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点位置变化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2:3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数点位置变化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数点位置变化教学反思》。

第一篇:小数点位置变化教学反思

篇一:“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和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教学难点是如何发现这个规律和当移动小数点时,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情况。教学的关键则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

首先,课前复习时,我利用“小数点的悲剧”这个故事,向学生渗透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使学生感受学习好这节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第二,新课的引入是非常有意思的有关金箍棒的故事,通过学生熟悉的金箍棒会变大变小的情节,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感受新知的过程。

第三,进行观察发现规律这一环节,我先通过让学生观察上面出示的金箍棒的长度“0.009米、0.09米、0.9米、9米”,让学生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然后提出问题:小数点移动了,小数的大小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小组交流并验证自己的想法。汇报时,学生有的把三个小数都转化成以毫米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验证自己的结论,也有的学生把三个小数写在数位表内,通过数字“9”,在不同的数位上,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的学

生利用小数的意义进行验证得出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在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后,我让学生猜想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进而让他们大胆猜想向左移动原来的数会出现什么变化。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

这样采用了整体发现与按一定顺序发现相结合的方式,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然后再用多媒体演示小数点的移动过程,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小数点的移动方向和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这样一个会真正动起来的小数点活生生的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对学生突破认知过程中的难点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教学效果很好。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比较好地掌握了小数点移动的相关知识,今后还要让学生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篇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课后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课后反思

由于小数和整数一样,也是按照十进制来计数的,即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值大小也不同。而且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确定的,因此小数点的移动必然引起小数每一位上的数值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有助于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考虑到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且内容较饱和,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1、通过生动形象、逼真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注意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得出这样一组数据: ①0.004米=4毫米

②0.04米=40毫米

③0.4米=400毫米

④4米=4000毫米

要求学生以第①式作标准,从上往下观察,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3、概括规律。

4、想一想: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原来的数会怎样?五位、六位呢?

5、让学生猜想、验证规律。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数的变化规律。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数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有什么规律?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并把猜想的结果告诉同桌的同学。学生互动,教师巡视。

6、让学生说出怎样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7、概括规律。

8、应用规律,灵活练习。

9、课堂总结。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能注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同时让学生理解书上方框中省略号的含义,并把规律完整化。通过猜想、验证,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进行研究,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主动地去发现、去创新,共同享受学习成功的欢乐。但在课堂练习中也发现一些中后层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似懂非懂,我仔细寻找原因,可能他们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还没弄明白,以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有待于课后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篇三:教学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

通过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上方位与实际方位的联系区别

在引导学生认识实际方位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以教室中的实物为中心,画一幅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巩固了实际方位,又引申出了图上方位,同时学生由于所定方位不同,实物也就不同,所以图的画法多种多样。这样教师便可以引出图上方位,并且编成口诀告诉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西南、西北、东南、东北的区别认识

由动物园图认识全部八个方向后,为了帮助学生区别和认识其他4个方位,可以将八个方位写成米字型,以米字型中间的一竖区分左边为西,所以分别是西南、西北。右边是东南、东北。并且告诉学生由于西和东,北和南相对,所以西北对东南,西南对东北,再以米字一横划分,上方是北,即西北、东北;下方是南,即西南、东南。

三、图上方位要确定标准

在确定某一建筑物的方位时,以某一建筑物为标准,它是一个方位,而以另一个建筑物为标准,它又是另一个方位。以花坛为标准是在花坛的北面,而以大门为标准,则在大门的东北角上。所以,确定标准是关键。

总之第一单元虽然内容不多,但要让学生真正把握住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营养午餐》教学反思

《营养午餐》一课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而设计的一节数学综合实际活动。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尝试教学法,以“激趣—尝试—讨论—再次尝试—总结提高”为主线。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午餐组合为题,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对课程知识的认识;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合作,总结,结合排列、组合、图表,完成对营养午餐的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与提高。通过最后的采访与总结,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数学思想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营养专家指出的一些关于合格营养午餐的指标,不是以命令式、指导式的形式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想象中的午餐”与“科学的午餐”的冲突,产生对“什么才是合格的营养午餐”有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让学生自行探索认知。接着通过“小小美食家”与“小小营养家”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上达成共识,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小采访”“讨论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更具生活化,趣味化。通过激趣引入、巧妙设问,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下引入课题、产生疑问,在学生愉悦的交流中解决问题。

在模拟现实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做菜、点评、评菜,使学生在乐中求知。通过“小采访”活动,使“关于胖与瘦的探讨”这一问题,以日常闲聊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中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故而,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根据主题图,提出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2、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根据“老师还有其他选择吗”?这一问题,再次引出(4+2)×25=4×25+2×25,最后,要求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引导学生再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这样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3、课堂上虽然成功引导学生发现了定律,但教完之后,在练习过程中还有部分学生掌握不好,也许还需在今后不断地练习中巩固吧。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教学反思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明白算理,然后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计算,应用所学的,最终通过实际应用形成能力。然而,我们在课堂上很容易因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反应,忽视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发展,或者忽视了学生口和手的协调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全班学生已能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作出准确迅速的判断,为此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了部分练习。我满以为全班学生都能做对。实际上却有近10位学生出现错误。如:没有把每个数开头多余的“0”去掉;没有把握好整数90的小数点在哪里。究其原因:我在教学中只注重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忽视了书写的格式和要求;只注重了教学当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忽视了把多余的“0”去掉;注重了口头训练,忽视了笔头训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把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问题前置,就会大大地减少学生思维走弯路的现象。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设疑引新:首先出示两组数据(1)1.028 1.0280 1.02800(2)1.028 10.28 102.8 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将四个相同数字分别排成两种不同情况的小数,通过“考一考你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得知: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到底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自主探索、猜想验证。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毫米为单位的整数。(1)0.004米= 4毫米(2)0.04米= 40毫米(3)0.4米= 400毫米(4)4米= 4000毫米 先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将(2)式同(1)式比较后,学生自主将(3)(4)式比较。交流谈谈自已的看法。四人小组合作概括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变化情况后做96页做一做,巩固知识,在概括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变化规律后,先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如何变化,然后互相交流,让学生说出怎样发现小数点向左移引起小数大小的变规律,然后及时巩固做97页做一做,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的实质。

三、灵活应用。在这一环节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a、基本练习,出示两排数,让学生观察说出从上排数变成下排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扩大还是缩小了多少倍。b、加深练习:比一比谁是最棒的数学医生。实际上是判断,先让学生诊断,然后对症下药。c、提高练习:赛一赛,谁最聪明,出示一个数,向左向右移动多次,让学生看谁先得出结果来。来一齐巩固小数点左移和右移的灵活应用。

四、课堂总结:先由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对本节课内容简单复习。然后教师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作激励性评价。

本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知识的获得和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有效地达到了课程的要求。

1、设疑引新,激发探究意识。出示由相同数字组成的两种不同情况的小数。首先让学生体会到两组小数的特点,产生为什么第二组数的大小变化的疑问,促使进一步观察得出是因为小数点移动了,然后又会产生小数点的移动到底会怎样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呢?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做好积极参与学习的准备。

2、改变模式,以自主探索为核心。新课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自主观察,合作讨论。并没有接给学生讲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有何规律,而是让学生自主去观察,去探索寻求知识的方法,并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将自主猜想,得出的结论,向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使得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引导学生在思考中猜测规律,在合作中探索规律,在交流中发现规律,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动眼、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讨论总结规律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3、练习设计,改变枯燥无味。首先让新知与巩固练习穿插进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印象。其次,设计有坡度练习,由浅入深,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让练习变得有趣,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比一比谁是最棒的数学医生,增加了童趣,让学生先诊断后下药,使学生不仅很好掌握知识(知道哪错了)更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对症下药)让学生当医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的同时,增加了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也发挥了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4、存在不足,有待以后改进,本节课虽然有很多讨论活动,但我在引导的过程中缺乏适当的鼓励,课堂气氛后来不如先前活跃,少部分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表现不够。

统计教学反思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学反思

宝山区淞一小学 周伟忠

统计学的内涵包括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描述(呈现)资料及分析解释资料。作为简洁、明了、易懂的呈现方式,统计图一般是根据整理好的统计表,用点、线或立体图像等鲜明地表达统计量或其变化动态。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使用条形统计图描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主要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信息,获得分析数据和进行合理推测的初步经验。

条形统计图的最大特点是:它可以清晰地呈现不同类别中统计量的数量,不同的类别之间没有次序关系,即使改变不同类别在条形统计图中的次序,也不改变其本质。条形统计图适用于不同类别中统计量大小的比较。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晰呈现数量的多少,还清晰地表现数量变化的情况,它关键在于描述时间或次序关系及统计量数量的变化情况,并用来预测。它的横轴通常是依时间或次序的先后排列的,若改变其顺序则往往会失去原来的意义。折线统计图适用于表示随着时间或次序逐渐变化的统计量。

为了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必须让学生直接运用真实的资料,从情景中找资料来解决问题。3月24日上了一堂主题为“信息科技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数学课,下面就课的主要思想作如下的再梳理:

1、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统计教学被《课程标准》列入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因为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工作密切相关,我们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更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价值。因此,折线统计图从学生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并服务与生活”的课标理念。

2、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

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本案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把前面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折线统计图和我们前面学过的哪种统计图很相像?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里是一样的?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哪里不一样?使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了各部分的名称,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在认识

了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把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进行对比,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3、注重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教学观察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分了二个层次让学生思考。第一,让学生观察表格,能得到哪些直接信息。学生能看出图上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这是表面的信息。第二,让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月到几月?降得最快呢?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

4、反馈还需到位 在本节课中,我设制了三个练习。课后在答辩时有老师提出我在前两个反馈还是可以的。最后在反馈时能否把错的同学的题目进行分析,这样更有效。确实这一环节的反馈还不够到位,课件在匆忙中制作还不够完美。有专家建议最后的游戏中做成让学生全部做完后能马上找到错题,这样的效果会更好。是的,我们的教学没有最好但有更好,每次朝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就会做得更好。

教学反思4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两种不同的统计图进行充分的比较,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同时组织学生根据数据的变化交流各自的感想,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反思5

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在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坟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的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第八册“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一、知识点分析:

第八册“小数加减法”指的是两、三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包括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的简便运算。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是在三年级学习了一位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解决生活中小数加减问题及以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服务的。

二、教学方法分析:

考虑到学生已有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和整数加减法简便运算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采用学生尝试解答,教师进行总结的相当于是自学式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效果分析: 篇四: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又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本课首先通过复习几个小数大小的比较,看出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到底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从而引出新课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观察发现规律这一环,我采用了整体发现与按一定顺序发现相结合的方式,先让学生在组内集体填表,讨论自己的发现,然后再用多媒体演示小数点的移动过程,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小数点的移动方向和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

1、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探导小数点移动,如果位数不够要补0的方法。第二层次:动手实践,移动卡片,探索规律。第三层次:观察表格,总结规律。这样一个会真正动起来的小数点活生生的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对学生突破认知过程中的难点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教学效果很好。

2、坚持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本节课我始终关注学生的问题提出及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数学的眼光。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直观教具的使用。我精心准备教学电脑课件。学生每人几张数字卡片,每小组一张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情况表格。设计形式多样,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让学生练得轻松,提高了能力。

篇五: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树大小的变化教学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观课报告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新教材小学四年级下期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重点内容。这一单元的知识安排难度逐渐加大。小数点移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处理难以掌握。我还记得,我才讲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时学生都觉得小数好学。为了突出本课时的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突破难点: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在教学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过程中感悟,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和应用的意识。

这节课我一开始就直接引导学生移动小数点,因为移动小数点是很简单的,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移动前和移动后两个小数大小的比较,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由于没有多媒体的直观性演示,我直接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这个小数就扩大,向左移动这个小数就缩小等。

其次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我采用分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由扶到放。0.1、0.01、0.001之间的关系着手,0.001×10=0.01,0.01×10=0.1通过观察乘法算式,共同探究发现:一个小数乘1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然后,重点突破小数点移动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移、说、归纳的过程,真正理解与掌握一个小数乘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并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

数部分多余的0,以及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一个小数除以1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让学生在移的过程中自行解决“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的问题。教学中我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注重让小数点在学生手中“动”起来,学生不但掌握一个小数乘或除以1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会边移边说出整个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因为学生有了刚才学习的经验,我就放手让学生运用迁移规律自己学习。通过猜一猜:一个小数乘100、1000以及除以100、1000结果是多少?小数点该怎样移动?然后把猜的结果摆出来,再用计算器验证。当然在这过程中有中差生还不会,我就让已完成的同学帮助旁边的同学,这样就互相合作学习了。最后交流:自己在操作过程中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事实说明我的大胆放手是很成功的。看着学生上来把自己的探究结果介绍给大家时,我发现他们真像一位小老师,真正提高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又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即当位数不够时用零来补足的处理。

总之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全部学生加入到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把小数点“动”起来。在操作的过程中,我注重“说”,使学生能清晰表达小数点移动的过程,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本节课也存在一定不足,由于教材安排的内容多,没有太多时间来考虑和照顾班上基础差的学生,我想我们班上基础差的那一部分同学可定掌握起来难度大,还待今后的复习巩固中更好的掌握。

第二篇: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感觉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如何去恰当处理就很难把握,讲过新课通过做练习,我发现学生出现以下错误:

1、小数点不知道到底往哪儿移动。

2、小数点移动后出现了多个点后,不知道把前面的点去掉。如:0.25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一位是0.2.5,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小数点。1.32×10=,学生在草稿本上移后就是1.3.2读作一点三点二。

3、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不知道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况,我非常着急,静下心来认真想办法,当我看到书桌上的一个玻璃珠时,突然想到可以用小石子代替小数点,这样移动是就不会出现这一问题了。我自己找来黄豆粒大小的小石子试了试,效果不错。我高兴的喊来班上几名差生,教他们把小数点写在小黑板上,小数点不写放上小石子。如:0.52×10把小石子放在原小数点上,向右移动一位后05.2,这样学生就读作五点二,而不会是零点五点二了。我出题训练了几次,结果全做对了。并一起发现细节: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多余的0;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不知道怎么办这个问题,我又用小石子进行了演示:比如把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先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点的前面就没有数了,整数部分必须有数,所以要在整数部分写0,再向左移动一位,又出现了上面的情况,通过让学生想办法,让学生得出:“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再如把2.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让学生自己移动一下,发现先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变成了25,小数点还得向右移动一位,而小数点的右边没有数了,就没法移动了,所以要先在小数点的右边补0,再让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250,使学生得出:小数点在向右移动时,小数点的右边没有数,就在小数点的右边先补0,然后通过比较小数点左移和右移这两种情况,让学生明白:小数点移动,位数不够,就用0来补足。

在练习课上,通过孩子们灵活变通的学习体会,内化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理解了书中省略号的意义,编出了自己的“小数点移动儿歌”:

小数点作用大,左移小、右移大,右移一位扩大到原来的十倍,右移两位扩大到原来的百倍……

左移一位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左移两位缩小到原数的百分之一……

学生终于掌握了这部分知识,着看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我也非常欣慰…

其实,只要我们老师能够多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多一点爱心,多一定耐心,相信我们的学生每天都会有进步的。

第三篇:小数点的位置变化(二)教学设计

小数点的位置变化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平均分彩带的事情,提出了“把5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每份各是多少米?”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并“写出除法算式,把结果用小数表示”。在学生写出算式、用小数表示计算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讨论,使学生发现并理解小数点位置向左移动的规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一个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平均分彩带,理解并掌握小数点向左移动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推理概括的的能力并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教学重点:

探究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回顾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进行计算

二、新课讲解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和1000倍,就是把这个数乘10、100、l000;把一个数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

10、l00、1000。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

数点向右移动的变化规律。那么,把一个数缩小10倍、l00倍、1000倍,小数点各要发生什么变化?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情况。

出示题目:把5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每份各是多少米? 师:我们先来看,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米呢? 生:每份是5分米。

师:5分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是多少?你能用小数来表示吗? 生:5分米=0.5米

师:你是怎样得到这个数的呢?你能写出除法算式吗? 生:用除法算式:5÷10=0.5(米)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时我们就可以得到:把5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5米。

依据上面做题的过程,请写出分成100份、1000份时的结果是多少。师:由以上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

5÷10=0.5(米)5÷100=0.05(米)5÷1000=0.005(米)

观察这几个算式,思考下面的问题:

(1)第二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有什么变化?小数值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第三个式子同第一个式子比较,小数点有什么变化?小数值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学生可能回答:

(1)被除数一样,除数分别是整

十、整百、整千。

(2)把5缩小10倍,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一位;把5缩小100倍,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两位;把5缩小1000倍,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三位。

此时教师要提醒学生: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由以上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到小数点向左移动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

师:同学们看课本P14,一起大声读最下面的两句话。

三、课堂练习

1.把54.2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2. 782÷10= 782÷100= 782÷1000=

四、教师小结

教师强调:掌握小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的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即右移就扩大,左移就缩小;二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的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

化的倍数是1000倍,„„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

五、巩固练习

书上15页练一练第2、3题

六、布置作业

书上15页第2题后两个数

第四篇:《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教学反思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是第三单元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扩大和缩小小数点往哪边移动?移动几位?学习来比较难,为了更好地让孩子学会,我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孩子语言表达的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数点的位置移动

①4.35×10=()

②0.01×100=()

③13.05×1000=()

思路引领:

1、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2、关键词:扩大向右移

3、注意点:位数不够,用“0”补位。

分析:

①4.35×10=()

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一位→43.5②0.01×100=()

扩大100倍→小数点向右移两位→

1③13.05×1000=()

扩大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三位→13050

①205.4÷10=()

②0.1÷100=()

③4.5÷1000=()

思路引领:

1、把一个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

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2、关键词:缩小向左移

3、注意点:位数不够,用“0”补位。

分析:

①205.4÷10=()

缩小十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一位→20.54②0.1÷100=()

缩小百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两位→0.00

1③4.5÷1000=()

缩小千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三位→0.0045

反思:根据课本上的情景分析后又以扩大和缩小三个具体的数值为例,学习小数点的移动,课堂上孩子的学习效果感觉非常好,表达的很清楚。但是在中午练习题中发现孩子出现以下错误:

①4.3×100=(0.43或43)

②0.91×100=(091或0.0091)

③45÷1000=(45000或45.000)

看到孩子的作业想想课堂上孩子表现很好,为什么做题时错误百出,慢慢想来:

1、孩子对于扩大或缩小的小数点移动方向不能牢记;

2、对于位数不够的没有用0补位;

3、整数如何移动小数点,孩子刚看到无从下手;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整数看成多少点零,在根据要求移动小数点就可以。

4、教学设计中没有选好特殊的例子,练习少;

5、学会的效果不能只看孩子学习的表面现象,要看孩子是否真正掌握,是否会学以致用。

数学的学习为的是应用。因此面对高年级孩子,学会放手,多给孩子机会,多让孩子表达,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薄弱环节,抓住重点,对症下药,数学课堂才能高效!

第五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的变化的规律》的教学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的变化》是本单元比较重要的一课,对于这节课我很重视,精心设计,用心揣摩,这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变化的规律,难点是启发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现并归纳出这一变化规律,尤其是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在教学中重点突破。

一、努力之处

1.故事激趣,引人入胜

新课的引入是非常有意思的有关孙悟空金箍棒的故事,故事内容是这样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一个神奇的宝贝,叫做金箍棒。话说孙悟空和一起来到一座山头,孙悟空前去探路,不了遇到一个妖精,孙悟空从耳朵里一掏,出现一条0.009米的金箍棒说:“变”接着一吹,变成了0.09米.还不够长呢?孙悟空又用力一吹金箍棒变成了0.9米.妖精更是觉得挺奇怪,只听悟空一声大喊:“看棒”妖精应声到下。原来金箍棒倾刻间变成了9米长,重重的砸在妖精的身上。通过学生熟悉的金箍棒会变大变小的情节,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进行了一个整体的感受新知的过程。

2.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当出现下面数据变化后,我将这些数据书写在黑板上:0.009米---0.09米---0.9米---9米,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研究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然后提出问题:小数点移动了,小数的大小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以小组合作的方法研究规律,学生运用自己不同的方法验证:有的把三个小数都转化成以毫米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有的学生利用小数的意义验证得出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等,小组成员汇报交流,相互补充,共同提高。学生在思考中猜测规律,在合作中探索规律,在交流中发现规律,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讨论。然后我再进行了有条理的板书:

小数点向右移,右移是扩大。

(1)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原数的10倍;

(2)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原数的100倍;

(3)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原数的1000倍。

小数点向左移,左移是扩小。

(1)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分之一;

(2)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0分之一;

(3)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原数的1000分之一;

虽然这个板书用时较长,但是我仍然进行了完整的板书,我想只有这样,才会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记忆。在发现小数点向左和向右移动的规律后,我让学生猜想向左和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原来的数会怎样变化,进而深化规律的认识。

3.动画演示,直观形象

我精心制作了动画演示小数点的移动过程,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小数点的移动方向和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有效地突破了尤其是小数位数不够怎么处理的难度,这样就使一个真正动的的小数点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二、努力之处

1.书写训练有些弱化。

我关注让学生听和说的训练,学生听得质量比较高,但是回头考虑,学生写的能力却被忽略,被弱化,今后注意掌握好听与写的度,把握好时间分配,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听进去,说透彻,写正确。

2.重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本节课我自己觉得学生的表现比我设想的要好,如果重视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多些鼓励的话语,那整节课就生动丰富多了。

每一次的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进步的过程,希望自己的教学艺术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下载小数点位置变化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数点位置变化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教学反思 赵君 在教学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时,我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得到两方面内容:一是三个数中6是0.6的10倍,0.6是0.06的10倍。二是让学生体会到引......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教学反思(5篇)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小数和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教学,学生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是学生进一步学习......

    四年级《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小数和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小数点的位置......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4页 例题2第2课时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出把一个数扩大和缩小,小数点向左、向右移......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3、培养学生合作......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反思(本站推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反思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节课总体来说没有很好的完成任务,课堂的最后还有一个要拓展的内容没有和学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