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黎安二生序》原文及译文赏析5篇

时间:2019-05-15 12:5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赠黎安二生序》原文及译文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赠黎安二生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第一篇:《赠黎安二生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原文: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译文: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张楼位于安徽泗县东北部,是淮北根据地连接东西的必经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8年秋,日军侵占泗城后,张楼大恶霸地主张海生投靠日军,被委任为伪淮海省“剿匪”第6总队司令兼自卫团长。张海生依仗日军支持,强拉民伕,在张楼挖圩壕、修炮楼、建据点,并以此为依托,经常袭扰我泗睢、泗宿县抗日根据地,先后捕杀我八路军、新四军干部战士、民兵、群众等百余人。周围数十里的人民群众无不对之切齿痛恨,盼望我军早日拔除这一抗日根据地内最大的汉奸据点。

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苏鲁豫支队共同曾于1940年4月发起攻打张楼的战斗;新四军第4师9旅25团也曾于1941年再次攻打张楼,两次对其攻击均因条件不成熟和附近日军出兵增援未获成功。随着抗日形势的好转,为打破敌我长期僵持局面,畅通淮北根据地东西往来之路,新四军决定于1944年6月再次对张楼据点张海生部发动攻击。

张楼分前后张楼。前后张楼两个圩子及7个外围据点共驻有伪军2000余人,且装备精良。新四军4师首长决定由9旅26团先攻克后张楼,待后张楼攻克后,再乘胜攻克前张楼。后张楼由大汉奸张海生率部400余人驻守,该据点工事坚固,围墙高4米,墙外沟宽水深,沿围墙筑有20多个地堡,据点四角各有一个高大坚固的碉堡。外壕沟宽约10米,壕内埋有竹签、三角钉等物。团里决定1营为主攻营,3营为副攻营,1营分配我所在的1连为突击连。

战斗发起前,我连在沙盘上进行了演练,旅长韦国清亲自指导我们连沙盘作业。6月17日黄昏前,团部用炮火轰击敌据点内东北角的大炮楼。在炮火的掩护下,我连兵分两路向据点内敌人发起了猛烈冲锋,各突击队按指定的任务,奋不顾身地跳下围壕,竖起梯子,爬上了围墙,猛掷手榴弹,大约15分钟即突入圩内,并迅速占领两个地堡及附近阵地,打开了突破口。接着连队的二梯队也迅速投入了战斗,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反冲锋。

经过激烈战斗,我连又很快占领了据点内的一片佃户房。由于敌人大部已退守据点之大瓦房院内继续顽抗,并用各种火器向我突入圩内的战士猛烈扫射,部队无法前进。为了尽快消灭敌人,我军(9旅)及时调来一门自己制造的平射迫击炮,用这门炮把敌人大瓦房院东北角的炮楼打开了一个洞,战士们随即勇猛冲入,以刺刀、手榴弹与敌人拼杀。此时,大瓦房院内之敌已慌作一团,曾几次企图突围。我连立即命令部队要全歼院内的敌人,并一鼓作气逐屋作战,全歼了院内的敌人。此次战斗共俘虏伪军大队长以下269人,打死64人,缴获重机枪一挺,轻机枪4挺,掷弹筒7具,步枪362只。随着我团攻占后张楼,前张楼守敌发生动摇逃跑,被我4师11旅歼灭。当日上午泗县城日伪军400余人在飞机掩护下,企图接应前张楼之敌突围,又被我9旅25团歼灭。

张楼大捷后,新四军陈毅军长特来电祝贺,电文称:“经一昼夜激战,将前后张楼之敌全歼,全赖你们指挥有方,全体指战员用命,发扬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殊堪嘉奖……”

第二篇:赠黎安二生序原文及赏析

赠黎安二生序原文及赏析

原文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翻译

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赏析

1、正话反说

作者前文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

名之。显示了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文曲意直,显示内在的锋芒。

2、意境含蓄

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

本文的篇幅不长,结构也比较简单,先介绍黎、安二生的由来,再说明写作本文的用意,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如何认识迂阔。

迂阔,从古到今都有人在用这一形容个性的词。如果抛开它那略带贬义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迂阔,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迎合世俗偏见,而又有一种执著的信念,矢志不渝。

如果他的观点、信念是正确的话,那么这种迂阔的表现正是难能可贵的。曾巩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才对迂阔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从文中反映的背景来看,黎、安二生由于“学于斯文”,即酷爱韩愈、柳宗元以至欧阳修、苏轼所倡导的古文而遭到“里人”的讥笑;而曾巩也因身体力行地追求“道”,给自己带来一些“患”。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如何浅薄了。这种不直接抨击时弊而从侧面加以反映的手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另外,本文中的委婉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注意。作者明明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却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劝诫黎、安二生“择而取之”,如何定夺,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吧。还在结尾处提出,希望二生转告苏轼,问一问他“以为如何”。这不仅表明作者的谦虚态度,而且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第三篇:《奇零草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明]张煌言①

余自舞象②,辄好为诗歌。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然犹时时窃为之。及登第后,与四方贤豪交益广,往来赠答,岁久盈箧。会国难频仍,余倡大义于江东,凡从前雕虫之技,散亡几尽矣。于时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尚得于余闲吟咏性情。及胡马渡江,而长篇短什,与疏草代言,一切皆付之兵燹中,是诚笔墨之不幸也。

余于丙戌始浮海,经今十有七年矣。其间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师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短唱。即当风雨飘摇,波涛震荡,愈能令孤臣恋主,游子怀亲,岂曰亡国之音,庶几哀世之意。

丁亥春,余舟覆于江,而丙戌所作亡矣。戊子秋,节③移于山,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余率旅复入于海,而戊子、己丑所作又亡矣。然残编断简,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国④陷,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遗。何笔墨之不幸,一至于此哉!

嗣是缀辑新旧篇章,稍稍成帙。丙申,昌国再陷,而亡什之三。戊戌,覆舟于羊山,而亡什之七。己亥,长江之役,同仇兵熸⑤,予以间行得归,凡留供覆瓿者,尽同石头书邮⑥,始知文字亦有阳九之厄也。

年来叹天步之未夷,虑河清之难俟,思借声诗,以代年谱。遂索友朋所录,宾从所抄次第之。而余性颇强记,又忆其可忆者,载诸楮端,共得若干首。不过如全鼎一脔耳。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故所订几若《广陵散》。

嗟乎!国破家亡,余谬膺节钺,既不能讨贼复仇,岂欲以有韵之词,求知于后世哉!但少陵当天宝之乱,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陶靖节躬丁晋乱,解组归来,著书必题义煕。夫亦其志可哀,其情诚可念也已。然则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凋亡,已非全豹,譬犹兵家握奇之余,亦云余行间之作也。

【注】①张煌言(1620~1664),浙江鄞县人。抗清将领,后被清兵捕获,拒降而死。②舞象:古代一种武舞,后世以舞象代指成童。③节:符节。代指主将。④昌国:今浙江舟山。⑤熸(jiān):火熄灭。这里指郑成功战败。⑥石头书邮,这里指作者的诗稿沉入江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典制诰 典:掌管

B.迨辛卯昌国陷 迨:等到

C.余谬膺节钺 膺:心胸

D.陶靖节躬丁晋乱 丁:遭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作品散失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国难频仍②出筹军旅,入典制诰

③提师北伐④率旅复入于海

⑤覆舟于羊山⑥长江之役,同仇兵熸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叙述了作者在明朝覆亡前后诗歌创作、诗稿存失的情况,以及《奇零草》艰难成集的过程。全文一唱三叹,富于情感。

B.文章第三段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从丁亥到辛卯年间诗稿屡遭劫难的情形,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叹惋、伤痛之情。

C.文章结尾作者列举杜甫、陶渊明的例子意在衬托自己写作的艰辛,以及编订诗集的艰难,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D.因诗稿在战乱中遗失殆尽,只收集了军旅生涯中所写的部分作品,所以,作者将诗集命名为《奇零草》。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遂辍笔不谈。(3分)

⑵独从前乐府歌行,不可复考,故所订几若《广陵散》。(3分)

⑶流离蜀道,不废风骚,后世至今,名为诗史。(4分)

参考答案

5.(3分)C(膺:接受、担任)

6.(3分)B(②指有余闲写作 ③指写作的背景 ⑥与作品散失无关)

7.(3分)C(错在“以及编订诗集的艰难,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里列举的目的在于表明编订诗集主要是为了以诗记史,以诗明志。)

8.⑴(3分)先父担心我荒废经史(的学习),多次拿这件事来告诫(我),(我)于是停止写诗(或:放下笔不再写诗)。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以为:以(之)为,拿这件事,1分;辍:停止,1分。

⑵(3分)只是过去的诗作不能再查考(或:再也找不到了),所以编订的难度几乎像(恢复)《广陵散》一样。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独:只是,1分;考:查考,查找,1分。

⑶(4分)(杜甫)在蜀地漂泊奔波,(始终)没有荒废诗歌创作,从那时到现在,他的诗都被称为诗史。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流离蜀道:句式(省略+倒装),1分;风骚:诗歌创作,1分;名:称,称之为,1分。

参考译文

我自十五岁以来,就喜欢写作诗歌。先父担心我荒废了经史的学习,多次拿这件事来劝诫我,我于是就放下笔不再写歌了,然而还是偷偷地写诗。等到科举考中之后,我和四面八方的贤士豪杰交友也就更广泛了,来来往往的馈赠答谢,时间长了,写的诗竟然填满了箱子。适逢国家灾难接二连三,我在江东倡导抗清大义,凡是以前一展雕虫小技的诗歌几乎丢失殆尽。从此,不管是外出筹划军队,还是入朝掌管起草诏令,还能够在闲暇之时吟诗作对。到清军渡江南下,长短不一的诗歌和奏章的草稿以及起草的诏令,一切都付与战火之中,这确实是文字的不幸啊!

我从丙戌年就开始在海上飘荡,至今已经十七年了。这期间忧虑国家思念家乡,为处境困窘悲伤,为动荡不安的局势忧愁,无时无事不足以扣动心弦的。有时领兵北伐,意气风发放声高歌,有时避让清军向南征讨,在寂静之时空旷之地,低声吟唱。每当风雨飘摇和波涛震荡之时,这些更加令孤独的臣子怀想旧主,令出行在外的游子想念亲人,难道这些诗篇是什么亡国之音吗?或许寄托了忠贞臣子的哀世之音吧![3]

丁亥年的春天,我的船在长江中翻了,丙戌年创作的诗歌也随之丢失了。然而搜集残缺不全的诗稿,十篇仅存三四篇。等到辛卯年位于浙江舟山的昌国被攻陷,书箱中的草稿竟然一篇也没有留下。文字多么的不幸,竟然达到这种地步!

接着这以后,我才编辑新旧篇章,渐渐地编成卷册。丙申年,昌国第二次陷落,诗稿丢失了十分之三。戊戌年,我在羊山一带翻船,诗稿丢失了十分之七。己亥年,在长江之战中,一同抗清的郑成功也战败了,我因隐秘行走才得以回来,大凡留下只能用来盖盛酱的瓦罐的诗文,全部和石头一起沉入江底,这才知道文字也有遭天灾的厄运啊。

近些年来,我悲叹国难未平,期待乱世平定如同盼望黄河变清一样的困难,想着借助乐歌来代替年谱。于是向亲朋好友索要他们收录的,宾客随从依次抄录的诗歌。我的记性很好,又把能够回忆起的旧作,记载在纸上,共得到若干首。这些也只不过像整锅肉中的一块而已。只是过去的诗作不能再查考,所以编订的难度几乎像恢复《广陵散》一样。

唉!国破家亡之际,我又不合情理地担任将帅,既然不能讨贼复仇,难道却想凭借诗作闻名后世吗?只是杜甫面临天宝之乱,在蜀地漂泊奔波,始终没有荒废诗歌创作,从那时到现在,他的诗都被称为诗史。陶渊明亲身遭逢晋乱,辞官回家,写实作文必定写上晋安帝义煕的年号。他的志向令人悲痛,他的真情的确令人怀念啊。既然这样,那么我的诗集为什么要取名为《奇零草》呢?这是因为卷册稀稀落落大量散失,已经不是全貌,譬如兵家握奇阵中的余阵,又可以用来说明这些都是我在军旅之间所创作的。

赏析:

该文选自《张苍水集》第二编,是张煌言为自己的诗集《奇零草》所写的序。文章叙述了作者在国难频仍之际,写于军旅的诗歌内容及其存失情况,从中可以了解作者奔走军中、领兵报国的经历和慷慨长歌、以诗哀世的情怀,以及《奇零草》艰难成集的过程。全文一唱三叹,富于情感。

第四篇:《赠僧朝美》原文及译文赏析

《赠僧朝美》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水客凌洪波,长鲸涌溟海。

百川随龙舟,嘘吸竟安在。

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

高价倾宇宙,馀辉照江湖。

苞卷金缕褐,萧然若空无。

谁人识此宝,窃笑有狂夫。

了心何言说,各勉黄金躯。

【前言】

《赠僧朝美》是诗人李白的五言古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1卷第16首。诗中以泛海溺没反探得明月之珠,喻烦恼之中不昧本来者可悟得如来真法,认为此真理只有诗人与朝美能够看透。诗句写得禅意深远,深得妙理,玲珑透彻,馀味不尽,启人深思,一点也不枯燥,表达出李白已深得禅道妙悟的精髓,思想从入世转向出世,从热衷功名到主动抛弃功名的急剧变化。

【注释】

1、朝美,僧人名。

2、水客:驾舟泛海音。

3、长鲸:即鲸鱼,因身巨长,故称。

4、龙舟:刻有龙饰的大舟。

5、倾:竭尽,全。

6、金缕褐:金缕织成的衣服。

7、了心:了然于心。

8、黄金躯:喻指身体生命的珍贵。

【翻译】

驾舟泛海出入洪波之中,巨大的鲸鱼涌起溟海浪涛。百川翻滚龙舟飞驰,在长鲸的嘘吸之下全被吞没。此中还有竟然不死的人,反而探得了明月之珠。明珠价高为宇宙之冠,漏出些许光辉便照耀江湖。凌驾超越于金缕之衣,在明珠面前全无光彩。谁人识得如此之宝?私下暗笑有您我这样的狂夫。了然于心不必再说些什么,各自保重勤勉我们目身吧。

【赏析】

《赠僧朝美》是李白在天宝(公元742—759)末年游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时,赠僧人朝美的一首诗。

李白自从天宝三载(公元744)辞京还山之后,就一直未再回到朝中。在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目睹了唐玄宗荒淫误国,李林甫、杨国忠等权奸把持朝政,败坏朝纲,眼看大唐王朝一天天地走下坡路,大唐江山就要毁于昏君群小之手,丽他却被奸人谗毁,在朝中无法容身,唐玄宗只是把他看作是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使得他的报国之志无从施展。他既不能违心从俗,向权奸屈服,就只好洁身自好,高蹈远引了。于是他毅然辞京还山,离开朝廷这个黑自不分,是非颠倒的污浊世界,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找他干净的乐土,自由的世界。他唱道:“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酬崔侍御》)在他漫游各地的十多年中,多与道士僧人交往,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浪游生活。道家老庄的遗世独立的精神、陶冶了他自由的性格;

佛教玄远的意趣,深邃的哲理,启发着他的诗情,释散了他内心久抑的痛苦。他在宗教这块方外之地上,寻找到了他疲惫困苦心灵的暂时憩息之地。与他前期积极进取、热衷功名的思想相反,他后期的思想在环境的逼迫与老庄佛学思想的影响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从入世转向出世,从热衷功名到主动抛弃功名。他自觉地与统治者决裂,退出朝廷,走向山林,与隐士为朋,以僧道为友,经常与他们一起吟诗品画,谈玄论道。《赠僧朝美》这首诗,就是他与僧人的谈玄论禅之作。

第五篇:《世说新语》原文赏析及译文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床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选自《世说新语》)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少所推服.()

⑵、时.名士无不至者()

⑶、莫.不垂涕()

⑷、使.君辈存()

10、给文中划线句划分停顿。(2分)

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⑵、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2、王子猷和孙子荆悼念亡者的方式分别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他们独特的悼念方式?(5分)

参考答案

9、⑴、佩服⑵、当时..⑶、没有谁⑷、让.

10、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11、⑴、孙子荆抬起头说:“让你们这类人活着,却让这个人死了!”

⑵、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了。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12、子猷的悼念方式是弹琴,孙子荆的悼念方式是学驴叫。

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刻的手足之情,子敬“素好琴”,子猷奔丧时抚琴即像抚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哀思;王武子生前喜欢听孙子荆学驴叫,孙子荆以驴鸣代替悲歌,表达丧友之痛。

参考译文

孙子荆(孙楚 西晋诗人)仗着自己有才华,很少有他看得起的人,唯独敬重王武子(王济)。王武子去世后,名士们都来吊唁。孙子荆后到,面对尸体痛哭,客人们也受感染跟着流泪。孙子荆哭罢,对着灵床说:“你一直喜欢我学驴叫,今天我学给你听。”他叫的声音和真的一样,客人们都笑了。孙子荆抬起头来说道:“让你们这些人活着,却让这样的人死了!”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曰①:“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注释】①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2)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8.有同学认为文章开头写子猷先“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9.王子猷和孙子荆悼念亡者的方式分别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他们独特的悼念方式?(4分)

参考答案

7.(1)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2)孙子荆抬起头来说道:“让你们这些人活着,却让王武子这样的人死了!”

8.不矛盾。子猷和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况,猜测他已死,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都不哭”是勉强抑制住自己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面对人琴俱忘,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了,悲痛之情喷薄而出,所以“恸绝良久”。

9.子猷的悼念方法是弹琴,孙楚的悼念方法是学驴叫。

示例: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子敬“素好琴”,子猷奔丧时抚琴即像抚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哀思;王武子生前常好驴鸣,驴叫就是孙楚和王武子之间的弦歌雅音,类同于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一曲高山流水,以驴鸣代替悲歌,表达失侣丧友之痛。

下载《赠黎安二生序》原文及译文赏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赠黎安二生序》原文及译文赏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鹧鸪天原文译文及赏析

    鹧鸪天病酒恹恹与睡宜,①珠帘罗幕卷银泥。②风来绿树花含笑,恨入西楼月敛眉。惊瘦尽,怨归迟。休将桐叶更题诗。③不知桥下无情水,流到天涯是几时。④【注释】①病酒恹恹与睡宜:指......

    疏影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疏影姜夔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

    《伤寒论》序【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

    《破阵子·赠行》原文及赏析

    《破阵子·赠行》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其古诗全文如下: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寻常醉后歌。可怜白发多。明日扶头颠倒,倩谁伴舞婆娑。我定思君拼瘦......

    赠张旭原文赏析

    《赠张旭·张公性嗜酒》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颀。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下舍风萧条,寒......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译文及赏析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译文] 柱着手杖,心气和平地伫立在茅舍的门外,神情专注地临风倾听傍晚树林中那秋蝉的吟唱声。[出自]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

    《红楼梦》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红楼梦》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石头记 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都说作者是迷恋儿女之情,可......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推荐]

    原文:虞美人陈与义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虞美人字词解释:1、搔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