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理论课的教案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如何拓展体育课程,挖掘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开发体育课程内容,激发学生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如何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与空间,以满足高校扩大招生造成的体育课程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简介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的意义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将体育课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由校内拓展到校外,以及星期天、寒暑假、节假日,极大地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与空间,缓解了因高校扩大招生带来的体育场地器材严重匮乏的问题,开阔了有效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思路。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指在远离居民点的山区、丛林、荒漠、高原、孤岛等野外环境中,在不完全依靠外部提供生存、生活的物质条件下,依靠个人、集体的努力保存生命、维持健康生活能力的训练。它以自身的挑战性、冒险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而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目前,它已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课程模式,引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之中。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种全新的体育课内容,把原有的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不仅打破了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格局,而且还将丰富和完善我国高校体育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增长知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之余,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以“你可以做到,只是你从未体验过”为口号,以野外生存生活教学和实践为主要手段,强调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简介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应依据各校的实际情况选定以下内容:心理训练,体能训练,意志品质训练,野外定向训练,独立获取食物、饮用水训练,野外宿营、防寒、防潮、防毒技能训练和攀岩训练,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等方面。参加野外训练的大学生每天随身携带自己的帐篷、睡袋、防潮垫、两身换洗衣服、鞋、灶具、必要的食品和药品等,男生将负重15至20公斤,女生将负重10至15公斤。为安全考虑,每个小组将随行1名教师。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目标的制定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新拓展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它是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为主要手段,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制定的课程的总目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按照五个学习领域来确定教学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新拓展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其目的在于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为主要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对健康第一思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该课程的具体目标分为两个层面五个领域:
(1)基本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体验亲近自然、挑战自我的乐趣,培养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运动技能目标:掌握有关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适应自然和挑战自然的能力,掌握提高相关体能的方式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能,改善身体各系统的机能,提高身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预防疾病的侵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目标。
心理健康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磨炼意志,改善情绪状态,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的意识和技能,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发展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产生强烈的体育锻炼欲望,体验挑战极限的乐趣,能自觉地参与、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过程。
运动技能目标:能参加具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竞赛,挖掘身体潜能,提高技能,具备自我和指导他人进行科学锻炼的能力。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全面发展体能,达到较高的身体机能水平。
心理健康目标:在挑战性更强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能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体现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简介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的总体设想与安排
1、总体设想
(1)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常规教学和野外综合实践(或考核)。常规教学以理论课、实践课的形式在教室、操场、以及学校附近可利用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教学;野外综合实践既是提高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能力的训练课,又是对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能力的综合考核,须在野外的环境中进行。
(2)野外综合实践可根据学习进程设计成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难度。活动形式可分为基地式、穿越式、混合式。时间可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寒暑假等。
(3)每学期可安排36—72学时(含野外综合训练的学时)。其中理论课、实践课、野外综合实践课的学时数比例以1:2:3为宜。
(4)可运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法(可采用百分制评分+评语的方式),从五个学习领域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野外综合训练实践
(1)基地型:基地型野外综合训练是以大本营为活动基地,利用周围地形环境制定活动内容。该案例的活动时间为3天、难度较低。
第一天:从学校出发,中午到达目的地,建立基地,自做午餐。
下午13:30野外定向训练。下午17:30返回基地,野炊,晚21:30休息。
第二天:早晨5:30早餐,7:00出发,进行野外特殊路段行走训练。中午吃干粮。下午1:30进行丛林、碎石坡穿越训练。下午16:30前返回营地,做饭。18:30篝火晚会,同学谈体会交流。
第三天:早晨5:30做饭,7:30开始野外觅食,野外创伤处理,自救、互救、紧急求救等方法的训练。中午吃干粮。下午13:00整理行装、拔营返程。
野外拓展训练是借鉴先进的团队培训理论,由传统外展训练发展而来的。它利用大自然的各种条件,通过设定具体的任务与规则,结合大自然环境本身存在的各种险阻、艰辛、挫折等困难来提升个人意志力、团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等为目的的挑战式拓展训练,从而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的目的。
野外拓展的魅力来自于:
自然之美:海上日出、原始森林、鸟语花香、天然氧吧、浩阔星空。
挑战之美:丛林穿越、徒手攀岩、悬崖速降、扎筏泅渡、野外定向。
心灵之美:团队合作、相互信任、真诚交流、放飞梦想、高峰体验。
参训个人将会有如下收益:
1、体验野外探险乐趣自然、领略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刺激。
2、学习到基本的野外探险技术和生存技巧。
3、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身信心。
4、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
5、调适身心状态,乐观面对工作与生活的挑战。
6、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
7、改善人际关系,学习关心和更融洽地与他人合作。
主要训练课目
训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
1、基地训练:
野外生活技能:建设宿营地、野外用火必备知识和野外自我防护。
素质拓展技能:了解装备、掌握常用绳结、练习攀岩等相关技能。
团队初步建设:利用场地课目与团队拓展游戏初步建立团队,提升团队的信任度、沟通力、决策力,为下一步的野外项目做好准备。例如:求生墙、空中飞人等各种团体项目。
2、野外训练:
这是训练的主体。下面针对各个项目进行介绍,每个项目分为课程简介与训练目标。
天然攀岩
课程简介:这是一个野外素质拓展的经典项目。学员在经过基本攀岩技巧训练之后,穿戴护具,在攀岩绳的保护下,独立攀爬天然岩壁,登上岩顶。其间攀岩者面临的问题是线路选择,支撑点确定和技巧与力量的恰当运用。
训练目标:项目本身具有高挑战性,能够给参加者带来成就感。同时激励和强化顽强的斗志、取胜的信念,与磨练意志力,培养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岩降
课程简介:这个项目往往和攀岩相组合,成为攀岩的下一个环节。在项目中,参训者借助专业绳索器械,利用单绳技术,自己给自己放绳,背朝地面,如同飞虎队从岩顶降落到地面。
训练目标:本课目属于高心理挑战的科目。挑战心理恐惧,体验与自己抗争以及成功的乐趣。让学员重新认识自己,从而增强学员自信心。
溯溪
课程简介:参训者沿着溪流进入向高处行进。沿途要穿越天然障碍:灌木草丛、攀爬岩石、趟水浮游等。在溯溪过程中,团队成员透过相互帮助,克服挑战项目:水上滑索、绳桥过潭、沿途寻宝等。
训练目标:这是一项健康且富有挑战性与趣味性团队项目。它能让团队切身感受到在团队成员中的相互帮助,共渡难关中体现的团队精神。同时拓展个人与团队面对困难,面对体力、智力与心理三重压力的素质。特别体现团队的协作力培养良好的团队氛围。
救援行动
课程简介:这是一个寻人的团队竞赛项目。在项目进行中,每个队伍中的若干队员被教练带到野外(例如:洞穴)隐藏起来。假定这些队员与团队失散并且受伤不能行动。每个团队的任务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在山间搜索寻找队员,时间短的团队为胜。在项目进行中,失散队员与大队伍唯一的联络方式是一部对讲机。项目难度在于沟通的有效性、决策的准确性与行动的快速性。
训练目标:本课目有效地培养个人与团队的行动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决策力。也是对团队危机处理能力的一次考验。在项目中,参训者能够强烈体验有效沟通、有效团队工作的重要性,进而能充分注重实际工作中的沟通,避免沟通障碍、提升团队工作绩效。特别适用于部门工作团队训练与项目小组的专项训练。
野外生存训练确实有以下好处:
A、挑战自我,超越极限,重新认识自我,树立积极心态,激发个人潜质;
B、砥砺意志,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提升和强化个人心理素质;
C、拓展心胸,关爱他人,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D、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
E、强健体魄;
F、掌握基本的野外生存技能;
G、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关爱自然。
四、简介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的必备条件
(1)野外基本生活条件的获取
(2)野外基本技能学习
(3)简单生活用具的制作
(4)野外基本设备的使用
(5)基本体能训练
(6)特殊技能训练
(7)心理训练
(8)野外综合训练
(9)野外险情的处置
(10)野外伤病的自救与互救
(11)野外应急措施
(12)野外求救信号的发放与接收
第二篇:野外生存教案
野外生存教案
第一课时(简案)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野外活动的趣味性。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野外活动的相关知识。
3.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野外生存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生活实践积累,学会方向的辨别。
2.通过阅读地图,获得野外信息,熟悉地图的种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课堂小组合作,使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在探讨中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介绍我们学校的地理校本课程《生活与地理》,模块之一是:野外生存。教师自我介绍。1.投影图片:《中国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分布》,(图片来源:《高考地理复习地图册》-顾宜群主编)
我国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概况介绍 2.活动讨论问题:
喜欢邀友人出门游玩吗?如果不随旅游团出去,你会如何安排自己的行程? 3.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4.主要知识介绍
A.当我们在山野里步行,想要到达目的地时,通常都有最简便的正确路径存在,同时也有迷路时能够安全脱逃的路径存在。
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找出这些安全又便捷的路径才是上策。想要培养寻找正确路径的方法不外是靠经验。如果在较明显的山路步行。可以循着明显的足迹或路标而到达目的地。可是,像此种常规的路径一旦被浓雾笼罩,或到了夜晚,就容易迷路。这时候,凭着经验所培养的寻路技巧就能派上用场。
(学生回答:你在野外如何辨别方向?教师总结)
方法一:可以找一棵树桩观察,年轮宽的一面是南方。方法二:找一棵树,其南侧的枝叶茂盛而北侧的稀疏。方法三:你可以找一块醒目的岩石来观察,岩石上布满青苔的一面是北侧,干燥光秃一面为南侧。方法四:观察蚂蚁的洞穴,洞口大都是向南的。方法五:利用手表的,你所处的时间除以2,再把所得的商数对准太阳,表盘上12点的方向是北方。方法六:指北针。
B.我们在野外除了要能辨别方向之外,还要有使用地图和指北针的能力。(1)地图
地图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从市售各种不同功能的地图,如县市地图;街道图;游乐区简图;全球地图……等,然而户外活动尤其是登山,它最需要的地图是等高线图,此种地图能显示地表的各种地形如高山、溪谷、险或缓坡、悬崖或峭壁都能表露无遗。
投影图片:等高线地图
活动:与学生一起读图,然后介绍等高线地图知识。等高线地图的基本标示
等高线地图就是将地表高度相同的点连成一环线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线,不同高度的环线不会相合,除非地表显示悬崖或峭壁才能使某处线条太密集出现重叠现象,若地表出线平坦开阔的山坡,曲线间之距离就相当宽,而它的基准线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线为准,每张地图下方皆有制作标示说明,让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图示有比例尺、图号、图例与方位偏角度。
比例尺是地图必须标示的符号,它是显示地表实际距离与地图显示之距离的比例相关性,例如十万分之一的地图表示1㎝计即实际距离为1㎞,五万分之一的地图表示1㎝,即实际距离为500m,对于不同程度比例的地图与实际距离的精确度而言,小比例尺的地图精确度较高。
图号是代表地图名称的编号,不同比例的地图均编订各自系统的代号,而它是以经纬度为单位制定,如此每幅地图就能紧密接合。
方位偏角度是表示正北(地球北极),磁北(磁针显示北方),方格北(地图指示北方)之间的关系与彼此偏差的角度,同时图下方并注有该逐年磁变数值,当我们使用指北针指示自身位置再对照地图就能很快知道自己身处何地而且知道下一步到什么方向去与周遭的地形变化。
图例是说明地图各种符号的意义,一般登山者较会注意的符号为三角点、崩壁、河流、湖泊与坡度。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学会,到了野外如何辨别方向,并要会读等高线地图。
板书:
一、方向辨别 1. 看太阳的位置
2. 看树叶的繁茂的一面是南侧 3. 有青苔的一侧是岩石的北侧 4. 蚂蚁洞穴洞口大是朝南 5. 利用手表 6. 指南针
二、地图
等高线地图:1.比例尺
2.图号
3.方位偏角
4.图例
第三篇:野外生存生活
“野外生存生活”实践课意外事故案例分析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研究课题———“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综合实践活动,首次于2002年7月展开共有7所大学约140余名学生,分别在黑龙江帽儿山、湖北神农架和浙江大明山3个实验基地,进行了为期1周的野外生存生活综合训练。第2次于2004年7月在黑龙江帽儿山,共有来自中、日、韩三国20多所大学200余名学生,共同参与了第二次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全新尝试———为期1周的野外生存生活综合训练。两次实验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吸引了广大大学生的目光,他们对参与此项体育课有极高热情和兴趣,一些高校已开设该课,选课人数可谓“爆满”。实验也证明,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不仅是对现有体育课的拓展,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还是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是高校体育实现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两次实践实验虽然都顺利完成,收获了预料之中的成功,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期间发生的几次事故也值得好好分析和总结,为今后该课程的推广提供借鉴。
1野外生存实践中的意外事故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项目作为体育课项目之一,和其它运动项目一样需要进行各种理论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学习,不同的是学生最后要到野外的大自然中接受考验。传统的体育实践课中偶尔会出现一些事故,如轻微或严重拉伤、扭伤、撞伤、摔伤等;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项目的实践活动却在校园外、远离城市的野外,故不可预计的因素甚至意
外事故则更多,如突遇恶劣天气、身体严重损伤、突发疾病、迷路等,如果处理不当,会给顺利完成预先设计好的实践活动带来困难和阻碍,甚至危及生命。
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中意外事故案例及分析
2.1案例一
2002年7月18日浙江大明山。同学们到达山下出发营地时天正黑,且下雨。大家分头开始架锅烧饭、搭帐蓬等,在黑灯瞎火的情况下同学们兴奋地吃饭洗漱之后都睡下了。半夜雨越下越大,帐篷里闷热,外面阴冷,这时个别同学出现了腹痛、呕吐和腹泻的现象。第二天一大早,有些身体不适的同学还是打起精神坚持参与行动,有的连走路力气都没了还想坚持不掉队。为了不影响整体计划的进行,临时决定个别严重的同学就地下山医治,其他能坚持的就立即出发。由于当天是溯溪项目,有时要走齐腰深阴冷的山溪,对已是肠胃有问题的人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因而途中个别同学实在坚持不住也退下山了。
分析:
野外活动中饮食卫生尤为重要。虽然大家平时都会注意饮食卫生,但到了野外,对难得的集体活动学生们表现兴奋不已,什么都无所顾忌,此时吃东西稍不注意就会出问题。这天晚上的荤菜有些油腻,学生们又喝了混杂着雨水的溪水,若睡觉受凉就会引起腹泻。有些学生就是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急性肠炎,上吐下泻。
日常饮食要注重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然而在野外生存生活实践中,因为环境比较艰苦,不断处于运动状态,还是以营养清淡、易消化、热量高、易加工的食物为好,不要暴饮暴食。饮水更要注意卫生,尤其在食用油腻食品后的饮水卫生更要引起重视,晚上不能受凉。
2.2案例二
2002年7月19日浙江大明山,科目为溯溪。40多人共分三组出发,临近中午,当最后出发的队员都到达宿营地时,大家发现该组领头的五人还未到达。分析有可能走到别的岔路上去了,此时对讲机已失去作用。于是马上派熟悉路线的人沿路回头寻找,要求到了岔道处原地等待。时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未发现他们回到岔路的地方。时间在很快过去,天也慢慢暗下来,近3多小时的等待,终于所有的人都回到了岔路,大家才松了口气。
分析:
野外活动中集体观念非常重要。因此,任何人的行动都要考虑到其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出现个别人走岔原因有二:一是个人英雄主义占上风。如果一路领先逞能并远离同伴,自作主张且不注意时刻与全队保持联络,就会在岔道上越走越远;二是路标不明确,尤其在岔路口的路标更要明显,所有的人都要保护好路标,并注意随时加固已损坏的、模糊的路标。一个小组迷路更说明路标有问题,同时也反映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不够,其实有人曾怀疑走错道,由于不自信没有及时提出来。
迷路是野外活动中最易发生且发生最多的意外事故。迷路常常使计划不能正常实施,甚至危及生命。为此,已有高科技产品广泛运用野外活动中,如对讲机、GPS、海事电话等,为确保野外活动的顺利进行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深山丛林特殊、复杂的环境,这些辅助设备也会有“失灵”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地图、路标、前后人员之间的随时联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3案例三
2002年7月20日湖北神农架。雨天穿越丛林。神农架有六座海拔3000m以上的高峰,有一个纵横3200km2的原始大森林。中午同学们开始了穿越,这里丛林茂密又下着雨,行走就更不易了。此时走在最后一位男生想方便,但又不想麻烦别人,走到另一岔道去解决问题。没想到当他回头时已看不到同伴影子了,凭着感觉找了一条道跟了上去。赶了一会还是没看到人影,他赶紧倒回去另择它路,走了很长时间还是看不到其他同伴。天也慢慢暗下来了,这时他脚下一滑,整个人朝山下掉下去,突然他感到身体被东西挡住,于是急中生智拼命抓住山坡上的树根,才避免了一次掉进无底深渊粉身碎骨的可怕事故。之后他使出了全身力气爬上了山坡并继续朝前走着,数小时后终于在一山坡下他看到了菜地,闻到了猪粪臭,他高兴地连滚带爬到了山农家。
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迷路者首先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即在特殊(雨天、视线不好)、复杂道(路泥泞、岔路多)的深山丛林中行走时,让同伴离开自己的视线。密林中有时3m以外就会看不见前面的人,故密林行走前后同伴时刻要互相照看,时刻联络。即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回避,时间也不能长,且应保持声音联络。其次,还是路标的问题。遇到岔路,领路者必须做路标,其他人必须保
护好路标,如果有必要,最后一人可收回做路标的信物,待下次穿越时使用。第三,迷路者当发现自己迷路时,应尽早联络,或尽快回到原路上等待其他人回头找。不应该自作主张盲目探路,那样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第四,密林穿越时,同伴之间前后都要随时联络,尤其最后一人更要注意以上问题。最后一人除自身保持紧紧跟随外,前面的同伴也要时刻关注最后一人的情况,以便随时发现问题。
在丛林穿越的过程中,在第一、中间和最后一个人手中必须备有对讲机,并且随时保持联络。当后面跟不上行走速度时,马上告诉最前面的人把速度放慢点,以免队伍拉得太长影响集体行动,同时,避免迷路事故的发生。
3总结
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项目的实践性很强,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验。作为体育课内容之一的项目,实践活动的地点、时间、项目内容、安全防范措施等选择虽然都是经过科学、合理安排的,但由于野外活动的特点,意外事故的发生总是无法避免的。而我们要做的是把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预先考虑到,进行防治,不仅从身体上,更要在心理上作好充分的准备,将意外事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减少意外事故的危害。
3.1野外生存生活项目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体育课,不仅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掌握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的能力,更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对困难要胆大心细、果敢灵活、足智多谋。尤其在心理上,做到有信心、能够吃苦。
3.2强化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犹如大海中的一滴水,离开大海会立即干枯。在野外活动,要始终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一切从集体利益、他人生命、财产出发。
3.3热爱生命,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当意外事故发生时,生命有时是那么脆弱,有时是那么顽强。当遇到意外事故时要冷静,不莽撞,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和疾病。生命是创造一切的源泉,有了生命才有智慧和力量,才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笔者作为带队教师亲身参与经历了两次实验活动,目睹了多种意外事故的发生。尽管发生了各种意外,但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收获非常大,课程实验非常成功。这项新课程是有生命力的,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肯定。然而,由于该项目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断完善、探索。笔者想通过以上案例分析与大家共同探讨,使该新型体育课项目在推广、普及中发展得更好。
第四篇:野外生存计划书
2013年湖科野外生存计划书
一、活动目的:
为培养素质拓展部所有成员挑战自我;
增强体魄,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
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动手能力;
掌握野外生存知识,学习野外生存技巧和野外急救方法。
能够适应野外环境,为以后野外旅游做铺垫。但为保证成员安全,希望所有人员服从指挥,听从命令!
二、活动时间地点
活动时间:三天两夜
活动地点: 咸宁某地野外
三、活动人员:
班级所有成员。
四、活动安排
第一天:
1、中午1:00时在指定地点集合;
2、驾车出发,大约1个半小时的路程到达目的地;
3、在老师带领下到达宿营地;
4、熟悉宿营地小范围的环境(结伴而行);
5、安营扎寨,主要是学会选择搭帐篷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
6、分组晚餐的准备,采集枯枝;制作餐具;采集野菜,须经老师鉴定后方可食用;野餐进行中。。
7、篝火晚会安排和工作总结以及夜晚值班和第二天行程安排。第二天:
1、早晨六点左右进行徒步行进准备工作!
2、七点自制早餐
3、早8点正式出发,进行徒步行进食物寻找,定向穿越树林,进行野外辨别方向训练,寻找有溪流、湖泊的地方!
4、12点进行午餐!(并作简单休息调整)
5、下午2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扎竹筏比赛和钓鱼比赛,获胜队有特权哦;
6、下午5点进行溯溪,漂流训练;
7、下午6点晚餐的准备与食用;
8、篝火晚会安排和工作总结以及夜晚值班和第三天行程安排。第三天:
1、早5点晨起,进行徒步行进准备工作!
2、早6点自制早餐 ;
3、早7点在老师带领下寻找有小型峭壁的地方;
4、早8点进行岩石下降准备,9点开始;
5、中午12进午餐;
6、休息调整休闲活动;
7、下午乘车返回。
五、人员任务
六、纪律
1)遵守户外活动的规则制度和规章;配合老师的管理; 2)注意环保,垃圾必须带回处理;
3)活动过程中的任何行进任何活动都要经过老师同意方可进行; 七 准备清单:
意外保险X元,费用另算
个人携带物品:(以下用品不包括参与者身上的穿着)
户外鞋(或运动鞋); 洗漱用品;双肩背包(25—35L);水壶2—4L;雨伞;衣物(外衣能抵抗4—10度的低温);通讯工具(最好有移动电源);户外刀具;防水塑料袋2—3个; 团队物品:
急救药箱(清单见附录1);8*4平方米防水塑料布一块;一次性雨衣;火柴或打火机(两份由不同人分开装带);压缩饼干15份;50米普通绳子;刀一把;铁锅一口;食用食盐。
八、注意事项:
1、山区早晚潮凉,注意增减衣服;
2、进入夏季,建议携带雨衣;
3、穿越山林,最好身穿长袖衣裤,脚蹬山地用鞋或旅游鞋;
4、自带防虫用品、药品及照明设备;
5、注意保护当地环境。
注:如遇极端天气变化,日程安排以当日调整为准
附录1:药品清单:
急救箱存放着以下各项物品,以备基本急救之用∶
① 纱布滚动条绷带; ② 弹性滚动条绷带; ③ 敷料由数层纱布制成 ;
④ 消毒药水介绍几种常用消毒药水的用途:龙胆紫(紫药水)、碘伏、酒精和碘酒、双氧水; ⑤ 洁净的棉花球;⑥ 消毒胶布;
⑧药品:康泰克、感冒通、黄连素、牛黄解毒片、必理通、藿香正气丸、胃药等 ;
⑨蛇药:季德胜蛇药两盒;
⑩其它:万花油、止血贴、清凉油、驱风油、花露水等。附表2:成员信息表
本次活动策划人:***策划日期2013.04.14.
第五篇:野外生存训练
“野外生存”课程在贵州高校的开展现状
赵卿春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模式日益丰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已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内容,把传统体育课的内容扩展到社会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民主化和个性发展的思想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新亮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作为一种集健身性、娱乐性、挑战和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在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中学会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性、终身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以户外运动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活动。首先,它具有开放性强、时空转换快、学生之间的互动机会多、困难多且能控制等特点,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感知客观事物的变革,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符合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个性化的现代教育理念。其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把原有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模拟的跑、跳、投等基本生存能力的内容,扩展到社会,扩展到大自然,且克服了课程内容的分年级设立,使多样复杂的社会现实从平面的课本内容中得以解放出来,摆脱了体育课程资源集中在学校的现象,符合了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完善和丰富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最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内容丰富、实用、贴近生活、形式灵活、途径和方法多样,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能够在“艰苦困难”的训练中增强学生的体能,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毅力、耐力和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是对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检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终身体育意识 的培养起到了极积的促进作用。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湿润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在14℃~16℃之间。西部有乌蒙山脉,北部有娄山山脉,东北属武陵山脉,中部为苗岭山脉。西部海拔达2900m,东、南、北部低谷处海拔不到500m。在非生物资源方面:贵州的山,层峦叠嶂,峰耸岭竣,气势磅礴,秀峰林立,各具风姿。如:东北部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是驰名全国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南部耸立着为原始森林和茂盛植物覆盖的雷公山。贵州是瀑布王国,如黄果树瀑布群、赤水十丈洞瀑布、从江龙王潭瀑布、凯里平良瀑布等等,各具风姿。贵州还是世界上峡谷河流数量最多的地方之一,并以喀斯特峡谷河流和丹霞峡谷河流最为典型,河谷基岩奇特,河床狭窄,滩多流急,森林茂密。还有喀斯特溶洞数量多、分布面广,所具之奇、特、深、大,举世罕见。植物资源方面: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珍稀植物达70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有银杉、珙桐、秃杉、桫椤,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更多,有杜仲、鹅掌楸、梵净山冷杉等16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方面:野生动物多达500余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3种,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金雕、白鹳、黑鹳等40余种飞禽走兽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总数的13%,穿山甲、大鲵、猕猴、鸳鸯等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达70余种。这些地形和环境是野外生存生活的优良训练地,贵州高校具备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条件,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时间和所要强化的内容,进行多种多样的选择。
但在课程的开展进行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是安全问题。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虽然活动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形式多样,但由于外界环境复杂,不可预知的因素较多,因此将面临诸多的安全方面问题。如洪水暴发、山体滑坡、毒蛇或猛兽的意外袭击、受伤、生病、缺水、断粮、迷路等等意外事故,都会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课程开展带来负面影响。笔者对贵州各高校教师的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教师对安全问题、责任认定等问题表示担忧,并影响其积极性,学校领导对此的认可度和支持力度也因此大受影响。二是经济原因。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以户外活动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器材损耗大,吃、住、行等产生的费用较多。学校因为财力不足,只能在教学器材、场地等方面投入有限经费,在活动中直接产生的费用通常要由学生自己承担,而贵州省各高校学生大部分来自贵州当地,贵州又是一个内陆山区省,经济欠发达,人均收入偏低,经济能力较弱,贫困学生较多,因此有相当部分学生承担参加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所产生的费用有一定困难。三是师资因素。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在贵州高校的普及面逐渐扩大,许多尚未涉及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高校开始有了意向,但专项教师极度缺乏,少了快速推广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中坚力量,还有部分教师的从业时间短,实践经验不足,相关理论知识薄弱,创新和应变能力不够。四是基地建设滞后、户外装备器材匮乏。比较完备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设施、场地、器械是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教学不可缺少的硬件设施,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器材的购买、野外基地设施的修建需要大量资金,面对如此高额的经费,目前我省各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暴露出来比较棘手的问题,教学设备的短缺和基地建设的滞后也是毋庸置疑的。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对于“野外生存”课程的顺利开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完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管理制度,制定出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解决安全隐患。野外生活生存训练过程中,由于不可知的因素很多,必然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必须健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管理制度,出发前要进行野外生存生活安全常识教育和对参加活动的学生购买保险,训练中不同环境和路段要有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一方面可使人身和财产的损失降至最低,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安全感,有利于野外生存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和推广普及。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高校间的合作,加快野外基地的建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体育课程,学生在通过专项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学习后,只有通过到野外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实地演练、亲身体验,才能真正地掌握野外生存生活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因此很有必要尝试建立稳定和开放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验基地。通过全面地考察、勘探、规划、验证,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或者多所高校共建一个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验基地,确保野外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为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在高校的普及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保证。
三、加快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专职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在贵州省高校开设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
程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培养大量专业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专职教师已成当务之急。所以,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必须对在职的高校体育教师给予一定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相关体育知识创新能力,熟练掌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技能技术,熟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过程中的难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高指导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工作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贵州省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
四、加强课程前期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出发前要进行野外生存生活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学习掌握各种野外生活
装备的选择、使用方法与技巧;研究当地的地理、地貌,了解当地常见动、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相关知识,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注意野外用火安全,以免引起山林大火;携带物品要精练,要配备常用药品的小药包,遇到意外情况时应有备无患。
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几种可选择方案
根据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产生费用的多少、学生经济承受力的大小、学生体质强弱的差别和各高校自己的实际情况等等,综合各方面因素,设计出距离长短、时间跨度大小、产生费用多少、路线难度高低不同的多种方案提供选择,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开展对于我省高校学生增
强体能,提高生存技能,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环保意识,陶冶情操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将贵州地理文化和旅游资源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从观念上极大地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取向。但是,目前我省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许多问题急待解决,这就需要校方和有关学者给予关注,高度支持,使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在我省大学校园里不断成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