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33页主题图。
2、师:植树节快到了,四年级同学去义务植树。
3、师: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
(挖坑、种树、抬水、浇树)
4、师:这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想学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3页主题图)
师: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算,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425=100(人)
生乙:254=100(人)
师:他们算得对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议一议,交流。(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例:75=57 2010=1020
师: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
生甲: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它吗?
生乙:ab=ba
师:乘法交换律,以前我们已用过它,在什么地方呢?
生丙:交换因数的位置相乘,验算乘法。
师:对。试一试,好吗?
2416 1517
指名两生板演,集体订正。
2、教学例2。(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①师:看图,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捅水?
生小组里交流,并汇报。
生甲:我先计算一共种树多少棵。
(255)
2=1252
=250(桶)
生乙:我先计算每组种树要浇水多少桶。
25(52)
=2510
=250(桶)
②师:那么(255)2○25(52)中间填上什么符号?
生:等号。
请你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生甲:(252)2=25(22)
生乙:(lO5)5=10(55)
生丙:1O(25)=(lO2)
5③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三个数相乘,先乘前面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仿照加法的运算定律给它取个什么名字?
生乙:我叫它乘法结合律。
师:同意这种叫法吗?
师:你会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丙:(aXb)Xc=aX(bX。)
3、比一比,议一议。
师: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我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是交换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生乙:我发现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改变了题里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师:你们真聪明,说得好极了。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2、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生独立做,并汇报。
生甲:224
5=485
=240(元)
生乙:2(245)
=2120
=240(元)
师:他们做得对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
第二篇:《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P45-P46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过程,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
2、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发现、理解和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2、难点: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口算题
5×2 25×4 25×8 125×8
2、师:以后在计算乘法时,一般看到“5”想到 2,看到“25”想到 4或8,看到“125”想到 8 ;因为这样的两个数相乘能整到
十、整百、整千数,这样可以快速计算。
3、谈话引入:我们在前面已学过乘法的计算,在教学运算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探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4、板书:探索与发现
(二)(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多媒体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用了几个正方体?
1.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反馈,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含义。从上面看,每一层有3×5个,有4层,共有(3×5)×4个。从前面看,每一层有5×4个,有3层,共有3×(5×4)个。3.比较算式的特点,发现规律。
师:刚才两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这两个算式,看看他们有什么异同。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相同:
(1)两个算式的积相同。(2)两个算式中的三个乘数相同。不同:
(1)算式中括号的位置不同。(2)他们的运算顺序不同
师:谁来具体说说他们各自的运算顺序?
(3×5)×4先算括号里的3×5,再用它们的积乘4; 3×(5×4)先算括号里的5×4,再用5×4的积乘3。师: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虽然不同,但他们的计算结果却相同,你能仿照他的形式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指名学生举例,并集体计算结果是否相等。同桌互相举例。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举例与计算,你发现什么?
小结: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板书:乘法结合律)
师:如果用a、b、c表示这三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生:(a×b)×c=a×(b×c)
师:乘法结合律不仅适用于整数范围,而且还适用于小数、分数的乘法计算中的。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比较(87×5)×2=870和87×(5×2)=870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
师:像这样在连乘的算式中,在计算时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相乘得整
十、整百、整千甚至整万的数,再去乘剩下的数,可以使计算更简便、更快捷。
2、练习:P46“试一试”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探索乘法交换律
1、让学生自习P46“试一试”的第2题。
2、学生汇报。
3、学生举例验证。师:你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吗?
4、师: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数,你能写出发现的规律吗?
5、板书:a×b=b×a 板题:乘法交换律
(五)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46页练一练第1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2、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快速计算下面各题。
25×17×4 13×8×128(25×125)×(8×4)
(1)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板演。
(2)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六)、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以及总结出自学的方法。
(七)学生读课本第45、46页,质疑。
(八)作业:自学课本第47页的“你知道吗?”
(九)板书设计:
探索与发现
(二)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3×4)×5=3×(5×4)4×5=5×4 12×10=10×12(a×b)× c=a×(b× c)
a×b=b×a 4
第三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单位:许家台小学 教师:孙继军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P34例1(乘法交换律)
例2(乘法结合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1)4×25=100(人)
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小组合作学习。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巩固练习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第四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四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翟孟鲲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小节第33—35页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乘法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教材在之前便安排学生学习了乘法,也在本学期前面的学习中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些知识都为本课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学好本课也为接下来学习简便计算和小数的运算定律铺平了道路。
本课的教材内容
本课教材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植树这一情景作为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在探索乘法结合律的过程中感知简便运算。同时,要求学生利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加深了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将新旧知识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四年级下册的小学生,从知识的起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并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这些都是学生同化新知的知识与经验基础,对知识的学习起着正迁移的作用。同时,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并对数学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对简便运算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当中。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乘法运算定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
2.体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
3.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将其应用于简便计算之中。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创设法和启发式谈话法,并辅以练习法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提问
1)联系生活
1.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 2)提出问题
1.你能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追问】你能利用这些信息提出哪些 数学问题?
学情预估1:每组有几个人?
学情预估2: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情预估3: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情预估4:每组要种几棵树? 学情预估5: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学情预估6:一共要种多少课树?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自主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解决问题,探究定律
1)解决问题 1.我们从简单的问题开始解决,每组有几个人?
2.解决了加法问题,我们来解决乘法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式?
学情预估1:4×25(还有没有不同的算式?)学情预估2:25×4 3.这两个算式都对吗?分别计算它们的结果。
4.【追问】它们的结果相等吗?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5.谁还能举出同样的例子? 2)探索乘法交换律
1.观察这几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2.谁来给这个规律取个名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3.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你发现了什么? 3)建立乘法交换律的模型
1.用你喜欢的两个字母表示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2.请你在草稿本上做一做“负责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每组要种几棵树?”这两个题目。并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同桌之间相互检查一下。4)探究乘法结合律
1.现在增加难度,来算一算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谁会列算式?并说一说你的思路。学情预估1:我先计算一共种多少棵树,所以算式为(25×5)×2。学情预估2:我先算一组要几桶水,所以算式为25×(5×2)。2.观察并计算,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点? 3.你更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4.你能举出同样的例子吗?
5.【追问】观察这几个算式,和同桌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6.请你来说一说你同桌发现的规律,能给这个规律也起个名字吗? 【小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7.比较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5)建立乘法结合律的模型
1.用你喜欢的两个字母表示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乘法结合律吗?
2.用乘法结合律算一算“一共要种多少课树?”,同桌之间比一比,看谁算得快,谁的方法更简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运算规律,并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利用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加深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体会简便运算
1)基础题
1.先计算,再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126
× 7
×16
× 37
————
————
—————
2.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2)综合题
1.每瓶2元。买这些矿泉水,一共要花多少钱?
【设计意图:综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锻炼了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拓展题 1.不计算,写出得数。
16×6×5×5
25×7×4×3
25×125×16 【设计意图:加深难度,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寻找简便方法】
(四)课堂小结,拓展提高
1)师: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有什么妙用? 2)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你的同学?
八、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a×b=b×a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a×b)×c=a×(b×c)
九、课后反思:
第五篇:《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前活动:
师:我们班是几年级几班啊?——四(4)班。
师:四(4)班同学集体回答声音真响亮。下面这个问题请同学们举手回答,行不行? 师:四(4)班,让徐老师猜一猜: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是属兔的。要想证明这个猜测是否正确,你们说怎么办? 生:问问同学,验证一下。(怎么验证?)
师逐一问,问到不是属兔时,继续问,让学生叫停。(如果学生说不出。师说还有必要再问下去吗?)
师:没必要再问下去了?为什么呢?
师:谁听明白他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说,只要找到一个不是属兔的,就可以证明这个猜测是错误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师:我们刚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谁能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说给同学们听听呢?(1)、生: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课件出示)
师:用字母公式如何表示呢?
生:a+b=b+a(a+b)+c=a+(b+c)(课件出示)(2)生:a+b=b+a(a+b)+c=a+(b+c)(课件出示)师:加法交换律就是交换两个加数……
加法结合律就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课件出示)
2、猜想
师:我们知道,在小学阶段有四种运算符号,分别是——加、减、乘、除。加法中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哪种运算可能也有这样的定律呢?(1)、生:减法、除法中有 生:减法、除法中没有
师:你怎么那么肯定减法、除法中没有这样的定律呢? 生:我是举例的,如……
师:同学们觉得呢?那么乘法中,存在类似的运算定律吗?如果存在的话,它们又叫什么名称呢?真的是这样吗?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2)、生:乘法中有。师:如果乘法中存在的话,它们又叫什么名称呢?真的是这样吗?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索乘法交换律
1、猜测
师:我们先来研究乘法交换律。谁能说说你心中的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的呢? 生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生2:a×b=b×a
2、验证
师: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进行——验证。师:你们想怎么验证呢?(让学生先思索一会)预设:
(1)生:随便说个算式,算出答案,然后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算出答案,看她们的结果是否相等。
师:同学们觉得呢?——可以 师:通过一个算式就能验证了吗? 生:不行,要多举几个例子。
师:说的真好。还有其他验证方法吗?
(2)、生:找出一些算式,算出两边的答案,看它们的答案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就说明猜测是对的。
师:谁听清楚了它的验证方法? 生:……
师:说的真好。还有其他验证方法吗? 师:请同学们拿出1号纸,独立验证,并把验证结果写在1号纸的下方。听明白了吗?开始。(如果你有结果了,就把它写下来)
3、汇报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验证过程。生: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进行描述。规范学生语言的同时,规范学生的格式。
师:因为……所以……,这样写下来,我们就更明白你的意思了。师: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生:还有很多很多
师:你认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所以用了个省略号,真是个好方法。师:你的验证结果是?
生:乘法交换律是对的、我们的猜测是对的、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师:通过验证,他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真不错。还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 生:继续引导用因为……所以进行描述。师:你的验证结果是?
生:乘法交换律是对的、我们的猜测是对的、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师:通过验证,他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还有哪些同学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师:有没有同学通过验证,发现这个猜测是不成立的。——没有
4、结论
师:确实,数学书上就是这样写的: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课件出示)师:一起来读一遍。
5、公式
师: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呢? 师:通常我们会用字母表示。(课件出示:a×b=b×a)
6、练习(1)师:原来大家对乘法交换律早有认识,请同学们应用运算定律填一填。96×35=35×()()×()=a×48 34×()=52×()()×()=()×()师:怎么想的?
说说你的想法? 同意他的意见吗?
没有一个数,该如何填?(有节奏的多叫几个)能填多少种?——无数种。(2)师:其实乘法交换律同学们很早就接触到了,还记得起来吗? 生:验算
师:是啊,两个数相乘,算出得数后。我们可以用除法验算,也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次计算,如果乘得的积与原来的得数相同,说明原先的计算是正确的。这种验算方法就是利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探索乘法结合律
1、猜测
师:那么你们心中的乘法结合律是怎样的呢?
生1: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生2:(a×b)×c=a×(b×c)
2、验证
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进行——验证。
师:四人小组合作进行验证。并将验证结果写在2号纸上。开始吧。
3、汇报
师:哪个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验证过程。生: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进行描述。师:你们的验证结果是?
生:乘法结合律是对的、我们的猜测是对的、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师:通过验证,他得到了这样的结论。真不错。还有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展示一下? 生:继续引导用因为……所以进行描述。师:这样说的完吗? 生:说不完
师:那可以用什么来表示——省略号 师:你们的验证结果是?
生:乘法交换律是对的、我们的猜测是对的、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师:通过验证,他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还有哪些小组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通过验证,发现这个猜测是不成立的。——没有
4、结论
师:同学们不仅知道乘法结合律,而且能自己举例进行验证。真厉害。书中就是这样写的: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课件出示)师:一起来读一遍。
5、公式
师: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生:(a×b)×c=a×(b×c)(课件出示:a×b=b×a)
6、练习
师:看来乘法中不仅有交换律也有结合律。请同学们利用定律填一填。
(13×6)×5 =13×(×)4×(25×9)=(4×)×
师:你是怎么想的?运用的是什么定律呢?
观察这两个等式的左右两边,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数没变
师:谁能听明白他的意思?(说不出,教师引导,你是说数的什么没变?那数的位置(大小)呢?)师:(你说的是相同之处,那有不同之处吗?)那什么发生了变化呢?(一个括号在后,一个括号在前,那说明什么发生了变化?)生:运算的顺序
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等式左右两边到底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说的真好,利用乘法结合律改变运算的顺序,有什么好处吗? 生:……
四、比较乘法与加法的运算定律
师:是啊,在恰当的时候合理运用运算定律会给我们带来方便。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现在请同学们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后集体交流。)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五、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认识挺深刻的。请同学们完成37页第二题。
1、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5×16=16×()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7×4=()×()×7如何想的?什么和什么交换了位置?(60×25)×()=60×(()×8)怎么想的?
125×(8×())=(125×())×14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吗? 3×4×8×5=(3×4)×(()×())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师: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a×b)×c=a×(b×c)里,只有3个数,这里可有4个数啊。
2、(P37第4题)
师:仔细观察,发现什么信息?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有几间教室?7×4=28(间)
(2)、每层有几套?25×7=175(套)
(3)、一共需要多少套? 7×4×25 利用乘法结合律列成:7×(4×25)4×7×25 利用乘法交换律可以列成:4×25×7 师:4×25表示什么呢?
师:利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得以简便,用处可真不小。
六、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