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时间:2019-05-15 12:0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第一篇: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论文

中国加人WTO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使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了必然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的宗旨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主题。学分制所具有的动态性、开放性,更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要。实行学分制是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要求管理者更新观念,探索更具生机和活力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学分制对教学,理模式的要求

1.由标准化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

标准化管理是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强迫等手段进行的一种刚性管理,是以规章制度为本的管理。这是一种在学年制条件下比较适用的管理模式。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化培养是重点,学分制的动态、开放性以及学分制下学生的流动性,使得完全标准化的管理模式不再适用,标准化的管理应该与柔性管理相结合,相辅相成,并逐步向柔性管理转变。柔性管理以严格的规范管理为基础,突出人的自我管理,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才能,承认人的劳动。它“以人为本”,强调创新、开放、灵活和竟争。

2.人才培养以多样化和个性化为目标

学分制比较注重目标管理,以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管理制度,其根本出发点在于鼓励多样化。它具有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自由选择的特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以及其他个人因素,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问、修读方式、修课门数等.这使学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性。

3.灵活的学制与灵活的选择是核心

弹性学制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能够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选择制是学分制管理的核心,它包括选课和选择学习进程与方式。其中选课制是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包括选择课程、上课时间、教师等。这是学分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学习方式及进程的选择,使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如免听、免修、增减选课量等,从而达到加快或减慢学习进程的目的。

4.培养、强化学生的自制与选择能力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及课余时间的掌握将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是,有的学生缺乏自制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使学习计划受到一些影响,质量不易保证。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学校对学生的约束相对减弱,学生的学习过程全靠自己,学生的自由度加大,纪律难以保证,这就容易导致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因此,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更新观念,推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1.建立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运行机制学分制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它不仅涉及到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而且涉及到整个教育观念、办学体制、管理方式等。新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出发,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在形成与学分制有关的教学文件、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联系紧密、信息通畅、高效有序、便利可行的运行机制。

2.与国际接执,采用学分互换制

高等学校只有互相承认学分,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加灵活的学习途径。因此,必须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使学生实现跨校选课,同时实现不同学校之间学分的认同。要推动各校教学的国际化,提高课程质量,这样高等学校才能实现互相承认学分,采用学分互换才能成为可能。

3.具备良好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

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它的管理成为一种流动管理,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学分制管理模式探析论文

【摘要】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推行并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着力培养高技能、适应性强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但限于多种因素约束,大都采用“学年学分制”模式。本文从专业、课程、师资及考试管理等方面对现有学分制的推形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学分制 课程 教学管理问题的提出

中国高等教育自上世纪下半叶普遍实行学年制的教学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自有它的优越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区位运行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办学主体绝对增多并趋向多样化,教育客体之间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越多就意味着越有差异”。为了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势必要求课程运行机制更加灵活。为适应这一需求,各高校推行并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根本目的都是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限于种种客观条件,虽然许多学校宣布实行了学分制,但大都接近于“学年学分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的大发展,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提供足够的柔性、灵活性是大势所趋。抓住学分制本质,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概念界定

关于学分制的研究要从学年制切入,学年制亦称学时制,其主要特点是学生的学习任务量是按课程的学时衡量的。每个学生都必须按照规定的进度学完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才能毕业。13世纪开始,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均采用学年制。实践证明,学年制培养目标明确,计划性强,对教学有统一的衡量尺度,方便对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学籍管理,但其培养目标和过程的内在规定性也决定了它的教学过程不能依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运行机制,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的“选课制”。如果说没有学年制束缚的学分制是“完全学分制”,那么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通常称为“学年学分制”。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目的在于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完全学分制的推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实选择。本文所探讨的学分制为完全学分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学分制研究取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近年来教育部的许多文件为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在教改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改革尝试,主要在专业、课程、师资及考试等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3.1 学分制与专业

大学教育除了延续文化,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外,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必须面向人才需求的市场,不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忽略市场需求办学,是值得我们教育界反思和吸取教训的。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中推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专业学科建设上,需要努力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对部分专业或拓宽口径,或调整改造,或暂停招生甚至撤消。专业学科需要通过结构的优化,为学分制管理中的选课创造良好条件,才能有助于培养应用型、创造型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3.2 学分制与课程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指出:“要深化专业设置、学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探索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选课制;…。”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但完全不等同于选课制,实际操作时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学分制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是对课程体系的革新。课程建设上,首先要加强对课程的管理。其次建立有针对性的课程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再次,学分制是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修学有很强的自主性,需要辅以现代管理手段,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

3.3 学分制与教师

高职教育中,课程教师,特别是实践课程教师,既有学校的专职人员,也有兼职人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经验各不相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所具有的教学经验相差较大。学校专职教师教学经验较为丰富,应注重向“双师型”方向靠拢。目前多数院校兼职教师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专家等组成,而且兼职教师的比例还将逐年增多,这部分教师应注重对他们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加注重讲练结合。目前专科阶段导师制的有效做法也值得借鉴。

3.4 学分制与考试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出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常用的做法是实施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双证融通的课程,需要依据专业技能标准、企业生产现状、学生顶岗岗位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而不宜采用统一的传统的考试模式。与此相适应的是考试设计上应注重考试形式的多样化,除基础理论课程的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外,作业、研究项目(论文)、设计、动手操作等等形式应作为有针对性的考核手段,这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有利于克服学年制下的终考定成败的弊端和考试作弊的痼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于学生技能的要求越来越急迫,技能熟练程度标准也越来越高。在社会需求的张力之下,各高职院校深化学分制弹性学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深化改革的态度都十分积极,但距离岗位要求和学分制的内涵还有相当的差距。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在管理层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实施学分制管理的组织保障机制的健全,配套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办学条件,特别是改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的改善,产学研的进一步联合,以及更为科学的质量标准、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构与规整都需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践行。只有正视以上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不断积极的研究、实践,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才会焕发新的容颜。

参考文献

[1] 孙 朝.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结构矛盾及其变革[J].教育评论(北京大学),2005,(1):99—101.[2] 熊卫华.学分制及其在中国高校的实践[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45.[3] 李立.学分制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冲击与创新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4,14(1).

第三篇: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与实践教育论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改革方向面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有技能人才教育特色教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践培养能力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有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主要问题是专业课程结构、专业技术单一,与生产实际要求技术工种相脱离,与学生自身发展相脱离。没有真正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有技能人才教育特色教学管理模式。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积极吸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研究探索“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新的课程结构,形成新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职业教育课程观,并通过实践与探索,寻求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经济发展和生产实际对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有效途径;探索实现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相结合的新思路,解决学生所学专业单一与实际生产要求工人技术全面的矛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主要做法

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为依据,以满足岗位技能需求为目标,构建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1、打破分专业教学的模式,实行“大专业、细分流”

打破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学科性、系统性体系,突出“大专业”。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文化基础课的内容;探索开发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大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和“细分流”课程,达到必需和够用为度。

2、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施专业教育实际化

在对专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中中级工的标准为依据,遵循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建立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3、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教学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各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4、具体实施

(1)、根据专业岗位工作需求设置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实行“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扩展学生选择专业的空间。

①对相近、相通的各专业(如车工、钳工、焊工等)整合成“大专业”进行教育教学。

②在学生升学和就业的专业主攻方向上进行“细分流”(如车工、钳工、焊工等),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广度,增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按照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与生产实习紧密结合的原则,本着“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方针,适时根据教学大纲、生产实际、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验实习设备情况,对各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将课程分为为提高综合素质而开设的文化基础课、面向某个职业群体而开设的“大专业”专业基础课和面向某个岗位而开设的“细分流”课程。

该教学管理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情况及“大专业、细分流”教学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基础素质教育阶段(第一学期)。这一阶段期间对学生进行整体搭配编班,不分专业,主要开设文化基础课程,学期末根据学生对学校开设专业的了解、自身意愿和学校实际选择“大专业”,进行初次专业定位。

第二阶段:“大专业”教育阶段(第二、三学期)。这一阶段期间按专业类群进行专业整合教学,主要开设文化基础课和“大专业”专业基础课,在第三学期末进行“细分流”,根据学生意愿、高职升学政策、社会需求等情况,让学生在升学和就业的专业主攻方向上进行选择,再次进行专业定位。本学期所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的课时相对于上一学期将进行压缩。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理论和实训1:1的比例安排课时,理论课和实训课穿插进行。实训教学均按照“先分课题训练,最后综合训练”的基本模式进行,使技能教学更具有层次性。

第三阶段:“细分流”教育阶段(第四、五、六学期)。这一阶段期间按“细分流”的指导思想,分就业和升学两大类进行编班教学。对有升学意愿、基础较好的同学组建高考辅导班,按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和考试科目进行重点集中辅导;对准备就业的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学生意愿和岗位技能要求,按学生选择的主攻专业编班,集中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

⑶、突出一个主导专业,辐射一至两个辅助专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在按照“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在“大专业”教育阶段(第二、三学期),按照教学计划让学生学习、训练多种技能。以机械类“大专业”为例,在本阶段,不分主次,所有学生都学习车工、钳工、焊工等专业技能,掌握各工种的基本操作技术。在“细分流”教育阶段(第四、五、六学期),根据学生所报专业,确定一个主导专业,集中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这样,引导学生向着“精

一、会

二、学三”的方向发展,即精通一项专业技能,会第二项技能,学习第三项技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二、实践成效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组织教学,制定、修改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合理调整课程设置,认真组织编写教学案例并加以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过我们几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了成熟的课程结构体系。经过“大专业、细分流”的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拥有两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能够适应多个岗位的工作,因而具有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实行该管理模式的探索过程中,还可以促使相关专业教师积极钻研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式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四篇:教学管理论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探析

教学管理论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学科体系、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尚处实验性阶段,一些学校的艺术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处于盲目状态。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模式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学科体系的早日建立、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音乐教育现状等问题的调查分析和比较论证,对现有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梳理,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初步探析,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早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普通高校 音乐教育

教学管理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等理念的渗透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文件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加强。在这一背景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延伸。

一、教学管理模式的内涵

1.教育管理模式的概念多年来,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教学管理模式做出了许多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

(1)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与组织方式所做的简要表述。

(2)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方式和基本结构的分类类型。

(3)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管理的活动方式和基本结构,是可以去做的标准样式。本文所提出的教学管理模式基本是在第三种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2.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

(l)理论性。任何一种教学管理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育管理理论是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

(2)整体性。教学管理模式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全部组织方式和全部结构的分析与归纳。

(3)操作性。教学管理模式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间桥梁,起着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的中介作用。

(4)稳定性。教学管理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后,经过总结、分析和归纳后而形成的处于理论和实践中间的中介方法,所以比实际情况更具有稳定性。

(5)示范性。教学管理模式是在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方式和基本结构进行反复研究而构建的一种范本、一种方法,可以推广,因此具有示范性。

(6)简明性。任何一种教学管理模式都必须对所建立的教学管理理论框架、管理活动方式和组织结构进行本质的、有特色的简明扼要的表述。

3.教学管理模式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管理模式有多种分类,本文仅对教学管理模

式进行二种最基本的分类:(1)从教学管理理论分类:经验性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和科学型教学管理模式。(2)从管理层次分类:宏观教学管理模式,中观教学管理模式和微观教学管理模式。

二、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构建科学教学管理模式的一般构想 根据模式理论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应属于微观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的范畴。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采用或部分采用科学型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校并不多见。而要实现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如何构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之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建立科学统一、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

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调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发展规划,建立统一的、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是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样,会使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通畅、有序,更加有利于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有效实现。

2.制订全国性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指导纲要

《2001艺术教育规划》指出:“力争经过3~5年时间,推出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课程”。同时,要“重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材建设,逐步建立高校艺术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积极推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教育教材”。编写统一的自成体系的普通高校音乐教材,制订全国性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指导纲要,是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统一自成体系的高校音乐教材及全国性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指导纲要的制订,是有效地实现高校音乐教学的基本保证。

3.构建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

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进行成功的音乐教育,需要多方面、多环节的协调与配合,上下齐心协力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课程内容应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类型。笔者认为,可以按以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l)音乐欣赏;(2)基础音乐理论知识教学;(3)技能教学;(4)音乐美学、音乐史;(5)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艺术活动。

4.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001艺术教育规划》中指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包括:(1)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2)改进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3)加强普通离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科研管理,提高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4)利用高校师资流动机制,实行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5.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

《2001艺术教育规划》中指出:“要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

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艺术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研究开发并推出若干套艺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提供丰富多采的工具,建立国家艺术教育资源库,以国内现有的教育网站为平台建立艺术教育网站,卫星网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传输开发教师电子备课平台,帮助教师快速制作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的电子课件等。”

6.应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管理是实施高校音乐教育并使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要更好地发挥高校音乐教育育功能,应该建立音乐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和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结论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复杂的过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以及更多有识之士和优秀人才不断参与研究、实践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就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问题进行了粗浅的、不成熟的探析。在此过程中,我们体会到,首先,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更新观念,)以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其次,对旧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全盘否定,要吸取其中合理、科学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发展,以达到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力,宋尽贤.学校艺术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2.[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中国音乐教育,2001.[3]冯兰芳.对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探讨.中国音乐教育, 2005,(10).[4]张华萃.对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中几个问题的调查与思考.首都师范大学,2005.[5]药晓霞.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晋冀鲁豫八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调查与分[D].首都师范大学,2006.

第五篇: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一、前言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重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围绕教学工作而展开的培养方案、开课计划、教学组织、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服务等一系列工作,目的是维持教学秩序,使教学工作稳定进行,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目前,很多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还是采取以学校为主,二级学院为辅的管理模式,学校教务处负责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而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一般是按照教务处的安排进行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是服从学校教务处安排,承担事务性的工作。这样一来,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无法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从而使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陷入被动执行的局面。为了改革这种管理模式,强化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二级学院的地位,调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就需要分析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

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校级教学管理为主,二级学院缺乏教学管理自主权

从目前来说,学校教务处掌握了全部的决策权和大多数管理权,二级学院只是被动的执行事务性任务,工作还是停留在贯彻执行教务处的决策上,管理权力比较集中。大多数任务都是由学校各个行政部门下达,二级学院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事情就得向相关部门请示汇报。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一方面会导致二级学院在教学进程中、在课程管理上等缺乏自主权。以我院为例,学校每学期安排的期中教学检查时间通常是第11周和第12周共两周时间,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第六学期的教学进程是从第1周至第13周为理论教学周,第14周为考试周,课程设计安排在第15周至20周进行。这样在学校安排的期中教学检查阶段土木工程专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理论课基本上都已结课,而期中教学检查中又要求教研室主任听课次数,这样导致听课被动的局面。所以说各二级学院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活动,这样二级学院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优势也不能体现出来。二级学院不能从本学院的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进行教学管理上的调整,导致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倍感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责权不清晰

就目前二级学院成立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的二级学院都是在原来系部的基础上成立的,这样教学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学校集中统一管理再向二级学院自己进行教学管理过度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导致管理责权不清晰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各自的基本职能没有划分清楚,学校教务处赋予二级学院的多是责任而不是权力,就工作范围方面,对二级学院来说,其工作范围大,责任重,但权力小。一方面要完成教务处下达的任务,同时还要考虑二级学院的发展,各二级学院在工作过程中只有责任而没有权利。管理重心并没有真正的下移。这种责权不平衡的现状制约了各二级学院积极性的发挥。

(三)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队伍不稳定、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很多高校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较少,在结构上不论二级学院的师生人数有多少,基本上都是只有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和一名教学秘书组成。这本来对师生人数多的二级学院来说,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学管理任务就比较繁重。另外,学校的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很多事务性的工作下放给各二级学院,例如我校将补考安排等工作下放到二级学院,这样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承担着越来越繁重的工作内容。而教学管理人数不变。其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以笔者所在的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各二级学院教学秘书一般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过一两年工作熟悉后,一般都转到专业教师队伍去,导致教学管理队伍极不稳定。最后,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涉及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在管理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够合理、及时地处理好,将会影响到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可以说,教学管理工作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影响。目前各高校都已使用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使用。所以说,学校应注重培养教学管理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够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四)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观念有待改变

如果只是在管理体制方面把教学管理的重心下放到二级学院还不够,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另一个难点是管理意识及管理观念的改革。在管理观念上应该让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意识到应该从被管理者向主动管理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是以学校教务处为主,给各二级学院下文件、下通知、下任务的管理方式。在日常工作中,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要完成教务处安排的各项工作,没有主动管理的意识动力。因此在把教学管理工作下放到各个二级学院的过程中必须让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转变过来,要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三、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加大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自主权

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是学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两者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内容是不一样的。学校教务处应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将工作重心放在科学决策、质量监控、信息服务、资源保障等方面上来,而将日常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下放给各个二级学院。教务处在日常管理中着重发挥指导、监督与协调作用。对二级学院来说,其管理重心应该放在教学活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每个学院应该根据本学院的专业特点,教学进度情况,师生情况等形成自己的教学管理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明确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在管理内容上的分工,减少教务处和二级学院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二级学院作为教学管理者,学校应该赋予其决策自主权,特别是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经费支配等方面。如果这样做的话,二级学院就可以根据本学院的发展需要进行自主管理,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二)明确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职能

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的管理对象是本学院的师生,管理内容主要是从事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务处制定的方针政策等制定出符合本学院发展需要的工作制度。二级学院的管理内容事务性较强,根据不同的事物制定出相对应的管理办法,例如教学资料的管理办法、教学活动的管理办法等。从角色定位上说,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办公室更多的是学校规则的执行者,是本学院教学信息的反馈者。学校将相关的一些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明确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职能,可以改变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依赖于学校教务处管理的习惯,充分发挥其主动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三)重视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由于教学管理工作是综合性工作,其特点是工作量大,工作面广、服务性强、责任性大。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熟练的业务水平,否则很难胜任此项工作。学校不但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而且还要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为稳定教学管理队伍,学校应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制定优惠的政策,从而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教学管理岗位上来,保证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二级学院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体现在“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目前执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务处制定的,全校统一的管理制度,不能完全符合各个二级学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多样化。同时管理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发现有些方面不太合理。例如课堂管理比较死板等。因此,二级学院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使高校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和系统化,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总之,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不断优化管理制度,提高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凤珍,崔海波,苏翠红.论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J].大学教育,2004(4):140-143.

[2]李海英.关于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3(17):147-148.

[3]陈文.关于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0):48-50.

[4]季燕萍.谈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者的素质[J].大学教育,2013(13).

下载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管理是社会发展中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有意识地进行优化资源,这种社会活动需要有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在高校体育管理中,同样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体育教......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学生组织是高校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以一定目的、理想而自愿组成并接受学校监督和管理的学生群众性自治组织。它既是学生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开......

    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与改革发展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改革不断发展,同时人们对高校声乐改革越来越重视。目前我国高校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等,本文对高校声乐......

    安徽师范大学学分制与高校图书馆

    学分制与高校图书馆 康琳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安徽 芜湖241000) 关键词:学分制;高校图书馆;队伍建设 摘 要:高校实行学分制后,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文章就图书馆建立新的......

    浅谈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

    浅谈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 摘要:关于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国内外高校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模式。目前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在施行过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进一步......

    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论文

    高校音乐专业与其他专业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需要的专业性人才较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极高。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素质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

    高校体操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市场化的发展和全民健身的目标,高校中传统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已经显现出社会的脱节,因此我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开始改革,通过查阅文献,在体操课程的损伤和恢......

    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需求出发,剖析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融入“创客教育”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创客教育视域下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以及创新创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