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培养幼儿思维能力论文
幼儿思维能力与他的认知发展是紧密结合的,两者缺一不可,认知丰富了,思维也随之活跃,后者是前者的深化。
我尊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在进行思维训练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及难,先培养幼儿的比较概括能力,再进行分类、推理训练,前者为后者提供知识经验和和心理准备,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两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构成了思维活动的阶梯,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序列化的整体。
一、比较概括能力的训练
比较是在头脑里确定事物间的异同点,概括是把不同事物的同一属性抽象出来加以综合形成概括表象或科学的概念,我注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多次观察感知学具画面,自发幼儿讨论思考,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初步的类概念。
(1)让幼儿观察苹果、桃子、黄瓜、西红柿等画面,虽然其形状、颜色、味道不同,但它们内部有种子,这样便可以在头脑中把这种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并推广到有这种属性的物体,形成一个初级的果实的概念,即在植物体的各部分中,凡是内部具有种子的都是果实。
(2)用同样的方法对动物画面作出概括总结,如昆虫:两对触角、三对足、一对翅膀、两对翅膀或没有翅膀;爬行动物:四肢短小无力,腹部贴地面爬行,身体上有带鳞片不漏水的皮,是变温动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所有动物的特点:能吃东西、能长大、能运动。
(3)交通工具:能把人和动物从一个地方长到距离地运到另一个地方。
(4)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型和四型学具含具有自然社会常识和数形等方面的几十种类别,80%的大班幼儿能基本掌握。
二、分类能力训练
分类就是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不同种类,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为较为大的类,根据不同点将事物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把事物区分为只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如果按由易及难的顺序可分为六大类,即指定分类、排除分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组合分类和综合分类。
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动物画面进行多角度分类练习:①按种类分:哺乳类、鸟类、昆虫类、鱼类、爬行动物;②按翅膀分:一对翅膀、两对翅膀、没有翅膀;③按腿分:两条腿、四条腿、六条腿、没有腿;④按运动方式分:会跳的、会跑的、会飞的、会游的、会爬的;⑤按居住场所分:住水中、住山上、住草地、住树林。
根据中属关系对幼儿进行多层次分类训练,如把生物分成植物和动物,再把植物分成花卉、果树、蔬菜、水果、粮食作物,最后把蔬菜分成吃根的、吃茎的、吃花的、吃叶的、吃果实的四类。
通过训练,幼儿的分类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从不会到会,从分得粗到分得细,从外形分到本质分。有一次幼儿给野兽分类时,找出10种标准进行分类:①吃肉—吃草;②凶猛—温顺;③有叫声—没有叫声;④腿粗—腿细;⑤张角—不长角;⑥跑得快-跑得慢;⑦长蹄子—张爪子;⑧长胡子—不长胡子;⑨耳朵尖—耳朵圆;⑩珍贵的动物-一般的动物。
在分类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查阅浏览大量资料对画面进行正确分类,如把一般把鸭、鹅归入家禽类,而把大雁、猫头鹰归入鸟类,这样归类能使人误认为家禽不属于鸟类,应根据鸟是否被人驯化而分为家禽和野禽两大类。驯化是家禽的主要特征,而不能认为人工喂养的就是家禽,在家养的画眉鸟和鹦鹉等,虽主要由人喂养,但并未驯化,一有机会就会飞走不回来了,所以它们只能是野禽。将鸟类分为家禽和飞禽两大类也不是科学的,飞禽指善于飞行的鸟,自然也包括家禽中善飞的种类,如家鸽就应属于飞禽,另外应把分类活动和数学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单双数、几何形体等分类活动,围绕分类进行综合教育,把思维训练渗透于各种活动中。
三、推理能力训练
推理是思维的核心,它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新的判断,经过训练,6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90%的大班幼儿能进行类比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例如:鹰是鸟,有羽毛,猫头鹰是鸟,有羽毛,燕子是鸟,有羽毛,黄鹂是鸟,有羽毛,所以鸟都有羽毛;1里面有一个1;2里面有2个1;3里面有3个1……,所以一个数是几,就有几个1;3+0=3,4+0=4,5+0=5,所以一个数加上0,结果还是这个数。
演绎推理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例如:凡是六条腿的动物才是昆虫,蜘蛛是八条腿,所以它不是昆虫;凡是鱼都是用腮呼吸,用鳍游泳,墨鱼是喷水式运动,所以它不是鱼;凡是鸟类都有羽毛,蝙蝠没有羽毛,所以它不是鸟;凡是交通工具都能长距离运送人和物体,骆驼能驮东西,所以骆驼在特定的环境里是交通工具。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可以利用画面的种属关系、整体局部关系、相反关系、演化关系、场所关系、功用关系、因果关系、季节和生化关系、组合关系、并列关系对幼儿进行训练。
例如:根据沙发和家具的关系,让幼儿摆出相应的画面:电视机和家用电器、碗和餐具、裙子和服装。还可以联想生活中的种属关系,如猫和家畜、狮子和野兽、春天和季节、天安门和建筑物、天空和交通场所等等。
再如,根据老虎和虎头的关系,摆出牛和牛头、狮和狮头、鹿和鹿蹄的画面,启发幼儿说出学具画面外的整体和部分关系,像桌子和桌子腿、树和树叶、宇宙和地球等等。
以幼儿思维发展进程为序,通过多年的学具实验取得明显的效果,实验中,幼儿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善于动脑筋、思维灵活且逻辑性强,实验前后对幼儿的比较概括、分类、推理等能力进行测查,其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第二篇:儿童思维能力怎样培养
孩子天生就像个科学家,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具有高度的兴趣,喜欢动手操弄,观察事物的变化,这些天生的特质,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鼓励,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发挥,他的心智和思维的发展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成长。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希望能帮到你。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对它的作用不可轻估。人的天生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后天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一个新人。
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在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思维并非神秘之物,尽管看不见,摸不着,来无影,去无踪,但它却是实实在在,有特点、有品质的普遍心理现象。
(1)推陈出新训练法
当看到、听到或者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应当尽可能赋予它们的新的本质,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思路对孩子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往往能收到推陈出新的结果。
(2)聚合抽象训练法
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个训练方法首先要对感知材料形成总体轮廓认识,从感觉上发现十分突出的特点;其次要从感觉到共同问题中肢解分析,形成若干分析群,进而抽象出本质特征;再次,要对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最后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成果。
(3)循序渐进训练法
这个训练法对学生的思维很有裨益,能增强领导者的分析思维能力和预见能力,能够保证领导者事先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
(4)生疑提问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对事物或过去一直被人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或某种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或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并能运用各种证据,证明新结论的正确性。这也标志着一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训练方法是:首先,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其次,每当遇到工作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自身运动的规律,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
(5)集思广益训练法
此训练法是一个组织起来的团体中,借助思维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法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形成,还具有潜在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的作用。因为,当一些富个_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由于各人的起点、观察问题角度不同,研究方式、分析问题的水平的不同,产生办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这之间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对方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
(6)思维写作训练法
思维写作法,是一种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运用头脑风暴、思维导图、金字塔原理高效解决作文难题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让孩子在快乐学习中获得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的同时,训练并开阔了孩子思维能力,从而将孩子从漫长的同步作文写作训练中解放出来,掌握国际领先的思维写作法,让孩子受益一生。思维写作法?,学一次,管一生,真正做到影响并决定孩子一生的竞争力!
思维训练
第三篇: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浅谈中小学生人格的培养
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浅谈中小学生人格的培养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应该说,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中小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看是健康的,但是,改革开放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活力机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一切必然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灵,某些影视、歌舞厅及电子游戏机也无不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发展,独生子女家庭教养的误区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都误导着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因此,在看清目前小学生人格发展主流健康向上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或为金钱所诱惑、理想模糊、贪图玩乐;或自私狭隘、孤僻封闭、固执偏面;或缺乏毅力意志,经不起一点挫折,生活上缺少自理能力,学习上知难而退,畏学、厌学、逃学……这种种现象,归结起来,都是人格不健康的表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以崭新的视角进行认识,根据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理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智力状况、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文化情景等因素,通过分析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和一致性,发现并掌握学生人格培养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操作策略,努力培养出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为基础,具有知觉的现实性和自我的客体化、具有毅力意志、经得起挫折考验、具有广延自我、协调相融的能力。
(一)适当灌输。
人格具有社会性、阶级性。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道德情感、行为准则等都不可能超脱一定的社会和阶级范畴。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培养他们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念,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行为。由于儿童认识领域较狭窄。认知能力较低、生活经验较贫乏,因此,对人格内核中一些深刻的理念、抽象的思想等必须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深入浅出、易感易知的灌输引导。可利用视听说唱演多种媒体或方法,如诵读《中小学生守则》、《新三字经》、《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观看《礼仪课间操》录像或反映模范人物正确人生观,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完善人格的影视作品学唱《礼貌歌》等有关歌曲,听、讲故事。组织他们自己排演有关的小节目。通过这些生动的学习,受到人格教育。特别是各学科教学也应该开掘本学科领域的人格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渗透,充分发挥主渠道的教育作用,真正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二)实践体验。
成就感对人格发展有极大影响。因而通过创设情境、模拟环境,激发成就动机,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使成就欲望得到满足,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以及形成对目标执着追求的稳定品质能起到明显作用。“通过集中精力和刻苦努力,能在圆满完成工作时感到愉快”,从而生成一种“勤奋感”。其实,在实践中体验成功,各学科教学中都可以相机进行,如在完成数学习题、作文!学会一首歌、一幅画、一项体育技能时,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功的愉快,教师应加以鼓励,趁热打铁,培育其自信力、自尊心和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此外,我们更可以有计划地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氛围。比如举办书画、歌咏、讲演、体育等各种形式的竞赛,激发他们比平时更为强烈的成就欲望,体验更甜蜜的成功喜悦,从而加大对学生的这些人格特质培养的强度和力度。
为了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力,我们还可以在实践中有意识、有量度的给他们设置一些困难,让他们面临挑战,甚至受到一些挫折,以便使他们感受到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奋斗和努力,并培养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军训,在成功地掌握一些简单军事技能的同时,由于严格的训练,也锻炼其坚毅的意志品质。
(三)转换角色。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归根结蒂,就是要培养“社会的人”,人格的形成本来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社会环境的前提介入,让儿童成为模拟的社会角色,对其人格发展起较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担当自己向往的角色,如科学家、宇航员、作家、画家、记者、解放军战士等,顺应他们渴求的情感趋动,让学生进入角色,畅谈怎样当好所向往的角色。使之产生一种特定的角色意识,以社会角色来同化他们,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儿童的人格水平。再如让学生走上社会,到马路上做小小交通警、小小环保员、到商场当小小售货员、到地方向残疾人伸出友爱的手……直接充当社会角色。进一步培养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社会责任感、同情心、交往合作能力等。
(四)“强化”刺激。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格是可变的,并且此种变化是终生不断的。而变化的原因在于人的一生中的环境改变。根据斯金纳的理论,人的行为可以因产生愉快的结果被加以重复,可以因产生不愉快的后果而得以避免。其间,“强化”是最重要的因素。因而,教师只要把握强化程序,运用恰当的强化物,就可以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运用强化理论,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诸如守纪,关心他人、勇敢面对困难等等时,我们应及时强化、赞赏、表扬、表示关注、抚爱或给予一定的奖励,以这些适当的强化物,使他们产生愉快感,来巩固这种良好行为。教师通过抓住学生身上点点滴滴的良好人格表现,及时强化,以逐步形成其健康人格。
(五)行为矫正。
对已经出现在一些青少年身上的不良人格表现加以矫正。例如对于某些儿童的攻击(挑衅)性行为,可以采用不理睬、不关注等消极强化,使他们得不到愉快的结果(如成人的赞赏),从而使这些行为逐渐消退、避免,也可以采取批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从而使其改正自己的行为。行为矫正,也可从满足人的正常需要来施行。
人类有一些本能化的需要,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几个渐次提高的“层梯”,一旦各层次需要直至自我实现需要得以满足,那么其人格发展就到达了一个最完善的境界,否则就会产生某些人格缺陷。
不少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提高学生物理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式摆在我们老师的面前。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这些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视频的学习我认为:在我的物理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研究,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以提高全体学生物理学科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特点出发,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物理教学策略研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而“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与物理学科教学策略研究”就是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经验为参考,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着眼整体素质,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第四篇: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
科研论文:浅谈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探讨
摘要:
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其直接影响个性发展水平及儿童的健康成长。
该文以自我意识结构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结合幼儿心理学在自我意识方面的研究展开,阐述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不同的年龄特征,影响因素、联系工作实践,对教师和家长如何将研究运用到教育工作中去作—粗浅探索。
关键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评价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其内容包括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特征状况、能力、性格及与人、事的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认识、评价,也包括个人在认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对自我的调节、控制。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说明我国自古就已开始对“自我”的研究。据研究表明,自我意识是由知、情、意三个方面构成,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依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自我观念”内容还包含自我评价。
本文就学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自我意识发展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探讨。初生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到有并发展成熟,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个性的发展水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根据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学龄前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了解其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结合工作培养自我意识,发展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使其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良好基础是尤为重要的。
一、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作为不断变化、发展的个体其自我意识发展具有年龄段的特征,同时其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教育方式、态度等。
(一)不同时期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岁前儿童时期是自我感觉阶段。初生婴儿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各部分是属于自己的,他们玩自己的手脚就如玩身体之外的玩具,后期逐渐开始认识到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1-2岁是自我认识的发展,1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开始明确地认出自己。
2-3岁随着言语的发展,掌握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最重要的标志,对周围的东西只要有兴趣的便认为是自己的了。逐渐会准确地使用“我”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开始有简单的自我评价。
3-4岁为孩子入园的小班时期。此时,孩子会产生与成人不合作的行为,常以“我不要„„”、“我偏不„„”、“我自己来。来拒绝成人的要求或帮助,心理学称之为“第一反抗期”,对自己身体各部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只注意自己外部形象,自我评价依赖成人,但发展较快,已形成初步自我控制能力,对成人或同样表现出理解和同情。
中班,孩子的思维具有特有的自我中心化特点。经过小班一年的幼儿园集体生活,能把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相联系,并能对自己或他人的具体行为产生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此期的“告状”行为较为明显。自我体验,据有关研究表明儿童的自尊感3-3.5岁为10.5%,4-4.5岁为63.33%。自我控制发展迅速。
大班,逐渐认识自己对他人发展的自我形象,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初步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形成独立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和调节能力有较大的增长。
(二)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三个方面:遗传、环境和教育。“儿童的生活和活动所及的家庭及周围环境,会经常地、广泛地且深刻地影响儿童,并对其人格(个性)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弗洛伊德和阿德勒这样认为。
1、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占主要地位,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家庭环境分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即家庭的居住条件、经济收入等,直接与孩子的生活学习条件和机会有关系。通常,城市家庭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于农村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的条件较好。
家庭的精神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素养、家庭文化氛围等方面。家庭按结构划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残缺家庭、隔代家庭、联合家庭形成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近年来家庭向核心化、小型化发展,但其成员关系仍存在。家长素养如有的为高学历家长、个体户等,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有现代型、权威型、粗暴型等。总之,家庭成员的地位、身心特点,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能力、教育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同。
例如,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趋向于保守封闭和过多的迁就与宽容,父辈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比较理智,易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新观念。据调查,不能经常发现孩子缺点的祖辈家长有33%,父辈家长只有3%,可见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导致教育结果也必然不同。
2、幼儿园是专业的学前教育机构。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要“创建与教育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
绿化、香化、亮化、美化的物质环境为孩子集体生活提供保障。精神环境主要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专业素质、人格品质等。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一日活动的安排,组织中对每位孩子的教育影响、教育方式、态度、方法是精神环境的具体体现。
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重要转折,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及相互影响,也是一方面。
3、社区,即家庭所处的社会区域,是家庭成员生活的社会环境,“孟母三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其对人的影响。社区特定的风格风尚都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如知识分子集中的社区,学习气浓厚,对孩子的教育较重视,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赏识。
社区教育基地让孩子在社会实践生活中知生情、由情促行。3月5日是学雷锋日,老师带小朋友参观了社区学雷锋献爱心活动,片片真情、份爱心,孩子参与活动体验到实现自我、自主创造的情感。
另外,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对孩子来说既迅速又直接。长时间接触如长时间看电视不利于健康,同时减少了接触人际活动不利于自我发展。在时间,内容上成人应予以合理选择。
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形成地域特色文化体系,净化社会风气,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影响。
二、共同教育,促进发展。
现在的儿童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有着见多识广,思维敏捷、自主意识强的优势,也存在着自私、散漫、动手能力差,独立性不足,加之家长过早提前送孩子入园等在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工作要求更细致、全面。从教育角度来说如何培养儿童自我意识,笔者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来作简单探讨。
(一)突出重点,认识自我。
依据前面所述儿童自我意识发展不同年龄的特点可见:孩子的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认识发展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外部行为到内心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各个方面及变化,在集体中与人的良好关系等为孩子在集体中找一个平台。因此,在各年龄班中的工作重点要孩子自我认识的特点。
在小班中着重身体和感觉相关的概念,技能。如知道身体各部分的名字、功能等。教学活动《认识五官》,通过感官去看、听、闻、尝、感觉让孩子知道其作用及保护小常识;《认识手脚》并结合小班要求培养其自我服务能力。教小朋友穿外套将儿歌、动作、技巧综合一起。(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通过尝试,操作,协调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增进对自我的认识。大班活动《变》结合孩子换牙的生理现象展开,通过看小时候照片、成长录像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心理变化,懂得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值日生,在大班较为小朋友关注,通过参与、体验、他人评价来增进对自己的认识。
(二)增进理解,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等。儿童其发展是由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受暗示性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和委屈感发展较晚。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要为孩子创建、营造安全、接纳、尊重的心理环境;其次增进理解情感体验。
教师面向全体孩子,要让孩子心里有一种“老师喜欢我”的情感体验。在小班孩子入园期尤为重要。小班是每个孩子从家庭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教师在接待时热情,面带微笑,摸摸孩子的头,抱抱他们,亲亲他们,及时、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体会到安全、被接纳,尊重。产生愉快的心理体现。自我实现是孩子心理需要的最高层次。中、大班的环境创设让孩子参与、制作,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分享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体现。
依据皮亚杰认识论的解释,认为前运思期的孩子是自我中心的,但实际中,小班孩子已显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出现一些如同情心、羞愧感的高级情感。小班孩子入园后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较差的孩子表现得焦虑而哭,旁边的小朋友则像大人一样帮她擦眼泪边说:“别哭,你妈妈一会就来。”其实,他刚哭过。对孩子进行友好相处的教育除了故事、儿歌、歌曲的形式外,将随机教育溶入其中。如有位小朋友因抢玩具被抓脸而哭,请小朋友针对这件事而讨论:①他为什么要哭?②与小朋友一起要怎样玩?通过对他人行为情感的认识、理解,增进情感的体验。
在常规教育中,总有些孩子受捣蛋,教师要教他们与别人交往的技能,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小朋友喜欢的,哪些是不接受的。同时教师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愉快、难过等)告诉大家,让其感受别人的情绪、情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交往中因争执而愤怒、委屈、悲伤时,教师应鼓励他们充分表达内心感受,并引导由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③家园一致,自我控制。
在自我控制的发展是从主要受他们控制发展自己控制,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自我控制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据有关研究认为自我控制活动分为四种即: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意志品质方面。
在孩子面前,教师的言行应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其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严格要求自己。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针对孩子自我控制特征,在小班教学法活动中减少等待时间。在孩子交往中帮助孩子认识如何与人合作,面对冲突如何解决的办法。对孩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强化。
同时,家园教育要一致,为孩子自我发展的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一致的环境,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要求幼儿园对家长的教育工作指导及时、全面,将正确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普及家庭教育工作中。同时,开展有利于家园一致的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设立家长学校等。家长要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从而达到家园教育同步,促进孩子的和谐发展。
④促进了解,自我评价。
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都不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心理的健康发展。儿童自我评价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直到幼儿晚期才出现独立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孩子自我评价影响最大,对孩子的评价全面、恰当是极其重要的。
全面了解孩子,孩子每天都在发展。教师要在观察、发现、与家长交流来了解孩子的各个方面。同时,教师的评价是正面积极,具体、客观的。一视同仁,“爱白天鹅,也爱丑小鸭”。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对于能力差的孩子多予以关注,发现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并予以鼓励。帮助孩子正确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优势和不足。
教师对孩子的自我评价进行分析,过于自信的孩子引导其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对于自卑的孩子常鼓励,帮助克服不足;内向,胆小的激发他们表现自我。提供自我评价机会也提高自我评价的一方面。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直接参与,依据前述儿童自我意识发展年龄特征,在家庭教育方面应:
1、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坚持爱和要求相结合。
2、肯定鼓励,成功体验,坚持原则方法要合理。
3、沟通交流,密切配合,坚持家园教育要一致。
“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意识是形成个体、个性的关键。如何在教育工作中,根据儿童自我发展年龄特征与有关研究结果达到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真正促进心理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地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梁志,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唐淑,虞永平,幼儿园班组管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李春,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研究的综述,教育学院
6、柯蒂斯(Audrey.M.curtrs)学前教育七大目标(1)
第五篇: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浅谈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 创造性思维 家庭环境
一、启发家长,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其实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所以启发家长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幼儿园一般都开设了家长学校,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的理论,介绍幼儿教育发展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能够重视幼儿在家庭中的各种求异思维的表现,使幼儿所萌发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能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非常多,各种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同,可以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的欲望,所以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幼儿广泛了解客观世界的知识,丰富幼儿社会和自然的感性知识和经验,还能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先要重视对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各种教育活动中所要培养的一般智力因素,而对幼儿未来成长起关键作用的是其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发展,这是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
三、利用游戏的实践功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
游戏是幼儿有目的、有意识地模仿社会生活的活动,也是幼儿以自己的条件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在游戏中,幼儿没有任何精神上的压力,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想象去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所以游戏又是幼儿的主要实践活动。如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幼儿要摆弄玩具,使用各种游戏材料进行构造性活动。在表演游戏中,幼儿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游戏主题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构思和表演活动,而幼儿在构思和表演过程中必须对表演内容和表演方式进行一定的想象和再创造,其结果不仅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而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等等,都具有使幼儿进行再创造的条件。所以游戏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模仿性的实践活动,但它毕竟为幼儿提供了充分发展自己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场所和氛围。
四、鼓励幼儿提问,让幼儿在思考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幼儿在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向教师发问,这是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现象。幼儿向教师提问,本身就是一次求知活动,在幼儿主动求知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重视,并给予耐心细致地回答。在幼儿向教师提问时,教师首先要鼓励幼儿,支持他们大胆而经常性的提问。另外还要注意,对幼儿提问是否由教师立即回答一定要根据幼儿提问的内容和性质决定。教师一定要鼓励幼儿自己想,或者由教师启发幼儿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找出答案,如果其他幼儿能回答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相互讨论获得正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