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此心安处是吾乡征文
故乡一个永恒的话题,每当我们身处异乡,处于的那份安宁时,我们的心也随着故乡的往事荡漾,流离。童年那些美好的梦想,那安静的风
人是故乡的亲,水的故乡的甜。让我们一同感受北义城小学侯玲玉老师是怎样抒发乡情,用笔墨的呼唤,带深情的依恋。
冬至过后,天气日冷。白昼渐长。乡间的夜晚静得出奇,才晚间八点的光景,周遭便一片死寂。偶尔间,不知谁家的狗受了惊,一两声狗吠传,缥缈着,渐次散开去。
想必,那生我养我的老家,此刻也是万籁俱寂了吧?偏远僻静的坳,层层错落的梯田,厚重的黄土层,朴实得如高粱一般的家乡人——这,构成了家乡的全部。
说惭愧,身为家乡人,对于家乡更多的是一种疏离。常言说“近乡情怯”,我则是“望乡生畏”。每次最怕的,就是冬天回家,那种蚀骨的寒冷让我难忘。每周回家前,我都要进行长期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心里努力说服自己回去。每想起冬日里在家时的种种寒冷,都让我不寒而栗。
每晚我会事先把刚开过的水倒入暖水袋中,然后放进被窝,祈求它能在漫漫冬夜给我带一点温暖。洗脸前,我会先准备好热乎乎的洗脸水,然后一咬牙,一狠心,脱下外套,迅速将双手放进热水中,将脸洗干净。当冰冻的双脚浸入热水的那一刻,我抑制不住地全身颤抖,但有种刹那间暖遍全身的感觉,我就那样,一边高呼着“好舒服”,一边呻吟着、打着寒战。
那种感觉,每年冬天都会重新上演,让我记忆犹新。洗脚完毕,我会迅速遁入被窝,把自己打包成一只粽子,只露出头和两只眼睛。暖水袋,成了我寒冬里最最温暖的记忆!
看到我如此夸张的举动,爸妈总会在不可思议之余,默默为我准备好暖水袋,然后塞进我的被窝。每逢我在家的日子,准备热水袋成了他们临睡前必不可少的功。
由于进城的公车只有镇上才有,因此,从老家到镇上这十多里路,就成了走出乡村的大问题。只要爸爸在家,“大问题”全都变成了“没问题”。如若爸爸外出为生计奔波,妈妈只好求助于邻居,央求邻居送我到镇上坐公车。如果实在不忍麻烦别人,我们就只能坐在路边等待顺风车。
苍茫的村路上,太阳光把妈妈和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长又缩短。每一次,妈妈都站在马路中央,向频频过往的车辆挥手示意。曾经那么腼腆内向的妈妈,居然一次次站在马路中,她无视那些呼啸而过的车辆,遇到偶尔的白眼,她会默默垂下手,尴尬地笑笑。
妈妈这一挥手,就是几十年。我终于只能在痛苦与煎熬中走过了漫长的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工作之后,照例还是在妈妈的挥手中,一次次踏上回程的路。妈妈就那样,站在乡间的公路上,站成了我心中的一座丰碑……
每次进城,爸妈都要提前一天做好准备,收拾好要带的东西,在头脑中盘算着第二天如何到镇上坐公车,计划着进城之后的的行程,像规划一惊天动地的大事,颇具“仪式感”。
是啊,好不容易进趟城,总得把积攒好久的事一股脑儿全办了,这才划得!在他们眼里,“进城”那可是大事!须穿戴整齐,从为数不多的衣服里精挑细选一“光鲜亮丽”的,再换上平素间舍不得穿的半新的鞋,昂首挺胸进城去。
这样的老家,我很难说爱上它。每当看到书中作者思念家乡的字时,我就有万分的惭愧,我不知道,为何我对家乡竟是那么的疏离?为何竟没有那种百般魂牵梦绕、千般难以割舍?
还好日子不会一直这样坏下去。
随着党的富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各项改革犹如雨后春笋。现如今,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几年的时间,村子里硬化了大街小巷,浓荫成行。村委在村子中央设置了乒乓球桌案、羽毛球场地、各色的体育器械,由曾经只重视GDp,开始关注村民的身体健康。每天上下午都会有村民前去健身,人人往络绎不绝。
“农村书屋”、“老年活动中心”的构建,更成了村民农闲之余的“世外桃”。养殖业、农业科技、传统化、新农村建设等书籍的陈列,一改过去打麻将酗酒闹事的陋习,丰富了村民的精神追求,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曾经的黄沙漫漫,如今已一去不复返。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不再只是陶渊明笔下世外桃的轮廓,更是我家乡现如今的模样。村子里,数千亩苹果园的覆盖,让村子氤氲在一片林绿海之中。再加上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扶持,很多村民开展了“农家乐”——好好水,钟灵毓秀的村庄,终于荣登电视台,一展芳容,向全市人抛出橄榄枝……
而我亲爱的爸妈,硬是靠着自己不服输那股劲,将曾经的老屋翻新。新修的庭院让我欣喜,小院儿的环境让我心内欢畅。齐整的院子里,清清爽爽,还有各式的花草,夏天到,一树花开,满院芬芳。
今年冬天,我想我终于可以在每周五欢天喜地地回家去。原,我不是不想回家。原,不想回的不是家,不想回的只是坳里那个僻冷的地方啊!如今又逢冬日,回到这里,屋子暖融融的,说不出的畅快和欢欣。
常言说,春天是读书天。我想说,这大温情暖暖的冬日,不也是朗朗读书天吗?我终于可以尽情伸展自己的腰肢,在冬日里大显身手,畅快读书了,再无须终日苦守在火炉边瑟瑟发抖。
我家隔壁住着一对退休老教师,每次回去,我很开心的就是和他们聊天说笑了。老两口每天一日三餐很清简,很健康。老头子喜欢在每天黄昏之时拉二胡,在夏天的晚上跳跳舞。老太太做了一辈子语老师,虽年近古稀,却依然喜欢在每天早晨读报纸,布满皱纹的脸依然雍容而淡泊。
疲累之时她喜欢听京剧,常伴着名角儿哼唱。他们思想的开明,他们志趣的高雅,让我欢喜,让我敬重。他们心甘情愿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寄托在这如诗如画的小村。如今我亦是年岁日长,然梦想之心不死,故终日汲汲于梦想之实现。
隔壁老两口在看到我为理想而埋头苦读之时,总会啧啧赞叹我的勤奋精进,期望我有所成,成为家乡的骄傲,飞向更广阔的天地。感动之余,我汗颜,我知道,我有更远的路要有走,我知道,无论我走向何方,您都是我魂牵梦绕的港湾!
父辈们也曾青春年少,也曾志在四方,无奈怎敌它,指缝太宽时光太瘦,岁月风干了年少的理想,染白了曾经的青丝。恍惚间,他们已人到暮年。生活啊生活,早已将他们的背弯成了一座桥,我和弟弟终于踩着这座桥看到了希望。每当父母看到我和弟弟,总是会开心地笑,满脸的褶皱里全是黄土。那种开心,那种幸福,就像自己用汗水浇灌的玉米终于丰收了,麦苗终于发芽了,谷子终于长出丰满的谷穗了……
这次回家,天空春雨绵绵,今春雨水充足,虽略有点寒意,但一想到是丰收的季节,我心内却是一片明朗。畅游在村子里,深吸一口气,全是家乡的味道——泥土香,麦苗香,家家户户飘散的幸福的味道。我折服于家乡人的勤奋与智慧,更钦佩家乡人磐石般的韧劲与情怀。回望四周,我发现,美景如画!
家乡,是我祖祖辈辈生存的地方,院子里那棵白杨,今已亭亭如盖,它正用生命向上伸展着。
第二篇:此心安处是吾乡随笔
李健的《故乡山川》,让我期待了很久。
曾经有好多年,我最爱的一句宋词是南宋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只觉得鲜妍明媚之余又风流灵巧,读来口齿噙香。后来年岁渐长,我渐渐爱上王维的自然明朗,就像写意画,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让人无限遐想。李健的这首《故乡山川》,正得了这种疏朗开阔、自然优美的意趣。
这首歌大概写在一个草长莺飞的春日吧,漫天飞舞的纸鸢,引出对故乡的无限怀恋。还记得那些黄发垂髫的日子吗?我们奔跑在荠菜花开的田野,笑着闹着,把手中的风筝放到遥远的天空。那时候的日子,阳光柔软,风儿清甜,时间过得那样慢,慢到一节课的时间,都仿佛是永远。直到有一天,我们行色匆匆,懵然不觉自己已经变成风筝,飞得太远,只是偶尔看到“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孩童,才发现自己的心上,还系着那根思乡的线。
这样甜蜜又忧伤的主题,其实是很容易煽情的。但是李健的长处,在于他的歌曲能通过旋律和歌词的相互交融,用温暖的底色托住。
他的这首《故乡山川》,歌词简洁感伤,思乡之情丰沛深沉,却因为旋律的悠远绵长和意境的恬静开阔而多了一份洒脱和率性。没有一份随遇而安的开阔胸襟,是断断写不出这样霁月光风的词曲的。
前奏的南箫悠远醇厚,仿佛故乡的山川河流,美得让人心醉。这样的细节也是李健精心考量过的Ⅱ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离愁固然令人感伤,思念却因为爱而温暖心安,那是故乡的亲人和朋友带给游子的温度。
李健对歌曲的精雕细琢还体现在他吐字断句的轻重缓急之上。你若不信,只去听他“在那遥远地方,灯火依然昏黄”,何等细腻温柔!下一句“却无数次照亮我的梦乡”,如珠落玉盘清亮有力,更显思乡之情的真挚迫切。尤其是这一句的尾音,中强—渐弱—弱—渐强—最强 渐弱,游子对故乡的思恋、纠缠、向往,甚至有一点点自责和渐渐坚定的信念,尽在其中。
间奏衔接紧密,笛箫清脆欢快,俨然是民歌的路子了,这是一个不小的惊喜。调子是《乌苏里船歌》,它是xx族民歌。李健的民歌唱腔声清气朗,圆润自如,真是让人又惊喜又赞叹。
在这样偏民谣的流行歌曲里插入民歌,很容易弄巧成拙,然而,《乌苏里船歌》的插入,不仅从内容衔接上巧妙对应了“故乡山川”的主题,而且十肖然改变了整首歌的情感走向。歌曲前半段唯美中有淡淡感伤,充满游子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乌苏里船歌》则如同秋日的明亮阳光,带着丰收的喜悦。
后半段的演绎充满了正能量,虽然我们仍是“离家千万里”,可是我们不再害怕,因为故乡和故乡的人,已经将我们的梦想照亮。
李健在这里的演绎,唱出了我寻求多年的答案。当初的我们,为了梦想离开家乡,却从未想到归家之路如此漫长。然而,故乡从来不是羁绊,而是我们坚定前行的力量。
忽然想起苏轼的《定**》,当年王巩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广南,几年后才得以北返汴京。老友相见,苏轼无意中问起王巩的歌姬柔奴“广南风土,应是不好”。广南蛮荒之地穷山恶水,自然是不好的。然而,柔奴的回答不仅震撼了苏学士,也震撼了我:“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第三篇:感恩作文:此心安处为吾乡(十一月征文)
感恩作文:此心安处为吾乡(十一月征
文)
叶彬彬
我又要回长沙了,关了手机,靠在座椅上等待心脏超重那片刻的到来。飞机起飞的瞬间,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心脏,牺牲一处解脱所有。当飞机飞行平流层的时候,三万英尺的高空,无雾、无风,有的只是一望无际的自由。
透过弦窗外的朵朵白云,仿佛看到了两年前倔强的自己。当年的小小姑娘决心守着北京,绝对不奔赴远方。然而现实却总与愿望背道而驰,我赌气地选择独自背着硕大的行李,搭载近20个小时的火车奔赴长沙。坐在火车上的我曾无数次祈祷火车晚点,惧怕在陌生的城市孤独地面临接下来的四年时光。随着一声鸣笛,火车准时准刻地慢慢滑进长沙站。原本安静的车厢一片沸腾,喧闹声、叹息声、哭泣声、闲谈声……我无可奈何地被下车的人拥峰着挤往出站口。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人群,街心,红绿灯,车辆。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抬头看见硕大的“长沙站”,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全部都化作一缕苦涩悄然涌上心头。不会有人来接站,我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只是一个陌生人。我的鼻子一酸,眼睛里迅速蒙上了一层薄雾。
夜晚的长沙,交通顺畅得让人心烦意乱,计程车里的我只觉得路两旁的霓虹像在飞,还没来得及擦干眼泪就到了学校。
回首过去的两年,地狱与天堂,束缚与自由,梦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段错综复杂,让人目不暇接的日子。在人生中并不存在任何必需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正如一位支教老师在离开大山时所说:“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没有任何期待和急功近利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听到自己的内心,感恩生活的一切。
人世或许就是这样的,即使再简单的路灯,在湿润的空气里氤氲成一片,都能透出一股安静的味道来。我正嗅着窗外被雨水洗刷得清新了许多的空气,心平气和地对着电脑打字,嘴里嚼着甜甜的甘蔗。实在没有比在晴日静好时回看彼时风雨激荡更心平气和的了。因为在这一瞬间,时光似乎是静止的,它不再标定任何年份。我经历过它,但我已经忘记它发生在何时何地了,不用深刻回忆,释然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就像那首诗描摹的那样:
“我们一边爱着一边遗忘着
像无人打理的卷心菜
长着长着
就散了
我们不见
然而盛开
我们见了
忽而盛开”
美好的意境,恰似一种峨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因为我们从来都追不上已经失去的青春。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或求名,或求权,或求财,这些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缺陷往往会限制你的成功与伟大。眼前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纷乱,诱惑越来越多,人们的视线被甚嚣尘上的景象所扰,已经再也难得窥见原来的路线和目标。我们中的多数人像一片片落叶,在空中飘浮、翻滚、颤抖,最终无可奈何地委顿于地。然而,仍有少数人恰如沿着既定轨道运行的星辰,无常的命运之风始终吹不倒他们,只因为他们的内心有着既定的轨道。每个人终究生而孤独、死而孤独。黄泉路上做个伴只是安慰自己而已,没有谁能真正在路上陪伴太久,所以也就不必太在意中途的任何津度的停靠与分手。
道光皇帝的全贵妃在娘家创造了一种“九九消寒图”,“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都是九划的九个字,自冬至开始,每天写一笔,写完时恰逢冬天结束,春天开始。只要坚持着,重复着,寒冷的严冬就会离去,温暖的春天就能到来。
极寒天气煎熬了人们一个漫长的冬季,来了一阵雾,涌过一团霾。好在“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心境一直都在,就像我们始终粘在岁月的渡轮上,活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里,而始终不变的,则是向着心中的目的地进发。“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塑造一块博大而又坚强的内心,生活就是一种享受,世界只是一座村庄。在这样的盛景之下,消逝而过的两年不过是人间一渡,为了更远的航程,我们已经出发,且一直在路上。
现在这个半大不小的姑娘却感谢冥冥之中的安排,把她带到了长沙。让她看到决然不同的世界,从对生活的不顺心意到对生活感恩的转变,学会不乱于心、不闲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去。
第四篇:高考作文成熟:心安处是吾乡
心安处是吾乡
经历在我们的人生轨迹上留下斑斑点点的痕迹,在阅尽无数冷暖,洗尽无数铅华过后,我们的心智变得更加成熟,也更加充满内在力量。但究竟何为真正的成熟。
有人说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理解,什么都可以接受。于是他们的“成熟”,圆滑老练,对事实的麻木不仁,对一切新潮事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所谓“理解”,使他们成为了可悲的盲目的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把自己的无知与麻痹拔高为“宽容”,于是便有了价值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他们无法分辨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无法理解经典与糟粕的差异,身心陷入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巨大洪流之中颠沛流离,甚至连毒品、犯罪、暴力都被视为“回归人类原始的本真状态”而不受其内心正义与价值批判的诟病。
这种成熟是丧失了生命的主动权,理性被束缚禁锢在物所制造的囚笼里,对周遭的一切都不具有积极缜密的分析,这种成熟,无疑是无知。
真正的成熟,是一个剔除的过程,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不重要的是什么,当心智逐渐成熟,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内在价值观的确立。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方能积极主动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追求并怀着一颗谦虚虔诚的心去靠近自己想要企及的目标。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成熟的,它奉行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原则,将对自身发展有正面积极意义的东西拿来并将其内化改造为富有生机的新的东西。陶渊明的“真义”是成熟的,他知道在那个小人成行的年代,维护自己高洁的心灵是最重要的事,便隐居山林,与清风明月、飞鸟游鱼相伴。伯夷叔齐是成熟的,阅尽社会的黑暗腐朽,仍能坚守心中最崇高的道义,那饿死首阳山的操守与气节岂非对正义与忠贞的最佳告白?
成熟是对世界的不完美具有清醒的认识后依然怀着赤诚的心去拥抱它、热爱它、歌颂它。“迷茫的一代”在那个黑暗的岁月里能意识到最重要的是重新找回人的价值,是对人性的呼唤,是对人性光辉的索求,也是对社会信心与道德情操的挽救。于是便有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有了那一个个亘古矗立在人类文明史上觅求光明与正义的巨人,即使是在动荡颠簸的年代,依然那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们对于天地大美的永恒追求。
若是太囿于物质的享受与沉沦,难免会坠落为社会机器的一个零件,被金钱与外物役使,变成一个奴性十足的非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整个社会显得冷漠而又残酷;若是认为他人的意见看法最重要,又被各种流言蜚语羁绊得身心疲敝、憔悴不堪,成为叔本华所批判的那种“把自身价值建立在他人的外在评价”上的愚人。
真正成熟之人,拥有陈寅恪先生之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孰轻孰重,坚守那些美好的、重要的理想与目标,去实现自我的发现与挖掘,这样的历程必定是心智成长的必要过程,在经历理性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后方能孕育出一颗精神丰富的心灵;同时又要舍弃无足轻重的,放下人生的包袱,拥有云淡风轻的心态才得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进入无待遇物的无我之境。
剔除了那些纷繁复杂,方能享受“我坐华堂上,不改麋鹿姿”的潇洒自如。分清重要的与不重要的,才得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沉醉于安静而意蕴丰富的内在世界,体味“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静穆幽远、成熟隽永。
第五篇:关于读书的作文600字此心安处是吾处
关于读书的作文600字:此心安处是吾处
书让我跨越时间的鸿沟,体味人生精神史上的一次次辉煌。与书成长,我在清幽的墨香中聆听古人的智慧之音;与书相约,使我在白纸黑字的世界感应人性的伟大。
没上幼儿园之前,我的第一本读物是《唐诗三百首》。在妈妈地辅导下,我咿咿呀呀读古诗,那些古诗是那么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徜徉在美妙的古诗中,我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上小学了,我开始学习课本上的文章。这些经过编辑精挑细选的课文,仿佛拉近了时间的距离,缩短了地域的间隔;更让我畅游千山万水,鸟瞰古今中外;书,伴我踏上理想的征途,人生从此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偶然一次,觅得一本《红楼梦》,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走进了曹雪芹的“大观园”。屋外灯火辉煌,街市嘈杂,但在书中神游,全然忘我。转眼间,屋外已是月光朦胧,万籁俱寂,但我依旧静心翻阅着„„从此,书店成了我课余向往的“天堂”,辛苦积攒下的零用钱也成了通往“天堂”的“快客”。多少次,我错过了回家的公车;多少次,我头枕爱书入眠;多少次,我梦回唐朝。从童话到小说,从诗歌到散文,从文学书到科学书,从历史书到推理书„„是书,让我快乐、悲伤、感动、敬畏。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太阳;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伴随着小书柜的日渐“丰满”,我越来越离不开书:可以没有“虹猫蓝兔”,可以没有“耐克、阿迪”,可以没有“匹萨、汉堡”,但一定要闻墨香、知书理。
读书是我永远的乐事。关于读书的作文600字:此心安处是吾处
往后的道路还很长,不过书还是要一直看下去的,我将与书一起成长,正如苏东坡所言;“此心安处是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