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走快乐的诗歌
行走的快乐
被淹没于车流中
仿佛要与社会脱轨
我们淡忘了
万里长征的艰辛
只记得它的辉煌历程
更忘了那泥泞的赤脚
其实
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
因为你
已习惯车载车送的日子
好想与你
手挽手行走花草间
却又觉得
这个要求好奢侈
五月的天
让行走的快乐
带你去飞吧
把启程的希望
揉进晨起的朝阳
把归途的喜悦
撒进落日的余晖
行走的快乐
疯长着幸福的彼此
行走的快乐
用脚步穿越你的惊喜
行走的快乐
用尺度丈两着你的极限
行走的快乐
快乐着你的快乐
第二篇:行走天地间的情感精选诗歌
朋友,
朋友,我多想打电话去问候一声“最近好吗?”
想了想,想了又想,我锁掉了屏幕。
或许你想要的只是一声问候,一句想念,这也是我最真挚的念想,可是,我不知道你是否还会在偶然间记起我,记起点点滴滴的曾经。
人都说,往前看,往高走,虽然我并没有停留在原地,可是,我依然没有了信心拿过去来讨论现在的感情。
朋友,我们是不是有什麽误会,朋友,可能是现实教会了我们面对与生活,朋友,是不是这样残酷的现实已经折煞了我们薄凉的心,朋友,找个空闲,我们坐下聊聊,点一杯咖啡,沏一壶热茶,不谈过去,不讲未来,没有开场白,没有结束语,天真的聊聊。
我们曾经都一腔热血,认为没有任何做不到;
我们现在都愁满眉梢,认为没有任何简单事。
我们时时刻刻的计划着未来算计着生活,等到明天计划又是落空掉了,我们变得小心翼翼,习惯了唉声叹气。
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又失去了什么。
我们失去了一阵清风,得到了一把尘土吗?
不,我们是撇掉了一阵清风,抓起了一把尘土。
这个世界太寂寞了,这个世界太冷清了。
如果可以,愿我是那一阵清风,不做任何停留,卷走所有哀愁,抹掉一切遗憾。
如果可以,愿我收尽世间单思恋,娶尽世间独想念,做一个,行走在天地间的感情寄宿体。
第三篇:快乐的行走在家访的路上
快乐地行走在家访的路上
演讲者:陈芳
一位教育学者说“教师不仅是学生人格的良师,知识的导师,还应该是心理的医师。要全面洞察学生,为学生心灵把脉;要关爱学生,更要有教育的智慧”。在访万家活动中,我实实在在享受家校互动中闪现的智慧与惊喜,将自已积淀的教育理念传递到每个家庭,与家长、与学生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
家访,让我们找到拯救问题学生的良方。家访中发现,学生的很多问题都与家庭教育有关。“表现不好就挨棍子、表现好就赏票子。”这是一次家访中我的一位学生小峰的母亲对我讲的她的所谓的育儿经验,至今我还记忆犹新。那次家访是提前预约好的,找到他家并不难,可是刚到他家门口,房间里就传来一个兴奋的声音“什么,六万,胡了胡了!”这个说话的人便是晓峰的母亲。我轻轻的推开门自我介绍了一番,她便丢下手中的牌热情的招呼我。通过谈话了解到,晓峰的父亲在外做生意很少管教孩子,而母亲读书少不知如何教育,于是采用这种“简单粗暴”、“金钱奖励”的方式,可是却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功利化。难怪晓峰在学校会目无尊长、满口脏话。后来我们与晓峰的家长多次深入交谈,试图改变他们的教育方式,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多花时间陪陪孩子,用关心和耐心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最深沉的爱,因为人会为爱而改变。
家访,让我们心怀憧憬。邀请搭档,三三两两,提前准备,一个主访,一个记录,当场撰写家访手记。变换着文体记,变换着方式问,访后分享家访收获,劳逸结合,让访的脚步充满新奇与快乐。默契的配合,快乐氤氲。用心整理的家访手记,零零碎碎,原生态地在每个家庭呈现,当众读给家长与孩子们听,收获家长的敬佩与掌声。我们一起憧憬,那一张张并不完美却很真实的文字与相片,倘若在孩子们毕业那天,再次摆放在毕业典礼的课桌上,是否会鲜明地对比出孩子成长的印记,是否会勾起我们每个人对这段共同美好的记忆?
家访,让我们心生感动。我有一个学生叫黄莺,长得白净纤细,看上去清爽整洁。她的父母在外地打工,父母把她托付给独居的奶奶。一天晚上,我们找到她家的时候,她正在昏黄的灯光下趴在床上看书。奶奶的房子是间小平房,中间隔了两小间,进门的一间是厨房,除了炊具外还堆满了其他杂物,里面的一间摆着床、饭桌等,仅留一人进出的通道。这样的环境,与她整洁的形象形成很大反差。她奶奶告诉我们,平时房间的整理都靠黄莺,但是她从来没有埋怨。这个我本以为生活在舒适环境中的干净整洁、好学上进的女孩,看到她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着淡定和超然,我不知道我是用世俗的眼光,把生活条件本身看得太重要太复杂,还是这个女孩太单纯,把周遭的环境看得太随意太简单。离开的时候,我们一再叮嘱黄莺的奶奶:给孩子换一个亮一点的灯泡吧!
家访,让我们心生快乐。小义,是第一个被我们访哭的孩子。面对父母“不给面子”炮轰般的批评,听着我们引导家长注意鼓励的温馨话语,看着我们笔下留情注重正面激励的家访手记,他静静地立在那里,哭成泪人,我们几个大人却乐呵呵的合影。临走前,突然发现房门上贴的白纸上写着:不要叫我起床!我们再也忍俊不禁,大声感叹:原来这就是孩子。这勾起了我们孩时的回忆,重温孩时趣事的快乐。
家访,让我们获取动力。家访活动给予了我当好一名老师的信心与力量,让我重拾工作的热情!每个家庭都很期待老师的到访:几乎所有家长都在茶几上摆满为老师特意准备的水果点心,几乎所有家长为迎接老师的到访都把家里打扫的一尘不染,甚至有家长还特意为我们准备了崭新的拖鞋。这些,都让我深深感受到家长们对老师的尊重和期待。当你用心去爱你的学生时,你会发现,你收获的不仅仅是讲台上的一束鲜花,办公桌上的祝福卡片,耳旁那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您好”„„更多的,是一种为人师者的幸福和自豪!一打开空间,经常会有学生给我留言:“老师,多少次我惹您生气,可您每次都原谅了我,而且从不曾放弃过对我的教育。您要我律己严,待人宽,我会牢记一辈子的。”“老师,是您打开了我的心扉,让阳光照进来,使我能象其他同学一样快乐!”那时我在想:教师职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你播下的是一粒爱的种子,收获的却是整个美丽的人生。
一路传递爱心,足迹见证真情。家访的过程中,还有许多记忆深刻的故事。面对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家庭,如果不是有机会走近他们,我也不能了解这么多孩子背后的环境和家长的想法,也不会凝聚这么多的感动和泪水。每次结伴家访归来的路上,我们的心并不轻松,但我们也更坚定了教育的决心,消除观望、消除隔阂,走近家长、走进心灵,让家长彻底放下不信赖与猜测、放下戒备与对比,理解一所学校在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信赖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善良与智慧,一心一意的与我们老师朝一个方向使劲,必将真正助推我们每个孩子的幸福成长。
第四篇:让“行走的快乐”的写作快乐起来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让“行走的快乐”的写作快乐起来
作者:梁国祥
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2年第02期
本次作文是限时作文,要求在70分钟内当堂完成作文。但事实是,全班45位同学只有13人按时完成作文。“行走的快乐”这道作文题为什么让学生这么为难、这么难为?我们先来看道作文题的审题和立意。
题目中的“行走”既可实指,即人在地上走;也可虚化,即人有目的的行动;当然也可以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比如,人的一生本就是不断行走的过程,或者说,行走是生命的一种姿态。总体上看,“行走”写实相对容易,但难免立意不高而导致文章低幼化;写虚可以将立意提得很高,但如果找不到跟“快乐”相融合的切入点,缺乏充分有力的论证,便很容易导致文章内容空洞。所以,本次作文最好写虚实兼具的“行走”。此外,“行走”的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但从作文的角度看,写个体的“行走”容易上手,也容易写透。
“快乐”是在行走的过程中生成的,亦即是内生的,切不可将快乐生硬地当标签贴。
对高中同学而言,审题要清,立意要高,已不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共识。就这次作文而言,除个别同学外,绝大多数同学的审题是清楚的。比如,他们都能看到题目中“行走”的虚义、实义。这次作文的主要问题不在审题,而在切题、扣题——不少同学的作文旁逸斜出,话题散杂不集中。同样,这次作文的主要问题也不在立意,或立意有多高,而是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有没有“立”起来,能不能让读者接受。
其实,就“行走的快乐”这一题目而言,即使老师提前做审题、立意方面的辅导,学生也不一定能写好这篇作文。因为“行走的快乐”跟我们很多人的生活经验并不一致,甚至完全相悖。也就是说,我们的“行走”往往是不快乐的,尤其是在当下。比如,从实义的行走看,虽然现在的学校大多建得气派而漂亮,但学生在校园内每天都在班级、食堂、宿舍间三点一线般奔命,很难体验到行走的快乐;从虚义的行走看,学生正行走在求知的路上,本来路上有辛苦也有快乐,但残酷的竞争、过重的负担使学生难以体验到“行走的快乐”。所以,本次作文最大的困难是——在学生行走不快乐的时候,却要他们写“行走的快乐”的文章,可谓少年不识“乐”滋味,为了分数强说“乐”。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写好作文,对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我们如果确实无法写“行走的快乐”,那就用逆向的、批判性的思维写行走的“不快乐”——列举行走“不快乐”的现状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进而提出如何才能让“行走”快乐起来。作文中有这样的思维很重要。2011年6月25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几篇《拒绝平庸》的高考优秀作文,其中一半以上的作文都属反思类文章。比如一篇王亚正同学的作文,作者列举周国平、杨丽萍两位当代文化名人迫于“市场”的威力而与世俗妥协,接受平庸的例子,就是一个“反弹琵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值得注意的是,反思类的文章必须有辩证的精神,切忌一“反”到底,开头最好要“正说”,比如,行走是快乐的或本应是快乐的,行走的快乐对人生是极有意义的;然后再转折到反思上去;结尾时要记住再说回来,比如,“正因为……所以,我们更应该……”
举例论证是学生写好议论文常用甚至必用的论证方法。古人讲究“一字立骨”,就现在的学生作文而言,说“一„例‟立骨”并不为过。作文中援引的例子要起到“立骨”之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真实可信,合情合理,最好不要虚设例子。有位同学写《行走的快乐》时,在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失去丈夫的妇女,她对丈夫的离去感到痛不欲生,于是,一怒之下,她报名参加了一场马拉松比赛……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最后还是带着无比自信的笑容跑到了终点。”在这个例子中,“行走”是有了,“快乐”似乎也有了,但就是没有常识、常情、常理。写作当然可以虚构,但不能违背生活自身的逻辑,更不能悖逆人性、人情。
第二,选例恰当并对所选例子(紧扣论题)做精要的分析。本次作文中有些同学援用孔子“行走”的例子,但由于缺少分析,读者只是看出孔子“行走”是有意义的,但看不出孔子“行走”是“快乐”的。而有位同学在援用孔子“行走”的例子时,这样写道:“快乐是需要自己内心极大的动力方可萌生及不断维持的感觉。不可否认,在孔子十多年背井离乡的生涯中,曾经有许多人劝他放弃,但他不曾却步,他每到一个诸侯国都满怀希望——一种“仁”满天下的憧憬,而此份行走的快乐唯己可悟。”从扣题的角度讲,这样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还有一位同学在文中穿插引用三个例子,既精当又虚实兼具:“暴走妈妈”“每天快步行走20公里”是实,感天动地的母爱行动是虚;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青年散文作家李娟“常常到家附近的河边散步”是实,在文学中遨游徜徉是虚;史铁生残疾后“无法行走”是实,用文字行走在每一个读者心里是虚——无论行走是虚是实,但快乐都是实实在在的。
写好“行走的快乐”这样的作文,审题立意固然重要,但基于逻辑的反思、辩证的思维则更重要。
第五篇:我在行走之中找到快乐
我在行走之中找到快乐
江苏省淮阴中学2019届高一(16)班周奕含
暖日醉人意,轻风撩人心。闲来无事,于暖风拂面的日子里,随心而动,行走。行走,去寻找散落在日子里的快乐。秋日的温度总是那么宜人,暖洋洋的太阳,嵌在高高的,湛蓝如洗的天空,远处飘来几缕桂香。
沿街而行,看见一位卖饼的大叔。他独身坐在饼车旁的矮木凳上,守着。许是在小憩,他的双目微闭着,单或只手支在腿上,撑着稍看低垂的头。系着白帆布制的围裙,套着黄棕色的护袖,嘴角噙着微微的笑意,呢喃着些什么,呓语或是小调,想来也是快乐的。走至,轻微的脚步声,伴着秋日原始的和风。
“小姑娘,吃块糖饼咧?”大叔已醒,兜着满面的笑容。未虑几何,我轻微颔首:“来一块吧。” “好咧。”一语侬腔,手已麻利地取出饼来用纸袋装好,“趁热吃,纸袋别乱扔,走好,走好。”
接过糖饼,像是满满一袋子的快乐。轻咬一口,外酥内软,甜而不腻,不由想起满树的桂花,心中是那样欢畅。
走着走着,心中的快乐渐渐丰盈。路旁的树,经过了几场秋雨的洗礼,铅褪了一成不变的深绿,除了独属盛夏的绿装,秋天本应那样缤纷。
金色的落叶铺满了曲折的小路,行走于其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嚓嚓”,像是动听的音符,惹得我在心头咯咯欢笑。红叶的枫叶掩映是黄色的梧桐叶,时而有斑驳的绿色点缀其间,像是多彩画卷上偶有的精灵。
头顶的大雁盘族而飞,排着弯弯的“一”字形方队,像是蓝宇的一双微笑的容。我的嘴角也不自主地上扬,收获了自然的美好,那份清新的香甜。
行走,行走。前方有一对相互倚靠而行的老夫妻。
太阳静坐在西方的一隅,像极了一位安祥静坐的智者,美如画卷。
老爷爷时不时地望着老奶奶的脸庞,深情的目光,柔得似水,融化了心。老奶奶伸手对着周遭的景色指点着,向老伴诉说着内心的快乐。老爷爷点点着,静静地倾听着她的快乐。
看至此,心中也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快乐与温暖。一边行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放缓脚步,聆听着快乐的真谛。
夕阳下,老人相依,留下了一条金色的快乐之路。只有和风静静吹拂。【点评】
1、点题恰当,文章围绕行走的线索,在行走中找到快乐。用一种快乐的口吻轻松叙述,恰合主旨。
2、描写得体。文章的描写贴近真实,拉近与现实的距离,使读者读出具有画面感,引起共鸣。
3、主意新颖,文章选取平凡中的场景,是平时生活中又随处可见,随时可遇的常景,但就在这些平凡之景中处处隐藏快乐的迹象。关心平凡小事,快乐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