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餐饮文化的名言
第1条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第2条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第3条 视顾客为老板,把老板当顾客。
第4条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第5条 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
第6条 因为认真,所以优秀,没有最好,只做更好!
第7条 宁愿自我麻烦千遍,不愿用户半点不便。
第8条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第9条 服务注重细节,细节决定质量。
第10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11条 粮食打进仓,莫忘灾与荒。
第12条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第13条 即使饥肠辘辘,也要风度依然。
第14条 话语轻一点,效率高一点,肚量大一点,嘴巴甜一点,动作快一点!
第15条 珍惜粮食就是热爱生命。
第16条 粮再多,野菜也要备几锅。
第17条 多做一点点,细心一点点,努力一点点,事业成功新起点。
第18条 做事勤一点,心情好一点,工作细一点,脑筋活一点,脾气小一点。
第19条 柴无一根,米无一粒。
第20条 勤勤俭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
第21条 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
第22条 请量肚为入,否则吃不了兜着走。
第23条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第24条 有识有胆,有胆有识,知识与胆量是互相促进的。
第25条 饭菜穿肠过,礼让心中留。
第26条 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
第27条 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咱们在何处,而在于咱们朝着什么方向走。
第28条 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
第29条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转。
第30条 让雇员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等于只雇了他的双手。
第31条 性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性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
第32条 不断认识自我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第33条 客人来到餐厅时要让客人感到有一种家的感觉,尽量满足客人的要求。
第34条 周到细心,客人满意。
第35条 客人的满意是咱们事业的动力。
第36条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第37条 小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
第38条 商如行船,客如流水。
第39条 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第40条 说了不算,做了不算,做好了才算。
第41条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第42条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
第43条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第44条 创新理念:日有所思,周有所做,月有所进,年有所破。
第45条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第46条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二篇:餐饮文化
回望历史聚能量蓄力餐饮促发展
经济浪潮下商机滚滚而来,各行各业冲破传统奔向新的发展,其势大有“中心开花,四面爆炸”之势。门户开放,贸易自由,使得外来资本、外来品牌悄无声息地漫卷中国市场,凭借其外来优势、新鲜感,加之国人一心向外的心态,很快征服了中国的消费者。这给中国商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考验,餐饮业自然也身陷其中。街面上形形色色的餐饮业,尤其是大的连锁餐饮企业该如何应对挑战,立于永不失败之地呢?我们不得不回望历史聚能量,展望未来谋发展,静下心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经世致用之策,发挥本土优势,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利用国内人性化的管理,充分整合使之整装待发,蓄力向前。
中国饮食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自身本土特色不拘一格,十分鲜明外露。要想发挥其传统文化优势,打上“中国特色”的商标印痕,创造出一片属于国人自己的天空。我们必须再次游弋在历史的长河里,沿溯登程访儒问道探法,从其中得以裨益,服务于我们的餐饮行业。
儒家“德、义、礼、智、信”五种德性的培养仍予益于当下的餐饮业,鼓舞着员工们的潜力时不时地促动迸发,产生巨大能量,积极投身于工作中去。餐饮企业本在建立之时,为了实现利润,力求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去追求短期的目标,这种追求正是站在儒家管理的基础之上。现代餐饮管理,人是企业的根本。儒家人性化的管理智慧,对于企业人事协调沟通,人力资源的发挥、企业文化及团队精神的建立,都是有重要作用的。
道家的整体观更是使企业管理决策周全、客观而且正确。在现代餐饮的管理中,其核心为决策,有了决策,就有了方向和目标。可以说,决策的好与坏,决定着餐饮企业经营的成与败。因此道家的思想,我们要化于内心深处,时刻指挥着大脑中枢警醒我们要在决策的过程中,要慎之又慎,非十分把握的精神不可,达到通观全局,思维科学,形成敏锐的市场需求洞察力,做好整体决策,以便管理顺理成章,优化运行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
法家以法为公正度量衡,使管理持续、有效、正常化运转,对于现代餐饮业的持续发展给予极大的启迪。法家富国强兵的目标在餐饮企业里具体体现为永续经营,发展企业整体利益与所有员工的利益。从现代餐饮经营来讲,法家的精神就是要求廉明公正的组织规范与平等客观的标准。对餐饮企业的领导者而言,法家所强调的公私分明,不仅对自己如此,对他人亦然。一方面发扬法家不苟且,不任人唯亲,赏罚分明的廉明精神;另一方面要发扬儒家关怀亲切的仁爱精神,使法、儒相辅相成,道家主导全局,运用于不同层次的管理中。
儒、法、道三家的管理思想已跃然纸上,为餐饮行业者们共鉴之,熟稔于心,运用于业。但在这当今急速变幻的经济时代,从传统文化中凝聚智慧能量还远远不够,更需在挖掘餐饮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创新管理,创新技艺,创新服务,形成本土品牌亮点,闪耀在国人的心头,繁荣一方经济,造福一方市民。
第三篇:餐饮文化
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谈中国饮食文化
特色
饮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
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
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
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二、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1.1饮食观念、味道和营养
由于中国和西方哲学,西方饮食重科学,注重营养,西方饮食营养为最高准则吃像生物机器添加燃料,特别是关于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各种无机元素是否或不适当的,供应热量才是正确的,以及那些可以吃营养充分吸收其他任何副作用。这些问题是烹饪的问题,和食品的色泽,气味和味道,是二等。或是次不在饮食中西方大国——法国,虽然其饮食文化在许多方
面类似于我们,但问题获得营养,双方将分开。中国烹饪是五味调和追求美味,加工热炸会使营养成分的菜已经被摧毁。尽管法国是追求美味烹饪,但同时不忘“营养”的前提,只有知道如何照顾营养美味的找不到。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饪理念,特别注重健康,体重减轻,追求光明,少油,强调采用新鲜的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基本上
蔬菜生吃。这也是为什么西方饮食营养是普遍重视。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概述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深受中西哲学思想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使两种文化的距离相差甚远。在中国任何一个宴会不管是什么目的都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 共趣 的气势。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 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与人相互敬酒 相互让菜 劝菜 再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 争让的美德。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而西方这个主要以面食为主的群体餐桌礼仪的细节就显得更加繁琐而有条不紊。他们所用的餐则是分餐制个人自扫盘中菜不管他人碗里汤互不相扰。西方人喝酒也听凭自愿白兰地威士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所尊重的是个人意志体现出的饮食思想观念要合理的多
二、日常饮食特点比较 中国饮食以其工艺高深、工序完全、流程谨严、烹调办法庞杂多变等特点在世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在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中,主食以米、面和杂粮为主。菜肴以畜、禽、蔬菜、水产品、海产品和干货为主。食物制造上注重荤素搭配,主辅搭配,及色、香、味、型、质、养等的有机组合。注重因时、因地、因人而变,讲究五味协调,强调食疗、食养,以适口者为上。烹饪方式变化较多,常见的烹饪二三十种之多;调味讲究变化,注重原料的本味施展,即所谓“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菜式变更丰富,普遍实施三餐制。美国人的饮食要比我们设想的丰硕的多,美国人一日三餐的时间和中国人基础一致。早餐以面包、麦片、牛奶、腊肠等为主;午餐则比较随意,多数人会在工作地点吃些快餐,如三明治、热狗等;而晚餐则比较丰富, 是一天中的独一的一顿全家人团圆的正餐,正常有一二道菜,如牛排、烤肉、炸鸡等,配以一些青菜和水果,主食则为面包、米饭等。从口味来看,美国人比较爱好油腻,生冷的食品。他们在烹饪时很少放调料,大多数情形下把酱油、味精等调料放在餐桌上自行取
用。
四、饮食方式不同 中国人习惯合餐,大家围坐在一起,相互敬酒,互相敬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人们还喜欢在用餐的同时互相交谈,且谈话范畴之广范,内容之全面,体现了中国人在饮食方式上注重气氛和排场。美国人则分餐,且餐间宾客很少大声喧闹,只是与邻座的客
人轻声交谈,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五、饮食习惯和口味不同 中国拥有著名的八大菜系及官府菜等,口味以咸为主;
饮食习惯用筷子。美国人则喜好吃甜食;饮食习惯用刀叉。
三、饮食对象不同 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菜单设计应体现餐厅文化定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美国等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他们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
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一、菜单在餐厅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菜单既是艺术品又是宣传品,是餐厅进行促销的软性宣传工具,是一种凸现个性的文化信息传递。一份设计精美的菜单可以提高用餐气氛,能够反映餐厅的格调,可以使客人对所列的美味佳肴留下深刻印象,并可以作为一种艺术欣赏品,予以欣赏,甚至留作纪念,引起客人美好的回忆。同时一家餐厅装饰的主题立意、风格情调以及饰物陈设、色彩灯光等等,都应根据菜单内容的特点来精心设计,以达到环境体现餐饮风格,氛围烘托餐饮特色的效果。
二、凸现餐厅文化的菜单设计
从菜单的作用上讲,我们可以把菜单的功能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审美功能,起着审美愉悦的作用;服务功能,即可提供的饮食商品的目录与价格(包括服务的特色与方式),起着契约模板的作用。前者是外观感受,其在菜单上存在的意义是与后一项功能结合时才产生的;而后者说白了就是让顾客自主了解可受服务的项目与价格等信息,功能目的是向顾客提供选择优质服务的个人化空间并节省人力服务成本。
在现在流行的菜单设计方法中,根据菜单使用时的时间长短及更换频率我们把菜单分为:固定性菜单、循环性菜单两种;如果按照不同类型的餐厅、餐别和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菜单来划分,常见的菜单类别有:零点菜单、套餐菜单、宴会菜单、客房送餐菜单、酒单、自助餐菜单以及其它特殊菜单等种类;另外,还有专为儿童设计制作的儿童菜单、考虑到不同国籍的服务对象而设计的不同语种的菜单、快餐厅与咖啡厅使用的一次性纸垫菜单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食街菜单等。
所有这些菜单都必须考虑如何使审美设计与服务类别或特色相得益彰,力求避免审美努力与餐厅服务功能特色上出现张冠李戴的设计错误。而要做到这一点,餐
厅经营者就必须明白菜单是顾客分析菜品的第一手资料,这就必须首先明确以下几点:
1.能满足目标市场客人的文化需求
餐厅进行菜单设计之前,应首先明确目标市场,了解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餐饮需求水平、特点、习惯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和选择能满足这类客人需要的菜品。现代社会,与其说客人到餐厅去吃饭,还不如说是去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能给客人带来享受的主要是文化。因此,经营者必须研究文化性的产品,开展文化性的管理,并将这种文化体现在饭店经营的全过程,体现在最能凸现餐厅文化特色的菜单设计上。有一家名叫“车港渔村”汽车文化主题餐厅,餐厅的菜单扉页上已经说明欢迎八类人光临:喜欢车的人,研究车的人,设计车的人,制造车的,卖车的人,开车的人,修车的人,管车的人。这家餐厅有两种菜单,一种是普通点菜单,满足客人用餐需要;一种是汽车菜单介绍各种汽车小知识,客人可以从中找到精神食粮
2.提供特色菜品,保持竞争优势
餐饮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菜单所提供的菜品如果不能满足顾客日益强烈的对高品质菜品与对新、奇、特菜品的消费热情,是无法长期在行业中立足的。因此,在菜单设计中要勇于创新,要开发和引进具有自己特色的菜式品种,这不仅仅是高品质菜品的创新问题,而且有时也是优质菜菜名的创新问题。在现代西方社会,很多著名餐馆的常客可能会患上“厌倦菜单症”,而富于个性文化特色的异国情调食品则备受青睐。
3.菜单设计中应加强文化亲和力
菜单设计一定要考虑审美的功能,并同时考虑菜品介绍的功能,但是不少菜单在设计时把上述两大功能作为分裂的功能来考虑,从而产生把菜单所承载的服务内容简单地进行美化,忽略了菜单设计中必须利用的文化亲和力。
菜单不仅仅是告诉顾客你能吃什么的说明书,菜单也不仅仅是一张被打扮得花花绿绿的菜品指南,菜单是提高餐厅文化品位的有效手段。在许多优秀的餐厅里,菜单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介绍菜品的名称和价格的目的的工具。消费者进入一个餐厅往往是很茫然的,特别是对于第一次进入这个餐厅的人来说是这样的。外国快餐业如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一套系统的菜单服务体系,它提供给顾客一个不仅仅是漂亮和谐的饮食环境,更是提供了一个界面友善、具有餐厅独立文化个性的大菜单体系。这不仅仅是以传统的单件页式菜单为表现形式,而是结合了多种视觉传达方式的菜单样式的创新,而且还是建立在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上的。其中还涉及了运用色彩语言、形象语言对餐厅文化进行的不断宣扬。在针对目标市场上优秀餐厅的菜单还能十分重视菜单上体现出餐厅对目标消费群体人文服务的特色„„要做到这一切,餐厅经营者就必须深刻理解自己的餐厅所能服务的对象类别及能提供服务的特色的文化定位,并最终在菜单设计上体现出来。
麦当劳、肯德基在这方面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实际上从看到这两家店铺开始我们就进入它的菜单宣传范围了,而且不管在餐厅的哪一处,我们都能感受到餐厅特色的菜品的吸引。这两个案例的典型意义是把菜单扩大为一个渐入式的认识体系来对待,使菜单与餐厅的整体经营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且充分运用了综合多样的菜单媒体。
4.注重菜单设计中体现餐厅文化个性的表述与渲染
菜单设计中,菜品是可以不断更改的,而唯一不变的是这个餐厅的文化定位的视觉传达。文化定位说通俗了,就是你的社会档次在社区评价中的高低。文化定位不可谓不重要,它可以是信誉的证书,更是使消费对象满足理想消费——满意的物质消费+满足较高精神需求的社交环境的享受——的基础条件。一家百年老店和一家新生店堂都是有自己的社会文化定位的诉求的,至少社会也会施予其相适应的文化定位。自己塑造自己的文化定位无疑是明智之举。
对菜单设计进行无明确经营文化定位的视觉美化只能说明这个餐厅本身整体处于低挡次的初级发展水平。
5.注重审美设计与菜品介绍的有机结合,凸现餐厅在色彩组合上的个性特色 菜单设计既是平面设计师发挥其设计才华的天地,更是餐厅经营者体现经营方针,展示经营艺术水平的舞台。必须明确艺术设计是服务于餐厅经营特色整体的原则,使菜单设计体现出审美设计与菜品介绍在色彩、形象、文字、图案以及排版组织、材料、页面方式等因素上相得益彰、互为整体。
6.形象语言的正确运用
认真研究所在社区消费市场中消费人群不同时段中不同类别的精神图腾或群体喜闻乐道的人、事、物的视觉形象,根据餐厅经营的总体方针与策略方法将之纳入餐厅环境塑造里,并运用于菜单设计之中,这无疑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文化信息传递,可以较快地与消费群体建立密切关系,建立牢固常客群体。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客人说,在菜肴端上来之前,他们实际并不清楚自己点了什么菜,这充分说明了菜单上描述性说明文字的重要性。有许多菜式,要是仅仅列上菜式名称,客人读了以后可能会一知半解和莫名其妙甚至萌生疑惑。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引起的。不熟悉西餐的客人也许对“Surprise
Tomato”“Sunny –Side-Up Eggs”的真实内涵难以想象,因为这些菜名直译成中文是“奇怪西红柿”“阳光面朝上蛋”。有些中餐菜情形类似,即使译成英文,国际宾客读了也不得要领,如名菜“佛跳墙”“叫化童鸡”等。因此这类菜式必须借助于描述性说明,宾客才能充分了解其内容和文化特色。
总的来说,菜单虽小,但内有乾坤精细,小小菜单折射出许多对人这个永恒主题的关怀,菜单既是一个很讲究餐饮技术知识的菜品介绍小物件,同时又是一个餐厅的精细名片,是餐厅管理中值得化力气去不断改变的窗口,菜单设计应凸现餐
厅文化定位。在现时的餐厅服务中,菜单设计策划还是有很大的进取空间可以发掘,打造我们自己的麦当劳、肯德基从菜单做起!
參考文獻
1.2.3.4.5.6.7.8.马克.美国人的消费习惯怎么变化[J].《浙商)2009.(9):52-532.王刘刘.论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黄山学院学报,2001,(03):66-673.金炳镐.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03):80-8 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易艳萍、马寅初.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徐旺生.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文化.海南出版社,1993
第四篇:餐饮管理名言
餐饮管理名言:
你喜欢目标,方法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放弃,借口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感恩,顺利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抱怨,烦恼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拼搏,成功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逃避,失败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分享,朋友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独占,孤独就越来越多; 你喜欢阳光,金子就越来越多
永远学会找自身问题,别找别人的问题;
第五篇:文化名言
2019年高考必背文化经典语言素材
董营涛
《管子》精选20句
管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家先驱”,管仲的思想集中体现于《管子》一书。《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它是研究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今日知行君精心挑选《管子》中20句话,与各位朋友共读。
01.善人者,人亦善之。——《管子·霸形》
一个善待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善待你。《孟子》中也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
02.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管子·小匡》
人在年幼时就开始学习,用心容易专一,没有别的事情干扰,所以容易学成。有人说,14岁前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暂不说其中的科学依据,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好奇心、理解力、想象力和创作力正处旺盛期,也是集中学习受干扰少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孩子最佳培养阶段,家长要懂得培养。
03.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管子·小称》
应该忧虑的是自身不好,而不该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老子》中说“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人生要多些反思,也要多些扪心自问,看清自己更重要。
04.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峻;贤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读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05.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人一定要懂得“礼”之后才能产生恭敬之心,产生恭敬之心以后才能有所尊敬,有所礼让。06.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未之有也。——《管子·七法》
意见正确而不被采纳,意见错误而不被废止,有功的人得不到奖赏,有罪的人得不到惩治,这样能够治理好百姓国家的,从来没有过。
07.不能兆其端者,灾及之。——《管子·侈靡》
不能察觉事情发生前所显示出的端倪的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身上。
08.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管子·牧民》
不去尝试办不到的事情, 不去追求得不到的东西, 不居于不能持久的地位, 不推行不可重复的政策。
09.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管子·形势》
为人高傲自夸,喜欢独断专行,这是行事办事的祸患。
10.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管子·戒》
喜欢说话而又不恰当,不如少说话为好。博学多识但不知道反省自己,一定会出问题。孔子说“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言语上减少过失,行为上减少悔恨,多反省自己,慎言慎行,成功就不会远了。
11.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管子·宙合》
耳朵是负责听的,听了之后再加以审察,这叫做聪明。
12.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管子·心术下》
一个人的心灵美好,是不可能掩蔽的,这会表现在形体容貌上,也能在神色上看得出来。
13.不法法,则事毋常;法不法,则令不行。——《管子·法法》。
不以法推行法度,则国事没有常规,办事的时候就没有规矩可循;法度不用法的手段推行,则政令不能贯彻。
14.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亟死亡。——《管子·白心》
强大但是骄傲就会削弱力量,弱小而骄傲只会加速灭亡。15.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管子·形势解》
一个人懒惰又奢侈,生活就会贫困;勤劳而节俭,生活就会富足。
16.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管子·法法》
对人骄傲无礼的人,不是有出息的人。骄傲,就是自满;自满,就是空虚。行事有了自满与空虚,做事就会被限制。
17.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子·戒》
如果自己道德高尚,就不会被外界不正的东西所迷惑。
18.节欲之道,万物不害。——《管子·内业》
能克服自己的私欲,什么祸害对你都是无可奈何的了。
19.中义守不忒,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得。——《管子·内业》。
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心中有所得。
20.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气于面,不能以为可好。——《管子·小称》
古代的毛嫱、西施,虽然她们是天下的美人,但在满面怒容的时候,人家是看不出她们的美貌来的。鲁迅曾说“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开心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是慈眉善目,但最能显露一个人修养的,却是他生气的时候,即使盛怒,也不摆脸色给别人看,这是最佳的人品。
《战国策》经典20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士乐于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乐于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
感悟:在《战国策》原文中,这是豫让决心为重用,信赖自己的知伯复仇时说的话。豫让是晋国人,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跻身智伯门下后受到尊宠,称他为国士。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豫让改名换姓,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
在邢邑(即今邢台市)多次行刺赵襄子未遂后终于被捉,豫让知道非死不可,于是恳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让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赵襄子答应了要求,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次,然后自杀。豫让成为比荆柯刺秦还要早若干年的“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两句话概括了人们的一种典型心理,自古知己难得。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又赋予这两句话不同的含义而经常引用。
2.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注重小节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耻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感悟:我们常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春秋时代,管仲用箭射齐桓公,射中了他的带钩,这是篡夺;侍奉公子纠而不能为他殉死,这是怯懦;被鲁国囚禁,这就是身遭凌辱。这三种行为可以说是一般人都难以忍受的耻辱。假使使管仲终生穷困,因为曾遭监禁感到压抑而不出仕,因为自己所造受的耻辱感到惭愧而不去拜见齐桓公,就不免做一辈子被羞辱的'卑贱之人。然而管子同时拥有这三种过失,却执掌齐国的政事,一举匡正天下,九次会盟诸侯,使齐国成为五霸的首领,美名传遍天下,光辉照權邻国。
3.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丧命而已。
感悟:这是齐国策士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意思是劝告孟尝君要想巩固自己在齐国的政治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许多安全的退路才行。这两句后来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语,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灾祸;也可用于戏称人的住处多,到处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4.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别人对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记;自己对别人有恩惠,不可不忘。
感悟:这几句浅近平易的话虽然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借鉴观念.但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困为即使在今天,那些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行为,也会遭到人们广泛地鄙弃;自己给了别人一点帮助或一点好处便念念不忘.动辄重提,同样为大众所不齿.本名句可供阐述人际关系时引用。
5.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见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太迟。
感悟:作者以这几句作比喻,说明应及时修正错误,总结经验,以减少损失。见到兔子再放出狗,虽然时间急迫,还来得及;羊已丢失了马上修补羊圈,虽不能找回已丢的羊,但以后就不会再丢失了。以这儿句说明有错要及时改,不可固执错误,否则会造成更太的祸患。“亡羊补牢”已成引用率很高的习见成语。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也就是芈月的侄子)即位后,重用奸臣,国家一天天衰亡。楚国有个大臣叫庄辛,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臭骂庄辛。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五个月后,秦国派兵攻打楚国,攻陷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庄辛就讲述了亡羊补牢的故事。
6.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用钱财交朋友,钱财用完了交情就会断绝;贪美色面结合,到年老色衰时爱情就会消失。
感悟:这几句不失为警句名言,作为人生格言,仍可引用。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作父母的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得失。
感悟:这是触龙说赵太后时说的话,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在劝诫那些一味宠爱、娇惯子女的父母时可引此名句;重温“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也可使今人受到有益的启迪。
8.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恶,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容易互相亲近。
感悟: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往往成为竞争的对手,都想捷足先登,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产生憎恶甚而仇视的心理;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或同病相怜,或同仇敌忾,所以容易相互亲近,引为知己。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理。我们可以用“同欲者相憎”来说明有共同企求的人容易互相产生憎恶的心理,也可以反其义而用之,说明在大目标相同的前提下,应该克服“同欲者相憎”的传统心理。
9.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宁可作鸡的嘴巴,决不作牛的肛门。
感悟:鲍彪注:“《正义》云:鸡口虽小乃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这两句表现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喻示人们要作自己的主人,而不作他人的附庸;宁可在小局面中独当一面,也不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俗语有“宁为鸡头,不作凤尾”,与此意同。
10.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
怀藏着贵重的宝物,不能在晚上行走;担任重大事业的人,不能够轻视敌人。
感悟:深夜行走,怀有重宝,可能遭图财害命者的抢劫,招致杀身之祸,作者以此作比,说明担当重任者应时时谨慎,不可轻敌,否则将遭暗算,招来灾祸。因为“重宝”和“大功”,都会招来忌妒。~说明一个浅显易知的社会通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可不慎。
1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记,它可以成为后事的老师。
感悟:此二句“精警的语言,告诉人们决不能忘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应将前事作为老师,时时提醒自已,引为鉴戒。此二句和“前车之覆。可以为鉴”一样,都是哲意深刻的生理名言,常被人所引用。
12.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谋略泄露了,事情一定不能成功;计划不果断,名望也不能建立起来。
感悟:若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谋划并注意保密,若计划泄露了,或多谋而寡断,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则将一事无成。这个道理可广泛地适用于政治、经侪、军事各个领域。
13.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于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感悟:成语意思可以从字面来理解,“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意思是行百里路,走了九十里,也只是走了一半;深层含义是说,干事情越接近完成时越艰难、越关键。很多人开始的时候总是雄心壮志,宏图远大,可是随着时间的进行,慢慢的就没有了动力,没有了毅力,没有了决心。到最后草草了事。
14.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双生的孩子长得极为相似,只有他们的母亲能一眼分辨出来;利害混淆在一起的事物难以分辨,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把它们区分开来。
感悟:这几句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在日常事物中,“利”与“害”常常混杂在一起,或看似有利实则有害,或看似有害实则有利,或虽有小利却存大害,或虽有小害而终获大利,令人分辨不清。唯有智者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顾此及彼,由表及里,看到问题的实质,不为斤斤小利所诱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这几句说明利害常常杂糅在一起,必须认真调查,审时度势,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才配称之为智者。
15.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太阳运行到中天则向西移,月亮满盈后就会亏缺,万物极盛之后就会衰败。
感悟: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着由兴至盛、由盛转衰的客观规律而运行变化。当其发展到极盛阶段之后,由于某种条件的作用,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注意到事物的这种特性,对于人的处事、立身都是有益的。
16.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奏章直言劝讳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感悟:这几句是齐威王下令求谏的话。“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以则很著名的故事。邹忌从几件生活小事中悟出:平时说他的好话的人,不是偏受他,害怕他,就是有求于他。因此劝齐威王不要像他受蒙蔽一样尽听阿谀奉承之词。齐威王觉得邹忌讲得很有道理,就下令群臣史民。齐威王敢于悬赏求谏,表现了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政治家的襟怀与风度,值得后世的政治家借鉴。
17.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遵循古法成就的功业,不完全高于今世;效法古人的学问,不能够制定今天的制度。
感悟:我们现在学国学,学习古人的智慧,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古人的智慧是要经过“转化”才能适用于当下。因此,我们不能教条地学习古人,一定要懂得辩证变通。
18.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成事者不谋于众”的意思是: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
感悟: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搜索。
首先,如果别人见识低下,心胸狭小,气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会动摇你的意志,也会破坏你的信心和情绪。第二是人多口杂,也会出现走漏风声、葬送机会的坏事。
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就是这样的情景。当时秦孝公支持商鞅改革,秦国的大臣都不太支持。商鞅就对孝公讲一番道理:“对于一般人,事情开始的谋划,和他们谈不拢,只能成功之后和他们共同享乐。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于俗人,建立大功大业的人,不必和普通人商议。能使国家强盛,旧的章法便可换一换。”
19.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舜虽贤,不遇尧,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不遭时不得帝王。
即使是品格,智慧最高超的圣人,他也不能创造时势,时机来了就不能把它放过。虞舜虽贤,如果不遇到唐尧,他也不会成为天子,商汤、周武王虽贤,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纣,他们也不会称王于天下。所以,即使是贤能的虞舜、商汤和周武王,他们如果不遇到时机,也都不可能成为帝王。
感悟:时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便是圣人也只能在时机到来的时候及时抓住,而不能够创造时事。
20.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
无形者,形之君也: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的主宰。君:统辖,主宰。无端者,事之本也:没有发端的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感悟:中国古代从老子开始,非常注重“虚无”的东西,《道德经》里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形而上学的说法。在现实中,我们要做事也要特别重视那些无形的事物的价值,谁能看到“无”的价值,利用“无”的价值,就必然更容易成功。这句话还告诉我们,要见微知著,在事物还没有成型、事情还没有发端的时候就看清它的走向。
《汉书》与《后汉书》20大名句欣赏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中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译文】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这正是古人眼中与人相处的“中道”。
【感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人不能太较真,这正是有人活得潇洒,有人活得太累的原因之所在。做人固然不能玩世不恭,游戏人生,但也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认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看上去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许多人都会被看成罪不可恕、无可救药的了。
2.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汉书·扬雄传》
【译文】你了解其一,未见其二;只见到事物的外表,不了解事物的本质。
【感悟】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要想正确地认识它们,必须进行全面了解,深入分析,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其外不见其内。如果停留在一知半解,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表面性,这样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的行动,不可不戒。
3.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汉书·韦贤传》
【译文】留给儿子满满一筐黄金,不如教他熟读一种经书。
【感悟】这两句古谚是说:黄金再多,用完不会再生;学而优则仕就能受用无穷。现在可以理解为:留给子女的遗产再多,不如教育子女学会自立谋生的本领。
4.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译文】福分和亲善的来路没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灾祸和凶险没有比内部分离更甚。
【感悟】内部和睦团结,亲密无间,齐心合力,干起事来就容易成功,外部有仇敌也不敢轻举妄动,生活自然幸福美好。以和睦求福善,确实是最好的方法。内部分崩离析,矛盾重重,斗争激烈,干起事来难以成功,外部仇敌也认为有机可乘,灾祸自会降临。
5.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汉书·司马相如传下》
【译文】灾祸本来就大多藏匿在隐蔽和细微的地方,而在人们的轻忽中产生。
【感悟】灾祸的苗头大多隐蔽,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再加上人的轻忽怠慢,就会由小而大,最后终于酿成。所以人要注意从平安顺利中发现灾祸的苗头,从细微之中看出后果的严重,给以足够的重视,及早采取预防和补救的措施,以避免灾祸的发生。
6.镌金石者难为功,摧枯朽者易为力。《汉书·异姓诸侯王表》
【译文】在金石上雕刻,难以显示其功力;摧枯拉朽,容易显示其力量。
【感悟】班固说“汉亡尺土之阶,繇一剑之任,五载而成帝业”,原因何在呢?这是刘邦利用了暴秦苛刻的政令所激起的天下人的反对,形势使其然也。就像在金石上雕刻,半天难刻上一刀一凿,不容易显出功力;而摧枯拉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则很容易显示出威力,取得成功。
7.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汉书-贾谊传》
【译文】少年老成好像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习惯成为自然。
【感悟】存在决定意识。人生活在社会上,一定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贾谊少年老成,看来是天性如此,实则是他长期谨言慎行,克己抑欲,时问长了,也就成了习惯。此二句可用来说明人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无不是在客观环境中逐新形成的。
8.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译文】受到众人的指责诅咒,即使无病也会死去。
【感悟】汉哀帝时,董贤把大量税收物资赠授私人,王嘉上书皇帝引了这一段俚谚,指斥董贤的做法必将引起众人的忿恨,最终不得好下场。“千人所指”现多写作“千夫所指”、“千夫指”。用以警告坏人:触犯众怒,必将在强大杜会舆论压力下完蛋。
9.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汉书·枚乘传》
【译文】处境比把蛋堆叠在一起还危险,要奏效比登天还困难。
【感悟】枚乘曾在吴王刘濞手下任职。吴王谋反前,枚乘上书谏阻。其中说道:“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吴王不听。于是.枚乘与邹阳等人一道离开吴国投到粱孝王门下。此名句强调了背叛中央搞分裂的危险性与成功的无可能性,言简意赅,震聋发聩,可谓善于言理。可用以比喻危险的处境。
10.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汉书·鲍宣传》
【译文】治理走下的人应当把天下人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
【感悟】治理天下的人必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得天下人之心,那么就得想天下人之所想,急天下人之所急,爱民、惠民,为天下人的利益着想。不可为一己之私,一意之专,只求个人的舒心快意,而毫不顾及天下人的心情和愿望如何。
《后汉书》
1.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
【译文】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就要死在报效祖国的抄场上,用马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能死在卧榻之上,死在儿女手中呢?
【感悟】此名句表现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处世态度。前两句豪迈奔放,直抒胸臆,后句用反问否定庸庸碌碌、老死床榻的生活方式,进一步肯定男儿应当以身许国的思想,一正一反,加强了语句的表现力,给人以振奋与激励。
2.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第五伦传》
【译文】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导百姓,百姓就接受你的教化;若只流于言论,说一套做一套,百姓就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会生出是非。
【感悟】该名句是东汉名臣第五伦给汉章帝所上奏章中的两句话。当时,王公外戚骄奢淫佚,不守法度,第五伦以此立论,希望章帝革除弊政。该名句反映了身教重于言教。它强调教育要从自身的德化与自身的行动做起,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不同的做法所得到的迥然相异的社会效果,使道理一目了然。
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译文】早晨受到损失,傍晚挽救回来。
【感悟】此句是千年流传的民间俗谚,具有明显的劝诚意味,它劝导人们正视变故,正视损失,以积极的态度,从眼下做起,来弥补失误,不能因过失而失去心态平衡。
4.位尊身危,财多命殆。后汉书·冯衍传》 【译文】地位尊贵,财产丰多,性命就危险。
【感悟】位太尊,就会引起别人的忌妒,或有人企图取而代之,有时还会引起皇帝的疑惧;财产太多,也会引起别人的忌妒,甚而图财害命,这些都会危及生命的安全。这两句可用以告诫人们对地位和财物的追求应该适可而止,也可用以提醒“位尊”“财多”者处事谨慎。
5.墙高基下,虽得必失。《后汉书·郭太传》
【译文】高耸的大墙,其基础却十分低矮,这样的墙虽然建成了,但一定会倒塌。
【感悟】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其后患无穷。犹如参天的大树,如果根扎得不深,一遇风雨,便会被连棍拔起;高峻的太墙,其基础不牢,稍有震动,便会倒塌;人的的事业也是如此,若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出现动荡,轻则事业受损失,重则整个事业垮台。
6.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后汉书·朱浮传》
【译文】物体突然猛长,必定中途夭折,成功来得突然,必然很快毁坏。
【感悟】“暴长”和“卒成”指事物的发展违背了客观规律,结果必然导致恶果。可用于说明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或对某事发展的预测。
7.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后汉书·周纡传》
【译文】细小的水流虽小,但汇集起来会渐渐成为江河;小火把虽微弱,最终能够形成燎原大火。
【感悟】这段话说明量变和质变这一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量变即渐变;这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正是事物质变的媒介,正是这种变化才引起事物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和飞跃。
8.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恶人从游,则日生邪情。《后汉书·爰延列传》
【译文】同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就会天天得到美好的教益;和行为不轨的人鬼混,就会天天产生邪恶的思想。
【感悟】这几句说明了择友交游的重要性。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假神,环境的薰陶,交往的盛染会对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个中道理,值得深思。
9.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马援传》
【译文】失意时志向应更加坚定,年老了志气应更加豪壮。
【感悟】此二句点出人所应有的心理状态。失意时,常有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如若不是懦夫,一定会坚定志向,为达到自己的目的锲而不舍。同样.年老体弱时,也应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0.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后汉书·耿纯传》
【译文】投放香饵,必有鱼儿上钩;重赏之下,必有敢于拼命效死的人出现。
【感悟】这几句以香饵钓鱼作比,点出统治者以金钱收买死士的实质。重金悬赏,犹如香饵。鱼儿吞食香饵,必定上钩,成为钓者的美味佳肴;拿了别人的赏金,必定得为别人效力卖命。反过来说,这些人不是为真理、正义而战,而是为了金钱而战。
《资治通鉴》精华8句话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耗时19年主编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论其地位,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1.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
【译文】:君子处世堂堂正正,行天下之正道,得志便带领百姓,同行正道;不得志便洁身自好,独行正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2.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
【译文】: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
3.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
【译文】:重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与有识之士齐心协力地处理政事,也并不例外。但以往在任用贤才的时候,那些掌权的人并非不具备知人善任的见地,之所以存在很多弊病,是由于过多地考虑情面的缘故。
4.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亡战必危。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
【译文】:国家虽大,喜好战争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必定危险。愤怒是悖逆之德,兵器是不祥之物,争斗是细枝末节。那些致力于战伐争胜、穷兵黩武的人,到头来没有不悔恨的。
5.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
【译文】:法律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准绳,只有善于运用法律的人,不分关系亲疏,严格执法,无所回避,才能使所有的人都不敢倚仗权势而触犯法律。
6.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无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译文】:贤能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磨损他们的志气;愚蠢的人,如果财产太多,就会增加他们的过错。况且富有的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怨恨的目标,我既然没有教化子孙的才能,也不愿增加他们的过错而落下怨恨。
7.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译文】: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不难,改正过错才是难的;说好话并不难,做好事才是难的。
8.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
【译文】:如果不解除眼前的忧患,也许还会引起意外的变故。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财力是百姓的核心。核心受到伤害,根本也就会受到伤害;根本受到伤害,枝干也就会倾倒枯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