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

时间:2019-05-15 12:5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

第一篇: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

摘要:自古以来,南岭走廊是内地通向岭南的交通要道,也是族群迁徙、融合与集聚之地,在民族文化资源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与特色。笔者通过对该地区瑶族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瑶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保护力度不足、文化挖掘不力、开发程度较低、旅游设施落后等问题。为此,湘粤桂三省需加强区域协作、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品牌、设计精品线路,开发瑶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基础建设,构筑交通路网,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着力打造“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圈”,促进南岭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关键词: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219(2016)02-0119-0

4“南岭”又称“五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的总称。长期以来,南岭山脉及其周边地区一直是中国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汉、回等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及族群构成复杂,文化积淀深厚。作为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南岭,瑶族居住人口占全国瑶族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主要分布在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县、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等湘粤桂三省十县市。该地域不仅有着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更拥有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像岭南山区古道文化、历代古城遗址文化、瑶族村落民俗文化等,构成一幅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但长期以来,南岭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保护和开发,文化产业呈细小化、零散化发展趋向,文化的潜在价值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文章试图通过对南岭走廊瑶族文化展开研究,梳理南岭瑶族文化特征及开发现状,分析其整合保护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南岭走廊瑶族文化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南岭瑶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状况

(一)瑶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类型

1.信仰文化。南岭走廊的瑶族一直过着游耕式生产生活方式,迁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包括汉文化在内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瑶族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个宗教信仰自由、信奉多神的民族。但是瑶族人民始终不忘自己的根,不忘自己的始祖盘王。千百年来,瑶族一直珍藏、流传着记载着民族起源、发展历史的典籍《评皇券牒》,并将自己的祖居地江永千家峒作为向往的美丽家园。还有反映瑶族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民间歌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如讲述湘南“千家峒”是瑶族迁徙过程中的重要集结地的《千家峒传说》,介绍广西恭城瑶族迁往交趾北部的瑶族《交趾曲》。另外,南岭瑶族地区还建有祭祀祖先的盘王庙。据《江永县志》(1995年版)载:江永境内瑶族敬奉盘王为祖先,瑶民居地多建有盘王庙。据1988年对16个乡镇调查统计,1949年时有盘王庙88座、祭师92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人民都会去盘王庙祭拜盘王。此外,中国瑶族盘王节每年都会在各个瑶族地区轮流举办,更是证明瑶族同胞对瑶族始祖盘瓠的崇拜与信仰。

2.歌舞文化。一是瑶族祭祀性歌谣总集《盘王歌》。《盘王歌》是瑶族典型的民族文学著作,《盘王歌》影响范围极广,凡是在瑶民存在的地方,盘王歌几乎都有传唱。《盘王大歌》魄力十足,歌词长达万余行,歌名多至数十种,是瑶族同胞珍藏的伟大艺术珍品。歌词主要内容大都来自瑶族同胞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瑶族的发展进程以及瑶族人民传唱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凝集了不同地区、不同身份的瑶族人民群众集思广益的智慧和情感经历。演唱《盘王大歌》是举行还盘王愿祭祀活动当中的重要环节。因此,瑶族人民对《盘王大歌》这一文学作品的保护尤为重视,瑶族人民纷纷手抄盘王歌,或者是将盘王歌整理出书成册以便后代传唱。二是瑶族宗教祭祀舞蹈长鼓舞。瑶族长鼓舞是一种乐神酬神形式,也是一种自娱娱人艺术,一般在节日庆典或祭祀时进行。长鼓舞的舞蹈特点,重在“曲”的舞姿、“拧”的变位,通过柔美的线条表现出来。长鼓舞舞蹈节奏鲜明,动作简洁而稳健有力,优美曲线配上节日盛装,整个舞蹈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三是瑶族娱乐方式“对山歌”、“坐歌堂”。瑶族人颇爱唱歌,他们在山里田间耕种时对唱,休息时自娱自乐对唱,在家操持家务时邻里间相互对唱,瑶歌对唱在瑶族人民日常感情交流中充当着必不可少的角色。瑶族的“坐歌堂”是较为正式的、参加人数最多的唱歌形式,是女方家庭出嫁前举行的一种伴嫁歌舞形式。对歌由说郎、道情、盘歌三部分组成:“说郎”主要是新娘以唱歌的形式描述新郎的长相、性格,以及恋情发展等;“道情”是对歌的中心,主要是表达对娘家的不舍之情,在这一环节新娘嫂子以歌形式向新娘传授经营家庭、婆媳关系经验;“盘歌”则是以歌来猜谜,这一部分对歌互动性较强,参与人数较多,较为热闹。

3.节庆文化。一是盘王节。“盘王节”是瑶族同胞纪念先祖的传统民族节日。海内外瑶胞始终不忘自己的根,虔诚信奉始祖盘王,并于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办瑶族盘王节,现已成为全国瑶族同胞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瑶族人民杀鸡宰鸭,唱盘王歌,跳长鼓舞,追念先祖盘王功绩,歌扬先祖奋勇拼搏的精神。二是赶鸟节。赶鸟节始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过去田里庄稼经常遭受鸟害,却苦于没有办法解决,直到一位聪慧的瑶家姑娘灵机一动,用她清脆的歌声迷住了鸟儿,鸟儿半月不醒,忘记了觅食,种子才得以破土而出,获得收成。后来,每年农历二月初一,瑶家青年男女相约上山对歌,纪念歌仙,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青年男女互诉爱慕之情的方式,成为瑶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4.服饰文化。瑶族同胞长期依山而居并散居各处,服饰风格各异,其共同特征是服装多用蓝靛染成黑色的土布制成,俗称家织布,纱粗布厚,穿着暖和。瑶人“好五色衣服”,瑶族服饰的衣袖、裤脚处都绣有精致的花纹图案。此外,在瑶族的银牌、银簪、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上,也都刻有瑶族特有的精致美观的花纹图案。瑶族服装最具吸引力的是其各类形状、多姿多彩的头饰,不同形状的头饰各有各的特色和美感,有“龙盘”形、“月牙”形、“飞燕”形等。瑶族女子一般用蜂蜡涂发,椎髻于顶,无论酷暑寒冬,都用花帕包裹呈梯形,用蛾冠形斗篷罩在上面,既能遮风,又能避阳。婚后女子则取下蛾冠,表明自己已开始成家立业,开始婚后生活。瑶族社会里,最著名的纺织莫过于瑶族“八宝被”,图案美观且颇有寓意,被子上绣有八种不同的传统图案,有犀牛望月、双狮抢球、丹凤朝阳、麒麟送子、金龙出洞、葫芦藏宝、蟠桃庆寿、富贵有鱼。“八宝被”是瑶族姑娘出嫁的嫁妆之一,表达着娘家人对出嫁女儿的美好期望。另外,还有花瑶挑花是在花瑶女子中流传的独特工艺,还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南岭瑶族服饰的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历史特征,表达了瑶族的生活情趣和特定的文化意蕴。

5.饮食文化。瑶家十八酿是以“圣水”豆腐丸为依托,在此制作工艺上形成的美味独特的一系列风味小吃,花样繁多、秀色可餐,各具风味。主要有水豆腐酿、辣椒酿、苦瓜酿、米豆腐酿、油炸豆腐酿、苜芋豆腐酿、竹笋酿、茄子酿、丝瓜酿、莲藕酿、冬瓜酿等。瑶家人善于腌制腊肉、熏肉。打糍粑是瑶族在传统节日里必备的一项活动,过年过节,走亲访友都要打糍粑。打油茶也是瑶族一种饮食风俗,瑶族人爱喝油茶,油茶有健胃消食、提神醒脑、祛湿的功效。打油茶是瑶家人待客的隆重礼节,每当远方来了客人,瑶家人都会献上一碗热腾腾的油茶以表欢迎。

(二)瑶族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1.少数民族性。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瑶族就是其中之一。大部分少数民族因为躲避战乱,往往选择居住在较为偏远的山区,也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习俗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战争的不断减少,各民族人民开始尝试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冲击,从而导致许多少数民族文化濒临消失的边缘。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青睐有增无减,民族文化旅游热潮空前高涨。如云南滇池畔修建的民族文化风情旅游度假区,凝集了26个少数民族村寨的优秀名胜和自然景观。其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绘画雕刻、民风民俗等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国内国外游客眼球。

2.不可模仿性。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及生产生活条件产生特定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瑶族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化而成。瑶族的许多文化根深蒂固于人民的脑海中,比如说对盘王的虔诚信仰,这不是靠一两天的模仿就能达到的效果。瑶族文化的历史性使得瑶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不可模仿的特征。如若能将不可复制的瑶族文化进行合理开发,其所产生的旅游价值应当是不容忽视的。

3.无形性。少数民族往往有自己独到的创世神话、人物传说、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以及淳朴的道德和信仰,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最重要的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例如藏族地区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令许多人钦佩,人人纷纷前往西藏布达拉宫,体验那份心灵深处的虔诚与纯净。瑶族人民对盘王的虔诚的动力来源就是来自于瑶族独特的盘王创世神话。为了感恩瑶族始祖盘王,瑶族子孙们每年都会举办瑶族盘王节祭祀盘王。发挥这种精神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不仅可以扩宽旅游的内容,而且可以与物质旅游产品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增添更大的附加值。

二南岭瑶族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指数分析

笔者以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创建一个数学分析模型有助于问题的剖析与研究。下表从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各个要素出发,分析各个因素所占的比重与得分情况,来定量分析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目前的开发现状。评分等级主要依靠网上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江永县本地居民。计算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状况指数的公式如下:其中XK表示模型中第k项因素统计值,yi为第k项因素中第i项因子综合评判值,hi为该项因子权数,m为该模型中因素个数,n为第K项因素中因子个数。经过瑶族当地居民的评判,得到各项数值,通过计算得知Rt=0.214。由此可见,江永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远远不够。

(二)瑶族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保护力度不够,文化挖掘不足。瑶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独特而又深厚浓郁的瑶族传统文化,在婚姻、服饰、习俗等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反映出瑶族人民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文化艺术,这些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是瑶族的一大特色。一些县市由于到受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因素制约,对瑶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还远远不够,很多瑶族口传心授的瑶歌、流传千古的神话传说、瑶族舞蹈以及一些独特瑶族风俗习惯正在慢慢消失。像瑶族文化始于江永千家峒而繁华于江华,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缺乏资金支撑,开发程度较低。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兴起,许多政府部门开始大力投资旅游产业来刺激当地经济发展,但一些地方政府有意投资瑶族文化旅游,却苦于没有资金的投入。目前,该地区有关县市旅游发展状况很不理想,文化旅游景点很少,像湘南地区的江永县瑶族文化旅游景点就只有上甘棠和千家峒。上甘棠和千家峒凭借其独特、不可模仿的瑶族文化产生过一定的旅游吸引力,但这种影响力仅仅局限在县城范围内,游客大都是来自本地县城及永州市区少数学者等。博大精深的瑶族文化没有得到全面整合与开发,瑶族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都没有开发成旅游产品。

3.经济基础薄弱,旅游设施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如湘南地区的江永县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状况。交通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必要手段,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命脉。像湘南地区的江永县区道路交通不方便,没有开通高速公路,洛湛铁路离县城也较远,现有交通状况无法满足旅游发展需要,交通的可进入性、安全性差。人们常说“致富先修路”,要想发展好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建设亟待解决。

三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发展策略

南岭地区的湘粤桂三省及有关市县要加强协作,联合设计瑶族文化体验旅游精心线路,打造“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圈”,促进瑶族文化资源共享、市场客源共享,实现旅游市场合作共赢。

1.加强区域协作,整合旅游资源。湘粤桂三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区域合作,建立跨区域旅游协作组织——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联盟。作为湘粤桂三省(市)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制度的常设机构,推进政府组织之间、旅游企业之间协调与合作,负责筹备中国瑶族盘王节活动,做好南岭瑶文化旅游圈的规划与开发工作,定期举行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共同商讨推进三地无障碍旅游合作事宜。同时,积极整合南岭走廊旅游资源,采取“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一体化经营”策略,共建“和谐共生、联合互动、相互促进、合作共赢”区域旅游“大联线”,共同促进三地区域旅游融合发展,推进南岭瑶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升级。

2.培育旅游品牌,设计精品线路。特色就是灵魂,个性就是魅力。南岭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精品线路在设计时必须全力追求自己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只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中国瑶族盘王节作为瑶族人民联欢的一次盛会,可作为该区域内一个特色旅游品牌加以打造,扩大瑶族文化的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湘粤桂三省(市)要深入挖掘瑶族文化内涵,积极推进瑶族风情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设,精心培育瑶族文化旅游品牌,向游客推出瑶家特色美食、瑶家织锦、江永女书等系列瑶族旅游商品,让游客体验具有南岭地域风情的旅游大餐。同时,要精心设计一系列主题鲜明、结构合理的旅游线路,在原有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基础上,建立起“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圈”,把圈内的景点重新串接起来,开发出新的旅游路线,最大限度的发挥旅游资源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3.开发瑶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随着人们出游经验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喜欢随大流,而是喜欢和家人或同事、好友一起,按照自己的具体需求来设计行程。因此,随着个性化旅游时代的到来,消费者对具有个性化、特色化和专题化的旅游需求不断提高。南岭瑶族地区大多为地处湘桂粤三省(区)交界的山区,由于受外界文化影响较少,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自然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同时,瑶族民俗特色的建筑、风俗习惯、节庆文化传统保留完整,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这种新的旅游发展态势下,南岭瑶族村寨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越来越受到众多旅游消费者的青睐。为此,湘粤桂三省(区)要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要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瑶族旅游村寨,开发休闲观光型、务农参与型、民俗风情型等多类型乡村旅游项目,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让游客能够参与其中真正体会到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乐趣,促进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和谐发展。

4.加强基础建设,构筑交通路网。跨区域旅游线路的打造,必须以完善的交通网络为依托。目前,南岭山区道路建设水平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没有达到“条条道路通旅游景点”的格局,路网交通状况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湘粤桂三省必须以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立体化、综合化、内外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公路、铁路、航空“交通一体化”格局,实现从机场、车站、码头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以满足“南岭瑶族文化旅游圈”旅游交通运输需求。同时,随着个性化、智慧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地方政府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的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智慧景区和智慧的旅游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旅游景点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提高旅游区域的可进入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参考文献:

[1]余达佳,覃乃昌.费孝通先生视察南岭瑶族地区谈话要点[J].广西民族研究,1989,(2):1-5.[2]黄志东.大瑶山瑶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5):114-117.[3]周生来.关于建立南岭地区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思考[J].民族论坛,2013,(12):21-27.[4]郑希.浅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5-68.[5]吴忠军,张瑾.粤桂湘瑶族文化旅游圈构建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09,(3):105-109.[6]邓敏.南岭瑶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3,(6):81-83.[7]秦海燕.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盘家瑶族文化变迁[J].河池学院学报,2005,(4):101-105.[8]邓元东,郑威.瑶族文化遗产价值研究之我见[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53-57.

第二篇:瑶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瑶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1-8-

1信息来源:

作者:唐 莉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006)

摘 要 瑶族文化是凝聚瑶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开发中,如何摒弃瑶族传统文化的糟粕,弘扬其精华,对瑶族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与保护,实现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仍然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瑶族 资源状况 开发与保护 策略

瑶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人口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第13位,有300万人左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瑶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长鼓舞、盘王节、吊脚楼、瓜箪酒„„,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因此,瑶族文化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客源市场的需求,开发满足人们需要的旅游产品,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瑶族旅游资源的现状

1.1 独特的自然资源

(1)独特的自然风景。“南岭无山不有瑶”,横跨湘、桂、粤、赣四省区的南岭山地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由于瑶族聚居地大多在山区,山区的自然风光都是原生态的,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琢痕迹,天长日久,与众不同的自然风景便成为了瑶族的特色。如广西来宾市金秀大瑶山境内的风景名胜面积达500多km2,丹峰插云、怪石嶙峋。以圣堂山为代表的丹霞式刚棱削面塔柱地貌、石峰林立,再加上生态环境的自然协调,使它形成了风光绮丽、景色如画的自然景观;又如湖南江永千家峒是瑶族故都,千家峒内,四面高山,从穿岩进入,一派奇山碧水。峒内良田万亩,石峰奇特秀丽,泉流清澈见底,溶洞幽深神奇,飞瀑雄伟壮观。穿岩、古城墙、白鹅洞、鸟山„„令人目不暇接,自成一幅幅天然图画。

(2)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洗药浴是瑶族同胞的传统习俗,黔桂瑶族聚居区山清水秀、森林茂密,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当地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地道中药材资源蕴藏十分丰富。采集数十味中草药配成沐浴药方,既可以健身,又可防病、治病。位于湖南道县与江永交界处的都庞岭自然保护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福建柏群落和长苞铁杉群落;已发现的维管束植物有214科861属1 949种,其中冷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香果树等10余种植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区内分布有丰富的野生种种资源;已发现的陆栖脊椎动物有70科146属20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鳄蜥、云豹、蟒、短尾猴、水鹿等25种。本区还是湖南省西南部的重要水源涵养林区,在森林生态、动植物遗传和保护以及民族学的研究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价值。

(3)独特的气候条件。我国的瑶族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气候大多四季如春,冬暖夏凉,年均气温在10~20℃左右,许多瑶族县城及景区的空气负氧离子平均含量都明显高于邻近的市区。如在湖南双牌阳明山瑶族聚居区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很高,被人们称为“天然氧吧”区。

1.2 丰富的瑶族文化

瑶族有盘瑶、茶山瑶、花篮瑶、坳瑶等40多个支系。他们虽然生活的地理位置相同,但他们的语言、服饰、婚姻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保留着各自典型的民族文化。比如在服饰上,瑶族服饰极具特色,颜色多为黑色或深蓝色,女着长裙,男着对襟服,皆有头饰,且较复杂。但瑶族服饰因支系不同、地区不同,又有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颜色、样式、头饰三个方面;又如在婚俗方面,历史上,茶山瑶是传统的男婚女嫁,提倡计划生育;而盘瑶则是“男嫁女招”,提倡多生,注重男女平等;花蓝瑶婚俗更为独特,婚后,男女双方各自在自家过,知道女方怀孕才固定住在一起。有“香哩”、“离惯”、“刮架”、“贵金钟”等数十种不同称谓的瑶族传统民歌。还有多样的民间器乐,如床头琴、唢呐、黄泥鼓等,别具一格;风情独特瑶族民间舞蹈,主要有黄泥鼓舞、八仙舞、三师舞、白马舞等。瑶族有着自己盛大的传统节日。《度戒节》是瑶山人民专为男子举行的成年礼。每当举行度戒活动,方圆几十里的瑶民便会聚焦到这个村寨,祝愿受戒者受戒成功。在锣、炮竹和鸟枪的喧闹声中,受戒者要接受过火海、上刀山、咬碗、足踩烧红的犁头等考验,从而形成千古流传的绝技。

中国瑶族的民间文献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形式独特、内容广泛。主要有过山榜(评皇券牒)、祖图族谱、碑刻铭文、宗教经书、歌书信歌、医方炙语、契约账据。历史上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很早以前就习用汉语文,至今保存着的很多历史文献都用汉字记载。但不知在何年,湖南江永瑶族聚居区上江圩流传着一种专门的女性文字,它是世界上目前唯一发现的性别文字,堪称世界文化之瑰宝,世界文字之奇观。女书字体娟秀,直行排列,呈斜菱形;女书作品多为五言、七言诗体,内容多为闺中密语,用江永方言土语吟唱,韵味无穷。至于江永女书的起源和由来,由于“人死书焚”的习俗,虽然众说纷纭。但至今依然找不着真实的答案,只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千古之谜。在2003年4月,国家档案局已将江永女书收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科教组织作了专题申报。2003年6月,女书作为世界唯一女性专用文字收录“吉尼斯大全”。

瑶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相关性

2.1 开发与保护的模式

瑶族的旅游资源丰富,但其基本位于大瑶山深处,区位条件不佳。那么要搞活大旅游业,必须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注重模式的选择。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在开发中重保护的原则。要强调保护旅游环境的历史原貌与自然风貌,防止在开发中降低或损失历史和生态的价值。运用法律武器,把保护旅游资源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以《环境保护法》和《森林法》为武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对于可开发旅游景点的地方,附近的山林水土要一律封禁;对于原始次生林、水源林、风景林和旅游景区内的人工林,不可人为毁坏。要宣传在先,保护法规在先,以便有章可循。

2.2 开发与保护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挖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有的特色更加鲜明、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原有的特色资源被破坏。

(2)共生性原则。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等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主要项目与配套项目形成完整性。

(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发展旅游业,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开展活动不能超过社会和环境的限度,否则会带来资源被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社会治安混乱等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4)参与性原则。游客参与原则,要求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便于游客自由活动。使游客与景区实现互动,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人与环境协调统一、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受。

1.3 开发与保护的意义

(1)保护自然旅游资源就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瑶族旅游资源属于青山绿水的原始优良自然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极为脆弱。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这种顺境自然生态景观成了旅游开发的资源对象,若开发不当或开发后管理不当,违反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很容易造成自然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的破坏,数亿年演化留下的珍贵自然遗产将毁于一旦。

(2)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瑶族的人文旅游资源是瑶民族几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为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会成为弱势文化。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开始创造或再现的种种文化,如穿节日盛装;发展手工艺品等,但却失去了往日原文化中的某些意义。因此,保护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造成的影响是不容质疑的一个重点问题。

(3)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要走“先污染(破坏)后治理”的弯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旅游业虽被誉为“无烟工业”,但由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决不能再重蹈环境问题的覆辙。旅游资源一经破坏,吸引游客的魅力也随之消失,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直接受威胁;潜在的旅游资源未开发就先遭破坏,旅游业就失去了发展的潜力,成了无源之水。可见,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旅游业。

瑶族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注意的问题

3.1 开发与保护开发过程中的注意问题

(1)注意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的和谐共处。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2)注意对生态旅游对象的良好保护。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3)注意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广西龙胜在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群众的参与,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当然也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

(4)注意兼顾好政府、投资主体、景区居民等多方利益分配的关系。平衡各相关利益方的关系,是实现瑶族旅游资源平衡、健康、快速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3.2 开发过程中的保护策略

(1)民族物质特征的趋势和保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少数民族居民必然采用先进的生活方式和便利的生活设施。我们不能阻挡这种趋势,但能对传统文化中失去存在价值的部分做有益的保留,并赋以其新的功能──旅游吸引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中正在趋同的物质特征进行保留,如传统的民族服饰,先进的生活用具、建筑形式等。

(2)民族精神文化因素的趋势与保留。少数民族的节日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属精神文化因素。我们发展旅游业,出售这些文化,但又必须要做到保存原文化的内在精神时,就应采取“分离”的措施,将出售给游客的文化内容与真正存在本地居民间的文化形式相区别,以防止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把出售的传统舞蹈和仪式作恰当的修改,使其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

(3)旅游景点景区的保护管理。旅游资源开发后形成的可接待游客的旅游景区,由于管理不当也会造成破坏。因此,一要加强管理,保护景点和景区环境;二要要加强景区管理队伍建设,采取组织短训班,对在职人员加强保护意义和保护知识的培训。将分散的各行业中具有景区保护知识的人员组织和调动到专职保护岗位上来,积极培养专业景区保护人才。三要加强对游客的管理。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强对游客的教育,使游客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一些习惯好、素质高、能自觉保护景区的游客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个别破坏景点及景区环境的游客,要给予应有的惩罚,对于情节较为严重的,应按相关的法规条例给予相应的处分;四要加强对景区环境的保护管理。慎重控制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导致景区水体、空气及环境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应加以控制,以保护景区优良的自然的生态环境;最后就是要控制游客人数,以保证景区内应有的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生态环境。以及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景区环境卫生管理措施,防止垃圾污染,以保证景区随时有一个洁净的环境。

参考文献 郭大烈,黄贵权,李青毅.瑶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赵廷光.论瑶族传统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 陈斌.瑶族文化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第三篇: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案

摘要:临漳位于河北最南端,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辉煌灿烂,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上述优势,有效地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能够促进临漳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从临漳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入手,设计临漳文化旅游方案,深入分析了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案

所谓文化旅游资源, 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历史文化遗产或社会现象。临漳古称邺,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七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临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必要性

临漳处于中原腹地,历史悠久,西太平仰韶文化遗址和回漳仰韶文化遗址证明了原始社会后期新石器时代临漳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古邺文化、鬼谷子文化、成语文化和乡土文化。

1.1 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1.1.1 古邺文化 在古邺沃土上,众多历史名人创下了辉煌灿烂的古邺文化。曹魏邺城建筑中轴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街道作棋盘格式,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对隋唐长安城、宋代汴梁城、明清北京城,乃至日本平城京都的建筑格局均有深远影响,成为中国都城史上的建筑典范,在中外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商时河亶甲迁都于相,即今境内孙陶一带。战国时,邺令西门豹投巫凿渠,破除迷信,发展生产,泽流后世。秦末,项后生,大破秦军。曹操“求贤纳士,唯才是举”,不惜重金从匈奴赎回才女蔡文姬,蔡文姬答谢曹操在邺城铜雀台即兴演奏自己名作“胡笳十八拍”,而流传后世;曹操聚才于邺,促进了邺城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1.2 鬼谷子文化

春秋时,著名军事家、纵横家、教育家王禅(即鬼谷子)就诞生在境内香菜营乡谷子村,他创办了中国也是世界最早的军事学校,培养出了孙膑、庞涓、毛遂、苏秦、张仪等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纵横家。

2010年5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和临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在临漳举行。大会确定:临漳为“中国鬼谷子文化之乡”,谷子村为“鬼谷子故里”,盐食村为“鬼谷子诞生地”,并在临漳建立“中国鬼谷子文化研究基地”。现存于谷子村的鬼谷子祠堂,不断有中外游人凭吊。

1.1.3 成语文化

源于古邺大地的曹冲称象、春华秋实、闭月羞花、冲锋陷阵、瓜田李下、鸡犬食禄、快刀斩乱麻、铜雀春深锁二乔等成语典故更是赋予了临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1.4 乡土文化

地名是语言文化的词汇,是历史文化的化石,是地理文化的标识,是乡土文化的象征。临漳的地名无不打上漳河、战场、都城、姓氏的烙印,构成了区域文化网络。如“临漳全县,漳河串遍”。漳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横贯临漳全境,如今临漳425个村庄,到处都有漳河的足迹。因漳河而得名的村庄46个,如回漳、章里、夹河、河图、堤上、五岔口、二分庄、漳潮等。

1.2 必要性

文化旅游资源,只有经过人类有意识的开发,至少要具备“进得来,出的去,散得开” 的可进入性,有了基本的并同环境相协调的接待设施, 才能被旅游业所利用。特别是近年来,人们意识中的旅游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观光活动, 而更多包含了休闲、人文、娱乐等内容, 这就需要更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即需要更大的开发。方案

2.1 建设临漳重点旅游项目,创旅游名牌。

第一,把临漳“三台”(铜雀台、冰井台、金凤台)、磁山文化、赵王城作为重点,推广招商,加快开发临漳古邺文化的步伐。

第二,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现代旅游,在城市郊区,发展休闲旅游业和生态旅游。第三,在城建规划中,把体现改革和进取精神的“胡服骑射”、“毛遂自荐”、“将相和”等历史文化以雕塑或壁雕的形式表现出来,开发临漳的成语文化,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

位。

2.2 整合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实现点、线、面一体开发。

临漳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应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营造大区域大旅游的观念,实现临漳内部及与周边省市在文化旅游资源、资金、市场、信息、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共享与协作。因此,具体可从展开分析:

2.2.1文化旅游产品整合第一,重组旅游线路。

根据临漳境内旅游资源的特色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及与周边省市文化旅游资源的相互关系,可以推出太行风情游、古城历史文化长廊游、红色之旅、生态休闲度假游、科普游及工业旅游6条品牌旅游线路。通过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借助其他著名旅游城市的知名度来提升临漳的旅游市场地位,树立临漳整体旅游形象,利用优势文化旅游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促进临漳文化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1)建设“古邺文化旅游专线”即马义公路—鬼谷子故里—鬼谷子诞生地的旅游专线和县城—邺城遗址旅游专线。

(2)连接漳河生态科技园区—铜雀三台遗址园—三国南北朝民俗文化体验村—西门豹纪念馆—邺城遗址博物馆旅游交通公路的建设,增强各遗址点景区道路的内外通行能力,满足游客观光游览需要。

第二,开发景区景点。

临漳旅游业的发展,应在集中构建晋冀鲁豫大旅游圈联合行动的前提下,开发建设临漳所辖范围内的景区景点。因此,需要准确了解所有资源类型数量规模结构布局等,尤其是重点优势独特文化旅游资源,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对优势资源给予重点扶持优先开发,以对临漳文化旅游市场进行准确定位,树立市场形象,形成品牌。具体可以以“文化邺都、生态新城”为口号,通过建造邺城遗址博物馆、西门豹纪念馆、民俗文化体验村、鬼谷子文化产业园、酒文化生态游景区、邺城生态公园、邺都温泉宾馆、仿古商业一条街等旅游项目,积极推进文化旅游景点建设。

2.2.2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整合临漳文化旅游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尤其在各景区的可进入性方面问题更为突出因此,临漳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各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建设,使各景区之间能纵横相连路况良好,从整体上形成网状交通体系。

第一,以京珠高速在邺城遗址增设出口为契机,结合邺北城考古遗址公园和抢救性文物保护项目,着力加快景点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在铜雀三台遗址公园及邺令公园成功争创国家3A级景区基础上,启动邺城博物馆、邺都生态公园景区创A工作。

第三,以建设仿古商业一条街为依托,谋划建设集综合贸易、创意研发、策划推广、信息咨询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产业园和漳河水利风景区项目,尽快实现可听、可看、可游的目标。

最终形成以临漳县为核心,以平涉线为轴线,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坚持四个统一(统一规划管理建设和经营),三权分离(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两个主体(旅游基础设施以政府为主体,经营设施以企业为主体),一个赋予(赋予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主体企业二十至三十年经营权),整合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合作的文化旅游区。

2.3 举办“文化节”和文化旅游宣传活动

第一,可以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临漳的“文化节”,通过文化展示,、手工艺展卖、传统文化特色、游园游艺杂技玩耍、猜谜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现临漳古老的的文化内涵。第二,积极举办各类旅游文化活动,开展“文化邺都·魅力临漳”摄影大赛、邺都文化书画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建安文学”经典诵读等一系列旅游文化活动。第三,通过“中国·临漳邺都文化高峰论坛中国古都学会年会”、中国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等文化旅游宣传活动,将邺都文化旅游打造成全国知名、影响深远的文化品牌。3 可行性分析

3.1 经济是临漳文化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

2011年,临漳县生产总值完成589780万元,同比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71380万元,同比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30130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88270万元,同比增长15%。2011年临漳县财政收入完成11011万元,按可比口径比去年增长8.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506万元,比去年增长2.2%,全县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01859万元,比去年增长2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16501元,同比增长22.1%。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2 交通是临漳发展文化旅游的促进因素

临漳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京珠高速贯穿南北,紧邻京广铁路和107国道;距石家庄、郑州、济南等机场均为200公里。公路总长423公里,魏峰线、茶柳线、曹前线三条公路通过县城;茶柳线、曹前线、马义线与魏峰线、杜称线、丛峰线构筑了“三纵三横”为框架的临漳公路交通网络。便利的交通提高了可进入性,是临漳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动力。

3.3 客源是临漳发展文化旅游的先决条件

临漳县辖5镇、9乡、425个行政村。总人口594626人,东邻魏县,西接磁县,北达成安县,南连河南省安阳县,特别是与安阳的殷墟文化距离较近,易形成集群。为临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并成为临漳文化旅游开发的先决条件。4 开发中注意的问题

4.1 管理人才短缺,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缺乏高层次人才。由于临漳的工资及其他待遇低于省份其他城市,其旅游管理及服务人才不断流失。中、小旅行社的导游人员只接受过短期培训,只能给游客的带路,无法提供优质的导游讲解服务。

4.2 开发性破坏现象需警惕

旅游业决不是“无污染产业”,更会因游人大量拥挤,决策者旅游开发战略不当、缺乏系统规划等导致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环境破坏。文化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甚至永远不能恢复。因此,旅游开发要慎之又慎,要进行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进行损益分析和风险评估,警惕开发性破坏。

4.3 旅游业基础设施薄弱

临漳县旅游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全行业整体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市场运作力度小。旅游业作为产业,产业化、市场化机制不够健全,旅游业建设和经营力量薄弱。各方面旅游人才短缺。全县仅一家旅行社,且为政府运作。包括新建电信宾馆在内,城区现有床位不足一千张,接待能力较弱。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仅一家,即临漳豆腐干厂,但生产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旅游交通舒适度低,也没有专业的旅游车队。建议

5.1 培养、吸引、保持旅游人才

对于旅游业的三大主要行业,旅行社、宾馆和旅游区的人才需求,临漳县应加大引进力度,用一些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如提高优秀管理人员的待遇;重视人才的安排和使用;

督促基层旅游部门的领导学习现代旅游开发和管理知识,健全旅游行业管理体系,并实行相应的管理模式,使人才得到充分利用。

5.2 科学合理的开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

保护的关键因素是资金投入,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县政府的财政开支,但由于经济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常常使得保护的投入满足不了需要。近几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县政府都看到了文化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激起了政府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性,相应地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投资也日益增多。

因此,旅游开发能够在资金、人力等方面为保护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提供动力。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 才能够让本地居民、广大公众和社会各方面看到其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 进而产生保护文化的动力、觉悟和行动。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5.3 改善、加强重点景区的设施设备

要重点解决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问题,在旅游区的初步设计阶段要考虑游客最多时所需的道路宽度,应设计道路阻塞时的迂回道路,按照完善配套、合理布局的原则修建旅游区景点的公路,尽量使相邻的旅游区可以串联起来,要加强对临漳各景区附近的交通疏导及管理工作。

临漳建设要走现代化之路,开展市民素质工程教育。第三产业管理要打破“按时上下班”的习俗,让晚上也红火起来、亮起来、活起来。要以活动促亮、促销、促发展。另外,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协调,发展跨区域的特色旅游,加强与安阳、魏县、磁县、成安等地旅游规划、线路开发等方面的协调,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谋文化旅游业发展。参考文献

[1]彭德成.对我国旅游规划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0,(3)[2]吴芙蓉.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初探[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3)

[3]杨振之.成都《旅游资源开发》[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5

[4]张一 于燕 赵伟华.浅谈邯郸旅游资源开发[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5]张旭.浅析河北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第四篇:沙河市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09级文化产业管理1班200905131020申圆方

沙河市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摘要】沙河市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其本身蕴含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为沙河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从分析沙河文化旅游资源入手,分析制约和影响沙河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的瓶颈,从而找出解决措施,为沙河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沙河市;文化旅游

沙河地处河北省南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是沙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我国近几年将发展重点向第三产业倾斜,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备受政府层的关心。

沙河市号称“中国的玻璃城”,但是这是一个高耗能的产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为沙河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打造沙河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提升沙河形象,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沙河市总体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有绵延不绝的太行山,风景优美。同时沙河市历史悠久,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赵,隋开皇16年置沙河县,至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1987年2月经国务院撤县立市,1988年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沙河市旅游资源丰富,秦王湖、宋璟碑、乾隆御笔真迹等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一)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

沙河市西邦太行山脉,既能欣赏到层峦叠嶂的高山,感受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又能享受绿树丛荫,小桥流水的秀丽,让人好不快活!另外,朱庄水库隆冬季节可见“鼎梅晴雪”,北国风光让你尽收眼底;秦王湖更有“三峡四沟五十景”之说,让你一饱眼福;另外,北武当山、小西天的传说更是让人想解开她那神秘的面纱。

(二)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

沙河市有着1400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先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后到隋朝时期置县,是燕赵大地上的一颗明珠,涌现了一大批名人,宋璟、张文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留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文化传承人由后人参鉴。

1.宋璟碑、梅花赋

在沙河市十里铺村内有一座梅花亭,是明正德年间修建,因唐代名相宋璟作“梅花赋”而得名。宋璟是邢州南和人,武侯垂拱三年,宋璟25岁,在沙河的东川馆舍随其叔父读书,作《梅花赋》,在序中赞梅,实以此自喻。其赋曰:“垂拱三年„„”。《梅花赋》全篇共计五百六十字,以花喻人,词丽言切,备受历代文人所称道。之后,颜真卿爱慕前贤,又受宋璟之后所托撰下碑文,故宋璟碑又名为“颜鲁公碑”。宋璟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历代备受珍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看到已有残破的宋璟墓碑时,不禁感叹“如忠臣烈士,首先君子庄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虽其残不忍弃也。”南宋学者赵明诚著《金石录》首载是碑,称其为上品。

公园1750年,乾隆皇帝及其皇后大臣们巡幸河南返京时,路过十里铺,听说这里是宋璟的故乡,便“停驾驻跸”。乾隆好大喜功,又善于舞文弄墨,因读《梅花赋》羡慕前贤,故在此挥毫行书《梅花赋》,随之,又御笔《东川诗》赞颂前贤。后人将赋、诗、画刊刻于石,此之谓“乾隆御书石刻”。《梅花赋》与《东川诗》前后呼应,相得益彰。现沙河市政府为了保护这一重要历史资源,已将《梅

花赋》移至沙河市中心梅花公园内,更有利于人民观瞻这一文物。

1982年国家文物出版社将该碑拓帖影印出版发行。被列为中国一百通品牌,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中国唐史和书法专家的高度重视。

2.沙河藤牌阵

沙河藤牌阵是一种仅存于沙河市十里铺村的古代实战项目。沙河藤牌阵历史悠久,相传是明末李自成从北京溃败,其中有一人秘密逃遁到十里铺村,并将藤牌阵传授给村民,以此用来防身、护村,并留下了“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的训诫。现在,十里铺村胡正道老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三百多年来,藤牌阵无论在防身御敌还是在活跃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中都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对藤牌阵深入研究将有利于丰富我们对古代军事战法内容的了解。另一方面藤牌阵法场面中融入了舞蹈和音乐,可以用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使人民获得艺术享受。

3.张文谦文化

“张文谦,邢州沙河人,县志称之沙河人物之冠。自幼聪敏,曾与刘秉忠、张易、王恂、郭守敬等人一起在邢州城西紫金山共同研习天文、历法、算学等,称邢州五杰。”【百度百科】张文谦在世时期辅佐忽必烈统治中原,为元朝的稳定和中原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红色文化

在大家张嘴就能提到黄继光、董存瑞的时候,沙河也有一位为共和国的事业而献身的革命英雄——杨春增。杨春增1945年加入八路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排长。1952年8月5日在金城郡座首洞战斗中,率一个班坚守541阵地,从拂晓激战到下午三时,大腿数倍于己的南朝鲜军多次反扑,歼敌二百余人。当阵地上只剩下他和一名卫生员时,百余敌人又冲上来,他拉燃了最后一枚手雷冲进敌群,炸死十多名敌人而牺牲。同年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沙河市杨春增烈士陵园建于1962年,是沙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河北省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建有烈士纪念馆,并被团省委命名为首批少先队时间教育基地。

现在,还有《英雄杨春增》京剧,该剧是有景德镇市京剧团和南昌市京剧团根据抗美援朝杨春增创作的京剧故事,该剧通过表演,突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顽强的高贵品质。【2】

(四)商贸旅游

沙河市号称“中国玻璃城”,其玻璃产量占到全国17%以上,并有以迎新集团为首的一大批高新企业;另外还有以恒力集团为先导的恒力庄园,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沙河市禅房乡的老爷山林场资源丰富,植被茂盛,森林蓄积达6万立方米。其中1.1万余亩油松是河北省南部地区唯一的万亩油松春林,被誉为“冀南绿色明珠”,依托该林场,开发经营了以森林抚育、收购加工销售林果产品为主,其中年产木材500方,板栗50吨。

(五)优越的区位条件

沙河市交通便捷。自古就有“赵北之咽喉,襄南之藩蔽”,是沟通晋、冀、鲁、豫的交通枢纽。京广路纵贯市区,褡午铁路西延中部,京珠高速、107国道以及邢都、平涉、褡花公路等纵横交错,邢台机场距市区5公里,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另外沙河与京、津、石距离较近,还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旅游消费人口大而且消费能力强。

二、沙河市文化旅游面临的重大机遇

(一)各种节日的举办为沙河旅游注入了活力

邢台市“中国·邢台首届太行山文化节”成功举办,充分显示了太行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进一步宣传太行精神,打造太行文化品牌,激活太行旅游奠定了基础。

2009年8月28日,沙河召开广阳山与老子文化研讨会,会上中国老子研究会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得出了老子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之后去所就是这座广阳山,从而解开了老子六年隐居修行地这个千古之迷。

沙河市拟通过开发把广阳山风景名胜区打造成中国北方最大的老子(道教)文化旅游名胜区。会上,沙河市政府还发布了广阳山、秦王湖、太行三峡等旅游开发项目,拟引进资金2.4亿元。相信政府的重视再加上资金的启动,必会打造出一个出色的文化旅游名胜区。

(二)可持续发展观渐入人心

沙河市是一个以重工业发展为主的城市,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文化旅游项目不仅可以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还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三)国内外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对城市的生活产生了厌倦,更加追求那种原生态的感觉。沙河市西部山区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同时还有很浓重的道家氛围,更是人们修身养性的最佳选择,这也为沙河市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三、制约沙河市文化旅游发展的几大瓶颈

沙河市虽然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先天优势,但是不可否认,其发展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旅游观念”意识不强

沙河市对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和拉动作用认识不足,对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缺乏,并且主题不够鲜明,对广阳山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很多文化旅游产品点多面广,单兵作战,并没有形成合力;在文化旅游的开发上,层次低、重复性建设严重。

(二)区位优势下降

沙河市优越的区位条件既对文化旅游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也会面临“南北夹击”的窘境,京、津、石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要比沙河的知名度和开发程度都要好,对这些地区的吸引力较小。而且人们会有一种出去旅游的观念,所以对本地游客的吸引力也较低。同时,沙河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同邢台各县、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差别不大,吸引力也较低。

(四)旅游开发资金欠缺

沙河市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旅游投资水平低,比如老爷山的开发仅用了一百万元,这远远不足以彻底开发一个旅游项目。另外,沙河市文化旅游民间项目投资有限,多数由政府财政拨款维持,开发资金存在很大的缺口。

(五)旅游意识淡薄,专业人才缺乏

沙河市人们的旅游观念差,宁愿把钱放在银行里,也舍不得拿出一分钱来旅游,即使有人出来旅游,旅游意识也相当淡薄,对旅游资源的破坏行为时有发生。

沙河市文化旅游资源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大多数工作人员是当地老年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沙河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

四、如何塑造沙河市文化旅游品牌

(一)树立“大品牌”观念

沙河市发展文化旅游资源要从自身优势抓起,扬长避短,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和以重要历史人物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区位优势,开发别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二)扩大融资总量

沙河市政府要改变开发模式和观念,鼓励各方投资开发沙河市文化旅游资源,政府为其提供可靠的政策保证。

(三)提高宣传力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资源如果不大力宣传,开发效果也会不尽人意,沙河市要在中央、省级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大力宣传,将京、津、石等具有强大消费能力地区的游客吸引过来。

(四)可持续发展

沙河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保护措施的到位。“不能光让牛耕地,不让牛吃草”,边保护,边开发,只有这样才能长久的利用这一资源。同时,旅游的可持续开发还体现在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上,可以考虑利用相关院校设立旅游专业的人才,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ssid=0&from=2001a&uid=wiaui_1325061158_7195&pu=usm@0,sz@230_300&bd_page_type=1

【2】百度百科?uid=wiaui_1325061158_7195&ssid=0&bd_page_type=1&titleid=1&bk_fr=view_next

第五篇: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分析论文

一、饮食文化旅游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使得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相关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当下线上线下热门的旅游话题。学者赵荣光把“饮食文化定义为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1],即食生活、食生产、食思想、食事象、食风俗的总称。

二、南京饮食文化资源

1、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类型

南京的饮食文化包括京苏大菜文化、鸭文化、野菜文化和小吃文化。京苏大菜历史悠久,受人文荟萃的熏陶,京苏大菜名菜众多,蒸鲥鱼、酥鲫鱼、凤菜心、罐罐肉、炖生敲、素什锦菜、炖菜核、八宝一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都非常有名。南京人鸭的消耗量占全国四分之一,且历史悠久,有板鸭、烤鸭(北京烤鸭的前身)等,形成鸭文化。南京人素有“一口饭一口草”的传统习俗,野菜中的马兰头、芦蒿、菊花脑等十分热销,形成野菜文化。南京小吃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首,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著名的夫子庙小吃响彻全国,形成小吃文化。

2、南京饮食文化资源特征

(1)底蕴深厚的文化历史。江南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不少古诗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结,读来令人食指大动。如苏东坡的《惠崇江上晚景》中描写到,“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河豚留下了一段段东坡居士的江鲜情缘。辛弃疾的《鹧鸪天》中描写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率师征陈友谅至潇湘所写》中描写到“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荠菜、苜蓿头等自古就是南京人爱吃的野菜。郑板桥的“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可见鲜笋、鲥鱼也是郑先生的最爱。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以及《随园食单》、《白门食谱》等书中都有关于南京美食的记载。

(2)原汁原味的清香口味。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接纳了五湖四海的人。“南京菜”就是原汁原味、不咸不淡、小资情调。利用时令原材料,体现了菜肴的原汁原味,对成菜的要求是,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淡而不薄,浓而不腻,突出原材料的本味。其风味特点主要表现在口味醇和、咸淡适中、适应面广、原汁原味。

(3)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南京菜讲究刀工,擅长刀技,技艺高超的厨师,用一把普通菜刀,或雕或刻,或镂或削,可以做出多种花样造型,如月季、菊花、荷花等,在品味这一道道美味佳肴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雕细琢的工艺品,让人不忍心去下口,不得不感叹厨师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4)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2]。南京为十朝都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当地特有的古朴淳厚的食俗风情。如南京有正月初八上灯,十八落灯,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元宵灯节期间的食俗。三月三这天,南京人用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四月初八在南京郊区有吃“乌饭”(青精饭)的习俗。饭是以南天烛(一名青精树)叶捣烂滤汁泡糯米,晾干蒸煮而成,据说人吃了能强筋骨、益气力,被誉为“仙家服食”等。

三、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目前南京餐饮市场上将饮食与文化结合起来的主题餐厅屈指可数,一些因为定位不明确、菜品和服务不佳,曾经“名噪一时”的主题餐厅已经倒闭或者“奄奄一息”。究其原因是在满足旅游者的基本温饱需求的同时,饮食文化的挖掘比较浅薄,仅从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难以深层次的体现文化特色。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旅游者不仅仅只是为了品尝美食而出来旅游,更要满足精神上的文化追求。

2、旅游项目参与性不强

近年来,美食节目大行其道,前有《舌尖上的中国》,紧接着香港明星谢霆锋加盟《十二道锋味》携好友跨界做“厨神”挑动国民味蕾,掀起舌尖之旅。美食制作过程所展现的诱惑不亚于品尝美食,而南京旅游市场上目前能让游客直接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少之又少,旅游项目缺乏参与性,单就品尝美食,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品牌营销意识薄弱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经离我们远去,饮食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商品,要有自己的运营方式和商业包装机制[3],在旅游市场上需要品牌营销战略,而目前旅游市场上有品牌辨识度的饭店极少,仅有的几个如“南京大排档”、“狮王府”、“绿柳居”,大部分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包装和宣传,品牌营销意识薄弱,不能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4、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苏菜属于八大菜系,南京菜又属于苏菜的四大代表菜之一,被称为“京苏菜”,地方特色明显。近些年来,许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纷纷引入外地菜肴如川菜、粤菜等,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现象,口味繁杂,菜肴中混杂了其他菜系的特色,失去了本帮菜原有的味道,游客难以再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京苏大菜,地方特色不再突出。

四、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1、打好文化牌,提升软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南京拥有深厚的民俗饮食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一些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加以开发利用来提升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在文化上做文章[4]。另外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节庆展、美食节等活动,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展播、讲解员现身说法讲解美食渊源,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的饮食文化风情,把文化注入饮食中,增强南京饮食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2、激发游兴,提高游客参与度

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开发一些参与性比较强的旅游项目,让游客能够参与制作美食,体味其中的乐趣。比如在品尝南京小吃蟹黄汤包时,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包汤包的乐趣,品尝汤包时可以告诉游客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让游客回味无穷。南京的盐水鸭非常出名,可以在品尝盐水鸭时,引导游客亲自制作盐水鸭,最后作为地方特产带回家乡等。游客在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美食制作的方法,而且还体验到制作美食的乐趣,提升游客的游兴。

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竞争力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开始追求品牌、质量。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对产品进行包装宣传,提高品牌的辨识度。并利用广告宣传、节庆活动、美食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南京美食节”等进行大力宣传,打响知名度,塑造出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从而塑造出南京地域的文化名片。

4、挖掘特色,体验地方风味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方特色饮食是经过长年累月、世代相传而形成的,也是地方饮食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人文情怀,传承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让游客体验到当地风味特色饮食,是南京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比如南京人喜欢吃野菜,可以开发别具一格的野菜宴;南京十大小吃非常出名,可以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来品味地方小吃等,把原汁原味的民间菜肴挖掘出来,才能满足当代人寻求回归自然的饮食新风尚。

下载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岭走廊瑶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初探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漯河许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摘 要:作为许慎的故里和终老之地,漯河市应充分利用文化名人效应,打造许慎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漯河;许慎文化;旅游开......

    浅谈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浅谈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内容摘要]: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早我国的原始社会,就已经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人们也开始去崇拜山水、岩石、......

    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赣州市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提纲) 1、论文研究概要 1.1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本论文研究方法及现状 1.2.1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

    赣南畲族文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浅析

    江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浅析 一、民俗旅游 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的生活环境到居住地以外,通过自身的感受来获得一种心灵上的“重生”。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已经不能满足现代......

    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综述 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宗教伴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魅力,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宗......

    瑶族文化作业

    瑶族历史文化课作业 班级:12生物技术姓名: 罗蒙裕 学号:112593010108瑶族人口与分布对瑶族文化有何影响?答:一、人口居住地区的分布使瑶族形成了具有了村寨居住式的特点:瑶族自古......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姓名:石卉专业:自动化 学号:B13050203 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内容提要:近年来,由于世界人口暴涨,城市扩大,环境污染,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在长期处于闹市的广大居民脑海......

    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普遍提升,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旅游者关注与青睐,而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分支的民俗文化旅游,也将会成为新一代的大众旅游产品的主流。关键词: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