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验性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历经六十余年,至今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环境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通过市场和教学理论验证各时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需求。如今,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环境设计专业学科教学方法和效果又变得更加多元和模糊。这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一场新的挑战。
关键词:交叉学科;实验性教学;主动性学习;乌托邦思维
一、引言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了装潢设计系,它是我国最早开设系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之一。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该校的环境设计专业经历了室内装饰(1957年)、建筑装饰(1961年)、建筑美术(1963年)、建筑装饰美术(1964年)、工业美术(1975年)、室内设计(1984年)、环境艺术(1988年)、环境艺术设计(1999年)系名的八次变更。这也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1]。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边缘学科,它既需要一定的审美感性思维成分,也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支撑,因此,它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渗透性。[2]环境设计专业包含环境行为学、城市规划、建筑学、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设计美学等多学科课程。事实上,环境设计专业又会因艺术类院校和工科院校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上的差异而衍生不同的专业技能和研究方向。正是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带来了教学上的差异性。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现状
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639所本科高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类型主要为综合类院校、综合型艺术类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尽管我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庞大,但在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资源、学生素质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出现这些差异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
1.高校类型的差异。我国高校类型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教学背景与教学要求。研究型高校一般是以培养国内最高层次人才和研发最前沿科技为目标。但绝大部分的高校属于应用型高校,它们以服务社会和市场为目的[3]。教学上,授课人根据社会和市场的标准进行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对于知识拓展和思维的延伸。2.学科建设的差异。由于高校类型的目标和定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各学科的建设会结合学校的自身发展考虑。由于研究型高校注重的是各个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与综合实践,因此,学校对于各学科的建设都会给予足够的支持。但应用型高校则难以实现学科建设之间的良性平衡。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都有所忽视,并且普遍存在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师资储备力量不足、没有合理的教学定位以及缺乏相关的科研项目支撑等问题。3.教师与学生的差异。研究型高校一般具有完善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科研教学资源,因此利于开展各项科研工作,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但是,大部分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足,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因此无法满足高质量的教学任务。4.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的差异。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分析,大部分研究型高校(包含部分综合型艺术类院校)除了要求学生具有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并开设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会要求学生掌握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方面相关知识。在毕业设计(创作)阶段会基于思辨能力、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知识拓展能力以及图形(符号)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一些应用型高校的环境设计教学方向仍然十分模糊,学生进入毕业阶段仍然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甚至缺乏设计思维和设计表达能力。
(二)影响各高校环境设计课程教学的外部因素
1.地理因素。研究型高校一般分布于我国的一线城市或省会城市,因此,高校和城市之间能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的教学环境。而相当部分应用型高校分布在省会以外的城市,因此,在信息的获取速度及城市资源的利用程度上存在较大差距。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而言,往往需要一定的信息资源,即便我们身处于网络信息时代,但缺乏现场的体验无论是对于授课者还是学习者都会产生负面的教学效果。2.政府因素。高校所属部门的差异也会导致高校科研的资源和效率有所不同。比方说,部属高校一般在教学改革探索、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可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因而此类高校能够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教学资源上具有一定优势,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平台获得更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的机会。而省属及以下高校能够获得的国家或政府的支持则十分有限,学生除了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3.市场因素。市场因素无形中也会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质量。由于高校之间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的都有所不同,因此所从事相关的环境设计工作也会有所差异。人们普遍认为应用型大学的毕业生适合于操作难度较高的设计工作。要运用较为复杂的社会学及环境设计专业知识去解决设计问题的工作,需要对相关人员的综合能力、毕业院校以及学历提出一定要求。
三、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实验性教学
(一)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学生们经常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
1.实践能力不足。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动手能力以及对社会和客观事物的关注和思考,因此,在课程中涉及实地考察、社区调研、社会实践等方面往往出现缺乏实践经验和积极性等问题。2.审美能力不足。近些年,一部分考生需要通过报考艺术类专业才能获得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因此,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能力和审美能力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此外,一些高校教师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致使审美意识无法正确地传递给学生。3.知识储备不足。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跨界学科,它具有边缘性与综合性。理论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地阅读相关文献著作,寻找自身的学习方向。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和能力,一些学生甚至在步入高年级的学习阶段之后仍然没有养成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因此,知识储备的能力成为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渐拉开距离的要因。4.创造力不足。学生由于在进入高校以前一直都以应试教育为培养目标,因此“求同”的价值观严重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此外,一部分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缺乏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过早地进入商业实践,在设计意识上形成了“妥协”的心理。这同样影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5.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获得团队合作的机会,例如竞赛、社会调研、课题研究甚至参与实践项目等等。大部分学生在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专业分工不明确、过度依赖他人以及思维无法统一等现象。这也是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学生产生被动学习的原因在于教学思维僵化、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过度地要求学生考虑实用性和经济性往往会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阻力。特别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仅需要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需求进行实验性教学。
(二)实验性教学
1.实验性教学的概念。本文中的实验性教学是指能够突破产学研(IUR)一体化教学模式,相对弱化市场在教学和专业实践中的比例,授课者通过挖掘各个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能力和兴趣,并且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地去接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2.实验性教学的作用。实验性教学的最大作用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主动式学习(active.learning),摆脱外界干预,在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能够相对独立地、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诉求、分析、探索、评价等来实现学习目标。另外,实验性教学有助于学生们系统地、深入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3.实验性教学的意义。实验性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所体现的教学成果往往是为了在未来形成一种概念模型和理想,但在教学上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快速满足产品市场化、商业化的效果。由于学生长期受到了标准化、模式化的教育和评判,在表达自身立场的问题上缺乏自信心。实验性教学又具有相对的开放性、未来性、主动性等方面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实验性教学更多的是趋向对知识的真实体验和思考,在实验性教学过程中还能够突破学科界限,结合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等学科从而获得多样的教学形式。但实验作为回归人类自身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的途径,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艺术设计领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因此,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应当提倡实验性教学。
四、环境设计专业实验性教学的实践
长期以来,一部分人认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是以商业实践为目标,这是由于设计专业范畴的相关学科都需要通过满足用户要求为前提进行实践。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环境设计不应该追求实践过程中以形式美感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通过理论研究方法进行教学。实际上,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不应该过度强调商业实践教学,也不应该偏向理论研究教学。如果过早地让学生将环境设计理解为实用艺术,那么学生可能会出现过早地依靠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参与商业实践。导致的结果会影响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效果以及对专业知识研究的深入程度。相反,过度地通过理论实践渗透,学生们也可能会失去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实验性教学是建立在培养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验性教学所提倡的并非建立一种以商业实践教学或理论研究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要相对弱化它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并且根据课程的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适当地介入应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教学方法。另外,实验性教学兼顾了对课程前期、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以及课程后期的效果反馈、传播与评价。下文,笔者将分析在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运用实验性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条件与人才培养方案
2014年,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成立,独立于过去设计系环境设计方向。目前,学院拥有环境设计专业学生128人,.4间专业课教室。未来学院新艺术楼的建成,环境设计专业基本能够满足校内实验性教学的空间条件。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岭南师范学院作为教学型大学,其中师范类本科教育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环境设计专业在专业学科建设上要劣于师范类专业。由于教学型大学主要承担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因此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成为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
(二)实验性教学在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开展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尽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体验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性教学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获得相应的教学体验,弥补学院在专业教学方面的不足。1.基础课程中的实验性教学思考。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包含造型与设计基础、构成设计、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空间与形态、人体工程学以及工程制图。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入学后首要接触的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述和实操进行教学。其中,造型与设计基础、构成设计课程,是基于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下设立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几乎涵盖了理论和实操。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在机械式地学习,作品中能够看到独立创意的部分很少。一些学生甚至在迎合授课者的风格喜好进行创作,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即使是专业设计的基础课程,授课人同样可以利用实验性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基础课程大部分都是专业理论,学生通过死记硬背难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活用的效果。因此,针对学院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尝试利用下列教学方法。(1)二次学习与思辨讨论。设计专业理论往往反映的是某个特定时期某些设计流派或学者的主观思考,学生们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无法掌握知识,一知半解。因此,针对专业理论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求学生课后能够通过相关书籍、网络信息或展览等渠道进行二次学习,深入研究,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课题辩论,这样在解决学生对于知识信息巩固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此外,利用思辨讨论的课堂形式能够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提升自我立场。(2)课堂实践。对于具有设计实践环节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求学生了解题目信息、设计概念以及可行性等等。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调查及小组讨论来确定设计,制定实践规划和制作视觉表现形式。学生需要通过实物模型或图像表达的方法体现思维。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只有不断围绕制作、展示、讨论的形式进行,才能实现完整的实验性教学过程。(3)课程思考与评价环节。在有限教学时间中,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思考与评价的教学环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大部分课程无法在结课时获得作品展示的机会,因此,实验性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课程汇报展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同时,课程汇报展也是授课者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2.核心课程中的实验性教学思考。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空间与形态、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及毕业设计等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学生在课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设计实践。在过去的教学中,围绕理论、实践、汇报、点评等环节进行教学的方法日渐式微,机械的、浅层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讲授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显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学生在课程中应当更多地学习与社会学、哲学相关的知识。此外,应培养学生通过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开展社会调研、讨论与评价以及通过社会交互等方式应该出现在课堂中。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实验性教学方法,我们得出以下教学思考。(1)增加实地调研在课程中的所占比例。核心课程的教学对象一般是高年级学生。因此,课程专业考核不能仅仅是操作技能和形式的评价。适当地增加社会调研在授课过程中的比例能够培养学生的考察能力,与社会沟通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洞察力等等。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收集也能使设计实践具有更强的说服力[4]。未来学院新艺术楼的建成,环境设计专业基本能够满足校内实验性教学的空间条件。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岭南师范学院作为教学型大学,其中师范类本科教育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环境设计专业在专业学科建设上要劣于师范类专业。由于教学型大学主要承担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因此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成为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培养目标。
(二)实验性教学在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开展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尽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体验上存在明显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性教学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中获得相应的教学体验,弥补学院在专业教学方面的不足。1.基础课程中的实验性教学思考。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包含造型与设计基础、构成设计、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空间与形态、人体工程学以及工程制图。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入学后首要接触的课程,主要通过理论讲述和实操进行教学。其中,造型与设计基础、构成设计课程,是基于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下设立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几乎涵盖了理论和实操。但在过去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在机械式地学习,作品中能够看到独立创意的部分很少。一些学生甚至在迎合授课者的风格喜好进行创作,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即使是专业设计的基础课程,授课人同样可以利用实验性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基础课程大部分都是专业理论,学生通过死记硬背难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活用的效果。因此,针对学院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尝试利用下列教学方法。(1)二次学习与思辨讨论。设计专业理论往往反映的是某个特定时期某些设计流派或学者的主观思考,学生们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无法掌握知识,一知半解。因此,针对专业理论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求学生课后能够通过相关书籍、网络信息或展览等渠道进行二次学习,深入研究,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课题辩论,这样在解决学生对于知识信息巩固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此外,利用思辨讨论的课堂形式能够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提升自我立场。(2)课堂实践。对于具有设计实践环节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求学生了解题目信息、设计概念以及可行性等等。学生需要通过反复调查及小组讨论来确定设计,制定实践规划和制作视觉表现形式。学生需要通过实物模型或图像表达的方法体现思维。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只有不断围绕制作、展示、讨论的形式进行,才能实现完整的实验性教学过程。(3)课程思考与评价环节。在有限教学时间中,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通过实践、思考与评价的教学环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由于大部分课程无法在结课时获得作品展示的机会,因此,实验性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课程汇报展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同时,课程汇报展也是授课者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2.核心课程中的实验性教学思考。岭南师范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包含空间与形态、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及毕业设计等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学生在课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设计实践。在过去的教学中,围绕理论、实践、汇报、点评等环节进行教学的方法日渐式微,机械的、浅层的教学方法和理论讲授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显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学生在课程中应当更多地学习与社会学、哲学相关的知识。此外,应培养学生通过设计来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开展社会调研、讨论与评价以及通过社会交互等方式应该出现在课堂中。对于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通过实验性教学方法,我们得出以下教学思考。(1)增加实地调研在课程中的所占比例。核心课程的教学对象一般是高年级学生。因此,课程专业考核不能仅仅是操作技能和形式的评价。适当地增加社会调研在授课过程中的比例能够培养学生的考察能力,与社会沟通的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洞察力等等。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收集也能使设计实践具有更强的说服力[4]。(2)加强社会、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三方联系。社会作为设计实践的根据与蓝本,学生需要通过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相关设计的信息。高年级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协调能力。环境设计专业与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核心课程中要培养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感知和探讨成为环境设计教学重要的议题。(3)丰富实践成果的视觉表达。环境设计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现象学和社会学的视觉化表达,通过图像信息将复杂的逻辑思维形象化,从而提高人们的可读性和理解性。设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图像表达能力。因此在实验性教学中,实现信息可视化是我们的教学目标[5]。此外,与大部分应用实践课程不同,设计教育课程中的可视化的表达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在空间形态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通过实体模型、即时性的草图记录、视频动画、综合材料等体现设计思维。(4)通过公众课堂分享学习成果。课堂分享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知识的思考和掌握的一种形式。在课程中,我们通过课堂或社会平台对课程的知识进行公开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主动思考的机会,并获得一定的话语权。此外公众课堂也能够实现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达到知识传播、资源分享的目的。
五、关于实验性教学手段拓展策略的建议
(一)跨学科界联合授课
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教授.Ken.Friedman认为,当代设计教育催生于多维度的背景下,设计既要服务于民主社会,同时还要重塑社会。目前,设计环境处在后工业化与工业化时期,我们在兼顾传统工业的设计和生产的同时,还需要应对社会和个体的服务需求。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便利和多元,如果我们仍然运用相对孤立的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背道而驰,结果将会限制专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6]。芝加哥艺术学院第一年设计课程实行让学生广泛关注艺术学及人文传统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建筑和设计的学习与艺术联系起来。此外,我们还可以联合不同专业的学生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授课和实践,增加学生们的跨学科交流机会。
(二)采用新的教学技术
实验性教学的特征是要求学生们利用多种体验方式去获得知识。在长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我们基本是通过图片、展板、动画以及实物模型来实现概念的物化。随着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VR技术的利用,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虚拟空间的视觉效果。此外,网络教学也能突破场地和时间的界限展开教学。
(三)教学信息社会化
在实验性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相关的信息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类专业院校每年都会将毕业设计展以及各种主题展览向公众开放,目的是为了将教学成果及各种文化成果传递社会。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还通过开放创意实验室(Fablab.Shanghai)实现跨学科讨论及公众参与。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相关网络平台共享教学信息。
(四)教学观念本土化
在以西方设计教育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下,设计效果产生了同质化的负面效应。当前的环境设计教学所呈现出来的现实效果让我们的都市变得千城一面,范式的设计教学缺乏对本土文化的思考。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对本土化设计教学的研究和关注。2017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不断实验”实验教学展。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认为,中国建筑教育体制与方式存在不足,大多以模仿为基础,教学缺乏对自身的思考和独立的立场与态度。而教学展览的目的是引起社会和教育界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关注和反思。另外,本土化的设计教学也能够让地方院校根据自身特色,利用地缘优势展开一系列教学及科研活动,实现自身价值的挖掘与提升。
六、总结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从根本上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在学术创作与市场关系相互矛盾的状态中,我们所接受的视觉信息缺乏思考,同质化现象泛滥。我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设计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不断地进行实验和探索。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无数实践案例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开放性、探索性和不确定的实验性教学环境下才能发挥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中国设计,经历了世博会和亚运会之后,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及认可。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和机遇中,环境设计专业的实验性教学无疑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催生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任艺林.从室内设计到环境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历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3-8.[2].王彤.跨学科多专业协同融合下的综合实践教学改革[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1-7.[3].何建坤,周立,张继红,等.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模式研究与证实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8.[4].日本建筑学会.建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指导[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44-126.[5].石萍.实验性设计课题的探索[J].装饰,2009(07):122-123.[6].王丽.国内外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64.
第二篇:高校转型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根本,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技术转型下的学科教学改革。文章以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阐述了当前转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实际尝试。
关键词:转型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1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环境设计专业会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时段,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如三大构成、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电脑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概预算、室内设计等课程,上述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人为目的的。在不同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以上课程的培养,是学生与社会接轨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完成从高校走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时段[2]。通过笔者近3年深入企业的调查结果,上述的培养方式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相比存在差异。突出表现在由学生到职员身份转变的初期,不能实现与社会的快速对接。从而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完全胜任当前的工作,增加了公司培训的时间,变相增加了时间成本。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目前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效果缺乏科学评价。环境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师资力量、硬件配置等原因,部分教学实践环节与当前企业最前沿的设计流程相脱节,专业课程过于注重形式,缺少对实际效果的验证,以上诸多原因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2)实践方式守旧,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的思维。实践环节仍沿袭普通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一般由教师虚拟命题,整个实践过程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校内完成,方案优劣的标准一般高度依赖于画面效果的好坏,偏重方案的创意。由于是教师虚拟的题目,无法对方案实际环境进行过多关注,疏于对方案可行性的考量。众所周知,环境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如何评价一个方案的优劣,不能简单以方案画面效果为准,更重要的是由装饰材料、施工工艺、灯光配置、方案表达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综合以上因素都要依据工地的实况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任何脱离了工地实况的设计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在实际施工操作过程中,施工环境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是可能直接影响到方案是否可以成功表达的因素。所以,当这种虚拟命题实践教学获得的方案真正用于施工的时候,很大可能会因为场地的原因而增加施工难度或改变原定方案,直接导致所谓的“飞机稿”的产生[3]。
2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经验
面对转型,许多兄弟院校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面也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如常熟理工学院利用“课题式”教学方式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把培养具有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环境设计师作为专业培养目标,再把目标分解到不同学年效率完成。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在进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时,注重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形成“重过程,强实践,树团队”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长春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则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强调适应行业需求,制定了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课程体系、学生工作室、以赛促学、以赛代练等系列教学措施的改进升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4]。
3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响应教育部对转型高校向应用教育转型的总体方针,科学效率地开展教学活动,笔者针对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现行教学模式提出如下改革观点。
3.1以应用型理念为主导,科学改革教学内容
深入开展对本专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在此基础上以专业全体教师、业内人士、在校学生、毕业学生研讨论证的形式,认真学习国家关于高校转型的相关要求,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对本专业课程进行合理优化的再配置。通过改革,力图使学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科学健康地发展。
3.2培养双师型人才,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教师的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5]。在此之前,由于高校人才引进计划的相关规定,所引进的教师大多毕业于研究型高校,这些教师就读期间主要偏重理论研究,毕业后直接担任教师工作,普遍缺乏设计实操能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工作地开展。若要好学生,先要好教师,学校应加大力度鼓励和培养双师型人才,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教师可以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专业实操技能的掌握。此外,拟通过政策导向,鼓励支持教师到生产实践的一线去学习,时刻关注相关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业内动态,及时汲取营养。可以尝试建立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创作、社会进修相结合的交替进修制度。保证教师队伍教学、科研、实践、进修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教学水平落后于市场需求的现状。
3.3切实提高硬件建设,创造良好教学环境
以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为例,教师讲述装饰材料的种类环节,由于受课堂的局限,在授课时往往只能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讲述,图片就变成了同学们获知装饰材料种类的主要途径。众所周知,学习、认识装饰材料,仅仅观察其外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价格、参数、质地、特性、用途等方面加以了解。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是难以达到上述效果的,拟提议学校建设装饰材料展览室,使同学们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些材料,再加以教师辅助讲解。依据上述思路,对现行的课程加以分析,倡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先导,更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对目前教学硬件所存在的短板进行改进,真正的践行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
3.4依托地方产业优势,倡导校地协同
在“三段式”教学模式的专业设计、专业实践环节与校外实习基地单位紧密协作,让学生亲身深入到一线的企业中,将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拓宽课堂的广度。实行以教师为主的案例教学方式,企业相关从业人员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多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依托梧州六堡茶、宝石等产业优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让师生走出教室与校外课题项目工程师结队,成立课题小组[6]。先后参与了梧州南站室内空间改造方案设计、六堡茶博物馆方案设计,合作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始终保持与市场导向同步的人才培养方式。同时,定期邀请业内人才进驻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使师生及时了解业内发展的前沿动态。
4梧州学院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上述改革手段,力求达成教学理念新颖化、教学管理企业化、教学成果市场化的目的。改变以前简单的课堂教学,把大量的工作放在课外实验、实训上。教师引导学生,把国内外先进、成功的模式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提倡参与企业设计活动,了解企业的管理、运营方式[7]。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竞赛,在“第一届广西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大赛中,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斩获颇丰。荣誉感和成就感的获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学改革深入、高效地推进。
5结语
切实做好转型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运用前文所提出的相关理念,使教师、学生、企业产生互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地方产业、文化优势融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改革,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影响力与知名度也逐年提升,高考报录比与就业率位列学院前茅,对梧州学院设计类其他专业具有借鉴价值。同时也希望能为其他转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1]方倩琳,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6(11).[2]雷光,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新模式[J].沈阳:美术大观,2011(1):164.[3]刘玉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课程思考[J].哈尔滨:教育探索,2003(4):71.[4]嵇立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湖南包装,2018,33(02):106-107+117.[5]吕微露,黄韵,刘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改革初探———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J].北京:装饰,2011(2):139-140.[6]孔庆君.如何提高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兼评《环境艺术设计概论》[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16(7):111-112.[7]董黎.高校课程教学结构设计研究———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18(3):2.
第三篇: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需求出发,剖析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融入“创客教育”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创客教育视域下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探索“环境设计与市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考评机制,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客教育;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时代的主题。高校尽可能将“创客教育”纳入教学改革和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将环境设计教学与创客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合学生创新创业的新思路。
一、创客教育与环境设计
(一)环境设计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方向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设计公司、房企、学校和艺术机构,从事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设计管理和教师工作。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也有少数专业技能强的毕业生创办美术高考培训班或者工作室,靠培训或承接绘画业务谋生。更有极少数者开网店承接绘画、设计等业务。总的来说,大多数毕业生仍然从事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工作。
(二)创客教育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新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环境设计从业者依靠互联网平台,全方位的拓展就业思路。互联网思维对环境设计的传统模式造成巨大影响,使得设计的准入门槛变得更低,竞争变得更大。这要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专业技能外,还要有创新意识和营销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三)环境设计教学中创客教育的体现
创客教育是一种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环境设计教学而言,要体现创客教育的理念和思想,使学生全方位得到锻炼与培养。许多大学生通过注册微型企业或其他形式的创业渠道开展业务,其中有不少人取得了成功。但创客教育并不鼓励学生都去创业。创客教育的本质在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与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四)创客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校对创客教育不够重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由专业部门管理。无论是高校就业办还是学工部都不可能完全胜任对学生的专业指导,而专业教师又对创客教育的理念和操作流程不是很熟悉,这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对称和极大的浪费。此外,创客教育还存在缺乏优秀师资、课程体系、配套设施与多元化的考评机制等问题。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创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综上所述,创客教育给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带来许多益处和借鉴,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我们可以将创客教育作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并通过以下途径对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依托具体的实践项目和校企合作,突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置身于教学组织结构的核心位置,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鼓励学生结合当下的新材料新技术,创作出高水准的教学成果与设计作品。
(二)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完善动力机制
“实用、开放和整合”的创客教育理念正好与环境设计专业应用型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这就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积极创造好的条件。首先,尽快出台创客教育的顶层战略规划。其次,构建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促进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学模式的带动作用。再次,完善创客教育必须的软硬件设施条件,为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必要条件。
(三)完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融入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当前高校创客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模式都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体系。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首先,高校环境设计要打造针对性强的创客教育课程,融入多学科知识以及创新思维训练。其次,创客教育课程体系要分阶段开设。再次,实践教学中增加财务、网页制作与设计、文案策划、头脑风暴等创新训练内容,让不同学科相互渗透,使创客教育能够为学生更好的接受。
(四)探索“环境设计与市场”实践教学模式
互联网+环境设计的市场模式前景一直被看好。首先,通过课堂讲授、外出考察调研,让学生直观了解环境设计项目运作。其次,运用互联网平台、微信等方式进行线上销售,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和业务营销出去。再次,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老总来讲授设计学、市场营销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案例。最后,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设计市场的方方面面。
(五)改革评估机制,实现评估方法的多样化
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考评机制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期末考试为主,高校可以借鉴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机制。首先,教师评估、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价被用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成绩。其次,对学生的作品、展评与答辩等方面进行平时和终期考核。通过多元考评机制,将学生在课堂上难以量化的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更好的表现出来。第三,将教师教改的绩效纳入环境设计专业目标评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结语
互联网的进步催生了创客教育的热潮,新时期高校正好借力创客教育模式,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高校环境设计创客教育以创新实践为核心、以学生创新思维拓展为主体、以就业导向学习为基础,积极探索构建高校环境设计的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教育研究,2016(4):12-24,40.[2]黄兆信,赵国靖,洪玉管.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40-43.[3]万超,魏来.创客教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14-32.
第四篇: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教学公司”模式构建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教学公司”模式构建
摘 要:新加坡首次提出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新教学模式――“教学工厂”模式。在我国高校的教学中,教师讲授理论课为主,实践教学处于过渡阶段,专业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轨,毕业后的几年内都无法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基于以上问题,受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启发,以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背景,探索构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 “教学公司”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于新型环境设计人才的要求。
[本文为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
环境设计是以建筑为母体,向界面内外两个空间扩充相互影响而形成的设计。就我国来说,环境设计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此外,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广场设计、街道设计、景观设计、公共造型艺术、规划设计等均属于环境设计范畴。环境设计专业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人才能力要求的多元性,在理论知识完备的基础下更加强调综合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在环境设计教育中不应只是单一传授设计方法和技艺,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上,需要着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一、我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在当今社会变革的情境下,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问题愈发突出。尽管艺术设计属艺术类大学科,但艺术教育并非艺术创作,要尊重艺术个性教育的同时,注重教育规律及共性特点[1]。环境设计专业大多基础薄弱,培养方式更是追求速度而非质量,教学偏重理论授课,实践教学处于过渡阶段,不甚完善。学生缺乏实践,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轨,学生不能清楚了解项目具体的运作,增加了学生参与和了解项目的难度。其次,教学内容分散,每个课程的知识点是独立的,教学没有连接性,没有办法直接进行整合和运用,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接受知识不系统,直接就影响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熟练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导致人才培养对于社会中人才的需求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无法快速融入社会,社会对于环境设计大学毕业生的认可度偏低。这就更需要院校能够真正根据国家的需求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的设计能与市场融合变通。
目前国内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传统教育目标单一。高校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不明确,专业教学内容缺乏区域特色,人才培养缺乏实践锻炼,导致学生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接不够紧密[2];在广西区内高校环境设计学科专业设置中,数量多,质量较低,办学质量及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培养目标设计笼统,缺乏对创造力思维的培养,缺少各院校的培养特色[3]。目前国内对于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借鉴主要应用于高职专业,主要要求学生具备职业技术能力,缺乏专业的研究能力。
二、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分析
为适应社会对于环境设计人才的需要,我们研究学习了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以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中借鉴新加坡“教学公司”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学生学习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专业知识,而是主动汲取知识,主动进行思考。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使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紧紧结合。
“教学工厂”模式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并通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后所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并不是指直接在校内设置实习工厂,让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去实习操作,而是指一种新型教学思想。将学校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真实的项目设计和生产来达到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让学生直接参与到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为学生打造一个全面的工厂式学习环境。简单来说,就是为学校引进工厂的模式,创造一个类似工厂的教学环境,学生在教师和工人师傅的指导和训练下进行实际生产操作。学生也可自行选择通过际生产能够学会并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的课题进行学习。让学生落实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技能水平,结合理论与实践,在工厂的生产模式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便于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更便于学生与未来实际工作岗位的接轨,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与社会。
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基本做法及功能:
1.教师角色由“教”转向“导”的操作方法制定,制定教师师资资质规范,促进教师自主学习,保证“教学公司”模式的有效实施。
2.由“教学学校”转型为“教学公司”的教学模式制定,把设计公司的运作方式灵活运用到我们学校的教学中,达到学校与社会及时接轨的目的。研究如何采取公司的人员搭配方式进行学生分组、采取公司的职责分配制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任务分配、采取公司的工作程序制定学生的实践学习程序,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公司”体系。
3.学生由“统一学习”转向“交叉学习”的学习规范制定,根据学生的职责范围和实践过程,制定学生交叉学习的时间范畴和错开学习的内容,迫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互相沟通协调,达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目的。
4.由“教师评分”转向“多元评分”的评分办法制定,根据学习小组整体表现对小组进行评分,由个人表现在小组分数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浮动得出个人分数。评分参与者除了传统教学中的老师以外,所有学生及聘请公司专家参与评分。
三、高校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应用
将在景观园林设计基础这门课中,我们初步尝试模拟“教学公司”模式,把设计公司的运作方式应用到教学中。
首先是理论教学,我们用5个课时的时间简要学习了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学的支撑专业、景观设计师的工作领域和企业以及景观设计的要素。
教学采取设计公司的人员分工搭配方式,将学生划分为设计组、采购组和施工组,分别负责不同工作任务,三人一组,共同负责一个虚拟项目。项目的选址为南宁市内任意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后进行设计和规划。小组成员既要独立完成各自任务,又要协调与组内其他成员的工作,充分实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由“统一学习”向“交叉学习”进行转变,通过模拟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的过程,根据小组内每位同学所负责的部分,制定学习内容,分配项目任务,促使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沟通协调,由此提高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求知,在具体方案实施操作过程中,主动攻克自己的薄弱环节。由于项目中涉及多个学科,需要三人沟通协作完成,因此也强化了交流沟通和对想法的表达能力。而且由于项目质量要求较高,促使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解决项目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主动学习探索,获取知识。
“教学公司”模式的应用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更加完善有效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公司的运转、各个环节的衔接,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有效加快了教学与社会的接轨进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促使同学们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科最新知识和学科前沿动态。增强合作精神,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校教学与社会、企业接轨。与社会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深入了解企?I和工作岗位,有利于同学们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广西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本地区发展需要,创新设计教育。人才综合性教育是设计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与关键环节,深化教学手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牢固基础。
现代社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广西地区的高等院校,培养出知识技能兼备的综合性创新人才,要求广西高校积极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探索,提高教育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还有利于解决广西“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五篇: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该文基于民族文化设计理念的角度,探讨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方法。在民族文化设计教学理念研讨、民族特色内容挖掘、教学方式探索、项目引导、教学内容服务地方、本科与硕士培养体系衔接、课程评价机制改进等几方面深入挖掘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有利于达到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共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发展的教学改革目标。
关键词:民族文化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改革
截至2016年,全国开设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超过300所。近年来,虽然人才市场对环境设计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在就业问题上,环境设计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从地方高校来看,为了满足地方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就需要突出地方特色,更好地支持地方发展建设。在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中引入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从培养专业基础能力、突出专业培养特点的角度重新思考熟知的环境设计专业,明确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以拥有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会成为必然趋势。
一、目前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
通过对地方环境设计一线用人需求的调查,设计企业需要的是真正拥有实践性设计能力的技术人才。实践性设计能力包括基础设计能力与满足甲方特殊需求的特色性设计能力。目前,地方高校培养的环境设计专业的部分毕业生仅仅能完成基础性环境设计,而不能完成特色性方案设计,这导致其进入工作单位后只能成为设计辅助人员,而不能成为独当一面的设计师。这凸显出现有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专业特色不突出地方高校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突出艺术理论基础和基础创意启发,缺乏民族文化设计意识培养。目前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偏重基础设计能力培养、忽视民族特色性设计能力的问题。由于环境设计是应用型、综合型学科,人才培养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贴合当地的具体需求,培养出具有民族特色设计能力的人才。
2.环境设计教学模式雷同目前,一些院校的环境专业课程结构设置雷同,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性、工程技术性、多学科交叉的学科,这要求教育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打破固有的艺术类教育方式。环境设计类学科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素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尝试。在完成基本设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导入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教学模块,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突出设计基础、融入民族文化,突出环境设计的教学特点,破除雷同的教学模式。
3.环境设计与民族文化设计之间缺乏衔接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联系,难以激发学生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设计创造力。环境设计是涉及建筑、规划、景观空间、室内空间设计的复合型专业,但现有的课程体系缺乏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学生掌握的是孤立、片面、零散的知识,没有突出的设计主题将这些知识贯穿起来。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未能形成特色鲜明的体系。
4.环境设计教学内容与地方人才需求脱节环境设计专业以往的教学模式相对死板,教学内容与地方实践性设计项目要求脱节,使其成为高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如果仅仅调整局部教学模式和方案,没有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改革出发,环境设计人才培养很难满足广西地区环境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
为了满足地方性环境设计人才需求,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需要积极探索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有效保障教学质量。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通过民族文化设计教学理念研讨、民族特色内容挖掘、教学方式探索、项目引导、教学内容服务地方、本科与硕士培养体系衔接、课程评价主体转换等方面展开。
1.在环境设计教学上融合民族文化、地域特色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教学理念中融合民族文化设计的教学理念,引导师生拓宽视角,从更高的设计层面看待环境设计专业,从观念上打破以往课堂上仅关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的弊端,而是将民族文化全面引入环境设计的整体教学,力求从过去强调课堂基础设计能力的教学,转变为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统一,引导学生在不同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的设计项目中,学习与了解项目文化背景和地方用人单位的针对性实际需求,并运用到环境设计教学。
2.在环境设计教学中修订与之对应的特色教学方案环境设计专业要调整和修订原有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原有的教学课程中适当增加民族学、社会学等类型的教学课程,同时,在传统环境设计课程中增加融合性专业设计内容(如,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室内设计与广西传统民居室内装饰的关系、景观设计与特色城市风貌的关系等衔接内容),让环境设计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教学内容覆盖面更广阔。在具体的设计教学模块中,如园林设计、道路景观设计、小型空间设计等,以民族文化设计作为教学体系建立的核心,教学内容围绕如何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特色与环境设计相融合来安排。教学方案的修订,从内容优化与结构优化两方面同时入手,让学生从单一基础能力人才向民族文化设计特色型人才转化。
3.采用科教协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课堂传授教学与民族文化设计类科研项目相结合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多与民族文化研究相关,横向设计项目亦是如此。环境设计教学采用科教协同教学模式,本身就有贴合地方文化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先天优势。在教学上,教师要突破以往单一课堂讲授教学方式的束缚,探究如何利用民族文化设计类科研项目为引导,指导学生参与地方实际项目的具体设计工作,通过具体项目的民族文化背景分析、讲解、分工、项目小组合作设计等步骤,理解民族文化设计在项目中的意义,主动适应地方设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效达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建设的目的。
4.课程教学形式上结合传带教学模式,民族文化设计理念贯穿教学过程环境设计教学本身具备模块化教学的特点,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教师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的方式,教师常选用虚拟课题,要求学生完成相应作业。课程虚拟课题设置会出现课题设计细节不够完善、项目设计场所环境背景信息不足、学生设计成果细节不够、完成度不高等问题。在学生学习方面,学生研究精神与学习兴致也有所不足,尤其是民族文化设计特点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来。目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设计指导。此时,可以将高年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引入低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高年级学生选取毕业设计课题,依据其具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结合模块化课程,引导低年级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5.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核心,增强本科教育与硕士教育培养体系的衔接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内容极其丰富的专业,其包含环境规划、城市区域规划、建筑学、民俗学等内容。单纯四年的本科教育不足以涵盖所有的学习内容。在本科教育中,教师要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核心,将其融入专业课题模块教学,为学生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提前指明研究与学习方向,做好特色体系培养的衔接工作。
6.以民族文化设计教育为引导,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新型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评价机制以民族文化设计为导向,将其作为课程评价标准与评价基础。课程成绩评定由原来单纯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学生评价为主体,结合传带型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对设计成果共同完成评分,达到评分更客观、更公正的目的,从而提高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如,具体评分构成为:高年级学生作为项目组长评分占40%,小组公开答辩成绩占30%,教师评分占30%。
三、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意义
基于民族文化设计理念下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其价值在于改变以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仅关注本专业基础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民族文化设计能力教育、人才缺乏特点、专业缺乏特色等问题。在人才培养层面,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地方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往环境设计教学仅仅从基本设计能力的浅层入手,无民族文化设计思维的设计教育理念。建立民族文化设计特色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效果,突出地方院校专业特点,能够促进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体而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有利于环境设计专业适应当前地方环境设计企业的人才需求,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和设计上加强民族文化与设计融合的设计探究意识;有利于明确学科特点和建立地方高校特色专业。推动教学内容与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的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为高校服务地方提供了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四、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在教学内容中,强调地域与民族文化特点,将民族文化设计理念贯穿教育内容体系的始终。运用融合民族文化设计的教育创新理论,探索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导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教学的效果,最终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文化设计能力特色型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为环境设计专业与地方建设融合发展、树立地方高校专业特色的目标做出积极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吴红梅,陈若茜.民族文化元素与包装结构设计融合的教学探讨.中国包装工业,2014(18).[2]于超.论民族元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渗透.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3]杨琴琴.民族院校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模式探讨.美术教育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