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文《西湖》教学反思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颇感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临了,还是有两三个学生,还有一部分词语不会读。在词语的理解上,只能化较多的气力去完成,不然孩子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于是,在理解词语时,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折的就查字典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和我们教室后面的厕所来的。在课文的32和33 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真是恰到好处。又刚好我们教室后面的厕所也掩映在绿树丛中,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个人认为,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图,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可能还是无法领略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光还是无法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这样的情况了,只能利用一切能利用的:简笔画、文中插图、还有就是语言描绘。而用语言描绘,是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穷尽自己的想象空间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能理解了,然后再通过朗读把课文读美了。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刚好也迎合了教研室提出来的一课一个训练点,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第二篇:《西湖》教学反思
《西湖》教学反思
《西湖》教学反思1
本文以诗化的语言来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表达出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班硷大多数学生都去过西湖,或者对西湖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知识背景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对于文本中的湖光山色较之完全没有接触过西湖的学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本文的语言比较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所以,要如何做才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美的情趣是令我感到困惑的地方。
首先,这是一篇写景文,因此在课前我进行了课件的制作,希望通过图片来拉近学生语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西湖美景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此来将文中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化。接着,通过看课件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亲眼见到西湖胜景。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课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有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西湖的秀丽景色,景美、语言美。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课文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在我看来,本文的重点之一就是本文的比喻句,比喻的运用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除了让学生找出本体喻体,训练也是必不可少。让学生学会发现句子中的成分才能在以后准确的找出比喻句,学会运用比喻句。
课程一开始,我在课件出示了三幅图,分别是远景西湖、近观西湖、西湖夜景,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三者观察角度和观察时间的不同,并且对应到文章中去。之后围绕观美景、学描绘、悟情感进行教学。在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在很多地方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是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寻不到恰当的词汇,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在以后的教学,特别是美文的教学中,我还得要更多的去感受学生的体悟进而寻找适合学生理解的好方法。
《西湖》教学反思2
《西湖》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因为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肯定很陌生,为了让学生对西湖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更陶冶学生情操,所以我设计了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先从从视觉上感受西湖的美,让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更好去学习课文,这样活动的设计能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达到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品读。
品读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在第二段中通过“绿”、“青”、“浓”、“淡”等词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的美妙意境。再通过对“银镜”、“掠过”、“一闪一闪”等词语的品读,感受“平静的湖面”那特迷人的景色。第三段中的“绿色镶边”、“葱绿的孤山”、有如“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苏堤,有湖心三个小岛“掩映”在绿树丛中,其倒影与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水中“晃动”,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仿佛仙境一般。”边读边看着课件想象,感受描写画面之美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就如同亲临西湖走一走,看一看,一样会令人心旷神怡。在第四段中配上优雅的音乐进行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的声音与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品味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的美妙和迷人。
三、在课文中进行文本训练。
本课中一个重点就是打比方。这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我先让他们品读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然后让他们找出比喻词、喻体、本体等(方法),弄清用来比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处,在指导他们用“犹如”、“像”、“仿佛”、“宛如”进行口头造句。
事实证明,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
教完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分析。朗读,没有落在实处。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西湖》教学反思3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但语句非常难读,有很多生僻的词语,及较长的句子,学生第一次阅读都很难将文章读下来。为此,我让学生先回家预习了本课。第一课时,我又重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我先是领着学生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把一些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教学生读了几遍,之后让学生自由练读。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词句所描绘的西湖的美。我首先出示了课文插图,介绍图中景点,然后让学生说说西湖怎么样?学生都说西湖很美。于是,我出示了文中总写西湖美的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让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描写的顺序。先总写西湖是杭州的明珠;接着远眺西湖,写出了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然后作者又近赏西湖;最后写了月光下的西湖。第三个环节,精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层次后,让学生精读感悟,体会西湖的美丽。方法是通过文字,结合文中插图,边读边想象,反复朗读,感悟体会。其中重点抓比喻句欣赏,学习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比喻词说话。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并试背。第四个环节,朗读感悟全文,积累内化。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为了降低背诵的难度,我采用简笔画画出了景点的方位。
遗憾的是,没有让孩子们看看西湖的视频,只是跟孩子们一起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西湖的美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但西湖的美丽容颜在孩子的脑中没有真正形成画面感。
《西湖》教学反思4
我对西湖向往以久,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西子湖畔,虽然觉得她没有想象的那么妩媚,但还是挺秀气的。心里依然对她怀有十分的好感。当读到《西湖》这篇课文时,我仿佛又与她见面了,这一次,她可是“浓妆艳抹”,美丽动人了。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上课之前,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情境教学环节:一是以学生的说话训练导入课文,我做相应总结提问,诱发学生学习课文,想欣赏西湖的好奇心。二是我的范读,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是课件展示,再现课文情境,变具体为生动,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西湖中,四是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尽情抒发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我想,教学效果应该蛮好的吧。
没想到这一课的.初读关就不好过,不仅好多生字词,而且句子较长,着重指导对几句长句子的读法,就已经花去不少时间。课文里一些词,如“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泛舟”精练、抽象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再加上作者广泛采用打比方的手法,对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篇课文虽美是美极了,但难又是难极了。
《西湖》教学反思5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在词语的理解上,,因为西湖离孩子太遥远了,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只有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于是,在理解词语时我采用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的方法,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办法就查字典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来理解的。在课文的32和33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亲眼看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了。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第三篇:西湖教学反思
西湖教学反思
我总是觉得描写得越美的文章有时越不容易教。所以在教学西湖时,我就觉得难度有些大,不仅是因为文中有很多难写难读的生字词而且课文用非同寻常的语言文字描写了西湖的美。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具体描绘了西湖的主要景点。而课文对孤山、白堤、苏堤、湖心的三个小岛的文字描写却不多,但融进了柔柔的江南之美,对这样的美可以利用文和图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总体说来还是缺少感性认识,让他们选择一个景点进行想象性描述,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做导游式的介绍了,那肯定是难上加难。在第一课时,我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使学生能全面直观地了解西湖的美。可是尽管我精心设计了,学生在课堂中却仍然表现平平,少有深层次的体验。反思课堂教学,我想到,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离我们江阴不远的西湖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地方,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很多学生是一无所知,所以在面对课堂如此精彩的描写显得是无动于衷。这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与教师、文本产生共鸣的原因。如果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那就可以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来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前先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所以,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准备了不少西湖美景图,让学生能沉浸其中,再来体会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灵动描写。这些图片也许与课文内容有出入,但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对西湖有个初步认识,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断桥残雪、三潭印月,一张张图片足以让学生叹为观止。就在学生惊叹不已时,让学生带着这些初步印象去读文,让语言文字与图片形成对应,从而构画出西湖的轮廓。此时,教师就不必多说,让学生带着这种喜悦之情读文,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环节也可以很顺利地开展,接着再分别给予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练习说话,再给予较多的练习、准备的时间,效果可能会好些。
其次,反思整堂课我还发现,由于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因此不少环节都没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如果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作首小诗,那么在你的诗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也许用了这样一个结果,能够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能引导学生作广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来这些遗憾,我得再用上一节课进行训练了。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总之,通过教学《西湖》这一课,让我感受颇多,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
第四篇:西湖教学反思
《西湖》教学反思
邗江区杨庙镇中心小学 张姣君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6课《西湖》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
一、图文结合,重视朗读,感受景色的美
教学时,我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西湖景色的美。如第二自然段“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闪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看看图,再请学生说说西湖的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由于多媒体图片的直观形象,学生们很快就能说出了西湖的山很美。接着教者追问:西湖的山什么美?学生们又会说出颜色美。教者抓住这一机会进行朗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山的颜色美,“青一些、绿一些、再浓些、可以再淡些”。体会出山的颜色美之后,继续引导学生体会西湖的山的多。可以提问: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西湖的山很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两个词语学生也能很快感悟得到,朗读的效果不言而喻。而对词语、句子的朗读的指导始终贯穿于整节课中。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要求,教者就应抓住文本,挖掘教材,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的价值取向,努力让学生体验到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和遣词造句的准确,而
反复的朗读就是最好的途径了。
二、抓住文本空白处,利用图片进行语言训练,丰富文化积累
课文的第3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教者抓住“仙境”一词,引导学生说说仙境一般是什么人住的地方?那这个地方应该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说出“美”。再利用多媒体西湖图片的辅助作用,进行语言训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看着图把句子说具体,生动,有一定意境美。如:云儿在什么样的天空中飘动?什么样的湖水倒映着什么?等等
课文全部学完后,我这样总结了全文:学完了课文,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西湖呢?抓住文章的总结处进行拓展,丰富学生的词汇。学生的答案很恰当,“山清水秀、美不胜收、湖光山色、水平如镜、如诗如画”等等。词语、句子得到了积累,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出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学生虽然不能亲眼目睹西湖的迷人景色,但多媒体图片却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能口头表达自己的所得。在说与听的过程中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三、由“扶”到“放”学习比喻句,进行语言的深化
在远眺西湖描写西湖湖面时,把湖面比作了一面硕大的银镜。教者便利用这个句子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比喻句:这句话中把湖面比作了什么?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接着向学生介绍这样的句子叫比喻句,“犹如”是比喻词。《新课程标准》提出孩子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而《西湖》这篇课文运用了很多比喻句来描写景色的秀丽。如:西湖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苏堤和白堤像两条绿色的绸带,明净的湖水中的绿岛和白云的倒影让西湖像仙境,华灯像无数的银蛇等。教者专门安排了一个这样的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文中的其他比喻句,自己去读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答案。最后老师公布答案,反馈学生画出的比喻句。有了对比喻句的理解,学生的正确率还是很高的。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实践、运用的过程了,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比喻词说一个比喻句,答案很精彩:阳光照在橡树身上,仿佛给橡树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比喻句由“扶”到“放”学习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当然,由于本课是写景的文章,如果不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技术,学生对文中的很多用语言文字所描绘出的景色是难以理解的,也不能在课堂上就能看到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就不会入情入境地欣赏西湖的夜景,也不能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美地朗读课文了。
本节课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板书要与课文进行紧密结合,教师要耐心听学生的回答并及时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等。篇二:西湖教学反思
6、西湖教学反思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那秀丽的景色, 可谓句句是景, 字字都美。可《西湖》一课上 下来却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教完以后感触还真是颇多。
感触一:文中有着较多的比喻句。这篇课文中有四个用得十分巧妙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生动准确的体现了西湖景色的美丽,也反映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妙处。于是我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就挑出文中最打动人的多处比喻句去细细体会:“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感触二:文章至美,但这还需要学生对西湖有深刻的直观了解和一定程度的语言积累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十里明湖”、“秀美典雅”、“掩映”、“轻风徐来”、“湖水荡漾”、“泛舟”这些词是多么精练,多么抽象,又岂是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能感悟得出的? 再加上一类两类生字共有31个, 更给课文增加了难度.因此这篇课文虽美是美极了, 但难又是难极了。第一课时上的时候虽说课前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学生初读读得并不尽人意,所以又花了一些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将长句读好,如何将文章读流利。文章篇幅较长,几次指导,就占用了本节课的不少时间,最后也就只能简单地学了课文第一小节,并没有按计划学到第二小节。
感触三:每一个自然段的重点各不相同。由于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变化,我又重新设计了《西湖》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试着引领学生看着图,在西湖边走一圈,让学生对西湖的全景有了大致的了解,并通过朗读、说话进一步去感悟西湖独特的美丽。课文的每一段落都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侧重点,第一自然段换词造句,第一课时已经训练过了。第二自然段在看图基础上进行读的练习,刚通过朗读来体现西湖山水的美。第三段自然段在读的基础上做导游式的介绍,清楚地了解西湖的几个著名景点及其特点。第四自然段在美丽的图片引导下练习想象说话,感受西湖夜景的美。应该说这节课教学的层次和目的相当清楚,如果能比较完整地按要求上完这堂课,那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较好的培养。我让学生多次品读,然后配上清雅的音乐去朗诵,由始至终,我想带给学生一种令人深深陶醉的“美”——课文美、音乐美、课件美、朗读美,带着学生到“人间天堂”去走一走、看一看。
感触四:理解感悟过后,学生在背诵练习上还不够深入。文章美,就应当引导学生积累,背诵便是最好的积累方法。课后的要求是背诵其中的一段,但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由于方位词多,好词佳句也多,但这些好词佳句和学生平时说的话有些不同,学生背起来就有些吃力。例如:葱绿的孤山显得十分秀美典雅。几个好词在一起了,学生反而觉得难了,只有读得滚瓜烂熟才可以达到熟读成诵。课堂的时间有限,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呢。我思考着。篇三:诵读品味,感悟内化——《西湖》教学反思 江苏省教科院教科所优秀教学案例参评申报表
注:l、教案分类请参见以下“类别填写”;
2、本表一律装订在文本的首页,一式一份寄(送)指定地点评审。[类别填写:小语、中语、小英、中英、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书法、小数、中数、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电教、政治、思品、幼教、劳技、综合实践等] 教案课题格式填写:小学(幼、初中、高中)+学科+课题,(不用副标题;有关本教案所采用的教材、所用的课时等信息,可另作说明。)诵读品味,感悟内化
——《西湖》教学反思
南京市天景山小学 许华银
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强化诵读,注重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下面案例给人这方面的启迪。《西湖》案例: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掌握本课生字词,会用“犹如、想、仿佛、宛如”等词语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美丽景色,感受西湖的清雅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指哪儿?(杭州)
师:提到杭州,人们自然会想到哪儿?(西湖)
师: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浏览美丽的西湖。(板书课题:西湖)
师:读课题,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课文会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美丽的西湖呢?(学生简单交流回答,教师总结)
点评:课题的导入,让学生质疑,窥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2、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读通读顺文中长句子。
课件出示: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闪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轻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师:将这两个长句子放到课文中,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加通顺流畅。
(4)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师: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是怎样将她的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
点评: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学生三次读课文,触摸文本语言,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让学生享受自主阅读的快乐,并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阅读中学会表达美。
3、交流读书的感受。
4、师:刚才大家自己读了几遍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相机点评)
点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学生会对文本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珍视学生个性化解读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价值,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了解。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启发)我们初读课文,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初步体会了文中的美景。同学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学生提问: 生: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是人间仙境呢? 生:月下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生: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 师: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是由文章产生的,还应从文中去寻找答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体会体会,看有谁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3、读课文,讨论,理清思路。
4、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读书讨论,理清了文章的思路,说明你们会读书。那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现在老师就带你们步入西湖,去欣赏西湖的美景。
5、教师就此抓住“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这一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品读文本的语言,感悟西湖的美。
点评:课堂除了给学生充裕时间去读外,还给学生大量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读,从无疑到有疑,理清思路,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再一次形成阅读期待。
三、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1、精读第二自然段。(1)、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与湖各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出山湖的美的?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有关词句。(2)、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推荐代表汇报。
板书:层层叠叠 绿青浓淡
静如银镜 一闪一闪(3)、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通过“绿”、“青”、“浓”、“淡”等词语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的美妙意境,更体会作者的妙笔。(4)、通过对“银镜”、“掠过”、“一闪一闪”等词语品读,感受“平静的湖面”独特迷人的美景。
(5)、师:请同学们用你的朗读表现西湖的美丽,大家能吗?(学生自由朗读)(6)、欣赏感受画面(播放多媒体课件)。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文字观赏了美丽的西湖,现在让我们通过画面真实地来感受色彩秀丽的西湖之主要景点。
点评: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朗读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读书的兴趣,采用多种读书方式感悟文本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方式,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西湖如诗如画般的景致。
2、精读第三自然段。
(1)、指导学生抓住“绿色镶边”、“葱绿”、“掩映”、“晃动”等词语去理解西湖景点的特点。
(2)、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比喻句: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在读中感受文中描写的画面之美。
师:现在有批外国游客,谁愿当导游向外宾介绍西湖的几个景点?(学生自由准备,个别学生到前台介绍)师:(过渡)刚才听了导游的介绍觉得西湖很美,不知月光下的西湖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点评:在学生精读感悟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内化文本语言,积累语言,化静态语言为动态语言、体态语言,使课文语言活化,转化吸收运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品读第4自然段。
(1)、创设情境,教师在舒缓优雅的音乐中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月光下的西湖景色。(3)、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小组合作讨论解决。(4)、反复诵读文中的比喻句,感悟表达效果。(5)、让学生配乐朗读,渲染气氛,让学生的声音与音乐画面融为一体,深刻体会月下西湖的美妙迷人。
点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学生通过朗读、音乐的渲染,真正感受到了诗画西湖的迷人景致。
四、内化语言,形成积累。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让学生在诵读中领略文章的韵味。
3、以苏东坡的诗句作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点评:琅琅书声贯穿课堂。诵读、背诵的过程也是对文章音韵美、形象美、蕴涵美等整体欣赏、品味的过程,更是内化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不知不觉中学生进一步理解,受到感染与熏陶,实现了认识上的升华。
反思:
《西湖》一文向我们展现了人间天堂的秀美与典雅,表达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文章词汇丰富,文笔流畅,由“静”至“动”,形神兼备。尤其是一系列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让文章的语言灵动,而且让作者笔下的西湖熠熠生辉:在作者笔下,西湖是“明珠”,西湖是“山水画”,西湖是“银镜”,西湖是“仙境”,白天的西湖有“两条绿色的绸带”,月光下的西湖有“无数的银蛇在游动”。教者以这些传神的比喻句为教学突破口,引领学生读懂进而读好,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让西湖的迷人画面在学生眼前呈现。主要表现在:
1、在诵读中悟效。
在“初步感知”阶段“自读课文”时,要求“读通读顺文中的长句子”。课件出示了长比喻句“站在??山水画”;“孤山东边??碧水之上。”让学生读通读顺;在“精读课文品读感悟”中又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比喻句,要求学生在读中感受文中描写的画面之美。品读第4自然段时,要求反复诵读文中的比喻句,感悟表达效果:使西湖景象生动形象。同时教师给以配乐,学生的声音与音乐画面融为一体。
2、在品味中内化。
引导学生与文中的比喻句展开对话。首先让学生在读中生疑: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品味“银镜”去感受湖面的“平静”;通过品味“仙境”去感受西湖的“心旷神怡”;通过品味“银蛇”去感受月色下的西湖的动态美,同时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去领略“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的美妙,领略绸带“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神奇,领略天上人间“全都融化在月色里”的朦胧。学生在感受景色美的同时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自然达到内化语言的目的。教材是阅读的范本,师生的一切阅读对话都在品文析句中进行。教者竭力摒弃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天马行空式的“闲聊”与漫无目的的“唠嗑”,努力让对话活动回归“文本”这一精神家园。
3、在入境中悟情。阅读对话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情感,进而逐步构建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过程。《西湖》这一写景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其对西湖的热爱与向往,进而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的文章,只有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入境”,才能让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案例教者主要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和比喻句,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联想,让原本平面的文字在学生脑海中活化成可感的文字,并带领学生在这些文字中驻足、徜徉、咀嚼、想象,激活这些文字在学生脑海中的意象。本案教者是抓住 “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等富有质感文字引导学生“入境悟情”的 教学中围绕这些语句设疑发问,充分挖掘这些语言背后的内涵,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在如此情趣盎然的课堂中,学生自然入境悟情。篇四:西湖教学反思
西湖教学反思
我总是觉得描写得越美的文章有时越不容易教。所以在教学西湖时,我就觉得难度有些大,不仅是因为文中有很多难写难读的生字词而且课文用非同寻常的语言文字描写了西湖的美。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具体描绘了西湖的主要景点。而课文对孤山、白堤、苏堤、湖心的三个小岛的文字描写却不多,但融进了柔柔的江南之美,对这样的美可以利用文和图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学生总体说来还是缺少感性认识,让他们选择一个景点进行想象性描述,是很不容易的,更别说做导游式的介绍了,那肯定是难上加难。在第一课时,我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使学生能全面直观地了解西湖的美。可是尽管我精心设计了,学生在课堂中却仍然表现平平,少有深层次的体验。反思课堂教学,我想到,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离我们江阴不远的西湖还是个比较陌生的地方,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很多学生是一无所知,所以在面对课堂如此精彩的描写显得是无动于衷。这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与教师、文本产生共鸣的原因。如果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那就可以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来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在教学前先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所以,在教学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准备了不少西湖美景图,让学生能沉浸其中,再来体会文章中语言文字的灵动描写。这些图片也许与课文内容有出入,但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对西湖有个初步认识,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断桥残雪、三潭印月,一张张图片足以让学生叹为观止。就在学生惊叹不已时,让学生带着这些初步印象去读文,让语言文字与图片形成对应,从而构画出西湖的轮廓。此时,教师就不必多说,让学生带着这种喜悦之情读文,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他环节也可以很顺利地开展,接着再分别给予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练习说话,再给予较多的练习、准备的时间,效果可能会好些。
总之,通过教学《西湖》这一课,让我感受颇多,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篇五:西湖教学反思 雏鹰校报(潘静)教育教学感言
1、做老师其实很简单,能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做到“孩子快乐,我快乐”就必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2、做语文老师则再加上一条,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两种爱叠加起来,岂有不成功之理?
3、低段孩子学语文,一半情趣,一半兴趣,归根到底是个“趣”。若离开“趣”字做文章,则事倍功半!
4、语文教学倡导四多四不多:批评不多赞赏多,师问不多生问多,作业不多花样多,考试不多评价多。教学名言
1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难得多。
2、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3、俯首甘为孺子牛,躬行勇做千里马。4.平凡的积累,实力体现在每一件小事中。
教育教学艺术
一.组织教学 1.集体唱一支歌
要求唱歌的时候身体坐直,目视前方的黑板,看黑板中缝的中点,将中点看成彩电,唱哪首歌,就意想彩电里正放映那首歌曲的录像带,然后再感觉自己全身心溶进了歌词所描绘的境界。这样入静入境地全身心唱歌,课堂气氛立即就轻松了,同学们甚至会忘记了是在上公开课。
2.现自己最辉煌的时刻
也有时课前三分钟,我请每位同学让时光倒流,意念上走回当年自己最成功、最辉煌、效率最高的时刻感受那时内心深处的愉快感、自豪感,使之扩大,使之迁移到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来。
3.演杰出人物的角色
有时课前我请每位同学扮演自己最崇敬的那位伟人或杰出的人物,意想自己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为人处世都和那位杰出的人物一样。许多学生这样想了两三分钟,就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上进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我们管这种做法叫做“精神充电”。二.引导想象。
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
一般情况下,我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图画有这样四步要求。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鲜艳、更逼真。以张志和《渔歌子》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鸳飞,桃花流水蹶鱼肥”为例。教这首词的时候,我说:“这是一首景物描写极成功的词,我们应该认真品味,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1.勾勒形态
请同学们先在脑子里放映西塞山、白鸳、桃花、流水、蹶鱼的轮廓 2.染上色彩
请把黑白电视变成彩电,看谁脑子里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子里出现了青色的山,粉红色的桃花,碧清的流水。3.使画面动起来
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在小溪中叮咚流淌,欢快跳跃的蹶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积而成的深潭„„
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莫
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
不只写景的文章、诗词能变成图象放出来,状物的、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用特写镜头再现少年闰土那明亮、聪明的眼睛,红润的脸膛;中年闰土那黯淡无光的眼神,那布满皱纹的脸。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受到的教育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篇:课文西湖教案
课文西湖教案
课文西湖教案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
第二自然段介绍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
第三自然段生动地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
第四自然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通达流畅,应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
学情分析:
课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在教学时重点就要抓住美丽的词与句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由感兴趣到感情趣,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境的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悟出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反复诵读,与作者读出共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音像资料,通过朗读品味,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让学生理解具体描绘西湖主要景点;
2.比喻句“像”、“仿佛”、“宛如”和“犹如”的使用。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照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
教学过程:
一、俗语导入
1、出示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有谁能答出下一半?(下有苏杭)苏杭——苏州和杭州
2、天堂是怎样的地方?想象回答(幸福、美好的地方;让人神往的地方……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令人神往。)
3、这么美的地方大家想去吗?老师介绍推荐大家去西湖走走看看,那是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板书:西湖
4、简介西湖:位于杭州市区的西部。四面环山,湖水平静。纵贯南北的苏堤和横列东西的白堤把西湖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等五个湖区,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
立湖心。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小组预习课文,要求:
a、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b、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c、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
3、检查自学效果。
a、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b、理解词义:素(一向)有硕(大)大泛(漂浮)舟
令(使得)人初(开始)垂镶(嵌或加上)边
c、找反义词:淡(浓)
d、换近义词理解:格外(分外、特别)一般(一样)
宛如(犹如、如同、好象)
4、读了课文,你仿佛看见了西湖哪些美景?
(指名说,并板书:山峦湖面湖堤小岛华灯)
小组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四、作业
1、描红,抄写词语
2.把文中美的句子画下来,再根据想象,把它画成一幅画。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话中画”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一、复习巩固生字
1、听写生字词
2、检查反馈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1、引读第1自然段
总起西湖——是杭州的一颗明珠,闪耀夺目。
2、指名读文章
3、听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组讨论,归纳:
a、西湖美在湖
画出山美的句子——把它画成画
b、西湖美在山
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引导朗读: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
理解“硕大”,在平静而宽阔的湖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十里明湖中,孤山
(画出来,结合图画理解)
c、西湖美在堤
白堤和苏堤()
d、西湖美在岛
三个小岛()
小结: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呢?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理解“飘逸”、“掩映”、“典雅”等词语。
e、西湖美在夜
生自由读文,想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出示:夜幕初垂,明月东升……
画下夜景
三.展示画,对照片,深感悟
1、学生所画的西湖若干张,品品怎样?
2、出示新西湖的美景,欣赏—看图读文
3、总结:远眺西湖→近赏西湖→月下游赏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尝试用“如”、“像”、“仿佛”、“宛如”造句
6、西湖
山峦湖水(远眺)
湖堤小岛(近观)
华灯琴声(夜游)
板书: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一、复习检查
听写:悠扬葱绿围绕荡漾一般
二、背诵指导
1、默读课文,确定你想背诵的自然段。
2、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背诵这一自然段。
以第四自然段为例:
(1)这一段层次清晰,一共五句话,第一句承接上文,第二句用几个短句写景,很美。第三句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第四句写琴声,第五句概括写,很容易记住。
(2)这一段话里的短句较多,读起来上口,还有打比方的句子,写得生动。
3.自由选择,练习背诵。
4.当众造句。
三.指导造句
1.出示句子。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3)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2.自由读读句子,想一想,这是些什么句子?(打比方的句子)
3.讨论:用什么比作什么的?
4.任选两个说话,先自己准备,后当众交流。
5.评议
四、作业
1.练习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四个词语中,任选两个造句。
教后小记:
写景的文章上得真的很累,虽然文章美得让人惊叹,但是对于一个才9岁的孩子来说,的确难以体会、“百闻不如一见”,一点也不错,让学生从有限的好词佳句中也只能读来津津乐道,乐完了还是没能够完全领会,因为想象与真实总有距离,因此在对待这样的写景散文,除了品读理解外,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也亲身体验一回,这样,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说到比喻句,不少学生误把类似于“我长得像哥哥。”“我们真像是一家人。”这样的句子当成是比喻句,其间的本体与喻体构建不上,事物属同类型;另外,就是本体与喻体不恰当,构不成一个合理的比喻句。文字之妙在语感,语感也往往在积累,以后的教学中更要面向未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缓慢而有节奏的过程。
课后反思:写景的文章上得真的很累,虽然文章美得让人惊叹,但是对于一个才9岁的孩子来说,的确难以体会。如果有相应的课件,将西湖展示给学生,学生就能身临其境感受美。从文字到形象的的过程,学生有点缺乏,因为有时离他生活实践太远了,但是将形象和实践结合,他们就更容易理解文字了。唉,生字还是大问题,学生许多字都念的是别字,如仿佛的佛,轻拂的“拂”读“fo”……读一句话,要停好几次。这如何体会文章的美呢?
课文西湖教案2
【教学目标】
⒈ 学会本课5个生字
⒉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⒊ 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⒋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1.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难点】
1.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⒈ 准备西湖的教学挂图。
⒉ 让学生查找西湖十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 生字、词教读、讲解
2. 了解课文大意
3. 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来形容苏州、杭州的美丽,而杭州最美的地方在西湖。让我们来看看千万人赞美的人间天堂吧。
二、教学内容
1.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我们先解决课文的文字问题。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词语,并在书上相应地方勾画出来。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分钟,然后回答问题。
作者写了西湖哪几个地方的绿?这些地方的绿具有什么特点?作者的感受如何?
这变文章有很多生字、词,可能对大家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下面由老师引导大家一起来学习课文。
首先,我们看课文第一段。课文中说作者九年间来了西湖四次,前三次都没有硕果西湖一句好话,甚至还发议论说:西湖比不上长湖,比不上太湖。这是在抑西湖,后面的内容在赞扬西湖,我们把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先抑后扬。
接下来请看第二段。作者第一句话就说这次却有迥乎不同的印象。作者是六月来到西湖的,作者看到的`西湖是什么景象呢?回答:是一片迷蒙。可见这段话是作者总写西湖。它和后面段落是总分关系。下面就应该是作者详细写西湖的景点的绿。
同学们看到第三段。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作者描写了西湖哪个地方的绿呢?雨中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这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是在雨中访灵隐。作者写灵隐寺的绿,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段,回答问题。
作者写了道旁的树木、飞来峰上的树木、小径上的青苔、冷泉亭、溪水。作者说雨中访灵隐寺,绿意扑眼而来,感受到心旷神怡。
请同学们请自学第四段。分别找出秒写的景物,分析特点,体会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作者写了花港的另一种绿。作者写了满池的荷叶在裙袂飞扬。花港的绿,绿得活泼,作者感受到一种蓬勃生机。
三、家庭作业
1. 查找西湖十景
2. 抄写生字、词3遍
3. 完成《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西湖的绿
总写西湖 一片迷蒙 迥乎不同的印象
雨中访灵隐 绿意扑眼而来 心旷神怡
漫步苏堤 绿阴阴 坚忍不拔
花港观鱼 绿得活泼 蓬勃生机
课文西湖教案3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西湖》教学设计。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研究,自己解决问题。最后安排自我评价、调节补救环节。这样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揭示课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自读课文。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整体感知,让学生说出文中写了西湖哪几处景物。
3认读生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西湖》教学设计》。
2精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来西湖参观,你们可以给他们当导游吗?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四、自我评价,调节补救
评价题:1看拼音,写词语;2比一比,再组词;3写近义词;4学生打比方(如: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宛如一个洁白的挂天空);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具体内容略)
学生评价后,根据自己薄弱环节作补偿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