不会教师不够放手。学生会不会比较没有思维的空间呢?我还有一个困惑,就是那个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10倍,这是我们习惯性说法,而新教材却提出个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对于这句话好像比较难于理解。我认为缩小10倍表示的是一个过程,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这表示的是结果。我在想有没有必要现在向学生解释清楚,其实以学生现在的水平,再怎样解释也很难能使大部分学生清楚,不过到以后学生那个分数的意义和倒数知识自然而然学生就会理解了。
这节课我基本能按教学目标中的要求去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运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做到重点把握(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和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难点突出(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3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