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今天第一次在实习的时候上新授课,也是我第一次面对有孩子的课堂开展新知教学,经过实际的教学,我才真正体会到课堂是灵活的,只有你真正的理解教学重难点,明白孩子的思维方式,才能从孩子特殊的表述中把握住教学机会。
结合在两个班所上的课,我对今天的新授课进行反思。
在复习导入环节,只是固定的复习旋转三要素和图形旋转的特点,因为不熟知教材编写的意图与两个课时之间知识的联系,只是讲了大方面,并没有为接下去学生尝试画图提供特别提示。忽视了三角形旋转过程中可以看做是两条直角边的旋转。
复习导入和新知教学两个环节连接太过勉强,没能顺其自然的过渡。
新知教学环节没有合理分配时间,学生画图操作环节太久,导致后面练习题的时间几乎没有。在学生画图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并不能准确找到旋转点,也忽视了书本上已给出的点A’。在巡视过程中,我只注意学生是否画的正确,没有对学生进行画法的指正或方法提示。尝试环节结束的时候几乎没有学生画正确。
学生展示环节,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的步骤及时的进行的提问和分析,导致学生对画图步骤并不明确。第一节课时在学生画完之后再进行分析,如何找对应点,找出旋转前后三角形直角边的关系,虽然请学生上来讲解并结合三角板进行演示,但是学生还是很难系统的掌握画法,不能有条理的进行讲解。我在讲解时太过依赖于教案而忽视了教材中的提示,没有做到与教材相结合。正是我对教材不熟悉,不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不能很好地结合教材进行讲解,也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修正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导致整节课学生积极性都不高,对知识点的讲解也调理不清晰。在两节课中间,老师指出了一些讲解的要点,如何修正,如何进行补充,如何讲解才会显得条理清晰。老师指导了很多,但是反思第二节课,我发现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学生展示中的讲解我还是没有及时的介入进行讲解。现在想来,我还是太过于依赖教案,不能灵活的转换教学过程,不能把握讲解知识点的机会,很难找到介入的点。感觉学生听的并不完全明白,在后来分析练习题时不能描述画图步骤。而且我讲解的步骤也有问题。画图的重点应该是找对称点,先找到点再画出线条,我在讲解的时候说先画oA’,没有强调画图的关键步骤是找到对应点。在归纳的时候没有强调旋转中心不变和形状大小不变。第二节课还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画图的时候安排时间太久,不能很好地把握各个环节的时间,导致两个班都只讲了一道练习题。
练习环节只是让学生画了一道逆时针旋转90°的图形,与例3旋转方向相反。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基本能画正确但是让学生上台讲时依旧不能讲出画图的具体步骤。学生大概知道怎么画但是并不能条理清晰的进行描述,没有完全的理解怎样画旋转90°以后的图形。
回顾两节课,课前准备没有让学生准备好方格纸,三角尺和铅笔,在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用水笔画图,而且课堂中有很多学生离开位置去书包中找学具,课堂纪律有点乱。在学生展示环节,我都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的介入进行讲解,错过了知识点引入的时机,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画图步骤。在后来的知识新授也仅凭着教案的流程讲,面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很好地进行引导和转变教学方向。
因为没有充分的理解教材,对教学知识点没有深入的理解,导致整节课上的心里都惶惶的。当学生出现预设意外的回答时不知道如何引导,课堂环节衔接有点生硬。心中有教材心中有体系才能面对孩子出乎意料的回答,才能及时把握教学时机,才能把课堂把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被学生牵着走。
备教材备学生才能备好教法,有体系才能万变不离其宗。作为刚接触到鲜活学生的实习老师,我首先应该做到熟悉教材,熟知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只是听老师在上面讲解。而且学校使用导学案,孩子们比其他学校的孩子更加的灵活更加的独立思考,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根据学生的想法来不断改变教学思路。
第二篇:《图形运动》教学反思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1
本节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成功之处:
1.注重教学旋转的特征。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观察把直角三角尺按照顺时针旋转90°的位置变化,使学生发现: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也就是O点不变;三角形的每条边都绕点O按照顺时针旋转了90°;旋转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每个顶点到O点的距离不变。在上面特征的归纳总结后,要突出以下特点:对应线段相互垂直,即OA垂直于OA′, OB垂直于OB′,为下面教学画法做好铺垫。
2.精心提炼旋转图形的画法,使其简明扼要。在例3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引导,共同总结出图形做旋转90°运动的画法:一是确定关键线段(与旋转点相连的线段就是关键线段);二是确定旋转方向,并作出标记;三是画出关键线段的垂直线段,描出对应点,并使其长度不变,即OA =OA′, OB=OB′;四是连接对应点。
不足之处:
在练习中学生对于画出关键线段的垂直线段画法出现错误,角度不是90°的`问题;旋转方向没有把握好,不知道把三角尺怎样放是按照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画出的对应线段出现长度不相等的问题。
改进之处: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重视对画法的讲解,让学生确确实实的掌握住旋转图形的画法。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2
平移、旋转是几何图形的两种基本运动,即平移运动、旋转运动.在图形平移、旋转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相同的教学方法。以图形的平移为例,首先通过展示实例的运动,如窗扇的移动,电梯的移动等,让学生感知怎样的运动是平移运动;接着让学生拿出一把三角尺在桌面上进行平移运动的操作,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运动过程中的变量和不变量,体会图形在运动的同时,图形上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段都在以相同的方式运动。
结合学生的学习反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目前的教学内容仍属于直观几何阶段,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的学习出发,通过操作实验获取知识,同时也学习获取知识的实验方法,为今后逐渐过渡到论证几何阶段作铺垫。
2.教学时,要重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生理解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3.教学时,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画图能力的培养,渗透化归、类比的数学思想。
4.教学时,要注意渗透利用运动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的思想;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从本质上理解概念。如中心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一点对称、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等。
5.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处理好多媒体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关系。
总的来说,学生对于图形运动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只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习,图形运动的学习任务也就能顺利完成.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3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下面对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具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在对称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几个对称图形,找到了他们的共同点,学生只会说两边一样。然后又出示了一张彩印的、剪好的蝴蝶,对折后让学生观察,学生这才说出对折后两边能重合。
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这个单元的教学我充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轴对称、平移、旋转时都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平移、旋转现象,学生说得非常多。
三、突出数学课的本质数学课堂再热闹、再精彩,也要突出数学的本质。教学实践活动剪一剪这节课时,有的学生边剪小人边说:这不是美术课吗?我说:数学课不是美术课,等你们剪完小人后,老师还有数学问题呢!学生剪完后,我出示了一份表格,让学生想一想,这份表格就是让学生发现纸的对折次数和剪出小人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等学生剪完两种小人后,我又让他们观察每个人小人怎样运动可以形成一幅图案,学生又体会到里面蕴含着轴对称、平移、旋转现象。
总之,本单元的教学非常成功,学生第三单元的测试成绩也非常理想,只是第三单元试卷的第五大题没学过,是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前这部分内容是五年级才学的。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钟表、风车、荡秋千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看微课等,认识旋转的特征,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现象,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生活一体化。能够引导学生用学具表示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解决了教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旋转有了深刻理解。
将问题情景化、兴趣化,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学生画,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他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让学生进行验证,让学生感受图形每条边的.变化,每条边变化后与原来位置的角度。
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时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大胆创新。
最后让学生欣赏图案,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鼓舞。总之,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所提高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从生活实际引入,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1)利用多媒体,呈现生活信息,创设学习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一开课,我出示一张学生的照片,但这张照片是斜着的,我预设到孩子们一定会歪着脑袋看,(因为他们必定会对此感兴趣)于是紧跟着问为什么歪着看,从而引出把照片逆时针旋转这一生活化的旋转现象,并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不仅创设了蕴含本课知识点的情境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是根据旋转的特征画旋转图形,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其技术优势,化“静为“动,展示旋转的全过程,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表象,特别是让学生对于对应线段相互垂直,长度相等,旋转方向要会检验。画法简洁,便于记忆。
画法:一找:找出关键线段。二画:画出对应线段。三连:连线进而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不足之处:
1.在旋转特征的教学上用时较多,导致画法练习时间不充分。
2.部分学生对于用三角板如何放不知所措,不会进行检验。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5
《图形的运动二》是本册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在上本节课时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课之初,我利用学生最熟悉的调座位导入,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既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以此为指导,整堂课我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课堂练习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在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我会说、我会画、我会摆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我会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摆边说,合作完成,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浪费的时间较多,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学习新的教学技术,扎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提高业务能力。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6
昨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组合图形的运动 》这一课时。因为之前我没有玩过七巧板,备课时看到新教材中组合图形的运动的相关例题时自己都蒙了,没有明白题意。我便仔细阅读思考,原来题目是把七巧板放在方格纸上,摆成正方形,再把正方形中七巧板的每一块版经过旋转平移成了小鱼图。请同学们先在鱼图上画出七巧板的每块板的轮廓线,然后再说出每一块板分别是经过怎样的运动成鱼图的。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可是教学时可犯难了,教室的多媒体坏了,无法用课件直观展示,怎么办?也不能空说呀,还想让学生看个、想个、说个明白。我便不怕费事 ,先在黑板上画个大大的方格纸,照例题的样子画在方格纸上。并在方格纸的横轴和纵轴上分别从左到右,从下到上标上序号。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学习的第一步,请同学们先在书上把鱼图上的七巧板进行分解并标上序号。指名一个操作能力强的同学画到黑板上。最难的就在第二步了,分别说出每一块板是经过怎样的旋转和平移成鱼图的。同桌先合作交流相互说说,接着指名说并记录下来。嗨,下面教室里讨论声由小到大,此起彼伏。五分钟过去了,分享同学的讨论结果。小组代表起来表达,感觉还是难以说清楚了,时间不多了,进行得不够顺利,我便忍不住引导学生一块一块的分解,一块一块的描述它的.运动过程。我一块一块的说完了,学生靠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不知是否真的懂得,叮铃铃,下课了。我累极了。可是,我怎么没有一丝一毫胜利的喜悦呢?
我在想,如果多媒体能用,课件能做成每块板经过旋转、向下平移、向右平移的动画过程演示出来该多好。教师需要学的知识和技能是那么多,加油!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7
今天第一次在实习的时候上新授课,也是我第一次面对有孩子的课堂开展新知教学,经过实际的教学,我才真正体会到课堂是灵活的,只有你真正的理解教学重难点,明白孩子的思维方式,才能从孩子特殊的表述中把握住教学机会。
结合在两个班所上的课,我对今天的新授课进行反思。
在复习导入环节,只是固定的复习旋转三要素和图形旋转的特点,因为不熟知教材编写的意图与两个课时之间知识的联系,只是讲了大方面,并没有为接下去学生尝试画图提供特别提示。忽视了三角形旋转过程中可以看做是两条直角边的旋转。
复习导入和新知教学两个环节连接太过勉强,没能顺其自然的过渡。
新知教学环节没有合理分配时间,学生画图操作环节太久,导致后面练习题的'时间几乎没有。在学生画图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并不能准确找到旋转点,也忽视了书本上已给出的点A’。在巡视过程中,我只注意学生是否画的正确,没有对学生进行画法的指正或方法提示。尝试环节结束的时候几乎没有学生画正确。
学生展示环节,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的步骤及时的进行的提问和分析,导致学生对画图步骤并不明确。第一节课时在学生画完之后再进行分析,如何找对应点,找出旋转前后三角形直角边的关系,虽然请学生上来讲解并结合三角板进行演示,但是学生还是很难系统的掌握画法,不能有条理的进行讲解。我在讲解时太过依赖于教案而忽视了教材中的提示,没有做到与教材相结合。正是我对教材不熟悉,不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不能很好地结合教材进行讲解,也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修正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导致整节课学生积极性都不高,对知识点的讲解也调理不清晰。在两节课中间,老师指出了一些讲解的要点,如何修正,如何进行补充,如何讲解才会显得条理清晰。老师指导了很多,但是反思第二节课,我发现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学生展示中的讲解我还是没有及时的介入进行讲解。现在想来,我还是太过于依赖教案,不能灵活的转换教学过程,不能把握讲解知识点的机会,很难找到介入的点。感觉学生听的并不完全明白,在后来分析练习题时不能描述画图步骤。而且我讲解的步骤也有问题。画图的重点应该是找对称点,先找到点再画出线条,我在讲解的时候说先画oA’,没有强调画图的关键步骤是找到对应点。在归纳的时候没有强调旋转中心不变和形状大小不变。第二节课还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画图的时候安排时间太久,不能很好地把握各个环节的时间,导致两个班都只讲了一道练习题。
练习环节只是让学生画了一道逆时针旋转90°的图形,与例3旋转方向相反。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基本能画正确但是让学生上台讲时依旧不能讲出画图的具体步骤。学生大概知道怎么画但是并不能条理清晰的进行描述,没有完全的理解怎样画旋转90°以后的图形。
回顾两节课,课前准备没有让学生准备好方格纸,三角尺和铅笔,在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用水笔画图,而且课堂中有很多学生离开位置去书包中找学具,课堂纪律有点乱。在学生展示环节,我都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的介入进行讲解,错过了知识点引入的时机,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画图步骤。在后来的知识新授也仅凭着教案的流程讲,面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很好地进行引导和转变教学方向。
因为没有充分的理解教材,对教学知识点没有深入的理解,导致整节课上的心里都惶惶的。当学生出现预设意外的回答时不知道如何引导,课堂环节衔接有点生硬。心中有教材心中有体系才能面对孩子出乎意料的回答,才能及时把握教学时机,才能把课堂把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被学生牵着走。
备教材备学生才能备好教法,有体系才能万变不离其宗。作为刚接触到鲜活学生的实习老师,我首先应该做到熟悉教材,熟知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只是听老师在上面讲解。而且学校使用导学案,孩子们比其他学校的孩子更加的灵活更加的独立思考,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根据学生的想法来不断改变教学思路。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8
一、根据试教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本节课“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是人教20xx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的例1和例2。一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于把例1、例2、、例3放在一起学习。我在试讲时也是这样设计的,但是发现,如果在一节课内既要完成认识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明确旋转的含义及特征。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例2)。又要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把三角形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例3),40分钟不够用,很多环节只能行云流水,不能落实。所以将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在完成例1、例2教学任务同时,精心选择“铅笔”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素材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同桌配合完成各种形式的“旋转”活动。然后再把铅笔想成线段,加入研究在方格纸上画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为例3做孕伏。
二、注意丰富教材实例,解释概念本质
提起“旋转”一课,相信不少教师脑海中会立刻闪现出:转椅,风车、摩天轮在悠闲地转动。在第一学段的教材中提供的也正是这样一些实例。但是因为这些实例的局限性,影响概念的科学构建。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但是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有的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钟摆没有转一圈,所以不是旋转,应该是平移”。分析其原因,由于在第一学段学习时,教材提供的具体实例都是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整圆周运动,这样给部分学生造成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转一圈才是旋转,即旋转就是转圈。实际钟摆的运动属于钟摆围绕一个点作局部的圆周运动,也应该属于旋转的范畴。
儿童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与生活经验给与支撑,对感知图形变换这样的抽象概念尤其需要。小学阶段关于图形变换的教学定位在于积累感性体验,形成初步认识。如果选取例子不够典型或者具有局限性,就容易屏蔽概念本质,有时还可能产生歧义,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表象。
于是,我增加了一些旋转角度非360°的实例,如道闸、钟摆等。
我的再思考:本节课如何在教学实施中,根据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更好地从“衔接”着眼改进教学,能够使学生感悟。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9
《图形的运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上本节课时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课之初,我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俄罗斯方块”导入,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既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以此为指导,整堂课我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课堂练习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在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我会说、我会画、我会摆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我会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摆边说,合作完成,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浪费的时间较多。
二、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学习新的教学技术,扎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提高业务能力。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10
经过长时间的备课、试课、打磨、赛课,加之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同行的评论,让自己对本堂课的反思活动异常的持久和深入。
作为一堂竞赛课,从学校,到区里,到市里,这一路走来,这对于一名青年教师,尤其是一名农村一线青年教师来说,其困难是难以想象的。首先,这堂课所需要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丰富多彩的。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可不仅仅是做做PPT,选选背景音乐,还涉及到现代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使用。在区里赛课时,面对全新的一台多功能投影仪,我是选择了放弃使用的,仅仅是因为自己完全不懂操作。这使得在学生在学习成果展示环节上,就只能选择传统模式下的站立口头汇报形式。这样,不仅检测教学效果的范围缩小,耗时长,还造成了学生积极性下降的后果。然后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教师对新生多媒体设备的畏惧和缺失,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教学过程上,一些环节虽然设计比较灵活,也体现出了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性学习。然而,学生主体性表现不强,整堂课越到后面,教师主体性越突出。这个问题的产生,反思再三,只能怪自己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缺少了解,过于沉溺在农村粗糙的、传统的.、落后的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思想上。当然,这也体现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懒惰情绪和教师职业缺乏崇敬心理。这都是危害巨大的,它会使得自己愈发的落后下去,直到被新社会所摈弃。
综合来看,这次教学活动的意义是巨大的。希望,自己能时刻警醒自己,时刻鞭策自己,时刻督促自己,向着一个目标,谨言厉行,持之以恒,以求达到自己的教育理想,展示出自己的教育情怀!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数学活动课,定位是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操作活动去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教学目标:能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基于目标将数学活动分为:操作前的思考和准备、操作中尝试和策略改变、操作后的归纳总结,体现了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操作前确定活动步骤:1.折2.画3.剪(如何折纸、怎么画)设置了矛盾冲突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
操作中首先对自主思考的折和画进行尝试,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考并解决问题,尝试剪1个小人,全班同学都能完成,建立信心。接下来挑战“对折两次”剪手拉手的2个小人。这是完成大目标前的小目标,力求让学生寻找折纸的方法与画法。在这一阶段很多同学栽跟头表现出了失望的叹息声,这时需要给孩子正确的导向,我才用了两个方法(1)折的方法和画的方法上的.引导,进行策略的调整,改变一下学生的定势思维。(2)等待第一个成品并展示,顿时激励了孩子们不甘落后的情绪。于是每一小组能出现作品,接下来组内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帮忙,全班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看到了独立钻研的同学、热心助人的同学、虚心求教的同学、心灵手巧的同学、善于表现的同学等等,每个孩子的优点完全呈现,成功后孩子们的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那种炫耀得意的神情是最可贵的。
有了手拉手两个小人的经验以后,加深问题难度“对折3次能剪出几个小人呢?”“剪8个小人需要对折几次呢?”对现象进行归纳,找规律,这呈现的是小人人数关于对着次数的指数函数关系,当然学生不需要知道,只要经历过程并对操作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会解决问题即可。
在本节课收获最大的是:教师要消除刻板印象,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越小的孩子思维越不受约束,只是擅长的方向不一样,只要找对了合适的方向就可能成功。解决问题就像开门一样,每扇门都有它的钥匙,找到合适的钥匙就行,但是钥匙众多,运气好的一次过关,运气不好的,需要反复尝试很多遍,在尝试的过程中会出现心烦、急躁、放弃、失望等等情绪,控制好情绪耐心的从头来一遍(虽然会慢些),就当是磨合的过程吧,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这节课反倒凸显了几位同学不仅能率先剪出两个小人,并通过经验的积累自主探究出4个小人、8个小人的作品,其中有创意剪出了3个小人,剪出6个小人,剪出了16个小人,每位孩子都是未来之星,可见无论时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经验很重要,它们能通过累加产生新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样解决问题的思想会伴随一生,以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动脑解决。
本节课孩子们通过尝试、调整方法、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过程中很开心,下课了他们争着抢着抱着要送我作品,好感动,好幸福。
有时候从教学中也会反思我平时遇到问题后的解决方法,希望不断完善使之成熟,从内在提升自己吧。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12
学习的主要目标:
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欣赏图形的运动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和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1、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对称、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课堂采取的措施:
1、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 “轴对称图形”使学生感受到平移、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2、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用“折一折” “剪一剪” “移一移” “画一画” “做一做”等方法来学习,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3、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形成以简与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我明显感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喜欢在生活中学数学,在课堂中多渗透生活,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也再一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使学生学到更丰富的知识。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课堂上总把学生放开了但没有及时收回,导致操作过程或知识的生成过程浪费了时间,没有及时的收回学生,让他们有效的归纳、总结、掌握、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根据学情设计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效。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13
《图形的运动旋转》是在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我还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猜测、探索、验证、交流中学习数学。这一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以“丰富的生活中的旋转”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点,再让学生举一些旋转的例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兴趣。大胆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引入当前要学的新知识,再从概念中寻找出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新课引入时生活中旋转现象的举例及紫荆花至少旋转多少度能与原先的图案重合,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都使用了多媒体的手段。特别是在研究图形旋转的性质时,旋转中心在图形外的图形的旋转过程,用多媒体制作的运动过程能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
3、知识板块清晰,课堂语言科学规范,板书清楚。板块之间衔接自然,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1、教师在提问时需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分析习惯。
2、如何将“创设情境”有机地与教学结合起来,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创造。
3、还应大胆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设计,安排更合理的教学环节,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应更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从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14
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运动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抽象的图形的云顶积累感性体验,发展几何直觉;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理解度量做好铺垫;通过依据描述想象出图形的运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不能只是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发展,要着眼于学生更长远的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要准备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持。
2、注意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对于学生来说,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可是他自己动手亲自操作过获得的知识却是很难忘记的。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操作活动,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照镜子等活动中理解轴对称图形,在推一推、移一移等活动中理解图形的平移,在转一转、扭一扭等活动中认识旋转现象;同时,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上述运动方式的特征。
《图形运动》教学反思15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把握重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抓住要点讲到点子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
3、.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2、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篇: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1、从兴趣入手,以兴趣为先导,创设了轻松的心境。针对小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我借助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的图像,这样做到了“寓知识于娱乐,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的“数学思想”。
2、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
3、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折纸、剪图案,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性地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学了“轴对称图形”后,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利用了“轴对称图形”的例子,这些活动,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4、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唤醒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让学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是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如 拉抽屉、国旗的徐徐上升、螺旋桨、风车的旋转等,孩子的脑海中储存着大量的平移和旋转的具体表象,如何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运动方式的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在教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直观的演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拿一个身边的实例 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课程安排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旋转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知。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课的导入是动态出示学生喜闻乐见、亲身经历过的游乐项目:小火车、观缆车、摩天轮、大风车、滑梯、转椅,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学生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现象之后,我又启发学生寻找生活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司机开车转动方向盘师旋转;开抽屉是平移;拉拉锁是平移;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是旋转;钟表上的针在旋转等,巧妙的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开始位置至终止位置间的平移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因此,教学中,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了点的移动。通过两个点平移的距离相等,启发到船上所有的点平移的距离相等。发现: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
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它将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绎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图形的美丽。“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她,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提供了一种精确简洁通用的科学语言,数学语言正是以她的结构与内容上的完美给人以美的感受。”
第四篇:《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这是一堂集欣赏美与动手操作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课,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充分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在理解中创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1、从兴趣入手,以兴趣为先导,创设了轻松的心境。针对小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我借助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的图像,这样做到了“寓知识于娱乐,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的“数学思想”。
2、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新授教学时,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灌输手段,而是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
3、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折纸、剪图案,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性地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学了“轴对称图形”后,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利用了“轴对称图形”的例子,这些活动,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4、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唤醒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让学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第五篇:《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1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把握重难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抓住要点讲到点子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
3、.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2、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探索、设计、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2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下面对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具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在对称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几个对称图形,找到了他们的共同点,学生只会说两边一样。然后又出示了一张彩印的、剪好的蝴蝶,对折后让学生观察,学生这才说出对折后两边能重合。
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这个单元的教学我充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轴对称、平移、旋转时都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平移、旋转现象,学生说得非常多。
三、突出数学课的本质数学课堂再热闹、再精彩,也要突出数学的本质。教学实践活动剪一剪这节课时,有的学生边剪小人边说:这不是美术课吗?我说:数学课不是美术课,等你们剪完小人后,老师还有数学问题呢!学生剪完后,我出示了一份表格,让学生想一想,这份表格就是让学生发现纸的对折次数和剪出小人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等学生剪完两种小人后,我又让他们观察每个人小人怎样运动可以形成一幅图案,学生又体会到里面蕴含着轴对称、平移、旋转现象。
总之,本单元的教学非常成功,学生第三单元的测试成绩也非常理想,只是第三单元试卷的第五大题没学过,是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前这部分内容是五年级才学的。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3
《图形的运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上本节课时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课之初,我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俄罗斯方块”导入,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既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以此为指导,整堂课我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课堂练习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在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我会说、我会画、我会摆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我会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摆边说,合作完成,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浪费的时间较多。
二、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学习新的教学技术,扎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提高业务能力。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4
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运动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抽象的图形的云顶积累感性体验,发展几何直觉;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理解度量做好铺垫;通过依据描述想象出图形的运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不能只是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发展,要着眼于学生更长远的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要准备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持。
2、注意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对于学生来说,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可是他自己动手亲自操作过获得的知识却是很难忘记的。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操作活动,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照镜子等活动中理解轴对称图形,在推一推、移一移等活动中理解图形的平移,在转一转、扭一扭等活动中认识旋转现象;同时,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上述运动方式的特征。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5
昨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组合图形的运动 》这一课时。因为之前我没有玩过七巧板,备课时看到新教材中组合图形的运动的相关例题时自己都蒙了,没有明白题意。我便仔细阅读思考,原来题目是把七巧板放在方格纸上,摆成正方形,再把正方形中七巧板的每一块版经过旋转平移成了小鱼图。请同学们先在鱼图上画出七巧板的每块板的轮廓线,然后再说出每一块板分别是经过怎样的运动成鱼图的。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可是教学时可犯难了,教室的多媒体坏了,无法用课件直观展示,怎么办?也不能空说呀,还想让学生看个、想个、说个明白。我便不怕费事 ,先在黑板上画个大大的方格纸,照例题的样子画在方格纸上。并在方格纸的横轴和纵轴上分别从左到右,从下到上标上序号。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学习的第一步,请同学们先在书上把鱼图上的七巧板进行分解并标上序号。指名一个操作能力强的同学画到黑板上。最难的就在第二步了,分别说出每一块板是经过怎样的旋转和平移成鱼图的。同桌先合作交流相互说说,接着指名说并记录下来。嗨,下面教室里讨论声由小到大,此起彼伏。五分钟过去了,分享同学的讨论结果。小组代表起来表达,感觉还是难以说清楚了,时间不多了,进行得不够顺利,我便忍不住引导学生一块一块的分解,一块一块的描述它的'运动过程。我一块一块的说完了,学生靠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不知是否真的懂得,叮铃铃,下课了。我累极了。可是,我怎么没有一丝一毫胜利的喜悦呢?
我在想,如果多媒体能用,课件能做成每块板经过旋转、向下平移、向右平移的动画过程演示出来该多好。教师需要学的知识和技能是那么多,加油!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6
经过长时间的备课、试课、打磨、赛课,加之不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同行的评论,让自己对本堂课的反思活动异常的持久和深入。
作为一堂竞赛课,从学校,到区里,到市里,这一路走来,这对于一名青年教师,尤其是一名农村一线青年教师来说,其困难是难以想象的。首先,这堂课所需要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丰富多彩的。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可不仅仅是做做PPT,选选背景音乐,还涉及到现代多媒体设备的操作使用。在区里赛课时,面对全新的一台多功能投影仪,我是选择了放弃使用的,仅仅是因为自己完全不懂操作。这使得在学生在学习成果展示环节上,就只能选择传统模式下的站立口头汇报形式。这样,不仅检测教学效果的范围缩小,耗时长,还造成了学生积极性下降的后果。然后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教师对新生多媒体设备的畏惧和缺失,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教学过程上,一些环节虽然设计比较灵活,也体现出了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性学习。然而,学生主体性表现不强,整堂课越到后面,教师主体性越突出。这个问题的产生,反思再三,只能怪自己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缺少了解,过于沉溺在农村粗糙的、传统的、落后的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思想上。当然,这也体现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懒惰情绪和教师职业缺乏崇敬心理。这都是危害巨大的.,它会使得自己愈发的落后下去,直到被新社会所摈弃。
综合来看,这次教学活动的意义是巨大的。希望,自己能时刻警醒自己,时刻鞭策自己,时刻督促自己,向着一个目标,谨言厉行,持之以恒,以求达到自己的教育理想,展示出自己的教育情怀!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7
《图形的运动二》是本册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在上本节课时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课之初,我利用学生最熟悉的调座位导入,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既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以此为指导,整堂课我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课堂练习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在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我会说、我会画、我会摆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我会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摆边说,合作完成,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浪费的时间较多,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学习新的教学技术,扎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提高业务能力。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8
一、根据试教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本节课“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是人教20xx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的例1和例2。一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于把例1、例2、、例3放在一起学习。我在试讲时也是这样设计的,但是发现,如果在一节课内既要完成认识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明确旋转的含义及特征。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例2)。又要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把三角形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例3),40分钟不够用,很多环节只能行云流水,不能落实。所以将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在完成例1、例2教学任务同时,精心选择“铅笔”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素材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同桌配合完成各种形式的“旋转”活动。然后再把铅笔想成线段,加入研究在方格纸上画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为例3做孕伏。
二、注意丰富教材实例,解释概念本质
提起“旋转”一课,相信不少教师脑海中会立刻闪现出:转椅,风车、摩天轮在悠闲地转动。在第一学段的教材中提供的也正是这样一些实例。但是因为这些实例的.局限性,影响概念的科学构建。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但是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有的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钟摆没有转一圈,所以不是旋转,应该是平移”。分析其原因,由于在第一学段学习时,教材提供的具体实例都是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整圆周运动,这样给部分学生造成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转一圈才是旋转,即旋转就是转圈。实际钟摆的运动属于钟摆围绕一个点作局部的圆周运动,也应该属于旋转的范畴。
儿童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与生活经验给与支撑,对感知图形变换这样的抽象概念尤其需要。小学阶段关于图形变换的教学定位在于积累感性体验,形成初步认识。如果选取例子不够典型或者具有局限性,就容易屏蔽概念本质,有时还可能产生歧义,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表象。
于是,我增加了一些旋转角度非360°的实例,如道闸、钟摆等。
我的再思考:本节课如何在教学实施中,根据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更好地从“衔接”着眼改进教学,能够使学生感悟。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数学活动课,定位是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操作活动去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教学目标:能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基于目标将数学活动分为:操作前的思考和准备、操作中尝试和策略改变、操作后的归纳总结,体现了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操作前确定活动步骤:1.折2.画3.剪(如何折纸、怎么画)设置了矛盾冲突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
操作中首先对自主思考的折和画进行尝试,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考并解决问题,尝试剪1个小人,全班同学都能完成,建立信心。接下来挑战“对折两次”剪手拉手的2个小人。这是完成大目标前的小目标,力求让学生寻找折纸的方法与画法。在这一阶段很多同学栽跟头表现出了失望的叹息声,这时需要给孩子正确的导向,我才用了两个方法(1)折的方法和画的方法上的引导,进行策略的调整,改变一下学生的定势思维。(2)等待第一个成品并展示,顿时激励了孩子们不甘落后的情绪。于是每一小组能出现作品,接下来组内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帮忙,全班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看到了独立钻研的同学、热心助人的同学、虚心求教的同学、心灵手巧的同学、善于表现的同学等等,每个孩子的优点完全呈现,成功后孩子们的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那种炫耀得意的神情是最可贵的。
有了手拉手两个小人的经验以后,加深问题难度“对折3次能剪出几个小人呢?”“剪8个小人需要对折几次呢?”对现象进行归纳,找规律,这呈现的是小人人数关于对着次数的指数函数关系,当然学生不需要知道,只要经历过程并对操作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会解决问题即可。
在本节课收获最大的是:教师要消除刻板印象,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越小的孩子思维越不受约束,只是擅长的.方向不一样,只要找对了合适的方向就可能成功。解决问题就像开门一样,每扇门都有它的钥匙,找到合适的钥匙就行,但是钥匙众多,运气好的一次过关,运气不好的,需要反复尝试很多遍,在尝试的过程中会出现心烦、急躁、放弃、失望等等情绪,控制好情绪耐心的从头来一遍(虽然会慢些),就当是磨合的过程吧,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这节课反倒凸显了几位同学不仅能率先剪出两个小人,并通过经验的积累自主探究出4个小人、8个小人的作品,其中有创意剪出了3个小人,剪出6个小人,剪出了16个小人,每位孩子都是未来之星,可见无论时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经验很重要,它们能通过累加产生新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样解决问题的思想会伴随一生,以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动脑解决。
本节课孩子们通过尝试、调整方法、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过程中很开心,下课了他们争着抢着抱着要送我作品,好感动,好幸福。
有时候从教学中也会反思我平时遇到问题后的解决方法,希望不断完善使之成熟,从内在提升自己吧。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10
今天第一次在实习的时候上新授课,也是我第一次面对有孩子的课堂开展新知教学,经过实际的教学,我才真正体会到课堂是灵活的,只有你真正的理解教学重难点,明白孩子的思维方式,才能从孩子特殊的表述中把握住教学机会。
结合在两个班所上的课,我对今天的新授课进行反思。
在复习导入环节,只是固定的复习旋转三要素和图形旋转的特点,因为不熟知教材编写的意图与两个课时之间知识的联系,只是讲了大方面,并没有为接下去学生尝试画图提供特别提示。忽视了三角形旋转过程中可以看做是两条直角边的旋转。
复习导入和新知教学两个环节连接太过勉强,没能顺其自然的过渡。
新知教学环节没有合理分配时间,学生画图操作环节太久,导致后面练习题的时间几乎没有。在学生画图过程中发现孩子们并不能准确找到旋转点,也忽视了书本上已给出的点A’。在巡视过程中,我只注意学生是否画的正确,没有对学生进行画法的指正或方法提示。尝试环节结束的时候几乎没有学生画正确。
学生展示环节,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的步骤及时的进行的提问和分析,导致学生对画图步骤并不明确。第一节课时在学生画完之后再进行分析,如何找对应点,找出旋转前后三角形直角边的关系,虽然请学生上来讲解并结合三角板进行演示,但是学生还是很难系统的掌握画法,不能有条理的进行讲解。我在讲解时太过依赖于教案而忽视了教材中的提示,没有做到与教材相结合。正是我对教材不熟悉,不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不能很好地结合教材进行讲解,也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修正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导致整节课学生积极性都不高,对知识点的讲解也调理不清晰。在两节课中间,老师指出了一些讲解的要点,如何修正,如何进行补充,如何讲解才会显得条理清晰。老师指导了很多,但是反思第二节课,我发现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学生展示中的讲解我还是没有及时的介入进行讲解。现在想来,我还是太过于依赖教案,不能灵活的转换教学过程,不能把握讲解知识点的机会,很难找到介入的点。感觉学生听的并不完全明白,在后来分析练习题时不能描述画图步骤。而且我讲解的步骤也有问题。画图的重点应该是找对称点,先找到点再画出线条,我在讲解的时候说先画oA’,没有强调画图的关键步骤是找到对应点。在归纳的时候没有强调旋转中心不变和形状大小不变。第二节课还是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画图的'时候安排时间太久,不能很好地把握各个环节的时间,导致两个班都只讲了一道练习题。
练习环节只是让学生画了一道逆时针旋转90°的图形,与例3旋转方向相反。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基本能画正确但是让学生上台讲时依旧不能讲出画图的具体步骤。学生大概知道怎么画但是并不能条理清晰的进行描述,没有完全的理解怎样画旋转90°以后的图形。
回顾两节课,课前准备没有让学生准备好方格纸,三角尺和铅笔,在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用水笔画图,而且课堂中有很多学生离开位置去书包中找学具,课堂纪律有点乱。在学生展示环节,我都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的介入进行讲解,错过了知识点引入的时机,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画图步骤。在后来的知识新授也仅凭着教案的流程讲,面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很好地进行引导和转变教学方向。
因为没有充分的理解教材,对教学知识点没有深入的理解,导致整节课上的心里都惶惶的。当学生出现预设意外的回答时不知道如何引导,课堂环节衔接有点生硬。心中有教材心中有体系才能面对孩子出乎意料的回答,才能及时把握教学时机,才能把课堂把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被学生牵着走。
备教材备学生才能备好教法,有体系才能万变不离其宗。作为刚接触到鲜活学生的实习老师,我首先应该做到熟悉教材,熟知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只是听老师在上面讲解。而且学校使用导学案,孩子们比其他学校的孩子更加的灵活更加的独立思考,所以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根据学生的想法来不断改变教学思路。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11
《图形的运动旋转》是在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我还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猜测、探索、验证、交流中学习数学。这一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以“丰富的生活中的旋转”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点,再让学生举一些旋转的例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兴趣。大胆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引入当前要学的新知识,再从概念中寻找出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新课引入时生活中旋转现象的举例及紫荆花至少旋转多少度能与原先的图案重合,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都使用了多媒体的手段。特别是在研究图形旋转的性质时,旋转中心在图形外的图形的`旋转过程,用多媒体制作的运动过程能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
3、知识板块清晰,课堂语言科学规范,板书清楚。板块之间衔接自然,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1、教师在提问时需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分析习惯。
2、如何将“创设情境”有机地与教学结合起来,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创造。
3、还应大胆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设计,安排更合理的教学环节,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应更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从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