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人与歌手的杂文随笔
诗人。
总是孤独寂寞的。
不善言辞。
身单只影。
漂泊由来已久。
心灵渴望倾诉。
谁?
是我的倾听者。
抚琴伴舞,尽显妖娆。
歌手。
在十米楼台。
裙裾飘舞。
扶栏伫立。
其实。
我们都是诗人。
也是歌手。
用自己的方式,抒写人生,歌唱爱情。
走的路不同,表达的方式就不同。
出身不同,歌唱的旋律就不同。
诗人。
是沉默的。
拾一片落叶,入诗。
携一缕清风,入梦。
随一指轻烟,神游天外。
执一壶酒,思索多变的人生。
诗人。
本身就是歌手。
用心灵去歌唱。
用情感去诠释生命。
内蒙古乌兰布统草原
第二篇:诗人离开了的杂文随笔
余光中先生离开了,2017年12月14日,是他此生的“截止日期”。
对于余光中先生,我可能还只停留在“你在那头,我在这头”上,老实说我对这位诗人了解甚少。可今日他的离去,却依旧牵扯着我的心。
平日里我的朋友圈几乎都是“哈哈哈”的画风,可没想到今天却因此炸出了一大批“诗人”。
在我看来,当代真正可以撑得起“诗人”二字的,着实不多了。余老是其一。
我喜爱现代诗,偶尔也小打小闹地舞文弄墨一番,自娱自乐。大概这个世界上,也只有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会“称呼”我为“诗人”罢。我自认为自己撑死不过是个半吊子的、野路子“诗人”。看,我给自己打了引号。
对于诗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以为,换着行写散文,就是诗歌;辞藻华丽文风清奇,就是诗歌。
我认为都可。写诗嘛,不就图个随性。但是就像有些网络写手,写几个“我的一个朋友”的故事,再加上一个逻辑不通的教唆式的观点,就敢称呼自己为“作家”一样,我同样不喜欢那些凑两句“伪文艺”的词就敢说是“诗”的人。
诗歌是有灵魂的,它可以被人传诵、赏析,但是它永远无法被解读,因为诗歌,是只有写诗人才能够读懂的。
第三篇:诗人之死荆楚往事杂文随笔
据说那条河很小,临近洞庭湖才听得见渔歌晚唱。可它的容量实在惊人,浅浅清流,容纳了一个绝大的身影,粼粼波纹,驻扎了一个不屈的灵魂,汨汨水声,传扬了一个泣血的故事。两千多年前,屈原在汨罗江怀沙沉水,渔民们获讯赶来营救,诗人已经不见踪影了。悲痛的人们一面继续打捞,一面撒下自己当做口粮的粽子,以免鱼虾损坏诗人的遗体。诗人死去,爱国主义从此滋生,潜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在屈原之前的几千年里,有没有爱国主义呢?
试想一下,千百个小国旋生即灭,叫人怎么去爱?小国寡民,说爱国,莫若说爱乡更确切。那时,只要天子发话,老弟,你带几个人到东海建一个国家,于是一个新国家就出现了。没有天子发话也行,只要你拉一个或者几个三姑四姨,去向天子进贡,你也有了一个国家。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和当地土著融合而成,与周天子没有血缘关系,其头领去镐京进贡了几把茅草,也得到五十里封地自成一国。小国灭亡更简单,一个武士就可以扬言,老大,给我一百人,我去灭了某国。于是某国就不存在了。晋献公担心虞国、虢国联合抗晋,假途灭虢,好玩一样就吃掉这两国。
幸而还有一个天下共主,还有兴灭国、继绝世的传统,分封制才能大体无忧地延续下来。不过,这种优雅的贵族礼仪不可能时时奏效,国家利益总是排在天下利益的前面。一些大国,通常都是滚雪球滚大的,吞并小国不过是吃开胃小菜,大国争雄才是正餐。楚国灭随国,就是看中其境内的铜绿山,铜是当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打败随国,收其为附庸国还感到取铜不方便,不多久干脆划进楚国版图内。
那时的爱国主义在哪儿呢?除了战争中死人,没有人为灭亡的国家殉节。国君死社稷一说,属于贵族礼仪的范畴,是国君应有的担当。虽然有一个共拥的朝代,却虚化成了天下。在大家眼里,只有超越了列国的天下,才值得去爱,才值得去捍卫。这也属于礼仪的范畴。一旦游牧民族入侵,诸侯之间的战事就立刻停下,同仇敌忾,共同保卫华夏衣冠。当这个民族接受了华夏礼仪,再来侵犯,就成了诸夏的争霸之战。除了当事国,谁也不会操这个淡心了。
这是爱家乡,也是爱天下。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他有一只脚滑进了战国,所以他可以站在道义的高度,鸟瞰已经逝去的时代。这是人所站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视觉偏差。鸟瞰历史,会觉得众山矮小。如果是仰望历史,又会觉得乌云压顶。尊王攘夷的春秋之战被他视为不义,灭国如炒豆的战国兼并战争,在他眼里可能更为不堪。温文尔雅过时,丛林法则降临。可惜孟夫子看不到,更可惜的是屈原不仅看到,而且亲历这一段刀山血海的炼狱。最后难以忍受痛彻肺腑的折磨,提前离开了人世。
一种思想的诞生,首先要在先驱头脑里滋生,然后由知识阶层的推崇,最后才被大众所接受。古代的知识阶层叫做士,士人的觉悟才是民族觉悟的先声。
那时的士人在干什么呢?
在先秦,楚才晋用非常普遍。作为掌握思想武器的知识阶层,毕生都在寻找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哪个国家能用他,他就骑着毛驴屁颠颠往那里赶去。一代兵圣孙武是齐国人,在吴国找到用武之地;另一个与孙武齐名的兵家吴起是卫国人,一生任职鲁、魏、楚三国。改革家商鞅也是卫国人,在秦国大显身手;谋略家伍子胥是楚国人,率领吴国军队差点灭了楚国。最著名的孔子,出生于鲁国,在鲁国政坛上不得志,就带着一众弟子去周游列国,说服各国君主,以推销自己的仁政学说。老子更出格,骑青牛出函关,跑到天下之外去寻道了。
不要以现代目光看待此事,他们的胸襟其实都很开阔。诸子百家,没有一家是为一家一姓服务的,他们的眼里只有天下和苍生。天下即文明开化之地,苍生指所有的华夏子民。他们的祖国,也不因他们曾经为敌国效劳而另眼相待。比如纵横家张仪,在秦国为相,破坏了魏国和其它五国合纵抗秦的方略,晚年回到家乡,魏国国君仍然请他担任国相。即使在苛刻的后人眼里,对此也没有大惊小怪,反而认同他们的观念。比如伍子胥,出生于楚国贵族之家,因受冤逃到吴国,带吴国军队攻打楚国,并且挖开楚平王陵墓鞭尸。如是行为,宛如后世的汉奸。司马迁也对此不满,却又认为伍子胥不拘小节,能忍受屈辱,最终为父兄报仇雪恨,是真正的英雄。
爱天下的士不爱国,因为国字是四面围墙,堵住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只有屈原是个另类,忧国忧民,最终却被自己深爱的祖国抛弃了。
鲁迅认为屈原是贾府的焦大,他在《言论自由的界限》中说,“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不过说主奴如此,贾府就要弄不下去了。然而得到的报酬是马粪。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鲁迅到了生命的晚年,在《从帮忙到扯淡》中又说,“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他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
这评论有点刻薄,对后世景仰的诗人不很公正,却道出了屈原爱国的苦情:即使受到再大的冤屈,也对生养自己的国家不弃不离。爱国主义不是在聊天室里高谈阔论,而是一种掏心挖肝的悲情剧目。如苏武,在冰天冻地的北海牧羊,十九年没有放下使节杖。如张自忠,顶着汉奸的骂名,依然冲杀在抗日的最前线。闻一多的诗揭示悲情更透彻:有句话说出就是祸,有句话说出点得着火……咱们的中国!哎,爱国,在很多时候是有罪的。
作为爱国主义的萌芽,为什么偏偏产生在屈原身上?
因为,他有作品。
因为,他的作品有思想。
因为,他的作品有忧国忧民的思想。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以文人面目出现,并在作品里淋漓尽致表达出爱国情操的诗人,屈原憎恨楚怀王听信小人谗言,损害楚国的利益,这是他难以忍受的。于是诗人的感情犹如火山爆发,迸射而出,铸就出积忿幽深、摧人肝胆的长篇诗作《离骚》。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字里行间,充满忠怨之情。最使他感到难受的,是他目睹祖国的日趋危亡,而自己却被剥夺了报国的机会。做为一个“忠而被谤”,爱国获罪,眼看时局糜烂而又救国无门的人,该是怎样的激怨。
然而,这还不是爱国主义产生的关键。
关键在于,是时代的需要。在屈原200年之后,发祥于楚地的汉帝国推出了屈原、推出了楚辞、推出了忠君爱国的思想。爱家乡、爱天下的传统转变成爱国主义,此时才有了合适的土壤。士大夫眼里的天下观虽然没有消失,但经过残酷的兼并战争以及汉朝取代秦朝,天下已经变为一家一姓的领地,皇帝也成了天下万民之主。知识阶层学成文武艺,不卖给他卖给谁,卖家很多,可买家只有一个。不卖他,难道卖给天下之外的戎狄蛮夷?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知识阶层的天下观,加上华夏一统的现实,相互激荡融合,才产生出以忠君为核心的爱国主义。
须知,屈原第一次出现在后人的记忆,不是在浩如烟海的先秦文献里,而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战国策》里有六个字“臣,郢之登徒也”,据说指的就是屈原,但至今未得确认。楚国是春秋战国时的大国,他任掌管王室芈姓屈、景、昭三氏的三闾大夫,先秦的文献将其遗漏,不得不令人产生怀疑,是不是真有其人?按《说文解字》解释,吃粽子的习俗也与屈原无关,可以追溯到屈原的老祖宗楚武王时代,早于屈原400多年。
不过,历史还真经不起推敲。唐代杨良瑶出使黑衣大食,因新旧唐史均无记载,只有“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这一孤证,从而成为悬案。战国是汉代的近邻,只隔一个短命的秦王朝,司马迁时代距屈原时代还不到200年,相信有不少公室的文牍躲过战火留传下来。民间的典故和传说,偏离真相和事实也不会太远。汉帝国天下一统,又起源于楚地,需要更合乎时代的思想和文化,以加强全民族的凝聚力。除了在政治上独尊儒术,在文化上也大力推崇楚辞。忧国忧民的屈原应运而生,成为忠君爱国的代表,出现在司马迁的视野里,也就毫不奇怪了。
屈原担得起这个荣誉。
按《史记》记载,屈原出生于贵族之家,家世并不如他本人所说的那么显赫。他祖上没有随楚王东迁到郢都,而是留在楚国故都丹阳,说明了这点。他从小生活在普通人中间,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由于他聪明好学,声名远播。楚怀王爱才,又是同宗,任其为左徒。此时,正是战国七雄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不断混战的时代。屈原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他的抱负得到一定程度的舒展。继吴起改革之后,他成为楚国又一位发愤图强的改革家。
史料缺乏,后人不能确知他有哪些具体的改革内容。作为一个文人从政,书生意气,可能在政治上毫无建树,对楚国民生也不一定作出什么实质性贡献。但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他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不变法图强,就将面临亡国的后果。他不安于既得利益,坚持改革,振兴楚国,希望由楚国来统一华夏。改革难免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屈原与公子兰为首的旧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矛盾,因此,屈原屡遭公子兰等人诬陷,以致楚王疏远,多次被流放。流放途中,坎坷的命运与壮丽的山河相碰,迸发出来灿烂的思想火花。屈原用他的生命,写出了代表他艺术创作最高成就的诗篇《九歌》。
以祖先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以山川神祇和自然风物为诗;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与“荡志而愉乐”,“聊以舒吾忧心”,“寓情草木,托意男女”,“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心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坚持理想的情怀。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占领了楚国的首都郢城。噩耗辗转传到湘地,屈原陷入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状况里不能自拔。他真不该死,凭他的才华,学学当时的士们,随便投奔哪一国,都会以上卿相待。然而,这不是他的追求,他不会选择忍辱偷生。
他倒下了,爱国主义旗帜飘起来了。
第四篇:诗人歌手鲍勃
诗人歌手鲍勃.迪伦的《随风而逝blowing in the
wind》
作者:雨轩 浏览次数:390 发表于:2009/7/15 20:05 [大 中 小] 让我们来听听诗人歌手鲍勃.迪伦的《随风而逝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人究竟要经历多长的旅途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鸽子要飞跃几重大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滩上安眠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要多少炮火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换来和平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那答案,我的朋友,飘零在风中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随风飘逝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山峰要屹立多久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才是沧海桑田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人们要等待多久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才能得到自由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一个人要几度回首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才能视而不见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那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零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随风而逝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能见苍穹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一个人要多么善听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能听见他人的呐喊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多少生命要陨落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才知道那已故的众生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零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随风而逝
鲍勃·迪伦 为什么不吸毒? 发布时间: 2009年05月27日 16:25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杂志 【字体:大 中 小】
老迪伦依然受欢迎,满文军却吸毒被捕,值得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目前中国的语境下,我们是否真的在鼓励真正的原创和独立精神
程西泠
“我走进另一间房,这间房子没有窗,只有一扇漆过的门——简直就是个从地板到房顶都是书的黑暗的大洞穴。我拧开灯。这地方太强有力地把文学呈现在你面前。”“它们让整个房间都有力地震动起来,让人晕眩。”修昔底德,塔西佗,奥维德,果戈理,巴尔扎克,雨果,狄更斯,马基雅维里,但丁,卢梭,拜伦,爱伦·坡,普希金,福克纳……
这是鲍勃·迪伦在自传《像一块滚石》里对自己书房的描述。在不唱歌的时候,他花很多时间呆在这里,接受一个和外面世界完全不同的教育。这个大学一年级就辍学的人,本来和精英文化沾不上边的。但是,凭借自己的歌词和诗歌,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整日沉浸在伟大作家和作品之中,似乎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60年代”,和反叛、反体制,打破一切规则的青年亚文化和流行音乐文化距离很远。这里充斥的不是滥交、毒品、游荡、夜店……有的是严肃的读书、思考、创作、经年累月的巡回演唱。他也很幸运,有那么多的音乐传统可以学习、模仿、超越:民谣、乡村音乐、布鲁斯、爵士、摇滚。他找到了自己的独有的表达方式。虽然直到现在,还有人说:看这个破锣嗓子。
这个5月,老迪伦有两件值得庆祝的事情:68岁生日,以及在时隔38年之后,新专辑《一起经历生活》(Together Through Life)登上了英国专辑榜冠军。这个纪录,在一两代人里,应该不会有人能打破了。
“毫无疑问,鲍勃·迪伦是我们最伟大的文化符号。就像50年前一样,他的声音和音乐依然是那么有力。迪伦依旧维系着时代精神,新一代的年轻人依旧视他为偶像和不老的音乐传奇。”他是一个精神符号,代表着一代人在一个失去根基的时代里,对时代精神的追寻、怀疑、颠覆和再确认。就像那首《答案在风中飘荡》,早已超出了最初的反战意味,而变成一个能唤起普遍共鸣的声音。当然,很多人也都同意,迪伦和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关系并不深。
奇迹这个词,有时候会代表人类理解力的无能,抑或不能理解某些事物,只好将之归因于人力不能把握的神秘领域。其实,了解到鲍勃·迪伦在聚光灯背后所付出的那些努力和汗水,我们或许就能明白这个不老的音乐传奇。
人难免喜欢有参照。就在迪伦续写传奇的同时,传来了著名歌手满文军涉嫌聚众吸毒被抓的新闻。音乐和毒品,一直都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
满文军作为一个流行歌手,当然是不能和鲍勃·迪伦相比的,我无意于做高下之分,更多的是想说中国音乐的现状。我们是否真的在鼓励真正的原创和独立精神?这是韩红、满文军们的天下,也是超女们的天下。大众决定了一切,而媒体也不做独立思考,他们涉及到娱乐的范畴,依然是肤浅的,甚至是扭曲的。而流行歌手们呢?你是否能指出他们的空虚所在?不只是自我修为的问题,还有社会的问题,我们所呼吁的人文教育,十几年来,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空空荡荡。可能,在明星们成名的背后,更多的不是充实,而是空虚和厌倦。所以需要精神抚慰,需要毒品的刺激。
为什么迪伦不需要更多的刺激?是因为他有一个惊人的个人图书馆吗?是因为他有着对这个社会真正的感受力,从来不曾抗议诗人的敏感吗?也许这真的就是部分的答案。而且,基于各种原因,内地还没有形成一条合理通畅的音乐审美路径,现在的这条路径,充斥着断裂、岔道、陷阱、高音喇叭和传送带,真正做创作的人是被忽视和埋没的。媒体偶尔提及的几个音乐人,只是基于来自某类社会话语的需求。真正的音乐是无比寂寞的。而这样的寂寞,是不为人知的,在当下中国的情境之下,甚至是不能被体恤的。
所以,我们没有像鲍勃·迪伦这样,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唱歌、巡演、出唱片的音乐家,更别提唱的全是歌颂自我和悲观主义之歌。当今市面上,没有年过50依旧没消失、没混没赖、没怨没哀,依旧浑身是劲、真诚歌唱的华语老歌手。一个都没有。
阅读《南方人物周刊》更多精彩文章,请登陆《南方人物周刊》专栏。订阅财经报刊,就上财华报刊订阅平台!
第五篇:孤岛上病逝的诗人杂文随笔
—————梦—————
我时而会像同龄的孩子一样做堆砌着糖果的梦,或是乘桴槎游弋天河。所谓噩梦也不过是为恶虎扑食,遇湍河拦行路。而有一个噩梦,我向您保证将截然不同。
我裸足涉入梦中,像往常一样以为自己还醒着。熟悉的傍晚楼巷在背后黯淡,黑夜紧随我身后。黑暗令我加快了步伐,像先人渴望火种一样,我朦胧得渴望这人造的光明。
然而,在我将要关上门,浸没在日光灯的安抚下时,我的手像被什么攫住了。是黑暗,或是黑暗衍生出的不可名状的东西牵扯住我,令我怯懦到全身颤栗。我试图拼命地拉上外围的铁门,尔后扣上木门,将它隔在屋外。但是它的力气与我旗鼓相当。
它面容丑恶,轮廓趋于无形或是无限大。它双目空洞有如两个黑色窟窿,以不可小觑的声音对我说——它的声音直接传达进我的胸腔,“把你的手给我,不然就吃掉所有的人。”
我疯了似的想缩回自己的手。我扒住门框,蹬着地板,穷尽一切可能。我还年轻,对死亡的忌惮与对未知黑暗的恐惧相傍。就在我将要成功的时候,我的父母站在我的身后,将我的手拽了出去。
门外是食人的妖兽。
我向回望去,啊用我喜欢的作家的口吻,应该说是“怅然回顾”。他们的模样很坦然,这令我惊诧乃至茫然起来。我年幼的脑海中想寻求几个贴切的词,颇似而今祭品的意思。
门上的铁栅栏忽然扭曲起来。排列整齐栏杆的有了罅隙。我被逼向黑暗的外围,我被逼向它。我凝视着这黑暗的怪物,做好了被它强大吸力扭断脊柱的可能……
可以想见,在做这梦之前,我仍有向往光明的本能。
这个梦,亦暗示着我对门外黑暗的不安。
—————梦回—————
我是因什么而渴睡的呢?我望向地板上散落的花糖。这小孩子才喜欢吃的甜腻东西。笔搁住的地方,方写到颇为心悸的一点,就这么睡着了。啊,真是不妙的一天。
三.我有一个兄长,这是我自小学时才发现的。兄长不是我的亲哥或者表哥,他和我没有血缘关系,我通常会称呼他为仁兄,尤其在小时候,在我尚沉湎于魏晋风度的时候。无论如何他对我是极宽厚而包容的。
我不经常见到我的兄长,通常我需要盼他很久,他才会在午后姗姗来迟。我有时需要以十余首诗为引子,来请他入座。再有时我需要在书房笔筒里插上一朵水仙花。
他像往常一样绕过三曲回环的屏风,姗姗来迟。他这次没有先检查我的课业,反倒盯着桌上空荡荡的餐盘说道:“修,你又暴食了。”
餐盘里的肉类,甜点与牛奶已经一点也不剩,啊,仔细想来确实是罕见的一天呢。一想到这一点,我兴奋的都要手舞足蹈了。
“这都瞒不过你。”我抚了抚方才因过度进食而有些不适的胃部。
“你原来郁郁寡欢的时候常常不饮不食,今天倒真是稀奇。”兄长实在对我糟糕的秉性了如指掌。
我俏皮的笑道:“谁告诉你我现在郁郁寡欢呢?”
诚然,由于早年忧郁导致的不饮不食,我在餐桌上的表现往往会被同僚称赞为“绅士风度”。甚至还有人关切的问道,“今天的菜谱不对先生的胃口吗?”。总之,节制饮食对我而言轻而易举。
兄长并没有在意我的小伎俩,反而站在不远处抚掌说道,“这也好,弟弟太瘦了。”
和兄长交谈令我开心。即使这样的话在旁人口中说出,极可能遭到我的白眼。
这样的午后总是令人心神往之。因为书房着实空荡,除了《大学》与《千字文》,空无一物。《千字文》固然好看,《大学》却生涩而枯燥。况且不常得到机会,去庭院里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这样乏味的午后,啊便是放在现在,如果有友来访,我必然与之激动握手,若是教我沏茶、鸣琴、开诗箧、歌秋声,种种无理的请求都不在话下。
此时阳光距离我执笔的右手恰有一尺距离。我颇为享受现在的境遇,这身于暗处的荫凉,却仍保有可见的阳光的处境。我放松了脊背上的神经,倚在椅背上。
我们可以自洪荒初始聊起,即便我对此贫瘠的认识尚只覆盖到千字文的范围。再或是做一些文字游戏,譬如对仗排比或是比喻。
“若世界是缧绁,束缚住我的只有我炽烈的理想。”
“如果修可以拒绝知己的盛情,人言的影响及时代的限制。还真是坚强啊。”
“这样一想看似无望了。譬如我不能拒绝兄长的盛情。”我狡黠的笑道。
诚然我知道以上三点我都不能拒绝,甚至深受其影响。
“那么修愿意成为什么?”
“一株生生不息的植物。”因为站在一株植物前,我们只能说喜恶,却不能说反对它。于是我喜欢这个狡猾的比喻。
“用生生不息形容一株植物未免奇怪。”
“啊……恐怕是太向往生了吧。”
“那猜猜我是什么?”
“兄长是皎皎月光。”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我本欲脱口而出的是月神,只不过月神狄安娜是女子。
“真是俗气的比喻啊,刚刚还以为你会说出什么奇词妙语呢。”说着我们都笑了起来。
我所引以为豪的一切美学,其实都可以从兄长那里得到。他未染尘埃的衣袍,予我文字上的强烈洁癖。而他衬衣下摆的繁复褶皱,令我早年倾心于铺陈堆砌的词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