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需求出发,剖析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融入“创客教育”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创客教育视域下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探索“环境设计与市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考评机制,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客教育;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时代的主题。高校尽可能将“创客教育”纳入教学改革和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将环境设计教学与创客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合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思路。
一、创客教育与环境设计
(一)环境设计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方向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设计公司、房企、学校和艺术机构,从事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设计管理和教师工作。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也有少数专业技能强的毕业生创办美术高考培训班或者工作室,靠培训或承接绘画业务谋生。更有极少数者开网店承接绘画、设计等业务。总的来说,大多数毕业生仍然从事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工作。
(二)创客教育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新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环境设计从业者依靠互联网平台,全方位的拓展就业思路。互联网思维对环境设计的传统模式造成巨大影响,使得设计的准入门槛变得更低,竞争变得更大。这要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外,还要有创新意识和营销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三)环境设计教学中创客教育的体现
创客教育是一种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环境设计教学而言,要体现创客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使学生全方位得到锻炼与培养。许多大学生通过注册微型企业或其他形式的创业渠道开展业务,其中有不少人取得了成功。但创客教育并不鼓励学生都去创业。创客教育的本质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与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四)创客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对创客教育不够重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由专业部门管理。无论是高校就业办还是学工部都不可能完全胜任对学生的专业指导,而专业教师又对创客教育的理念和操作流程不是很熟悉,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对称和极大的浪费。此外,创客教育还存在缺乏优秀师资、课程体系、配套设施与多元化的考评机制等问题。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创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综上所述,创客教育给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带来许多益处和借鉴,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我们可以将创客教育作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并通过以下途径对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依托具体的实践项目和校企合作,突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置身于教学组织结构的核心位置,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鼓励学生结合当下的新材料新技术,创作出高水准的教学成果与设计作品。
(二)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动力机制
“实用、开放和整合”的创客教育理念正好与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这就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积极创造好的条件。首先,尽快出台创客教育的顶层战略规划。其次,构建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学模式的带动作用。再次,完善创客教育必须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三)完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融入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当前高校创客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模式都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体系。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首先,高校环境设计要打造针对性强的创客教育课程,融入多学科知识以及创新思维训练。其次,创客教育课程体系要分阶段开设。再次,实践教学中增加财务、网页制作与设计、文案策划、头脑风暴等创新训练内容,让不同学科相互渗透,使创客教育能够为学生更好的接受。
(四)探索“环境设计与市场”实践教学模式
互联网+环境设计的市场模式前景一直被看好。首先,通过课堂讲授、外出考察调研,让学生直观了解环境设计项目运作。其次,运用互联网平台、微信等方式进行线上销售,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和业务营销出去。再次,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老总来讲授设计学、市场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案例。最后,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设计市场的方方面面。
(五)改革评估机制,实现评估方法的多样化
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考评机制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期末考试为主,高校可以借鉴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机制。首先,教师评估、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价被用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成绩。其次,对学生的作品、展评与答辩等方面进行平时和终期考核。通过多元考评机制,将学生在课堂上难以量化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更好的表现出来。第三,将教师教改的绩效纳入环境设计专业目标评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结语
互联网的进步催生了创客教育的热潮,新时期高校正好借力创客教育模式,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育以创新实践为核心、以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为主体、以就业导向学习为基础,积极探索构建高校环境设计的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4):12-24,40.[2]黄兆信,赵国靖,洪玉管.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40-43.[3]万超,魏来.创客教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14-32.
第二篇: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该文基于民族文化设计理念的角度,探讨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方法。在民族文化设计教学理念研讨、民族特色内容挖掘、教学方式探索、项目引导、教学内容服务地方、本科与硕士培养体系衔接、课程评价机制改进等几方面深入挖掘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有利于达到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共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发展的教学改革目标。
关键词:民族文化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改革
截至2016年,全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超过300所。近年来,虽然人才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在就业问题上,环境设计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从地方高校来看,为了满足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就需要突出地方特色,更好地支持地方发展建设。在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中引入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从培养专业基础能力、突出专业培养特点的角度重新思考熟知的环境设计专业,明确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以拥有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会成为必然趋势。
一、目前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
通过对地方环境设计一线用人需求的调查,设计企业需要的是真正拥有实践性设计能力的技术人才。实践性设计能力包括基础设计能力与满足甲方特殊需求的特色性设计能力。目前,地方高校培养的环境设计专业的部分毕业生仅仅能完成基础性环境设计,而不能完成特色性方案设计,这导致其进入工作单位后只能成为设计辅助人员,而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设计师。这凸显出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专业特色不突出地方高校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突出艺术理论基础和基础创意启发,缺乏民族文化设计意识培养。目前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偏重基础设计能力培养、忽视民族特色性设计能力的问题。由于环境设计是应用型、综合型学科,人才培养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贴合当地的具体需求,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色设计能力的人才。
2.环境设计教学模式雷同目前,一些院校的环境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雷同,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性、工程技术性、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这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打破固有的艺术类教育方式。环境设计类学科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素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尝试。在完成基本设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导入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教学模块,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突出设计基础、融入民族文化,突出环境设计的教学特点,破除雷同的教学模式。
3.环境设计与民族文化设计之间缺乏衔接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联系,难以激发学生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设计创造力。环境设计是涉及建筑、规划、景观空间、室内空间设计的复合型专业,但现有的课程体系缺乏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学生掌握的是孤立、片面、零散的知识,没有突出的设计主题将这些知识贯穿起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未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体系。
4.环境设计教学内容与地方人才需求脱节环境设计专业以往的教学模式相对死板,教学内容与地方实践性设计项目要求脱节,使其成为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如果仅仅调整局部教学模式和方案,没有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改革出发,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很难满足广西地区环境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
为了满足地方性环境设计人才需求,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需要积极探索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通过民族文化设计教学理念研讨、民族特色内容挖掘、教学方式探索、项目引导、教学内容服务地方、本科与硕士培养体系衔接、课程评价主体转换等方面展开。
1.在环境设计教学上融合民族文化、地域特色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教学理念中融合民族文化设计的教学理念,引导师生拓宽视角,从更高的设计层面看待环境设计专业,从观念上打破以往课堂上仅关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的弊端,而是将民族文化全面引入环境设计的整体教学,力求从过去强调课堂基础设计能力的教学,转变为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统一,引导学生在不同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的设计项目中,学习与了解项目文化背景和地方用人单位的针对性实际需求,并运用到环境设计教学。
2.在环境设计教学中修订与之对应的特色教学方案环境设计专业要调整和修订原有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原有的教学课程中适当增加民族学、社会学等类型的教学课程,同时,在传统环境设计课程中增加融合性专业设计内容(如,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室内设计与广西传统民居室内装饰的关系、景观设计与特色城市风貌的关系等衔接内容),让环境设计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教学内容覆盖面更广阔。在具体的设计教学模块中,如园林设计、道路景观设计、小型空间设计等,以民族文化设计作为教学体系建立的核心,教学内容围绕如何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特色与环境设计相融合来安排。教学方案的修订,从内容优化与结构优化两方面同时入手,让学生从单一基础能力人才向民族文化设计特色型人才转化。
3.采用科教协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课堂传授教学与民族文化设计类科研项目相结合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多与民族文化研究相关,横向设计项目亦是如此。环境设计教学采用科教协同教学模式,本身就有贴合地方文化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先天优势。在教学上,教师要突破以往单一课堂讲授教学方式的束缚,探究如何利用民族文化设计类科研项目为引导,指导学生参与地方实际项目的具体设计工作,通过具体项目的民族文化背景分析、讲解、分工、项目小组合作设计等步骤,理解民族文化设计在项目中的意义,主动适应地方设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效达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建设的目的。
4.课程教学形式上结合传带教学模式,民族文化设计理念贯穿教学过程环境设计教学本身具备模块化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教师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的方式,教师常选用虚拟课题,要求学生完成相应作业。课程虚拟课题设置会出现课题设计细节不够完善、项目设计场所环境背景信息不足、学生设计成果细节不够、完成度不高等问题。在学生学习方面,学生研究精神与学习兴致也有所不足,尤其是民族文化设计特点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来。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设计指导。此时,可以将高年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引入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高年级学生选取毕业设计课题,依据其具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结合模块化课程,引导低年级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5.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核心,增强本科教育与硕士教育培养体系的衔接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内容极其丰富的专业,其包含环境规划、城市区域规划、建筑学、民俗学等内容。单纯四年的本科教育不足以涵盖所有的学习内容。在本科教育中,教师要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核心,将其融入专业课题模块教学,为学生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提前指明研究与学习方向,做好特色体系培养的衔接工作。
6.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引导,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新型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评价机制以民族文化设计为导向,将其作为课程评价标准与评价基础。课程成绩评定由原来单纯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评价为主体,结合传带型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对设计成果共同完成评分,达到评分更客观、更公正的目的,从而提高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如,具体评分构成为:高年级学生作为项目组长评分占40%,小组公开答辩成绩占30%,教师评分占30%。
三、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基于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其价值在于改变以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仅关注本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民族文化设计能力教育、人才缺乏特点、专业缺乏特色等问题。在人才培养层面,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往环境设计教学仅仅从基本设计能力的浅层入手,无民族文化设计思维的设计教育理念。建立民族文化设计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效果,突出地方院校专业特点,能够促进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体而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有利于环境设计专业适应当前地方环境设计企业的人才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和设计上加强民族文化与设计融合的设计探究意识;有利于明确学科特点和建立地方高校特色专业。推动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为高校服务地方提供了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四、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地域与民族文化特点,将民族文化设计理念贯穿教育内容体系的始终。运用融合民族文化设计的教育创新理论,探索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导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为环境设计专业与地方建设融合发展、树立地方高校专业特色的目标做出积极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吴红梅,陈若茜.民族文化元素与包装结构设计融合的教学探讨.中国包装工业,2014(18).[2]于超.论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渗透.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杨琴琴.民族院校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模式探讨.美术教育研究,2014(12).
第三篇: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教学公司”模式构建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教学公司”模式构建
摘 要:新加坡首次提出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新教学模式――“教学工厂”模式。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教师讲授理论课为主,实践教学处于过渡阶段,专业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轨,毕业后的几年内都无法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基于以上问题,受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启发,以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背景,探索构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 “教学公司”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于新型环境设计人才的要求。
[本文为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
环境设计是以建筑为母体,向界面内外两个空间扩充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设计。就我国来说,环境设计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此外,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广场设计、街道设计、景观设计、公共造型艺术、规划设计等均属于环境设计范畴。环境设计专业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人才能力要求的多元性,在理论知识完备的基础下更加强调综合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在环境设计教育中不应只是单一传授设计方法和技艺,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需要着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一、我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当今社会变革的情境下,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问题愈发突出。尽管艺术设计属艺术类大学科,但艺术教育并非艺术创作,要尊重艺术个性教育的同时,注重教育规律及共性特点[1]。环境设计专业大多基础薄弱,培养方式更是追求速度而非质量,教学偏重理论授课,实践教学处于过渡阶段,不甚完善。学生缺乏实践,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轨,学生不能清楚了解项目具体的运作,增加了学生参与和了解项目的难度。其次,教学内容分散,每个课程的知识点是独立的,教学没有连接性,没有办法直接进行整合和运用,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接受知识不系统,直接就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熟练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导致人才培养对于社会中人才的需求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无法快速融入社会,社会对于环境设计大学毕业生的认可度偏低。这就更需要院校能够真正根据国家的需求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的设计能与市场融合变通。
目前国内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传统教育目标单一。高校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明确,专业教学内容缺乏区域特色,人才培养缺乏实践锻炼,导致学生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接不够紧密[2];在广西区内高校环境设计学科专业设置中,数量多,质量较低,办学质量及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培养目标设计笼统,缺乏对创造力思维的培养,缺少各院校的培养特色[3]。目前国内对于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借鉴主要应用于高职专业,主要要求学生具备职业技术能力,缺乏专业的研究能力。
二、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分析
为适应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人才的需要,我们研究学习了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以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借鉴新加坡“教学公司”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学生学习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专业知识,而是主动汲取知识,主动进行思考。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使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紧紧结合。
“教学工厂”模式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并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后所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并不是指直接在校内设置实习工厂,让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去实习操作,而是指一种新型教学思想。将学校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设计和生产来达到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全面的工厂式学习环境。简单来说,就是为学校引进工厂的模式,创造一个类似工厂的教学环境,学生在教师和工人师傅的指导和训练下进行实际生产操作。学生也可自行选择通过际生产能够学会并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课题进行学习。让学生落实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技能水平,结合理论与实践,在工厂的生产模式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便于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更便于学生与未来实际工作岗位的接轨,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与社会。
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基本做法及功能:
1.教师角色由“教”转向“导”的操作方法制定,制定教师师资资质规范,促进教师自主学习,保证“教学公司”模式的有效实施。
2.由“教学学校”转型为“教学公司”的教学模式制定,把设计公司的运作方式灵活运用到我们学校的教学中,达到学校与社会及时接轨的目的。研究如何采取公司的人员搭配方式进行学生分组、采取公司的职责分配制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任务分配、采取公司的工作程序制定学生的实践学习程序,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公司”体系。
3.学生由“统一学习”转向“交叉学习”的学习规范制定,根据学生的职责范围和实践过程,制定学生交叉学习的时间范畴和错开学习的内容,迫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互相沟通协调,达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4.由“教师评分”转向“多元评分”的评分办法制定,根据学习小组整体表现对小组进行评分,由个人表现在小组分数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浮动得出个人分数。评分参与者除了传统教学中的老师以外,所有学生及聘请公司专家参与评分。
三、高校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应用
将在景观园林设计基础这门课中,我们初步尝试模拟“教学公司”模式,把设计公司的运作方式应用到教学中。
首先是理论教学,我们用5个课时的时间简要学习了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学的支撑专业、景观设计师的工作领域和企业以及景观设计的要素。
教学采取设计公司的人员分工搭配方式,将学生划分为设计组、采购组和施工组,分别负责不同工作任务,三人一组,共同负责一个虚拟项目。项目的选址为南宁市内任意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后进行设计和规划。小组成员既要独立完成各自任务,又要协调与组内其他成员的工作,充分实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由“统一学习”向“交叉学习”进行转变,通过模拟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过程,根据小组内每位同学所负责的部分,制定学习内容,分配项目任务,促使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沟通协调,由此提高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求知,在具体方案实施操作过程中,主动攻克自己的薄弱环节。由于项目中涉及多个学科,需要三人沟通协作完成,因此也强化了交流沟通和对想法的表达能力。而且由于项目质量要求较高,促使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项目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主动学习探索,获取知识。
“教学公司”模式的应用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更加完善有效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公司的运转、各个环节的衔接,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有效加快了教学与社会的接轨进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促使同学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科最新知识和学科前沿动态。增强合作精神,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校教学与社会、企业接轨。与社会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深入了解企?I和工作岗位,有利于同学们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广西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本地区发展需要,创新设计教育。人才综合性教育是设计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与关键环节,深化教学手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牢固基础。
现代社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广西地区的高等院校,培养出知识技能兼备的综合性创新人才,要求广西高校积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探索,提高教育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还有利于解决广西“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四篇: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http://www.xiexiebang.com/
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裴宇星
摘要: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未来将有一大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就要求学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重大的调整。构建起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
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如此一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
一、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要求学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出重大的调整。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学生培养计划中的各门课程和活动都应以此为标杆。因此,应用技术型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价值取向的行业性,课程目标的应用性,课程设置的复合性,培养过程的时代性,人才评价的多元化。
但是,就当前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都按照“学术型”在培养学生,数量占主体的地方高校许多虽然定位为“应用型”,但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却和其他高校并无两样,这就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用人单位不满意、家长也不满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理论传授,轻现实分析,重理论逻辑,轻实践应用。并且由于应用型大学的学
http://www.xiexiebang.com/
生相对来说人文素质偏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产生理论兴趣。
二、探索适应应用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面对传统教育理念同应用型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适时的转变观念,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转变教育理念,调整教育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未来职业素质要求为依据、以实践育人为手段、以学生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变外在的形式约束为内在的精神渴求,变消极被动甚至逆反的心理为积极主动,从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实现历史性与现实性,辩护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同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协调统一,构建起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实践育人不足的问题,它使一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割裂、知与行脱节,“学用分离”两张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其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并不艰深难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差的主要表现并非都是因为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授课水平不高,也不是学生听不懂、理解不了课程教学的内容,根本问题在于政治理论课上的教学内容能不能既要“入耳”,还要“入脑”、“入心”,达到“思想上有感悟”、“心灵上有触动”、“行为上有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于甚至可以说也不需要在于实现从‘不知’到‘知’的跨越,而在于从‘知’到‘信’的提升以及从‘信’到‘行’的实践。掌握了政治知识并不意味着就认同现行的政治、掌握了道德知识并不就一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掌握了法律知识的人对不能等同于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如此等等。努力使政治知识和道德知识及其精神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特质和实际行动,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之所在。”而这样的教育目标单单靠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是无法完成的,解决之道必须借助于实践的锤炼。
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要为提高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依据和内容,教会学生做人或教会学生做事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做人。培养高职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自立。为他们“有业和乐业”服务。要求教师的教学贴近企业的实际、适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辨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党和政府满意。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以专题为单位组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立足教材,设置专题教学内容,围绕专题内容选择具体教学方案、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专题化教案。这样组织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甚至要细化到分专业选择教学案例,教师因所教专业不同,教案也应各具特色。这样立足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问题,以归纳法思维路向围绕教学大纲,提炼和确立专题课堂教学内容,并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组织编排,形成适应形象思维特点、归纳法思维方式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更加突出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时代性,提高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采取以案例为导引、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以案例导入,问题驱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的合作探究,共同深入分析问题,化解疑难困感。学生通过写体会、调研、演讲、辩论、讨论交流、影片、视频观摩、听教师指点等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过程,不但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且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品格和实践能力。
(四)注重实践育人,为学生搭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平台
实践教学是应用技术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根据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中各种背景,教育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使实践教学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全方位实践育人机制。
(五)建立“知行统一”的综合性评价方法
为避免“学用两张皮”、“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学院探索将考核方式作为思政改革的切入点和抓手,对大学生德育的考核不再局限于理论课的课内考试考核,而是延伸到学生日常的行为操行,赋予一定的学分进行量化考核,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颁布的《学生行为量化考核管理办法》,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行为纳入课程管理,同时配套修改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以此作为学生入党、评奖评优等的条件,形成了特色化的学生行为考核体系。同时还规定,只有学期学生行为积分超过90分者,才能参加“文明大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定。而学期学生行为考核分低于75分者,则须在下一学期内通过志愿者服务的形式进行补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中,构建统一育人需要和学生成才需要的教学模式,不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确立以成才内需为本位,以学生参与为抓手,以教师导向为调控,以促进发展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将课程教学的目的与学生成才的需要这两个方面双向联动,形成双向调控、交互回馈的机制;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内需,将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施教需要与学生成才的需要相统一,在新的模式中,探索启动、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利于提升政治意识和政治实践能力,养成理性的政治素养。
本文为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技术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UPRP20140595)的阶段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2]秦悦悦,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性”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23-124.[3] 吴 玲、李 焕,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2):88-91.
第五篇: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的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成都市为例,逐步迈向小康生活阶段的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随着人们购房心态的理智和成熟,居民对住宅需求已逐渐从“居者有其屋”普通住宅转向了“居者优其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住宅。美丽的园林绿化环境已成为住宅小区最基本的要素,并且直接关系到小区的整体水平及质量,同时它又是房地产开发商是否能够经营成功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对商品住宅的销售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有的开发商在住宅建筑未完工,甚至是尚未开工时就进行园林绿化的建设,为客户展示真实的环境景观,有的房地产开发商不惜重金邀请国内外闻名的景观设计公司对其开发项目进行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以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房地产开发策划理念也从“卖地段”走到了“卖环境”市场营销阶段。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居住区园林已成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内的园林设计思想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并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中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交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里我们称之为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阶段。本文就试探着探讨一下有关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内容和手法。
1、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
1.1设计立意和主题 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单纯地从美学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例如,表达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或突出居住区本身所处自然环境的特色。通过构思巧妙的设计立意,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居住区环境景观形态,成为表达整个居住区形象、特色以及可识别性的载体。
1.2设计范围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 场地 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1.3设计过程 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的全过程,从而保证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协调统一,保证小区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资源,使设计的总体构思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1.4设计手法 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景观设计拓展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与流畅的曲线形态揉合到环境中,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
2、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2.1 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如各种园境小品等),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并以次作为设计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2.2 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
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
2.3 追求生活情趣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暇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2.4 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 在静态构图上,景观设计要求讲求图案的构成和悦目的视觉感染力,但景观设计更为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以线状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居民区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如各种绿轴、蓝轴等。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趣体验,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
2.5 强调可参与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住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确空间。例如,成都一些居住区通过各种喷泉、流水、泳池等水环境,营造可观、可游、可戏的确亲水空间,受到人们的喜爱。
2.6 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 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布局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空间,使人轻松自如地融入“家园”群体。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享受新鲜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2.7 开放的、系统的设计观念 景观设计不再强调居住区空间环境绿地设置的分级,不拘于各级绿地相应的配置要求,而是强调居住区为全体居民所共有,居住区景观为全体住户所共享。开放性的设计思想力求分级配置绿地的界限,使整个居住区的绿地配置、景观组织通过流动空间形成网络型的绿地生态系统。
2.8 主题化的设计思想 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居住区环境设计,或营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艺术氛围,或表达对某种生活情调的追求,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体的需求。设计的主题思想既可以从市场分析出发,又可从居住区区位环境的景观特质提炼出来。如华阳府河音乐花园,以音乐为概念的环境设计策划、设计,迎合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得到了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从而在市场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