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报社社会实践的报告[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12:3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报社社会实践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报社社会实践的报告》。

第一篇:某报社社会实践的报告

一.实践目的:

暑假期间,为积极响应学校以及学院的号召,努力提高自己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我利用假期的机会,在西安市蓝田县华商报社进行了三十六天的社会实践。我很珍惜而且重视这次实践,因为我明白它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和社会工作之间的一大模块。它是密切连着学习和工作的链子,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到工作中的角色。是我们必须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时间去证明理论。因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践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显露我们的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从而快速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尽快适应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生活。

二.实践内容:

本次我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实践前期工作和实践过程,以下我将会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详细说明这次的社会实践过程。

(一)前期工作:

1.在实践前,首先我在网上搜集准备的社会实践的地点--蓝天县的所有招聘短期工单位及企业的信息,并仔细比较最适合自己的部门,同时为了避免遗漏一些招聘人但没有在网上贴出广告的门面房信息,我骑着自行车将蓝田县大街小巷招人的信息都仔细的记录了下来。

2.接着我将所有的信息分类整理了一下,得到现在聘请的人类别大致如下:饭店门迎或服务员,旅馆工作人员,麦当劳或肯德基,超市工作人员,发单员,在农地里帮人收花椒工作人员,华商报社工作人员。通过分析自身条件以及自己想尽可能多的锻炼自身能力,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在报社进行社会实践。

3.20xx月7月15日我来到蓝田县青羊路的华商报社进行面试,顺利被聘用后,我便在网上仔细查阅了华商报社的有关信息。华商报社,注册资金50万元,于1995年正式成立,公司位于西安市含光路北段15号,拥有员工300人。公司资金实力雄厚,生产能力强大。加上公司总裁李大灿的领导,目前已发展成为业内一家较具实力的生产型企业。华商报是陕西侨联主管的一份综合类城市生活报,报纸已被批准为对外开放日报60版。华商报坚持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突出市民化,都市化,生活化,时尚化。是西安、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行量、阅读率、影响率最大,广告成本最低的报纸。看到这些信息,我为自己能够在这个企业工作而自豪,虽然我是在蓝田县华商报社工作,但它毕竟还是隶属于西安市华商报社,所以我感到抑制不住的兴奋。

(二)实践过程: 20xx年7月15日早上4:40,我正式来到报社开始我一个多月的社会实践,由于我是在校生,工作时间不是很长,报社社长给我安排了送200分报纸的工作,并让我跟着静姨学习、熟悉所送报纸订户的具体位置。在静姨的 细心指导下,我明白了一天的工作具体由掺报纸,送报纸、回收旧报纸,以及值晚班四个部分组成,我明白自己要以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勤奋好学来尽快适应报社的工作,所以在短短的两天以后我便能独自一人送着200份报纸。这种快熟适应能力,使同事和社长都很欣赏我的工作能力和态度。

掺报纸对刚来报社的我来说,还是一大挑战,它既要求掺得快同时又要求掺的准确,不能少搀或多掺,为了尽量不出错,每次在掺那很薄的六七种报纸时,我都必须全神贯注的用心、细心的掺,同时不断总结,能将报纸掺的有好又快的规律。慢慢的我发现,将六七种不同种类的报纸中最薄的一种放在最外面,而将头版报纸和其他报纸反着放的话会比较容易掺,于是我便坚持这种掺法,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掺报纸的方法不仅使报纸掺的又好又快,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进而避免因掺错报纸而给报社带来财产损失。

解决了掺报纸这一大难题后,慢慢的我又发现能将这200份报纸准确无误的送到订户手中也是一大难题。也许因为蓝田县毕竟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所以送报纸的路单虽然明确标着订户的民排好,但实际情况是订户的民商就看不到门牌号,而且有的订户家位于深巷中很不好找,更有甚者一些订户要求我们必须将报纸按特殊形状放在指定位置而不时报箱,这些都无一例外使我们原本就因不断从高高的家属搂上上下下而疼痛的身心更加疲惫。但俗话说,不经历风雨焉能见彩虹,所以为了不将无门牌号的报纸送错,我会细心地记下订户家门口的独特标记或相对物;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会用心记下各个订户的独特要求;同时我也会深思熟虑的尽量将报纸放好以防备丢失。而最令我自豪的是我通过总结将订户数量编成儿歌,这更大大加快送完报纸的速度及提高了送好报纸的准确度。同时在我的努力下,我也将回收旧报纸和职业版这两个工作部分做的很好,受到大家的夸赞。

第二篇: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报社实习报告---公管2班 蒋云娥 从7月初开始,差不多1个月。在这30多天的日子里,见过了很多人,也经历了很多事。这些人和事,都让我体现到社会的现实与残酷;但同时也存在那么一群人,他们善良,他们有理想,有激情,他们的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正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才使我逐渐慢慢地从一个涉世未深的学生向一个社会人过渡。尽管转变的过程很痛苦,但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所以我很感谢报社给我提供了一个到社会中磨练的机会。

今年暑假,刚刚完成期末考试,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跟另外两位同学就来到了《扬子晚报》(常州分部)实习。第一天去的时候刚好在一楼就碰到了晚报综合办公室主任,带我们上去填完表后,我被分到了社会部,其他两个同学一个在政文部,另一个在文娱部。社会部是报社里最大的、人数最多的一个部门(包括热线组)。正因为我们报的是社会新闻(包括突发新闻),经常要到各个地方跑来跑去,所以也是最累的一个部门,同时也是最锻炼人的部门,我非常有幸来到这里。

由于报到那天是星期五,报社全体员工刚好要在周六、日开大会,部门一位副主任和热线组几位同事交代了关于工作的一些细节后,我们被告知报到后的第二天就要开始上班——接热线。对于我们部门来讲,热线组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几乎所有突发新闻都是首先通过市民打热线电话报料,然后对于那些有新闻价值的事情,我们再通知出去采访。接热线电话看似简单,但其实也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并且这些需要注意的细节对以后正式采访都非常有帮助。首先要把报料人所说的事情记下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和结果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有些报料人自己对事情的经过不是很了解叙述也不祥细,所以我们就要多问,通过报料者我们能了解多少就多少。有些时候报料者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对我们来说有很大作用,倒如发生了车祸,伤者被送到医院,而报料者就是医院里的医生,那么说明这个料可靠性很高,因为平时我们也会接到一些假的料。我们每天接到的每一条报料都要打进电脑进行统计,开始还不能边听电话边输入,于是就先把关键的地方记在纸上,然后再输进电脑。这跟我们采访时记录很相似,都是把事情的关键部分(关键词)记下来,回去后再根据这些笔记写成文章。接电话的同时,在空余时间我们就看报纸,包括江苏的其它几家报刊。除了解每天发生的事情外,还要注意报纸上文章的结构和写法,特别是要注意是如何写文章的,因为我们在这里实习,写文章就要符合本报的风格。因为平时都要在外面采访,在报社的时间一般不多,开始时我们都难得见一面。接了几天电话后,终于有机会跟出去采访了。

记得第一次跟着出去采访,某小区一住户阳台上的玻璃因太阳照射原因会突然碎裂,而楼下刚好就是一个花园休闲区,每天很多老人、小孩都在那里,如果玻璃掉下砸到人后果将很严重。我们到现场看了一下情况,采访了住户和该小区物业管理,听听双方的说法。采访完后,说这个稿让我写,但想到自己才来3天,没什么经验,怕耽误了事情,最后还是没有写。

当然,任何事情都要迈出第一步,从跟主任、夏老师合写第一篇稿开始,以后就多了一些,虽然采纳的很少,嘻嘻,也算小有进步吧。

作为报社的一员,特别是社会部的,平时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情,知识面要非常广泛,要有丰富的常识。虽然我们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其实部门里每一个都是我的老师,在这一个月中,部门里每一个我几乎都试过跟他们出去采访或者完成他(她)们交代的任务,所以也接触了很多东西,去过法院、检察院、消防局、交警局和司法局,“公检法”的稿是必需掌握的;也接触了很多人,上至

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中至企业老总。除此之外,作为社会部的,还要掌握如何采写包括违法建筑、交通管理,社会治安、劳资纠纷、消费维权和环境保护等各种各样的新闻题材。

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还是从每个人那儿学到了好多。实习后,才知道媒体工作跟书上的所说内容有非常大的区别。采写工作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绝对不能纸上谈兵,要勤于跑腿多积累经验,要知道每一种文章的风格,要学会写每一种题材的文章。你可以不知道麦克卢汉是谁,但不能不知道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区别;可以不知道什么叫螺旋定律,但不能不知道什么叫故意杀人,什么叫故意伤害。丰富的知识和常识对媒体从业者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接触各行各业的人,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在实习期间,总共写了10多篇豆腐干,其中有跟合写的,有写完后让改的,有自己改的通稿,也有独立采写的。在这段日子里,我们不仅锻炼了新闻采写能力,提高了对新闻的敏感度,还学会了在社会上如何跟别人打交道,并且还炼就了独立生存、生活的能力。以后出到社会不管从事哪一种行业,这些经历对我来说,都是非常保贵的财富。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我认识了一群亦师亦友的人,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去玩。他(她)们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时刻影响着我,令我变得更加成熟和优秀。我非常有幸认识这样一群善良,有理想,有激情的朋友。篇二: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报社实践报告

假期刚开始之际,同学们都异常兴奋,这是我们大学以来的第一个暑假,大家三五成群的讨论者如何能够快乐,有意义的度过这个假期,我也在思量着怎样才能不虚度这美好假日中的每一天。高中的时候,我们整日埋头于书本和试卷之间,努力地汲取书中的知识,而现在我已经不如大学,相对于高中,已经有多一些的时间来从社会经验,工作能力,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来完善自己,大学时我们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怎样才能走好每一步,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优秀,独立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不仅要学会度数,还要学着从这个社会中汲取知识和营养。于是,我决定在暑假中参加社会实践,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凭自己的能力来攫取我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通过亲身体验让自己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这个社会,融入这个社会,并能从社会实践中找出差距,弥补不足,学到更多知识和社会经验,从而提高自身能力,完善自己。

在今年暑假的x月x日——x月x日,我在某报社进行了为期30天的社会实践。正式开始上班的前一天晚上,我安奈不住心里的激动,和爸爸妈妈讨论者工作的环境,需要干什么,我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毕竟是我第一次工作,能顺利坚持下去吗,该怎样向那些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学习,又该学些什么,一连串的问题涌现出来。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既兴奋又紧张,同时还有一点担心害怕,怕自己什么都不会或者总是出错,不过更多的还是期待。初来乍到,迷茫与挫折肯定是少不了的,但如果我自己未开始就已经胆怯,这次实践必定失败无疑,所以我应该鼓起勇气,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尽快地适应那个陌生的工作环境,找到奋斗目标,多观察多学习多思考,不能忘记这次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什么,不管工作过程中有什么挫折,我都要巧妙冷静的应对,坚强勇敢地坚持下去,就像歌词中说的“下一站是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不能绝望”。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起床了,认真梳洗完毕,做好了一切准备,踏上了我的工作之路,心想这下我也体验了一下上班族的生活。第一天去报社报道,着实让我紧张了好一阵。走在办公楼,过道上,楼梯间,办公室里,人们互相搭着话,聊的都是报纸上最新的新闻,我感觉到报社的氛围正在一点一点感染着我,我也想要尽快融入这个紧张有序的生活中。因为我刚来报社,对这里的工作了解得比较少,这里的老师就先给我安排了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多观察其他的工作人员在干什么,怎么去工作,帮忙打打下手之类的,还让这里的一位姐姐多给我指导指导,有什么不懂得可以问她,使我尽快适应这个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然后投身于工作中去。

过了两天,编辑正式安排给我的第一个工作是接听热线,这项工作是所有新成员的第一课。接听电话要把事件重点记下来,最重要的是联系方式,以备日后记者和对方联系,热线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来,内容真叫一个复杂多样,电话那边的人也是性格迥异,但是所有来电都要耐心的听,用心沟通,使所述事情能更加清晰明了,然后做好记录。在接热线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觉是无能为力,虽然是关注身边的急事难事怪事趣事,但热线组是无法切实为市民排忧解难的,又能让市民得到关注,但当市民需要切实帮助的时候,我真的感觉很复杂,也十分无奈。但中间也确实接到一些有意思的电话,很多热心市民关注身边的生活。接热线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与人沟通,筛选信息的能力。

后来编辑开始让我逐渐接触一些采访方面的内容。刚开始安排给我的活儿比较简单,就是接到任务后,尽快找到现场,确认新闻的真实性和具体情况。但这件事做起来可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我要熟悉本市的地图概况,尽快完成任务才能使新闻出炉的实践越短,所以我节约往返于路上及寻找地点的时间,对于一向路痴的我,经常让我忙的不可开交。在这段时间,报社的许多工作人员都很耐心的指导我,帮助我。有时我犯了错误或者做的不够好,他们都会帮我找出原因,告诉我应该注意什么。慢慢的,编辑开始让我陪同一些经验丰富的记

者外出作采访,学系他们的采访方法,技巧等等。作为记者,采访的功力一定要到位,好的采访是出好稿子的基础。很多时候没闻到,问不清楚造成文章没有说服力,还要补采或者重采。新闻最重要的真实性,用事实说话,要对读者负责,对自己写出来的稿子负责。

未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我们都要亲自深入现场,亲自采访。在采访过程中,我仔细观察和琢磨记者的访问过程,感到掌握采访技巧十分重要。怎样发问才能使被采访者直接又全面真实地说出新闻内容,激发被访者主动提供新闻。被访者不同,他们的性格也都不同,这就需要记者根据情况不同而变换采访方式和沟通渠道。做采访语言要组织好,一般会提供准备好要提问的问题,不能太随便,也不恩给你废话连篇,一定要抓住重点。有时访问过程中会有一些突发状况,这时应变能力就非常重要。另外,采访时的礼仪也是不能忽略的一点。

在实践过程中,我深知新闻写作是多么重要,做好采访后,如果仅因为写作水平有限而没能做出好的报道,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太可惜了。用看似简单的语言怎么把事情叙述的更加吸引人,那就在于提高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新闻对成稿时间要求特别短,也就是要保证新闻的“新”,这自然要求记者有着较高的写作水平,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老师告诉我要多观察,看问题直击其核心,精髓,不能只看表面,要看的更为深入。另外还必须极其认真、细心,不能出现错别字,否则就容易给大家造成误导。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也要十分注意,例如句子的复杂程度,书面语言,总体表达上等等。虽然很麻烦,很辛苦,但忙过之后,真的很有收获,觉得付出这些都是值得的,很充实,欣慰,很有成就感。后来,老师们又教给了我一些报纸排版和软件使用上的知识技术。这次实践我发现在工作中需要的许多能力是我们平时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真的让我获益匪浅。短暂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好多东西,老师们都说我有了很大进步,爸妈也说我变了好多,懂事了,成熟了,同时我也领悟到了不少道理和经验,这些东西都让我终身受用。那种能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与人沟通,提高心理素质,对待工作要有耐心和热情,要勤快等都需要我们大学生亲身去实践才能有深刻体会,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然而,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缺少的其实就是这种能力。我认为这次我不虚此行。

社会实践结束后,我作了如下总结:

第一,做事要认真,对于新闻的时间、地点、人名一定要写正确。图片的选择上也要 很仔细,注意构造。外出采访装备一定要认真检查,像录音笔,采访本,笔,u盘等都不能忘记带。在核对文稿的时候更要有耐心,认真核对不能出错。

第二,知识面要广。报社的工作人员要和社会各阶层的人打交道,对于不同领域的人,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会导致无从下手,工作没办法进行。所以在采访前的准备

工作要做的充分,对于采访的领域多做些了解。不要在采访中显得盲目。这就

要求我们平时要多读书,生活阅历也要比较丰富,扩充知识面,才能把工作做

好。

第三,要有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就是把真实的事实反映给人民群众,影响非常大。所以记者就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把真实的新闻传递给大家。要为社会

负责,也要为自己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报纸的作用。

为期20天的社会实践虽然很短,但是确实锻炼了自己,无论是采访还是写作,还有如何与人沟通也有了新的认识,让我看到了自己和专业工作人员的差距,让我有更大的动力去提高自己。由于这份工作的特殊性,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能够全方位的认知社会,有了许多切身的体会。这次实践活动,我感到真的十分有意义,有必要,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另外,还要十分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他们的耐心指导令我感动,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热情让我敬佩,更让我懂得了一名社会工作者的责任。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道路上,虽然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但我要在这次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更加努力,不畏艰难,认真敬业,努力奋斗,弥补不足,不断为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适应当代社会的合格大学生,并为社会多做贡献。篇三:报社毕业实习总结报告

报社毕业实习总结报告 毕业实习总结报告 在这次实习期间,从一个从未接触过报纸媒体采访到渐渐熟悉采编业务,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难得的收获使我受益匪浅也必将有力支援自己以后的实践和工作。因此,我很感谢学院安排这次实习,感谢报社众多老师给我们的辛勤指导和热情帮助。现在,我把自己实习情况简单的总结一下。

一 收获

从9月10日开始我和其他几名同学在学院安排下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实习。

在这近四个月的实习期间,前一周时间基本是在熟悉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熟悉了报社的采编系统和基本工作流程,通过指导操作,自己学会了如何在采编系统撰写稿件、如何上传新闻照片,并知道了稿件应该传给谁。对于新闻采编业务,大家都表现出了相当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积极性,并表示一定要积极参与新闻采访,努力完成实习任务。

作为一名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经常和文字打交道,但对于新闻体裁文章的操作还是第一次,怎么写、如何写、新闻眼在哪,这些都是以前不曾遇到的情况。对于新闻这个熟悉的陌生事务,我还是认真看每一份报纸,看那些记者是如何寻找新闻线索,是如何把普通的事情写出故事来。面对蚂蚁般的新闻作品,分析新闻写作的套路,自己也渐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新闻稿件的写法,直到该到哪里去寻找新闻。在以下的日子里我就和同学一起到大街小巷或者社区公园里寻找新闻线索,从具体现场找一些事情来写。第一周基本在熟悉环境,第二周之后大家就开始独立策划采访。

在学院指导老师的耐心辅导下,每周大家都会进行一次总结,谈谈自己在工作中的收获体会。因为某些因素的限制,刚开始的时候自己在采访方面做得很不顺畅。通过总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指导老师也积极和报社方面沟通,争取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条件。这样我们在以后的实习中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有了做下去的信心。由于缺乏报社记者的指导,自己在实际采访中有时候找不准新闻点,只是盲目地溜大街,对于策划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无法做到有触而发,往往落实不到实处。这些都在指导老师的疏导下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也遭到了别人的质疑和踢皮球,说你们采访是不是要钱的,还说你们到哪个部门该他们负责,总是困难不少,但收获也颇多。自己切实在实际采访中受到了真实的体验,通过和采访对象的接触,通过实习操作,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记者职业的定位又了更明确的理解。同时,自己在采访中也真正体验了作为都市报在地方生存的艰难,感到了记者间的竞争与压力,以及编辑记者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报社没有具体给每个人安排指导老师,但有些记者还是主要在采访时带上我们,甚至有在实习的记者也积极带着我们去采访。

由于自己平时在学校只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对新闻专业也不甚了解,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所以等到自己承担记者的角色时,很多东西都不很熟悉,对社会知识的了解也很欠缺。但是有学院指导老师耐心的指导和提示,有些报社领导和记者的支持,不断告诉自己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实习中,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老师和领导的信任与认可,应该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和鼓励。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应该积极去做,努力去做,力求做得更好,做得更深刻。

二、成果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一共完成了四期报纸制作

三、体会

在这次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既包括理论在实践方面的运用,又包括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四个月的实习,通过到大街小巷和市民接触,通过牧区四天两千里的追踪采访,总计还是有一些较为深刻的体会。第一,第一次要把事情做好,对待工作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应当作一种艺术来做。做就要争取做到体现自己程度的最好。在都市报的实习中,对新闻稿件的质量要求并不是很高,也没有硬性的要求和规定,但自己还是认真对待自己写的每一件稿件,争取做到消灭错别字,努力把标题想得尽可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做到有题目有内容。并不是想报社有些记者那样,只是简单地把采写稿件作为谋生的收到,为了保证基本工资,随意采写些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的东西,对稿件的质量缺乏严格的自律自求,要严于律己,通过踏实的工作,尽可能做好每一件事,同时积极向别人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

第二,当记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准备随时在路上。通过和记者下牧区采访牧民和运输公司冲突事件,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做记者的辛苦和劳累。以前都是看别人看着摄像机、拿着采访本奔波与各种场合,和各色人等接触,有时候也看到作为一名记者出入各种场合的风光。但轮到自己亲自作为一名记者,亲自下到基础采访时,才发现记者的风光决不是轻易赢取的,记者的辛苦也不像画面上描述的那样。三天的扎鲁特旗牧区之行行程近一千公里,和政府官员、公司老板、乡下牧民、诗人作家都有过正面的接触,知道了采访一件事的不易,常常遭到各种采访对象的各种理由的推托或质疑,给你“踢皮球“。这也让自己真实体会到新闻工作在社会上所承担的责任和所遭受到的非议。同时,由于这一职业的特殊性,需要记者必须腿勤,嘴勤,笔勤,往往一个新闻要跑上大半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然后组织稿件

记者并不是每天都在报社,朝九晚五的按班照点的工作,随时都要准备到现场去,到基层去,而不是呆在办公室看报喝水。作为实习生虽然没有必要加班加点,但看到那些记者每天都忙里忙外,甚至连周末都没有,在还是体会到作为记者,不是在采访的现场,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

第三,做记者要有严肃的职业道德。记者首先是一项工作,工作代表自己的一份责任。而作为记者,至少应该把这项工作做完,最好把它做好。要有严肃的职业道德,把记者工作当作自己生命当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来对待。要对得起自己手中的笔,要对得起群众期盼的目光,要对得起老板付给自己的那份工作。当然不能为了那份工资而忘了职业操守忘了职业道德。作一个普通的记者如此,作一名好记者更是如此。在实习中也遇到一些据说实力较强的记者从别的报纸上一字不改地抄袭别人的报道,或者把别人的稿子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

第四,作记者要敢于和群众打成一片,要体会民众的心声。实习期间,时常遇到有群众到记者部找记者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比如找失去联系的孙子,比如帮买药的老人向药店询问情况。有些记者对这些事情都表现很高的热情,尽力帮他们解决问题。简单而言,就是作为记者的一种职业道德,是记者体验民生最生动的体现。很多群众自己无法办的事或者不知道怎么办的事,通过记者的帮助,就能比较快捷比较及时的解决。这也切实体现的报社三贴近原则。当然为老百姓说话就会得罪很多当权者和地方恶势力,甚至会遭到他们的打击报复。但是,作为一名记者,凭自己的职业良心,占到民众这边,不仅要让一小部分人满意,更得让大部分人满意。

第五,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在实习中,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自己什么都不熟悉,都要积极向其他记者学习,虽然他们或者没有上过大学,或者没有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但作为出入茅庐的实习生,他们的敬业,他们的工作热情,他们的积极作为,都值得自己去学习。用业余的知识去做专业的事,这也是一种很伟大的精神。对于一个自己陌生的环境,一边自己要主动去靠自己的力量去熟悉,另一边也要通过熟知的人去了解。他们都给自己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作为实习生,在做新闻时,一定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式的工作人员,像他们那样尊师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端正自己的态度,争取多写新闻、多发新闻、写好新闻,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

第六,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知识更加系统广泛。作为记者需要广泛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自己的知识应该有更大的接触面,需要对相关方面知识的全面了解直至熟悉。光有专业的新闻知识和写作技巧是远远不能解决好工作遇到的众多问题,遇到的深刻的东西是自己就现出了知识的空白。在本科阶段的教育还基本属于通识教育阶段,知识比较杂比较散,缺乏一个系统,因此需要强化训练,使之形成一个系统,乃至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就需要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多想,多学,为将来投身做更职业的事情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

自己在实习中收获颇多、收益匪浅,但也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1)缺乏主动。记者这个职业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勤快是第一要素。但我个人在实习中缺乏主动,比如报社没有安排指导记者,自己就干做着等着安排,而不去主动找记者联系或者自己亲自去熟悉情况。这种缺乏主动性的滞后思想让自己浪费了一段宝贵的实习时间。所幸的是,在紧接着的几天后,自己和同学就主动找记者要求一起去采访,主动去找新闻线索,去发掘新闻体裁,去主动联系采访单位。

(2)缺乏理论修养。由于本身不是新闻专业学生,对新闻业务采访还是一种主观上的热情,只有热度没有深度,不知道该去做些什么,做什么事情能够把新闻价值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以后加强理论学习,对新闻知识要有进一步的认识,要多学习,多读些相关书籍,补充自己理论知识的缺乏。

(3)缺乏一定的新闻敏感。这需要慢慢培养,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提高。

五、建议

对于自己的收获和不缺点,自己也给自己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在新闻写作方面,第一,新闻一定要真实,要有价值。因为有些记者会因为这种原因而不去求真求实,只是简单把别人说的话记录下来。第二,要深入群众,关注民生,替老百姓说话,做大众的喉舌,作为都市报记者尤为如此,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也是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体现。第四,对自己要有新的突破,要敢于去创新。

总之,我在这次毕业实习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使自己在新闻业务上得到的一定的熟知和锻炼,自己在实习工作也渐渐成熟,认识了很多纯朴的朋友。同时我在实习中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都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使自己更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更有利于进行深层次的新闻采编工作,努力在以后的新闻工作中表现出真正的记者的素质和魄力。篇四:报社实习报告

二 ○ 一 二届 毕 业 实习报

学 院: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专 业:广播电视编导

姓 名:刘飞

学 号:1107080126 指导教师:竹子

完成时间:2012年4月28日 告

从2012年的2月18号到3月20号我在西安商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时间虽短,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不少阅历。所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实习过程中,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挫折的事情,但我都坚持了下来,认真完成了大学期间重要的一次课外作业,以下是我的实习报告总结:

选择《西安商报》作为实习单位缘于一位认识的中文班的同学的推荐,《西安商报》是有西安日报社主办的一份经济生活类报纸,创刊于2001年。后来的经历证明我选择商报实习是正确的选择,商报的老师对我和我们一起实习的同学都很关心,及时给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每一个实习生都由两位老师带,这足以说明商报周到的考虑,尽量是我们在短时间内不至于浪费宝贵的时间,每天都有事可做。商报的记者不多,所以每个人的任务就比较大,每天都很辛苦,带我的是商报的李老师和詹老师,李老师在报社工作了将近十年,是一位资深的记者了,詹老师则是刚进入报社的年轻记者,但我感觉到了他们都是那么的敬业,那么的热爱这份工作,对于我这个实习生也是当做朋友一般,经常跟我沟通交流,指导我的稿件,教我采访的技巧,我从内心感谢他们。

在报社待的一段时间,让我有了很多收获。刚去报社的几天,老师并没有给我安排任务,而是让我看报纸,除了本报社的报纸外,还要求我多看几家比较有名的如《大河报》《成都商报》《华商报》等他们的报纸,我在学校就是比较喜欢看报纸的,但是在学习之余把看报纸当做一种放松的方式,而现在让我整天坐在哪里看报纸,当时真的是很无聊,老师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告诉我说让我看报纸不光是让我看新闻的内容,关键是让我了解记者采写新闻的角度,报到的方式和对新闻事件的把握,这是当记者的第一关。我实习中我认识到好的新闻稿要遵循新闻的事实性,客观性,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换位思考。实习的第三天李老师把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叫到他面前,在网上随手找了一篇报道让我俩看,我们睁大眼睛看,是关于学校的一篇研究报道,看完了新闻我俩面面相觑却不懂有什么看头。李老师就说你们要尽力利用周围身边的所有资源获取新闻,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像现在从你们的学校出发,从自己的最方便的出发。看这新闻你们觉得有什么可以做?我们依然沉默。“你们首先必须遵循新闻的事实和客观性,然后想想我们这份报纸是什么人群看得多,你们自己还想从这消息事件知道什么,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想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这样一个换位思考。”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从这消息找出还可以报道的东西,然后联系新闻当事人,开始着手实习的第一篇新闻。

还有就是要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有一次我们要采访一位高校的教授,可是联系不上,我们的采访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詹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电话,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发生作用。再说你们是学生,本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捷,发散人力去干吧,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后来经过同学的同学真的就联系上了教授。其实当记者真的需要很大的交际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尽快尽量准确的办好事情。就像一篇报道,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对象,根据“六人认识论”人传人,以一传十,十传百,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对象。而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甚至可以使你的采访得心应手。我们就尝试过,因为是记者的身份而遭受采访拒绝,而老记者通过某个有点“权力”的朋友帮忙,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进行采访获得了需要的新闻信息。当然人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记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记得有一次我单独去采访,我报了老师的名字,没有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老师后来批评了我,他要求我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可见对记者而言,交际范围很重要。

报社李老师一直要求我要学会扩展思维,目光要独特。他经常让我关注财经类的新闻信息,他说,现在很多报社都主打社会新闻,所以社会新闻很多,我们多关注社会新闻以外的 东西,没准就能另辟蹊径,写出优秀的稿子来。事实也是这样,不光目光要独特,还要会发散思维,由点及面,同一篇新闻不同的人阅读就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有一次詹老师拿起我身边的报纸,没看多久就叫我到他跟前,说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写。他说上面的报道还有很不全面的地方,我们可以补充这些消息作为新闻,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关注。这是关于房价的一篇新闻,我看完了就把报纸扔到一边了,而记者却看到了可以写的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就是经验,对于自己目光狭隘我真的无话可说,问了老师很笨的问题:“怎么发现新闻?”老师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就要做别人所没有的,学会扩展思维,从点延伸,新闻就在身边。”好一个处处留心,做别人所没有,因为老师的仔细观察,我是写了两篇跟踪报道,如果不是主任“慧眼识珠”恐怕这消息就会随着报纸一起沉默,成了没有的东西。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不只是经久“沙场”的老记者才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动脑,有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看这新闻就要懂得从新闻找新闻,“查缺补漏”都可以派上用场。实习期间我感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才发现记者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什么都得懂,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情况,而且要敢于提出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有一次去采访一起交通事故,李老师带着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到了现场我都吓傻了,现场情况很惨,老师采访交警了解情况,我们躲在旁边不说话,后来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我说现场太惨了,都吓傻了,老师狠狠批评了我们,作为记者,连这点是都扛不住怎么行,不管现场怎样,你的采访都得照样进行下去,这是你的工作。那次真的给我上了一课。以后采访就比较主动点了,也能提出一些水平比较高的问题来。

在报社期间深刻体会了作为记者的艰辛,有的记者一天不停的在跑新闻,晚上工作到很晚加班加点为了第二天报纸能发出最有价值的消息。报社是一个很和睦的大家庭,大家互相之间没有隔阂,这里没有年龄的差距,部分职位的高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但这都是为了出精品稿件。我们这些实习生也是耳濡目染,平时有什么想法都及时跟记者提出来,好的点子都会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放开手独立去做。在这一个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商报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报社里很多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比文科生甚至都要优秀。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只是报纸运做的小部分人员,报纸运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上,同时,报社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实习虽然很辛苦,但让我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为将来踏入职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习期间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坚持努力下都一一解决,由于学校离报社较远,每天就得6点起床,往报社那边赶,晚上有时候稿子较多就得加班,回到学校已经是深夜,好几次都遇到没有公交车回不到学校的事情,自己也曾想放弃,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而且老师也很照顾我们,知道我们路途远,所以尽量让我们每天都早点走,真的是无微不至。实习时间不长,但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将更加努力。篇五:报社实习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报社实习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温州大学大学生记者编辑“怀梦筑谐”暑期社会实践队。从中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去温州商报实习的那两个星期,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也学到了很多,有了一些感悟。

1,、专业知识很重要

我在温州商报的财经新闻部实习了两个星期。财经新闻部是一个不仅对成员的文字功底要求很高,同时也很需要有财经方面的专业知识的一个部门,是温州商报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它的采访对象也多是社会上的财经人士。部门里的一位前辈说:“财经方面的知识不是一下就能具备的,要通过平时的积累和学习,逐渐形成的。我大学时是中文系的,也没有学过财经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股市方面的知识,我也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才有了现在在这方面的能力。”我和一位队友在这次的实习中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看报纸中度过的,老师说这看报纸也是一种学习,特别是商报的报纸,可以从看报纸中了解我们温州商报的写作模式。到现在都还记得一位老师说:“我当时刚来报社的时候也是看了半个月的报纸,才有机会出去采访写作的。” 2吃苦耐劳的品德很需要

做记者,就要准备好吃苦。一般在没有出差或其他的情况下,部门里的老师们是上午写稿,下午出去采访。我看到、听到部门里常常不是这位老师出差了,就是那位老师又熬夜写稿了。可以说,当记者,表面上看起来很光鲜亮丽,是一高级知识分子,笔杆子工作者,但其中的辛苦很多人是看不到的。即使是在夜晚熟睡时,如果接到电话,也得连忙起床在第一时间内奔到新闻现场,有时也要承受着被催稿可又没灵感的无奈。

当然了,当一名记者是一份圣神的工作,记者可以说是社会的良心,他们披露社会现实,换给人民大众以真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3人际交往需注意,收敛锋芒,多看少说

刚到了一所没有接触过的新的环境里,要学会少说多看。不该说的要保持沉默,该说的话要慢点说。细心观察这个新环境的处世之道,并要努力逐渐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我刚去商报的时候,老师们的谈话我是不敢插嘴的。可以说真是小心翼翼的做人,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得罪了人。后来,我渐渐地觉得财经新闻部的老师们都是很善良、很可爱的,他们幽默风趣,且很有个人魅力,每一个老师都很让我敬佩。尤其是其中的一位老师,我特别的喜欢他,幽默中总是透着智慧。

4主动争取,虚心求教得学会

没有谁会主动地帮助、指导我们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主动、学会虚心向老师请教和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记得第一次帮老师去打印室复印材料,我什么也不懂,我就向打印室的老师请教,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复印的基本操作步骤。虽然过程中出了一些小问题,最后还是磕磕绊绊的完成了复印的工作。报社的老师有时出去采访是可以带实习生去的。可老师不会主动和我们实习生说的,这就需要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留心着哪位老师今天或明天会出去采访,并第一时间冲到那位老师跟前求老师带着我们一块儿去。这还没完,跟去后还不能给老师惹麻烦,要在默默中学习。

5个人形象要注重 作为媒体工作者,受工作性质的影响,个人形象和气质很重要。因为新闻记者,出去采访所代表的不再是单单的个人,而是报社的形象。6跟对指导老师很关键 跟对一位好的指导老师,对我们的记者职业发展起的极大的作用。他会教我们很多书本上学不到或是花很多时间和失败才能获得的宝贵经验。会给以我们更多的发展提升的机会。

第三篇: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5篇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

7月16日至8月16日,我有幸在xx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实践岗位是由院xx*团联系的,我很高兴有自己的一份,但当我得知是在xx报实践时,已有的兴奋感不觉少了好几分。说实话,当初在院报看报纸时,对《xx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6日,我和几个团友一块儿来到xx报,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悉报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xx报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东风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就让我们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们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但事情总有不尽人意,在xx报实习的学生较多,有郧医的,有湖南师范大学的等。他们几乎都是大二或大三的新闻专业的师哥师姐,我们几个“冒牌货”在新闻专业用语和获取新闻方面都比他们差很多,再加上指导老师考虑到大三的专业师哥师姐们面临着就业问题,平时给他们提供的锻炼机会就多一些,这给我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以后的每天早晨,我们提前一小时到报社,主动找指导老师询问有没有采访任务,争取更多的锻炼机会,实在没有,就向教师请教一些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问题,同时在阅览室看一些与新闻写作有关的杂志,重要的部分还特意记在采访本上,我们的执着与主动获得了指导老师和主编的好评,我也体会到: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xx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们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们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黄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们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们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黄前辈的办公室时,我们发现黄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们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不是学文的,更不是学新闻专业的,却有幸在xx报学习,是我的兴趣所投。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xx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xx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2

这个暑假,在xx日报社实习,前后总共有44天,在报纸上发表并标明有我名字的文章,刚刚看了下,总共有25篇。呵呵,竟然又多了一篇。总的来说,感觉还不错。那里的记者挺好的,待我也不错。

就这个暑假来说,我是第二个到xx日报记者部的实习生,jqq比我早几天,而gl就是跟我同一天到的。刚去的那天上午,啥都不知道,就坐在旁边的一个办公室里看报纸,把几天的报纸都看了一遍。就这样,一个上午就过去了。要知道,我早上9点多到的,只有一个叫xx的记者在,给我泡了茶,呵呵。第一天就知道了,原来记者很少在办公室的,都出去采访或者写稿去了,记者上班可是没那么准时的哦,比较灵活。

在我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xx记者就带我出去了,呵呵,还跑兴宁去,真远。虽然也是刚来报社的记者,但是对我挺好的,虽然我不是他带,但他却经常带着我。记得有次我用座机给一位支队队长打电话采访,没处理好惹人家不快了,xx帮我处理好,还好好的安慰了我一下。呵呵,谢谢了。xx记者就是带我的那个记者啦,因为比较少在办公室,所以我来报社几天后才认识的。xx记者还跟我爸有过交往,在前两年的中博会时,xx都跟着去报道了,所以跟带队的我爸就这样认识的。xx也挺好的,有什么会议都会叫我跟着去。其实我觉得开会或者陪同访问之类的事情,带着个实习生挺麻烦的。除此之外,有许多不是很急的稿件都会让我先写一下,然后再他写,同时也会指出我写作那些方面不足,以此提高我的写稿水平。xx最让我佩服的是他那滔滔不绝的话。一次去丰顺,在那弯弯的小路上行车,让我晕晕乎乎的,但是xx却没受到任何影响,一路上滔滔不绝的说话;到了丰顺,又滔滔不绝的开始进行着采访;回来时,仍然是一路上的滔滔不绝。真佩服,哪里有那么多的话题来说。 总的来说,这次暑期实习,还算是收益匪浅,学会了挺多的。不过毕竟只是一次实习,以后还有很多路要走。也发现,自己还有非常多的地方需要提高,得继续努力。已经在考虑,以后要在哪里工作,做哪方面的工作,自己该往哪方面发展?好好努力咯。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3

大学生暑期社会时间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举措。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拓展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增了知识,长了才干,还得到了实践单位领导的赞誉。

很快的,署假又过来了,面对最后一年的校园生活,想着刚刚过去的最后一个署假,紧张沉默之后更多的是感慨,印在脑海里的每一个足迹都是那么的深,真的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伴着时间,就像是在和自己的影子赛跑,不可能从真实的两面去看清它,只是经意不经意的感受着有种东西在过去,也许更适合的只有那句话:时不待我,怎可驻足

xx工人日报的新闻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般没什么人在办公室,以至于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在办公室见过每个人。他们一般都在外面跑新闻,只有赶稿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办公室,或者说,只是来交稿的时候出现在报社。跟着来无影,去无踪的老师们学习,确实有点难度。

每天上班,办公室是我开门,总是要等很久才有记者来上班。初来的几天,我每天第一个去,坐着看半天报纸,然后上网找料,经常找不到新闻线索,我心里很着急,几乎都是老师给我一个电话,联系一下,就开始出去或者电话采访。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彷徨。

1、高温系列采访

才来了一天,也还不认识什么老师,带我的老师又常年不在办公室。史老看我们有点小空,于是,让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去外面采访一下高温下的务工人员。我们在九莲社区门口发现了一个缝衣服的阿姨和两兄弟的修鞋铺。一翻生疏的招呼后,就开始和他们聊了起来,虽然他们都不愿意多讲,更不愿意我们把他们写到报纸上去,但最后也勉强地了解到了我们需要的信息。回来努力写稿,直到下午一点多才记得还没吃饭。

2、稿件不能发

夏老师常跟我说:自己去找找有什么好写的,然后发到我邮箱。由于我还没有自己的消息网,所以,我经常去论坛找还没被发掘过的消息。突然被我发现了有关移动集团彩铃的帖子我的彩铃都被和谐了!心想着终于找到可写的了,于是我打电话去了移动的人工服务台,以办业务为由取得了一些信息,也写了一篇稿子,心里很喜。第二天,夏老师就来办公室说这篇稿子不能发,因为报社的领导和移动的老板关系很好。这样的理由我很无语,不得不接受,也算是一种体会。

3、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是采访中经常会用到的,而最经常用的号码就是114查询台。在这期间,我电话采访过游泳池的水质检查、救救白血病小孩和康师傅自来水事件。电话采访最容易吃闭门羹,打过去不接或者告诉你应该找哪个部门,采用迂回战术是常常碰见的。康师傅的事件我不知道打了多少电话去各个公司,比如统一,都只有嘟嘟的声音,看来还是要平衡下自己的情绪。

4、实习生出差

据说,我们报社实习生是不能出差的,而我却偷偷地去了,还是代表整个报社,说来心里也挺慌的。我们报社和杭州电台、电视台联合主办了一个和谐中秋的活动,主要是在全省评选最感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夏老师突然有事,我战战兢兢地一个人去了,什么都不知道的小菜鸟,就这样跟着他们一行人去了台州和温州,跟着采访了三个人,一切还算顺利。这种处在初级阶段的人,还是在旁边多学习老师们才是对的。

经过这四个星期的社会实践,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一些在课本中无法学到的东西。怎么跟不同的人相处,怎么跟不同身份的人说话,怎样处理突发的状况。还有一些是我将要学的知识,比如摄影和新闻写作,这些我都在实践中提早得到了锻炼。社会实践是验证实力的试金石。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大舞台,我才真正体验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有限。任何理论知识只有与实践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行不行,实践中看!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4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应届毕业生操作能力差的问题,为了响应学校关于暑期社会实践安排,同时使自己能更早更好的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建设,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应对能力,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今年暑假,我在咸阳日报社进行了为期5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现将该次社会实践的有关事项向学校作如下报告。

一、实践单位的基本概况

我实习所在的咸阳日报社创刊于1962年,于20xx年1月改出对开四版周七刊,并取得出版八版的审批。该报现为XX市惟一一张能够代表城市发展形象和具有重要影响的主流政经综合报纸。

作为党,《咸阳日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团结、稳定、鼓劲的办报方针,以“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位”为口号,提出并强化办“一张既让各级党委政府满意,又使广大干部群众满意的综合性日报”的办报理念,在努力做好党政国策宣传工作的同时,又让群众喜闻乐见。报社现有咸阳日报正报、咸阳日报《都市周刊》、《社会视点》、《教育周刊》和互联网电子版等版面,形成了一张正报三个专刊和一个电子版的格局。栏目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突出了贴近性、服务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办报风格,咸阳日报社管辖办公室、财务部、总编办、要闻部、政经部、社会新闻部、摄影部、科教部、经营部、发行部、广告部、印刷厂11部和1厂。共有干部职工近百人。

二、实践中的主要活动

我的实习是从今年暑假的7月12日到8月31日,共为期50天。我主要跟随咸阳日报社要闻部著名记者李发伟老师实习。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共跟随李老师外出采访21次,学写新闻稿件20余篇,联名发表文章28篇。其中3篇是由自己采写的稿件(后附有实践过程中刊登的部分文章)。住宿、吃饭、交通费用共花费1000余元。

每天我都早到办公室,主动做好单位的卫生保洁工作。积极配合老师工作,随同老师采访、写稿、审稿、送稿。同时我还虚心向在报社工作多年的老编辑陈澄海老师学习了稿件的编辑,并通过加晚班,在画板校对部门跟申效斌主任学习了报纸的后期制作知识和方法。通过对一张张报纸的学习,对一篇篇新闻稿件的处理,使我对报纸,特别是党报的有关知识和要求有了清楚的认识。

李老师是市长的专职记者,所以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主要跟随他进行了“市委五届四次(扩大)会议”的专题报道;省市领导一些视察活动的相关报道;市上几次大型活动的报道;同时,由于XX市正在进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双创”建设,李老师是该项建设的主要记者,因此,我们还主要随同市“双创”办工作人员,就我市这项活动进行了一系列专题采访报道,主要针对涉及“双创”的占道经营,单位卫生检查,市场整治,市政建设,宾馆饭店小餐饮专项整治,网吧专项整治等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通过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使得各种不文明现象得到了重视和治理,使市区及周边环境有了明显好转。让我对媒体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实践中的主要收获

通过整整50天在一线和记者、编辑们的近距离接触和交流,通过一次次的现场采访和自己的动手实践,以记者这个广阔的接触面为平台, 通过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仔细观察、大胆实践,可以说我的这次社会实践收获是很多的。这迈出社会的第一步,必将对我今后的工作和人生都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1、对以报纸为中心的相关知识有了全面的、深入的了解。首先是对几种常用的如消息、通讯、评论员文章等新闻素材等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提高了自己写作素养;其次是对报纸制作的整个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同时,我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记者是一件辛苦的工作,要有积极负责的态度,积极观察,认真思考,用心写作,只有依靠不断地创新精神,才能写出生动的稿件。

2、对XX市的大致状况有了初步的掌握。通过这50天沿街走巷检查、进单位采访使我对整个城市的大致环境,大部分单位的位置及相关情况有了初步的掌握,可以说了解了这所城市的大致情况。也使自己认识了很多的人,建立了相当可观的社会交际圈。

3、对大型活动的安排部署有了全面的了解。随同李老师对市上几次大型活动进行的采访报道,通过认真观察他们对大型活动的安排部署,结合《秘书学》上的有关知识,给我对大型会议在实际操作中的组织安排有了鲜活的教材。对一件大型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与会人员、车辆的安排,路线、食宿的安排部署有了全面了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了自己的工作、办事能力。

4、“新人到单位,勤快是赢得领导重视的最好法宝”。这是要闻部主任记者高怀军老师在第一次开会时对我们几个实习生的教导。通过这些天的实践,我觉得这确实是我们毕业生在一个新单位后,开局篇打响的第一法宝,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实践的。

5、“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你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这是在就业指导书上学到的,也是李老师在工作之余教导我的。通过这50天的实习,我才意识到了人际关系在我们工作中的重要性。一个记者,只有建立了广泛地社会信息网,才会有不断的新闻线索供你挖掘;一个身处复杂社会关系中的工作人员,只有建立了健康的人际关系,才能保证你的工作顺利开展。咸阳日报是一个团结、和谐的整体,在老师们的身上,我学会了同事之间那种兄弟般的相互关心,以及那种以诚相待的待人之道,正因为有这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才有了报社的整体大发展。

6、只要做最充分的准备,就能应对可能遇到的一切危机。李老师每次有重要的采访至少都要带两支笔。这是一个细节,但是从这里我学到了,虽然在工作中我们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突然危机,但是只要我们做好足够的准备就足以应付各种问题和困难。

7、对日常交际礼仪的学习。我从李老师那里的学习是从第一次见面时的那个握手开始的,虽然之前在学校的那本礼仪手册上读到过关于握手,餐桌吃饭,日常交往等方面应注意的礼仪,但是李老师的那一个握手于我的收效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达到的效果。在日后的实习中我也注意交际礼仪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自己面对问题的应对能力。

8、找到不足也一件很大的收获。通过实习我也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人员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在今后不断的学习和总结,有目的有方向的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更加的完善和丰富起来,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适应工作需要。更好的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西部大开发服务。

最后,我要感谢学校对我的教育培养,对这次实践的部署安排;感谢咸阳日报社为我提供的这样一个良好的实习机会和学习环境,感谢报社老师,特别是李发伟老师和陈澄海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无微不至照顾,你们认真的工作态度,真诚的待人理念,积极的创新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以及报社那种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值得我终身学习和实践。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社会实践就这样结束了,我作为这次实践的一员,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参与到这次实践中,使我感到无比荣幸!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5

社会实践真的很快,现在回想起来好像昨天还在报社里。还记得我第一天去的样子,好不容易找到了去的路线,好不容易挤上了拥挤的公交车,好不容易找到了报社,又好不容易得找到了老师,不过一切都是顺利的。

这可以说是我第一次真正的进入社会,当我走进办公室的时候真的很紧张。大家都做自己的事情,当我进去的时候只是礼貌性得看我一眼,好一点的给我一个微笑。我不尴不尬得走到老师面前等候发落。不出意外得第一天的任务就是看报纸。

第二天我有了自己的办公桌,我以为我也正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了,可是我想错了。一连几天我都是在无所事事中度过的,偶尔老师给我一个任务,哪怕是很小的任务我都大动干戈,搞的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一样。

第一个星期真的如噩梦一般。在办公室里你会感觉自己完全是多余的,没有人会理你。而且老师们在你面前侃侃而谈,但是任是没有你插嘴的份,第一个星期就在这么浑浑噩噩中度过,当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完了!完了!这个暑假完了,难道每天在这里做空气。那还不如回家。说真的,我真的有想过不干了,回家算了。

但是所谓绝处逢生,坏到了极点就不可能再坏下去。第二个星期因为报社的活动较多,慢慢得和老师们熟络起来,但是一般来说我还是大气不敢出的那种。说到我的老师那可不得了啊,在我进去以后不久她们三个就组成了太太理财团,有了一档专栏叫太太理财经。在这么强大的老师团里沃的压力可想而知啊。最后还是小l老师开口了:你多看看思想汇报专题基金的东西啊。熟了以后可以帮我写基金的文章。听到这个消息真的是煎熬了多年的农民听到了解放的消息般振奋人心啊。我终于可以有事情做了!

但是天下哪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啊。要写文章可以,那必须了解基金的基本常识啊。我这个人没有什么耐心,而且那些名词解释解释得又老长老长的。现在我懂了以后看,我觉得它们讲的很多都是废话,明明很简单的意思被他们解释得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几天那个痛苦不是用语言可以说明的,天天我看得是云里雾里啊。

忽然有一天,老师问我看得怎么样了啊。我这个人胆子也大了,说:看懂了。结果老师就说:今天要写重点啊,你看看有什么好的题材没有?像我这种对概念都一知半解的人,还让我选题材,一听到老师的问题我就蒙了。我当时说:我们可以写写投资者的后市的操作。现在想起来我一个汗啊。这么烂的题材。楼老师也没有多说我,只是笑了笑说:你跟我来的时候一样一点都不懂。你现在还是要多看看,不要急。那时候我就觉得真的要做好一行真的不容易,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因为那天其他老师也不在,我就和楼老师聊了起来。聊天后我才知道原来楼老师也是城院毕业的,而且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到了浙大的研究生。经过那个下午的聊天我和楼老师也渐渐熟了起来。我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基金的知识学好,至少不能给城院的人丢脸。经过不懈的努力,还有一些讲座,对基金的大概有了一个把握。至少基金有哪些分类,不同基金之间有哪些区别,我都搞清楚了。

后面几个星期,我不仅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老师更是把写封底报道这种重大任务交给我。说你慢慢写写看,写得好写不好都没事,我会帮你修改的。第一次写的时候当然是力不从心,非常想写好但是知识面不够。而且整个流程也不清楚,到最后写得我累死但是出来的效果还是不行。我非常不好意思得交给老师,老师看过以后没有批评我,只是说这个重点已经抓的非常好了,就是你的新闻结构和欣慰措辞还有很大的不足,总体来说写得不错。当时我那个开心啊!没想到我这个没有什么文采的人也受到了表扬。

以后的每个周五我都会写封底报道,而且越写到后面我越驾轻就熟。收盘后看各个财经网站的收评,然后打电话给各大证券机构采访相关人士关于大盘走势的分析,还有对后世的预测和操作建议。老师也是一次比一次满意。

这次的社会实践经历让我收获了很多,不仅是新闻写作上的经验,还有如何与人沟通的能力上,而且还收获了几个很好的老师能为我以后的新闻写作提出建议。这个暑假的社会实践真的过的很有意义。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6

实习地点:**报社

实习时间:xx年7月4日——xx年8月28日

实习内容:本人于xx年暑假在**报新闻部热线组,跟随记者**实习。所发稿件多为消息,刊登于《**》《**》《**》等版面。

实习报告:

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在报社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采编大厅里坐着的有领导,有记者,有编辑,有见习记者,还有同我一样的实习生。来报社的第一天就一个感觉:实习生比记者多。几乎每个记者都带有实习生,有的记者甚至带了两三个之多,所以首先要取得的就是老师的信任。这些记者本没有带实习生的义务,我们这些半吊子水平的实习生也确实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所以让他们相信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学习的,我们能给报社帮上一些忙是很重要的。时间久了,我们和记者的关系都是亦师亦友的。大家都喜欢勤快的人,有些琐碎的小事是每个实习生都必须经历的。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记者们留下好映像,他们才会逐渐信任你,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你。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同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实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习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记者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记者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记者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记者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带我的赵老师经常对我说,最大限度地让记者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记者,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有一次采访需要了解当事人居委会方面的情况,赵老师让我单独电话采访,可是我问来问去问了一堆空话,没用,而且还让居委会的人觉得很委屈,因为当时听信居民的一面之词,潜意识里认为居委会什么工作都没做,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语气让居委会的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实上居委会做了很多,这次采访很不愉快,后来赵老师重新打了个电话,先把我这个烂摊子收拾了,之后问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次失败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记者的身份很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记者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记者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此外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记者最基本的素质,它是记者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记者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儿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记者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记者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编辑手中时,编辑都要再一次审查。

至于新闻稿的写作,赵老师一再提醒我要有现场感,受众是通过记者的眼睛去感知新闻现场的,让受众感到记者在现场,才能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许是由于热线部大部分的稿件都发在《**》《**》和《**》等板块,我们的采访尤其注意时效性和时间性,赵老师到达新闻现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表,记下记者到现场的时间。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个“w”,当初上课的时候背得那叫一个滚瓜烂熟,平时也要求自己时刻记着,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却犯过这种乌龙错误,比如好不容易采访结束,忘记问当事人的姓名,比如兴冲冲从事发现场赶回来然后发现忘记记下事发地点在哪里,比如终于写完了一篇稿子忘记了向相关单位核实……犯了不少错误,受了不少打击,心情难免低落,不过我相信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这些打击便是活生生的教材,我还没有参加工作,有了这些经历,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有时候一些不怎么难的采访,老师会让我自己去,每次出去她都会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这几乎是她每天必对我说的话。这可不是一句客道话。有时候为了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采用“暗访”的手段。7月8日我们刊登了一篇报道——《青蛙还在卖 市场管理办说“没权管”》,因为当时采访的时候,我们冒充要买青蛙的,赵老师用自己都手机给卖青蛙的打了个订购电话,稿子发出来后,那一整天,青蛙贩子就一直电话骚扰赵老师,让人不胜其烦。后来,在报社坐着的时候,偶尔会接到一些询问某某记者手机号的电话,刚开始我不怎么在意,就去帮他问该记者的电话,但记者老师们提醒我们对于这类电话要警惕,采编大厅的电话大部分都曾公布到报纸上,很多被负面报道过的人和单位可能想通过报社电话询问记者手机,这中间有什么企图就难说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当不辜负报社记者老师几十天来对我的帮助,做一个合格的记者,让自己成为群众看社会的眼睛,不愧于“铁肩担道义”这几个字的重量。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7

今年我读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说是难忘,因为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报社实习工作了两个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好了,我非常兴奋能够有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报社,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梦,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努力,我就会一直不断地进步,今年暑假我就是在不断的进步中走过!

通过学校宣传部老师以及大通社的几位学生干部的努力争取,我总算得到实习机会了。在知道结果的那一刻我异常激动,然后认真规划了一下自己的暑假,这样,自己距离曾经的梦就会近很多的。这次实习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得到了报社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为人处事和新闻观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另外,通过实习我们对和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幼稚的感觉什么是什么,学会了怎样实事求,尊重事件的本来面目,与自己的新闻梦想更近了。

能到《平原晚报》实习,自己真的不敢奢望,之前去过《洛阳晚报》,那里的威严让我有种自卑的心理,毕竟《平原晚报》也是一家市级报社,无论要求还是纪律都应该是非常高的,而我只是一名大二的主修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生,并没有与之相当的能力。所以,事先我们几个就认真做好准备,从与老师交谈的态度到提要求的措辞都是经过我们四个人的反复推敲才最终实施的。也许是年轻吧,我们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想早早地进入社会,多随外出,体验一下学校以外的新闻传播情况,为以后的求职应聘准备条件。

因为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我和陈静分到《平原晚报》总部,跟一个老师学习稿件,偶尔和出去做一些采访。王腾和晴川则跟晚报一性格豪爽的楼市跑楼市。刚来的几天,我们每天早上8点之前都会到报社,打扫卫生,整理老师的文件。旁边的老师看到我们汗如雨下的样子,都夸师大的学生有素质,积极主动,我们几个总会是笑脸应答,因为我们是背负着师大和宣传部以及大通社的荣誉去实习的,我们必须展现师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可实习将近半个月了,也没什么采访人物,我们几个都非常着急,情绪也开始有懈怠。偶尔写点消极的感慨,把宝贵的时间都忘记了。其实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时间和机会学好方正飞腾这个软件的,只是我们都太不切实际了。

真的也许是还年轻的缘故吧,我们缺少社会阅历,们出去采访很少带我们,有些任务我们也不方便跟去。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报社度过的,看报纸,写评论,偶尔也写一些感慨,然后时间就这样慢慢地走完了。不过看到们在听到有突发事件后立刻赶赴事发现场的魄力时,我还是由衷地敬佩和羡慕,也许将来从事这个行业了,我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的。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新闻在我的意识里越来越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了。随着对其渐入了解,就像一个点和一个圈的关系,当还是点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新闻有多难,需要把握多少度。当点渐渐扩大,成为一个周长继续扩大的圆时,我才体会到新闻也有其更深层的类似于艺术表现的市侩和绝妙。新闻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源于党和人民。新闻的几个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及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真实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反复在思考辨证这个问题。但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新闻的广泛传播的。以前总是认为,新闻,是什么就是什么,要绝对坚持其真实性。

可是实习的这一个月,当所谓的理论和时间相撞时,理论只是一片空白,并且显得比较肤浅。现在的新闻传播同样考虑社会效应和大众的接受限度,如果一味追求真实,只会把新闻送进死胡同。怎样很艺术的变相表达才可能达到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让新闻起到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有一次单独去辉县的向阳幸福院,碰到新乡好多媒体的,参与完那个活动之后,我感慨颇多,做新闻的困惑和疑问也逐渐增加。回来后我一直在探究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这两个问题,现在社会,什么事情都讲究策划,新闻也不例外。前者是为顺利正常有步骤地进行新闻传播而采取的一种理性的新闻规划,后者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用不恰当的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扭曲和摆布。联想现在的新闻,好多都已经是摆布出来的,有的甚至是虚假的,每年查处的虚假新闻也不在少数,大多都是很雷人的。这样的新闻传播环境无可否认地造就了一批丧失社会良知和责任心的新闻工,他们会拿封口费,会写虚假广告,会看关系发新闻,会“不辞辛劳”搭上地区腕儿级人物然后伺机找“岔儿”领费,会“独当一面”给人办事包人满意……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见闻,但是当它们一天天多起来的时候,我想到中国新闻事业的悲哀,想到作为一个会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里逐渐丧失原本的理念和意志,想到像成舍我、王韬以及其他优秀的新闻工还在的话,他们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和老师出去采访的几次经历,让我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说办到就能办到的,采访前要做充分的准备,采访中要引导导被采访者,不能随采访者自己的意愿,还要注意提到与采访对象相关的人,搜集多方素材,这样在写稿的时候就可以水到渠成。以前在学校的采访,都是事先策划好的,有老师和同学一起,大家集思广益。而现在,大部分时候老师会把任务完全交给你,而你就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而这个过程不能仅仅说得到锻炼就可以一笔带过的,像专业课上学到的采访方法和技巧以及原则性的问题,都是必须掌握好的,这样在学以致用的情况下又提高了自身的新闻业务水平。

第一次实习,得到很多实用的东西。也明白新闻真实的难度,所以以后不会再钻这个牛角尖了。不过作为一个新闻人,必要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还是必须坚持的,这是一个新闻人称其为人的最起码素质和底线。还好实习期间遇到的都是一些社会小问题,有的纠纷也不伤大局,总体上社会主义的新闻还是比较安定的,大的事件我们接触不到,这些小的事件就正好让我们练笔了。需要大力宣传的,我们要学会把原本只有一度的意义提升到三度,没有那么好,也要看情况,巧妙地夸大。而一些批评揭露的新闻,可就没这么轻松了,有时候费了好大劲,好不容易完成的采访和披露,对方找一下报社上层领导,一个小小几天的辛苦就白费了。现实就是这样无奈,所以一些圆滑的就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没有得罪人的时候,干吗总跟自己过不去呢。于是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的道路是很艰难的。坚持两年,执着地选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因为喜欢,所以热衷。正是这样,我才会有的动力好好规划自己的新闻路,从点滴积累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难与不难也是视努力而定的。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仍会坚持,为圆自己的梦而努力。

新闻难做,这是很正常的,不过我担心的是自己想做这份难做的工作连机会都没有,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多难啊。好的单位几乎不要人,差的单位大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去,高不成,低不就的,导致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难。我不想这样,在毕业后就失业,我会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自己能力,在我毕业的时候可以直接找到工作单位,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的!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8

本次社会实践,是我进入大学以来的第一次社会实践。从专业角度和个人兴趣出发,考虑到就近原则,我选择了杭报集团旗下的富阳日报社进行自己的社会实践。实践从20xx年7月13日开始,8月2日结束,为期21天。

选择报社,首先是考虑到我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就业方向等,更加倾向于平面媒体。其次也是从目前的专业学习角度来考虑,多接触媒体、了解真实的记者生活,更有利于明确我在本科期间的学习方向,制定各类目标和计划。

进入报社之后,我分别实习于富阳日报社的'民生新闻部和时政新闻部,跟随据有丰富记者经验的徐丽亚老师和董建飞老师学习,作为实习生参与采访的各类稿件也有幸见诸实习期间的《xx日报》。

在民生新闻部学习时,我多次跟随徐老师参与了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的采访任务,采访的内容分别为暑期热射病的防治,关于产妇生产“巨大儿”的危害等。

在人民医院采访的过程中,我不仅见证了一名10斤8两的“巨大儿”诞生后家庭的喜悦,也感受到了医生们的忧虑与帮助产妇成功生产后的释然。在采访医生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一些较为专业的医学知识,也被老师要求速记,提升了自己在采访实干中的操作能力。采访结束后的整理与撰写初稿工作,也让我对报社记者这一职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我也学习到了撰写民生新闻的要求——贴近民众生活,明确知道民众需要的是什么,以及记者必须将生涩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用亲切而易接受的方式纠正读者在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观念。

在第二次去往人民医院采访关于热射病人的情况时,老师告诉我这次的案例是一件小事,病人并无大碍,也许从“轰动效应”上来说,并没有很大的新闻价值。但是碰上即将进入酷暑的天气,热射病一定是读者生活中需要关注的健康隐患,急需对读者进行提醒,如果做成一个“健康热点”的形式,一定会成为一篇比较成功而实用的报道。

这些在实际采访中老师言传身教给我的采访技能、挖掘新闻价值的突破口,都对我日后的学习与努力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在民生新闻部实习时,我还碰到过一次突发事件。位于杭州市富阳区中心的一幢三层老房屋突然发生坍塌,立即被救出的有三人,是否还有人员伤亡还未知,各路记者纷纷前往报道。犹记得那天早晨,老师和我照常在办公室整理汇报昨天的稿件,突然接到紧急的爆料电话,就马不停蹄地赶往了现场。当时的天气炎热,是39摄氏度的高温酷暑。各类媒体的记者们就在这样天气中守在现场,密切关注救援动态,在微信公共平台实时推送各类信息。《富阳日报》当然也派出了两路记者,一路负责实时撰稿推送救援实况,一路负责跟随伤员、采访救援负责人及相关单位等。我跟着老师来到了富阳区的住建局,了解了坍塌房屋的信息以及住建局的后续措施,所幸没有暴晒太久。但是另一路负责实时推送新闻的记者们却一直守候在事故现场,并且有几位熬了夜,跟踪救援后续情况。

这是我第一次直面突发事件,也是第一次亲身经历记者们口中的“抢突发”是什么概念。在这次突发事件中,每一个记者都是打起了20分的精神,在紧急的情况下、炎热的环境下,既要兼顾到新闻推送速度,又要注重稿件质量。在树荫底下抱着电脑一边写新闻稿,一边打电话了解各路信息的记者排成一排。老师和我说,这种情况在突发面前早已见怪不怪,熬通宵等后续也是必须要做好的事。

实习之前,我对于记者这份工作总是有着莫名的向往与敬爱,觉得记者是见证者、记录者、传播者,不管在什么社会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实习之后,我才深刻而明确地认识到这份光鲜的工作背后的辛酸与劳累。面对采访对象的冷漠排斥,他们好言好语相对,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一边挖掘新闻,一边顾忌着对方的隐私与禁忌。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他们没有余地再去考虑环境的好与坏,只有面对事件与事实的勇往直前。饮食不规律、睡眠缺乏对于他们或许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后来,因为老师的休假,我被交换到了时政新闻部。在来到时政新闻部后,我接触地更多的是各类与政府机关相关的政治性新闻,也跟着新的老师学习了一些时政新闻的写作。

印象最深的是对杭州首个“B2B”贸易港口试水的采访。众所周知,杭州是个电子商务十分发达的城市,借着“阿里巴巴”和“网易”等公司总部的建成对杭州电子商务的推动作用,杭州市富阳区也率先建成了首个直接面对美国、欧洲、澳洲等地的贸易港口。我去采访该条新闻时,也见到了新华社的记者们,旁听到了他们的采访。新华社的一名女记者在烈日下没有打伞,拿着录音笔,直接采访了杭州市海关局的相关领导。她问的问题逻辑清晰、有条有理,说话语速虽然偏快却清晰,能够给受访者一种十分专业的感觉。并且,她在采访过程中始终注视着受访者的眼睛,也会给人信赖和真诚之感。

回报社整理、写稿的过程中,老师让我帮忙搜集解释“B2B”含义的资料。没有经验的我直接拼接了一些百度搜索到的资料给他。结果老师比较严肃地批评了我,问我这些生涩的文字出现在头版头条时我是否愿意细看,又或者细看了之后能不能帮助我理解“B2B”的含义。我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明白了报纸是面向全社会发行的公共刊物,需要做的不是故弄玄虚,还是将各类事件与知识尽可能用通俗易懂却不失内涵的方式普及给社会读者。在整理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改动之后,我再次给老师送上了自己编写的“名词解释”,总算获得了采纳与认可。

另外,我还跟随老师采访过一些慰问退休老干部、视察污水治理情况的新闻,也参与过政治会议,对于严肃的时政新闻也有了一定的改观与更加深入的认识。

让我比较高兴的事,我写的一篇关于“控烟”的小稿件,完整地出现在了《xx日报》上,也算没有辜负自己20多天的努力,以及也要感谢老师对我的教导与鼓励。

报社实习,让我第一次走出了象牙塔,走出了自己理想当中的幻想王国,直面现实与这份工作。也许我以后不一定会从业于媒体,但是从实习过程中学习到的求实精神、讲究效率的态度,会对我今后不管选择什么行业,都产生很好的影响。

记者们的生活不是一般上班族那样朝九晚五,却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你每天都能面对不一样的人与事,也在接触这个社会中发生的。我敬佩这些站在新闻最前端的人们,也渴望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之后,成为他们之中并不逊色的一员。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9

实习地点:

**报社

实习时间:

20xx年7月4日20xx年8月28日

实习内容:

本人于20xx年暑假在**报新闻部热线组,跟随**实习。所发稿件多为消息,刊登于《**》《**》《**》等版面。

实习报告

作为一个新闻系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在报社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采编大厅里坐着的有领导,有,有,有见习,还有同我一样的实习生。来报社的第一天就一个感觉:实习生比多。几乎每个都带有实习生,有的甚至带了两三个之多,所以首先要取得的就是老师的信任。这些本没有带实习生的义务,我们这些半吊子水平的实习生也确实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所以让他们相信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学习的,我们能给报社帮上一些忙是很重要的。时间久了,我们和的关系都是亦师亦友的。大家都喜欢勤快的人,有些琐碎的小事是每个实习生都必须经历的。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们留下好映像,他们才会逐渐信任你,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你。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同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实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习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还要懂得创造访问的条件。通常到了新闻现场,我们首先要找到掌握总体情况的人,其次找一些一般参与者、知情者,然后是事件的外围人物,即旁观者和听说过的人。这三种人缺少任何一种就会让受众觉得报道不完整,缺少说服力。另外还要选择好访问的时机和场合,在一次工地失事的负面事件采访中,一些工人面对的时候守口如瓶,但私下里却单独电话联系反映情况,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知道是自己向透漏情况,害怕工地负责人报复。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服也要注意采访的场合。记得有一次采访的对象是珠宝商,到了现场以后,才发现他们都是西装革履,只有我一个人还是T恤衫牛仔裤,感觉特别尴尬。

带我的赵老师经常对我说,最大限度地让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有一次采访需要了解当事人居委会方面的情况,赵老师让我单独电话采访,可是我问来问去问了一堆空话,没用,而且还让居委会的人觉得很委屈,因为当时听信居民的一面之词,潜意识里认为居委会什么工作都没做,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语气让居委会的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实上居委会做了很多,这次采访很不愉快,后来赵老师重新打了个电话,先把我这个烂摊子收拾了,之后问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次失败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的身份很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此外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最基本的素质,它是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儿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手中时,都要再一次审查。

至于新闻稿的写作,赵老师一再提醒我要有现场感,受众是通过的眼睛去感知新闻现场的,让受众感到在现场,才能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许是由于热线部大部分的稿件都发在《**》《**》和《**》等板块,我们的采访尤其注意时效性和时间性,赵老师到达新闻现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表,记下到现场的时间。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个“W”,当初上课的时候背得那叫一个滚瓜烂熟,平时也要求自己时刻记着,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却犯过这种乌龙错误,比如好不容易采访结束,忘记问当事人的姓名,比如兴冲冲从事发现场赶回来然后发现忘记记下事发地点在哪里,比如终于写完了一篇稿子忘记了向相关单位核实……犯了不少错误,受了不少打击,心情难免低落,不过我相信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这些打击便是活生生的教材,我还没有参加工作,有了这些经历,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还锻炼了我的韧性,让我懂得一个新闻要随时保持良好心态,随时调解心情。不是每次采访都能很顺利的,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新闻,除了要想方设法套出话来外,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关于套话,我的体会是“脸皮厚则无敌”,如果采访对象说“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或干脆就不开口,如果不想放弃,就不要接他的话,大可从其他方面去问,契而不舍,是为无敌。此外,即便真的被拒绝地一干二净也不必难受,如果被拒绝一次受伤一次,相信大部分也活不到现在。

有时候一些不怎么难的采访,老师会让我自己去,每次出去她都会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这几乎是她每天必对我说的话。这可不是一句客道话。有时候为了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采用“暗访”的手段。7月8日我们刊登了一篇报道《青蛙还在卖市场管理办说“没权管”》,因为当时采访的时候,我们冒充要买青蛙的,赵老师用自己都手机给卖青蛙的打了个订购电话,稿子发出来后,那一整天,青蛙贩子就一直电话骚扰赵老师,让人不胜其烦。后来,在报社坐着的时候,偶尔会接到一些询问某某手机号的电话,刚开始我不怎么在意,就去帮他问该的电话,但老师们提醒我们对于这类电话要警惕,采编大厅的电话大部分都曾公布到报纸上,很多被负面报道过的人和单位可能想通过报社电话询问手机,这中间有什么企图就难说了。

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当不辜负报社老师几十天来对我的帮助,做一个合格的,让自己成为群众看社会的眼睛,不愧于“铁肩担道义”这几个字的重量。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0

7月13日至8月14日,我有幸在《今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说实话,当初在家里看报纸时,对《今日××报》总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认为他们的报纸做的很枯燥,可读性不强,只是简单的例行报道,并带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新闻不多,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7月13日,我来到《今日××》报社,到达时已9点多了,招待我们的是办公室的郑主任,她耐心地向我们介绍了报社的主要活动安排,又带我们认识报社总编、副总编和其他的记者。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天已没有什么采访活动了,她就安排我们在阅览室熟学悉习报网纸。

第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

由于报纸的专业性,我们可采访和参加的活动比较少,很多的时候都是针对的人和物,我们大多不懂,只好“袖手旁观”,对于社会新闻,一般只有周末版块才用。这样一来,我们就只好在阅览室呆着。时间久了便觉无聊,指导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让我自己出去采写新闻,找新闻点。于是我便多了一些事情可做,同时可以提高新闻敏感性和职业道德。

7月22日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来临。早上7点,我和记者老师坐着报社汽车前往县里唯一能目睹日全食的中余乡。在途中用了1个多小时,由于都是山路,到达目的地时我已经头昏目眩,但是此次已经日亏。为了新闻报道,我立刻拿去滤光镜记录日全食的各个时间点,而老师用相机拍下日全食的全过程。整个日全食虽然只有6分1秒,但是这是我作为记者出远门所采得第一篇新闻。

7月29日××县(政协七届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我见到了很多县领导,也让我见识到记者职责的重大。会议有县领导、政协领导、各部门领导,对于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要分轻重,对领导的介绍应根据领导官阶大小来分先后,次序搞错就会给你带来麻烦。

在与指导老师相处的日子里,我渐渐认识到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是不容易的。记得有一次申通快递公司召开稳定工作会议,会议在下午2:15开始,指导老师要求我必须在2:00之前到达会场,会议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暑天的沉闷与燥热使人由内到外都极其难受,但记者们丝毫没有中途退出的意思。散会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都没有带伞,也许是时间观念的“驱使”,记者老师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雨林,我却躲在后边不走,等回到报社时,发现记者们已穿着湿透的衣服开始工作了。当我将这一次的新闻稿慎重地交给指导老师时,他一脸严肃地说:“开会时不是明确强调这次会议的内容不准让媒体报道吗?”我们为自己的不认真顿感惭愧。事后我才体会到:记者们在享着“无冕之王”的称誉背后还经历着多少辛酸,担负着多少社会责任。

报社里有一位姓陈的前辈,七十多岁了,对报纸却还颇有研究,他时常对我传授新闻写作的经验,他说:“新闻归根到底还是文字活,一切奔波最终都要体现在字面上才算数。”他列举了一些因用词不当而闹出的笑话和差错的新闻案例,告诉我用词造句的重要性,并说:“现在的大学生啊,语言文字普遍不如以前好了,所以你们要多学多记,多理解,学一学文言文也是必要的。”在走访陈前辈的办公室时,我发现陈老的办公桌上有好几本中文词典,陈旧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名人名言,成语解释和有问题的新闻例篇,对应的分析评论等。我由衷地感到博学的重要性。我想:“活到老,学到老”应该作为这次暑期实践的结束语。

报社也不是一直都忙于工作,有时记者们也会带我们去七楼打球,这给我们的实践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忙碌而有趣的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记者道别之后,我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我是学文的,更是学新闻专业的,有幸在《今日××》报社学习。如今,回首实践的一个月,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为我做好新闻部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干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一个月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此时拿起一份《今日××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今日××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1

从20xx年的2月18号到3月20号我在西安商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时间虽短,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不少阅历。所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社会实践过程中,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挫折的事情,但我都坚持了下来,认真完成了大学期间重要的一次课外作业,以下是我的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选择《西安商报》作为社会实践单位缘于一位认识的中文班的同学的推荐,《西安商报》是有西安日报社主办的一份经济生活类报纸,创刊于20xx年。后来的经历证明我选择商报社会实践是正确的选择,商报的老师对我和我们一起社会实践的同学都很关心,及时给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每一个社会实践生都由两位老师带,这足以说明商报周到的考虑,尽量是我们在短时间内不至于浪费宝贵的时间,每天都有事可做。商报的记者不多,所以每个人的任务就比较大,每天都很辛苦,带我的是商报的李老师和詹老师,李老师在报社工作了将近十年,是一位资深的记者了,詹老师则是刚进入报社的年轻记者,但我感觉到了他们都是那么的敬业,那么的热爱这份工作,对于我这个社会实践生也是当做朋友一般,经常跟我沟通交流,指导我的稿件,教我采访的技巧,我从内心感谢他们。

在报社待的一段时间,让我有了很多收获。刚去报社的几天,老师并没有给我安排任务,而是让我看报纸,除了本报社的报纸外,还要求我多看几家比较有名的如《大河报》《成都商报》《华商报》等他们的报纸,我在学校就是比较喜欢看报纸的,但是在学习之余把看报纸当做一种放松的方式,而现在让我整天坐在哪里看报纸,当时真的是很无聊,老师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告诉我说让我看报纸不光是让我看新闻的内容,关键是让我了解记者采写新闻的角度,报到的方式和对新闻事件的把握,这是当记者的第一关。我社会实践中我认识到好的新闻稿要遵循新闻的事实性,客观性,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换位思考。社会实践的第三天李老师把我和另外一个社会实践生叫到他面前,在网上随手找了一篇报道让我俩看,我们睁大眼睛看,是关于学校的一篇研究报道,看完了新闻我俩面面相觑却不懂有什么看头。李老师就说你们要尽力利用周围身边的所有资源获取新闻,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像现在从你们的学校出发,从自己的最方便的出发。看这新闻你们觉得有什么可以做?我们依然沉默。“你们首先必须遵循新闻的事实和客观性,然后想想我们这份报纸是什么人群看得多,你们自己还想从这消息事件知道什么,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想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这样一个换位思考。”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从这消息找出还可以报道的东西,然后联系新闻当事人,开始着手社会实践的第一篇新闻。

还有就是要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有一次我们要采访一位高校的教授,可是联系不上,我们的采访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詹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电话,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发生作用。再说你们是学生,本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捷,发散人力去干吧,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后来经过同学的同学真的就联系上了教授。其实当记者真的需要很大的交际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尽快尽量准确的办好事情。就像一篇报道,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对象,根据“六人认识论”人传人,以一传十,十传百,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对象。而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甚至可以使你的采访得心应手。我们就尝试过,因为是记者的身份而遭受采访拒绝,而老记者通过某个有点“权力”的朋友帮忙,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进行采访获得了需要的新闻信息。当然人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记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记得有一次我单独去采访,我报了老师的名字,没有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老师后来批评了我,他要求我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可见对记者而言,交际范围很重要。

报社李老师一直要求我要学会扩展思维,目光要独特。他经常让我关注财经类的新闻信息,他说,现在很多报社都主打社会新闻,所以社会新闻很多,我们多关注社会新闻以外的东西,没准就能另辟蹊径,写出优秀的稿子来。事实也是这样,不光目光要独特,还要会发散思维,由点及面,同一篇新闻不同的人阅读就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有一次詹老师拿起我身边的报纸,没看多久就叫我到他跟前,说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写。他说上面的报道还有很不全面的地方,我们可以补充这些消息作为新闻,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关注。这是关于房价的一篇新闻,我看完了就把报纸扔到一边了,而记者却看到了可以写的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就是经验,对于自己目光狭隘我真的无话可说,问了老师很笨的问题:“怎么发现新闻?”老师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就要做别人所没有的,学会扩展思维,从点延伸,新闻就在身边。

”好一个处处留心,做别人所没有,因为老师的仔细观察,我是写了两篇跟踪报道,如果不是主任“慧眼识珠”恐怕这消息就会随着报纸一起沉默,成了没有的东西。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不只是经久“沙场”的老记者才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动脑,有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看这新闻就要懂得从新闻找新闻,“查缺补漏”都可以派上用场。

社会实践期间我感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才发现记者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什么都得懂,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情况,而且要敢于提出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有一次去采访一起,李老师带着我和另外一个社会实践生,到了现场我都吓傻了,现场情况很惨,老师采访交警了解情况,我们躲在旁边不说话,后来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我说现场太惨了,都吓傻了,老师狠狠批评了我们,作为记者,连这点是都扛不住怎么行,不管现场怎样,你的采访都得照样进行下去,这是你的工作。那次真的给我上了一课。以后采访就比较主动点了,也能提出一些水平比较高的问题来。

在报社期间深刻体会了作为记者的艰辛,有的记者一天不停的在跑新闻,晚上工作到很晚加班加点为了第二天报纸能发出最有价值的消息。报社是一个很和睦的大家庭,大家互相之间没有隔阂,这里没有年龄的差距,部分职位的高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但这都是为了出精品稿件。我们这些社会实践生也是耳濡目染,平时有什么想法都及时跟记者提出来,好的点子都会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放开手独立去做。

在这一个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商报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报社里很多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比文科生甚至都要优秀。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只是报纸运做的小部分人员,报纸运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上,同时,报社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社会实践虽然很辛苦,但让我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为将来踏入职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会实践期间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坚持努力下都一一解决,由于学校离报社较远,每天就得6点起床,往报社那边赶,晚上有时候稿子较多就得加班,回到学校已经是深夜,好几次都遇到没有公交车回不到学校的事情,自己也曾想放弃,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而且老师也很照顾我们,知道我们路途远,所以尽量让我们每天都早点走,真的是无微不至。社会实践时间不长,但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将更加努力。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2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一:挣钱的辛苦

整天在公司辛辛苦苦上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同一样事物,真的好无聊啊!好辛苦啊!在那时,我才真真正正的明白,原来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真的很不容易!

二:人际关系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三:管理者的管理

在公司里边,有很多的管理员,他们就如我们学校里边的领导和班级里面的班干部。要想成为一名好的管理,就必须要有好的管理方法,就要以艺术性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好你的员工,你的下属,你班级里的同学们!要想让他们服从你的管理。那么你对每个员工或每个同学,要用到不同的管理方法,意思就是说:在管理时,要因人而异!

四:自强自立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招“难!”意思就是说:在家里的时候,有自已的父母照顾,关心,呵护!那肯定就是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了,但是,只要你去到外面工作的时候,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是靠自已一个人去解决,在这二个多月里,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现在,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都能够自已独立!

五:认识来源于实践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

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我明白中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中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

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3

搭乘“开往春天的地铁”与全国首创刷卡取报新模式——《东方卫报》创新发行模式分析

xx年-20xx学暑假期间,我参与了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东方卫报社关于刷卡取报的市场调研活动,以调研的方式在第一线感受刷卡取报这一新模式给传统报纸发行模式带来的冲击。其间,我还通过与报社发行部何长清主任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谈话和交流,较为深入的了解了《东方卫报》以地铁这一新型公共交通工具为载体的发行渠道。对于这两种创新发行模式,我谨以个人观点作出相关分析。

关键字:地铁报刷卡取报发行模式

背景材料:

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在集团党委带领下,集团员工发扬创新进取、务实敬业、诚信和谐的精神,聚精会神抓导向,一心一意谋发展。集团新闻宣传平稳有序,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内部改革取得突破,和谐建设出现新的面貌。

《东方卫报》是由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和南京地铁总公司联合打造的一份综合类新闻日报,以“轻松,时尚,有用”为办报宗旨。

《东方卫报》xx年5月15日正式创刊,运用自身独有的运作模式,仅用了40天时间,就将发行推至16万份,一时间引起中国传媒界巨大的震动;改版后的《东方卫报》集读者俱乐部、免费刷卡取报、地铁派送和公共场所赠阅于一身,通过与苏果、麦当劳等企业合作的一系列的活动策划打响了品牌知名度,提升了自我形象,截至目前,《东方卫报》发行总量已攀升至30万份,稳居南京地区都市日报发行前三强。《东方卫报》在国内首创数码刷卡取报系统,1200多台刷卡机已基本覆盖南京主城区,其独有的地铁内发行量突破10万份,创造出都市日报快速发展的奇迹。

主要发行渠道:

地铁派送:每天7:30-13:00在南京地铁沿线各站发行8-10万份;

南京主城区200栋精品写字楼固定订阅;

全市266个读报居民小区家庭订阅;

南京主城区1200个报亭刷卡点会员读者刷卡取报;

主城区1000个特约零售报摊零售;

大型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定点投递;

南京新街口、山西路、珠江路等闹市区分别有100个人工派送点;

市区主要加油站、苏果连锁超市、休闲娱乐场所赠阅。

搭乘“开往春天的地铁”:

xx年《东方卫报》改版后正式在南京地铁一号线进行免费派发,现派发量近10万份,被称为地铁发行的“霸主”。

地铁这种轨道交通方式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同样,地铁报对于中国报业来说也是个新生事物。作为一份刚刚完成改版、“重获新生”的都市日报,《东方卫报》的定位更加倾向于年轻、时尚和快节奏,因此,地铁就当仁不让的成为了《东方卫报》要占领的首要“高地”。

地铁中熙熙攘攘的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都市青年,他们年轻但不失稳重,前卫但不迷茫,他们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进取心。快节奏的工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他们不在流连于电视机前,如何更快、更准、更便捷的获取自己所需资讯曾经是他们头痛的问题。如今,一份以“轻松,时尚,有用”为宗旨,针对年轻、前卫的群体量身定做的报纸出现在了地铁。没有找零的麻烦,因为它是免费的;不必担心没有取报点,因为在地铁的各个出(入)口都有它的身影!对于读者来说,原来取报可以如此的便捷!

主动筛选阅读人群,对应目标客户的广告商捕捉到这一点后,自然不会熟视无睹,这也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报纸广告的吸纳问题。《东方卫报》读者群体因锁定在有稳定工作、固定收入、有消费能力的年轻时尚人群,使广告主实效千人成本降至最低点,其良好的广告投放效果也使得该报成为众多广告商的必选媒体。而从盈利模式上看,更在一定程度上为报纸持久性运作和可循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这就是用“重点培养”取代“普遍撒网”,从发行上做出差异化,与其他报纸广告发布“多而不专”带来的低效率宣传效果及其恶性循环形成鲜明的对比。

对于更深层次的地铁报问题的探索,我想引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李莹在7月“全国地铁媒体联盟高峰论坛”上的一段话:“地铁报发展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与广告主之间的关系,毕竟地铁报高度依赖广告主;三是与地铁公司之间的关系,因为地铁报需要保证其完全唯一的发行地位,否则很难保证较大的发行量,从而实现盈利。”

难道,《东方卫报》只能走单一的地铁发行线路吗?

全国首创刷卡取报新模式:

xx年4月《东方卫报》实施全国首创刷卡取报发行模式,截至目前,XX市已有1500家报摊成为《东方卫报》特约刷卡点,近10万名读者通过刷卡方式领取报纸。

仅仅两年的时间,通过刷卡取报方式,《东方卫报》已经从一张改版初期纯粹的“地铁报”发展为一份主流报纸,日刷卡量目前达到近10万份,报摊发行量居于南京前三名。也正是这种首创的刷卡方式,使得《东方卫报》地面的发行量达到了地铁发行量的2倍多。

首先,刷卡的方式顺应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年轻的一代不会让每天买报找零来一点点谋杀自己的时间,采用刷卡的方式更适合他们的口味,更加便捷。事实上,在我进行刷卡人数调查时,很多社区的老年人也喜欢上了这种便捷的取报方式,这省掉了他们出门为家人取报时准备零钱的麻烦。

其次,特约刷卡点定点发行方式可实现读者人群精确投放;让每位持卡者都成为《东方卫报》的尊贵会员,这也是持卡刷报的另一个亮点。成为会员就意味着读者不仅可以免费享受《东方卫报》带来的多种优惠服务,还可以到300家本报特约加盟商户享受最低消费折扣的超值优惠服务,以及报纸最近开展的报纸购物活动——东方乐购。可以说,会员制稳定了部分读者,正是越来越多的取报卡的办理和使用成就了《东方卫报》的地面发行量。正如上文所述,如今网购、团购风行,《东方卫报》依托会员制定期开展的报纸购物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反过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吸引了部分年轻读者群,保证了发行量。

地铁报&地面报:

以地铁报扩大市场份额,以地面报实现企业盈利。

《东方卫报》总编辑陈朝晖表示,地铁报的发展离不开地铁本身的发展,但地铁的发展又不是地铁报所能控制的。对大多数地铁报来说,单一线路运营只能带来有限的发行空间,如果只在这少量人群中做文章,报纸就做不大。因此,单一线路环境下的地铁报在创刊初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就是地面发行。正如陈朝晖所说,《东方卫报》凭借着创新的刷卡取报,辅助以出色的活动策划,如“爱心义卖”,精品办公楼定点订阅等多渠道发行手段,在南京这个报业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确保了发行量,分得了自己的那块“蛋糕”,成就了不俗的业绩。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4

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五日,我在洛阳石化总厂报社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学习。这次学习收获颇多,我不仅对报纸的编排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对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活动内容。

我跟随指导老师在报社进行了十二天的学习,参与了《洛阳石化报》八月一第四版“河阳大风车”、八月八日第四版“文苑”的校对、排版工作,以及《健康与生活》第二版插图的寻找及编辑工作。

二 收获

1 词语方面。在校对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自己平时用错的词。如,我常把“好象”这个词写为“好像”。由于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从没怀疑过“好像“个词的正确性。此外,我还学会了其他一些词的用法,如“翘楚”。原文中作者是这样使用这个词的:“沈园是苏州园林的翘楚”。“翘楚”这个词是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的,显见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滥觞”。此外,我还体会到了把握词语感情色彩的重要性。一位职工在《无法拒绝》中写到:“土地诱惑着我们植下了一个个绿色的生命”。这里把“诱惑”的感情色彩搞错了,让人觉得这种表达很别扭。

2 句子方面。小学生文章中的病句比较明显,多为缺少主语、词语搭配不当、介词使用错误等。职工文章中的病句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句类型:

(1)句子结构非常复杂。《无法拒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能听到依然开花的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一句太长太复杂,不利于读者理解她要表达的意思。最终改为:“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听到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2)使用非书面的语言。有位老同志写了一篇有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文章,文中常用俗语。但在批评只会在别人身上找问题的人时,他使用了一句极为粗俗的俗语,非常不妥。

(3)对古诗词理解不深,使用错误。一位职工的文中有这样一句:“古人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闲适飘逸、融入自然的浪漫生活情致,令我们望洋兴叹。”作者没有理解诗的原意,仅从这两句来猜测它的意思。古诗出自《离骚》,是屈原表达自己节操高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并不是说生活闲淡的。于是最终把句中的古诗改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一篇文章在写两个朋友分别时用了《陌上桑》中秦罗敷对使君说的话。

3 总体的表达上。小学生用的是简单的句子、词语,表达略显生硬,但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厂里职工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些文章还写得感人至深。通过这次实习,我真切体会到了不同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4 报纸的排版上。我学到了基本的排版规则,如:两篇文章的标题不能顶,不同文章的分栏横竖不能通;头条新闻的标题字体应是一版中最醒目的,字号应是一版中最大的;一版中,文章从主到次按照顺时针顺序排列;图片放在整版的中间更醒目……

5 软件的使用上。在编辑《健康与生活》第二版的图片时我学会了photo-shop的一些用法,可以对一些图片进行简单的编辑。

三 体会

1 我体会到了基础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句子结构的划分等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工作中也常用到古代文学的知识。

2 校对时应极为细心。如果不细心,就会漏过很明显的错字或病句。必须集中注意力,且要多看几遍,不停地纠正自己没有改正过来的错误。

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5

在这次社会实践期间,从一个从未接触过报纸媒体采访到渐渐熟悉采编业务,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难得的收获使我受益匪浅也必将有力支援自己以后的实践和工作。因此,我很感谢学院安排这次社会实践,感谢报社众多老师给我们的辛勤指导和热情帮助。现在,我把自己社会实践情况简单的总结一下。

一收获

从9月10日开始我和其他几名同学在学院安排下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社会实践。

在这近四个月的社会实践期间,前一周时间基本是在熟悉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熟悉了报社的采编系统和基本工作流程,通过指导操作,自己学会了如何在采编系统撰写稿件、如何上传新闻照片,并知道了稿件应该传给谁。对于新闻采编业务,大家都表现出了相当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积极性,并表示一定要积极参与新闻采访,努力完成社会实践任务。

作为一名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经常和文字打交道,但对于新闻体裁文章的操作还是第一次,怎么写、如何写、新闻眼在哪,这些都是以前不曾遇到的情况。对于新闻这个熟悉的陌生事务,我还是认真看每一份报纸,看那些记者是如何寻找新闻线索,是如何把普通的事情写出故事来。面对蚂蚁般的新闻作品,分析新闻写作的套路,自己也渐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新闻稿件的写法,直到该到哪里去寻找新闻。

在以下的日子里我就和同学一起到大街小巷或者社区公园里寻找新闻线索,从具体现场找一些事情来写。第一周基本在熟悉环境,第二周之后大家就开始独立策划采访。

在学院指导老师的耐心辅导下,每周大家都会进行一次总结,谈谈自己在工作中的收获体会。因为某些因素的限制,刚开始的时候自己在采访方面做得很不顺畅。通过总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指导老师也积极和报社方面沟通,争取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和条件。这样我们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有了方向,有了动力,有了做下去的信心。由于缺乏报社记者的指导,自己在实际采访中有时候找不准新闻点,只是盲目地溜大街,对于策划也缺乏正确的认识,无法做到有触而发,往往落实不到实处。这些都在指导老师的疏导下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也遭到了别人的质疑和踢皮球,说你们采访是不是要钱的,还说你们到哪个部门该他们负责,总是困难不少,但收获也颇多。自己切实在实际采访中受到了真实的体验,通过和采访对象的接触,通过社会实践操作,对新闻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记者职业的定位又了

更明确的理解。同时,自己在采访中也真正体验了作为都市报在地方生存的艰难,感到了记者间的竞争与压力,以及编辑记者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报社没有具体给每个人安排指导老师,但有些记者还是主要在采访时带上我们,甚至有在社会实践的记者也积极带着我们去采访。

由于自己平时在学校只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对新闻专业也不甚了解,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所以等到自己承担记者的角色时,很多东西都不很熟悉,对社会知识的了解也很欠缺。但是有学院指导老师耐心的指导和提示,有些报社领导和记者的支持,不断告诉自己在采访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社会实践中,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老师和领导的信任与认可,应该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和鼓励。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应该积极去做,努力去做,力求做得更好,做得更深刻。

二、成果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一共完成了四期报纸制作

三、体会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在理论课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既包括理论在实践方面的运用,又包括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通过四个月的社会实践,通过到大街小巷和市民接触,通过牧区四天两千里的追踪采访,总计还是有一些较为深刻的体会。

第一,第一次要把事情做好,对待工作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应当作一种艺术来做。做就要争取做到体现自己程度的最好。在都市报的社会实践中,对新闻稿件的质量要求并不是很高,也没有硬性的要求和规定,但自己还是认真对待自己写的每一件稿件,争取做到消灭错别字,努力把标题想得尽可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做到有题目有内容。并不是想报社有些记者那样,只是简单地把采写稿件作为谋生的收到,为了保证基本工资,随意采写些没有任何新闻价值的东西,对稿件的质量缺乏严格的自律自求,要严于律己,通过踏实的工作,尽可能做好每一件事,同时积极向别人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

第二,当记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准备随时在路上。通过和记者下牧区采访牧民和运输公司冲突事件,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做记者的辛苦和劳累。以前都是看别人看着摄像机、拿着采访本奔波与各种场合,和各色人等接触,有时候也看到作为一名记者出入各种场合的风光。但轮到自己亲自作为一名记者,亲自下到基础采访时,才发现记者的风光决不是轻易赢取的,记者的辛苦也不像画面上描述的那样。三天的扎鲁特旗牧区之行行程近一千公里,和政府官员、公司老板、乡下牧民、诗人作家都有过正面的接触,知道了采访一件事的不易,常常遭到各种采访对象的各

种理由的推托或质疑,给你“踢皮球“。这也让自己真实体会到新闻工作在社会上所承担的责任和所遭受到的非议。同时,由于这一职业的特殊性,需要记者必须腿勤,嘴勤,笔勤,往往一个新闻要跑上大半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然后组织稿件

记者并不是每天都在报社,朝九晚五的按班照点的工作,随时都要准备到现场去,到基层去,而不是呆在办公室看报喝水。作为社会实践生虽然没有必要加班加点,但看到那些记者每天都忙里忙外,甚至连周末都没有,在还是体会到作为记者,不是在采访的现场,就是在去采访的路上。

第三,做记者要有严肃的职业道德。记者首先是一项工作,工作代表自己的一份责任。而作为记者,至少应该把这项工作做完,最好把它做好。要有严肃的职业道德,把记者工作当作自己生命当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来对待。要对得起自己手中的笔,要对得起群众期盼的目光,要对得起老板付给自己的那份工作。当然不能为了那份工资而忘了职业操守忘了职业道德。作一个普通的记者如此,作一名好记者更是如此。在社会实践中也遇到一些据说实力较强的记者从别的报纸上一字不改地抄袭别人的报道,或者把别人的稿子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

第四,作记者要敢于和群众打成一片,要体会民众的心声。社会实践期间,时常遇到有群众到记者部找记者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比如找失去联系的孙子,比如帮买药的老人向药店询问情况。有些记者对这些事情都表现很高的热情,尽力帮他们解决问题。简单而言,就是作为记者的一种职业道德,是记者体验民生最生动的体现。很多群众自己无法办的事或者不知道怎么办的事,通过记者的帮助,就能比较快捷比较及时的解决。这也切实体现的报社三贴近原则。当然为老百姓说话就会得罪很多当权者和地方恶势力,甚至会遭到他们的打击报复。但是,作为一名记者,凭自己的职业良心,占到民众这边,不仅要让一小部分人满意,更得让大部分人满意。

第五,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在社会实践中,应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学生,自己什么都不熟悉,都要积极向其他记者学习,虽然他们或者没有上过大学,或者没有较为专业的理论知识。但作为出入茅庐的社会实践生,他们的敬业,他们的工作热情,他们的积极作为,都值得自己去学习。用业余的知识去做专业的事,这也是一种很伟大的精神。对于一个自己陌生的环境,一边自己要主动去靠自己的力量去熟悉,另一边也要通过熟知的人去了解。他们都给自己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作为社会实践生,在做新闻时,一定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式

的工作人员,像他们那样尊师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端正自己的态度,争取多写新闻、多发新闻、写好新闻,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

第六,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知识更加系统广泛。作为记者需要广泛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自己的知识应该有更大的接触面,需要对相关方面知识的全面了解直至熟悉。光有专业的新闻知识和写作技巧是远远不能解决好工作遇到的众多问题,遇到的深刻的东西是自己就现出了知识的空白。在本科阶段的教育还基本属于通识教育阶段,知识比较杂比较散,缺乏一个系统,因此需要强化训练,使之形成一个系统,乃至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就需要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多读,多想,多学,为将来投身做更职业的事情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问题

自己在社会实践中收获颇多、收益匪浅,但也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

(1)缺乏主动。记者这个职业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勤快是第一要素。但我个人在社会实践中缺乏主动,比如报社没有安排指导记者,自己就干做着等着安排,而不去主动找记者联系或者自己亲自去熟悉情况。这种缺乏主动性的滞后思想让自己浪费了一段宝贵的社会实践时间。所幸的是,在紧接着的几天后,自己和同学就主动找记者要求一起去采访,主动去找新闻线索,去发掘新闻体裁,去主动联系采访单位。

(2)缺乏理论修养。由于本身不是新闻专业学生,对新闻业务采访还是一种主观上的热情,只有热度没有深度,不知道该去做些什么,做什么事情能够把新闻价值体现出来。这就需要以后加强理论学习,对新闻知识要有进一步的认识,要多学习,多读些相关书籍,补充自己理论知识的缺乏。

(3)缺乏一定的新闻敏感。这需要慢慢培养,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提高。

五、建议

对于自己的收获和不缺点,自己也给自己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在新闻写作方面,第一,新闻一定要真实,要有价值。因为有些记者会因为这种原因而不去求真求实,只是简单把别人说的话记录下来。第二,要深入群众,关注民生,替老百姓说话,做大众的喉舌,作为都市报记者尤为如此,这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新闻。同时,也是一个记者的职业道德所在,也是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体现。第四,对自己要有新的突破,要敢于去创新。

总之,我在这次毕业社会实践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使自己在新闻业务上得到的一定的熟知和锻炼,自己在社会实践工作也渐渐成熟,认识了很多纯朴的朋友。同时我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些都会在以后

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使自己更适应新闻工作的需要,更有利于进行深层次的新闻采编工作,努力在以后的新闻工作中表现出真正的记者的素质和魄力。

第四篇:暑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地点:徐州都市晨报报社

实践时间:2010年7月12日2010年7月25日

实践内容:本人于2010年暑假在都市晨报,与一名同学跟随赵老师实习。

实践报告:

7月12号至7月25号,我有幸在徐州都市晨报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实践活动。实践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收获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作为一个新闻传播系的大一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学到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次能得到在媒体实习的机会,让自己提前了解传媒并且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我非常珍惜。有人说大一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二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大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会什么;大四的学生知道自己不会什么。于我来说,实习就是这样一个契机,让我明白了自己不会什么,于是才有了弥补的可能。

在报社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人际关系。采编大厅里坐着的有领导,有主编,有见习,还有同我一样的实习生。来报社的第一天就一个感觉:实习生比较多。几乎每个编辑都带有实习生,有的甚至带了两三个之多,所以首先要取得的就是老师的信任。这些老师本没有带实习生的义务,我们这些半吊子水平的实习生也确实给他们添了不少麻烦,所以让他们相信我们是诚心诚意来学习的,我们能给报社帮上一些忙是很重要的。时间久了,我们和的关系都是亦师亦友的。大家都喜欢勤快的人,有些琐碎的小事是每个实习生都必须经历的。第一天我们被安排在阅览室熟悉报纸,这一天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并没有学到什么新闻知识,但办公室记者亲切友善的待人接物,和谐友爱的工作氛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我决定不管有多么枯燥,我都会

努力在这里坚持下去。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帮老师做些清洁工作,给老师们倒水、拿报纸,眼高手低的大学生是不为人所喜的,只有给们留下好印象,他们才会逐渐信任我们,出去采访的时候也会尽量带着我们。其次,和实习生们的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疏离,彼此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但毕竟是年龄相仿的人,交流起来也比较投机,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彼此就好像是对方的镜子,不多久,十几个人竟都成了朋友,这算是本次实践的额外收获吧。

这次实习中,最重要的是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理论说起来谁都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做起来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就拿采访来说,我们都知道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采访的目的和重点,要具备必要的知识,要熟悉采访对象,要使采访的起点高,节省时间。但这些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尤其对于都市报,我们面对的都是突发事件,没有时间先去了解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临时“具备”相关知识,即便是赶往采访的路上匆忙定下的采访目的和重点,多数情况下也会在置身于事发现场时发生改变,也会因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而改变。另外,采访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来说是非常头痛的,因为不了解,采访就不可能深入,在采访对象侃侃而谈的时候,就会疲于应付,导致报道流于表面。所以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时刻处于采访状态中,随时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每一次采访都当作是学习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新手欠缺的就是经验,只有接触的多了,我们的视野才能得以开拓,这对以后的工作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还要懂得创造访问的条件。通常到了新闻现场,我们首先要找到掌握总体情况的人,其次找一些一般参与者、知情者,然后是事件的外围人物,即旁观者和听说过的人。这三种人缺少任何一种就会让受众觉得报道不完整,缺少说服力。另外还要选择好访问的时机和场合。在一次工地失事的负面事件采访中,一些工人面对的时候守口如瓶,但私下里却单独电话联系反映情况,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知道是自己向透漏情况,害怕工地负责人报复。让我记忆

深刻的还有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服也要注意采访的场合。记得有一次采访的对象是珠宝商,到了现场以后,才发现他们都是西装革履,只有我一个人还是T恤衫牛仔裤,感觉特别尴尬。

带我的赵老师经常对我说,最大限度地让被采访者接受进而倾诉,才能算是好,在这方面我欠缺的很多。有一次采访需要了解当事人居委会方面的情况,赵老师让我单独电话采访,可是我问来问去问了一堆空话,没用,而且还让居委会的人觉得很委屈,因为当时听信居民的一面之词,潜意识里认为居委会什么工作都没做,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我的语气让居委会的人感到不舒服,但事实上居委会做了很多,这次采访很不愉快,后来赵老师重新打了个电话,先把我这个烂摊子收拾了,之后问到了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次失败的采访让我认识到,兼听则明,不可相信一面之词,有时候弱势的一方并不是有理的一方,我们所遭遇的事实很少有绝对错的一方和完全对的一方,切莫让感情影响判断。采访的时候要把握好交谈的气氛,被采访者的身份很敏感,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对方觉得的到来能给他一个澄清事实的机会,而不是来怀疑诘问追究责任的。还要注意问话要从具体情况问起,要从细节下手,问得简单明白,一个太过笼统的问题会让被访者觉得无从开口。此外还要及时组织问题引导谈话,问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切莫让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观察的能力是一个新闻传播者最基本的素质,它是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唯一途径,以及把第二、三手材料变成第一手材料的主要手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观察会成为采访的唯一手段。有时候愈是细节的愈是特别的,很多报道都是因细节出彩,很多采访也是因细节而真实,能让判断采访对象言论的真伪。

采访的最后一步是核实,在都市晨报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历过的每一次采访都要在采访结束后向相关单位或个人核实,报纸上的一小块文字,看起来简单,但这四五百字要求亲身赶往现场,去采访、写稿、求证,无法核实的宁可抛弃不用,也不能冒着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去刊发,事实上每一篇文章在交到手中时,都要再一次审查。

至于新闻稿的写作,赵老师一再提醒我要有现场感,受众是通过的眼睛去感知新闻现场的,让受众感到在现场,才能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都知道新闻的五个“W”,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却犯过这种乌龙错误,比如好不容易采访结束,忘记问当事人的姓名,比如兴冲冲从事发现场赶回来然后发现忘记记下事发地点在哪里,比如终于写完了一篇稿子忘记了向相关单位核实„„犯了不少错误,受了不少打击,心情难免低落,不过我相信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这些打击便是活生生的教材,我还没有参加工作,有了这些经历,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少走许多弯路。

这段时间的实习生活还锻炼了我的韧性,让我懂得一个新闻人要随时保持良好心态,随时调解心情。不是每次采访都能很顺利的,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新闻,除了要想方设法套出话来外,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关于套话,我的体会是“脸皮厚则无敌”,如果采访对象说“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或干脆就不开口,如果不想放弃,就不要接他的话,大可从其他方面去问,契而不舍,是为无敌。

有时候一些不怎么难的采访,老师会让我自己去,每次出去她都会叮嘱我要注意安全,这几乎是她每天必对我说的话。这可不是一句客道话。有时候为了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采用“暗访”的手段。7月20日我们刊登了一篇报道《青蛙还在卖 市场管理办说“没权管”》,因为当时采访的时候,我们冒充要买青蛙的,赵老师用自己的手机给卖青蛙的打了个订购电话,稿子发出来后,那一整天,青蛙贩子就一直电话骚扰赵老师,让人不胜其烦。后来,在报社坐着的时候,偶尔会接到一些询问某某手机号的电话,刚开始我不怎么在意,就去帮他问该问的电话,但老师们提醒我们对于这类电话要警惕,采编大厅的电话大部分都曾公布到报纸上,很多被负面报道过的人和单位可能想通过报社电话询问手机,这中间有什么企图就难说了。忙碌而有趣的两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拿鉴定表那天,我们有些不舍,向各位老师道别之后,我们又回到阅览室,翻阅着各种资料直到下班。如今,回首实践的两周,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第一,我觉得自己在新闻采访与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为我以后在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我提炼了几条新闻写作技巧:首先,必须树立新闻价值永远最重要的观念;其次,也还需注意稿件的质量。尽量少用“的”“了”等口语化的字词,追求语言简洁;另外,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要“敢于放弃”;最后,也要注意写作上的模糊用语和精确表达的选择,使新闻更具说服力。

第二,报社记者的勤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有时为了赶时间,就把饭带到报社吃,中午干脆在办公室睡觉,有时也长时间见不到他们,那是出去采访了,我不禁想起一句话:“新闻不是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只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

第三,编辑老师认真、严谨的从业风格也使我深受影响,认真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两个星期是短暂的,却有着许多珍贵的经历和美好的回忆。经过这段时间的锻炼,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辜负报社老师两周以来对我的帮助,做一个合格的,让自己成为群众看社会的眼睛,不愧于“铁肩担道义”这几个字的重量。此时拿起一份《都市晨报》,定会有另一番感受,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我的足迹。我似乎能够感觉到每一篇报道中记者们为此留下的汗水,我开始看重、珍惜《都市晨报》了,是它,伴我走过了这个美好的、充满回忆的暑期报社实践生活。

第五篇: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1

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五日,我在洛阳石化总厂报社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学习。这次学习收获颇多,我不仅对报纸的编排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对语言在实际中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活动内容。

我跟随指导老师在报社进行了十二天的学习,参与了《洛阳石化报》八月一第四版“河阳大风车”、八月八日第四版“文苑”的校对、排版工作,以及《健康与生活》第二版插图的寻找及编辑工作。

二 收获

1 词语方面。在校对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自己平时用错的词。如,我常把“好象”这个词写为“好像”。由于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从没怀疑过“好像“个词的正确性。此外,我还学会了其他一些词的用法,如“翘楚”。原文中作者是这样使用这个词的:“沈园是苏州园林的翘楚”。“翘楚”这个词是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的,显见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滥觞”。此外,我还体会到了把握词语感情色彩的重要性。一位职工在《无法拒绝》中写到:“土地诱惑着我们植下了一个个绿色的生命”。这里把“诱惑”的感情色彩搞错了,让人觉得这种表达很别扭。

2 句子方面。小学生文章中的病句比较明显,多为缺少主语、词语搭配不当、介词使用错误等。职工文章中的病句比较隐蔽,不易被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句类型:

(1)句子结构非常复杂。《无法拒绝》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能听到依然开花的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一句太长太复杂,不利于读者理解她要表达的意思。最终改为:“于是我不再烦躁不安,甚至还会窃喜于深秋的某个早晨,听到金橘树的花蕾芳香引来的蜜蜂的嗡嗡声,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

(2)使用非书面的语言。有位老同志写了一篇有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文章,文中常用俗语。但在批评只会在别人身上找问题的人时,他使用了一句极为粗俗的俗语,非常不妥。

(3)对古诗词理解不深,使用错误。一位职工的文中有这样一句:“古人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样闲适飘逸、融入自然的浪漫生活情致,令我们望洋兴叹。”作者没有理解诗的原意,仅从这两句来猜测它的意思。古诗出自《离骚》,是屈原表达自己节操高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并不是说生活闲淡的。于是最终把句中的古诗改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有一篇文章在写两个朋友分别时用了《陌上桑》中秦罗敷对使君说的话。

3 总体的'表达上。小学生用的是简单的句子、词语,表达略显生硬,但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厂里职工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些文章还写得感人至深。通过这次实习,我真切体会到了不同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4 报纸的排版上。我学到了基本的排版规则,如:两篇文章的标题不能顶,不同文章的分栏横竖不能通;头条新闻的标题字体应是一版中最醒目的,字号应是一版中最大的;一版中,文章从主到次按照顺时针顺序排列;图片放在整版的中间更醒目……

5 软件的使用上。在编辑《健康与生活》第二版的图片时我学会了photo-shop的一些用法,可以对一些图片进行简单的编辑。

三 体会

1 我体会到了基础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句子结构的划分等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工作中也常用到古代文学的知识。

2 校对时应极为细心。如果不细心,就会漏过很明显的错字或病句。必须集中注意力,且要多看几遍,不停地纠正自己没有改正过来的错误。

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2

学校:

学院:理学院

专业班级:

实践人:

实践单位:邦鹏科技实践时间:20xx.07.10-20xx.08.10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也越来越多了,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了,看看那些招聘启事,大多数企业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而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又从何而来呢?正因如此便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

我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从我的找工作拉开了序幕。一开始,对自己的期望很高,没有月薪两千不干。经过艰苦的找寻工作,很多的地方的招聘都要有工作经验的优先,一听说我没有经验就跟我说“这样吧,你回去等消息吧,如果需要的详,我会通知你的”。经过多次面试的失败,我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自己眼高手低,自己根本自身素质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另一个方面是自己没有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

总结了以前的失败的教训,摆正好自己的位置,目的是社会实践只要有工作,能供饭吃,任何工作都干。于是我找到了一家电器销售店,帮老板推销,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暑期社会实践生涯。

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有很多不适应,加上对业务的不熟悉,工作上可以说是处处碰壁,我有些打退堂鼓了。但是,我不想刚开始就干不下去了,不行,我一定要坚持下去。要在自己的式作的环境中让自己的工作做行很轻松,首先行把自己同领导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搞好。因此我只好暂时避其锋芒,尽快地熟悉自己所在的工作。

休息的时候,我也主动找我们的领导和同事虚心地向他们请教和学习,老板跟我说:“我知道你是大学生大常有志向,想做大事,但是你千万不要小看做小事,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做大事的本领也是由做小事的本领不断地积累而成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辞千里。”他为我指出了工作中的很多错误和缺点,我也一直很虚心地请教,他还对我说,我看一个人怎么样并不是看他学历、文凭怎么样,关键是看此人做事是否勤快踏实,他还对我说:你跟我们的一些同事不一样,你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应该多利用时间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提升自己,年轻人不要怕吃苦,年轻人就得能挑大梁,年轻的时候不吃苦,难道到老了再吃苦吗?确实,听了我的领导对我所说的金玉良言。我的确让的思想认识有了更深一层的提高,某种程度上,给我指明了很好的一个努力方向。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

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有时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比一部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两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很多在学校读书的人都说宁愿出去工作,不愿在校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我的老板在走之前也给了我一些指点,他说:“一个人在他的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尤其在大学学习时候,选用暑期时间参于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赚钱不是主要的,作为学生,能赚多少钱,等你毕业了有的是赚钱的机会,然后他给我说了他读书时的事,他说他读书的时候,也是求知欲非常强烈,想方设法地想多学点知识,放假的时候,经常往全国各地跑,不为别的,就为了增长见识。”

这次的社会实践给教给了我很多。虽然已经不是我的第一次社会实践了,但我认为这一次是更成功的,有用的,受益匪浅的社会实践,这将会对我的以后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以后我会抓住各种各样的机会去继续增加本领,更希望自己能涉足多个行业来实践,让自己两年后更有价值!

公司副总裁李开复教授曾说过的一样:“打工只是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补充,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具体活动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总体来说这次实践是成功的,收获不少经验:

一、待人要真诚

踏进办公室,只见几个陌生的脸孔。我微笑着和他们打招呼。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上见到他们都要微笑的说声“早晨”或“早上好”,那是我心底真诚的问候。我总觉得,经常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容易被我们忽略,比如轻轻的'一声问候,但它却表达了对同事对朋友的关怀,也让他人感觉到被重视与被关心。仅仅几天的时间,我就和同事们打成一片,我心变成“透明人”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我想,应该是我的真诚,换取了同事的信任。他们把我当朋友,也愿意把工作分配给我。

二、自信就是力量,在社会中要有自信。

自信不是盲目的“黄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找出自己有什么特长。在多次的面试中,明白了自信的重要性。你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的能力不比别人差。社会工作经验也是积累出来的,没有第一次又何来第二、第三次呢?有自信使你更有活力更有精神。最紧要的是当面试人员问你有什么特长,相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做这项工作时。你一定要一一予以肯定的回答

三、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

四、要主动出击

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刚进实习单位的时候,都做过类似复印打字的“杂活”。或许同事们认为你是小字辈,要从小事做起,但有些时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底,不知道你能做什么。做“杂活”是工作的必需,却无法让我学到什么。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工作中不断地丰富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犹如人体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实践,使实践与认识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是拓展大学生素质的有效形式和渠道。在实践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服务活动,磨练了广大学生意志,锻炼了能力,增长了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一个多星期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3

三年的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隙,一个炎热而又短促的暑期来临了。全国有多少大学学子,奔赴在神州各地,有回家的,单骑旅行的,自主创业的,为本专业社会实践的。有碌碌无为的,有开心快乐的,有实现梦想的,也有志愿贡献的。就今年,一个红红火火的深圳大运会,弄得大学生们内心一阵火热,大运会志愿者,大运会火炬手,开幕式表演者,每个学子都跃跃欲试,想成为那个活跃的分子。可是暑假都快结束了,才发现热闹是属于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带着伤感,历数过往假期的社会实践。

大一寒假,幸运的去了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科尔沁都市报”社会实践,虽然是自己单枪匹马,但也获得了点好成绩,三篇二等稿,60元的稿费。一个好的开端却没有迎来好的后续,在往后的假期里,五个假期,寒假带家教挣钱,暑假到处游玩。虽然走过祖国的很多山水,但以前都是无大脑的游玩,自己也觉得可惜了。今年的暑假例外,我去过北京游完故宫长城后,就回到学校了,赶巧有同学找我去促销平板电脑。虽然不是我想寻找的社会实践地方,但是它却成了我唯一的社会实践地方。我想,曾经的社会实践对我最大的提高不是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而是一种身心的历练,精神境界的提升。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精神的强大与健康是多么地重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能让你进入社会后出淤泥而不染;有一颗坚毅的心,能让你在未来的事业中勇往直前。我想这样的心灵实践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地宝贵。他会给我们将来的业务社会实践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样也少了我没去专业单位社会实践的没落。想则悲,实则也值!

我社会实践的地方是“通辽市太阳洋联想电脑黄金代理店”。这是一个新成立的公司,最近要搞一次商业活动,目的在于,一是提升店面知名度,二是推出联想新研发的“乐派”平板电脑。我与其它几名同学就是这次活动的临时促销,我们的任务是负责活动期间电脑的展示及防盗,以及引导顾客上店面购买电脑。这看似是一项很简单的'工作,也是不太关及策略,智商的事。但我觉得用心去做,专业的去做,一定能做出一个不一样的临时促销员。

促销的两天开始了,由于“乐派”时尚的外观以及活动中节目的有趣,吸引了不少顾客的驻足,我热情地向顾客们介绍“乐派”的优点,还鼓励他们尽情的体验。所有临时促销员中还属我对“乐派”最了解,每当有顾客询问或欲购买时,大家都拉着我去给他们讲解,我心里美滋滋的,这个“解说员”与“发言人”我无疑是做好了。

我们还有一个任务是引导顾客到店面购买电脑,这个我做的比较少,因为我一直讲解抽不开身来。不过活动第二天顾客相对少了,我也有幸做了以此“引导员”。虽然,我没学过专业的营销知识,但我觉得,在引导的途中与顾客沟通,可以较好地了解顾客的购买需求和心理。这样有助于电脑的销售。在引导过程中沟通的语言如果能亲切似话家常,更能让顾客放松警惕心里,放心购买电脑,增加电脑的销售率。

后来我还引导了两对顾客,分别是年轻的夫妻和一个家庭,我在引导过程中通过交谈了解了他们的购买心理,也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后来公司的老总笑着来到展区鼓励我们说,楼上已经出好成绩了,让我们好好加油,我心里可高兴了。虽然我除了每天50块的临促费以外,没任何的奖金,但是我却快乐的收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这个暑期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我学到了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营销的知识,这就是有鱼不如有渔!我还知道快乐地工作的重要性,只要你快乐工作,工作自然不会亏待你还会善待你!让自己时刻充满激情的工作吧!

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4

20xx年暑假——一个介于我的大学生活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假期,总共有将近两个月的自由时间。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弹指一挥间,大学生活已经度过了一半,但在自己的意识中似乎只是不经意的一瞬。

回首往事,不禁一种强烈的紧张感涌上心头,于是我发现自己在这个假期不能再像以往那样无所事事了,我必须做点什么。同时,经过自己十余年的知识积淀和两年多的专业知识学习,我也确实需要一个平台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实际水平,既能总结过去,也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找点支撑。

于是期末考试刚结束,7月5日——假期开始的第一天,我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黄冈《鄂东晚报》报社参加实习。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我可以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实际的新闻采写,而真刀真枪的实践也能检验自己的专业水平,升华、丰富自己理论知识。实习也就成了我这个假期的重头戏。

来到报社,我被分配跟随《鄂东晚报》采访中心副主任熊庆萍老师。后来,熊老师又带了一个实习生——一个来自华科的.女孩,自然我们俩成了搭档。像其他实习生的经历一样,开始的一两天我被要求去看报社以往出版过的报纸,我发现我不再像以前实习那样视其为一件不可推脱的负担,通过看报纸我熟悉了《鄂东晚报》的一贯办报风格,了解了报纸所注重报道的新闻类型,掌握了报纸基本排版规律、新闻稿件构成等诸多的信息,在我以后的实习过程中证明这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它提高了我写作稿件的成功率。

在随后实习的日子里,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有关黄州各小区物业管理情况调查的选题。这次稿件的采写过程成为我本次实习中最难忘的经历,并且这篇稿件也成为了自己实习中所撰写的众多稿件中甚为自豪的一篇。

实习那些天,正是黄冈天气较为炎热的一段时间,每天气温都是35度以上。为了搞好采访,我和搭档头顶烈日,常常是挥汗如雨,总共花费了四五天的时间去深入到黄州各小区采访第一手资料。我们的足迹遍及城区东坡、东门、八一、大地、安居等七八个小区,几乎走遍了黄州城区的大街小巷。

因为之前实际采访经验并不是很多,加上进入各个小区采访我们也真的是人生地不熟,更为难的是好多时候采访对象根本就不跟我们记者合作,不是“不知道”,就是不理不睬,我们俩一度都失去了采访下去的勇气,但是那些迫切希望盼望改变如今物业管理混乱局面而能够安居乐业的小区居民那渴望的眼神,一次次给了我们继续工作下去的勇气。

自古英雄多磨难。这篇稿件也真是做到了三易其稿。采访完成后,我梳理资料,借鉴网上的信息,查阅有关书籍,把稿件整理好,一次次送到《鄂东晚报》房产周刊的谢老师那里去审查,严格的谢老师总能从中找出很多不足,于是我就一遍遍的在拿回来改,心里真是很不情愿。但是,可喜的是,一次次稿件的失误之处越来越少,稿件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业,黄天不负有心人,最终一篇高质量的稿件见诸报端。

此后,我在报社又相继参与并撰写了农民工受伤、未成年人进网吧、区工商局表彰大会、夏季饮料消费调查等一些稿件(具体数量并未清点,也并未留有底稿),我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屈指算来,从7月5日开始,一直到8月4日结束,我总共在《鄂东晚报》待了一个月,自己是受益匪浅。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和提高外,我觉得最宝贵的就是我在报社里边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几个实习生既从各位报社准记者那里学到了很多教科书里根本就没有的东西,并且我们几个人还在一起玩得很好,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实习结束后,我就回到了青岛老家,在家里一直是挺无聊的,没有什么愿意做的事情,也很少有事情需要我去做,每天在家里除了吃就是看看电视什么的,偶尔也会出去上上网,但是不经常,因为父母在身边,不能表现的太堕落了,装装乖孩子还是应该的。

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5

从20xx年的2月18号到3月20号我在西安商报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时间虽短,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增加了不少阅历。所以说留心处处皆学问,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很多学问。发觉书本所讲的理论与实践多少是有距离的,我们学生要在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并不是容易的事。只有真正经历过亲身感受过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社会实践过程中,有顺利的时候也有挫折的事情,但我都坚持了下来,认真完成了大学期间重要的一次课外作业,以下是我的社会实践报告总结:

选择《西安商报》作为社会实践单位缘于一位认识的中文班的同学的推荐,《西安商报》是有西安日报社主办的一份经济生活类报纸,创刊于20xx年。后来的经历证明我选择商报社会实践是正确的选择,商报的老师对我和我们一起社会实践的同学都很关心,及时给我们答疑解惑,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每一个社会实践生都由两位老师带,这足以说明商报周到的考虑,尽量是我们在短时间内不至于浪费宝贵的时间,每天都有事可做。商报的记者不多,所以每个人的任务就比较大,每天都很辛苦,带我的是商报的李老师和詹老师,李老师在报社工作了将近十年,是一位资深的记者了,詹老师则是刚进入报社的年轻记者,但我感觉到了他们都是那么的敬业,那么的热爱这份工作,对于我这个社会实践生也是当做朋友一般,经常跟我沟通交流,指导我的稿件,教我采访的技巧,我从内心感谢他们。

在报社待的一段时间,让我有了很多收获。刚去报社的几天,老师并没有给我安排任务,而是让我看报纸,除了本报社的报纸外,还要求我多看几家比较有名的如《大河报》《成都商报》《华商报》等他们的报纸,我在学校就是比较喜欢看报纸的,但是在学习之余把看报纸当做一种放松的方式,而现在让我整天坐在哪里看报纸,当时真的是很无聊,老师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告诉我说让我看报纸不光是让我看新闻的内容,关键是让我了解记者采写新闻的角度,报到的方式和对新闻事件的把握,这是当记者的第一关。我社会实践中我认识到好的新闻稿要遵循新闻的事实性,客观性,针对不同的读者群进行换位思考。社会实践的第三天李老师把我和另外一个社会实践生叫到他面前,在网上随手找了一篇报道让我俩看,我们睁大眼睛看,是关于学校的一篇研究报道,看完了新闻我俩面面相觑却不懂有什么看头。李老师就说你们要尽力利用周围身边的所有资源获取新闻,做自己熟悉的领域。就像现在从你们的学校出发,从自己的最方便的出发。看这新闻你们觉得有什么可以做?我们依然沉默。“你们首先必须遵循新闻的事实和客观性,然后想想我们这份报纸是什么人群看得多,你们自己还想从这消息事件知道什么,也站在他们的`立场去想想他们还想知道什么,进行这样一个换位思考。”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从这消息找出还可以报道的东西,然后联系新闻当事人,开始着手社会实践的第一篇新闻。

还有就是要做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提高自我交际能力,扩大交际圈,有一次我们要采访一位高校的教授,可是联系不上,我们的采访一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詹老师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电脑,电话,身边的所有人都可以发生作用。再说你们是学生,本来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捷,发散人力去干吧,没有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后来经过同学的同学真的就联系上了教授。其实当记者真的需要很大的交际圈,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可以尽快尽量准确的办好事情。就像一篇报道,你可以找到相关的新闻对象,根据“六人认识论”人传人,以一传十,十传百,你很快就可以找到最需要的对象。而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甚至可以使你的采访得心应手。我们就尝试过,因为是记者的身份而遭受采访拒绝,而老记者通过某个有点“权力”的朋友帮忙,我们最终还是可以进行采访获得了需要的新闻信息。当然人际在任何一个领域都是很重要的,而对于记者来说更加是重中之重。记得有一次我单独去采访,我报了老师的名字,没有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老师后来批评了我,他要求我建立自己的交际圈,可见对记者而言,交际范围很重要。

报社李老师一直要求我要学会扩展思维,目光要独特。他经常让我关注财经类的新闻信息,他说,现在很多报社都主打社会新闻,所以社会新闻很多,我们多关注社会新闻以外的东西,没准就能另辟蹊径,写出优秀的稿子来。事实也是这样,不光目光要独特,还要会发散思维,由点及面,同一篇新闻不同的人阅读就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有一次詹老师拿起我身边的报纸,没看多久就叫我到他跟前,说发现有新的材料可以写。他说上面的报道还有很不全面的地方,我们可以补充这些消息作为新闻,还是会有很多读者关注。这是关于房价的一篇新闻,我看完了就把报纸扔到一边了,而记者却看到了可以写的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就是经验,对于自己目光狭隘我真的无话可说,问了老师很笨的问题:“怎么发现新闻?”老师说,“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就要做别人所没有的,学会扩展思维,从点延伸,新闻就在身边。

”好一个处处留心,做别人所没有,因为老师的仔细观察,我是写了两篇跟踪报道,如果不是主任“慧眼识珠”恐怕这消息就会随着报纸一起沉默,成了没有的东西。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到,这不只是经久“沙场”的老记者才可以做到的。问题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动脑,有没有用实际行动去证明。看这新闻就要懂得从新闻找新闻,“查缺补漏”都可以派上用场。

社会实践期间我感到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严重不足,才发现记者就像一部百科全书,什么都得懂,因为你不知道你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情况,而且要敢于提出问题,并去解决问题。有一次去采访一起,李老师带着我和另外一个社会实践生,到了现场我都吓傻了,现场情况很惨,老师采访交警了解情况,我们躲在旁边不说话,后来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不说话,我说现场太惨了,都吓傻了,老师狠狠批评了我们,作为记者,连这点是都扛不住怎么行,不管现场怎样,你的采访都得照样进行下去,这是你的工作。那次真的给我上了一课。以后采访就比较主动点了,也能提出一些水平比较高的问题来。

在报社期间深刻体会了作为记者的艰辛,有的记者一天不停的在跑新闻,晚上工作到很晚加班加点为了第二天报纸能发出最有价值的消息。报社是一个很和睦的大家庭,大家互相之间没有隔阂,这里没有年龄的差距,部分职位的高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但这都是为了出精品稿件。我们这些社会实践生也是耳濡目染,平时有什么想法都及时跟记者提出来,好的点子都会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放开手独立去做。

在这一个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商报的文化氛围,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我发现报社里很多人不是新闻专业出身,很多理工科的毕业生做新闻、做记者比文科生甚至都要优秀。这说明了做新闻不一定非得新闻专业或者文科专业的人才能做好,因为新闻记者和编辑只是报纸运做的小部分人员,报纸运做很大一部分还是在广告策划与市场营销上,同时,报社一个市场运营单位,在某种理念上也可以称为一个公司,这就需要使部门划分明确,人员职责到位,要有管理部门、服务部门与生产部门。记者与编辑只是生产部门中的成员,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但是社会知识与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部门庞杂,要想在报社做好工作就必须知识结构全面,所以对人才的要求也是综合型人才,即既要懂新闻的专业知识,又要会管理策划与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

社会实践虽然很辛苦,但让我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为将来踏入职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会实践期间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和自己的坚持努力下都一一解决,由于学校离报社较远,每天就得6点起床,往报社那边赶,晚上有时候稿子较多就得加班,回到学校已经是深夜,好几次都遇到没有公交车回不到学校的事情,自己也曾想放弃,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让我坚持了下来,而且老师也很照顾我们,知道我们路途远,所以尽量让我们每天都早点走,真的是无微不至。社会实践时间不长,但将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在以后的道路上我将更加努力。

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6

今年我读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说是难忘,因为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报社实习工作了两个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好了,我非常兴奋自己能够有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报社,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梦,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努力,我就会一直不断地进步,今年暑假我就是在不断的进步中走过!

通过学校宣传部老师以及大通社的几位学生干部的努力争取,我总算得到实习机会了。在知道结果的那一刻我异常激动,然后认真规划了一下自己的暑假,这样,自己距离曾经的记者梦就会近很多的。这次实习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得到了报社领导和记者老师们的认可,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为人处事和新闻观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另外,通过实习我们对记者和编辑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幼稚的感觉什么是什么,学会了怎样实事求,尊重事件的本来面目,与自己的新闻梦想更近了。

能到《平原晚报》实习,自己真的不敢奢望,之前去过《洛阳晚报》,那里的威严让我有种自卑的心理,毕竟《平原晚报》也是一家市级报社,无论要求还是纪律都应该是非常高的,而我只是一名大二的主修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生,并没有与之相当的能力。所以,事先我们几个就认真做好准备,从与老师交谈的态度到提要求的措辞都是经过我们四个人的反复推敲才最终实施的。也许是年轻吧,我们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想早早地进入社会,多随记者外出采访,体验一下学校以外的新闻传播情况,为以后的求职应聘准备条件。

因为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我和陈静分到《平原晚报》总部,跟一个编辑老师学习编辑稿件,偶尔和记者出去做一些采访。王腾和晴川则跟晚报一性格豪爽的楼市记者跑楼市。刚来的几天,我们每天早上8点之前都会到报社,打扫卫生,整理老师的文件。旁边的记者老师看到我们汗如雨下的样子,都夸师大的学生有素质,积极主动,我们几个总会是笑脸应答,因为我们是背负着师大和宣传部以及大通社的荣誉去实习的,我们必须展现师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可实习将近半个月了,也没什么采访人物,我们几个都非常着急,情绪也开始有懈怠。偶尔写点消极的感慨,把宝贵的时间都忘记了。其实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时间和机会学好方正飞腾这个软件的,只是我们都太不切实际了。

真的也许是还年轻的缘故吧,我们缺少社会阅历,记者们出去采访很少带我们,有些任务我们也不方便跟去。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报社度过的,看报纸,写评论,偶尔也写一些感慨,然后时间就这样慢慢地走完了。不过看到记者们在听到有突发事件后立刻赶赴事发现场的魄力时,我还是由衷地敬佩和羡慕,也许将来从事这个行业了,我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的。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新闻在我的意识里越来越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了。随着对其渐入了解,就像一个点和一个圈的关系,当还是点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新闻有多难,需要把握多少度。当点渐渐扩大,成为一个周长继续扩大的圆时,我才体会到新闻也有其更深层的类似于艺术表现的市侩和绝妙。新闻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源于党和人民。新闻的几个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及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真实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反复在思考辨证这个问题。但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新闻的广泛传播的。以前总是认为,新闻,是什么就是什么,要绝对坚持其真实性。

可是实习的这一个月,当所谓的理论和时间相撞时,理论只是一片空白,并且显得比较肤浅。现在的新闻传播同样考虑社会效应和大众的接受限度,如果一味追求真实,只会把新闻送进死胡同。怎样很艺术的变相表达才可能达到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让新闻起到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有一次单独去辉县的向阳幸福院,碰到新乡好多媒体的记者,参与完那个活动之后,我感慨颇多,做新闻的困惑和疑问也逐渐增加。回来后我一直在探究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这两个问题,现在社会,什么事情都讲究策划,新闻也不例外。前者是为顺利正常有步骤地进行新闻传播而采取的一种理性的新闻规划,后者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用不恰当的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扭曲和摆布。联想现在的.新闻,好多都已经是摆布出来的,有的甚至是虚假的,每年查处的虚假新闻也不在少数,大多都是很雷人的。这样的新闻传播环境无可否认地造就了一批丧失社会良知和责任心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会拿封口费,会写虚假广告,会看关系发新闻,会“不辞辛劳”搭上地区腕儿级人物然后伺机找“岔儿”领费,会“独当一面”给人办事包人满意……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见闻,但是当它们一天天多起来的时候,我想到中国新闻事业的悲哀,想到作为一个记者会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里逐渐丧失原本的理念和意志,想到像成舍我、王韬以及其他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还在的话,他们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和老师出去采访的几次经历,让我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说办到就能办到的,采访前要做充分的准备,采访中要引导导被采访者,不能随采访者自己的意愿,还要注意提到与采访对象相关的人,搜集多方素材,这样在写稿的时候就可以水到渠成。以前在学校的采访,都是事先策划好的,有老师和同学一起,大家集思广益。而现在,大部分时候老师会把任务完全交给你,而你就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而这个过程不能仅仅说得到锻炼就可以一笔带过的,像专业课上学到的采访方法和技巧以及原则性的问题,都是必须掌握好的,这样在学以致用的情况下又提高了自身的新闻业务水平。

第一次实习,得到很多实用的东西。也明白新闻真实的难度,所以以后不会再钻这个牛角尖了。不过作为一个新闻人,必要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还是必须坚持的,这是一个新闻人称其为人的最起码素质和底线。还好实习期间遇到的都是一些社会小问题,有的纠纷也不伤大局,总体上社会主义的新闻还是比较安定的,大的事件我们接触不到,这些小的事件就正好让我们练笔了。需要大力宣传的,我们要学会把原本只有一度的意义提升到三度,没有那么好,也要看情况,巧妙地夸大。而一些批评揭露的新闻,可就没这么轻松了,有时候费了好大劲,好不容易完成的采访和披露,对方找一下报社上层领导,一个小小记者几天的辛苦就白费了。现实就是这样无奈,所以一些圆滑的记者就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没有得罪人的时候,干吗总跟自己过不去呢。于是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记者的道路是很艰难的。坚持两年,执着地选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因为喜欢,所以热衷。正是这样,我才会有更多的动力好好规划自己的新闻路,从点滴积累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难与不难也是视努力而定的。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仍会坚持,为圆自己的记者梦而努力。

新闻难做,这是很正常的,不过我担心的是自己想做这份难做的工作连机会都没有,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多难啊。好的单位几乎不要人,差的单位大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去,高不成,低不就的,导致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难。我不想这样,在毕业后就失业,我会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自己能力,在我毕业的时候可以直接找到工作单位,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的!

大学生报社社会实践报告7

今年我读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说是难忘,因为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报社实习工作了两个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好了,我非常兴奋能够有一次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特别是在报社,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梦,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努力,我就会一直不断地进步,今年暑假我就是在不断的进步中走过!

通过学校宣传部老师以及大通社的几位学生干部的努力争取,我总算得到实习机会了。在知道结果的那一刻我异常激动,然后认真规划了一下自己的暑假,这样,自己距离曾经的梦就会近很多的。这次实习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得到了报社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为人处事和新闻观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另外,通过实习我们对和的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幼稚的感觉什么是什么,学会了怎样实事求,尊重事件的本来面目,与自己的新闻梦想更近了。

能到《平原晚报》实习,自己真的不敢奢望,之前去过《洛阳晚报》,那里的威严让我有种自卑的心理,毕竟《平原晚报》也是一家市级报社,无论要求还是纪律都应该是非常高的,而我只是一名大二的主修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本科生,并没有与之相当的能力。所以,事先我们几个就认真做好准备,从与老师交谈的态度到提要求的措辞都是经过我们四个人的反复推敲才最终实施的。也许是年轻吧,我们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想早早地进入社会,多随外出,体验一下学校以外的新闻传播情况,为以后的求职应聘准备条件。

因为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我和陈静分到《平原晚报》总部,跟一个老师学习稿件,偶尔和出去做一些采访。王腾和晴川则跟晚报一性格豪爽的楼市跑楼市。刚来的几天,我们每天早上8点之前都会到报社,打扫卫生,整理老师的文件。旁边的老师看到我们汗如雨下的样子,都夸师大的学生有素质,积极主动,我们几个总会是笑脸应答,因为我们是背负着师大和宣传部以及大通社的荣誉去实习的,我们必须展现师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可实习将近半个月了,也没什么采访人物,我们几个都非常着急,情绪也开始有懈怠。偶尔写点消极的感慨,把宝贵的时间都忘记了。其实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时间和机会学好方正飞腾这个软件的,只是我们都太不切实际了。

真的也许是还年轻的缘故吧,我们缺少社会阅历,们出去采访很少带我们,有些任务我们也不方便跟去。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报社度过的,看报纸,写评论,偶尔也写一些感慨,然后时间就这样慢慢地走完了。不过看到们在听到有突发事件后立刻赶赴事发现场的魄力时,我还是由衷地敬佩和羡慕,也许将来从事这个行业了,我也会严格要求自己的。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新闻在我的意识里越来越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了。随着对其渐入了解,就像一个点和一个圈的关系,当还是点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新闻有多难,需要把握多少度。当点渐渐扩大,成为一个周长继续扩大的圆时,我才体会到新闻也有其更深层的类似于艺术表现的市侩和绝妙。新闻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源于党和人民。新闻的几个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效性、趣味性及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真实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反复在思考辨证这个问题。但一味地追求新闻的真实性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新闻的广泛传播的。以前总是认为,新闻,是什么就是什么,要绝对坚持其真实性。

可是实习的这一个月,当所谓的理论和时间相撞时,理论只是一片空白,并且显得比较肤浅。现在的新闻传播同样考虑社会效应和大众的接受限度,如果一味追求真实,只会把新闻送进死胡同。怎样很艺术的变相表达才可能达到新闻传播的最终目的,让新闻起到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有一次单独去辉县的向阳幸福院,碰到新乡好多媒体的,参与完那个活动之后,我感慨颇多,做新闻的困惑和疑问也逐渐增加。回来后我一直在探究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这两个问题,现在社会,什么事情都讲究策划,新闻也不例外。前者是为顺利正常有步骤地进行新闻传播而采取的一种理性的新闻规划,后者则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用不恰当的手段对新闻事实进行扭曲和摆布。联想现在的新闻,好多都已经是摆布出来的,有的甚至是虚假的,每年查处的虚假新闻也不在少数,大多都是很雷人的。这样的新闻传播环境无可否认地造就了一批丧失社会良知和责任心的新闻工,他们会拿封口费,会写虚假广告,会看关系发新闻,会“不辞辛劳”搭上地区腕儿级人物然后伺机找“岔儿”领费,会“独当一面”给人办事包人满意……这些只是我的个人见闻,但是当它们一天天多起来的时候,我想到中国新闻事业的悲哀,想到作为一个会在这样纷繁复杂的环境里逐渐丧失原本的理念和意志,想到像成舍我、王韬以及其他优秀的新闻工还在的话,他们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和老师出去采访的几次经历,让我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说办到就能办到的,采访前要做充分的准备,采访中要引导导被采访者,不能随采访者自己的意愿,还要注意提到与采访对象相关的`人,搜集多方素材,这样在写稿的时候就可以水到渠成。以前在学校的采访,都是事先策划好的,有老师和同学一起,大家集思广益。而现在,大部分时候老师会把任务完全交给你,而你就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而这个过程不能仅仅说得到锻炼就可以一笔带过的,像专业课上学到的采访方法和技巧以及原则性的问题,都是必须掌握好的,这样在学以致用的情况下又提高了自身的新闻业务水平。

第一次实习,得到很多实用的东西。也明白新闻真实的难度,所以以后不会再钻这个牛角尖了。不过作为一个新闻人,必要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还是必须坚持的,这是一个新闻人称其为人的最起码素质和底线。还好实习期间遇到的都是一些社会小问题,有的纠纷也不伤大局,总体上社会主义的新闻还是比较安定的,大的事件我们接触不到,这些小的事件就正好让我们练笔了。需要大力宣传的,我们要学会把原本只有一度的意义提升到三度,没有那么好,也要看情况,巧妙地夸大。而一些批评揭露的新闻,可就没这么轻松了,有时候费了好大劲,好不容易完成的采访和披露,对方找一下报社上层领导,一个小小几天的辛苦就白费了。现实就是这样无奈,所以一些圆滑的就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没有得罪人的时候,干吗总跟自己过不去呢。于是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的道路是很艰难的。坚持两年,执着地选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因为喜欢,所以热衷。正是这样,我才会有的动力好好规划自己的新闻路,从点滴积累开始,一步一个脚印,难与不难也是视努力而定的。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仍会坚持,为圆自己的梦而努力。

新闻难做,这是很正常的,不过我担心的是自己想做这份难做的工作连机会都没有,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多难啊。好的单位几乎不要人,差的单位大学生一般都不愿意去,高不成,低不就的,导致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难。我不想这样,在毕业后就失业,我会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自己能力,在我毕业的时候可以直接找到工作单位,我相信我会做的更好的!

下载某报社社会实践的报告[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报社社会实践的报告[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报社编辑部)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报社编辑部)为了让自己能更早更好地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应对能力,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去年寒假,在高中时代一位老师的介绍下,我在......

    暑假报社实习社会实践实习报告

    2012年暑假——一个介于我的大学生活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假期,总共有将近两个月的自由时间。光阴似箭,时光如梭,弹指一挥间,大学生活已经度过了一半,但在自己的意识中......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报社实习)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记报社实习工作心得体会 与其说这是一篇社会实践报告不如说这是我为期近一个月的实习心得或者说一篇公开的日记。不想去抄袭别人的报告该如何去撰写,不......

    蓝田县华商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蓝田县华商报社社会 实践报告 目录二.实践内容(一)前期工作一.实践目的(二)实践过程三.实践结果四.实践总结 蓝田县华商报社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 暑假期间,为积极响应学校以及......

    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报社)

    实习地点:**报社实习时间:2011年7月4日——2011年8月28日实习内容:本人于2011年暑假在**报新闻部热线组,跟随记者**实习。所发稿件多为消息,刊登于《**》《**》《**》等版面。实......

    大学生报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报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今年我读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说是难忘,因为我没有回家,而是在报社实习工作了两个月,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太好了,我非常兴奋自己能够有一次参加社会实践......

    暑假报社社会实践实习报告

    2012年暑假——一个介于我的大学生活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假期,总共有将近两个月的自由时间。光阴似箭,时光如梭,弹指一挥间,大学生活已经度过了一半,但在自己的意识中......

    暑期报社社会实践

    且行且珍惜 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已经结束了,一个月的“新闻民工”体验说短也不短。期间,我在《淮海晚报》,那个“我们离你最近”的地方学习着、感悟着„„选题、策划、采访、写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