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人性化教学管理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论述了人性化的教学管理的实质及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实施人性化教学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管理;人性;人性化实施人性化教学管理的现实意义
1.1 重视对人的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
学校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学校方针政策的制定、计划的实施都要以人为基点,一切管理活动围绕人展开。因此人性化管理成为衡量学校管理成效高低的关键。一个学校办得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其是否有一支强劲有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只有知道怎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热情,才能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也才能使“教”取得最大功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个性差异,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培养,也才能使“学”取得最大功效;只有善用人才选择合适的领导,给予高度自由,使其能力得到最大发挥,才能使“管”取得最大功效。
1.2 协调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条件
有效的管理不是隔离的个别管理,而是有机的团体管理。学校中的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之间等有着复杂的关系网。这些管理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的成效与运作。因此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就必须重视改变工作人员的气质,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如果各成员之间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就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积极主动性,形成一股强大的有战斗力的集体力量,管理会变得更为有效。
1.3 重视人性的非理性管理是管理的新趋向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尊重、理解、沟通与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理性管理因索如定量指标、规章制度等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服从和惩罚等为基础的,方式直接但效果短暂而且缺乏灵活性和创新精神。非理性主义理论认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应该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软因素”的长期培养,从而提高凝聚力和竞争力。实施人性化教学管理的策略
2.1 教学管理全员主体化
教学管理理念的更新、转变是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先导。高校教学管理思想的变革,要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立足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全面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确立教学管理的全员主体化,明确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管理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即管理主体)都具有管理主体性,教学管理者,师和学生共同来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教学活动。使教学管理者认真进行管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管理,以充分调动师生教和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彻底改变以往的随机管理和行为管理。实施以目标为动力并通过目标的分解来推动目标管理,提高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推进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形成。
3.2 教学管理专业化和科学化
首先,充分运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化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进行校院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以学院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按学科组建学院。针对权力过分集中的现状,分解教学管理职能,实行纵向权力结构的调整。使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责下放。健全校、院级两个层面的教学管理组织机构,确立学院的教学管理主体地位。学院层面强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院级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基层自主适应舱力和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学校层面强化目标管理,配套责任考核。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实施、教学评价等目标管理上,不断加强宏脱调控监督和决策、指导功能。实现高效、优质、有序的教学管理目标。第二,高饺的教学管理不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它还承担着学校教学工作的学术性管理职能,教务处(部)作为校级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树立管理不仅是服务,“管理是科学,管理出效益,管理是生产力”的理念,加强专业化管理,管理职能上,实行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相结合,重视和强化教学管理的学术功能,坚持教学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根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大众化背景下的多样化的人才质量观,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制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学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术性研究和管理。以引导和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第三,以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颁发的教育教学法规为依据,以反映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特点为原则。加强管理制度创新,实施科学化管理。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制定、修订、废除,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可行性和连续性,为制度的严格执行和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良好基础。
第四,高校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搭建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教学管理信息子系统,使数据的兼容性、共享性更好,形成具有先进性、可操作性的现代化教学信息服务系统和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教学运行工作网络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提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3 教学管理人性化,首先,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依据我校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有特色”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基础+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扭转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选择性机制,把教育的选择权和参与权交还给学生,推动学生独立、自主和探索性地学习,实现教学管理的人性化。建立适合校情的学分制,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为其组合制度的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自我设计和自我成才的平台和发展空间,让学生按照自身特点在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业进程、学习年限、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第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内容特点制定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强化学习过程考核。改革考试考核办法和学生学业测评办法,建立重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化。
2.4 质量管理全程化
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高校要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坚持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面化和全程化,全面化就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学校实际条件。建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成果、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建设、考试题库建设等质量管理目标,使管理内容全面化。全程化即以教育评价为技术性手段,从评价准则的多样化、评价过程的连续化、评价制度的经常化设计和完善质量评估与分析系统。做好教师授课质量、课程、专业、考试、实践、毕业论文、毕业生质量、学院教学水平等评价,使教学评价贯穿教学各环节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使教学质量保证由末端检验向教学全过程控制转化,教学管理质量控制方式由“重事后、轻事前”转变为“重事前、重预防”,从而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管理的监督、调控、引导、激励等功能,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讲和不断提高。
第二篇:简析人性化教学管理的改革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人性化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仅要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要求,也要体现对师生个体价值及人格尊严的尊重,也是对个性的存在价值及对个性充分发展的重视。提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要建立在人性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在树立“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民主管理的理念的指导下。建立和实施科学的人性化大学教学管理。
论文关键词:人性化需求;人性化管理缺失;人性化管理塑建
一、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
教学管理制度的人性化需求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传统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记录和复制。这种模板式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否定了学习的过程是受教育的“人”全方位成长的过程,从而失去了教育为育人的真正价值…。近些年。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关于主体性教育的研究,关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关于学生个性发展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关于“学会关心”的研究等,都表明了教育“人性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很大进展。这种理论研究导向指明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就是在“人性化”的理念指导下,建立、健全人性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改进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所以说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目前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缺失的现状
(一)学生学习的模式和内容格式化、单一化。很少有学生可以选择的弹性空间。现行的课程表与高校培养计划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同一性,教学大纲和教材整齐划一,学生没有选择教师、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的权利。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几乎是固定不变的,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很少,尤其是水平比较高的选修课程资源比较匮乏,由此造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余地非常之小。这样的结果是学生不得不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课程,而自己喜欢的课程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则根本没有开设。虽然有部分高等院校尝试施行学分制并开设了一些选课制以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同时也增加选修课的门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但自主的教学和学习模式还没有达到普遍化。
(二)绝大多数的教学管理,并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目前情况下,大多数的高校都实行比较严格的学生课堂出勤考察制度,要求高校学生上课时必须到课,不能无故旷课。但是与严格的出勤考核制度相对比而言,高校则对学生上课的实际效果并不关注。有的学校还规定学生如果旷课的课时超过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就取消该生参考期末考试的权利等等。这种僵化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得他们被牢牢束缚于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失去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以及学习方式的自主权,三、教学管理制度人性化缺失的原因
(一)受到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的影响。按照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学校是教育管理的中心,学校管理要做到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在这种传统的管理制度之下,学生是学习管理的目标,可以说是被推到了学校管理的对立面上,(二)受到客体管理理念的不良影响。过去大学教育的管理理念注重硬性的规范和制度,强调量化管理的科学管理。在这种僵化的管理理念的支配指下,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被简单地概括为对立的关系。在我国高校刚性的管理制度要求之下,高校的管理者在潜意识里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如果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不会努力学习,教师也不会安心工作。
(三)教学资源比较匮乏。高校如果想进行改革,无论是实行主辅修制、学分制还是学年制,都要求高校开设各种各样的选修课供高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但是,我国高校在课程资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这样多元的选择。
四、人性化教学管理的改革模式
(一)以“人性化”为中,心统一硬性管理和弹性管理
教学管理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科学、重教、严肃、民主的人才培养氛围。在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学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将学生放在教育的首位是肯定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作用。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观点,是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关心学生和服务学生的创新管理模式。传统在教学管理中,人们往往将教学的管理者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将学生和教师的行为进行主观意见的批评教育,不仅呆板压抑,而且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教育管理想行为取决于管理者的经验和思维模式。难免做出不客观不公正的决断,以人为本就是将学生和教师在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大力开发人的能量资源,强化民主管理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尊重师生意见、提升管理的学术性、提高管理的效率。为了确保高校教师可以安心地展开教学工作,需要制定比较灵活的管理制度。传统上高校采用硬性管理的模式,即高校教师必须严格遵守校方制定的各项教学规章,例如: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备课组确保教学进程的一致性,使用同一的辅导资料、进行同一的考核并据此确定考核标准,没有教务处的同意不能调课,禁止占用活动课和自习课等等。而灵活的管理制度呼吁弹性管理。弹性管理是指在不违背校方各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教师有权利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例如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个别学生进行义务辅导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可以按照自己上课的进度来安排适量的课外作业;为优秀学生的发展着想允许他们在教师同意后少做些作业,将时间与精力调配到比较弱的科目上来实现各门功课的均衡发展,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为了保证他们的作业质量,也可以恰当地减少布置作业的数量。总而言之硬性管理模式对学校的量化管理和教学秩序的维护有利,但是弹性管理才能推动推动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使学生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在建立者两种制度的时候要本着“人性化”的思路进行,既要控制人的惰性,也要发挥人的能动性,两者和谐统一,教学管理才能得以完善。
(二)建立“放师还教”和“规范施教”的教学管理模式
高校的教学管理应该体现出教师为主的管理理念,确保教师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为了保障教师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自由,还应当赋予他们最大限度的自主权利。尊师重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大学教育管理中更要体现其价值和意义,、不管是教师还是学校其他的教育者,都应充分尊重其智慧和思想,不要过分的纠结在科学化管理、严禁量化考评中。严格的制度和呆板的数字制约了教师的自我的展示和发展,制约了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使教师的发挥受到了限制也使得学校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其实大学教师与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相比更加需要尊重和理解,学校管理要使得教师的才智和思想得以施展,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的个人才能被激发出来也有助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在尊重教师的同时也应严格、规范和科学的进行管理,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管理措施去挖掘教师的潜能,这种方式不仅是学生教育中有力的措施,在教师的管理中也颇为重要。为教师的发展和创新营造出有力的条件,在根本的管理措施中坚持以人为本,在行为规范上确保制度的可行性,又要保证为教师的自我施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为教师也创造一个良好的授课氛围和学术环境。对教师的一切考核评价,要以“人性化”的角度管理,应当努力实现教师治校,体现出教师作为学校主人的地位,把教师当做学校发展的根基。高校要通过组织测评前、测评中以及测评后的全面考核与管理,为教师教学提供周到的服务,让教师在这种氛围之中自觉地去纠正自己在教学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一来。教师队伍就会形成一种力争上游、认真研究的融洽氛围,而这才是实现教师解放的诀窍,也是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依法治教,针对各项工作制定规章制度,确保学校的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以教学工作为核心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进而完善教学管理工作机构,明确它们各自的管理职责,确保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㈣。
(三)综合科学、信息、人性三方面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教学管理改革
首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尝试建立动态系统管理,即教学决策系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等。其次,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结构是教学决策系统,教学决策系统通过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统计做出综合的科学化决策,指挥着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教学改革中可以建立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和评学评教网络系统以及教务管理网络系统,从而对师资队伍、学生学籍、教学计划、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和教室资源等重要的教学环节进行高效管理和监控,然后对这些教学环节的信息进行信息化数据存储和科学化分析。同时进行网络共享,这都无不体现出科学化、信息化和人性化综合利用的动态管理手段。另外,在人才培养上要使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高校的教育教学必须提高应对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能力,提高应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为此,无论是在育人培养模式上,还是在教学以及课程设计上都必须要有全球化的视野,要有市场化的办学理念。所以在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也要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尤其是人性化管理素质的增强。高校的教育管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和保证,但是发展离不开教育者和管理者的素质、技能的提升,从根本上说,高校的进步必须依靠学校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同时在实际的高校管理中发现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良好学术氛围、学生的进步离不开学校的严谨治学态度、管理者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人性化的措施。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掌握最新动态,了解科学成就,利用最先进的措施治学,开创最人性的环境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是高校与世界接轨的从而实现和谐管理唯一途径。
(四)创造人性化的学习氛围
学校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的民主建设和创新意识的关键是营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以教学环境为例,它可以反映出高校的校风、校容以及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办学理念等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精神面貌。高校的教学环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在学习中的每个师生,包括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因此要想发挥教学环境所具有的影响作用,就应当对它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纵观高校的教育管理发展从传统管理措施到科学化、人性化管理理念的转变过程,要想做好设计工作就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进行教学环境的设计工作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思路合理分配教学环境包含的各个要素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这些元素之间能够达到安定有序的状态,发挥出它们的最大效能。第二,重视总体环境的原则。要想设计好教学环境就需要遵循和谐统一的原则,在设计时就把相关的知信息、知识以及技能渗透到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情景当中去,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营造整体环境氛围并推动高校的道德文化建设,用环境所具有的魅力去陶冶生活在其中的师生。第三。过虑原则。在进行教学环境的设计工作时要考虑到对各种外来信息进行筛选和过虑,使这些信息符合高校教学的需要,并且可以有益于高校师生的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社会的和谐发展还是从教育与人的存在和发展需要来看,人性化是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追求。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传统的大学行政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理念。这样才能在教学管理改革中创新思想、创新模式。
第三篇: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思考论文
一、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1.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内容。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我国高校科学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始终是以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为指导规范,并且内容的设定主要是以系统论的科学方法为基础。教学管理科学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过程控制系统和教学状况反馈系统。其中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是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核心,是教学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教学过程控制系统是教学管理系统的关键,分化内容包括:作业、测试教学质量评估等;教学状况反馈系统是制定教学管理决策的依据。2.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性的意义。科学化的教学管理可以保证教学管理过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科学化规章制度的保障,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的质量,明确教学管理的主体任务和目标。不仅可以发挥专业学科的优势,加强专业资源的整合,同时有助于高校形成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计划。其次,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有助于教学管理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教学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管理的质量,促使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素质,让其学会用理论知识展开实践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的提升自己教学管理的水平,找到高校教学管理的内在规律,保证教学管理有效性。
二、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存在的问题
1.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陈旧。受到传统教学管理方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很多高校很难做出教育改革。即使很多高校硬性的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但是不能有效的的贯彻新改革的精髓,不能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起到切实的作用。尤其,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与高中基本相似,遏制了学生的自由,难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甚至以学生的成绩来作为评判学生能力水平的标准,长期在这种教育教学的环境中,会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与新时代要求渐行渐远。其次,很多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路是如何控制学生,教学管理缺乏人性化,与时代严重脱节。2.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整。很多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上仅仅注制度建设的形式,尤其很多制度的建设,没有通过科学的决策就随意实施,导致制度的指导性和规范性不足。另外,有很多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甚至停留在口头表述的基础上,导致制度的设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且大部分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过分依赖与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个人,缺乏教学管理的竞争刺激机制,导致教学管理动力不足。最后,大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以个人经验为导向,难以保持时代的先进性和高效性。3.教学管理人才队伍和管理机制单一。教学工作者要结合院系、学生实际发展的情况以及专业的要求,进行教学管理模式的调整和更新。但是很多高校教学管理者基本都是由其他教师兼职管理,没有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所以造成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和创新的难度加大。其次,高校的用人制度较为硬性化,教学管理者呈现高龄化、专业化程度低的状态。最后,教学管理奖罚机制不够健全,在我国教学管理属于后勤职位,导致教学管理人员自我提升的能力不足,以及教学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也难以得到提升。教学管理的奖罚、考核机制等不够健全,导致教学管理人员在繁重的工作任务环境中失去工作的热情,削弱了教学管理科学化的进度。
三、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具体措施
1.树立具有时代性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是促进教学管理工作有序性和高效性的重要保证,所以教学工作者要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高校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方向发展。其次,坚持“科研兴校”,能够发挥其在教学管理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学管理共同体。例如,领导、党员等起带头示范的作用,站在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审视各项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管理等反思,实现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活动等创新,积极促进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术技能。最后,高校要组织各个参与教学管理的实践者,共同协商制定教学管理的规划,规划实施要始终与学生的发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学科专业落实和相关课题落实的过程中渗入具体化的教学管理实践,构建具体本校特征的教学管理体系。2.协调多方力量参与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者的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有效性,所以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首要加强对教学管理者的管理,让其主动的认识自己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承担的重要职责。同时高校要为其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条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对教学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和方式进行监督和引导,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最后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协调各方力量,例如,学校的各个职工承担起学生校内教学管理工作,多方人员的积极配合,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提高高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为大学生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3.引进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方法是促进教学管理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所以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管理的目标,积极寻求多方意见反馈,完善教学管理的目标,突出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刺激教学管理者的管理热情,为学生提供主导管理服务。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例如,OFFICE办公软件,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对教学管理资料实现数字化的分析。再如,学生的考核成绩、学籍信息管理等都可以利用现代自动化办公软件进行管理,实现信息处理和传递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和新成果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当中,才能保证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才能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的创新性人才。高校应该明确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分析教学管理科学化存在的问题,树立具有时代性的管理理念,协调多方力量参与教学管理实践,引进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素质和教学管理的水平,找到高校教学管理的内在规律,保证教学管理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健,彭国香,鲁珊伶等.新形势下高校教务与教学管理信息反馈科学化模式探讨[J].科教文汇,2011(07).
[2]谭薇.开拓进取,不断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
[3]徐祥林,王博,左延彬等.教学评估是促进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J].教育与职业,2016(12).
[4]俞冠先.论高校教学、管理与高校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28).
第四篇:高校教育管理人性化探讨教育论文
摘要:当前社会正处在知识变革化、信息传播网络化、经济发展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个性愈加张扬、自主意识空前强化。高校教育管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时代呼唤更加人性化的高校教育管理。
关键词: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教育制度
一、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自身的特性
人是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高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在高校的管理中,我们应该以人为中心,建立一个以人为本、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是我国高校教育体质改革的核心所在。但是,现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并没有十分重视人性化的融合和制度的创新。特别是当前许多高校呈现出一些特点和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高校管理的特点
教育规律是教育管理者应该掌握的基本规律。教育规律的特殊性表现在各个地方,如管理内容、管理资源、执行人员、管理对象、管理活动、管理目标等。管理目标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高校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地方,不是追求利益或者经济目的的机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人才,而非赚取利益。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在于高校中生活学习的主、客体都要比一般社会上的机构有较高的知识层次,教师和学生都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约束意识,管理活动的特殊性是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学术展开,将管理学生的目标和其他管理目标的关系协调好,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的管理目标。这些都是高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特殊因素,是我们在制定、执行制度时需要注意的。
(二)高校的学术性
高校是通过一定的学术研究,产生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成果的学术组织,具有推动人类进步的功能。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主要部分,是兼顾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科学,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摸索出规律。高校管理应围绕培养优秀的、专业的社会主义人才这一目标展开,要求管理者有专业的管理眼光和水平,教育思想和专业意识要跟上时代,不能闭门造车或一味地照抄照搬,要自己摸索适合自身学校类型的规律。拥有这样的素质和精神是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必要条件。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精神,没有应有的学术精神和学术素质,管理者只能让高等教育偏离它应有的轨道,甚至偏离教育的初衷。教育管理不单涉及管理内容,更涉及高等人才。我们要不断地总结和研究其中的内容、规律,制定适合的、人性化、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
(三)高校教育管理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高校管理兼有开放和封闭的特点。高校的开放性表现在教育管理中,教育管理与外界环境相互影响。外界的因素随时影响着高校内学生和老师,影响着管理制度的实施。同时,高校教育系统有着自我运转和良性循环的属性,不会轻易被外界所打破。必须要正确处理这对矛盾,单纯地强调高校教育管理的开放性或系统的封闭性,会导致高校系统的紊乱和能量过耗。
(四)高校教育制度的动态性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也应不断进步。教育要符合社会的要求,人的发展要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决定着人类的文明程度和觉悟水平。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在每个时代都对受教育者乃至教育者有具体而独特的职责描述和限制。同时,高校教育管理制度还是人类学问的高级研究领域,兼具传承人类技术文明的作用,所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起着关键的作用。人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只有根据管理对象和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教育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尊重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应该注重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办学理念和经验,强调学生的尊严、对学生的尊重,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使教育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把人当作管理之本,强化人的个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合理需要。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通过思想工作使学生的内心真正接受管理者的管理与教育。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使管理进入更高的层次。权利和义务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和要素,始终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我国高校的现状是学生的权利很少被人提起,学生基本上成为一个单纯的服从者。有的高校单纯强调对学生的管理权和学生的义务,不到有效保证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想实现制度的科学性、人文性,就需要在管理制度的建设中考虑情感、人性、信念等因素。
三、人性化在高校教育管理的作用
第一,高校管理的人性化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人性化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是价值和利益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完全的社会人要具备自我意识、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能力,这是人进行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前提。同时,个性发展、勇于创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第二,高校管理的人性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只有将青年的价值观培养好,才会形成高尚的社会风气,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否在人性化的教育管理上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第三,高校管理的人性化符合高校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二者的培养目标和着眼点是不同的,素质教育以培养人、教育人为最终目的,应试教育则更看重教育的选拔性功能。其次,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区别,素质教育主张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地教育方法,应试教育则以升学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成败。最后,二者的教育方式有区别,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应试教育则通常只围绕考试内容进行,造成教育方式呆板僵化、学生积极性差。人性化的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缺乏人性化的教育和管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四、高校管理中人性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民主平等。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中的民主平等是制度人性化的前提。我国各地发展不均衡,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由国家统一管理,办学的意图和模式死板。高校管理制度要适应所在地区的特点,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定位,摆脱不适应自身的制度束缚。只有在制度上进行基于民主、平等的创新和改革,找到适合该地区或者该校的管理制度,才能缓解高校管理的问题。第二,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的关系。政府要转变职能,树立为学校服务的意识,对高校进行政策指导、信息服务。高校应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成为自主的办学机构,并且有义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教育理念。课堂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地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平等、民主、尊重的基础上的一种启发式教学。应建立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新体系,制定以学生为主的人性化管理制度,把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最重要的标准,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够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第四,将激励作为高校人本管理的新途径。管理学认为激励是管理的核心,也是人本管理的核心。心理学家费隆提出期望理论,认为人总是渴望满足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反过来又激发一个人的动机。这个理论说明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获取成就的期望心理,在高校工作的教职员工也是如此。所以,高校应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提高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注入活力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聘任制中坚持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的原则,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方式。
五、结语
中国正在社会转型期,国情复杂多变,社会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问题作为学校的外围客观条件,在显著地影响着大学的培育目标、教育价值和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需要更新观念与制度,推行人性化管理,使大学教育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宋焕斌.高等教育若干问题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3]徐亮,刘志红.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本主义理念[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4]王澍.以人为本学校教育管理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4(12).
[5]朱晓阳.浅议中国教育管理的新走向[J].教育与现代化,2004(2).
第五篇: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改革
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改革
陈占安
[摘要」在实施新方案、开设新课程的工作中, 必须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 其中包括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方法, 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理念,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的管理体制等。[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改革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 我国高校从级本科生开始实施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在编写了高水平的教材之后, 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来对待, 那就是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改革。我想结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年以来所进行的长达十年的实践探索, 谈一谈关于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方法、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管理体制方面的一些思考。
一、努力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方法
中宣部、教育部号文件提出, “ 切实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其中谈到的一个方向性问题是,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积极改革教学管理方法。新的方案、新的课程、新的教材, 要求在教学管理上有新的举措、新的设计。以老办法去对付新课程,是消极的做法, 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需要新的管理方法, 新的管理办法能出新的生产力。在新形势下, 排课方式、选课方式、考试方式、组织方式等都不能完全套用老的办法, 而应该适应新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北京大学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教学中普遍实行以下八个基本做法:
1、教学组式的教师组合方式
这种方式是从年秋季试点开设邓小平理论课开始的, 在年以后得到全面推广。以往按照“ 方案” 开设的几门课程都采取了教学组的方式, 其中“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课教学组由位教师组成, “ 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组由位教师组成, “ 思想道德修养” 课教学组由位教师组成⋯ ⋯这几个教学组都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为主, 又从好几个院系以至超出北大的范围选聘了多位专家、学者。由于他们在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同时教学经验又相当丰富, 讲课富有艺术性, 再加上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人品、人格力量, 使这几门课的教学对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从以往的实践经验中我们体会到, 这种教师组合方式的好处在于:一是适应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学科交叉的课程特点;二是满足了学生希望得到知名教授的指导的强烈愿望;三是提高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科研要求实际上也维护了教师的良好形象;四是找到了培训青年教师的便捷途径;五是形成了老中青教师相互学习的人际关系。如今, 我们在新开设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中, 组成了人的教学组其中专职教师人, 兼职和外聘教师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组由人构成其中专职教师人, 兼职和外聘教师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课教学组由人构成其中专职教师人, 兼职和外聘教师巧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的教学组也将由近位教师构成。
2、专题讲座式的授课办法
北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全都采取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其中,“ 邓小平理论课” 开设个讲座, “ 毛泽东思想概论” 课开设个讲座,“ 思想道德修养” 课开设个讲座几年来, 这种格局坚持下来了, 只是讲授内容有所调整。这些讲座的设计, 既涵盖了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又突出了当时的教学重点既尽可能避免与中学政治历史课的重复, 又力求体现大学生学习的更高层次。如今新开设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设计了个专题,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设计了个专题,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课设计了个专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也设计了多个专题。这种专题设计和授课方式的立意在于, 使教师的讲授内容与学生自学的教材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授与教材在基本观点上应保持一致, 但在入题的方式以及讨论问题的重点上又有所不同, 特别是不能照本宣科。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弄懂的地方就不要讲了, 尤其是不要再系统去讲了。教师讲授的着力点应是对学生的看书和思考提出要求, 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指导, 对教材作必要的补充以及学术层面的讨论等。教学组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 分别承担若干个专题, 要讲就讲出水平来, 要讲就讲好它。
3、多种多样的教学环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 教师的课堂讲授无疑是主导性的教学环节。精心备课, 认真讲授,这是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渠道, 讲好课是教师的基本功。但是也要承认, 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光有课堂讲授不行, 还需要有其他的辅助性教学环节, 并使它们与课堂讲授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主要安排了这样一些辅助性教学环节播放电视专题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给学生播放的专题片有《孙中山》、《抗战》、《国庆纪事》等组织参观展览举办专题讲座举办课堂讨论安排心得体会写作,等等。安排这些环节的好处在于, 实现了理论教育、课堂教学与示范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的有机结合, 促成了学生的参与, 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手段
近年来, 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手段, 任课的所有中青年教师都已经掌握了制作和使用课件的能力, 绝大多数课堂都使用课件来进行教学。新的教学手段比起传统的教学手段来有诸多好处一是可以使学生听讲更有条理, 思路更加清晰二是可以扩大信息量, 用课件的形式展现资料是以往板书无法比拟的三是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用课件的方式展现图片和音像资料有它特殊的便利四是可以减轻主讲教师记忆方面的压力。教师还将课件上网, 为学生自学提供方便, 而且使更多的读者受益。从年上半年至今, 我们挂在网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件点击率, 每个学年大体上保持在万人次左右。
5、灵活宽松的考核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法是一个需要探索的事情。经过了几种方法的试验, 我们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将学生的成绩四六开, 即平时含考勤、课堂讨论、心得体会或期中测验占分, 期末考试占分期末考试基本上取开卷考试的方式有的课程采取一小部分闭卷大部分开卷的办法。这种考核方法有助于减轻学生的压力, 扭转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因而对学生的考核应该着重检查其理解和运用科学理论的能力。事实上, 由于开卷考试对考题有更高的要求, 学生不可能从所允许带进考场的教材和笔记中直接抄出答案来, 这样无形中考试的难度倒加大了, 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是既有标准答案又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说有标淮答案, 主要是指不能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没有标谁答案, 是指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至少是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允许自由发挥, 提倡独立思考。因而, 我在多种场合下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 与其说是考学生, 不如说是考教师, 或者说重在教师, 因为怎样出考题, 怎样判卷子, 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教师尤其是教学水平本来不高的教师没有权力轻易地给学生不及格的成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在平时的工作, 要千方百计使得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排斥、不对立,争取能够吸引学生来听课, 来参加讨论, 而不要期望用期末考试给学生不及格的成绩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困难, 同时也是一种特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__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宽松的考核方法。
6、全年滚动的排课方式
从年秋季开始, 我们改变了以往学期排课, 即一门课只在一个学期中开设的传统做法, 代之以全年滚动排课, 即每个学期都开设所有课程的新办法。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 将两门学分一样的课程形成一种此多彼少的关系, 即是说, 在两门成对子的课程中, 这一门课这个学期多排几个班, 另一门课少排几个班, 下个学期相反设计。这样排课的好处在于一是为学生选课提供了方便, 二是为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供了条件, 三是减轻了基层教师编制上的压力。
7、学生自由选课的办法
我们从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学生自由选课办法的试验, 到年下半年已经在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全面实行。这里说的自由选课具体化为学生有“ 三个自由” 一是可以在个学期里自由选择上课时间, 二是可以自由选择课堂, 三是可以自由选择任课教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给学生一定的选课自由, 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二是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和动力, 有利于提高教学水毛三是为实行真正的学分制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给课程管理带来了新的活力。这种新的选课方式, 比较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大环境, 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双向选择的契约关系, 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考虑到学生自由选课的需要, 北京大学在新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中采取成对开出的做法从年月开始, 同时开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两门课从年月开始, 同时开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两门课。
8、“ 四位一体” 的教学管理模式
与教学组的教师组合方式和专题讲座授课办法相配套, 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上实行了课程主持人、课堂主管教师、主讲教师和助教“ 四位一体” 的管理方式, 做到了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忙而不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主持人是由校长聘任的, 一聘两年。课程主持人要对一门课负全责。在课程主持人之下, 设若干个课堂主管教师的岗位,由中青年教师担任。通常一位主管教师管理一个班, 要对这几个班学生的学习负责。再就是专题主讲教师, 每个专题最少有两位主讲讲师, 形成一种既互相学习又互相竞争的关系。最后是助教, 原则上一个班配一位助教, 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要对学生的听课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助教由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兼任。
二、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理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体会到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的重要性。要变做法, 首先要变理念理念不变, 寸步难行。北京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之所以要坚持实行上述做法, 它的背后源于以下四个理念:
1、考虑问题必须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问题特别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方式等问题是以教师为中心, 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往, 我们长时期里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来思考问题, 认为教师执行着国家的指令, 讲的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真理, 学生必须学,不学或者学不好那是学生的问题。以往, 教学效果不好一般是上埋怨社会大环境不好, 下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懂事, 较少从教师方面找原因。考虑教学管理问题, 以往也比较多地从教师安排课程方便不方便去考虑。
其实, 这种理念是不正确的, 至少说是不全面的。尽管当代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特别是受到来自社会各种思潮的干扰, 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这样那样的模糊的和错误的认识, 但是平心而论, 当代大学生不存在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天然隔阂, 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身就具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指导他们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 怎样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能够真正进到学生的头脑中, 变成他们理解、接受和喜欢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为了学生、了解学生、服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为保证学生健康成才服务,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素质为根本,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进学生的头脑为目的。
几年来, 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贯彻改革的精神, 打破常规, 超常运作, 组织教学组,采取专题讲座方式、实行多种教学环节, 更新教学手段, 以及进行考核方法、排课和选课方法的试验等, 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自考虑问题。采取这些新的做法, 在开始阶段增加了教学管理上的难度和任课教师的负担, 但是它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思想, 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我们就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再麻烦、再辛苦, 也是值得的。
2、课堂讲授必须以科学研究为支撑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 一个不容忽视的工作就是必须努力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科研含量。有的同志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国家行为, 照着有关文件讲就可以了, 用不着搞什么科研。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作为一名大学教师, 不搞教学是不行的, 教学无疑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不搞科研, 没有科研做支撑, 教学不可能达到一种高的水平、高的层次、高的质量。教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阐述, 必须在研究的层面上去讲解, 才能说服学生、打动学生, 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度恰恰在于要对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有自己的研究, 有自己的理解, 那种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有较高的地位, 而且也实现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师只有拿自己真正理解了的、自己真正有了深刻体会的东西, 去对学生进行讲授, 才能自信、自如, 学生也会从任课教师的研究成果中感受到理论的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虽然也有告诉学生“ 是什么”的内容, 但主要是在与学生的讨论中使他们懂得“ 为什么”。而且, 大学生对于“ 为什么” 的回答,应该有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概括。在这方面, 大学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为学生作出样子, 给予指导。我们的职责不仅在于“ 教” ,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 学”。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不仅在于“ 学会” , 更重要的在于“ 会学”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 很重要的一点是启发学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自己独立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应该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同教材形成一种既统一又区别的关系, 教师把讲授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更好地读书、更深刻地思考问题上。为了做到这一点, 我们应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有明确的要求, 而且要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一定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单纯的教学型教师向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转变。我们之所以实行教学组的教师组合方式和专题讲座式的授课方式,其中一个目的在于减轻教师在课时上的压力, 而提高科研方面的要求。有的同志向我提过一个问题, 那就是, 你们北大这样做, 是不是老师讲不了整个一门课, 只会那几个专题呢我的回答是, 我们讨论的问题不是教师能不能讲一门课, 而是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一门课的学习, 得到最好的教育, 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提教学质量问题的。如果就一般水平的教学, 我们用不着担心, 哪位教师, 特别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 他们讲不了一门课我们也不用担心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按一般要求讲不了一门课。但是我们提出建设精品课程, 特别是每堂课都要具有精品的水平, 那就不好说所有的教师都能做到。实际上, 我们的任课教师是在对整个课程有全局了解的基础上, 加上又有集体备课环节的情况下而承担专题讲座。我们还有一个约定, 那就是到了教师对某些专题的研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转岗, 让另外的教师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再研究, 而自己去研究别的专题。这样也促成了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促进。
3、推进改革必须以管理改革为先行
搞活教学管理, 管理方法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实际, 这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 也应该成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突破口。我们的脑筋不能教条, 工作不能死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一所高校有几位教师教学水平高,有几个班次教学效果好, 而对其他教师和其他班次放任自流, 我们要对所有的学生负责, 要想办法把所有班次的教学都搞好, 这就需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 通过新的管理方式, 争取新的教学效果。毛泽东曾经指出“ 按照马列主义的原则, 革命的组织形式应该服从于革命斗争的需要, 如果组织形式已经与斗争的需要不相适合时, 则应取消这个组织形式。”在当前, 应该跳出教师个体考虑问题, 应该有分工、有协作。我们应打破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承包式的教学管理办法, 积极创造条件, 更多地实行教学组的教师组合方式, 以扭转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局面。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讲, 我们不大赞成实行那种简单的“ 末位淘汰”的办法, 而应该创造一种激励教师提高的机制。我们实行教学组式的教师组合方式, 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所有的教师都把自己最好的最有研究的一面亮给学生。这样, 既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而且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北京市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中提出, 要“ 在全市范围内试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聘制度, 建立优秀教师巡讲和示范系统, 推动教师的校际协作” , 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要实行新方案, 管理体制必须要调整。为了适应新课程开设和新学科建设的需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内部管理体制调整为“ 四所一室” 的建制。其中, “ 四所” 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 一室” 即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其中, 从教学管理的分工来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负责全校本科生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硕士生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博士生的“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负责全校本科生的“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课” , 同时负责全校本科生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负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继续负责全校硕士生的“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课”。这四个研究所都取二级学科的名称, 为的是强化教师的学科意识, 提高科研要求, 使每一位教师都要下决心走科研与教学并重的路子。
4、全部工作必须以队伍建设为基础
这里说的队伍, 指的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要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重要是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教师队伍。特别要看到,近年来由于一大批老教师离退休, 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更加凸显, 必须抓紧抓实。我们的青年教师学位高岁以下几乎都具有博士学位、外语好、科研能力强、视野开阔, 掌握了现代科研和教育技术手段, 他们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带来新的希望。近年来, 我们把人事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上来, 既严格要求他们, 又热情关心和积极支持他们,在他们当中涌现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与此同时, 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良性的用人机制, 打破人员单位所有制的局限和教师个体劳动的惯性, 以学院现有的教师特别是知名教授为主, 同时从学院之外聘请一些知名专家为学生授课, 引进必要的竞争机制, 促使教学效果的好转。在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下, 我们正在探索一条支持教师的专业培训、课题申报、学术会议、社会调查、出国访问等方面的新路子。
三、必须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事关重大。这个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更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和长远性, 应努力创造条件,适应落实新方案的需要, 从制度上和政策上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主管单位, 具有自主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由于种种原因, 世纪年代以来, 很多高校原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单位被降格、肢解,有的被划归到某个学院成为二级部门, 有的则被分散到以专业课为主的不同单位。因而, 就出现了诸如党和国家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下不到主管单位,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策得不到兑现等问题。如果不尽快遏制和扭转这种情况, 新方案的实施将失去体制上的保障, 我们所设定的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的目标将会落空。北京大学等一批院校走着另一条路子, 陆续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 它的优越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现出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年月, 到如今已经是第巧个年头。在一段时间里, 一些人对我们使用这个名字有很多的议论, 有人怀疑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能打多久, 有人担心使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名字不便同国际接轨, 有人嘲笑我们不识时务, “ 都什么年代了, 还叫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们的内部也有人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但是, 我们没有动摇, 而是用改革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去争取教学科研、队伍建设的成就。巧年过来了, 我们从实践中尝到了甜头, 也坚定了信心。我们体会, 相比来说, 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一是树立一面旗帜, 一面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它贯彻的是党的指导思想,体现的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二是稳定一支队伍, 一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为主业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 不能乱、不能散、不能垮。三是建设一个学科, 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专业内容的学科。这个学科现在明确下来了, 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相关的二级学科, 这个学科的建设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构建了宽广而坚实的学科基础, 使哲学社会科学系统形成了更加合理而完善的学科布局, 给理论建设和理论工作队伍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平台, 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四是开设一类课程, 一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类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 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五是培养一批人才, 一批以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职业的人才。这批人才的培养和壮大, 对于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 对于加强和改进各行各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 这里讲的“ 一批” 是个大概念, 严格说来, 应该是“ 一批又一批”。从管理体制上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里的一级学院, 不仅学校给予其他各个学院的政策都能享受到, 而且由于这个学院受党政双重关心, 还能得到某些特殊的政策。特别是, 在北京大学, 学校领导把管理权下放到学院, 领导干领导的事, 主要是政治方向领导、大政方针领导。学校领导把为基层服务作为主要内容, 并责成学校教务等部门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 而对于教师的课时应该怎样定、讲课费应该定多少、类似这样一类具体问题, 学校支持学院自己提出方案, 自己解决问题。, 这种把领导和管理有机统一又相互区别开来的做法, 合乎马克思主义领导学的基本原理。这样做, 既使领导从日常的管理中脱出来,又极大地调动了学院基层的积极性。我们高兴地看到, 年月中国人民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年月南开大学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之后,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就不那么孤单了。特别是年以来, 贯彻中央《关于繁荣__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 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相关二级学科的设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整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相联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很多高校成立起来, 到目前为止, 已经接近家, 而且还有进一步壮大的趋势。这是一个好的兆头, 一个新的气象。在有条件的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适应了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 标志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我们的学院敢于并愿意使用马克思主义的名字, 既反映了我们的自觉, 也说明了我们的自信。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不应该藏起来, 而应该高高举起。我们不要去责怪世界上不少人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对马克思主义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而应该像邓小平那样坚信“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2]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选自 《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