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菊》《菊花》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菊
[唐]郑谷①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菊花
[唐]黄巢②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
①郑谷,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
②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878年十二月十三日,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公元884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
1.你认为两首诗中的“满”字那个用得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都写了“菊花”,请简要分析其异同。(6分)
参考答案
1.(5分)学生无论答哪首诗炼得好或两首诗炼得都好皆可,只要能自原其说。
示例①:郑诗炼得好。“满”字形象贴切,缕缕幽香,飘满池岸,沁人心脾,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示例②:黄诗炼得好。“满”字极写菊花盛开之色彩,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想象奇特,设喻新颖。赋予菊花农民起义将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
2.(6分)。①相同:两首诗都托菊言志,运用象征手法将菊花人格化。(2分)
②不同:郑诗中的菊花高洁、清幽、不求高位、不慕荣利,是文人雅士铮铮傲骨的化身;黄诗中的菊花怒放、霸气,是农民起义领袖翻天覆地、扭转乾坤精神风貌的写照。(4分)
第二篇:菊花作文——问菊
【成人眼里的童“话”世界】+问菊
东篱采菊
时值季秋,寒霜初降。风清云淡,寒意微酿。远山萧索,风云变相。落叶随风起,孤雁自南向。好一派凋零之景,残秋之象。
有母女二人,踏霜漫步于公园之内,遍观万物枯槁之恣,畅聊人世沉浮之态。行走间,眼前顿现繁茂之景。正是那临寒独自开,孤傲东篱菊是也。只见其迎风摇曳,英姿飒爽,寒风凛凛而无惧色,草木凄凄而自逍遥。
童女惊其昂然之貌,欣然拍手而歌之。歌曰:“风飒飒兮千树枯,寒空冷雨锁清秋。万籁醉兮独君醒,芬芳淡雅体自修。东篱采菊兮,试做陶令公。叹君洁质,赞君高雅。霜雨无情红颜败,百花凋去芳正幽。孤傲一枝迎冬开,风骨高洁名自留。”歌罢伤感而叹曰:“残花败叶随处可见,难得有此好花而无人观赏,可惜。”
其母含笑而语曰:“此花有情,必待有心之人方可观得。宁孤芳自赏而不沉浮于世,此其有情之所在。于百花之中求得玫瑰诚为易也,而于沙漠之中寻得绿洲实则难哉。何也,以其所取之道不同尔。踏春寻花可怡然自得,而赴于大漠求其水源,烈日炎炎,寸步难行,孰易孰难,不辨自明。秋风素杀,凛凛严寒,有心访花之人可得其观。吾二人岂非有心人哉?”童女转忧为喜,随其母品菊观赏,乐在其中,不知日已西沉耳。
二零一三年仲夏作于溪语阁
第三篇:《菊与刀》赏析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讲述的是关于日本的文化,其作者是个美国人。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一点外国名著的影子都没有,即使有那么一点,也是看的电影才知道的。当老师叫我们写外国名著读书笔记时,我一脑的茫然,心想要是写中国的该多好。后来经朋友介绍才知道了《菊与刀》这本书,呵呵,之前只是大概的看了下,后面才认真的把它看完。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樱花是很有名的,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问身边的朋友知道日本的国花是什么吗?她们的回答都是樱花,包括我自己之前也认为是樱花,但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菊花才是日本的国花。
初看这本书时就对它的书名很好奇,菊是一种柔美的花,而刀是一种暴力工具,这两者可是八杆子打不着边的呀,怎么会用它来作书名呢?相信每个初看的人都会有这种好奇吧。看了才知道日本是一个充满矛盾性民族,日本人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爱美而又黩武。菊是日本的国花,而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两者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在读起这本书来还是有些吃力,尽管如此,还是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了不少关于日本的信息。
在我看来我们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应该都是从那些抗日战争片中获取的,并且对日本人可以说是恨之入骨,甚至恨不得给他来个东京大屠杀,都不能解恨。二战都结束那么些年了,德国人已经对曾经犯下的错忏悔过了,可是日本呢,不但不忏悔反而经常去参拜境国神社。我们对此是表示很愤恨的,可是我们又能怎么样呢,要是可以的话真想再给他吃颗原子弹。可是从书中了解到,日本的文化中是没有原罪,没有忏悔,也不需要原谅的,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忠义和各得其所来解释。这也许就是日本从来没有为他的罪行进行忏悔和道歉的理由。
从那些抗日抗日战争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日本鬼子屠村的现象,就拿我最近看的《民兵葛二蛋》来说,葛二蛋他们村遭到鬼子的攻打,鬼子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甚至连刚出生的婴儿都不放过。日本不是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吗,为什么连那些毫无抵抗力的老百姓都不放过,日”本人也是人,为什么他们可以这样的没人性。以前我不明白,但现在我明白了。日本人都懂得:镇定的精神可以千年不灭。他们说:“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物质当然也不可缺少,但那却是次要的,瞬间的”。就是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
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极端的方法。
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如果做什么事失败了的话,大不了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可是日本人不一样,我们也常在电视里看到那些打了败仗的日本军官,通常都会切腹自杀。那时我还纳闷过,本来他们人就少,败了就再战呀,何必以死谢罪。原来这种必死的信念大部分来自于对天皇的忠诚。由此我想要是明朝人安禄山也能像日本人尽忠他们天皇那样尽忠明朝的话,明朝也就不会那么快就被清朝给灭了,也许我们的历史就会改写了,也许就不会有鸦片战争了,也许我们的圆明园就不会被毁了也许就不会有侵华战争了,也许……
我觉得日本是个可怕的民族,他们非常的重视名誉。自杀完全不是怯懦的表现,而是一种恪守名誉的抉择。在战争时期,绝大多数日本士兵不会投降,他们大多选择自杀来完成效忠天皇的终极使命。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人因为还不起人情债而选择自杀。他们不会主动去帮助别人,因为不想让别人欠下人情债。
谈到令我们痛心疾首的侵华战争,书中说到这是日本人作为报恩的一种方式,我们会觉得很可笑,这个借口太荒唐了。但是从日本的文化内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负恩感。每个人自出之日起,就有着向天皇来偿还恩情的义务。在生活中如果接受了恩情,就必须倾尽全力去偿还。但报恩是有条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须是自己认为高尚的,可以偿还的人。作为从我们中国承受文化恩泽的国家,日本一直对中国怀着复杂的心理,既感到难以偿还,又在近代中国的沉沦中感到羞辱,这种羞辱来自于其自身国力的增强,由此感到曾收到这种国家恩惠的可耻。这种复杂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借口成为发动侵华战争的内在原因。我们赋予了他们那么多恩惠,却因此而遭受灾难。可谓是好人难当。但我们也应该由此好好反思。日本作为一个后起之国能变得如此的强大,说明他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当我看着这本书上的那些文字,仿佛自己看到了一个个隐藏在外壳下的日本灵魂。透过这本书,我对日本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虽然他们曾经对我们造成过很大的伤害,但那毕竟已经成为了历史,只希望他们能在以后的两国交往中更多的体现友好与和平。
夜夏
第四篇:竹枝词阅读理解答案及对比赏析
竹 枝 词
[唐]刘禹锡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①。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 枝 词
[明] 何景明
十二峰头秋草荒②,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注释】①郦道元《水经注》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②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1.填空。(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填入)两首诗歌都写了三峡景色尤其是的情景,都抒发了诗人的 之感。
2.结合注释①《水经注》里的句子,比较赏析,说说两首诗的最后一句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猿啼 断肠
2.两首诗的最后一句与《水经注》上说的舟行三峡闻猿啼而断肠不同,而是说不听猿声也肠断,再听猿声,“愁人”“孤舟客”的愁苦之情怎能忍受?这样更深一层,翻出新意,可谓新奇之笔。
赏析
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第五篇:李清照《渔家傲》《清平乐》对比赏析阅读答案
李清照《渔家傲》《清平乐》对比赏析阅读答案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出浴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鲜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按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②按:搓揉。
阅读练习一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②挼(ruó):揉搓。
21.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 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句的注释。(2分)
22.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21.答案:咏梅(梅花)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22.答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能分析出早年赏梅和晚年赏梅的不同即使2分),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
或:运用了反衬的手法(1分),以昔衬今,以少女赏梅时的欢快闲适衬托晚年赏梅时的落寞孤寂(2分),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或答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也可给分)。
【评分标准】答出手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准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