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教学实践与反思

时间:2019-05-15 12:3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活中的数教学实践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活中的数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一篇:生活中的数教学实践与反思

主题背景

让孩子们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审视现实生活,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落实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对数学现实价值的体会;学科教学界限分明,忽视知识间的联系、迁移、促进与渗透整合……种种“数学与生活分离,知识与实践脱轨”的现象或做法仍普遍存在。下面就新课程一年级第一册(人教版)“生活中的数”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开放性?”“如何在数学的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如何在教学中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理念

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生活的缩影

实践过程?

[课前小调查]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数宝宝,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宝宝,请小朋友们从家里、教室里、学校里和平时的生活中看一看、找一找、问一问、想一想、记一记,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到过数宝宝?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王国里的数宝宝为了迎接国庆,进行了一场比赛。每位数宝宝都要夸夸自己的本领高,夸自己在生活中的用处大,同学们想参加吗?比一比,哪一位小朋友夸数宝宝夸得好,数宝宝就和它交朋友。

二、生活中物体的数量。

1、比赛开始了,2宝宝最着急,它说:“我的本领最大,小朋友的家里、教室里、学校里的好多事物都要请我帮忙。”其它宝宝着急了,也叫道:“我也一样)?小朋友你想夸谁呢?

生1:我家有2台电视。

生2:我家有5个人,有4个房间,有6把椅子。

生3:我家房子在4层,有3台彩电,1个空调。

生4:我有2个小辫子。

生5:教室里有8盏灯,有4个电扇。

生6:眼保健操有4节。

……

师:数宝宝听了真高兴,你们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可是0宝宝,为什么在伤心的哭呀?

生1:我家有0只小猫。

生2:妈妈给我买了5 个苹果,我吃了5个,一个都没有了,是0个。

师:你的例子举得真好,0宝宝开心的笑了。对啊,数宝宝可以帮助我们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它们的作用可真大!

三、生活中的序数。

1、数宝宝听了小朋友的夸奖,它想来看看大家,谁来告诉它我们的学校在哪儿,教室在哪儿?

生:我们是南莫小学一(1)班的学生。

师:可是它们不知道你们的教室在哪里啊?

生:教室就在第一排楼的第1间,门口不是写着一(1)班呢。

师:哦,我明白了,你说的就是教学楼的第1幢的第1层的东面第1间,是吗?(教师把第字念得很重。)那谁能这样清楚完整的介绍呢?(生模仿老师的说法来介绍)

师:数宝宝已经到我们门口了,它不知道你坐在哪儿呀,请你告诉它,好吗?

生1:我的位置在第3组的第1桌。

生2:我的位置在第1组的最后一桌。

师:也就是第几桌?

生:第6桌。

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在班级的座位。

师指导学生在新发的本子上写上组号、座号。

2、师:数宝宝还想去小朋友的家里参观,小朋友欢迎吗?(欢迎)

那好介绍一下你的家住在哪儿,要说得详细些,数宝宝才能找得到啊!谁先来?

生1:我家住在南莫教师新村4号楼201室。

师:你们能听懂杨伟的家住在哪里吗?给数字宝宝解释一下,生(几名学生逐步补充完整):我想告诉数字宝宝,杨伟的家住在教师新村,他家是第4幢,201就是2楼的第1间。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数宝宝全听明白了?

师:谁也能像刚才那样再来介绍自己的家在哪儿?

生:……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范老师的家住在哪儿?(想)

师:告诉你们,我家在教师新村3号楼302室。你们看我的家怎么走?请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学生同桌互相说。反馈,请2个学生说。

3、小朋友喜欢过生日吗?数宝宝也喜欢过生日,它们也很想参加小朋友的生日,想叫范老师帮忙问一下你们的生日是几月几号?

生:我的生日是9月9号,我今年7岁。

……

师:范老师的生日你们知道吗?谁来猜一猜?(生非常涌跃)

师:范老师告诉你们吧,我的生日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的第15号,大家一起说我的生日是什么时候?(生大声:12月15日。)

师:那你们和同桌说一说你的生日就是一年中的第几个月的第几天?(同桌互相说)

师:数宝宝听了,太高兴了,它们说:“我们的本领真大,小朋友的班级、座位、家庭住址、生日都要用到我们数宝宝。”(学生都会心的笑了)

四、生活中的号码。

1、数宝宝想到你家过生日,怕万一迷路了,想请小朋友给它们留下联系电话。谁先来说说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

生:我家的电话是xx,我爸爸的手机是xx。……

师:如果数宝宝在路上碰到坏人,她应该打什么电话?(生:报警电话110)

师:那你们还知道哪些常用的电话号码呢?

师:我们的电话号码里都是数宝宝,数宝宝觉得自己本领大,能为人们做好事可高兴了。本来啊它们老是说自己的本领大,有时还会吵起来,可是自从它们一起组成了电话号码后,就觉得团结很重要。我们一起来表扬数宝宝的团结,好吗?(师生鼓掌)

2、数宝宝想给我们买生日礼物,一路上看到了好多自己的照片,你们看到过吗?

生1:我和妈妈去买菜,看见有数宝宝的照片,告诉我们多少钱1千克。

生2:我和妈妈一起买衣服,看见也有数宝宝的照片,告诉我们多少钱1件。

生3:钱上面也有数宝宝的照片。

生4:红绿灯上面有数宝宝,红灯不能走,绿灯可以走。

师:你说得真好!红灯停,绿灯行。我们一起来过马路,现在是红灯,10、9、……

1、0,好,可以走了。(学生开心的笑了)

师:数宝宝买好了礼物,看时间还比较早,想从车站去县建工大厦28层大楼看看,该坐哪辆车?

生大声:4路。

师:那你们回家乘几路车?

生:2路、5路……

师:是啊,车上也有数宝宝的照片,在哪儿呢?

生:在驾驶员的前面,就是车的号码。

生:还有车后面也有号码。

师:这是我校张老师的摩托车车牌号(出示一辆车和后面的车牌号为苏F-B729),你觉得车牌号有什么作用呢?

生1;我觉得给车编号,便于警察叔叔管理。

生2:如果不给车编号,那丢了怎么办呀?

……

师:车牌号的学问可多啦,大家可以回家去问爸爸妈妈。现在我们也来是试试怎么编号。

五、用数字编码。

1、数宝宝听说我们学校要举行体育节,也想来为大家加油。出示学校跑道:我们先请数宝宝帮忙给跑道编上号。(师生编号)

2、每个运动员都有号码布,下面我们就为自己编运动号。

师指导:我们是一(1)班,先写上11,然后请1号小朋友站起来,你的号码是1101,前面是班级,后面01是1号。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0吗?

12号小朋友的号码怎么编?(讨论:1112)

3、请小朋友把自己的运动号码编在发到的白纸上。生编后,先指名交流,再同桌互检。

六、课堂作业:用数宝宝画一幅图画。(略)

七、课外作业:编数宝宝的故事,让爸爸或妈妈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等。在“生活中的数”的学习中,我们根据学生课前的小调查所得的信息和平时在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有序地交流信息,使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其特色主要表现在:

1、延伸课堂空间,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联系。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已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主动地观察分析生活现象,用数来表示身边的事物,说说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自己家的门牌号、电话号码、生日、车牌号……”;运用数简明地表示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用数给路道编号、给自已编运动号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正是在与数的“对话、沟通、交流”中,学生的数感得以有效地发展。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一个小小的教室里,学生所交流的信息既有来自家里、教室里、学校里的亲身经历过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中的数;更有在菜场里、马路上、超市里、体育运动中等各种生活经历中感受过、观察过的数,从而把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中广阔的世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无处不在,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2、展开情节想象,体现人文特色

数学严谨、简明、抽象而缺乏情趣和人文色彩。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就必须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特色。

表现一:数字不再是抽象的数,而是活泼可爱、有鼻有眼的、有自己本领的、有自己个性的卡通形象。

表现二:纵观整节课,把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数表示事物的数量、生活中序数、生活中数码,以一种富有趣味的故事情节加以串联,贴近学生心理和生活,从而使数学展现出多彩的、富有情感的面貌。

表现三;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有情趣:如小朋友都来夸夸0宝宝,0宝宝伤心的哭了;自从数宝宝一起做人们的电话号码后,他们就再也不争吵了,变得很团结,让我们用掌声来表扬数宝宝。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角色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味、有情。

表现四;学习的真正需要来自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有如此重要广泛的使用价值,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被激发,学习的欲望不断强烈,这是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3、解决生活问题,发展综合能力

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间的联系,发展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字既可以表示物体的数量,又可以表示序数,还可作为一种符号代码,更有在生活中的其它广泛用处,虽然此前学生已有一定的接触和学习体会,但在本节课中把数字各方面知识加以综合,交织一起展现在课堂上,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应用性,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更能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课堂中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给自己编运动号码这一富有现实性的题材,让学生在即将召开学校第十一届体育节之际解决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展现才能的机会,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件兴奋的、新奇的事。一个号码既是运动员的代号,又是班级同学号次(序数),还可看出班级学生的人数,孩子们在体验“编运动号码”的成功的喜悦中,实现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的有机综合。

建立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有助于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作业中,根据一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和想像力丰富的思维特点,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数宝宝画一幅画。一支画笔,一张白纸,给学生提供了创造和表达对数字情感的机会。“美丽的花园”“花”“树”“蝴蝶”“小鸡”“小河”“小鱼”……都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数宝宝。课后让学生运用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情感意蕴的文学语言编写(孩子说,父母写)数宝宝的故事,以孩子童真的想像,天真的语言给数字赋予生命的活力。学生作品中(限于篇幅,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活泼可爱、鲜活生动、个性鲜明的数字宝宝,讲述的是一个个充满想像魅力的故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穷的想像力得以充分的展现和发挥,孩子们对数学的理解更为深刻,对数学的情感更为深厚。

综观整节课,情节跌荡,一气呵成,使人回味无穷,学生在小小课堂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了在大社会遨游的无穷乐趣,使知识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发展,方法在交流中领悟,情感在交流中升华,课堂已真正成为了他们交流的场所、展示的舞台、生活的缩影!

第二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生活中的数”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主题背景

让孩子们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审视现实生活,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落实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对数学现实价值的体会;学科教学界限分明,忽视知识间的联系、迁移、促进与渗透整合„„种种“数学与生活分离,知识与实践脱轨”的现象或做法仍普遍存在。下面就新课程一年级第一册(人教版)“生活中的数”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开放性?”“如何在数学的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如何在教学中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理??念

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生活的缩影

实践过程?

[课前小调查]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数宝宝,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宝宝,请小朋友们从家里、教室里、学校里和平时的生活中看一看、找一找、问一问、想一想、记一记,什么时候或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到过数宝宝?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王国里的数宝宝为了迎接国庆,进行了一场比赛。每位数宝宝都要夸夸自己的本领高,夸自己在生活中的用处大,同学们想参加吗?【出示1、2、3、4、5、6、7、8、9、10这些数的卡通形象】比一比,哪一位小朋友夸数宝宝夸得好,数宝宝就和它交朋友。

二、生活中物体的数量。

1、比赛开始了,2宝宝最着急,它说:“我的本领最大,小朋友的家里、教室里、学校里的好多事物都要请我帮忙。”其它宝宝着急了,也叫道:“我也一样)?小朋友你想夸谁呢?

生1:我家有2台电视。

生2:我家有5个人,有4个房间,有6把椅子。

生3:我家房子在4层,有3台彩电,1个空调。

生4:我有2个小辫子。

生5:教室里有8盏灯,有4个电扇。

生6:眼保健操有4节。

„„

师:数宝宝听了真高兴,你们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可是0宝宝,为什么在伤心的哭呀?生1:我家有0只小猫。

生2:妈妈给我买了5 个苹果,我吃了5个,一个都没有了,是0个。

师:你的例子举得真好,0宝宝开心的笑了。对啊,数宝宝可以帮助我们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它们的作用可真大!

三、生活中的序数。

1、数宝宝听了小朋友的夸奖,它想来看看大家,谁来告诉它我们的学校在哪儿,教室在哪儿?

生:我们是南莫小学一(1)班的学生。

师:可是它们不知道你们的教室在哪里啊?

生:教室就在第一排楼的第1间,门口不是写着一(1)班呢。

师:哦,我明白了,你说的就是教学楼的第1幢的第1层的东面第1间,是吗?(教师把第字念得很重。)那谁能这样清楚完整的介绍呢?(生模仿老师的说法来介绍)师:数宝宝已经到我们门口了,它不知道你坐在哪儿呀,请你告诉它,好吗?生1:我的位置在第3组的第1桌。

生2:我的位置在第1组的最后一桌。

师:也就是第几桌?

生:第6桌。

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在班级的座位。

师指导学生在新发的本子上写上组号、座号。

2、师:数宝宝还想去小朋友的家里参观,小朋友欢迎吗?(欢迎)

那好介绍一下你的家住在哪儿,要说得详细些,数宝宝才能找得到啊!谁先来?生1:我家住在南莫教师新村4号楼201室。

师:你们能听懂杨伟的家住在哪里吗?给数字宝宝解释一下,生(几名学生逐步补充完整):我想告诉数字宝宝,杨伟的家住在教师新村,他家是第4幢,201就是2楼的第1间。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数宝宝全听明白了?

师:谁也能像刚才那样再来介绍自己的家在哪儿?

生:„„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范老师的家住在哪儿?(想)

师:告诉你们,我家在教师新村3号楼302室。你们看我的家怎么走?请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学生同桌互相说。反馈,请2个学生说。

3、小朋友喜欢过生日吗?数宝宝也喜欢过生日,它们也很想参加小朋友的生日,想叫范老师帮忙问一下你们的生日是几月几号?

生:我的生日是9月9号,我今年7岁。

„„

师:范老师的生日你们知道吗?谁来猜一猜?(生非常涌跃)

师:范老师告诉你们吧,我的生日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的第15号,大家一起说我的生日是什么时候?(生大声:12月15日。)

师:那你们和同桌说一说你的生日就是一年中的第几个月的第几天?(同桌互相说)

师:数宝宝听了,太高兴了,它们说:“我们的本领真大,小朋友的班级、座位、家庭住址、生日都要用到我们数宝宝。”(学生都会心的笑了)

四、生活中的号码。

1、数宝宝想到你家过生日,怕万一迷路了,想请小朋友给它们留下联系电话。谁先来说说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

生:我家的电话是8475698,我爸爸的手机是***。„„

师:如果数宝宝在路上碰到坏人,她应该打什么电话?(生:报警电话110)师:那你们还知道哪些常用的电话号码呢?

【生说(师同时介绍)火警电话、急救电话、天气咨询电话等】

师:我们的电话号码里都是数宝宝,数宝宝觉得自己本领大,能为人们做好事可高兴了。本来啊它们老是说自己的本领大,有时还会吵起来,可是自从它们一起组成了电话号码后,就觉得团结很重要。我们一起来表扬数宝宝的团结,好吗?(师生鼓掌)

2、数宝宝想给我们买生日礼物,一路上看到了好多自己的照片,你们看到过吗?生1:我和妈妈去买菜,看见有数宝宝的照片,告诉我们多少钱1千克。

生2:我和妈妈一起买衣服,看见也有数宝宝的照片,告诉我们多少钱1件。生3:钱上面也有数宝宝的照片。

生4:红绿灯上面有数宝宝,红灯不能走,绿灯可以走。

师:你说得真好!红灯停,绿灯行。我们一起来过马路,现在是红灯,10、9、„„

1、0,好,可以走了。(学生开心的笑了)

师:数宝宝买好了礼物,看时间还比较早,想从车站去县建工大厦28层大楼看看,该坐哪辆车?

生大声:4路。

师:那你们回家乘几路车?

生:2路、5路„„

师:是啊,车上也有数宝宝的照片,在哪儿呢?

生:在驾驶员的前面,就是车的号码。

生:还有车后面也有号码。

师:这是我校张老师的摩托车车牌号(出示一辆车和后面的车牌号为苏F-B729),你觉得车牌号有什么作用呢?

生1;我觉得给车编号,便于警察叔叔管理。

生2:如果不给车编号,那丢了怎么办呀?

„„

师:车牌号的学问可多啦,大家可以回家去问爸爸妈妈。现在我们也来是试试怎么编号。

五、用数字编码。

1、数宝宝听说我们学校要举行体育节,也想来为大家加油。出示学校跑道:我们先请数宝宝帮忙给跑道编上号。(师生编号)

2、每个运动员都有号码布,下面我们就为自己编运动号。

师指导:我们是一(1)班,先写上11,然后请1号小朋友站起来,你的号码是1101,前面是班级,后面01是1号。你们知道为什么要用0吗?

12号小朋友的号码怎么编?(讨论:1112)

3、请小朋友把自己的运动号码编在发到的白纸上。生编后,先指名交流,再同桌互检。

六、课堂作业:用数宝宝画一幅图画。(略)

七、课外作业:编数宝宝的故事,让爸爸或妈妈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等等。在“生活中的数”的学习中,我们根据学生课前的小调查所得的信息和平时在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有序地交流信息,使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其特色主要表现在:

1、延伸课堂空间,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联系。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引导学生联系自已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主动地观察分析生活现象,用数来表示身边的事物,说说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自己家的门牌号、电话号码、生日、车牌号„„”;运用数简明地表示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用数给路道编号、给自已编运动号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正是在与数的“对话、沟通、交流”中,学生的数感得以有效地发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一个小小的教室里,学生所交流的信息既有来自家里、教室里、学校里的亲身经历过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中的数;更有在菜场里、马路上、超市里、体育运动中等各种生活经历中感受过、观察过的数,从而把课堂教学的触角伸向现实生活中广阔的世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无处不在,体会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2、展开情节想象,体现人文特色

数学严谨、简明、抽象而缺乏情趣和人文色彩。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就必须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特色。

表现一:数字不再是抽象的数,而是活泼可爱、有鼻有眼的、有自己本领的、有自己个性的卡通形象。

表现二:纵观整节课,把数在生活中的作用:数表示事物的数量、生活中序数、生活中数码,以一种富有趣味的故事情节加以串联,贴近学生心理和生活,从而使数学展现出多彩的、富有情感的面貌。

表现三;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有情趣:如小朋友都来夸夸0宝宝,0宝宝伤心的哭了;自从数宝宝一起做人们的电话号码后,他们就再也不争吵了,变得很团结,让我们用掌声来表扬数宝宝。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角色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味、有情。表现四;学习的真正需要来自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有如此重要广泛的使用价值,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被激发,学习的欲望不断强烈,这是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学习的效果是最显著的。

3、解决生活问题,发展综合能力

第三篇:《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否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否关注让现实的教育资源成为我们优质的教学素材?是否将问题情境镶嵌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当中,而催生对学生终生发展、更有价值的新思维、新思路?是否关注每节课的生命课堂与教学效果?这就是我对这节课深刻体会与反思。

1.先“数”后“形”,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来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进入中高年级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为了使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而服务。

2.引导学生数形结合,相互印证。

形的问题中包含数的规律,数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帮助解决,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到数与形的这种完美结合。既可以从数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看看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的数的规律。通过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互相印证结果、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例1中可以先让学生计算1+3+5+„的得数,使学生发现得到的和都是“平方数”,再通过图形的规律理解“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的含义。

3.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4.重视利用图形来分析题意,理清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配套的练习中,题目中蕴含的信息量较大,直接让学生来读懂题意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图形来分析题目意思,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第四篇: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1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从上学期学生的各个项目反馈来看,掌握得还是比较乐观。而小数的知识刚刚习得,为此本堂课对于大部分学生新知识的理解,我个人觉得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本堂课,我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对于理解求小数近似数的三种表述,如何根据要求表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以及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随便改动。

课堂上,将1。666……怎样表示更恰当。学生呈现了2元,1。7元,因为在之前的练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给物体正确标价。当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的时候,立刻引起其他学生意见,这样的表示不够合理,当以元为单位时,应该是两位小数。故,马上有学生想到改为1。70元。我顺势板书1。70元。看者这个数字底下学生议论纷纷,心急的学生脱口而出:“这个1。70怎么来的.?”我们继续倾听学生自己的理解。在表达的过程,学生自己也意识到了错误所在,同学们也明白了错误根源。此时我提出,“以元为单位,小数部分保留了几位?”“省略的是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是舍还是进,看哪一位?”这连续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整理思考的过程。同时也连接了“保留两位小数”“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回顾四舍五入方法。

掌握了保留方法之后,再引导学生区分在求近似数时1。0和1之间的不同之处。学生自己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生生交流中明确近似数中的0不能随意去掉。

最后讨论取值范围。

整堂课前奏非常顺利,学生看似一下子就能掌握基本方法,顺利完成任务。但是总感觉学生的上课热情不高,时常观察到学生懒散地坐着,思绪也肆意放飞,心不在焉。课堂节奏绵软无力。可见课堂的趣味性有待提高。

数与形教学反思2

一节好课的标准具体指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听的时候不由得拍案叫绝,会在听后回味许久。

《和的奇偶性》是一节由专家上的录像课,本节课主要是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发现“和的奇偶性”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听这节课的时候我在本班刚刚完成这部分的教学,我在教学的时候也是在学生计算中得到规律,但是我的引导和解说是那样的呆板和没有什么说服力,这节课的展示让我感慨到专家绝对是名不虚传,下面我来谈谈完美的一节课可以怎样去呈现。

课一开始的导入,以学生转动转盘来获得相应的奖励开始,学生的兴趣被完全吸引,为了获得奖品不仅参与率高,而且思考存在一定的深度,在按照规则发现最后得到的都是“谢谢参与”时,引发了“偶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这一思考,这一规律的探索不是教师布置给学生思考的练习题,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内心深处的需求。

在学生认识到规则的不合理性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自己尝试改变游戏规则,进而充实了“偶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奇数”的结论,教师一句想要产生一定的规律,必须列举实例来验证,学生的思维又在所学的知识中去遨游,用事实去说明了规律。这里老师的一个小细节我非常的感动,老师讲转盘上面的奖品都准备齐全,等到学生按照正常规则转动转盘获得奖品时,教师就将相应的奖品奖励给学生,这一举动我发现很多上课老师都会忽略。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应该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验证这一规律是用的数形结合的形式,一句改变华罗庚的名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让学生跟着数学家的名言主动用最为直观的图形展示来验证,虽然前面的具体验证已经确定了结论,但是数形集合的“画龙点睛”实为妙哉。

专家在课上的完美演绎,对于感触很深的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在备课、上课的时候做到研究一定要存在一定的深度。

数与形教学反思3

第一、情境引入,架设铺垫桥梁。从这节课伊始,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拍照问题,不失时机地提出“寻找规律”问题,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让学生的思维受挫,思维碰撞。及时让学生经历去动手动脑作图当中寻找计算规律。一方面凸现数学学习当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彰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价值。

第二、以“数”构“形”,以“形”建“数”,让学生在构建中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总结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图形—探索奥秘—发现规律—展示成果”。如例1,通过观察和计算1、1+3、1+3+5、1+3+5+7···既能发现加数的规律,又能发现和的规律;例2同样均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当中进行。从而较为顺利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分层推进,巩固拓展,追求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本节课,在检测“计算规律应用”效果时,精心设计几个层次的练习题,“应用规律写一写”“根据以上结论算一算”做到分层递进,由易到难,巩固提高。从课堂上学生回答的过程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收获不同层次的.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利用评价表评价和学生表决式评价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参与率较高。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数与形教学反思4

上周二开始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有很多练习是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例如:

(1)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2)圆柱的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3)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4)三角形面积一定,底边和高

(5)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种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6)比的前项一定,后项和比值。

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判定方法,我们首先判断两个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具体的说,就是两个量是否具有相乘、相除的.关系,它们的结果能否通过条件知道是定值,从而判断它们成不成比例或成什么比例。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2)和(3)小题基本不会出错,对于圆柱的体积刚刚讲完,底面积x高=圆柱的体积(一定),可以很好的判断出来是成反比例的。

(1)和(6)很多孩子是写的成正比例,其实也是成反比例,被除数/除数=商,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可能没有注意这里谁是定值,或者说对于这三个量之间的变式掌握的不好。

(4)他们说不成比例,原因是多了个2,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2,这个的变式主要是学生没有利用三角形的面积的推导,底x高=2x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所以成反比例。

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对学生说有点难,主要难在变形,代数式的变形在中学还要学习,现在是个初步的接触。

数与形教学反思5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主题的数学课。在设计课程时,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领会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

数与形的思想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如果说过去数形 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这一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 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

二、环节清晰,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数学表象, 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围绕着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与结合,我们将数 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

三、各环节逐渐展开。

第一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 1 从 1 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 还可以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算法,将数转化为图形,根据加数的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 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 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每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最终得到了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简便新算法。

第二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 P108 做一做第 2 题。 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方形的个数, 观察和寻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 发现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和解决问题。

三、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

在例题 1 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历了 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发现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本堂课的教学启示: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猜想有限项的规律并加以验证、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数与形教学反思6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例1的教学中,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中的小正方形数的规律,并把正方形图与下面的算式对照,学生发现等式左边的加数正好等于正方形图中包含的小正方形数,也就是每边小正方形数的平方,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让学生计算1=( ) 1+3=( ) 1+3+5=( ),从而得出1 、2、3,进而发现1+3+5+7=4 1+3+5+7+9+11+13=7,最后得出从1连续的奇数的和等于这串数字个数的平方,即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即是几的'平方,教学反思《数与形教学反思》。实际上,此题是等差数列问题,而等差数列的公式是S=n(a1+an)/2

2.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在例2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2+1/4+1/8+1/16+1/32+1/64+……=,通过利用一个圆,在图中表示出每个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就会把整个圆占满,从而形象得出结果是1。在此题的教学过程中,完美地呈现了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能利用此图形还很好地诠释了“极限”的数学思想,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无穷接近”。

不足之处:

对于练习题中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学生需要通过层层推理,认真观察,才能找到本质规律。但是学生往往总是习惯于得出教材中的结果,而不能深入思考,所以对于本质规律的探索还需进一步的练习。

改进措施:

可以适当渗透有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排列组合等方面问题的讲解。

数与形教学反思7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适当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本节课所复习探究的知识都是在以前的学习中适当渗透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我首先出示三幅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回顾或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上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练习设计层次性比较清晰。

如果罗列一些练习题,总感觉处理方法大同小异。为此,我在设计练习上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数形结合计算,二是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三是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练习题的难度稍微大一些,但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让学生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不足:

本节课的`复习回顾与自主探究我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难度也有些大。学生能力有所欠缺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或搜集相关知识,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学生能力比较高的班级可以尝试使用此教学设计。

第五篇: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1

今天上了《圆柱的体积》一课,觉得比以前上得轻松,回到办公室细细品味上课的过程,颇有几分感受:

在本课中,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圆柱的体积该怎么求?”时,能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根据已有的知识作出“转化”的判断。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学生的这些都是有价值的。这些“猜想”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折射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利用已切开的圆柱体教具进行验证,在讨论声中,学生获得了真知。可见,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并给以科学探究方法的引导,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在这点上,我对学生的探究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节课再次让我知道了,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设计教法的前提。

在引导学生解决“粉笔的体积”等这个问题时,课堂上有学生把它当作圆柱体积来求,提出:“误差这么小,是可行的。”而且那位学生要求的仅是一个大约的数值,所以用这种方法可以。但这种计算粉笔体积的'方法可行吗?如果我不提出疑义,也不加以说明,就会给学生造成“圆台的体积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计算”的错误认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我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使学生发现平面图形中的一些规律照搬到立体图形中有时会行不通,懂得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有其发展性,初步理解三维空间物体与二维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为进一步学习积累经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虽不能很快获得结论性的知识,但却尝试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增进了情感体验。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谁能说让学生经历这样探究的过程,不也比获得现成的结论更富有积极的意义?

数与形教学反思2

通过本课文言文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第一点是必须加强备课,文言文离学生的语言环境有一定的距离。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更有甚者应备文史,名家名篇多了解有关文史资料、作者的为人品格,加大文章的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

所谓文以载道,议古论今,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拨动起来就会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学被禁锢在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上,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体现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其人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要树立大的语文观,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其次应把《爱莲说》融入到整个专题之中,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莲、理解莲,会比在课堂上的听与记更有收获。

另外,从《爱莲说》本身来讲,除去传统的文言字词知识点以外,更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文章作者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融儒道释为一体,尤其佛家思想占据其主流,而莲花在佛家中为一重要意象,这也是周敦颐喜爱莲花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生平与思想流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其高洁的品质,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不为彼岸只为海”。

本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时间的安排上有些不妥,致使在练习环节做的不够充分。在课堂上应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每一堂课都有开始,都有结束,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遗憾,我会深刻的反思,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在衷爱的教育教学这一百花园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数与形教学反思3

一节好课的标准具体指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听的时候不由得拍案叫绝,会在听后回味许久。

《和的奇偶性》是一节由专家上的录像课,本节课主要是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中发现“和的奇偶性”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听这节课的时候我在本班刚刚完成这部分的教学,我在教学的时候也是在学生计算中得到规律,但是我的引导和解说是那样的呆板和没有什么说服力,这节课的展示让我感慨到专家绝对是名不虚传,下面我来谈谈完美的一节课可以怎样去呈现。

课一开始的导入,以学生转动转盘来获得相应的奖励开始,学生的兴趣被完全吸引,为了获得奖品不仅参与率高,而且思考存在一定的深度,在按照规则发现最后得到的都是“谢谢参与”时,引发了“偶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这一思考,这一规律的探索不是教师布置给学生思考的练习题,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内心深处的需求。

在学生认识到规则的不合理性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自己尝试改变游戏规则,进而充实了“偶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奇数得到的一定是偶数,奇数加偶数得到的一定是奇数”的结论,教师一句想要产生一定的规律,必须列举实例来验证,学生的思维又在所学的知识中去遨游,用事实去说明了规律。这里老师的一个小细节我非常的感动,老师讲转盘上面的奖品都准备齐全,等到学生按照正常规则转动转盘获得奖品时,教师就将相应的奖品奖励给学生,这一举动我发现很多上课老师都会忽略。

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应该是教师在引导学生验证这一规律是用的数形结合的形式,一句改变华罗庚的名句:“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数形分离万事休”,让学生跟着数学家的名言主动用最为直观的图形展示来验证,虽然前面的具体验证已经确定了结论,但是数形集合的“画龙点睛”实为妙哉。

专家在课上的完美演绎,对于感触很深的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在备课、上课的时候做到研究一定要存在一定的深度。

数与形教学反思4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通过这节

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知。

圆柱的体积的导入,在回忆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并强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接着复习一下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猜想:“圆柱体是否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激发学生好奇心,独立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愿望。这样联系旧知,导入新知,思维过度自然,易接受新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学生在探究新知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亲身参与操作,先用小刀把一块月饼切成一个圆柱体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2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找一找: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是圆柱的什么,高是圆柱的什么。圆柱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课件展示,加深理解。

为了直观、形象,让学生观看课件: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圆柱体也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来得出体积公式。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虽然能说出“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但是,到底拼成的图形怎样更接近长方体?演示动画后,学生不仅对这个切拼过程一目了然,同时又加深理解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转化方法。

四、分层练习,发散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进行分层练习,拓展知识,发散思维。如:已知圆柱底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侧面积和高,怎样求圆柱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积和体积,怎样求高;已知圆柱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等。

但是不成功的地方也有,如学生在操作时有些学生拼的不是长方体,而是其他的形状,这里由于是上公开课的原因就没有有针对性的讲解,只做到了多数学生的指导而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这点我觉得在课堂上很难做到。

总之,通过这次的国培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和课堂技能都有了新的认识,感谢国培!

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与依据,只不过是编者对学科知识、国家要求与学生进行整和思考的结晶。但由于受时间与地域的影响,我们在执行教材时不能把它作为一种“枷锁”,而应作为“跳板”——编者意图与学生实际的“跳板”。因此,教学时,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揣摩编者意图、考虑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数与形教学反思5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适当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本节课所复习探究的知识都是在以前的学习中适当渗透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形结合,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去认识、去体会、去感悟,所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我首先出示三幅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初步认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然后放手让学生回顾或自学课本上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体会数形结合在数学学习上的应用,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练习设计层次性比较清晰。

如果罗列一些练习题,总感觉处理方法大同小异。为此,我在设计练习上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数形结合计算,二是利用数形结合找规律,三是利用数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虽然练习题的难度稍微大一些,但借助示意图或线段图让学生解决,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不足:

本节课的复习回顾与自主探究我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容量比较大,难度也有些大。学生能力有所欠缺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或搜集相关知识,并适当降低练习的难度,学生能力比较高的班级可以尝试使用此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学反思6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舍五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从上学期学生的各个项目反馈来看,掌握得还是比较乐观。而小数的知识刚刚习得,为此本堂课对于大部分学生新知识的理解,我个人觉得难度不是很大。所以本堂课,我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对于理解求小数近似数的三种表述,如何根据要求表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以及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随便改动。

课堂上,将1。666……怎样表示更恰当。学生呈现了2元,1。7元,因为在之前的练习中我们已经接触了给物体正确标价。当学生提出这样的观点的时候,立刻引起其他学生意见,这样的表示不够合理,当以元为单位时,应该是两位小数。故,马上有学生想到改为1。70元。我顺势板书1。70元。看者这个数字底下学生议论纷纷,心急的学生脱口而出:“这个1。70怎么来的`?”我们继续倾听学生自己的理解。在表达的过程,学生自己也意识到了错误所在,同学们也明白了错误根源。此时我提出,“以元为单位,小数部分保留了几位?”“省略的是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是舍还是进,看哪一位?”这连续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整理思考的过程。同时也连接了“保留两位小数”“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回顾四舍五入方法。

掌握了保留方法之后,再引导学生区分在求近似数时1。0和1之间的不同之处。学生自己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生生交流中明确近似数中的0不能随意去掉。

最后讨论取值范围。

整堂课前奏非常顺利,学生看似一下子就能掌握基本方法,顺利完成任务。但是总感觉学生的上课热情不高,时常观察到学生懒散地坐着,思绪也肆意放飞,心不在焉。课堂节奏绵软无力。可见课堂的趣味性有待提高。

数与形教学反思7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例1的教学中,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中的小正方形数的规律,并把正方形图与下面的算式对照,学生发现等式左边的加数正好等于正方形图中包含的'小正方形数,也就是每边小正方形数的平方,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让学生计算1=( ) 1+3=( ) 1+3+5=( ),从而得出1 、2、3,进而发现1+3+5+7=4 1+3+5+7+9+11+13=7,最后得出从1连续的奇数的和等于这串数字个数的平方,即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即是几的平方,教学反思《数与形教学反思》。实际上,此题是等差数列问题,而等差数列的公式是S=n(a1+an)/2

2.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在例2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1/2+1/4+1/8+1/16+1/32+1/64+……=,通过利用一个圆,在图中表示出每个加数,当这个过程无止境地持续下去时,所有的扇形就会把整个圆占满,从而形象得出结果是1。在此题的教学过程中,完美地呈现了数与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能利用此图形还很好地诠释了“极限”的数学思想,学生能亲身感受到什么叫“无穷接近”。

不足之处:

对于练习题中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学生需要通过层层推理,认真观察,才能找到本质规律。但是学生往往总是习惯于得出教材中的结果,而不能深入思考,所以对于本质规律的探索还需进一步的练习。

改进措施:

可以适当渗透有关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排列组合等方面问题的讲解。

数与形教学反思8

这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本节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主题的数学课。在设计课程时,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领会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孩子数学学习开始。

数与形的思想一直伴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 如果说过去数形 结合思想是深藏不漏地渗透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那么在本节课,数形结合思想则由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教学的对象与核心。我认为编者在编排这一内容的时候,他的`目的不在于掌握 某个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体验进一步总结与自觉应用。

二、环节清晰,螺旋递进。

数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离的两个数学表象, 两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数与形的对立统一主要表现在数与形的互相转化和互相结合上,围绕着数与形的互相转化与结合,我们将数 形结合思想的教学分解为: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数形结合

三、各环节逐渐展开。

第一环节:以形助数,教学例 1 从 1 开始连续奇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计算, 还可以有怎样的简便方法,为了探索新的算法,将数转化为图形,根据加数的拿出相应个数的图形排列成正方形,通 过观察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其中的规律,那就是算式的和等于排列成正方形图形的个数, 图形的个数等于正方形每边的个数相乘,每边的个数等于加数的个数,这样借助图形,通过等式的传递性,最终得到了算式的和等于加数个数的平方的简便新算法。

第二个环节:以数解形,教学 P108 做一做第 2 题。 怎样可以算出蓝色正方形和红色正方形的个数, 观察和寻找图形排列中数的规律, 发现运用这一规律计算和解决问题。

三、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和体验。

在例题 1 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根据算式摆图形,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经历了 将数转化为形的过程,体验了数与形的联系,探索发现了简便算法,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本堂课的教学启示: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猜想有限项的规律并加以验证、归纳、总结出通用模式,并加以应用,从而体会和掌握归纳推理的思考和方法。

数与形教学反思9

第一、情境引入,架设铺垫桥梁。从这节课伊始,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拍照问题,不失时机地提出“寻找规律”问题,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让学生的思维受挫,思维碰撞。及时让学生经历去动手动脑作图当中寻找计算规律。一方面凸现数学学习当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彰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价值。

第二、以“数”构“形”,以“形”建“数”,让学生在构建中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总结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图形—探索奥秘—发现规律—展示成果”。如例1,通过观察和计算1、1+3、1+3+5、1+3+5+7···既能发现加数的规律,又能发现和的规律;例2同样均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当中进行。从而较为顺利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三、分层推进,巩固拓展,追求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本节课,在检测“计算规律应用”效果时,精心设计几个层次的练习题,“应用规律写一写”“根据以上结论算一算”做到分层递进,由易到难,巩固提高。从课堂上学生回答的过程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收获不同层次的效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利用评价表评价和学生表决式评价相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参与率较高。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利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抛出有探究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比教师讲解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数与形教学反思10

小乌龟在班级的自然角随处可见,刚好本次的教学活动与小乌龟有关,课前我让幼儿观察自然角的小乌龟是怎么样爬的,幼儿很感兴趣,课间他们便三三两两地议论纷纷,也为我的教学活动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这是一节音乐活动。首先复习律动《拍手点头》,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合拍的做拍手点头的动作。接着出示小乌龟的图片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结合歌词内容创编一个小乌龟的故事,幼儿对故事十分感兴趣。故事讲到小乌龟去爬山坡的时候请幼儿自己创编,教师帮助引导。

幼儿对乌龟的习性已经十分熟悉,当我问道“乌龟走起路来是很快的还是很慢的”时候有小朋友已经能准确的回答“很慢、很慢”。并且能自己说出原因。于是我让幼儿学习像乌龟那样背着一个重重的乌龟壳一样走路,每个小朋友都做的有模有样!还会学着很累的样子喘息。这个时候我便抓住机会,告诉他们小乌龟爬山累了以后会发出一个像口号一样的声音,于是让幼儿跟我一起学习,幼儿十分带劲。

出示背景大图——山坡,幼儿有了经验,一看就会了,我逐步出示小乌龟、面包、糖果的图片,使幼儿能一目了然。一遍唱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幼儿由于第一句和第三句的节奏一样,所以在最后一句“嗨嗨嗨嗨哟”的时候总是唱成“嗨嗨哟,嗨嗨哟,”当然也有对的小朋友,于是两种声音混在一起十分嘈杂,很难听。于是我请几个会的小朋友帮大家唱最后一句,其他小朋友只要唱到第三句就行了。反复唱了两遍,效果很好。我就对他们说,“这两遍我们合作的很好,接下来我们要自己唱了,请你们分清楚第一遍的口号和第二遍的口号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再一遍下来结果真令我吃惊,竟然有大部分的小朋友都会了。我在进行分批表演的形式加深幼儿对歌曲的`印象,更好的掌握歌曲的节奏。

在是创编活动环节中,将小乌龟替换成别的小动物进行创编并演唱,有了前面的基础,幼儿替换歌词创编并演唱,还是比较成功的,他们将小乌龟换成小蛇,小鸭,小鸡等,不仅能较熟练地演唱,有的幼儿还能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演。

下载生活中的数教学实践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中的数教学实践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1 《画汽车》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此节课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的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思的事物表现出来,从而......

    数与形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数与形》教学反思 “数形结合”是经典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在整个数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儿童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与反思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

    数,不可貌相——倒数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

    数,不可貌相 ——《倒数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 【案例背景】 教学概念,教师要根据概念产生的不同背景,因材施教,选定最佳的引入路径,尽力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和影响,让学生尽快......

    《生活中的数》教案设计

    《生活中的数》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数学,课本37页《生活中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

    数与形的教学反思

    《数与形》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其重点是让学生探索规律并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设计过程中我调整了顺序,先让学生探索“从1开始n个连续奇数相加的......

    数独教学总结与反思

    数独教学总结与反思 刘新寿 我们的活动是这样开展的,先由老师介绍一下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然后根据学生的自己情况,把握学习的进度:比如在讲直观法的时候由于刚接触到数独,对数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