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斩蛇历史故事

时间:2019-05-15 12:2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刘邦斩蛇历史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刘邦斩蛇历史故事》。

第一篇:刘邦斩蛇历史故事

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早年任沛县泗水亭长时奉命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中许多劳工趁机脱逃。刘邦暗想即使到达骊山,劳工也都逃光了,无法交差。于是在芒砀山泽前休息进食,晚上释放所有的劳工说:“你们各自逃生去吧!我从此也逃亡去了。”劳工中有十几位壮士见刘邦宽宏大度,豪爽义气,便愿意追随他。

晚上,刘邦喝了不少酒,乘着酒兴继续赶路。月色苍茫,小径蜿蜒。在逃往芒砀山泽的小路上,走到前面的人忽然惊叫一声,忙回头向刘邦报告:“前面有一大蛇挡道,请绕道而行吧!”刘邦醉意朦胧,朗声大笑道:“英雄豪气,所向披靡,区区一蛇,安敢挡吾道路?”说话间,拨开众人,仗剑前行,果见一巨蛇横卧路中,摇头摆尾。刘邦正欲用剑砍去,只见那白蛇道:“我乃贵为天子,焉游四海,诛秦平分天下。”刘邦不允,白蛇道:“你斩吧,你斩我头,我乱你头,你斩我尾,我乱你尾。”刘邦酒壮英雄胆,说:“我不斩你头,也不断你尾,让你从中间一刀两断”。说吧一剑下去把白蛇斩为两段,顿时蛇血喷溅,染红了土地,至今这里长出的草还是红的。白蛇化作一股青气飘荡空中,喊道:“刘邦还吾命来,刘邦还我吾命来。”刘邦道:“此处深山野林怎还你命,待到平地准还你命来。”刘邦贵为大于,金口玉言,后来王莽篡权杀了汉平帝,把四百年的汉室分成两半。传说王莽乃是白蛇投世,至此也算还了刘邦所许之愿。此是后话。

刘邦斩蛇之后,继续前行,又行数里,酒劲上涌,醉卧道旁。

第二天早上,有人经过斩蛇之处,见一老妪痛哭不已,问道:“你为什么痛哭?”老妇人道:“我儿子被人杀了。”行人问道:“是谁杀的?”老妇人道:“我儿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挡道本是向赤帝子讨封而来,却被赤帝子杀了。”老妇人说完就不见踪影。这人来到刘邦一群人跟前,把他所见到的讲了一遍,刘邦听后内心大喜,认为自己就是赤帝子,更加坚定了反秦起义的决心,沛县弟子听说后都愿意归附他。刘邦先隐藏于芒砀山泽中,后又返回沛县,杀了县令,被拥立为沛公,扯旗造反。经过楚汉争霸终于登上了帝王的宝座。

第二篇:刘邦斩白蛇故事

高祖以亭长的身份为沛县押送徒役去郦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高祖估计等到了郦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西大泽中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

高祖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

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高祖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

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罢。”

高祖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

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

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

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

老妇说:“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啊。”

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高祖,高祖醒了。

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高祖,高祖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

第三篇:刘邦和项羽的历史故事

楚汉相争,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下面是关于他们的历史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

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没有多久,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陈胜派兵遣将分头去接应各地起义,他们节节胜利,占领了大批地方。但是因为战线长,号令不统一,有的地方被六国旧贵族占了去。起义不到三个月,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

陈胜派出周文率领的起义军向西进攻,很快攻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逼近秦朝都城咸阳。秦二世惊慌失措,赶快派大将章邯(音hán)把在骊山做苦役的囚犯、奴隶放了出来,编成一支军队,向起义军反扑。原来的六国贵族各自占据自己的地盘,谁也不去支援起义军。周文的起义军孤军作战,终于失败。吴广在荥阳被部下杀死。起义后的第六个月,陈胜在撤退的路上被叛徒杀害了。

陈胜、吴广虽然死了,可是由他们点燃起来的反抗秦朝的那把火正在到处燃烧。在南方的会稽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声势更大。

在会稽郡起兵的是项梁和他的侄儿项羽。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楚国被奏国大将王翦攻灭的时候,项燕兵败自杀。项梁老想恢复楚国。他的侄儿项羽身材魁梧,又挺聪明,项梁亲自教他念书识字。可是项羽才学了几天,就不愿学下去。项梁又教他学剑,项羽学了一阵子,也扔下了。

项梁很生气,可项羽满不在乎地说:“念书识字有什么用处?学会了,不过记记自己的名字;剑学好了,也只能跟几个人对杀,没什么了不起。要学,就要学打大仗的本领。”

项梁听他的口气不小,就把祖传的兵书拿出来,给他学。项羽一听就懂,可是略略懂得个大意,又不肯深入钻下去了。项梁本是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因为跟人结了冤仇,避到会稽郡吴中来。吴中的年青人见他能文能武,都很佩服他,把他当老大哥看待。项梁也教他们学兵法,练本领。

这回儿,他们听到陈胜起义,觉得是个好机会,就杀了会稽郡守,占领了会稽郡。不到几天,拉起了一支八千人的队伍。因为这支队伍里大都是当地的青年,所以称为“子弟兵”。

项梁、项羽带着八千子弟兵渡过江,很快打下了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接着又渡过淮河,继续进军。一路上又有各地方的起义队伍来投奔项梁,和他们联合起来。

第二年,有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由刘邦带领,来投靠项梁。

刘邦本来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在秦朝统治下,做过一名亭长(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

有一次,上司要他押送一批民伕到骊山去做苦工。他们一天天赶路,每天总有几个民伕开小差逃走,刘邦要管也管不住。但是这样下去,到了骊山也不好交差。

有一天,他和民伕们一起坐在地上休息。他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去做苦工,不是累死也是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回乡。我现在把你们放了,你们自己去找活路吧!”

民伕们感激得直流眼泪,说:“那您怎么办呢?”

刘邦说:“反正我也不能回去,逃到哪儿是哪儿。”

当时,就有十几个民伕情愿跟着他一起找活路。刘邦同十几个民伕逃到芒砀(音mángAdàng)山躲了起来。过了几天,聚集了一百多人。

沛县县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音shēn)知道刘邦是个好汉,很同情他,暗暗地跟他们来往。

赶到陈胜打下了陈县,萧何和沛县城里的百姓杀了县官,派人到芒砀山把刘邦接了回来,请他当沛县的首领。大家称他沛公。

刘邦在沛县起兵以后,又招集了两三千人,攻占了自己的家乡丰乡。

接着他带了一部分队伍攻打别的县城,不料留在丰乡的部下叛变。刘邦得到这个消息,要回去攻打丰乡,可是自己的兵力不足,只好往别处去借兵。

他到了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正好张良也带着一百多人想投奔起义军。两人遇在一起,很谈得来。他们一商量,觉得附近的起义队伍中,只有项梁声势最大,决定去投奔项梁。

项梁见刘邦也是一个人才,就拨给他人马,帮助他收回丰乡。从此,刘邦、张良都成了项梁的部下。

陈胜、吴广等主要起义领袖死了以后,由于各地起义的领导权都落在旧六国贵族手里,彼此争夺地盘,闹得四分五裂。秦国的大将章邯、李由,想趁机会把起义军一个个击破。

在这个紧要关头,项梁在薛城召开了会议,决心把起义军整顿一下。为了扩大号召,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意见,把流落在民间的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找了来,立为楚王。因为楚国人对当年楚怀王受骗死在秦国,一直为他抱不平。为了提高号召力,大家把他的孙子仍称作楚怀王。

第四篇:绩效面谈的历史故事(韩信与刘邦)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在萧何的校力推荐下,任命韩信为大将。但末经过充分的调查而草草任命,刘邦心里肯定是没底。所以,必然要亲自邀请这位能让萧何亲自连夜追赶的逃兵谈一谈。没想到这一谈,竟然成了西汉开国史上最重要的“绩效面谈”之一,韩信也正式以重量级“职业经理人”身份辅佐刘邦争雄天下。

刘邦与韩信进行的这次面谈,内容不仅极具可读性,而且逻辑清晰。涵盖了绩效面谈的关键环节,对管理者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实属绩效面谈的经典篇章。

刘邦与韩信“绩效面谈”的过程分析

◆就关键绩效目标达成共识面谈一开始,刘邦就直接切入主题:

“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战争时期,大将是仅次于大王的关键职位,大王与大将之间“绩效面谈”的主题必然是围绕战略问题展开。而且,如果韩信不能够通过这次面谈说服刘邦,恐怕刘邦也会毫不含糊地换掉这位大将。

而韩信显然已经为这次面谈做了充分的准备,仅用一句话即与刘邦澄清两个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今东乡(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韩信的”今东乡(向)争权天下“的判断,包括了两个含义:第一,刘邦关注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第二,刘邦的最终目标是一统天下。

刘邦作为当时多位诸侯之一,心里的真正目标是什么?是安于现状、偏安一隅?还是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呢?这是任何领导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所有战略举措都需要战略目标来驱动,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战略管理体系就存在逻辑断层;而缺乏战略导向的管理体系必然存在致命隐患。

韩信的这两个判断都得到了刘邦的认可。面对韩信提出的问题,刘邦的回答很干脆:”然。“

刘邦与韩信明确了战略目标后,自然就谈到了第二个问题:谁是我们的关键竞争对手?

明确对手,需要智慧,同时也需要敏锐的眼光。表面上看起来很强大的敌人。不一定就是自己的真正对手。就如同曹操没有将袁绍、刘表、孙策等当时看上去很强大的对手放在眼里,却对刘备非常关注一样,项羽”西楚霸王“的地位也不是刘邦将其作为竞争对手的原因,刘邦是对项羽的”个人业务技能与管理技能“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后,才得出将其作为关键竞争对手的结论。

至此,刘邦与韩信的绩效面谈的第一项工作”就关键绩效目标达成共识“顺利完成,结果就是,与项羽争夺天下!

◆关键绩效成功要素比较分析

关键绩效目标达成共识后,韩信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作为下级,韩信提出这样的问题需要勇气,但又很有必要。这个问题也确实让刘邦不好回答。作为领导,承认自己的个人素质不如对手,自是感觉有失面子。但是,作为领导,真实地向下属表达自己对外部环境的判断,又很必要。客观、准确地评估自己与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是制定竞争策略的基础。

刘邦很矛盾,但还是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汉王默然良久,日:”不如也。“

刘邦的坦率使韩信得以快速切入主题:”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官项王之为人也。“

韩信开始阐述何为决定组织成败的关键成功要素,并分析、比较了刘邦与项羽在这些关键成功要素上的表现。

■关键绩效成功要素之一:人才使用策略

韩信很明确地界定了个人业务技能与管理技能的区别,并阐述了这两个技能对于组织竞争能力的影响。

在分析项羽时,韩信对他的个人业务技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这也正是刘邦不如项羽的地方。但韩信话锋一转,”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直指问题的核心。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如果仅凭个人的业务技能而不掌握选贤任能的管理技能,就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沦为”匹夫之勇“.能够准确地识别人才并安置到恰当的岗位上,是领导者带领团队的关键成功要素。

而对于刘邦的用人之道,韩信则予以充分的肯定:”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刘邦能够仅凭萧何推荐而找出一位自己根本没听过的人来担任大将,足见其用人的魄力。刘邦亲自带兵打仗,屡战屡败,几无胜绩,自己的手下却攻城掠寨、驰骋天下,凸显刘邦使用人才能力的高超。

■关键绩效成功要素之二:人才激励策略

关于对领导者激励人才能力的分析,韩信既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判断,也向刘邦传递了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

韩信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项羽是个贵族,也很亲民,对下属温和,关心他们的疾苦。话说到这里,至少项羽在员工关系管理方面,应该是一位称职的领导者。能够得到大多数普通员工的认同,这也是很多个人英雄主义领导者的共同特点。但是,到了对关键员工进行激励时,项羽的方式就出了问题——”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对占据了重要管理岗位的员工的激励,领导者仅仅是摆出亲民的姿态肯定是不够的。关键员工更需要的是领导对其能力的认可并给予与其业绩相匹配的奖励。而在这一点上,项羽无论是在态度上,还是在实际待遇上,都做得不够。这应该和项羽对这些岗位对组织的价值贡献的判断有关系。勇冠天下的项羽或许认为,带兵打仗的将领多一个、少一个,对自己的团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大不了自己可以亲历亲为。

同时,项羽管理团队的公平性也受到了韩信的质疑:”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项羽没有根据将领的贡献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给予封赏,违背了以技能与绩效表现为核心依据的激励原则,必然引起部分管理人员的不满。

最后,韩信对项羽的激励能力的总结明显带着个人情绪:”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刘邦在这方面的技能显然是远远高过项羽。他的奖励手段可谓是既简单又有力度,用韩信的话,”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刘邦的这个激励策略可谓屡试不爽,最终刘邦也借此让韩信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致。

应该讲,韩信的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作为一个在血雨腥风中打拼的王位追逐者,刘邦怎会”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在刘邦看来,功臣只是天下城邑的暂时保管者,刘邦会保留在适当的时候收回的权利。所以,如果在前面加上”若“则更为恰当。这也说明,韩信本人对刘邦以及当时游戏规则的判断存在失误。事实上,韩信的需求是刘邦不可能满足的,韩信是在追逐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这也使得后来的悲剧结局成为必然。

■关键绩效成功要素之三:关键竞争策略

刘邦与韩信的话题从人力资源管理转向了竞争策略,探讨两支团队应以何种方式展开竞争,是否满足民众需求的问题。

韩信说:”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项羽过于关注每次战争的胜利,力求每次战争都赢得酣畅淋漓,破城之后又要屠 城,不能够从民众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如果将夺取天下作为战争的目标,则必须考虑这一点,因为满足民众的需求是真正实现统一的基础。正是由于项羽的这个愚行,导致了”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的局面。韩信的最终判断是”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项羽这种缺乏民众基础的”强大“,必然是暂时的,不能长久。

刘邦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则更为冷静——”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刘邦明白获取人心的战略意义,这种做法符合追逐王位的定位,是在按照游戏规则办事。

事实上,在人性方面,刘邦和项羽都有着表里不一的一面:刘邦在落魄的时候,能够两次将自己的孩子推到车下,足见其冷酷无情;项羽身处垓下绝境,却仍然惦记着自己的宠妾、爱驹,足见其侠骨柔情。而到了两人争雄天下的时候,刘邦的表现极其”专业“,完全按照游戏规则来制定竞争策略,最终胜出;而项羽则任性而为,作为一个管理者表现得相当”业余“,结果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

◆制定绩效实施方案

韩信向刘邦阐述了自己对赢得竞争的关键要素分析后,即提出了实施方案第一步:”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至于其中的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刘邦高度认同韩信的战略分析,并由大将韩信担任第一执行者。刘邦根据韩信的建议迈出了楚汉争雄的第一步。在后续的一系列关键战役中,韩信则始终扮演着”终结者“的角色,并最终帮助刘邦赢得了天下。

刘邦与韩信”绩效面谈“的借鉴意义

《史记。淮阴侯列传》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韩信对楚汉双方竞争形势的透彻分析,充分展示了一代豪杰——韩信的过人才华;而刘邦则寥寥数语,仅回答了两个问题,用了四个字。但作为管理者,刘邦对绩效面谈尺度的把握,可以说是相当到位。

◆准确传递组织目标

关于组织目标,韩信问得很直接:”今东乡(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刘邦回答也很简练:”然。“但说得少,不代表不重要,这恰恰是绩效面谈的关键问题之一。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一定要就组织目标问题达成共识。我们看到很多员工低头做事,忙晕了头,却不了解组织的目标是什么。员工的工作失去了方向,组织如何形成合力?这样的问题,管理者要承担责任。没有设计清晰的目标,没有很好地传递目标,或者是没有与员工达成共识,这些都是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准确传递组织判断

竞争策略的制定,首先是建立在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基础上。员工作为执行者,需要了解管理者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是什么,以便在执行策略过程中灵活变通。而且,管理者在传递组织假设的同时。也是在传递一种姿态:是务实的?还是”鸵鸟埋头“式的?所以,在韩信问到刘邦与项羽的个人技能的比较时,刘邦虽然”默然良久“,但还是坦率地说”不如也“.管理者这种坦诚务实的态度,更易赢得员工的认同。

◆积极倾听员工观点

在刘邦与韩信的这段对话中,刘邦基本保持沉默,极少发言。相信如果刘邦有重要观点表达,司马迁必然会记录。这说明。刘邦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倾听的姿态,而没有贸然打断韩信的发言。作为管理者,这是一种难得的姿态,也是一种非常得体的表现。这对员工是一种无声的激励,使员工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信刘邦正是由于创造了这种能够让员工畅所欲言的环境,才会在攻入咸阳后忍不住想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会有人敢于力谏阻止,而他又能从善如流,最终在赢得民心的战略角逐中大获全胜。

◆敏锐把握员工需求

员工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也在传递着自己的价值观念,表达着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刘邦对这个问题保持着足够的敏感性。韩信在分析项羽时,极力鞭挞项羽的”印刓敝,忍不能予“,同时对刘邦形式上的”以天下城邑封功臣“却极尽赞美,封侯裂土的强烈愿望呼之欲出。刘邦对此当然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在需要激励这位大将的时候,不惜封以”齐王"激励;在需要保证控制的时候,则采用突袭手段夺回军权。这一放、一收,使刘邦既充分地发挥了人才的作用,又保证了对权力的控制。

第五篇:蛇郎故事浅析

蛇郎故事浅析

摘要: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一代又一代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来的口头文学,它以岁月为笔,生活为墨,用时间蘸着空间一代代书写下来,毫无疑问,民间故事是历史、宗教、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蛇郎的故事就其大体结构而言,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有着普遍性,因而它是一个著名的世界性故事,或者说是一个在世界广大地区流动。民间故事将民众理想的婚姻生活和现实的婚姻家庭纠葛同蛇郎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精心地穿插缀合,构成体现民众主体精神的近现代蛇郎故事的优美形态。

关键词:蛇郎故事

流传地域

孝道伦理

女性德行

价值取向

一 蛇郎故事的不同文本

蛇郎故事文本是典型的具世界性的文本,在文本的流布区域上,有学者指出中国、印度、缅甸、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非洲、北美和拉美都有蛇郎故事;而在故事的源流问题上,有学者认为蛇郎故事在西欧、东欧(如俄国)、印度等国都存在,很可能这一情节是从印度传到西方与东方;只日本所流传的文本,就分为“神婚与祖先之神”、“英雄的蛇子”、“人神之间的池中之物”、“农夫的女婿”、“原生态的淫者”、“殉情之蛇”六种形态。1神婚与祖先之神,古时的人们将一条大蛇当做伟大的魔王——水神,因此“人们每年用一名处女向这条作为水神的蛇神献祭,想用这种办法略为摆脱一下水田农业所带来的不安”。素盏鸣尊用人的智慧和勇敢,终于斩了这条可怕的大蛇。因此,这个故事显然是为了保存并纪念英勇的人们反对自然界、对野蛮而残忍的风习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记忆,有意编造出来并加以流传的。2英雄的蛇子,这一种形态的蛇郎故事的基本情节依然是英俊男子夜访美女子,女子的父母(或女子本人、仆人)通过穿在针上的线发现了男子的原体——蛇。将死的蛇此时已被针的毒气重创,但有后代留存于人世。蛇的后代有如下几种结局:(1)成为著名的僧人;(2)成为伟大的人;(3)为蛇子建祠堂;(4)蛇子成为有名的勇士。

3人神之间的池中之物,这一种形态的蛇郎故事的共同主题是妻子被池中之物所魅。

4农夫的女婿 这一形态的故事大多发生在田间地头或渔村,农夫出于某种原因(蛇郎以帮忙干农活等作为迎娶农夫女儿的条件),不得不将女儿嫁给蛇。

5原生态的淫者,这一种形态的故事突出了蛇郎故事文本一直被忽视的性爱因素。故事是说蛇看见女阴情欲激发,爬出洞穴被刀砍死的故事。在这个故事文本中,蛇郎形象所蕴涵的是生殖崇拜。这类故事出自于佛教之中,而且我们要知道在印度文化乃至其中的佛教文化里,蛇形象负载有多重象征内涵,生殖信仰、祖先崇拜、恶欲、贪色等等均包含其中。殉情之蛇,在日本有关道成寺的故事里,爱恋僧人未果的寡妇死后化为大蛇追赶僧人。

以上便是日本民间所流传的关于蛇郎故事的六种文本类型,而在我国所流传的故事文本主要是以“蛇郎和三姐妹”为主,也有传为“两姐妹”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讲:从前,一个老汉有三个女儿,大姐自私虚伪、贪婪狡诈,二姐懒惰,独有小妹最为纯朴善良、勤劳能干。一天,老汉外出干活遇到困难,幸得蛇精的帮助,答应将一女儿嫁与蛇。蛇上门求亲或父亲回来询问女儿,两位姐姐都因嫌弃异类蛇的丑陋与贫寒而拒绝,只有小妹愿遵父命,嫁给蛇郎。成婚后,蛇蜕去丑陋的蛇皮,变为英俊、强悍、有情有义的小伙子,与小妹过上夫妻恩爱、幸福美满的生活,大姐心生嫉妒,谋害小妹,并冒充小妹与蛇郎同居。小妹死后冤魂不灭,变鸟、竹等物,不断揭露真情,表示对蛇郎的亲爱和对大姐的仇恨,但都被大姐三番五次地阻挠。后来因机缘巧合小妹得以恢复人形,与蛇郎夫妻团聚,而大姐恶行败露,被撵走或被击死或自尽。

在我国,无论是那种版本,其结构都具有一定相似性。故事的开头、婚配和结局这三个部分表现的故事内容是基本相同的。开头交代故事展开的条件,为进一步叙述做准备;婚配部分是男女理想结合,处于美好的状态,这为下一步打破理想和惩罚谋害者的情节提供前提;结局部分是谋害者最终都受到了惩罚。,二 故事内涵

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心理素质,都要受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以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使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地方色彩。中国这两种主要形式的蛇郎故事,尽管情节很不相同,却都是建立在尊崇蛇,以蛇作为神奇美好男子形象的文化心态基础上。

中国民间所流传的蛇郎与三姐妹故事着重讲述两姐妹围绕蛇郎所产生的情感纠葛。小妹因救父而甘愿嫁给蛇,却没想到蛇脱去蛇皮变形为美男子,富有、神奇而且有情有义,小妹由此得福。毋庸置疑,故事中的蛇郎是带给女主人公小妹幸福的象征。蛇郎可替换成社会上层的年轻男子等,标志着女主人公小妹从贫穷的家庭中解脱出来,进入另一个新的生命历程,使小妹麻雀变凤凰,即女主人公小妹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这一故事在结构上与意义相近的灰姑娘型故事复合。正因为小妹因祸得福,引来了大姐的嫉妒,歹毒地害死小妹,取而代之,成为蛇妻。

所以,故事中真正的核心人物是姐妹俩,在她们之间展开的纠葛冲突,也是女主人公小妹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规范的期望下“,成妇之礼”中能否胜任“一位好妻子”的一个洗礼。我们从故事中可知:好命、善良的女主人公小妹通过婚姻从社会底层进入社会上层的家庭后,其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的,而是屡遭变故、打击与挫折。小妹死后,冤魂不灭,却历经苦难、连续变形成“鸟、竹、椅”等,向丈夫“蛇郎”示好、亲近,则象征着女性为维系夫妻和谐关系所做的不懈努力。小妹通过变形对恶姐的报复,宣泄了广大民众积压已久的怨恨情绪;表达了民众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强烈渴求。对女主人公小妹而言,这斗争中的连续变形情节,俨然象征了她生命历程的关口——“成妇之礼”,暗示了她人生命运的坎坷,为了能胜任“一位好妻子”角色,她经受磨难、成长、死而复生的过程,这充分显示了广大民众把握人生关口而促使命运转变的审美理想。姐妹的争斗的过程愈艰辛,愈复杂,就愈加显示出“为人妻”的艰难,说明“成妇”的过渡仪礼,不仅仅是一位好女儿就能胜任的,而且必须对其丈夫亲近、体贴、帮助,才足以完成在婚姻和家庭中作为中国妻子的角色。在蛇郎故事中,大姐作为反角,集丑恶于一身,诸如懒惰、奸诈、狠毒、不择手段等。此类家庭成员的尖锐冲突,折射出社会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对女主人公小妹能否顺利通过“成妇之礼”的严峻考验,在磨难和斗争中使她人格升华,成为集勤劳朴实、善良勇敢、聪明机智、自强不息等众多优点于一身的中国传统优秀妇女的化身,女主人公小妹以新生姿态,用情感与智慧完成“以夫为尚、以家庭为重”的民众价值观。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妇女完美形象的塑造,并以民间故事的形式流传下来。

最后,经过验炼的小妹与蛇郎团聚,表明女主角经过调整心态,奋力挣扎之后,冲破了重重危难,通过了生活不协调的冲突过程,慢慢找到了自我定位,形成了以丈夫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被社会、家庭、丈夫所接纳和承认。

三 价值取向。

第一,父(母)亲得到蛇的帮助,为了报恩,自己必须远嫁蛇家。三姐妹都不知道这条蛇是人变成的,此时,嫁给这么一条令人恐惧的畜类,对于她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牺牲。面对这种情况,两个姐姐都选择了拒绝,而妹妹为了尽孝道,为了报答蛇帮助自己父(母)的恩情,选择嫁给蛇,成亲后蛇郎变形为人,两人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这里体现了两种文化对“孝”和“报恩”这两个理念的认同。妹妹之所以嫁蛇,是为了“尽孝”与“报恩”,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单个细胞,外人施恩当以礼相报。

第二,善良淳朴的妹妹不嫌蛇郎贫贱,经过不懈努力终获幸福。开始嫌弃蛇郎后来又以卑劣的手段加害妹妹,企图攫取富贵的两个坏心眼姐姐最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里赞美了人们的智慧和美德,揭露和抨击人们的贪婪与邪恶,对善良、穷苦的人寄予了无限同情,给予他们美满的结局。“尽孝道”、“知恩图报”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理念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自身理性和道德的内在需要。在中缅两国的民间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这些有利于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普世理念。

蛇郎故事是一个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十分深远的幻想故事,它以其浪漫主义的奇光异彩和深邃的文化内涵长久地保持艺术生命力。因此,蛇郎故事是民间艺术家非常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很多学者对该类型故事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他们各自以独特的视角对故事的分析均能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②简齐儒.《从“成妻”的过渡性仪式解读中国蛇郎君故事——以粤台异文比较为主线》,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③刘魁立《中国蛇郎故事类型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98 ④]农学冠《蛇郎故事的原型及鳄(龙)崇拜》,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0 ⑤《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1992年。

下载刘邦斩蛇历史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刘邦斩蛇历史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狐狸与蛇幼儿故事

    一只狐狸倒在草丛边,一条蛇路过,看到狐狸奄奄一息,觉得是个把狐狸吃掉的好机会,可以好好的享受美味了,可是蛇怕狐狸狡猾,在狐狸的周边四处徘徊,瞧了半天,见蛇实在是没有动静才敢靠上......

    蛇之路的幼儿故事

    “不是我不走直路”,蛇说,“是前方的路太曲折、太曲折了。”“原则性要与灵活性相结合”,蛇又说,“讲政策也要讲方法嘛。”蛇对自己不走正路的理由是充足的,不仅如此,蛇对别......

    关于蛇的真实故事

    关于蛇的真实故事 (2011-02-26 18:16:51) 2003年6月7日《沈阳今报》报道了辽宁省辽阳县田水乡塔湾村农民韩永波《打蛇、吃蛇变蛇人》的新闻。 韩永波70多岁的老父亲放牛时......

    蛇和老鼠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一条龙因为犯了大错,被天上的玉帝贬下人间,成了现在的蛇,以前,它在天上可威风了。可是,今非昔比啊!它现在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这条蛇被贬到人间已三年......

    历史故事

    1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2玛雅文明的终止是(未解之谜) 3冒犯上帝的城市(巴比伦),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4 流浪的(犹太民族)。 5 (智慧女神)雅典娜。......

    毛泽东 蛇与农夫的故事

    1949年元旦献词:毛泽东讲蛇与农夫的故事 2009年1月2日 09:5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选稿:李宏洋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带着简单的行李“进京赶考”,他誓言要考出好成绩,治理好......

    耍蛇人的睡前故事

    从前,有个平时靠养蛇耍蛇卖艺为生的人,他在一个大竹箩中,养着三条毒蛇。养蛇人平日只知埋头苦干,家里的人并不知道他的竹箩中养着毒蛇。他每天一大早就背着竹箩出门,云游四方,耍蛇......

    历史故事(选择题)

    《历史故事》阅读题 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秦穆公用了( )张羊皮买回了百里奚。A,2张 B.5张 C.3张 2.和氏璧是( )献给秦昭襄王的。A.廉颇 B.蔺相如 C.乐毅 3.伍子胥用钢鞭打了楚平王( )A:三百下 B:四百下 C.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