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C语言函数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
一、函数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地位
函数部分的学习被安排在三大程序控制结构之后,有利于学生对函数知识点的系统学习,也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全局思想,在大学期间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通过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上C程序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函数,课程所有知识点的学习最终都将落实到编写各种函数来进行验证和实现。因此,学生只有灵活掌握函数的运用,才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传统函数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函数教学流程如下:
其一,函数定义及其形式;
其二,函数形参,return语句,函数返回值;
其三,函数声明,格式,位置;
其四,函数调用,函数实参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流程过于强调函数语法知识,概念和规则的讲解,这样导致学生似懂非懂,与教学理念相违背,为了适应教学要求,突出以学生为主,教员为辅的教学理念,主要探讨函数的教学设计及实践[1]。
三、新的函数教学设计及方法
函数教学主要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思路开展教学,以启发、引导、对比和总结为辅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提出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带着兴趣学习,也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及灵活应用。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是:交代任务;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练习[2]。
第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只学过在main函数中编写简单程序,于是向学生抛出问题:复杂程序应如何进行组织和设计?在此,给学生一些时间利用main函数来解决给定任务,解决完毕和同学生一起验证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种解决方式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解决此问题的最佳方法,从而引出学习的内容——函数法。接着再次引导学生用函数法重新解决给定的任务,最后将解决该任务的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讨论、体会并总结出复杂程序的设计方法。
第二,巩固练习。在这个环节,笔者设计了带有陷阱的小例子:通过编写swap函数来实现主函数中两个整数的交换,给学生一些时间讨论、验证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同时引出函数调用流程这一知识点,并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函数调用流程。
四、函数教学实践
第一,利用结构化程序设计原则设计复杂程序。在main函数中编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解决给定任务,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编写出程序,让学生观察上述代码,联系实际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如下问题:
其一,代码冗余;
其二,不易维护;
其三,可靠性差;
其四,可读性差。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剖析问题并让学生给出解决方案,即main函数没有能力独自解决整个任务,这样很自然引出复杂C程序组织和设计的原则:自顶向下,逐步细化,模块化设计,结构化编码。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人们可以将任意复杂任务分解若干子任务。程序设计时每个子任务看成独立模块,每个程序设计人员分别完成一个或多个模块。人们称这样的程序设计方法为“模块法”,在编写代码时每个模块对应编写一个函数。最后选择一种结构化语言对各个函数进行编码,然后在机器上反复调试修改验证。函数定义形式函数首部函数体含义作用及功能功能具体实现对应知识点函数名,函数形参,返回值如:longfact(intm)声明语句,执行语句第二,函数定义及调用。
其一,函数定义形式;
其二,函数调用。通过知识迁移将以前学过的使用库函数的语句引导学生总结出函数调用的形式:①无返回值;②带返回值。在此,详细讲解实参与形参的区别及联系,接着给学生一些时间利用函数调用的方法改写程序并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总结出程序模块化的优点。
第三,进阶练习。布置小任务:编写swap函数来实现main函数中两个整数交换。在学生编写时,教员应根据每位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指导提示,并及时纠正学生们共性的错误。提示学生思考计算机本身是如何执行程序中的main和swap函数的,引导学生回答并指正。通过画图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函数调用的执行流程,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函数模块独立性的深刻理解,将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C语言中函数涉及的知识杂而多样,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对比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拘泥于知识点的讲解,而是从程序设计全局角度出发,以分工合作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了现实中复杂程序编写多个函数来实现的必要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思路展开,实践证明该思路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习惯,这不仅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高等教育出版社.c语言程序设计2015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中峰镇中心学校
王君
【学习目标】
1、认识变量、常量、会用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2、认识变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及关系,3、会确定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学习重点】 理解函数的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函数的意义 【学习过程】 课前导入
我们都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现在我们用x、y两个字母来表示任意实数,请一名同学赋予x任意一个值,老师说出一个与之对应的y值,探究x、y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y=2x)引出课题:变量与函数 出示学习目标 知识探究一:变量与常量
课前导入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关于x、y的关系式y=2x,在这个关系式中,有哪些量是可以变化的?哪些量是不会变的? 归纳总结: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变化的量叫_______,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________。
例:圆的周长公式 C2r ,在这个关系式中,_______是会变化的,叫_______,_______是不变的,叫________。知识探究二:自变量与函数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1、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5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__________;
2、圆的面积S与半径r的关系式S=___________;
3、n边形的内角和S与边数n的关系式S=___________ ;
4、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x度,那么顶角y的度数用含x的式子表示为y=___________.思考:
1、以上四个关系式中,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每个问题中都有几个变量?
2、同一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_______ 随着______ 的变化而变化?
自学课本73页思考下面的第一段话,总结归纳函数的概念:
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______的值,y都有__________的值与其对应,那么就称y是x 的函数,其中x 是_________,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___________。
分组练习:关于变量x、y有如下关系:
1y2x4(2)y=x23yx
4y3x(5)y2=2x6yx
其中y是x的函数的有哪些?不是的请说明理由。知识探究三:确定函数解析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自学指导:自学完成课本73-74页例1
例1:汽车油箱中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路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减少,耗油量为0.1L/km。(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的式子;(2)找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思考: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要考虑哪些因素?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当堂检测
已知水池中有800立方米的水,每小时从水池中抽出50立方米的水,(1)写出剩余水的体积Q(立方米)与时间t(小时)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3)10小时后,水池中还有多少水?
第三篇: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淦田镇中学
黄军
教学内容: 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函数和它的表示法”第一小节“变量与函数”。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函数概念,了解常量与变量的含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经历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归纳等过程,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并由感性认识逐渐过渡到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常量与变量概念形成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自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抽象与概括.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 学生合作探究。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 1.创设情境(感受变化): 通过播放视频,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一些量的变化。
活动 2.交流互动(形成概念):通过三个实例的分析, 让学生初步认识变量常量, 得出变量常量的概念。活动3.巩固练习讲解例题(加深理解):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变量与常量概念, 活动 4.小结及升华: 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 加深对变量与常量概念的理解,渗透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研究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与大家一起分享(师生一起欣赏多媒体播放的《乌鸦喝水》)师:大家观看后有什么感想
生1;乌鸦真聪明,用投石子的方法。
生2:它发现瓶口太小,水面又太低,扔石块可以提高水位,而且发现扔一块石块不够,需多扔几块.师:在这个片断中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哪些是可以变化的? 学生可能讨论得出: 1.瓶口的大小不可改变,瓶中水的高度是可以改变的;2.投的石块越多,水面就越高.师:这两点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常量与变量及函数关系.(板书课题:变量与函数)
二、实践体验,探索概念
问题1(首先显示)一个水波纹动画,显示一滴落在平静的水面上观察变化。
圆的面积公式S=πr2,请取r的一些不同的值,算出相应的S的值.(1)r= cm,S= cm2(2)r= cm,S= cm2(3)r= cm,S= cm2(4)r= cm,S= cm2 问:在计算半径不同的圆的面积的过程中,哪些量在改变?哪些量不变? 生1:r,S在改变,π不变.问题2.下图这是北京某日气象站用自动温度记录仪描出的某一天的温度曲线,它反映了该地某一天的气温T(℃)是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1)这天的8时的气温是 ℃,14时的气温是 ℃,22时的气温是 ℃;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 ℃,最低气温是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小结:天气温度随 的变化而变化,即T随 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3票房收入问题: 出示一段音频(邓紫棋泡沫)师:这段音频知道是哪位歌手唱的吗? 生:齐声邓紫棋(同时显示邓紫棋图片)
师,邓紫棋为了回馈歌迷朋友对她的喜爱,决定举行一场歌友会。每张演唱会的售价为100元.(1)若一场售出1500张演唱会,则该场的票房收入是 元;
(2)若一场售出2050张演唱会,则该场的票房收入是 元;
(3)若设一场售出x张演唱会,票房收入为 y元,则y=。
师:当中哪些量是变化的?是如何变化的?
小结:票房收入随售出的演唱会数变化而变化,即 y随 的变化而变化; 1变量与常量概念
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讨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寻求事物变化过程的规律,首先需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那么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constant).如上述过程中,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半径r、面积s时间t,气温T都属于变量;而票价100元,Π„„都是常量.
强调注意:常量与变量必须存在与一个变化过程中。判断一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需这两个方面:①看它是否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②看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取值情况。
2函数的概念
在探索变量间变化规律时,可利用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知识公式进行分析寻找,以便尽快找出之间关系,确定关系式.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此时也称 y是x的函数。记作y=f(x)
3反复提炼,归纳定义
师:在前面的三个问题中,同一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回放前面问题1,问题2,问题3)1.第一个例子中,圆的半径是,圆的面积是半径的。
2.第二个例子中,是自变量,是 的函数。
3.第三个例子中,是自变量,是 的函数。
强调:在考虑两个变量间的函数时,还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如上述第2个问题中,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是0≤t≤24;而第1、3个问题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分别是x>0,x≥0.三、例题讲解
如图4-2,已知圆柱的高是4cm,底面半径是r(cm),当圆柱的底面半径r由小变大时,圆柱的体积V()是r的函数.(1)用含r 的代数式来表示圆柱的体积V,指出自变量r 的取值范围.(2)当r = 5,10时,V是多少(结果保留π)?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说出各自得到的结论,最后师生共同归 纳,得出:
四、巩固应用,内化新知
1指出下列变化过程中,哪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1)一辆汽车以80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的路程s(km)与行驶时间t(h);
(2)圆的半径r和圆面积S满足:(3)银行的存款利率P与存期t.2.如图,A港口某天受潮汐的影响,24小时内港 口水深h(m)随时间t(时)的变化而变化.五、小结梳理,归纳升华 1你能出一个生活中有关函数的例子吗?
2函数与我们以前学的数一样吗?它有什么特点?
六、古诗游戏
(显示)古诗中的常量和变量: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师生共同分析:作者年龄在变,容貌在变,但乡音始终未变———表达出作者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
第四篇:中职C语言教学创新与实践论文
摘要:自主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比较欠缺,学生怕学、厌学现象严重,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文章以C语言教学为例,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阐述了接近学生实际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以此克服学生厌学、怕学、不会学习的局面。
关键词:中职学校;C语言;自主学习
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还是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中职学生生源差、分数低已成了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报考计算机专业的生源质量正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对口单招,作为中职教育中的一种升学途径,给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一样的升学机会,能够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深造。“C语言”课程作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计算机专业对口单招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但是与普高学生相比,这部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职校后仍停留在被动的学习层面,思想混乱、不求上进、学习方法不当等现象依然存在,这无疑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能“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使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成绩的教学目的,自主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
1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内涵
自主学习,又叫自我调节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其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我国有许多学者都对自主学习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庞维国先生对自主学习的定义最为客观全面。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这样,他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之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之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之上的“坚持学”。
2自主学习在C语言教学中的意义
自主学习是一线教学中绕不过去的一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它是自求自得、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一种能力,拥有这种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意义重大;同样,对于教师来说,自主学习也是一种手段,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手段教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C语言教学中,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2.1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应试制度下,C语言课程的分数和学生的升学率成了教师们追捧的对象,教师们只能围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来进行教学活动,而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是背道而驰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必须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对C语言教学不能只是单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编程技巧,从而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2.2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C语言”课程教学的教师非常少,许多学校都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仅靠课堂上的时间去学习和掌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余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巩固和消化,而且“C语言”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读懂程序,学会编程的入门级语言,要想真正地学好并掌握它,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构建学习过程,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从而适应当代中职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求。
2.3弥补个体差异的有效途径
个体差异一直是教育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很多研究者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究造成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希望找出一种能够弥补这种差异的有效策略。当前,许多研究者认为,造成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个方面。对于先天因素,我们只能尊重,但是对于后天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影响,而且通过研究发现,学生的自主性是影响最大的后天因素之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本身基础就比较薄弱,对于C语言这门课程,个体差异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但是通过开展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有效弥补学生所学知识点的遗漏,达到弥补个体差异性的目的。
3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在中职C语言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
在中职C语言的课程教学中,笔者强调将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在课程的施教中,大胆变革传统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方面,采用自主学习的培养策略,并收到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3.1加强个体自主学习
(1)开展课前预习。课前开展自主预习,教师设计好导学案,布置好相应的预习任务单,并将导学案中所预先设立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上传至本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生明确目标,知道预习中需要“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学完后自行登录教学平台进行课前测试,检测自己“学得怎么样”,所见所得,这一预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积极主动的,可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寻找预习疑点,明确上课任务。在课堂教学初始,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先前预习的内容建立“已知”的概念,即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哪些内容,其次要引领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带读,找出“已知”要点,并发问学生预习中的“未知”要点,从而明确上课的任务。
(3)自主探究疑点。这一过程,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主体,通过设置层层深入的3个任务,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预习疑点,教师辅助答疑,并对大家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如:在教授C语言双重for循环结构中,先让学生用一重循环输出一个4*4矩形图案,接着抛出疑点,对printf(“**** ”)这条语句进行改写,学生们又探究出再用一条for语句实现,由此学生轻松探究出双重for循环的结构。
(4)增设自练环节。教师通过教学平台让学生自主训练,答题有疑问者可以向同伴寻求帮助,或观看老师的程序演示视频后,再自行上机操练,将自主学习与同伴学习有效结合,增强学习主动性。
(5)课后拓展探究。课后拓展,也即知识的延伸过程,主要针对课堂中没有的、学生又相当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由教师设置相应的课后拓展题,让学生在课后也有学习的空间,鼓励他们自主搜索资料,大胆尝试程序设计,从而让学生懂得更多的编程技巧,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学习思路。
3.2开展小组合作
(1)分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分组,分组采取每组4~6人制,严格按照男女生性别、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应用的水平高低等情况进行合理搭配。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及上机实践情况后,对分组成员进行调整,实行走组制,这样各小组间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有利于平衡组间差异,开展公平竞争,保持各小组间总体水平相当,加大学生互助合作的参与度。
(2)实施。①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对C语言理论知识及概念进行教学。笔者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理论和概念时,告诉学生老师现在只是一名参与者,需要大家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去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一边讲解演示,一边让学生观察思考,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和主动,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讲解与讨论结束后,各组发表自己的意见,笔者视各组的发言情况,再给出牵引式的帮助与指点。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对C语言编程语句进行教学。如在讲授C语言IF语句、while语句、for语句等程序设计时,每节课先将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提前制作的微课或其他多媒体课件予以展示,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任务。然后,把创设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分组编程,而且每组都安排一两个比较好的学生,通过这样分组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情境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对于后进生是一种帮助和辅导,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是一种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过程。例如在教授C语言循环章节时,可设置一款2人PK的游戏,其中每人最多限答10道题,且轮流答题,谁先答错一题,谁就出局,另一名参赛选手即获胜,若答完10题认为分出胜负,则为平局。此项任务的设置,学生积极性较高,一方面通过答题学生巩固了已有知识,同时对循环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分组学生自己动手编写程序,再用编写的程序进行PK比赛,当场测试程序的执行情况,若存在问题组内动手调试修改,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3)评价。①改变以前单纯性结果式评价方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将鼓励性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注重改进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比较,体会进步的快乐,增强学习信心。②改变以前以个人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注重自评、互评、组评和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间相互帮助、共同协作、共同进步。
4结语
通过在计算机专业C语言课程教学实践中开展自主学习引导,笔者认为:开展自主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把对学生学习的控制权逐渐还给学生的一个互动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充分地发挥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了学习动机,启迪了学生思维,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颜.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比较[J].卫生职业教育(调查报告),2006(3):107-108.[2]孙宏安.自主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张爱卿.动机论:迈向21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五篇:教学设计实践论文
教学媒体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媒体一方面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教学媒体又是教学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之一,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为此我简单的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和利用策略,以及教学媒体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关键词:
教学媒体
策略
目的 教学媒体一方面是教学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它除了具备一般媒体的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 等共同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个别特性。
1、表现性:也称为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空间特征: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时间特征: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运动特征: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2、重现性:也称为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
3、接触性:又称为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的大小。
4、参与性: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模型、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能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它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
5、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问题表型、矩阵型、算法型和流程图型。
问题表型 实际上是列出一系列有关的媒体选择的问题,引导选用者通过思考,回答,逐步发现比较适合的媒体。如:所需要的媒体是用来提供感性材料还是提供练习条件?静态图像要不要作图解或图示处理?活动图像要不要配音?媒体用于集体讲授时的演示还是用于个别化学习?这里列出的问题是根据实际情况可多可少,但最好按某种逻辑排序,以利于选用这较快的把挑战的目光趋进理想的教育媒体。算法型 通过模糊的数量计算,确定媒体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值关系。为此,先要对成本和收益分别进行要素分析。前者是要把与媒体成本相关的要素,全部罗列出来并加以分析,得出综合;后者要把与效益有关的因素,如:信息质量、范围、教学效率等,全部罗列出来并加以分析,计算它们的综合。得到和之后,就可以通过比较两者的大小作为媒体选择的决策依据之一。一般原则是要低成本高收益,即收益大于成本。矩阵型 通常是两维排列,以媒体的种类为一维,以教学功能及其他考虑因素为另一维,然后用某种评判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价尺度可用“适宜”与否、“有利、较有利、空难、不理”等不同级别或纬度的文字表示,也可以用数字和字母符号表示。流程图型 流程图建立在问题模型的基础上,通常先确定过程和分解过程为按序列排列的步骤。每一步骤有一个问题,由选择者决策,决策后进行下一个问题分支。循序渐进,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就会对一种或一组媒体进行了认定,即决策对特定教学目标适合的媒体是什么。
那么利用教学媒体的策略是怎样的呢?
首先。辅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大多数仍保留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也许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多种教育媒体进入课堂,利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配合教师的讲授,可以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将起重大作用。
其次、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多种多样媒体进入课堂,有利于将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例如利用多媒体去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采用发现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媒体进行学习,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直至达 到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与能力。利用多媒体提供的条件,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与理论,去创建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正在得到迅速的发展。再次、个别化教学。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特别是交互式计算机课件的开发与利用,为学生的个别化自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能自主地选择适合的媒体,媒体也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提供合适的内容,供学生去有效的自学。个别化学习的方式正随着教育媒体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再次、利用媒体进行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教学。一些媒体特别适合于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例如,在语言实验室中,可以利用录音带训练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最后利用媒体实施远程教学。利用通讯卫星、电视广播与计算机网络可以将教学信息传送很远广大的范围,这些媒体为实施远程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学资源、学习的平台等)。
三、影响教学媒体的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教学媒体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
2、学习这方面的因素。教学媒体对经验的传递作用,取决于经验接收者的信号接收及加工能力。如感知、接受能力、知识状况、知识水平、认知风格、先前的经验、兴趣爱好年龄等。
3、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如教学的地点和空间,是否分组或分组的大小,对学生的反映要求,获取和控制教学媒体资源的程度等。
4、经费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如硬件的费用,软件开发的费用,媒体维修的费用,教辅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5、媒体的教学性能。主要有5项指标。表现力: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重视力:教学媒体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重视被存贮的信息的能力;接触面:教学媒体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将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最大传递范围;参与性: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受控性:教学媒体操作方法的难易和使用的便利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媒体是为了使教学过程设计的最优化,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整体性的观点来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目的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和理论。他认为:“为了顺利地达到科学地组织教学的目的,非常重要的是以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来充实现有的原则体系。这条原则要求从若干可行的教学过程方案中,有意识地选择出这样一种方案.在该条件下,这种方案能够保证在完成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方面,可能取得最高效率,而且使教师和学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均为合理。”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观点的提出。对教学设计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教学活动效率的提高。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包含了以下几个基本思想
:(1)系统思想。综合考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完整有序地研究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互相促进作用,力求使教学的全过程从整体上发挥其员优功能。(2)整体思想,教学活动的优化,是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合理组合.即形成最佳的教学结构,从而使教学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和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除了具体要素的改进和完善外,更注重从整体上关注教学各要素间的良好组合和协调,以求产生最好的系统效益。(3)效率思想。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效率角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以克服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低效现象。最优化教学思想和理论追求的不是一种唯一的、最佳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过程,唯一的、最佳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教学最优化”是从实际条件出发,确定教学效果和时间精力消牦的双重质量指标.设计和制定切合实际的最佳教学方案,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活动过程.从而达到最大效益的工作系统。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沦体
系和工作体系。它的实质在于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运用系统和综合的观点,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条件,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调动和创设有利于发挥教学最优功能的各种因素,尽力争取旋师生双方都能以比较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相对于该种条件下用好的教与学的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理沦中的”最优’’不是一个理想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性概。严格说,“最优”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绝对标准。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与教学目际的不断变化,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都会使教学最优化的标准发生变化。履优化理论在教学发展过程中是一个相对性真理和具体性原理,每个历史时期的教学最优化标准显然是有差异的。即使在同一时期,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也都会因其差异性,教学最忧比标准也不可能—致。怛是,无论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如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按照一定的培养规格要求,在各自的起点上,从实际出发,力争在低消耗,高效能的努力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当时的条件下,获得自己的最好发展,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质所在。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含义的理解,应该注意的是,最优化并不是一个理想化的教学理论、理想化的最优化思想往往忽视了具体的教学环境条件,而注重于从理论上探讨按照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标准,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优良的成绩指标.这实际上是一种研究者的主观愿望,对学生或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离开了每个学生实际发展的可能,凭主观设计所谓的“通用”、“万能”的最优方法和际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行不通的。
下面我就结合一个教学设计实例.试对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析附: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1.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学生在了解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后能比较它们的异同。
3.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初步领略一些简单的数聿思维方法。
4.通过矛盾的突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需求。
5.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小朋友.前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我们每个小朋友还回去做了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纸盒.现在请大家找一找它们的面。请你从2个纸盒中任选一十喜欢的面,把它描在纸上。
有谁知道这2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它们叫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凭你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了它们叫长方形和正方形,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有关知道好吗?(出示课题)
二、引发矛盾,激发求知欲
1.给图形分类。
先请大家把学具拿出来.这些图形里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的?你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谁愿意上来分?
你们都同意1号图形是正方形的对吗?4号图形是长方形的对吗?现在的矛盾集中在这两个图形上.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呢?我们先把大家看法一致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起拿出来讨论研究.通过学习以后老师相信大家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的。
2.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4号图形.看一看这个长方形的角和边,再请大家想一想,你在观察中发现了长方形的角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小秘密,并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习纸上。(请—组同学上来边讨论边完成学习纸)交流:
(1)请这组的代表交流,大家仔细听,有不同意见可能补充。有4个直角(生)
我们也不知道,那我们就必须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用以前你们学过的本领来试看验证一下(试—试)你的想法是否正确。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呢?量(这是一种基本的方法),还可以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再来量{交流完,教师小结,大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试着(试
一试)难了4个角是直角(板书),并把这个发现记录在了你的工作纸上.
请在你发现的秘密边上打一个☆
(2)那么对长方形的边你有又些什么发现?你们怎么知道对边相等呢?量。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折。(生书写)强调
对折后发现绿的边和黄的边完全重合,这个小朋友做得很好,你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证明另一组对边相等。我们一起来看见6号图形,为什么说它不是长方形?你能不能用刚才我们发现的长方形的特点来验证它到底是不是长方形?大家试一试.请同学交流,角,边。
三、进一步探究、拓展
1.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通过看、想、试发现了长方形的角和边的小秘密,愿不愿意根据这样的步骤,自己试着学习研究正方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请大家试一试。(一组上来讨论完成)讨论、教师板书。
2.运用学得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来判断,解决图形分类时所产生的问题,统一看法。看一看2号图形是不是正方形,你怎么知道的?这又一次提醒我们通过观察以后有了自己的想法还是不够的,你们一定要试着想办法去验证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才行。刚才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学习中你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较讨论。
3.提高与拓展。
现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的正方形。请大家两个同学合作,自己挑几个正方形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大一点的正方形?交流。为什么一排4个要排4排,不是排3排?如果一排3个,排几排?9个拼正方形,如果拿掉一个,要使它还是正方形,可以怎么拿?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数学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评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执教者把数学还原为学习者的经验与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中,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老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说一说等直观手段获得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感性认识。学生在充分感知、观察、比较、概括、语言表达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逐步建构起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经历了知识相的形成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了数学,应用了数学,获得了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做数学”中实现了数学知识“再创造”.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也因此得到了培养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