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2:1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灰椋鸟》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灰椋鸟》教学设计》。

第一篇:《灰椋鸟》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能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感悟,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爱鸟的感情。

三、学情分析: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时安排:

2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能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爱鸟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备内容

一、课件声像导入课堂课前课件展示徐秀娟及其丹顶鹤的图片,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1.上课问好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是否知道为救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而牺牲在黄海滩涂的姑娘徐秀娟。

2.教师讲述:这是一位爱鸟的姑娘,她17岁那年随父亲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当临时工,仅用三天时间就识别了所有鹤的生年、编号,把不同年月、不同种类、不同脾性的鹤儿分类围圈起来。1986年,她刚从东北林业大学深造结束,就接到盐城自然保护区的聘请,到这里开展越冬地鹤类驯养繁殖与研究工作。仅仅一年之后,这位来自东北的姑娘失踪了,她为了救护失踪的丹顶鹤黎明沉入河底,永远地失踪了……但是,她对丹顶鹤的关爱,对鸟类的热爱以及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却永留人们心田,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凄婉地诉说着一位化鹤归来的美丽精灵……

3.导入课文:就是这位徐秀娟,在盐城工作期间,创作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灰椋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徐秀娟对鸟类的热爱尽在其间。

二、设疑对话初读课文

1.解题感知灰椋鸟的样子: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会说话的鸟儿?八哥,就属于椋鸟的一种,椋,古书中所讲的一种木质坚硬的树,叫椋子木,所以用木字旁。在我们盐城呢,多的是灰椋鸟,大家知道,为什么叫灰椋鸟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给大家读一读,大家集体读,(课件展示)这就是灰椋鸟的……(样子)

2.感受灰椋鸟的爱叫:这种椋鸟会不会说话?但它也有一个跟嘴巴有关的突出的特点,大家知道不?能不能把它爱叫的句子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同学们集体读一读。

3.设疑提示文章重点: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大家给老师解决一下,既然灰椋鸟灰不溜秋黑乎乎的,有什么写头?如果一下子还有困难,不妨……(作读书状)这时候采用默读的方式比较好,静思默想其义自现。(归林壮观,入林热闹)那些内容描写了壮观和热闹的场面?(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引导观察和集体朗读,注意相机为椭、栖、喧进行正音、辨形)

4.提问:现在,能不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注意要简洁。思考一下再回答。

三、理清明暗两条线索

1.分段:读到这个份上,大家知道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寻找心理线:作者喜爱灰椋鸟吗?是啊,老师多问了,不喜欢会写吗?那么,课文中有没有明显的词语写出了作者对灰椋鸟感情的变化?(有什么好看的呢?再也忍不住了,果然,情不自禁地欢呼)

四、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本课的成语;

2.本课生字词;

3.本课多音字。

五、布置作业

1.默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你最喜欢哪些写鸟的句子?先抄下来,再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五自然段。

2.学会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3.能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感悟,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爱鸟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备内容

一、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

2.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3.作者到底看了什么录像,我们无法看到,本节课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看一看灰椋鸟。

二、视听结合,感受灰椋鸟的壮观和温馨

1.读第四自然段,你看到的灰椋鸟是如何归林的?

2.投影出示第一句: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①抓“盘旋”(动作比划);

②将“投入”改为“飞入”进行比较,突出灰椋鸟归林的急切,以及刺槐林在灰椋鸟心

中就像是母亲,家一样。

③读出这种感受。

3、投影出示第二句: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①大部队指什么?了解双引号的用法。

②由“大部队”想到什么?体会排空而至的壮观和气势。

4.投影出示第三句: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①由抽象到形象来感受数百米长的长队和一个巨大的椭圆形。

②拓展还有的……

5.读读上面的三句话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此时的感受。

6.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7.你们还听到什么呢?

8.投影出示四、五两句话,理解倾诉(说出心里话),读读这两句话,此时你的感受还仅仅是壮观吗?

9.读出你们此时的感受。

10。指导有感情背诵

①提出比赛要求,生练;

②比赛,教者有感情背诵。

③生练习背诵。

三、捕捉美丽镜头,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1.过渡:夕阳渐渐西沉,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它们在林中嬉戏,如果此时的你手中有一部摄影机,你会拍些什么呢?

2.结合学生回答出示: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①和第一自然段中的灰椋鸟进行比较: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灰椋鸟,有什么好看的?怎么变成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②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此时已深深爱上了灰椋鸟。

③读出感受。

出示: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①什么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

②运用已有知识来感受飞瀑落入深涧,惊涛拍打岸滩。

③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灰椋鸟的叫声成了什么?

④读出感受。

3.作者已被这喧闹而又热烈场面感染了,竟欢呼起来。你们一定也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你们会欢呼什么呢?

四、联系作者,感情升华

1.作者由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在林中嬉戏的热闹想到了什么?

2.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如何改成陈述句?哪一句好?为什么?读出来。

3.知道《灰椋鸟》的作者吗?教者深情介绍:徐秀娟,1987年大学毕业,自愿来到了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从事鹤类研究工作,在她23岁那一年,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在渡河时沉入河底,失去了年轻的只有23岁的宝贵的生命。人们为了纪念她,为她写了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

4.欣赏歌曲。

5.你会对徐秀娟说些什么?

五、拓展阅读,余韵未了

读一读徐秀娟的文章,读一读徐秀娟牺牲的一些报道,读一读巴金的《鸟的天堂》

第二篇:《灰椋鸟》教学设计

《灰椋鸟》教学设计

三亚市第四小学子 符史君

教学内容: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灰椋鸟》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品读感悟课文4-5自然段,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和鸟儿的欢快。

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中所包含的意蕴。

情感目标:凭借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爱鸟的感情,激起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品读感悟重点段,产生体验,进行感情朗读。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欣赏句子。

三、设计理念: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来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

这节课,我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读、想、议”与文本真切对话,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发挥语文的人文性,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明白,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灰椋鸟》,通过上一课地学习,我们知道灰椋鸟在作者眼中是什么样儿的吗?课件出示灰椋鸟的样子,(师生接读)灰椋鸟()的嘴,()的背,远远看去(),有什么好看的呢?

2、在作者看来灰椋鸟没什么好看的,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二)读文入情,探究感悟

1、学习第四小节

同学们打开课本,轻声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节,想一想,灰椋鸟是怎么样归林的呢?把关键的词圈出来,边读边想象画面。(板书:归林)

学生自由读 交流

相机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在投影片上写上:飞入):将“投入”改为“飞入”行不行?(学生讨论交流)

出示: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欣赏、朗读体会壮观的场面,重点理解“排空而至”)这是我们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所看到的,你还听到了什么?

相机出示: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汇合。

同学们,你们也读读这几句话,看看此时的感受还仅仅是壮观吗?(生练读体会)全班交流

小结:多美的归林图啊!我们再打开课本读读第四小节。

2、学习第五小节

刚才我们随着作者亲眼目睹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真使我们意犹未尽,可是夕阳已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时林中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同学们让我们继续睁大我们的眼睛,竖起我们的耳朵,用心去感受吧,大家读读课文第五小节,把你的感受写在相应的句子旁边。

学生自学 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相机板书:百鸟争鸣

作者已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如果你是作者的话,你会欢呼什么呢?相机板书:闹林

这样的场面,深深地感染着作者,也感染了我们。同学们把你的欢呼,你的赞叹,你的惊喜,放到你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去吧!(齐读第5节)

3、学习第六小节

看到了灰椋鸟归林,闹林的情景,作者兴奋、感慨之余又陷入了沉思(出示第六节)指名读

读了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齐读

(三)资料交流,深化主题

1、同学们,全篇课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归林以后壮观的场面,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作者徐秀娟是一个怎样的的人?(板书爱鸟)

2、课前布置大家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谁来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生交流 师:徐秀娟的事迹传出以后,为了歌颂、怀念秀娟事迹,艺术家们创作了一首动人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3、FLASH动画欣赏《一个真实的故事》。

4、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有像徐秀娟这样爱鸟护鸟,为了心爱的鸟儿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人,我们现在到哪儿还能观赏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让我们记住作者徐秀娟的这句话:(出示,齐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希望同学们能用你的一生来记住这句话!

(四)延情课外,行动落实

同学们,徐秀娟为了鸟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能为鸟儿做些什么呢?

七、教学反思:

《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来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堂课,由复习导入,重点学习四、五自然段。教学中,环节不多,但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分析不多,但圈点批注,感受颇深;文字不多,但热情朗读,声声入耳。

我先运用了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百鸟归林,呼朋引伴,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学生赏心悦目,学习课文的情趣被调动了起来。学生通过“读、想、议”与文本真切对话,抓住作者看到的、听到的和联想的到,展开说说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或句。其中,“排空而至”、“百鸟争鸣”等词纷纷落入学生视线,感受谈得很是生动:“它们像一支支很有纪律的部队一般。” “只有亲密的朋友、亲人间才会倾诉心里话,这里的鸟儿在作者眼中就和亲人一样,多么感人呀!”“我感觉到穿着金红色裙子的少女正在跳舞,她们在比谁的舞姿更美。”„„正是有如此丰富的情感作为支撑,课堂上的朗朗的读书声,可说是非常令人激动,特别叫人兴奋。

结尾,我声情并茂的叙述,画面的生动感人,音乐的凄婉、深邃,再现了女大学生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地的悲壮场面,本文最后一段的再现,学生深情的朗读,实现了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第三篇:《灰椋鸟》教学设计

灰 椋 鸟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3、学习本课作者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造林工人的赞颂之情;增加保护鸟类、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能理解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略)

一、导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作者看了灰椋鸟归林的电视录像后,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看,那灰椋鸟归林的情景到底如何?怎么会如此吸引作者呢?

二、读文感悟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谈话:请同学们轻轻地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把关键词语圈出来,然后一边读一边用心想象画面。(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

教师谈话:同学们,读了这一部分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图画?(第四自然段前四句)

3、教师谈话:那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归纳一下,它们是怎么归林的呢? 成群结队(板书)

4、教师谈话:正因为是成群结队的归林,所以才有这么壮观的场面,这一小节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壮观的场面?

(浩浩荡荡、排空而至。)

5、我们能不能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出它壮观的景象呢?(1)学生自由练习(2)知名有感情地朗读

6、教师谈话:这是我们通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画面,你还听到了什么呢?(生答,引读: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像„„后到„„)

7、教师谈话:

同学们如果你现在就在林中,你就是其中一只灰椋鸟,此时此刻,你向你的同伴倾诉哪些见闻和收获,你回怎样呼唤和应和自己的同伴和儿女?让你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地想象吧。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练一练(学生自由练习)好,现在我们来到了林中?(请学生答)

教师:说得真好!送点掌声给他们。“把掌声送给别人,要把信心留给自己。”

8、评价小结

9、出示练习:

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好像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像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__。

10、教师谈话:那么,这样一幅欢乐的景象,这样一个壮观的场面,这是一幅什么图?

[学生答:归林图(板书)]

11、教师谈话:很好,请同学们拿好课本,我们一起来完整地欣赏一下。(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

教师谈话: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时此刻,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面自学第五自然段,对照课文插图,找出你喜欢的写鸟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1)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自学课文。(2)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它们的羽毛全变成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把灰椋鸟写得很美,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下,还用了一个拟人句,这样把灰椋鸟当作人来写,感觉和真的一样。

(3)出示:“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么热闹?”

(4)、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的话,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指名学生说。)

3、有感情地朗读

4、教师谈话:和第四自然段相比那么,这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闹林图(板书)]

三、课后延伸,学习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学习结尾)

1、教师谈话:作者在兴奋、感慨之余,她又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请一位同学把最后一节来读一下。(出示最后一段)

2、把最后一句话改为陈述句

3、教师小结

4、学了课文,你觉得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热爱大自然、爱鸟(板书)]

三、总结拓展

教师谈话:好的,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一边朗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林场,一起观赏了鸟儿归林的两幅不同画面。

这一种读书方法对我们读书很有帮助,你说我们祖国有许许多多的景象,我们不可能都亲眼目睹。但是,有许多的作家为我们把这么多的美景都写出来了,所以我们只要这样入情入境地来朗读课文,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作业:

1、设计两句爱鸟的公益用语。

2、背诵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板书设计

灰椋鸟

成群结队百鸟争鸣4

归林图(爱鸟)闹林图

第四篇:灰椋鸟教学设计

《灰椋鸟》 教学设计

(226535)江苏省如皋市常青镇铁草小学 沈春燕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5自然段。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

能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多媒体出示:一个真实的故事

1、师:同学们,刚才这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中,那位为保护丹顶鹤而献身的爱鸟女孩,名叫—徐秀娟。(板书:徐秀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灰椋鸟(板书课题)正音:liang 学生齐读。

2、通过课前预习,你对灰椋鸟有哪些了解?

3、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灰椋鸟的呢?请打开书迅速找出文中一句描写灰椋鸟外形的句子。

出示: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1)齐读。

(2)“有什么好看的呢?”意思就是——?从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不喜欢灰椋鸟)(出示图片)

过渡:是啊,作者一开始并不喜欢灰椋鸟。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象,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设疑:作者到底看到了关于灰椋鸟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瞧一瞧。

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关于灰椋鸟怎样的景象?(归林)

2、你能迅速找到文中的一个词儿来总的概括一下这归林的场面吗?(壮观)

3、是的,壮观!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地描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请迅速找出来。(3—5)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灰椋鸟归林场面的壮观。

三、细读课文、体会壮观

1、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读课文的3—5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体现灰椋鸟归林场面壮观的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写你的体会。

2、交流:

(1)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学生谈体会:“大部队”、“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整群整群”、“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

师相机:

①“大部队排空而至”,你想象一下,此时天空中是怎么样的? ② 是呀,鸟儿之多,简直就如漫天乌云,黑压压的一片,真够壮观的!③“数百米的长队”有多长呢?(举例:操场跑道)这么长的飞行队伍你们见过吗?老师也没有见过,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想象其场面的壮观!指名读—齐读。

④“一批一批”说明灰椋鸟的飞行队伍不止一队——数百米长的长队,也不止一个——巨大的椭圆形,而是有——很多很多队——,很多很多个——这可真是一幅壮观的归林图啊!(板书:归林图)

是的,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谁能读好这一段话,让大家感受到那份壮观!(2)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

学生交流:

①“这几只„„那几只„„”(多)、“盛装”(美、隆重)②“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热闹)

③ “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闭上眼睛: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一只两只鸟儿会这么响的声音吗?——鸟多)

④ “俱乐部”、“上万只”、“盛大的联欢会”„„

⑤ 多么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啊,如果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归林图,那么现在看到的就是一幅——闹林图。(板书:闹林图)你能把这种热闹气氛读出来吗?

3、你们听(引读)出示: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像——;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

你感受到了吗?(学生谈体会)

① 师:是呀,这些鸟儿懂得了倾诉,懂得了呢喃细语,它们在说着知心的话儿,交流着一天的所见所闻。如果你就是其中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和你的同伴们倾诉些什么?又会怎样呼唤你的同伴和儿女呢?(同桌交流讨论)

② 同学们交流得可真热闹啊,真像一群归林的灰椋鸟呢!谁先来说? ③ 谁来做一回鸟妈妈,呼唤自己的儿女归来?谁来呼唤同伴一起回家?„„

④ 出示句式: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像——;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好像——又像—— 练习说话。

⑤ 师:老师仿佛听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灰椋鸟正在欢快的鸣叫,感觉到你们已经融入到这快乐的大家庭里去了,这可真是一幅壮观、欢快的归林图啊。

⑥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齐读)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徐秀娟一起目睹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你们感到灰椋鸟在林场生活得怎么样?(快乐)

2、是呀,鸟儿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可以说这儿是鸟的——(家园、乐园、天堂„„)

其实巴金爷爷就曾经写过一篇以“鸟的天堂“为题的文章,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品一品,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3、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师:为什么前面说“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后面却说“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五、布置作业、练习背诵

课后请同学们摘录有关描写灰椋鸟归林场面壮观的句子,并试着把它背下来。

第五篇:灰椋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打破常规,长文短上,直奔重点,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喧闹,体会作者对鸟类的热爱;

2、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学习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写得具体、生动的;

3、指导方法,内化语言,学以致用,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堂实录】

一、歌曲导入,引出作者

(课前多媒体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铃声响,画面定格歌词)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听到的是一首老歌,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那个为了救一只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的女孩,名叫——徐秀娟。徐秀娟一生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

生:灰椋鸟

二、揭示课题,学习生字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来,跟着我一起端端正正写课题。“灰”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火字旁,最后一笔捺要写长。“椋”是一个生字,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木”的最后一笔变成点,往里收。右边是一个“京”,读的时候可不能读半边音,应该读liáng。“鸟”,头顶的羽毛高高翘起,它昂着头,稳稳地站在树枝上。让我们一起把课题连读一遍——

生:灰椋鸟

师:像“椋”这样的生字,课文中还有两个,指名认读。

生:个别读椭(tuǒ)栖(qī)

师:“椭”是左中右结构,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的耳朵旁要窄一些,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栖”右边第五笔是竖弯,不能写成竖。把这两个生字分别组成词语之后,谁再来读一读。

生:先个别读,后齐读椭(tuǒ)圆形栖(qī)息。

三、出示图片,认识灰椋鸟

(多媒体出示灰椋鸟的图片)

师:看,这就是灰椋鸟。它正栖息在树的枝头,让我们一起仔细地看一看,它的嘴——

生:尖尖的师:它的背——

生:灰灰的师:远远望去——

生:黑乎乎的师:有什么好看的呢?然而,就是黄海滩涂这种再普通不过的鸟,在徐秀娟的笔下却那么富有生气,尤其是在灰椋鸟归林的时候。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的4、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初步感受一下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

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场面,你会想到哪个词?请把你想到的词写在黑板上。

生:陆续上黑板板书——

壮观浩浩荡荡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气势磅礴排空而至

百鸟争鸣遮天蔽日铺天盖地热烈热闹非凡喧闹„„

师:同学们的感受还真不少呢?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板书,哪些词语可以归为一类,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些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如:浩浩荡荡、气贯长虹、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另一类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气氛的活跃。如热闹非凡、喧闹、百鸟争鸣„„

五、渗透学习方法,品读第4自然段

师:群鸟归林,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走进那片树林,走进灰椋鸟的世界,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第4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学习方法)

自学提示

读: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画:画出你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

思: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生:根据要求自学。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

生:我喜欢“投入”这个词,因为从“投入”可以看出灰椋鸟非常喜欢这片刺槐林,就像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一样,灰椋鸟就是这片刺槐林的孩子。

(多媒体: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单株的刺槐,一张是成片的刺槐。)

师:看,这就是刺槐树,每年五月就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一棵棵刺槐树,组成了一片刺槐林。在灰椋鸟眼里,刺槐林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就像它们温馨的家园。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个别读。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做一个“盘旋”的动作,然后想一想,灰椋鸟为什么要在枝头“盘旋”?

生:也许是先归来的鸟儿在等待后归的鸟儿。

生:也许是贪恋落日的余晖,还想再美美地欣赏一会儿。

生:他们就像一群贪玩的孩子,在回家之前,不忘抓紧时间再玩一玩。

师:这哪里是鸟啊,简直就是一群活泼泼的孩子!谁接着来聊一聊,还有哪些句子打动了你。

生:“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这句话写出了灰椋鸟数量众多,气势磅礴。

师: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灰椋鸟“排空而至”的情景。

生: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师:看看文中的这幅插图,有没有把“大部队”排空而至的情景很好地表现出来。

生:我认为基本表现出来了,但是插图上的灰椋鸟应该画得再多一些,因为“整群整群”说明数量非常多。

师: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灰椋鸟数量很多。

生:数百米长、浩浩荡荡、巨大、一批一批„„

师:数量众多,规模浩大,黑压压地布满天空,这就是——

生:排空而至

师:这里的“排”和哪些词语中的“排”意思一致?

生:排山倒海、浊浪排空

师:还有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表来”中的“排”,意思都相同,现在你知道“排”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推开。

师:那么“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灰椋鸟一大群一大群,像把天空都推开了一样。

生:意思是灰椋鸟很多很多,呼啦啦一起涌进刺槐林,像要把天都撑破了,场面非常壮观,气势非常宏大。

师:(结合黑板上学生板书的词语总结归纳)灰椋鸟的数量实在多呀,真是——

生:遮天蔽日、铺天盖地

师:它们一群群飞入刺槐林——

生:络绎不绝

师:让我们感觉——

生:气势磅礴、气贯长虹

师:这样非凡的气势,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排空而至”这个词语。要想表现出如此壮观的气势,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最合适?

生:齐读

师:我也想加入你们齐读的“大部队”中,给我这个机会吗?

生:师生齐读。

师:继续交流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同伴和儿女”,这句话中,作者把灰椋鸟儿想象有感情、会说话的人了,从而表达出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

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灰椋鸟,你会向同伴倾诉些什么,你又会怎样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

生:孩子们啦!我做好晚饭啦!快回来吃饭吧!

生:朋友们,我今天出去的时候,听到人们正在呼吁不要伤害鸟类,以后我们过日子就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生:朋友们,我今天出去的时候,听到人们在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以后,我们会新家园了!

师:灰椋鸟不仅向同伴们倾诉了自己看到的,还倾诉了自己听到了,这就是文中的哪个词语——

生:见闻。

师:除了见闻,它们又有哪些收获呢?

生:嘿,伙计们,今天我逮着一只肥嘟嘟的大青虫,可好吃了!

生:我今天在一片果林里发现了很多美味的果子,真好吃,明天我带你们一起去饱餐一顿!

师:这一些些的倾诉,那一声声的呼唤,后到的鸟听懂了吗?

生:后来的鸟不仅听到了,而且听懂了,我是从“应和”这个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应和”就是回答的意思。如果没有听懂,怎么回答呢?

师:一问一答,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多么温馨而和谐的画面啊!谁来读读一个句子。

生:感情朗读: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六、学习作者表达方法,尝试熟读成诵。

师:刚才老师与大家愉快地交流了写灰椋鸟的句子,老师也感受到了大家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但美中不足的是,同学们将灰椋鸟归林的场面说得有点散乱,但你在读第4节的时候,有凌乱的感觉吗?

生:没有,因为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所以感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多媒体出示:)

第4自然段表达顺序

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从“一开始”写到__________________。

从“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

师: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老师想跟大家合作朗读第4自然段,愿意吗?

生:和教师合作朗读第4自然段,直至熟读成诵。

七、品读第5自然段,把文字变成画面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正在意犹未尽时,天色暗下来,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派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心中的摄像机,跟我一起趁着天还没有完全黑,到林中去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再给抓拍到的画面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因为是抓拍,所以要注意:一要专注,而要用心。准备好了吗?那就出发吧!

(教师配乐朗读《灰椋鸟》第5自然段。)

师:你拍到了哪些动人的镜头?

生:我抓拍到了夕阳西沉的美丽景象,你看,一轮红日慢慢地从天边滑落,晚霞映照着刺槐林,把整个刺槐林染成了红色。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西沉图”。

师:同样的画面,有没有同学想到其它的名字?

生: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无限好”,因为作者看到林中这么美丽的景象,一定十分开心。

师:你引用的是李商隐《乐游园》中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表达的是一份感伤,你表现的却是一份喜悦。相同的是夕阳,不同的是心情。

生:我想到一个名字“醉”。这样的美景,作者一定深深陶醉了。

师:仅仅是作者陶醉了吗?我也陶醉了,你们呢?也一定深深地陶醉其中了吧!

生:我拍到的是鸟儿翩翩起舞的景象。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我给整个画面取名为“灰椋鸟的舞会”。

师:灰椋鸟的舞会,一个多么喧闹而热烈的场面。

生:我想给这个画面取名为“穿上盛装的少女”。

师:作者一开始说灰椋鸟灰灰的背、尖尖的嘴,就像童话中的“灰姑娘”,现在却说它像穿上盛装的公主,仅仅是因为晚霞的映照吗?

生: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不了解灰椋鸟,对灰椋鸟没有感情,所以说它有什么好看的呢?现在作者已经喜欢上灰椋鸟了,她眼中的灰椋鸟自然变得美丽无比,像公主一样。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丽的景象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

生: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题目“夕阳热舞”。

师:夕阳热舞,如果把次序颠倒一下,就变成“热舞夕阳”。你看,那舞动的不仅仅是灰椋鸟,连夕阳都被感染了,和灰椋鸟一起舞动起来。那舞动的哪里是夕阳,分明是我们那一颗被陶醉的心啊!谁能把这一份美好和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感情朗读

师:夕阳西下,百鸟归林;叽叽啾啾,其乐融融。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一份快乐和美好表现出来。

生:读第5自然段。

师:飞瀑落入深涧,声嚣如雷;惊涛拍打岸滩,石破天惊。这恢宏而磅礴的气势,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再读第5自然段。

师:这哪里是树林,这分明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哪里是刺槐林和竹林,这分明是灰椋鸟的乐园,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这一份喧闹和热烈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作者被如此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深深感染,她想——

生: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师:我想此时此刻,不仅是作者,我们每个人一定都会被此情此景深深地感染,也会像作者一样欢呼起来!如果是你,你会欢呼什么?

生: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

生: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

生: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师:这样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把你的欢呼,把你的赞叹,把你的惊喜,放到你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去吧!

生: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声情并茂)。

八、回溯前文,理清文章线索,内化文章语言

师:徐秀娟一生热爱鸟,把鸟类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可是她一开始喜欢灰椋鸟吗?

生:作者一开始并不喜欢灰椋鸟,觉得它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有什么好看的。后来,在观看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之后,对灰椋鸟产生了喜爱之情,觉得灰椋鸟像穿上盛装的公主。

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表达出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更是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一种赞美,因为刺槐林是灰椋鸟的家,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也就没有了鸟儿幸福的家园。

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一条暗线。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生:课文4、5自然段的场面描写非常出色。

师:当然,作者在场面描写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细节描写,例如在描写“大部队”归林时的场面时,作者先用广角镜给了一个全景,“它们大都„„有的„„有的„„”然后再用特写镜头拍出“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这样就做到了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生:作者用词准确,如“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这里的“似”与“如”都是“像”的意思,但作者却用了这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相同的意思。

师:这样行文不仅准确生动,而且使语句富有音律、节奏之美。请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述方法,练习用“好像„„又像„„”、“似„„如„„”说话。

生:天上的云变化多端,好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又像一只只雪白的天鹅。

生:林黛玉似轻柔的微风,如较弱的柔柳,处处惹人生怜。

生:风好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把农田梳理得井井有条,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书页翻得哗哗直响。

生:她的声音真美,从她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都似珠如玉,悦耳动听„„

师:美好的文字,要美美地去读。就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理解,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4、5自然段。

师:是啊,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九、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1、推荐欣赏《百鸟奏鸣曲》,鼓励用上书中的一些词汇说出自己的感受。

2、推荐巴金《鸟的天堂》,和《灰椋鸟》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场面描写的体会。

【同行点评】

演绎母语教育的哲学

——我读特级教师郭学萍《灰椋鸟》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特级教师)高子阳

我喜欢听课,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听过数千节课,却很少评课。上课者真的不容易,他们很辛苦,尊重上课者那是必须的,我知道随便说说那是一种不尊重。但看了人家的课,如果不说不写点东西,等于是欠债不还债,恰有一种不道德之感。这是很纠结的事!我很清楚,不管谁点评课,都要贴上一个个标签,贴准确了、贴得像艺术品等众人拍手称赞,贴的方位不对,贴的太多、太大,让人耻笑,结果教者没了,评者也消失了。著名特级教师郭老师把《灰椋鸟》发给我,我反复拜读,忐忑呀!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如牛,我可不是庖丁,却被逼着拿着牛刀宰课,哆哆嗦嗦,一身是汗,不敢靠前。

认识郭老师的朋友都知道,她是长辫子姐姐,她有非常特别的笑声,是好响亮、好有穿透力的那种。我从她课堂中表现的微笑,感受到那是杜乡式的微笑(美国人把微笑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国杜乡发现的微笑,非常美、非常幸福的那一种;另一种是贵妇人剪彩时装出来的微笑,这种微笑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感受到她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幸福。我知道这是一种生命化幸福的追求,是为了人更有意思成长的生命追求。

一.原始冲动: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回到原点的哲学追求

德国著名艺术家赛茨认为,人类的“原始冲动”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文字表达;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即将内心经历可视化。小学语文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是由“文字+图”组成,以赛茨的观点来看,我们的教材恰似“原始冲动”理念的巧合,《灰椋鸟》有文字有图,文字是徐秀娟看到灰椋鸟那场面产生冲动后的记录,图是教材编者根据徐秀娟的记录进行可视化的恢复,这该算作是编者的原始冲动。我喜欢“原始冲动”这个词,这个词折射出一种科学化、自然化、人性化的教学理念,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忽视这两种冲动,这两种原始冲动要能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唤醒学生并产生共鸣,继而产生新的冲动。新的冲动是什么?那就是学生阅读后能用继续使用文字、绘画来表达,或者用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来表达,比如音乐表达。郭老师教学中使用的音乐作品——《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就是音乐人读徐秀娟牺牲之故事后产生的原始冲动创作出来的,今天学习《灰椋鸟》理应有着更多的冲动,郭老师的这种暗示,肯定能激起学生,这从整个课堂来看,学生有了很多表达。

这两种原始冲动其实告诉我们母语教育有两条非常重要的路决不能丢弃,一条就是文字表达,换一个词来说就是写作;第二条就是将内心经历可视化。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很独立,就是纯纯的阅读教学,即使有写作也只是小片断、小习作训练还被贴上“读写结合”标签,除此之外“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就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关注;像教材中的图,我们传统说法是“插图”,我一直不喜欢插图一词,我认为教材中的图应该是教材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一个整体,不是外在的,插图有一种外在的感觉,创造性地使用好这些图,能让抽象的内心表达变得更加具体。

当下的阅读教学,对这两种“原始冲动”是缺少思考的,读写画自然一体的东西早被强行分开。郭老师做得很好,她把《灰椋鸟》上成了有文字表达、画面表达之原始冲动的课。郭老师利用大量的时间讲这一课的写作,比如她向学生出示“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表达”来讲自然段的表达顺序,这样就把散乱的场面、凌乱的感觉变得有序了,逻辑关系也清晰可见。再比如,她让学生为那动人的镜头起名,从学生起得名字来看,学生自动习得了一种“表达方式”。还有郭老师讲明线、暗线,这是很多老师不敢讲的东西,因为这些知识课程标准中没有要求,考试也不考,郭老师讲了,是在学生理解下讲的,讲得很轻松,很自然。

郭老师还非常重视画面,整节课,她在这儿花费的时间非常多,这种把文字变成画面的教学就是抓住原始冲动的教学,让内心世界变成可视的世界,理解文章就变得容易了。与郭老师聊课,她说自己的语言非常有魅力,容易把学生粘住。原始冲动最有粘性,因为原始冲动一旦产生,它会粘着你的思维创造奇迹!

二.种子课堂:第三学段阅读教学应该有的教学追求

我常说,不管什么样的课堂,公开的还是常态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精彩的还是平淡的,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来说都是一颗颗能够发芽并结出硕果的种子。如果把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比作“游泳”,第一、二学段应该是带着孩子先“玩水”,第三阶段应该是专业的游泳基本概念、要领等讲述。现在第一、二学段在玩水我们可能做的还不够好,不过郭教师在专业的游泳指导上,却恰到好处。那郭老师通过《灰椋鸟》一课的教学,给予我一把什么样的种子?

一颗种子叫热爱。《灰椋鸟》一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学完这课之后,学期就要结束了,整个小学阶段只剩下了一年了,字的教学按公开课的标准来看,没有什么花头,教不教,都没有什么可说的。郭老师不是这样的,她还是像往常一样——“椭”是左中右结构,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的耳朵旁要窄一些,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一些„„什么是热爱,坚持这样教,学生坚持这样做,这就是热爱。

一颗种子叫情境。李吉林先生的情境之种子传到了郭老师的课堂,郭老师把这颗种子再次种在《灰椋鸟》里。郭老师用歌曲创造情境,用图画弥补学生的未知,反复以情境提醒学生走进文本,捕捉场面。虽然这一方法不是创新,却是母语教育的必须。郭老师是一位非常自信的教师,与她聊课,她会不断地强调自己的感性和抒情,强调她给学生创造的可以粘在一起的世界,她爱情境是一种超越,是一种对语文的痴爱。

一颗种子叫方法。郭老师使用了“自学+交流”的方法,自学是个好方法,这一方法普通、简单、高效,人人能用。虽然郭老师还用“读、画、思”自学提示,没有完全放手,完全相信孩子能自学,相信每位学生有着自己的自学理解与行动,但通过学生的交流来看,这种提示是需要的,这是事半功倍的体现。有了教师筛选过的提示,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乱跑,对理解关键词句有好处,从师生对“排空而至”一词、感受最深句子的深刻交流中可以看出这一方法的价值。

一颗种子叫博引。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外显表现往往是说话时旁征博引,老师常把掌声送给课堂中精彩的表现者,而这些精彩者都有个共性的特征,那就是在理解文章上用上了大脑中积累的词汇。郭老师这一课有很多精彩之处,看了这一课,谁都愿意把经久不息地掌声用在“品读第5自然段,把文字变成画面”,师生共同博引,精彩立即出现,精彩的出现就是课堂教学深刻理解的高潮,就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佳形势的表现。

一颗种子叫智慧。文章一旦变成课文,研究作者的智慧,那是必须的,徐秀娟写下的这则日记,她真实的智慧被郭老师发现,并在课堂中引发学生思考。作者徐秀娟开篇写下了自己的真实——有什么好看的呢,偶然的电视中感人的的场面,让她产生想去验证的冲动;接着写自己看到的真实——场面;最后写自己的真实改变,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说明作者真被热烈场面感染了,还有作者想到了很多很多,比原来更多。这样的内容、这样的情境展示,这样的文章样式,打动了教者,教者以她的魅力语言引导学生,学生自然会被打动,自然能接纳作者的被真实感染,记录真实的智慧。

一颗种子叫思考。美国教育家多琳达说,世界上有2亿多学生不会思考,这2亿学生大多集中在非洲与亚洲,而亚洲的学生大多在中国。非洲、亚洲人口分别是7.5、36亿,学生总数8亿多,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共有2亿多学生。我国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到底怎样?不言而喻!我听过好多老师上过《灰椋鸟》,老师把精力都集中在场面描写上,反反复复地读啊读,说啊说,真正的深入思考没有产生。《灰椋鸟》的最后一段是简单的,内容非常好理解,但“我想”却没有成为许多老师的关注,其实这一课是真实的“我想、我看、我写”,真实的东西需要大脑来思考、判断,还有论辩,这其实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告诉人们要拥有自己的思考力,提醒人们要终身使用好思考。因为会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才不会害怕,才会有自信。小学阅读教学,我们是不讲哲学的,徐秀娟的这篇文章其实富含哲思,她回来路上的思考,给予学生的引领是重要的。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一个善于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的人,那是不一样的。而这一课如果不教思考,不教善于把思考记录下来,这肯定是母语教育非常严重的问题。我坚信,这颗思考的种子,在郭老师的课上发芽了!

三.争辩驳论:母语教育的哲学需要我们往前走

郭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特级教师,她对阅读教学地思考我是无法相比的,拜读她的课,与她进行一次次碰撞,每一次我的收获都是最多的。接到郭老师的课堂实录,读完一遍之后,我发给郭老师几个问题,与她争吵起来,美妙极了,但愿以郭老师提供的精彩案例促使我们能展开一场深刻的辩论:

1.这篇文章出自徐秀娟的日记,入选课文时文体发生了变动,我们是按日记文体来教,还是按照说明性文体来教?郭老师说这是记叙文。其实从文章内容来看,从细分的文体学来看,这却是不折不扣的记录。文体,在教学中怎么体现呢?这是个难题,但小学语文教学的确需要探讨,因为探讨不好,我们广泛提及的语感训练可能会偏航。潘新和先生说,谈“语感”,首先要谈“文体感”,没有文体感的充分理解与全面体现,语感也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不存在抽象、孤立的“语感”,“语感”只有在具体的“文体”和特殊的“语境”中才是有意义的。培养“语感”,准确地说应是培养某一种“文体”的“语感”,进一步说,“语感”能力,是指在某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杂文„„的特定“语境”中体现出的“语感”能力。阅读教学的文体感弱化,习作又有淡化文体之说,老师也只是带着学生写写简单的记叙文、应用文,像记录、说明文、议论文、剧本、研究报告、自传、他传、小说等文体还没有真正意义地走进我们的课堂,没有这些文体的广泛而深入地实践,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没有真正亲近哲学的表现。法国已经在学前班对3至4岁的儿童进行哲学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研究人员在实验中让孩子们懂得任何想法都是合理的,并教他们如何使用语言、进行社交、接受他人和建立自信。

2.郭老师,你见过灰椋鸟吗?这一篇课文我教过好多次了,但我至今没有见过灰椋鸟,对那种场面也只是课本中的那段描述。其实大多数的老师普遍没有见过,但课堂上却好像都见过,我常说这样的教学应该变一变,那应该以怎样的思维来改变这类课文的学习?在我个人的教学中,我一直不提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坚信课文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我知道自己至今没有跑起来,只知课文中的那一点,而大多数的学生肯定考完就算了,起点最终还是沦为了例子。我的内心常感这是教学的悲剧!这样的事实,我们如何打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杨振宁教授回国。七十多岁的老人第一次到庐山浏览,他看到了瀑布后,立即吟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然后说:“这首诗,我六岁就会背诵,一直到今天我才明白什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真是诗仙呀!以如此简洁的语言写庐山瀑布,看来只有诗仙能为。”从杨振宁教授的这段言说,看这类课文,我们要不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种希望?

3.徐秀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们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什么价值?她的表达方式给予我们什么?徐秀娟与很多人不同的就是看了之后有了文字记录,这一记录让更多没有见过灰椋鸟的读者有了新知,这一记录其实也告诉我们,每个人一生都会有许多发现,发现之后别忘记记录,我认为这又是一篇可以唤醒学生爱上写作的课文。阅读教学中要不要将其点出来,给学生一个金手指?如果点了,是不是一种多余?

4.学生与文本怎么对话?学生与作者怎么对话?学生如何看待那个场面描写?课堂中学生有很多精彩的表现,这种表现要不要保存下来?研究日本的母语教育,我们都会发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有读后感,这种读后感不像我国中小学广泛使用的学生比较讨厌的读后感写作,而是给文中人物写信,或者模仿着作者给自己回信。根据遗忘规律来看,课堂中精彩的表现,如果不以文字记载下来,要不了多久,精彩就会远离我们。如何善待学生课堂的精彩?这是我们不得不研究的话题。

下载《灰椋鸟》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灰椋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灰椋鸟》教学设计

    《灰椋鸟》教学设计 《灰椋鸟》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品读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体会其壮观场景。教学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述: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8课《......

    《灰椋鸟》教学设计

    《灰椋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灰椋鸟》教学设计

    《灰椋鸟》教学设计 目录 一、 背景分析······································3 二、 教学目标···············......

    《灰椋鸟》教学设计

    《灰椋鸟》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和欣赏本课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归林后情景的优美句段,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学习造比较复杂的比喻句:好像„„,又像„„;似„„,如„„。......

    灰椋鸟教学设计

    《灰椋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灰椋鸟》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主题侧重于“人与自然”。该文的作者徐秀娟是盐城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她为了......

    灰椋鸟教学设计★

    《灰椋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文本、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和灰椋鸟身上迸发的生命活力,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咀嚼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理解作者......

    《灰椋鸟》教学设计一

    《灰椋鸟》教学设计一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2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

    26.灰椋鸟教学设计

    26、灰椋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3-5自然段。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2.学会本课4个一类生字,读准1个二类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