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逍遥游》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2:0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文《逍遥游》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文《逍遥游》教学设计》。

第一篇:课文《逍遥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四、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学习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六、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七、根据思路,学生当堂第一自然段。

八、作业

预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

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

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作业

初步完成课后习题

第三课时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

六、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和积累之、其两个虚词的用法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然后通过对文章第一段的分析,尝试背诵。

2、然后研习第二、三自然段,完成对于文章的理解。并对“逍遥游”的进行探究。完成 对文章主旨的体会。

教学难点:

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 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

2、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中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稍后。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拒绝。他说“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然心又不甘,因此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世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秋水》)、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二、解题导入

李白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其高远的境界让人折服,然而,以大鹏喻事阐志并非李白独创,而带上了庄子的鲜明印记。我们下面就学习庄子的《逍遥游》。

三、教师示范朗读全文。学生对照注释,弄清字音。(见课本)

四、重点讲解第一小节,疏通文意,注意虚词其和之的用法,掌握比较特殊的实词和句式。

1、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怒:奋起。

3、志:记载。

4、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5、抟(tuán):环绕而上。扶摇: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6、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7、斯:则,就。

8、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9、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宾语前置。

10、决(xuè):迅疾的样子。

11、抢(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

12、控:投下,落下来。

13、奚以:哪里用得着。之: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14、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15、果然:饱的样子。古今异义词

16、宿:这里指一夜。

17、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指示代词。

总结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表示选择,解释为,是……还是……?

已学过如此解释: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其余,在第一段中的“其”的用法都比较简单,不作赘述。

之:鹏之徙于南冥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则芥为之舟:助词,不译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指两只小动物

总结 宾语前置句:

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的之二虫又何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补充宾语前置句的第三种情况:由 “之”、“是”、“焉”帮助构成的前置。如:惟令是听;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冉由,恐怕要批评你了吧)

五、齐声朗读第一段,理清思路,进行总结。(参考课后练习一)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这样。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为了说明大鹏是如此之大,必须要大风才能托起它。

5、蜩与学鸠笑话大鹏,殊不知因为自己个小,所以所待轻易得到。而大鹏如此硕大,所待必是海运之风。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对此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悲和可笑。

总结: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一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都“有所待”。接着,作者用寓言,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手法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第二篇:课文《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庄子及《庄子》。

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习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板书课题)

二、解题1.庄子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一说今山东曹县)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困,曾向监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见魏王。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遭其拒绝,明确表示:“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霸,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第三篇:课文逍遥游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

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庄子简介: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解题: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

四、整体感知,掌握主旨

1.庄子逍遥游的主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2.作者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一种什么境界?

明确: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的“绝对自由”。庄子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社会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这样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提倡百家争鸣。

4.试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明确结构:第一段写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虽有大小的区别,但都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不是真正的逍遥。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

第三段,指出不论是德才兼备的一般贤人还是更高境界的宋荣子和列子,都还是有所待的,都不是真正的逍遥,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明确论证方法:

1.一一列举鲲鹏、蜩与学鸠、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斥鷃、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虽然有小大之辩,但都有所待,都不是真正的逍遥,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因为“彼且恶乎待哉”。这近似于驳论。

2.鲁迅《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先批驳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拿来主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赏析最后一段。

①作者分别列举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目的是要说明什么道理?

②是将作者列举的形象做一个分类比较。

在庄子眼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与蜩与学鸠、朝菌、蟪蛄、斥鷃一类。他们“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们的视野受客观条件限制,“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才导致了它们嘲笑鲲鹏,宋荣子、列子和鲲鹏、冥灵和大椿是一类,通过比较,得出的观点具有说服力,令人闻所未闻,又不容置疑。

③作者怎样连接这几部分内容?

明确:“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通过这些否定性的句子,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四篇:《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房县一中 刘莉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全文,增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

2、把握文旨,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3、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领略庄子散文想象奇特、思想纵横,气势非凡,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知识链接】

1.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比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2.背景:庄子天才卓绝,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腐败社会现实使他不屑与之为伍;“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浑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此景,他写出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3.《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庖丁解牛”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鲁迅先生称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自主预习(第一课时)

一、通读课文,读准字音

北冥()

鲲鹏()抟()

迁徙()坳堂()草芥()夭阏()蜩()蝉

舂()粮 蟪蛄()大椿()斥鴳()泠然()万仞()蓬蒿()

抢()榆枋

晦()朔

数仞()

翱()翔

沮()丧

数数()然

恶()乎待

二、熟读课文,研究文段中重点字词,将课下注释中的意思标注在课文中。

三、结合对字词的研究尽自己最大努力口译全文。(将不会翻译的句子画上记号)

合作探究(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一段思考

1.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他是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请抄录文中句子。

2.鲲鹏之所以飞上高空,有所待的是什么?这说明什么?

3.蜩与学鸠怎样嘲笑大鹏南飞的?作者是如何批驳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这说明什么?

二、阅读第二段思考

作者提出一个什么观点?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举了哪些列子?根据你的理解,他们逍遥吗?

三、阅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人物?在作者眼里他们逍遥么?

2.作者心目中真正逍遥的是哪三类人?

⒊从整个文章来看,你认为庄子所谓的“逍遥”含义是什么?

四、艺术手法赏析(浪漫主义三大特点:奇特想象、大胆夸张、澎湃激情)1.作者善用比喻,例如: 2.善用寓言故事:例如: 3.善用夸张,例如:

4.想象丰富,例如:写大鹏的南徙作者用()等一系列词语写出大鹏飞时的壮阔镜像。

5.夹叙夹议,请写出文中一处议论的句子:

基础检测(第三课时)

1.写出句中通假字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三餐而反()(3)小知不及大知()

(4)此小大之辩也()(5)而征一国者()

(6)而御六气之辩()(7)旬有五日而后反()(8)汤之问棘也是已()2.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

(1)怒而飞

怒:

(2)是鸟也

是:

(3)志怪者也

志:

(4)海运将徙于南冥也

徙:(5)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

以:

(6)则风斯在下矣

斯:

(7)莫之夭阏者

莫:(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之:

(9)之二虫又何知

之:(10)众人匹之

匹:

(11)而后乃今培风

培:(12)彼且奚适

奚:

(13)乃今将图南

图:(14)适莽苍者

适:

(15)三餐而反

反:(16)置杯焉则胶

胶:

(17)绝云气

绝:(18)乘天地之正

乘:

(19)此亦飞之至也

至:(20)以久特闻

特:

(21)穷发之北

穷:(22)恶乎待哉

恶:

(23)知效一官

知:

效:(24)行比一乡

比:

(25)而征一国

而:(26)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

劝:

(27)定乎内外之分

分:

(28)斯已也

已:(29)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

(30)犹有所待者

待: 4.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用法:

其:① 其翼若垂天之云()

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之: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之积也不厚

②穷发之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③而莫之夭阏者()④ 之二虫又何知()⑤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5、解释下列句子文言特殊句式,并翻译。

(1)南冥者,天池也。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莫之夭阏者。

(4)之二虫又何知!

(5)奚以知其然也?

(6)彼且奚适也?

(7)彼且恶乎待哉?

(8)去以六月息者也

6、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只解释古义)(1)腹犹果然。

果然:(2)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

(3)众人匹之

众人:

(4)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5)神人无功。

无功: 7.请解释一词多义

(1)若: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若入前为寿()

③君既若见录()

(2)是:①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②觉今是而昨非()(3)斯:①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②微斯人,吾谁与归()(4)志:①《齐谐》者,志怪者也()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④博闻强志()

(5)名: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②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6)修:①乃重修岳阳楼()②未有知其修者()

③路漫漫其修远兮()④修书一封()8.翻译下面固定句式(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课外阅读·庄子的故事

1、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物化:食物自身的变化。齐物:把万物看做是等同一样的)

2、庄子论鱼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从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2、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在濮水上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来传达他的意思道:“希望将楚国的国事烦累先生。”庄子手拿钓竿,头也不回地道:“听说楚国有只神龟,三千年前就死掉了,被包装得好好的,供奉在庙堂上。你们说,它是愿意像这样成为一副死骨头和甲壳受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拖起尾巴在泥里爬?”“可能会愿意活着在泥里爬罢。”两位大夫回答。“那么,两位请回吧。”庄子道:“让我拖起尾巴在泥里爬吧。”)

3、匠石运斤(运斤成风)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幔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玷污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请你试着为我表演一次。‟匠人说:„我曾经能够砍掉鼻端白粉,即使这样,但我施技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施先生死去之后,我没有施技的人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启示:郢人信赖匠石,才能让匠石削去自己鼻尖上的污渍,并且能在匠石的利斧挥动之下面不改色心不跳。匠石得以发挥卓越本领,信任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告诫人们,要以诚相托,以心相印;信赖,能够产生力量。

4、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5、庄子将死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星辰当作给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都是送给我的礼物。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

6、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第五篇:《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逍遥游》是高中阶段比较难解的一篇文章,由于学生与庄子生活的时代相隔久远,再加上庄子文章行文汪洋恣肆、天马行空,感情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不免有高深莫测,艰深难明之感。此外,诸子散文中语言的难解也对文意的理解构成了一定难度。

一、“预学案”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二)《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说明 参见课后注解①。高一时已经讲过,这里只是提及,明确一下重点。

二、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 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三、学习第一段

思考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说明 这三个问题比较浅显,让学生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明确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四、学生自读第一段,教师评点本段思路 明确 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

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 与大鹏的 “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我觉得优点在于: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具体体现在《逍遥游》一课中也是如此。虽然课文中用了大量的寓言和神话故事来体现作者思想,但仍然比较隐晦含蓄。对此,我采用了先入为主的方式,先讲了两个庄子的故事,以便让学生对庄子有大致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主旨句,由果溯因去把握文中寓言和神话,将难度变小了。

《逍遥游》教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文言文教学还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研讨进行分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往深一层想。教学过程

一、完成“预学案”部分内容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 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明确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板书 朝菌、蟪蛄 小年 小年不及大年

冥灵、大椿 大年 归纳上文 彭祖长寿 大知 小知不及大知

众人匹之 小知 汤之问棘 补充、点明“大小之辩”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 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说明 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明确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明确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教学反思】

课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文言色彩浓厚,正常情况下需要两个课时完成的,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按部就班去疏通课文,然后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意,把握材料的基础上疏通字词,也同样达到了教学目标。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庄子思想的作用,这一环节从思想上对学生作出了正确引导,对他们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指导作用。也达到了教学上的情感德育目标。

《逍遥游》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2、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学情分析】

《逍遥游》是高中阶段比较难解的一篇文章,由于学生与庄子生活的时代相隔久远,再加上庄子文章行文汪洋恣肆、天马行空,感情往往是无端而起,迷茫恍惚。因此学生理解起来不免有高深莫测,艰深难明之感。此外,诸子散文中语言的难解也对文意的理解构成了一定难度。

一、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明确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

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二、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明确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三、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明确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明确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 就文章的某一艺术特点,写一篇300——400字的鉴赏片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同时在于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能有机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落实了课文一二节重点文言知识,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努力实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下载课文《逍遥游》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文《逍遥游》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1 一、设计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1、借助课前预习,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受鲲鹏的......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 《逍遥游》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1、借助课前预习,让学生熟读文章,疏通字词;并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2、通过朗读、品析,理解文意,感......

    逍遥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庄子的散文,主......

    逍遥游教学设计思路

    美丽的大鹏, 美丽的庄子 ——《逍遥游》教学设计思路 向远平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一篇庄子的散文《逍遥游》 ( 节选) , 本文教学的关键是找好突破口, 力求提纲挈 领, 举一......

    《逍遥游》教学设计五篇

    《逍遥游》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单位:杭集中学姓名:姚玉翠所用教材版本:苏教版 学科:语文年级:高二章节:必修五第四专题教学目标 : 1、 逐步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

    《逍遥游》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庄子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之境,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庄子的散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