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碎思》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12:2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碎思》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碎思》读后感》。

第一篇:《教育碎思》读后感

寒假里,我阅读了郑金洲教授著写的《教育碎思》这本教育书籍,作者是教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曾经出版过著作十余部。封面上,作者写道:“这本书中的随笔写于不同年代,前后时差大概也有近二十年。在一定程度上,一篇随笔就是一段岁月、一种心境、一个梦想、一个故事,甚至一个朋友。”

翻开目录,“‘素质教育’提法的思索”、“校本培训的意蕴”、“‘上课插嘴’引起的思考”、“诺贝尔奖与我们无缘的教育思考”、“建构新型课堂”、“师生交往有效性的匮乏”……一一印入眼帘,让我迫不及待地捧起书细细地阅读、品味、思考……

读着读着,我的目光停留在《建构新型课堂》这篇文章上,因为其中所写的内容就是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学。郑金洲教授在书中谈到在课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弊端,迫切地需要我们的中小学从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变革。在他提出的中小学课堂应有所改变之一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郑金洲教授指出“学生独有的文化是指学生特有的价值规范和思想观念,在课堂上应当给学生独有的文化展示一定的空间。同时也经由学生与教师的文化、学生与学生的文化双向互动,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我觉得,郑金洲教授对教育的探讨与我们东校的主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是不谋而合的。

回顾自己在教学中,我为了体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养成”这一新理念,也自然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进行着积极地探索。由于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较少,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与内涵不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教学重形式,忽视实效;教学重合作,忽视自主;合作重参与,忽视均衡,实际上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无其“实”的问题。

面对问题,这是我想到了《课堂计划改进手册》,我应当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改进目标与措施“对症下药”。于是,我将改进目标与措施的第二条作了修改——

改进目标:

二、课堂上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并重,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改进措施:

二、课堂上注重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并重,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引导,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观察力。运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在相互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教学中,强调鼓励大家探究学习的精神,应重点注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注重全体学生相互间的合作

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在合作中善于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把性别、成绩、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编成一组,做到组内成员之间同组异质,相互帮助,共同提高,人人做活动的主体。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特长。

我认为对照课堂改进计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和研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严肃认真、宽松和谐、生动活泼、乐教乐学,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使学生在高效率、高质量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

第二篇:《教育碎思》读后感

一张处方,无论多么灵验,也不能包医百病,只有熟谙处方背后的药理,方能以不变应万变。”这是郑金洲在其新著《教育碎思》中《教育学本土化的追求》一文中的一个比喻。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教授的书,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教育学的熏陶。

对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学是枯燥的,然而《教育碎思》却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教育理论不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不能被一线教师接受,在郑金洲看来,主要是因为教育“理论本身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定的平衡机制。”因此,“教育理论要敢于直面实践。”

郑金洲便是这么做的。《教育碎思》谈了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乏教育学理论,但讨论更多的是教育实践、教育现象。诸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园暴力”、“师生交往”、“案例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等,都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耳熟能详的话题。作为一名年轻的师范大学的博导,郑金洲坚持到中小学去听课,既显示了一种做学问的方法,更表明了一种做学问的态度。难怪在短短的几年内,他便迅速成为一位在教育理论界著述颇丰、影响颇广的年轻理论家。

教育理论家看待教育问题的视角自然与普通教师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同样是听课,在《听课中的观察与记录》一文中,就不啻成了一门学问。“听课者一般要提前几分钟进课堂”,然后要“观察学生的状态”,“与任课教师攀谈”,“与学生攀谈”,“选择自己要坐的位置”,并“画出几幅教室课桌椅排列的草图,以备使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听课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员特性”、“言语交互作用”、“非言语行为”、“活动”、“管理”、“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认知水平”、“社会方面”、“情感水平”、“教学材料的使用”以及“时间”等上面;至于课堂纪录,也是有技巧的,可以选择“实录式”、“叙述式”、“分类系统式”、“图式记录”等多种方式;下课铃响了,不要急着离开,因为“在课后仍然可以观察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对你理解和认识这堂课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北师大的石中英教授曾经大力呼吁教师要懂一点“教育哲学”。确实,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只能在经验的层次徘徊,而永远只是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碎思》中有很多文章涉及对基本教育概念的分析和阐释,如《何谓“教育观念”》、《何谓“案例”》、《“素质教育”提法的思索》、《“创新教育”的说法成立吗》、《“校本”是什么》、《“教育口号”辨析》、《教育现代化的正与悖》等,这些文章不仅让我们知道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些名词,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

在教育理论者努力要跟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教育实践者更要积极向理论学习,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第三篇:教育碎思读后感

《教育碎思》读后感

这学期末,学校让我们挑两本书来读读,丰富暑假的生活,一本是关于教育方面的理论著作,另一本是关于本专业的理论著作。我在书店的教育类书堆前站住,每一本书粗略一翻,最后从几十本书中挑中了《教育碎思》。

《教育碎思》谈了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乏教育学理论,但讨论更多的是教育实践、教育现象。诸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园暴力”、“师生交往”、“新型课堂”“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等,都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耳熟能详的话题。

因为是初读,有些还不能了解透彻,但有一章让我有所感触:师生交往有效性的匮乏。郑金洲在文中指出的问题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还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的课堂虽然不像以前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唯命是从,但是,师生交往还是不平等的。

当老师的,总有理由来解释自己对学生的呵斥、惩罚。

首先,老师所有的行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好。假如老师在心里没有学生,他就不会因为你作业没做而批评你,因为你上课不听而点你的名。其次,班级的人数太多了,一个班有五六十人,每天要面对大大小小不同的事情。如果人少的话,那么就相对好管理了,我的心情就会轻松,我的脾气就会变好,我和学生们就会轻声细语的说话了。

再者,虽说现在是素质教育,可是说得比唱得还好听,考试制度不改革,应试教育别想根除。不改变教学评价制度,也休想有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如果我们真的要改变自己。首先得从观念上改变自己,其次才能在行为上改变自己。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提法差不多已经深入人心了,我从来没对此怀疑过什么,直到读了《“素质教育”提法的思索》和《“创新教育”的说法成立吗》两篇文章才知道,原来在这两种提法里头还是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现在很多的做法都在学国外的,没有经历一段长时间的在自己本土的实践证明,很多都不成熟,却被教育行政部门当作一种指令来抓,很容易走偏。这可以

反映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们也很心急,想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抓上去。不过,欲速则不达。

很多时候,我们的反思只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现象,没有追根溯源,也就看不清问题要害所在。看看自己的工作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处于模糊状态下进行的。开卷有益,至少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

读了这本书,虽然不能说改变了我的教育观念,最起码思维得到撞击,对教育理念有了新的理解

第四篇:《教育碎思》读后感

[《教育碎思》读后感]

一张处方,无论多么灵验,也不能包医百病,只有熟谙处方背后的药理,方能以不变应万变,《教育碎思》读后感。”这是郑金洲在其新著《教育碎思》中《教育学本土化的追求》一文中的一个比喻。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教授的书,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种教育学的熏陶。

对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学是枯燥的,然而《教育碎思》却不会让人有这种感觉。教育理论不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不能被一线教师接受,在郑金洲看来,主要是因为教育“理论本身还不够成熟,还没有能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定的平衡机制。”因此,“教育理论要敢于直面实践。”

郑金洲便是这么做的。《教育碎思》谈了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其中不乏教育学理论,但讨论更多的是教育实践、教育现象。诸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园暴力”、“师生交往”、“案例教学”、“课程改革”、“教学科研”等等,都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耳熟能详的话题。作为一名年轻的师范大学的博导,郑金洲坚持到中小学去听课,既显示了一种做学问的方法,更表明了一种做学问的态度。难怪在短短的几年内,他便迅速成为一位在教育理论界著述颇丰、影响颇广的年轻理论家。

教育理论家看待教育问题的视角自然与普通教师是不一样的,读后感《《教育碎思》读后感》。比如说,同样是听课,在《听课中的观察与记录》一文中,就不啻成了一门学问。“听课者一般要提前几分钟进课堂”,然后要“观察学生的状态”,“与任课教师攀谈”,“与学生攀谈”,“选择自己要坐的位置”,并“画出几幅教室课桌椅排列的草图,以备使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听课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员特性”、“言语交互作用”、“非言语行为”、“活动”、“管理”、“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认知水平”、“社会方面”、“情感水平”、“教学材料的使用”以及“时间”等上面;至于课堂纪录,也是有技巧的,可以选择“实录式”、“叙述式”、“分类系统式”、“图式记录”等多种方式;下课铃响了,不要急着离开,因为“在课后仍然可以观察到一些有益的信息,对你理解和认识这堂课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北师大的石中英教授曾经大力呼吁教师要懂一点“教育哲学”。确实,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只能在经验的层次徘徊,而永远只是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碎思》中有很多文章涉及对基本教育概念的分析和阐释,如《何谓“教育观念”》、《何谓“案例”》、《“素质教育”提法的思索》、《“创新教育”的说法成立吗》、《“校本”是什么》、《“教育口号”辨析》、《教育现代化的正与悖》等,这些文章不仅让我们知道如何正确科学地理解这些名词,更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

在教育理论者努力要跟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教育实践者更要积极向理论学习,这样,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第五篇:碎思录美文

碎思录

抓紧从容赶早

办事要领有三:一曰抓紧,时日必争,分秒必争;二日从容,不慌不忙,少出差错;三日赶早,不失时机。三者间有矛盾,使之统一起来是运用辩证法的一种技巧。

既安且进

世界上哪有一生都顺心的人?我主张“随遇而安”,少搞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不是提倡“安常守顺”、“安弱守雌”,也不是对一切逆来顺受,“安之若素”。什么样的遭遇都挡不住积极战斗者的进步。顺境可以发挥自己的知识才能,逆境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就求知而言,世界大也无限,小也无限,总不会英雄无用武之地。

冷眼热心肠

眼是观察外界的视觉器官。观察世事要客观,要冷静,眼热不得。但是心肠却冷不得,要热。不但要热忱地关心人,关心事业,还要用最大的热情去行动。要“冷眼”而不要“旁观”。用冷眼观察世事,用热心肠干预世事。而且,道理很简单,眼越是冷,世事中究竟应该干预什么,如何干预,就越清楚,干预的效果就越好。

坦本义为平直宽广。直率开朗则为其转义。毫不掩饰自己的革命观点,则是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胸怀。心地宽广的人,未必没有愤懑。“虽斯宇之既坦,心犹凭而未摅”。抒发凭心,也是坦率的表现。问心无愧,就可以处之坦然。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夫子倒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下载《教育碎思》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碎思》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零思碎想美文

    宁静致远。宁静为了致远,致远需要宁静。宁静是方法,致远是目的。宁静,是勤奋努力中冷静的思考,是面对危机表现出的那种从锌,是得意时表现出的谦卑大度,是失意时表现出的淡定,是面对......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碎思

    把好脉 握准度 努力打造情致语文课堂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碎思 史铁生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秋天的怀念》是一篇以母爱为题材的常读常新的抒情散文。作者......

    《病隙碎笔》读后感

    学生习作 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读《病隙碎笔》有感 “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他,把生活......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而在......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是史铁生继《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

    《病隙碎笔》读后感

    昼短苦夜长 何不秉烛游 ——《病隙碎笔》读后感 “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约伯的信心前面没有福乐做引诱,有的倒是接连不断的苦难。” ——题记 第一次接触史铁生是在初中......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基督教的信徒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上帝,让上帝来操控着人的贵贱尊卑与智愚贫富,罗织着世间一切真实却又漂泊不定的情感。但如果,当那人可以控制这一切,洁净心灵,另......

    《病隙碎笔》读后感

    [《病隙碎笔》读后感] 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没有繁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