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反思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反思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用聆听、模唱、律动等方法去引导学生亲身体验音乐。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好舞台。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我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概念,考虑自己比较多,考虑学生比较少。只是关注学生是否会唱主旋律?是否听到鼓、镲的声音?却没有关注学生到底是怎么听的,觉得听到了就是知道了,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第二次教研课上,我特别关注学生聆听的状态和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程度。在学生都听到雷声之后,马上让学生参与到音乐演奏中,学生开心并很快的理解音乐。体验教育更深入心灵。2.教师要正确把握音乐教材,分析音乐作品有深度。只有教师对音乐作品有了深层次的分析后,对所乐曲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游刃有余的指导学生表现好,作品的形象、思想情感就会活生生地记录在学生的脑子里。通过音乐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可以塑造孩子们的美好心灵,在实践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第二篇: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遵循新课标中对“感受与欣赏”学习领域的有关论述,即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二)理论依据
本课依据《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有关论述:
1.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使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2.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音乐教学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由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一首速度很快的波尔卡舞曲,也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该曲作于 1868 年初狂欢节期间,同年 2 月 16 日首演,献给艺术家协会。在乐曲中,作者采用其一贯的表现手法,在不间断地重复二拍子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大鼓和镲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
全曲为复三部曲式(A-B-A ')结构,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乐曲前有 8 拍的同音 sol 反复作为引子。第一部分(A)为单二部曲式。G 大调,由两个主题(a、b)构成。第一主题旋律跳进下行,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预示,气氛生动活泼。
第二主题旋律级进下行,从中可以清楚地听到“电闪雷鸣”的音响,表现了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情景,这是全曲的华彩部分。
乐曲第二部分(B)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G 大调。第一主题转到 C 大调,主题在歌唱般的旋律中不时地穿插着“电闪雷鸣”的声响,色彩交织、生动无比。第二主题加进了许多装饰音,音乐变得更加轻快。
接着是歌唱性第一主题的再现。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在热烈的尾声中结束。乐曲全曲的总时间并不长,但足以给听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时授课对象为西城区黄城根小学五年级(七班)学生。五年级学生经过五年的音乐学习,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对音乐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拥有较为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1.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 五年级学生逐渐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心智逐渐成熟,个性独立,理性思维呈上升趋势。善于观察,思维活跃,乐于参与创造性活动。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愿意并能够与同伴共同完成实践探索任务。就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五年级七班学生而言,学生普遍对音乐的主动探索意识浓郁,愿意参与音乐活动,爱表现合作,歌唱及其他多种音乐学习习惯已基本形成。
2.知识与技能分析: 就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五年级七班学生而言,该班有一些学生为我校合唱团团员,对音乐的信息敏感,歌唱基本功较扎实,视唱能力及音乐节奏感较强。其他同学在外面也参与很多音乐器乐的学习,学习欲望和能力较强,对音乐的兴趣很浓厚,能较为准确的运用声势参与聆听和表演。聆听过单簧管波尔卡体裁的音乐,但对于复三部曲式结构,学生了解的不是很多。
3.过程与方法分析: 在实践体验中探索新知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对声势参与,演奏参与等实践性学习过程非常感兴趣,并能在聆听中积极思维。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教学方式:启发想象、引导参与、过程体验。
教学手段:本课以听辨音响、模唱旋律、声势和器乐伴奏表演、对比欣赏等作为主要方式与手段。
(四)技术准备
1.使用打谱软件制作乐曲的曲谱。
2.用 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软件制作出课件。
3.用绘声绘影编辑声音文件。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1.教学状况
在知识层面,学生对于附点节奏的掌握已较为熟练,已接触过 10 多首西洋管弦乐作品,对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及代表作并不是很了解。在曲式结构方面,对单三部曲式有一定了解。能准确说出音乐要素中的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但对打击乐器鼓和镲的音色并不是很了解。在能力方面,拍感的稳定、节拍的感知已有一定基础。对简谱的识读能力较强,能较为准确的运用声势参与聆听和表演。
2.教学问题与对策
问题 1 :学生缺乏对多乐段音乐的分辨能力。
对策:先分段聆听,并用节奏参与加强记忆,然后在完整聆听的过程中要求用手指数表示乐段。
问题 2 :学生缺乏对在混合音色中听辨装饰音的能力。
对策:首先采用填空法出示问题:“第四主题运用了一些特殊的音,使音乐的情绪变得更加轻快了。” 引导学生听出装饰音。如学生听不出来,教师对比弹奏有装饰音和没有装饰音的旋律,通过对比,准确地听辨并感受装饰音带来的轻快感觉。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1.能感受《雷鸣电闪波尔卡》欢快的情绪。
2.能积极参与乐曲的声势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声势、打击乐器随音乐伴奏参与聆听,增强对聆听音乐的兴趣和分辨能力。
2.通过聆听、分析的方式,初步了解复三部曲式结构,了解音乐是由不同主题的对比和重复组成。
3.通过老师讲解介绍,了解曲作者约翰·斯特劳斯以及“波尔卡”音乐体裁。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巩固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复习单三部曲式结构;了解复三部曲式结构,了解约翰·斯特劳斯以及“波尔卡”音乐体裁。
技能目标:能较准确地听辨每个乐段,能分辨出大鼓和镲的音色;能用声势或打击乐器随音乐表演。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感受“波尔卡”音乐热烈欢快的情绪;增强听辨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掌握为音乐伴奏的节奏型,并能用打击乐器或声势随音乐表演。
五、教学过程
(一)听辨导入
阶段目标:触发听觉思维,从音色中辨别演奏乐器——鼓和镲,初步感受鼓和镲所表现的 雷鸣电闪形象。
活动 1.1 :聆听前的问题: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波尔卡舞曲,名字叫《雷鸣电闪波尔卡》,(出示课题)请你们仔细听一听,乐曲是用什么打击乐器表现雷鸣电闪形象的。
活动 1.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中用大鼓表现雷声,用镲表现闪电。
(二)分段欣赏
阶段目标:通过听辨、分析乐曲的四个主题的力度、情绪、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的不同、并用声势和打击乐器随音乐表演,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活动 2.1 :聆听第一主题
(1)聆听并出示问题:第一个主题的力度是
,情绪是
,好像人们在欢乐地跳舞。
(2)教师播放第一主题,学生聆听并回答。(强,欢快、热烈等。)
(3)再次聆听并出示问题:第一主题的力度从整体上看是强的,但是随着旋律变化音乐的力度也是有变化的,我们再听一遍,力度是怎么变化的?
(4)出示乐谱。引导学生听出随着旋律的上行,力度渐强。
(5)再次聆听,引导学生听到渐强的地方用手势表示。渐强时举手,然后放下;再渐强时再举手。
(6)看谱做声势游戏,全体同学随钢琴做声势,教师指导。然后学生集体随原曲第一主题做声势。(出示声势谱 , ●表示拍腿。)
活动 2.2 :聆听第二主题
(1)聆听第二主题,教师出示问题:请你选择合适的词语: 第二主题的力度(弱 强),节奏更加(紧凑 舒展),使音乐的情绪更加(热烈欢快 优美抒情)。
(2)引导学生回答力度强,节奏更加紧凑,使音乐情绪更加热烈欢快,教师随音乐启发。
(3)教师播放第二主题,引导学生随音乐简单的晃动身体。
活动 2.3 :聆听第三主题
(1)聆听第三主题,出示问题:第三主题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鼓和镲的声音?
(2)教师再次播放第三主题,并出示乐谱。提示学生听到鼓和镲的声音举手。为了区分这两种音响,听到镲声举右手,听到鼓声举左手。教师示范后,学生随音乐举手表示。
(3)学生用声势或打击乐器随音乐表演。先请全体同学随音乐做声势演奏。(X :拍手表示镲,●:拍腿表示鼓)。再请两名同学分别用鼓和镲随音乐演奏,其他同学观摩、点评。最后一次表演请两名同学分别演奏鼓和镲,其他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只打鼓和镲的声势。
活动 2.4 :聆听第四主题
(1)聆听第四主题,出示问题:第四 主题运用了一些特殊的 音,使音乐的情绪变得更加轻快了。
(2)引导学生听出装饰音(前倚音),如学生听不出来。教师可弹奏 8 小节旋律。通过没有装饰音和加上装饰音旋律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第四主题轻快的感觉。如果回答正确,可再听一遍,增强对装饰音的感受。
(三)完整欣赏
阶段目标:完整聆听乐曲,听辨每一主题在乐曲中出现的顺序、并且师生合作,共同表演乐曲。
活动 3.1 :完整聆听乐曲,根据提示排顺序:引子 1 2 3 4()()2 尾声。聆听的时候,每当一个新的主题出现的时候就举起相应的手指数表示第几主题。(引导学生听出空缺的主题是 3 和 1)。
活动 3.2 :出示乐曲结构图,复习单三部曲式。引导学生了解这首乐曲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每个部分中又有不同的小乐段,所以是复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引子 1 2 3 4 3 1 2 尾声
活动 3.3 :师生共同参与,合作表演乐曲。请两位同学担任小打击乐手,老师来当指挥,一起共同表演《雷鸣电闪波尔卡》。
(四)观看小结
阶段目标:拓宽视野,了解作者,从拓展视频中再次感受《雷鸣电闪波尔卡》。
活动 4.1 :介绍作者约翰·施特劳斯,约翰·施特劳斯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 168 首圆舞曲,被称为“圆舞曲之王”。圆舞曲又称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舞蹈形式。“波尔卡”是起源于捷克民间的一种二拍子的快速圆圈舞。
活动 4.2 :通过播放由巴伦博伊姆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雷鸣电闪波尔卡》,再次感受 雷鸣电闪的夜晚人们跳着热情的波尔卡舞曲的场面。
活动 4.3 :教师小结
欣赏完这首曲子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说感受)今天我们就欣赏到这里了,以后我们会欣赏更多好听的波尔卡舞曲。同学们,再见!
六、学习评价方式
(一)评价方式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这类评价主要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如:在打声势或打击乐器伴奏的练习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关注整体的音响,是否具备聆听的能力和习惯,教师会及时给予评价。当学生成功时,或用微笑的表情给予正面评价,或竖起拇指给予赞美,都是对学生良好水平的认可和鼓励。当学生演奏错误时,我会及时示范,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聆听而获取正确的信息。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鼓励学生参与音乐,表现音乐。
(二)评价量规
评价层面
目标设定
等级
感知层面
乐于参与集体演奏,能够较好的感受乐曲每一主题的音乐要素变化。
合格
理解层面
乐于参与集体演奏,能够较好的感受乐曲每一主题的音乐要素变化,并能打声势为乐曲伴奏。
一般
领悟层面
乐于参与集体演奏,能够较好的感受乐曲每一主题的音乐要素变化,并能打声势为乐曲伴奏。能用打击乐器鼓和镲或声势表演歌曲。
良好
表现层面
乐于参与集体演奏,能够较好的感受乐曲每一主题的音乐要素变化,并能打声势为乐曲伴奏。能用打击乐器鼓和镲或声势表演歌曲。能正确听辨每一主题出现的顺序,并分辨乐曲的三个部分。
优秀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运用多种方法,构建乐学课堂 本节课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声势、演奏打击乐器等手段,感受、体验《雷鸣电闪波尔卡》的情感,在体验中初步感受波尔卡的情绪,了解这首乐曲四个主题的力度、节奏、旋律特点,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从而使学生了解简单的西方音乐文化并更加喜爱音乐。
由于本课歌曲的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缺乏对波尔卡音乐的感知,于是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雷鸣”、“电闪”为线索,引导学生听出“大鼓”和“大镲”两种主要的打击乐器。并结合“教与学”的策略研究,利用声势游戏和实际演奏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乐曲的四个主题,学生有效地参与到乐曲的学习,既体验了音乐的情绪又在互动中获得了快乐。在授课中三个大环节的设计使教学更有实效性。
(一)听觉思维训练,调动学习热情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声势参与感受音乐的情绪,而声势的表现又与“大鼓”、“大镲”的演奏密不可分。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学目标的制定,开门见山引出课题 —— 聆听分辨“雷鸣”“电闪” —— 揭晓打击乐器,激发兴趣(学生对于打击乐器很有兴趣),为乐曲的学习打下基础。这部分听辨训练,对于学生的听觉思维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环节紧凑有趣,建构乐学气氛
由于高年级同学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在一节课中常常不会主动参与到律动中去,因此,在课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要尤为细致。每个主题都设计一个设问,以闯关答题的形式,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结合音乐游戏以及表扬、鼓励,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完乐曲的所有主题后,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学习的愿望,在这样的气氛中,为学生设计新的挑战——辨听主题。
(三)学生亲身体验,感悟音乐魅力
在本课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交响乐的喜爱之情,我把声势游戏与打击乐器演奏自然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部分声势游戏和打击乐器的实际演奏,乐曲的难点突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了。而且,每一个主题学生们都有了一个“抓手”。声势与打击乐器的介入,不仅拉近了学生与交响音乐的距离,也使学生更加理解波尔卡舞曲的风格及特点,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情感,对于乐曲情感的把握更加到位。体现了以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师生分享音乐、感受音乐文化的教学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反思】
新课标对音乐课程的文化传承价值做了如下阐述:“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欣赏是心理反映的过程,音乐欣赏教学必须循着由表及里的心理反映过程。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
本着“创建乐学课堂”的教学目的,我设计本节欣赏教学课中,注重运用声势和乐器伴奏,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音乐的魅力。
一、分段感受,对比理解,整体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首由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速度很快的波尔卡舞曲,也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我发现乐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每一主题音乐都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不同的音乐风格。根据这个特点,我采用分段教学,聆听曲式,让学生感受各曲式的不同,进而通过对比,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乐段情绪的变化,最后以排序为听觉思维训练方式,完成全部教学内容。
二、加入声势和打击乐器伴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处处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索。
通过聆听、分辨、表现提升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使学生更有兴趣的来聆听音乐。学生在体验中不仅加深了对打击乐器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各种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及其丰富的表现力。例如,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 参与到音乐活动的体验和感受中,通过让学生拍手和拍腿的声势,提高学生听觉思维能力,增加主体参与度。以及在第三主题的学习中,通过聆听先让学生分辨出乐器鼓和镲,在掌握伴奏的节奏型后,能用鼓和镲这两种打击乐器随音乐表演。
通过设计这些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波尔卡舞曲的风格特点及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第三篇:《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雷鸣电闪波尔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约翰 施特劳斯及其在音乐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
2.通过对比、聆听与感受乐曲中的各段音乐主题,能听辨出各音乐主题旋律出现的位置。3.感受体验波尔卡舞曲体裁的音乐情绪、音乐风格及掌握其典型节奏。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学习并掌握波尔卡风格特点,提高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
1.作品的再现三部式曲式结构以及每一个音乐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讲解是教学中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维也纳的一个有名的音乐世家(施特劳斯家族),这个家族在十九世纪创作出了大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这节课呢老师会给大家介绍其中一首非常有意思的音乐作品。上课之前呢,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
【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鸣惊人,带来风雨。(打一自然现象)】 生:雷电、闪电……
师:同学们真聪明!可能大家已经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呢和雷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雷鸣闪电波尔卡》
(二)新课教学: 1.基础知识的介绍:
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些和作品有关的相关知识。1)介绍波尔卡:
波尔卡原是起源于波西米亚地区的一种快速活泼的舞蹈。舞步多采用半步的组合形式。后来人们把这一类型的背景音乐称作波尔卡舞曲。2)介绍作曲家
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
师:作曲家我们陌生吗?对了,他是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给大家一分钟自己了解下,然后找一名同学朗读一下)
生: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0余首进行曲,16部轻歌中剧。其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等。
2.完整聆听音乐,整体感知音乐。完整地聆听音乐,请思考几个问题: 1)从大的范畴看,乐曲属于哪种音乐形式? 2)乐曲的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
3)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播放
(视频,学生聆听,然后逐一解决问题。)
从大的范畴来看属于哪种音乐形式?:管弦乐、交响乐……
热烈地、欢快地…… 哪些打击乐器呢? 大鼓、镲、定音鼓……
(展示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乐器。)
这些打击乐器在音乐的进行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烘托音乐气氛 ;刻画音乐形象。
那么这首乐曲给我们描绘的是什么呢?换句话说作者意在表现什么?(找学生来回答,然后展示)3.再次聆听,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作品的形式、风格等方面整体感知了这首作品,相信大家对作品已经
建立了整体的认识,下面让我们再次聆听音乐,进一步赏析作品的内部结构。请边聆听边思考两个问题:(作品大致可分成几个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乐曲中有无相同或相似的旋律主题?)
播放音乐会视频,让学生感受思考。
师:作品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
师:作品可分成三个部分,它的第三个部分和第一部分是相似的,这种结构在音乐上我们称为再现三段式 现在我们来看下这首乐曲的曲式结构
师:在刚才音乐中大家有没有发现有相似的旋律呢? 生:有!
师:我们会发现有几段旋律反复出现了好几次,那么这几个旋律就是作品的音乐主题,它往往能突出的表现音乐的内在情感,刻画音乐形象。它们是音乐发展的灵魂。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首作品里面的音乐主题。
在作品结构图的基础上依次感受赏析四个音乐主题。
聆听感受A-a主题:请学生感受旋律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旋律跳跃、节奏富有弹性)
聆听感受A-b主题:学生感受,老师引导分析,强烈下行的旋律伴着鼓和镲的撞击音响,象征雷雨的形象。聆听感受B-a主题:学生感受,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相对连贯、流程的旋律同鼓和镲的演奏形成听觉反差。聆听感受B-b主题:装饰音的运用使音乐显得诙谐、惬意。好像人们除了兴高采烈地 舞蹈之外,几乎忘了周围的一切。
4.接龙游戏。
师:刚才我们赏析了作品当中的四个主题旋律,大家掌握了吗?好,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现在老 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一个主题,老师会播放音乐片段,当出现各自音乐主题时就集 体击掌,看哪一组表现更好。(根据情况可以再来一次)5.最后一次完整聆听全曲。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对曲式结构的整体把握及四个典型音乐主题的听辨和赏析,想必已经对 这四个主题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还比较孤立、片面。下面我们就再一次完整地聆听一 遍作品,让大家能把刚才的知识能够串联起来,建立整体的、理性的认识。再次播放乐曲并结合结构图形依次给学生展示全曲,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说明。7.总结波尔卡舞曲特点。
师:通过局部和整体地赏析,相信大家对作品的认识已经到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总结 波尔卡舞曲的特点。
生: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探究,然后请学生发言。师:纠正总结 8.知识巩固,节奏练习
XX X XX X X X X 0 9.知识扩展
师:刚才通过我们的总结和节奏练习,我们已经知道波尔卡原本是一种活泼、跳跃的民间舞蹈,大家想不想看呢?——生:想
观看波尔卡舞蹈片段。10.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音乐作为人类最主要的精神食粮,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希望同学们今后都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妙的音乐、积累它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11: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同学对曲式结构的整体把握及四个典型音乐主题的听辨和赏析,想必已经对 这四个主题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还比较孤立、片面。下次我们就再一次完整地聆听一 遍作品,让大家能把刚才的知识能够串联起来,建立整体的、理性的认识。
第四篇: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
以审美为核心让学生聆听、感受、赏析管弦乐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初步了解波尔卡的相关文化。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了解西洋乐队的打击乐器——定音鼓、大鼓、小军鼓、镲。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次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了解、体验波尔卡音乐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赏析《雷鸣闪电波尔卡》,培养学生对西洋乐器的了解与喜爱,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对管弦乐的兴趣;提高他们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加强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教学难点:
作品的再现三部式曲式结构以及每一个音乐主题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讲解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体验、探究、合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当你们听到舞曲这个名词,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生:-------师:(展示幻灯片)交谊舞、民族舞、街舞
今天,我们将要接触的是欧洲地区的一种波西米亚舞曲。
二、新课教学:
1、基础知识的介绍:
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些和作品有关的相关知识。(1)介绍波尔卡:
波尔卡原是起源于东欧波希米亚地区的一种快速活泼的舞蹈。舞步多采用半步的组合形式。后来人们把这一类型的背景音乐称作波尔卡舞曲。(2)介绍作曲家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
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0余首进行曲,16部轻歌中剧。其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等。(3)介绍创作背景和动机
作品创作于1868年。作者意在表现在一个热烈欢愉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翩翩起舞,突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大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 作曲家在创作中运用鼓和镲来分别象征雷鸣和闪电,用弹性的节奏和活跃的旋律象征热烈的舞会场景,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无比生动、形象的震撼画面
2:完整聆听音乐,整体感知音乐。
师:通过刚才老师的介绍,大家对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你们想听这首乐曲吗? 生:想!
师:让我们完整地聆听音乐,请思考几个问题: 1)从大的范畴看,乐曲属于哪种音乐形式? 2)
乐曲的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
3)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播放作品的音乐会视频影像,学生聆听,然后逐一解决问题。师:刚才大家完整欣赏了这首乐曲,它从大的范畴来看属于哪种音乐形式呢?
生:管弦乐、交响乐„„
师:对!这首乐曲是由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地西洋管弦乐,那么这首作品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呢? 生:热烈地、欢快地„„
师:在作品当中同学们发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呢? 生:大鼓、镲、定音鼓„„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展示视频的截图,让学生认识这些乐器。)师:这些打击乐器在音乐的进行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生:„„
师:烘托音乐气氛 ;刻画音乐形象。
(作品大致可分成几个部分?它们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随后引出曲式结构的分析讲解,借助幻灯片的图形演示作品的内在结构。
师:这首乐曲大致可分为几个部分呢? 生:三个、四个
师:作品的最后一个部分和第一部分是相似的,而中间的内容和前后不一样,这种结构形式在音乐术语里称为? 生:再现三段式
师:具体到这首作品,每个部分又是由几个音乐主题组成的。(展示结构图)
3:再次聆听音乐,分部深入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从作品的形式、风格等方面整体感知了这首作品,相信大家对作品已经建立了整体的认识,不过这还很肤浅,下面让我们再次聆听音乐,进一步赏析作品的内部结构组成和能够突出反映音乐思想感情刻画音乐形象的典型音乐主题。请边聆听边思考两个问题:(作品大致可分成几个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乐曲中有无相同或相似的旋律主题?)
(2)再次播放音乐会视频,让学生感受思考。
师:作品大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
师:作品可分成三个部分,它的第三个部分和第一根部分是相似的,也就是我们以前讲到的A-B-A的结构。这种结构在音乐上我们称为什么?(展示作品的结构图示)生:再现三段式
师:在刚才音乐中大家没有发现有相似的旋律呢? 生:有!
师:我们会发现有几段旋律反复出现了好几次,那么这几个旋律就是作品的音乐主题,它往往能突出的表现音乐的内在情感刻画音乐形象。它们是音乐发展的灵魂。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首作品里面的音乐主题。
(3)在作品结构图的基础上依次感受视唱赏析四个音乐主题。A-a、聆听感受A-a主题:请学生感受旋律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旋律跳跃、节奏富有弹性)
A-b、聆听感受A-b主题:学生感受,老师引导分析,强烈下行的旋律伴着鼓和镲的撞击音响,象征雷雨的形象。
B-a、聆听感受B-a主题:学生感受,老师引导学生分析,相对连贯、流程的旋律同鼓和镲的演奏形成听觉反差。
B-b、聆听感受B-b主题:装饰音的运用使音乐显得诙谐、惬意。好像人们除了兴高采烈地 舞蹈之外,几乎忘了周围的一切。4:最后一次完整聆听全曲。
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对曲式结构的整体把握及四个典型音乐主题的听辨和赏析,想必已经对这四个主题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还比较孤立、片面。下面我们就再一次完整地聆听一遍作品,让大家能把刚才的知识能够串联起来,建立整体的、理性的认识。
5:再次播放乐曲并结合结构图形依次给学生展示全曲,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说明。
三、拓展欣赏:
1、《溜冰圆舞曲》
2、《蓝色的探戈》
四、教学总结:
通过今天的舞曲欣赏,相信同学们对管弦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够积极主动去欣赏各类乐曲,拓宽自己的音乐知识面。
教学反思:
《雷鸣电闪波尔卡》这节课是七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外国作品,所以他们对外国的管弦乐曲还很陌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前期制作了幻灯片用于辅助教学,希望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课堂反映可以看出,学生们对制作的幻灯片较有兴趣,也能容易的认识各类西洋乐器,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将乐曲的曲式结构分析出来,这几点是较好的方面。但是,课堂上还存在很多缺陷,如:学生发言不积极;民族班的学生们欣赏的积极性不高;最后的拓展欣赏,由于播放格式出错,没能播放出来。
通过此次展示课,我总结了很多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学习,努力将音乐课上好!
第五篇: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西洋乐队的打击乐器——定音鼓、大鼓、小军鼓、镲。
2、赏析《雷鸣闪电波尔卡》,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初步了解、体验波尔卡舞蹈。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音乐作品产生兴趣。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提高他们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体验、合作。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唱了一首好听的歌曲《青年友谊圆舞曲》,把我们带进了缤纷舞曲这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和鉴赏一些舞曲体裁的音乐作品,这节课呢老师会给大家介绍一首非常有意思的外国音乐作品。首先来猜一个谜语。
【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鸣惊人,带来风雨。(打一自然现象)】 雷电,闪电„„ 同学们真聪明!大家已经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乐曲呢和雷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雷鸣闪电波尔卡》
(二)新课教学:
1、基础知识的介绍:
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一起先来了解一些和作品有关的相关知识。1)介绍波尔卡:
波尔卡原是起源于东欧波希米亚地区的一种快速活泼的舞蹈。舞步多采用半步的组合形式。后来人们把这一类型的背景音乐称作波尔卡舞曲。2)介绍作曲家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
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他一生写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0余首进行曲,16部轻歌中剧。其代表作品有《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等。3)介绍创作背景和动机
作品创作于1868年。作者意在表现在一个热烈欢愉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翩翩起舞,突然,外面狂风大作、雷鸣电闪、暴雨倾盆,而大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作曲家在创作中运用鼓和镲来分别象征雷鸣和闪电,用弹性的节奏和活跃的旋律象征热烈的舞会场景,给我们刻画出一个无比生动、形象的震撼画面 2:完整聆听音乐,整体感知音乐。
让我们完整地聆听音乐,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从大的范畴看,乐曲属于哪种音乐形式?(管弦乐、交响乐„„)2)乐曲的整体音乐风格是怎样的?(热烈地、欢快地„„)3)乐曲中出现了哪些打击乐器?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大鼓、镲、定音鼓„„展示视频的截图,让学生认识这些乐器。烘托音乐气氛 ;刻画音乐形象。)3:再次聆听音乐,分部深入探究。(作品大致可分成几个部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乐曲中有无相同或相似的旋律主题?)
再次播放音乐会视频,让学生感受思考。作品可分成三个部分,它的第三个部分和第一根部分是相似的,也就是我们以前讲到的ABA的结构。这种结构在音乐上我们称为什么?(带再现三段式)
在聆听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几段旋律反复出现了好几次,那么这几个旋律就是作品的音乐主题,它往往能突出的表现音乐的内在情感刻画音乐形象。它们是音乐发展的灵魂。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这首作品里面的音乐主题。
在作品结构图的基础上依次感受视唱赏析四个音乐主题。
聆听感受A-a主题:请学生感受旋律的特点,(旋律跳跃、节奏富有弹性)
聆听感受A-b主题:学生感受,强烈下行的旋律伴着鼓和镲的撞击音响,象征雷雨的形象。
聆听感受B-a主题:学生感受,相对连贯、流程的旋律同鼓和镲的演奏形成听觉反差。
聆听感受B-b主题:装饰音的运用使音乐显得诙谐、惬意。好像人们除了兴高采烈地 舞蹈之外,几乎忘了周围的一切。
4:最后一次完整聆听全曲。
同学们刚才通过对曲式结构的整体把握及四个典型音乐主题的听辨和赏析,想必已经对这四个主题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还比较孤立、片面。下面我们就再一次完整地聆听一遍作品,让大家能把刚才的知识能够串联起来,建立整体的、理性的认识。
5:知识拓展;音乐实践
接龙游戏。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刚才我们赏析了作品当中的四个主题旋律,现在老师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代表一个主题,老师会播放音乐片段,当出现各自音乐主题时就集体击掌,看哪一组表现更好。
6:创编表演活动。
老师教授波尔卡舞蹈的三个基本舞步,让全体学生充分融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跳步、前后点地、剪刀步。
跳步——双手叉腰,类似于高抬腿,支撑脚加上小跳步,一起作一个八拍。点地跳步——双手叉腰,侧前侧后分别点地,左右各四拍,支撑脚加上小跳步。叠加跳步——双手叉腰,左右各作四拍叠加步。让学生自由组合舞蹈动作,创编简短的舞蹈片段。7:小结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