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论文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潮流中,大学体育教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本文从大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出发,简要分析了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根据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以便进大学体育教学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1大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
1.1生理因素
社会的发展进步,提升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很多学生为了在应试教育中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导致出现学生只重视文化成绩的学习提升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学生出现身体素质差,运动技能低的现象,再加上部分学生由于身体矮胖,更不愿意出门运动,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很多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运动锻炼。
1.2心理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从青春期融入到体育实践活动中,需要有一定的体育动机。体育动机是指活动主体从内心重视并愿意这些体育活动。目前在大学生中,大多数不明确自己的体育动机,在他们心目中,体育仅仅是一门副课,不属于需要努力学习的专业课,不需要花时间锻炼学习。
1.3环境因素
目前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都是宠爱有加,甚至会有过度溺爱的现象,面对困难时,缺乏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意志,这也影响学生的体育运动。部分家长对体育课不重视,甚至告知学生将体育课的时间用来学习文化课,这使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产生消极的影响。
2大学体育教学现状
2.1教学内容陈旧
高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没有不断进行创新,教学内容存在不全面、陈旧的现象,体育课上仍以跑跳为主要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影响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对体育课程进行考评时,方式比较单一,仅仅凭借学生的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的状况,从而使部分运动素质较低的学生失去信心,产生抵触的情绪,严重的出现破罐破摔的现象,影响学生的成长。
2.2不够重视理论知识
体育课以实践活动为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加注重体育实践,很少甚至没有讲解理论知识,从而对大学生的身心素养造成一定的影响。大学的体育课程包括体育知识、体育价值观、保健等理论知识。
2.3硬件设置不完善
体育课作为实践活动课,对硬件设施要求较高,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传授,同时也包括体育实践技能的操作与学习,所以,必须要有相配套的场地和器材。
2.4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大学是一种相对比较开放放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也比较松散,大学教师不会像高中教师那样时刻督促学生学习,所有的学习和活动都靠学生自觉,这种放松的环境使学生不注重体育课学习和运动。
3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
3.1体育教学的发展性
现代体育课程教学不仅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明白体育课程的价值,形成体育意识,从思想上重视并从内心上喜欢体育这门课程,形成终身锻炼、终身健康、终身快乐的意识,这是当代体育教学模式的时代特色。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探索发展个性化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到首要位置,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3.2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体,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也在逐渐改变,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教为主体逐渐向师生合作的模式转变,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越来越重视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方式,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
3.3体育教学的情感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特别强调智力因素的作用,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亦或是教学效果的检测,都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树立正确对待体育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以最佳的情感投入到体育学习中,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
3.4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社会的发展进步,让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也不例外。体育教学通过吸取其他学科的改进成果、技术,构建了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模式。不同的学科之间,不同的教学模式之间可以相互吸收、补充,不断优化,更好的发挥各自的功能,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教学模式的选择空间。
4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4.1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很长时间一直以体育技能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形成固有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甚至是教学考评方式的选择,都是围绕体育技能展开的,出现体育教学竞技化的体现,加上学习难度较大,挫伤了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大学的体育教学和体育竞技的训练课是不同的。
4.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大学生在经过中小学的体育基础课程系统培养之后,踏入大学校门继续深入学习,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所变化进步,日趋走向成熟。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已经学习接受了部分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对体育效果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对体育教学有一定的认识。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多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有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4.3完善大学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
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多采用以班级为单位,分组轮换,毫无疑问,这有助于教学的管理,有助于教学过程良好有序的开展,但是这种形式化、统一化的体育课,极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大学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体育项目,促进学生在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4.4提升教师运动技能
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包括各种田径、球类、体操、游泳等,体育老师只有自己掌握了这些技能就,才能够胜任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学会这些技能。运动技能的教学时体育教学的基础内容,是衡量体育教师是否专业的标准之一。如果体育教师自己都不会这些技能,那他的教学就是无木之本、无水之源,那么他怎么能教好学生呢?怎么能在学生中树立教师的威信呢?不言而喻,在现代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尤其重要。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
参考文献:
[1]毕永锋.大众体育锻炼干预的理论模式[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2,(5).[2]苏毅.高等院校建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2).[3]张江南.面向21世纪体育高校改革的战略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4).
第二篇: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论文
1.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1学生缺乏兴趣,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足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今后发展方向的定位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上,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体育课堂参与度比较低,对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不够重视,体育锻炼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学生体育锻炼、强健身体的意识难以提高,体育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发挥出来。体育教学的另一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现阶段部分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中没有很好地贯穿体育精神,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比较多,容易产生很多不稳定因素,心理素质教育没有针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工作,会造成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1.2理论知识教育和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矛盾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在学习任务日益繁重的同时,学生的智力水平、意志水平以及身体都在不断提高和发育。但是,学生并没有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对体育锻炼的投入力度比较小,缺乏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也认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比体育锻炼重要,没有有意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也比较低,进一步加剧了体育教学模式的被动。
1.3教学设施落后
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工作难以落到实处,这主要是由于缺乏体育设施和器材,能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的设施比较少,体育教学项目难以顺利进行。部分体育教师没有科学布置体育训练项目,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难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无法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另一方面,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这也对优化教学模式形成了制约。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措施
2.1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体状况设置教学任务,使学生也参与到教学任务设置中,如让学生自行决定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体育课堂参与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优化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将心理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教学项目设置要以学生的身体接受能力为目的,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放松身体,缓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压力,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
2.2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内容有限,无法调动学习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要优化教学模式必须从优化教学内容出发,注重发掘学生的运动潜力,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进行体育锻炼。全面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在新课程的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导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要使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实现高中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完成优化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任务。除此之外,高中体育教学中还应该提高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校重视体育教学,注重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将优秀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教学模式的优化。
2.3优化教学设施,转换师生角色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优化高中教学模式,应该配置相应的教学设施,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设施,根据教学设施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设施进行体育锻炼,在设施中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体育锻炼达到最佳效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3.结束语
总之,高中体育教学必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终达到强健学生体魄的重要目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大学体育教学实践改革分析论文
一、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一)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大学体育教学目标是大学师生进行共同努力后在体育教学中预期达到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学老师由于教学惯性,依旧沿用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和传统的教学目标,对于实际教学目标并没有进行很好地确定。大学体育教学应该围绕着“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教学思想为目标,但是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深入人心,甚至超过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导致师生过于追求体育锻炼中的乐趣,出现教学不严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并且,大学体育教学中其目标设定过于抽象和自由,目标设定十分理想,但是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众多运动项目的体育训练目标相对接近,甚至可以互相替换。
(二)体育教学方法单一。体育教学方法是大学体育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是指体育教学老师为了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保证,方法适当将会促进教学任务目标的完成,方法不当将会阻碍教学任务的完成。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单向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摒弃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老师处于主动地位,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片面追求授课效率,并不能很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授课,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践行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兴趣。
(三)运动心理训练不足。体育运动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至关重要,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是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运动心理训练严重不足,制约了学习效率的提升和教学任务的进展。体育心理训练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能够建立较强的幸福感和调整运动心理状态,从而获得较好发展。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运动心理训练,那么其学习动力和心理状态将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大学体育教学实践改革路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我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是提升了体育教学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进行大学体育教育实践改革适合当前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
(一)确立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进行体育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师生通过共同努力预期达到的目标,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确立体育教学目标至关重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树立“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教学理念。其次,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依据体育和健康课程的性质进行确定,包括体能提升、运动知识的掌握、心理健康培养与社会适应提升等方面,不能单一确定体能提升或者运动知识的掌握上。最后,要善于将教学目标进行分类,从而根据不同类型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确立体育教学目标,在大学生身体素质锻炼的基础上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运动训练和社会适应的培养等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是时代的需要。
(二)完善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单一严重制约了体育训练的发展,完善体育教学方法促进体育教学势在必行。首先,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上,能够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要加大体育课程的内容,学生在体育课的选课上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比如选择跆拳道、羽毛球、网球,足球等体育项目进行训练,能够满足自身学习的需求,极大提升学习热情。最后,要重视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把现代信息技术带入到体育课堂中,把体育知识理念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学习,并且能够把枯燥的知识内容表现出来,学生能够接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进行良好运动心理训练。体育运动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至关重要,进行良好的运动心理训练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运动心理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学老师要重视运动心理的训练,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运动心理,更好地进行体育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动力,具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是提升学生主动进行运动学习的必要途径,能够保持良好的运动情绪进而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并且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抗压心理和情绪稳定的心理,良好的运动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至关重要。
(四)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完成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落实体育教学质量,监督教学老师的教学情况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当前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因此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在体育教学中十分必要。首先,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要完整,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无到有的提升、学生对于具体的运动锻炼由不会到会的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知识由不懂到懂的提升和学生能够掌握哪些基本技术和技能等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对于教学评价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根据不同的年级进行设置,保证教学评价能够科学、合理。最后,教学评价的方法要多样,要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课堂表现、上课出勤率等,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学习情况,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三、总结
大学体育作为大学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运动心理训练不够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研究提出确立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完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良好的体育运动心理训练和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在当前体育教学实践改革中至关重要,是进行教学实践改革的主要路径。并且,在当前高校中应该加大对于体育教学的投入,包括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的投入等,具备完善的教学设施是进行体育教学的首要条件。
综上所述,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改革中,结合上述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王东亮.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0月
[2]邵伟德,刘忠武,李启迪.体育教学目标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9月
第四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体育教育领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要求本科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进而真正符合科教兴国的国家要求,本文将从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期间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综合情况出发,对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思路进行详细的探究与讨论。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自从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上便开始兴起了一股转型的热潮,为了适应整体的国际形势,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开始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开始较为看重在实践中教学、培养应用型栋梁方面的成绩,以便我国的本科院校能够在以后更为残酷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最为有利的位置,提升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竞争力。
一、国内外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综合情况
(一)关于如何构建体育课程模式的分析。体育课程的构建分为六个板块,包括主线思想、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方式、进行方法以及最终评价。这些个课程模块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缺一不可,而且以最初的思想和目标为课程构建的地基,必须经过详细的思考后才可以确立。
(二)各个地区转型期间的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情况。追求真理的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国内外大多数地区在转型期间进行的改革并不是很顺利,普遍存在着转型力量薄弱的现象,根本无法适应转型所需,而且很多地区只是着重于形式应付公事,而且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体系也并不完善。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任重而道远的改革前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三)关于院校学分制度与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关联的探究。其实追本溯源,如果想要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可以适当的借鉴我国本专科院校内普遍存在的学分制度,根据其他学科学分制的运行方式,打造出学分制的体育教学以及评价方式。
(四)关于体育选课教学的分析。新一轮的本科院校体育教程改革必须更加看重学生利益,更加人性化重组,最根本的是重视人文精神。关于学生自我爱好、自我个性的发展,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构建出完整的课堂体系前提下,尽可能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选择。而且体育和健康是紧密联系的,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重视使用科学的方式去设立目标,而且要最大程度的把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化,将体育与健康更加完整的结合起来,着重打造“健康为先”的体育理念,改革负责人的目光要放的长远一些,看重学生终生体育素养的进步与发展,完善整个课堂教学模式,让体育课程变得更加科学。
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思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是对本科院校教育方式与高级职业院校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新的探究,在展现当今时代精神的基础上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适用型人才。此类人才需要全面的综合素养,所以必须对院校的体育课程进行合理化的改革,使得院校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基础上,拥有更为强健的体魄,在精神与身体素质上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关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能够很明确的意识到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改革思路,尽管大多数地区对于改革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是比较微薄的,改革中也出现了很多阻碍,比如成果少、分配不均等问题,但是这些阻碍得到恰当处理后也将会是财富,只有最大程度看到问题、了解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健全体育教学课程的改革,并且由点到面逐步扩大改革影响力。在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关于体育公共课的供需矛盾,我国的学生大多在中小学时期就出现了活动量少、体质虚弱的情况,而且随着越来越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所以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把增强学生综合体质作为关键点,并以此为方向开展更深刻的变革。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改变许多本科院校进行了大范围的扩招,虽然是给了更多学生进入到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但是大量学生到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与学生数量增多一起出现的是就业压力大、公共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在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中也是非常严重的,造成体育教学资源的严重短缺以及很多体育场地的无法使用。还有就是很多大学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简单、粗暴,教学态度非常随便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本科院校的体育改革不能只是改革教程,还要改革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能够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体育学习的情况,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情。
转型期间进行的体育改革是院校所必须重视的,是提升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关键性突破口。如果能够做好体育改革,也就意味着这些应用型本科将会在转型期间跨出重要的一步,对于推动转型有着非凡的意义。要想将高校体育改革做好,必须进行多个方面的全方位设计,用最科学的方式进行改革,最大程度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及时的借鉴周围院校好的经验,创造出能够适应形势变革的体育课程,建设出公共体育课更加多元化的鼓励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元春.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236-237,243.[2]易春艳,任书阁,李红.大学生体育健康课程的创新设计[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79-80.[3]柳新海,申荣芳.对高校开设体育选项课教学的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4(3):71-74.[4]樊汉桦,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信息化教学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3(2):85-88.
第五篇: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论文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国家教育部门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更新教育观念,在体育教学中逐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观念落后。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高。此外,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仍然认为体育教学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无法实现“育人”的教学目标[1].第二,方法落后。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般在给学生讲解相应的体育理论知识,或者给学生传授体育技术时,采取的方法一般是自己演示一遍,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这样的体育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此外,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仍旧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内容陈旧。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影响,很多高校不能开展游泳、网球等学生喜爱的体育课程,只设传统的一些田径、体操等课程,这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在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的《高校体育与健康教程》这本教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合理利用这本教材,不会根据这本教材来组织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不高。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学观念。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高校体育教师应解放思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首先,教师应树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念,逐渐突破以竞技为主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采用多元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时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把“终身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2].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健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高校体育教师应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把素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复合型人才,进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更新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高校教师要转变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其次,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进行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后,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自主尝试、自主训练的机会。比如,在球类的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如篮球组、羽毛球组等,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自主练习。这样一来,不仅可凸显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育技能的能力。最后,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在篮球课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人运两球、活动篮筐、投篮普级等游戏来把篮球技术游戏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篮球技术的印象。
(三)更新教学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充分利用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培养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实现理想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师应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提高体育教学的实用性。此外,高校还应加大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练习场地和体育器材。
总之,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学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不再是单一地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华峰。高校体育教学弊端及改革策略分析[J].文化用品与科技,2014,13(24):95-97.[2] 蔡春娣,杨永刚。浅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7):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