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1本课一方面要进一步教会学生“知人论世读经典”的方法;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知识、方法和要求。具体设计: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阅读的一般常识;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实现从文章形式到内容上的深化认识,实现感性、理性再到感性的质的飞跃,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知识,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基础。本文教学中设置讨论、创新思考的情景与问题,这样做使同学们积极地对文本进行探索。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2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1、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是古文中的经典名篇,课文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决定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这个设计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对故事的内容有了非常大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个人认为,教学过程在课堂上只是一小部分。实际上,学生自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课前预习。在课前,我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朗读提高了一点要求: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这样可以让学生尽快地把握文章的结构,对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和纳赏后齐国的三变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能更好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讲授的拓展方面的知识点。
在此基础上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分析人物,互助探究和拓展迁移上。采用一系列的问题层层推进: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对于这样的效果我觉得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2
历时半月的青年教师大比武已经落下帷幕,每位青年教师都是全力以赴,发挥自己最大的热情和才智积极参与。虽然历经教学设计、说课和讲课众多环节,比赛下来很是辛苦,但整个过程真的是对自己教学全方位的磨砺,从中学习、收获了不少。尤其是上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后,带来的感慨与思考也颇多。
在上这节课前,其实已经听过几位同伴和老师的公开课,都各具特色。但真正轮到自己上时,脑子里还是充满了问号。他们的设计是否适合我?又是否适合我的学生?照葫芦画瓢显然行不通。
于是我开始反复思考,结合文言文特点及学生和自身的实际,取长补短,决定以落实文言词语为基础,以朗读为手段,以理解标题为突破口,以比美的故事为聚焦点,通过四层次五环节来逐步实现教学的目标。对于比较难的文言文,采用“难文浅教”的设想,自己觉得还是比较行得通的。课上重点落实初中生应该掌握的几个知识点和能力点,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学生学得实在。另外,在抓住文言文教学要求“实”的同时,又不失灵活的特点。即力求字词落实、理解扎实,和追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因此整个课堂气氛一扫文言文教学枯燥沉闷的氛围,显得轻松而活跃。
特别是第一节比美的'故事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描写精彩。我是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感悟。首先学生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在小组合作中初步感知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然后再用为ppt画面配音这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再次品读人物。另外读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同步落实文言词语,并及时归纳总结多以词、古今义词等知识点,帮助学生记忆。这个环节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配音朗读既落实了字词的理解又把握了人物的心理,同时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中我也领悟到,在文言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读这一教学手段,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每一目标每个环节中读的形式与作用都需要有目的地进行设计,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比如:初读课文意在疏通文字,小组合作读是初步思考感悟人物,分角色读是深入理解人物,齐读是加深巩固认识等。朗读时教师强调重音、停顿、语气、语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学、读中品的方法,在反复的朗读中读透文意,学生对妻、妾、客的心理以及对邹忌这个人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文言文的味道、语文课的味道也就体现出来了。这也是我本节课最大的感受。
因为平时与学生关系融洽,课堂上能和他们平等的对话交流,这是我们青年教师的优势。这节课上学生读客人的那段我总觉得没读出他奉承的味道来,于是我现场来了一段配音,话音刚落没想到学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回赠我,这让我非常感动。也许我读得并非尽善尽美,但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课堂上确实需要有这样的胆量与勇气。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就是在关键时候体现的吗?现在的课堂生生互动并不缺少,但真正师生之间的互动却不多见,因为这意味着教师要放下架子,挑战自己。尽管不容易,但我会把这个作为今后教学上努力的方向,因为学生们热烈的掌声给了最大的动力。
都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一点不假。上完课我才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不足之处。最大的遗憾是仅关注了妻、妾、客三人的心理而没有好好品味邹忌问话时的语气和态度,其实这个应该是分析妻、妾、客时顺带追问便可实现的环节,说明教学的机智还不够从容成熟。另外自己的语言还不够精练,今后还要在教师语言的精练、生动、优美上下功夫。
一堂课是结束了,但它带来的思考远没有停止。连于漪老师都说做了一辈子的教师,一辈子在学做教师,何况刚刚在路上做教师的我呢?唯有勤修才能一路走得更加踏实坚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为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1、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和充分预习,整堂课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课堂上,我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体验和感悟的空间,搭建展示阅读个性的舞台,以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结果,无论是对文言知识的落实,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场面甚是热闹。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挑战!
在“新基础教育”理念和“二期课改”精神的引领下,我力求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味人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课后,有学生告诉我:“学文言文蛮有味道的,没有了往日枯燥乏味的感觉。”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课前我跟学生说,这篇文言文老师讲完了是要求他们上台表演的,全班按照小组,分成两个小集体,一二组、三四组对决,结合课上老师的讲解,联系现实生活,把本文改编为一个小剧本。他们可以在小组里面选人,课后进行一定的排练,两节课上完之后,我让他们上来表演,但很遗憾,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表演不是成功的,其实这是我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方式上课,当初心里有点紧张,怕到时候学生不配合,到时候没有人愿意上来就很糗了。谁知道真的失败了。我想以后在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多采用这样的方法,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做到精心设计,机智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4
长期以来,古文教学常侧重于字词的理解,以至于忽略了对文章思路、内涵及语言的品味,因而古文教学很容易被异化为古汉语知识教学。事实上,记忆中的中学古文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这么简单。
在三 (4)班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读,然后逐句翻译,我纠正;特殊句式学生找,我讲 ;到了讨论本文的思想内容时,学生分析,我总结。结果是:一个累得唇焦口燥呼不得,一个没精打采得合上渴睡的眼。课后,我取出教案想:知识点是落实了,可是为什么学生不爱听 ?是形式的问题,还是 ?于是,拿来教
材,再读几遍,又想:如果我是学生,这篇文章什么最吸引我 ?结果发现,首先是“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个故事本身,其次是其简洁生动的语言。至于字词,因有故事情节的辅助,并未构成多大的障碍。有了这些发现,我着手修改了教案,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这项工作似乎比较死,但我以为这是打基础,学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虽“死”却“实”。堂上,因有了前车之鉴,我决定让学生动起来:来一次小小的比赛,看哪组同学自拟的阅读检测题又快又好。学生是最好动不过的了,一听说要比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比赛很快结束了,我依据黑板上的题目进行讲评,间或插入一些问题,此时学生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我的提问也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
设计这一比赛,一是为了使课堂 “活”起来 ;二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好腾出更多的时间细细体味文章的.妙处。
众所周知,《邹忌讽齐王纳谏》之所以吸引人,一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戏剧性。百余字的小故事中,居然起起落落,不止一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其构思之精巧可见一斑。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妙处呢 ?根据本文戏剧性较强的特点,我决定让学生表演。有人说,没有比扮演著名的科学家去学科
学,或置身于历史环境中去学习历史更快捷有效的了。同样,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莫过于让他们进入角色。于是,课前我布置了表演的任务,要求两组同学以课文为剧本表演,两组同学以翻译的现代文为剧本表演 ;要求除旁白外,演员必须熟记台词。课上,我抽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带着两个问题观看: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二、邹忌的这一次进谏为何能成功 ?开始表演了,两组同学各展才华,小品演得十分精彩。通过对照,不少同学发现了问题,如第二组的 “邹忌 ”在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如第一组的变化多,三问几乎都是: “我和徐公
哪个美 ?”(虽然学生聪明地用 “帅”“漂亮 ”来替代 “美”以避免重复,但听上去这三问并没有多少区别 )所以,当第三问说出时,在座的同学都不由得笑出了声。表演一结束,趁热打铁,就表演讨论了原文的语言特色,然后再因势利导,分析了邹忌的进谏艺术,肯定他有勇有谋和齐王纳谏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
教完《邹忌讽齐王纳谏》,掩卷沉思,同样的知识传授,学生的反映却不同,究其根源,大概在于兴趣问题罢。 3000 年前,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 “头脑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把需点燃的火把。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生不单纯是接受者,更是创造者,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潜能。既然学生的头脑是 “一把需点燃的火把 ”,那么,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 “点燃 ”上,而非其他。 “点燃火把 ” 的火种来自兴趣,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学生自己,让学生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倘若在教学设计中抛开传统的束缚,多考虑学生的 “兴趣 ”问题,将实和活有机结合,相信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5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课文记叙了邹忌如何讽谏齐王及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特别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而言,如能通过本文学习,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考虑一下他人,少一些以自我为中心,其益处也许是一生的。
课堂上,导入的时候是想通过几句流传较广的俗语引入对如何向国君进谏的话题,但学生反应并不好,可能是我的情绪传染给学生了(这一点很不好),因此整个就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当然也可以看出设计精巧的'导入对于一堂课的重要性。接下来的整体感知环节主要是通过听读录音,解决字词读音及断句,以及自读课文解决疑难词句来实现的。这里虽然我出示的一些关键字词让学生齐读强调了,但仍不到位,比如“今齐地方千里”一句在断句上学生容易出错但没有强调,以至于后面有学生读错。在疑难字词及文意疏通上是让学生通过预习本的方式完成的,但在课堂上交流不充分,针对性不强,如果提前批改好效果很好一些。
关于第二个教学目标类比说理,主要是通过解题引入对邹忌讽谏方式的思考。对于课题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清楚的把握,即有两层含义一是邹忌讽谏齐王一是齐王纳谏,但对于“讽”许多同学不能正确理解,因此这里应该板书强调一下,可课堂上我却没有想到。还有在学生回答的时候,关注度不够或者说没有意识到这种生成的重要性,而是过多的考虑自己如何讲清楚这个问题。当时有四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第二位同学回答说:“邹忌是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件事想到去劝说国王的,由自己身边的妻、妾、客想到了国君身边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想到了国家大事。”最后一位同学回答说:“邹忌和齐王两个男人遇到的问题很相似”,这里两位同学都看出邹忌的处境与国君相似的地方,如加以追问能得出其还有一处相似都因此而受到蒙蔽。那么这时再指出这种论证方法是“类比说理”也许学生更容易理解些。
关于学习本文后的一些启示,虽然学生能够说出要正确的认识自我,要听取他人的意见、注意和被人谈话的方式等等,但感觉不是很自然感觉像为了“收获”而“收获”,如果放在朗读品位人物形象时引出这个话题也许效果会好一些。
上完本节课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知识容量“大”,课堂“活”了,学生“动”了,学生不经意间也收获“多”了。本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平台。《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导课、解题到教师诵读,学生朗读等环节,都是让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叫学生译课文,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师生共同归纳文言知识,帮学生找规律,以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学生主体性的初步展观。“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分组设目标探究形式,列课文结构,条理清晰;分角色朗读,声情并茂;探究讽谏艺术性,分析透彻;小结收获,更是启发颇深。这是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展观。总之,整个教学过程,力争使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教师既是导演,又是学习的参与者,使教法和学法相互沟通,力图体现新标精神。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6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特别是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排的课本剧,,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自己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在师生共同欣赏《关雎》和《蒹葭》时,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7
今天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以古人请客笑话导入,他请客失败原因在于什么?说话要讲艺术,说话方式有两种?有人知道吗?直言婉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说话进言艺术有关的古文,也是篇比美的古文、能猜到是什么吗?《邹忌讽齐王纳谏》。
自读题目分析其特点,注意齐王一词,题目中有一组反义词请找出来并分析:讽谏古义今义。请同学回答《战国策》有关知识。出示目标。
自主学习环节采用的是自读体验式,先师范读课文,生解决字音停顿语气问题。再让学生自由诵读结合注解,理通文意,划出疑难字词,交流疑难。本文内容筒单易理解。
本段重点是抓住妻妾客三人的说话语气剖析,可惜的是学生对这三句话的`语气把握总不到位。再经过多人品读后,终于有学生读出了妻的由衷赞美语气,妾的讨好勉强语气,客的尊重客气讨好语气。进而根据邹忌暮寝而私之的话体味到妻妾客赞美我,说谎原因。在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朗读时,我在第一段结结尾处,加上了“故均说谎骗我也。”这是课堂随时加上的一句话。
有这推出课文第二段,宫妇左右私王大臣畏王境内人有求于王,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让学生判断写法,提示在《渔我所欲也》中学过,由推出,”类比”写法(以小见大)。为让学生体会,其妙处。我让学生用直言方式向齐王谏。这是课堂自己临时想到的问题,是课堂新生成问题。没想到学生回答的很不错:“威王你的官妇左右偏爱你,你的大臣畏惧你,全国人有求于你,你整日上当受骗,太愚蠢了。”这样说会有什么后果呢?
同学们兴奋大增,有人说伴君如伴虎定被杀头,被充军,有人说重打罚等。还有人将此写为:宫妇左右私王,大臣畏王,国人有求于王,王活于谎言之中,太可悲矣!
这样一对比就轻易地得出以小见大类比的好处委婉进谏便于接受。一节课下来,整体效果还不错。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8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时期的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答案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
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9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名篇,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既具故事性,又具论辩性的文言文。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一个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善于进谏的贤士形象。也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性格特点。本文文字并不深奥,文字易懂,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
回想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既有优点也有不足。现将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首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重难点突出,在教学中这些目标一步步得到落实。新课标指出7至9年级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本文篇幅虽长,文字却并不深奥,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自主完成翻译全文的任务。在汇报交流时,同学们的确做到了,很轻松地就翻译出了全文。在翻译过程中我还注重了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积累,比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成“以……为美”,“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一字一译为“土地方圆”;虚词“之”“于”等的用法;还有宾语前置句(倒装句)“君美甚”“忌不自信”, 判断句“城北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省略句“与坐谈”这些句式。使同学们不仅会翻译全文,更要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学会翻译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分析能力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例如,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这需要同学们高度的`概括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又指明几个同学回答后,答案越来越全面,也越来越简练完美(一是以身边小事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二是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作比较,指出”宫妇左右……有求于王”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纳谏。)随着同学们的回答我也迅速地完成了板书,板书既体现了讽谏的方法(类比推理),写作方法(以小见大),也突出了一个数字“三”, 文章“三叠”式的运用,彰显了结构整齐、对称的间架之美。这时已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就突破了本文的难点。
最后,在知识迁移上“拓展延伸”环节把本课推向了高潮。劝人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同学们激情高涨,讨论热烈,一个个跃跃欲试。“语境一: 小英时不时的在看男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亲,你将如何与女儿谈话?”这个话题比较简单,同学们都知道劝告时委婉说出这样做对小英有怎样的负面影响,让小英体会到妈妈的良苦用心,从而欣然接受妈妈的劝告。“语境二: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捉野兔的老鹰。烛邹不当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样进谏才救得了烛邹?”这个话题比起第一个话题难度大增,难住了好些同学,正因为这个话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同学们对劝人这门艺术更加感兴趣了,虽然刚开始的回答不尽如人意,但最后张志勤同学的回答大家还算满意。当我把晏子的做法亮出来之后,大家一片哗然,纷纷感叹晏子的劝谏充满了智慧,从而领略了劝谏的魅力。
仔细回忆,不足之处尚且存在:我注意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但在阅读上读得还不够充分,这是我需要注意的地方,这些不足将成为我教学的动力,从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0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1、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1
今天教研员来听课,本来打算上《背影》。
拟从“为什么偏偏写背影”这个角度挖下去,通过字词句的品读分析,如:为什么是“不相见已经两年”而不是“分别已经两年”?又如:为什么文章结尾是“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怎么理解这里的“不能见”?从而理解“背影”在朱自清父子“特殊”关系的发展中所具有的别样意义和象征含义。这个设计把《背影》作为长期不和睦的父子关系中独特的一瞬来品读,角度比较独到,如果流畅的话应该会比较精彩。
然而同备课组的老师都正好上到《邹忌讽齐王纳谏》,打算请教研员听这课。于是吾从众,第二节课教研员听我的课,第一节课就赶紧重新构思教案,上得还算比较成功。课后教研员的评课,对设计的角度还是比较首肯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节课从中国传统的“三”文化讲起,中国人喜欢“三”,谚语成语里有“三思而后行”“过一过二不过三”“三令五申”等,古典小说中有桃园三结义、三进荣国府、三打白骨精,三碗不过岗等,可见“三”是一个特殊的节点,特殊的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其特殊的意义的,学生应该对“三”有特别的敏感。而“三”的文化根源,则来自中国古代“天地人”的`文化基因。
于是,在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后,就让同学在文章中寻找暗含“三”的因素。于是梳理出邹忌的三问美、亲友的三答美、邹忌的三反思、三归因、齐王的三蔽、改革的三行赏、成果的三阶段等等。梳理出文中隐含的“三”因素之后,请同学梳理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明确齐王的三蔽其实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邹忌劝谏的思路也就理清楚了,同学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最后分析各处“三”的好处,点拨学生要注意思考、表达、写作的角度意识、层次意识、结构意识。
得意之处一是有新意,而是上出了些文化的感觉。
另:学校的主题教育课评比得了一等奖,同得一等奖的另外两位老师在德育方面都是我一直仰望的,在诚惶诚恐之余,在此自鸣得意一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2
古文教学课堂缺乏活力,缺乏生趣、缺乏吸引力,很很重要的原因是教法不当。本节课主要突出个“活”字,借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现学生的才能。可以说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课堂上,学生们一会儿潜心品读课文、一会儿激烈讨论问题、一会儿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又有节制,活泼又有分寸。但是,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备课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不够,特别是对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未能考虑周全。因此,这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就显得很被动。2 、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到位,以至于有些简单的.问题,学生也没能把握住方向。这些问题都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敲响警钟: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好45分钟,不仅学生要做好预习的准备,教师更要充分备好课,更应该要预测课堂上的情况。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3
本课一方面要进一步教会学生“知人论世读经典”的方法;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知识、方法和要求。具体设计: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文言阅读的一般常识;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实现从文章形式到内容上的深化认识,实现感性、理性再到感性的`质的飞跃,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知识,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基础。本文教学中设置讨论、创新思考的情景与问题,这样做使同学们积极地对文本进行探索。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4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为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是:
第一课时 , 主要课堂活动是:
1、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力求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课时,主要课堂活动是:
1、要求学生上台表演。全班按小组结合,分成两个小集体,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把本文改编成小剧本。以此体现专业特点,展示职专学生风采,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结合具体语境,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辩论。命题分别是:向上级请假怎样表达最合适?关羽大意失荆州,失误在哪?将来求职场上你打算怎样推销自己?通过拓展练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突现课文的语言技巧。
3、进一步探讨邹忌进谏获得成功的原因,明确本文的现实意义,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由于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和充分预习,加上课堂教学方式多样且贴近学生生活,整堂课进行得很顺利。
在课堂上,我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和感悟空间,搭建展示阅读个性的舞台,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结果,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享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得到了学生地认可。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力,充满智慧挑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15
对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我反思如下:
(一)、设计有以下亮点: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导,学生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活动的设计都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学生朗读、思考、表达,通过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学习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引领学生思考与智慧的碰撞,升华学生的思想。
2、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参与朗读、参与讨论,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也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
3、突出朗读教学,以朗读为学习的起点,将分析、讨论、品悟融入其中,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品味语言、学习技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设计思路清晰,并且朗读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还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学生意识到好的语言驾驭能力体现在表达可简可繁,一切从需要出发。
4、能针对学情设计教学。针对初三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思维的拓展及能力的迁移。能将文章学习内容与考试重点,与实际生活都联系起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二)、本课教学不足之处:
1、备课一定要备学生,学生的朗读能力需要长期坚持训练。就目前学生具体情况来说,“三读”的效果还不理想,还有部分学生放不开,谈理解似乎还比较到位,但读的效果却体现不出他的理解。
2、讨论环节需要有层进的效果,在不断的补充中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才能更好地被带入讨论中,此次上课讨论的层次感不强,无法调动每个学生参与课堂。
3、设计的课容量有些大,所以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品悟的时间不足,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完全的消化吸收有些困难。
3、为了鼓励学生树立朗读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讨论,所以对学生不够简洁的发言也要给予充分的耐心,导致在文章第一段的学习中花费时间太多,使后面对语言技巧部分的处理有些仓促。
(三)、改进方法:
1、充分认识到学习习惯的培养,能力的提升,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容量。
2、设计应当更有多种预设方案,能根据学生情况及时改变教学设计。
第三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为此,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学生学法和能力的培养:
1、圈点、勾画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质疑,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解疑,以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精神。
3、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落实特殊文言现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利于运用,以加强文言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同学们的高度重视和充分预习,整堂课犹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在课堂上,我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体验和感悟的空间,搭建展示阅读个性的舞台,以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结果,无论是对文言知识的落实,还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场面甚是热闹。不言而喻,只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挑战!在“五环分层”的引领下,我力求在阅读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味人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产生阅读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课后,有学生告诉我:“学文言文蛮有味道的,没有了往日枯燥乏味的感觉。”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预设的课堂容量偏多,致使对某些问题的落实难以深入,不能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很难利用新生成的教学资源。课前我跟学生说,这篇文言文老师讲完了是要求他们上台表演的,全班按照小组,分成两个小集体,一二组、三四组对决,结合课上老师的讲解,联系现实生活,把本文改编为一个小剧本。他们可以在小组里面选人,课后进行一定的排练,两节课上完之后,我让他们上来表演,但很遗憾,由于时间等方面的原因,表演不是成功的,其实这是我第一次采用这样的方式上课,当初心里有点紧张,怕到时候学生不配合,到时候没有人愿意上来就很糗了。谁知道真的失败了。我想以后在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多采用这样的方法,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做到精心设计,机智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
第四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 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四)实词见课后练习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达标测试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 》。全书篇,着重记载了。该书是由 时期的 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③期年之后,„„()
④王曰:“善。”乃下令()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选自《战国策》)
2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译文:
2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选自《古文观止》)
24、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细细详勘
勘:kān 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参:cān 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
语:yù 告诉
25、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燕、赵、韩、魏闻之。
26、结合课文,说说“正欲于此参出微理”的“微理”的内容
第五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古文学习向来是令学生厌烦、老师头疼的一个问题。面对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学生既没兴趣又没耐心,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令人昏昏欲睡,老师一个人独角戏难唱,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但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文化的一脉传承,古典文史知识的学习研究,又必然需要沉浸于前人抒写的典籍之中,无法绕开几千年的精华沉淀而一步迈入相对肤浅浮躁的白话世界。
初中阶段已经接触了一些简单古诗词和文言文,进入高中阶段后自然提高学习要求了,需要我们带领学生深入接触古文学习,既为高考攻关作好实力积累,更为他们将来的深造作好铺垫。因此,如何师生同乐学好古文,成了当务之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古文教学中我积极实践,尝试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出一片轻松愉快的学习天空。下面,笔者就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教学谈谈对于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学生主动学习,引进竞争机制。
我们习惯了把备课中的所有知识点倾倒给学生,尤其是古文,认为学生水平不够,只要能听、记下来就可以了。本身学习内容深奥艰涩,加上被动学习,剥夺主动权这是许多学生厌恶古文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笔者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特别是古文学习。
如《邹忌》一文中的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全部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在知识点归纳和文章思想内容上给予引导。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要求必须完成转注任务。这一条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习惯,我只要适当监督检查就是。为了提高预习效率增强预习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我会告诉学生预习完要求若干位同学上黑板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注释,要求脱离书本,挑战自己的记忆力。这常常成为课堂的第一个兴奋点,好多学生自告奋勇的上台,然后还是由学生评改。或者用更明显的竞争机制,让各小组互相挑战,那就更热闹了,为了难倒对方,学生会把书本和教参吃透,充分讨论充分自主学习。老师只要注意提醒学生提问时不可进行无意义的挑衅和刁难,专挑怪、难、偏的提问,那将会影响该组的最终成绩。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这种方法效果甚好。
二、创设真实情境,积极参与课堂。
在本册古文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这一条我始终贯彻。如在教学屈原《国殇》时为让学生充分想象战场的宏大场面和悲壮场景,以及作者场面描写中点面、远近、动静的巧妙安排,我让同学们都来当张议谋拍一部电影——新版《英雄》。应该说学生在积极设计电影的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及屈原的构思技巧。随后由他们的电影《英雄》引申出文章主旨,并进行迁移思考:何谓英雄?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展开了一次思想争锋。始终紧扣文章精神内涵,深入其中又拓展开去,纠正学生的个人主义英雄思想,明确真正的英雄是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甘愿为国捐躯的人。
同样,在《邹忌》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自导自演。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准确把握了人物心理。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学生感到无聊,无事可做,而且竞争杠杆依旧刺激着学生们的神经,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课文。如果在下课铃响时,师生都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快?”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三、多种教学方式,挖掘学生潜能。
古文学习,我们可能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每堂课按着字音——词义——句意——段落分层——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的套路带着学生一路小跑,下课时间到了,好,任务完成。至于学生在被老师固定的思路牵了45分钟后,所得几何,那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固然要形成我们的教学特色,却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变。不妨多做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学习古文,是一种风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在教学《邹忌》时,我让学生小组竞赛,自己表演,开展辩论,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围绕教学任务多样方式同时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有表现机会。好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再惧怕古文,不再惧怕表现。学习《蒹葭》时,师生共同欣赏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感受深挚的情感、幽幽的伤感;学习《硕鼠》时,一起漫画奴隶主,看清剥削者的丑恶嘴脸;学习《涉江》时,寻觅精神的象征物,在一草一花上体味精神内涵,增加想象,将屈原的比喻象征手法活用„„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这篇教学反思也算是对半年教学的一个总结。从中,我看到了古文学习阳光的一面,也体会到了积极尝试的快乐,可能在这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只要我们能时刻对教学保持不变的热情和反思的冷静,那么师生同乐一起学习的春天相信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