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遥远的故乡散文(xiexiebang推荐)
1995年底我们全家离开新疆迁回陕西老家后,我常常隔两三年回一趟新疆。2009年夏天在伊犁河边的果园与一帮朋友喝酒,与郭文涟相识,一起谈到我写伊犁的一个中篇小说《复活的玛纳斯》,郭文涟对小说中写的1962年伊塔边民外逃事件很感兴趣。
我曾在伊犁州技工学校执教10年。伊犁有大小之分,大伊犁指整个伊犁州,包括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尔泰地区,小伊犁就是伊犁河谷的八县一市,我和郭文涟都是伊犁老乡,可谈的话题很多。2012年秋天我们又在伊犁见面,一个月前收到郭文涟寄来的散文集《伊犁往事》(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3出版),对郭文涟有了更深的了解。郭文涟属于疆二代,老家山西太行山,父母当年跟王1震将军进疆,郭文涟则出生成长于克拉玛依和伊犁,他的子女应该是疆三代。我儿子出生在新疆,长到8岁回到陕西。《伊犁往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新疆,我的新疆》,文章开头就直截了当:“我在新疆生在新疆长,但我从没有把自己当做真正的新疆人,总以为自己的故乡和爸爸妈妈一样,在遥远的莽莽苍苍的太行山里,总以为自己生来就是在新疆流浪,总有一天会回到故乡的。”直到后来,郭文涟在内地在渤海湾奔波生活了两年。“我这种感觉渐渐地淡下来,我感到自己不再是太行山某县的人了,自己的故乡不在口里,而在遥远的大西北新疆……尤其是当我遇到与我一样在内地奔走谋生的新疆人时,这种感觉让我刻骨铭心。”1995年冬天,郭文涟在北京车站与一位维吾尔青年相遇,维吾尔小伙子送给他一个馕。只有在新疆生活过的人都知道在内地遇到又黄又脆的馕和浓香的奶茶会有多么激动。回陕西我先居住宝鸡9年,觉得离新疆非常遥远,2004年底迁居西安后新疆离我反而近了,因为西安大街上有维吾尔人的饭馆,有馕有抓饭有拉条子,到广济街大皮院化觉寺这些古老的“回坊”,就彷佛到了伊犁到了喀什阿克苏和乌鲁木齐。一千多年前丝绸之路兴盛时期,古长安不要说西域各民族兄弟、波斯人阿拉伯人粟特人印度人都云集于此。翻阅《伊犁往事》几乎坐在了火热的馕坑边,梭梭红柳烧红了整个天地,揉和了皮芽子芝麻和小茴香的馕饼在馕坑的四壁上吱吱叫着,散发出浓烈的香味。馕坑都像个大熔炉,把西域大地各个民族烘烤在一起,生活的洪流无法阻挡人性的光辉灿烂如太阳。距离产生美,在内地奔波那些年,伊犁的美在郭文涟心里油然而生。拥有两个故乡的人既恍惚又丰富。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异乡,异乡渐渐成为故乡。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这种朴素的感情以朴素的文笔表达了出来。
传统上的朴素写实之笔都归之于白描,郭文涟所抒写的西域大地尤其是有塞上江南之称风光旖旎如画的伊宁市本身有一种罕见的壮美。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所谓我们新疆好地方其实说的就是伊犁,森林草原煤矿野果林肥沃的农田,精美的手工艺品,一千多年前就是中亚名城,清朝中后期流放伊犁的文人洪吉亮称伊犁为小北京,当年的伊犁将军府是整个西域的中心,即使中心东迁到乌鲁木齐,伊犁的肥沃富裕繁华依旧。《伊犁往事》大量篇幅描绘伊宁市的大街小巷,新华书店、商店、大杂院犹如边塞“清明上河图”。我居住新疆奎屯10年,主管单位在伊犁,伊宁市的大街小巷很熟悉,绿洲饭店、水上餐厅、解放路、斯大林大街、阿合买提江路、俄罗斯中学、六棍棍马车堆积如山的苹果、高大的白杨、密如蛛网的水渠、伊犁河大桥、雅玛渡以上伊犁河风光无垠的三条支流,喀什河,特克斯河,巩乃斯河。这些壮美的风土人情应该归之为古朴传神的木刻图,文笔粗犷,但又粗中有细,准确地捕捉到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细节,有纪实小说的特点,但又不是小说,不是虚构全是真人真事,有人物有故事,超出了“散文”。这些古老的抒情方式在《诗经》里有,在内地早已式微,礼失求诸野,边城还有这种感人的表达方式。写“二姐夫”时,那种坦诚真挚,让人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兄弟姐妹多,家庭负担重,二姐夫在部队当连长,与二姐成家后,全家好像有了顶梁柱。也只有新疆人有这种感恩之情。托尔斯泰在讲述感染力时,特别强调感情的真挚,艺术感染力的强弱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情感表达方式的独特性;二是情感表达的清晰程度;三是情感的真挚,而真挚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多民族混居的西域大地,虚情假意最为人所不齿。
真挚与感情相连的是全方位的“拙”,不是书画艺术家们刻意追求“拙”,是那个曾经在中亚度过金色童年的诗人李白的美学观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之美。从立意结构到语言,不讨巧卖乖。我曾听一位少数民族诗人谈论许多当红作家,她总是以太巧、太油滑论之,几乎对讨巧油滑有一种天生的厌恶,都快要掩鼻而逃,视之如粪土垃圾了,而油滑与讨巧在内地几乎是一种美德。《伊犁往事》的语言远离油滑与讨巧,如同从大漠戈壁走来,风尘仆仆但有赤子之心。一个月前我打开邮包,随手一翻,几句童谣就抓住了我的心:“雨啊雨啊大大的哈(下),光屁股娃娃不害怕。”陕西关中的童谣里则是“天爷天爷甭哈(下雨)啦,地上的娃娃长大啦。”阿尔泰的孩子们在过年会喊“雪啊雪啊大大地哈(下),蒸哈(下)的馍馍车轱辘大。”一个哈(下)把大西北连成一片。当年我初到新疆,哈密吐鲁番的黑戈壁让我蒙发打道回府的念头,乌鲁木齐的树让我稍安,去伊犁的大客车上,旅客们吵吵嚷嚷一个卖狗子让我听到乡音,过了果子沟在霍城清水河子吃饭时,两个当地人开玩笑,其中一位刚从野地里解手回来,另一位就说:“跑那么远新疆的草日狗子里。”进了伊宁市,在大街上十二木卡姆的音乐令人神往,我竟然听到秦腔的旋律,我就留在了新疆。秦腔的精髓就是情感的刚烈迅猛和朴拙。这也是我孜孜以求的写作境界。
我总是以朴拙为标准衡量一本书。《伊犁往事》具备了这种品质。
2013年11月17日于西安
红柯,著名作家红柯,原名杨宏科。1962年6月出生。陕西省岐山县凤鸣镇人,毕业于陕西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历任陕西宝鸡师院宣传部院刊编辑,新疆伊犁州技工学校讲师,后曾任陕西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现执教于陕西师范大学。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远走新疆,生活10年。1997年曾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座谈会。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0年随中国笔会代表团访问日本,2001年参加全国作代会。2003年12月被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
第二篇:遥远的亲情散文
一母亲的三姨
母亲终于在视频里见到了多年失去音信的三姨。两位鹤发童颜的地耋老人相互眯缝着眼,细细地分辨着被岁月烙上痕迹地脸上是否还有旧时的模样。母亲直着嗓子喊道——是三姨吗,呵呵,不像一点也不像了。姨姥姥说——咳,妞呀是你就是你啊!……岁月无情,对于分别了这么久的她们,是多么值得庆幸和喜悦的事情。视频里两边的子女们也都伸着脑袋在小小的荧屏上挤成了一个疙瘩。可惜电脑网速不好,断断续续,画面时而定格,时而中断。
她们长得很像,满头如霜的银发、慈眉善目的脸、还有那双青筋凸显、干枯的像鹰爪似的大手。精神矍铄身体健康的姨姥姥一看就是都市老太太;而母亲沧桑的犹如是一颗饱经风霜的老槐树,朴素憨厚。当听说姨姥姥前两天还由家人陪着泡温泉澡呢!我们为思想开通并懂生活的老人高兴。他们家住五楼,姨姥姥却是上下楼轻松自如。相比较而言,我的母亲心事重、思想包袱沉,离开农村多少年了,还依然是一副观念陈旧的老做派。
母亲啧啧称赞我姨姥姥说——小时候你太孝顺太懂事啊。姨姥姥说——你也不赖么,能干个性强就是量窄(肚量小)心眼小了些。姨姥姥和母亲那时还是在一起玩耍的好伙伴,看来母亲的小心眼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别看姨姥姥年龄大,心却很细,她不紧不慢地开导着我母亲说——多想些好的,少想没用的,咱们这把年纪了什么都要看开些,别一天让儿女操心,他们都很忙不是吗!母亲呵呵地笑着——我当然知道了,可脾气上来不由人啊!
母亲早年吃了很多苦也受了很多气。但她对吃榆树叶、苦苣菜、还有啃枯树皮的苦日子却有着回味不完的香甜。我们是没有办法去触摸到她的内心世界,也无法从她的记忆中抹去认为这些早已是变了味的陈芝麻烂谷子。她现在不相信任何人任何事,多疑使得她和我们之间有了距离和缝隙并增添很多矛盾。母亲不信任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是多么令人悲哀和不解。不知道姨姥姥是否能解开她的心结。
二母亲的弟弟
说起小舅,家里人都说我的母亲最偏爱他了。其实每一个亲人在她心上都是一样的份量。毕竟是能力有限,只能将“重点”放在我的小舅一个人身上。小舅把我的母亲当成了多年的依靠,就像瘸子离不开拐杖一样。
我们热爱小舅并不亚于母亲爱弟弟。只是母亲很早就用了怀疑的目光。她太想让我们明白那个一九六零年,一袋面、一袋麸子是什么概念。对待小舅母亲一半是在报恩,报当年小舅不仅在精神上还有物质上给予的帮助。我想我们是懂得的,我们把最纯真最真实最大的爱给他,自己也是快乐幸福的。
时过境迁。母亲和小舅之间的通话越来越枯燥无味了,甚至让旁人觉得没有必要了。母亲将她的问题一字排开——他大舅身体怎么样,天冷让多穿些衣服;你二舅呢,还有她三姨呢……好咧,好咧他们都很好——回答者也全是不咸不淡地标准答案。我看不下去母亲的这种自我陶醉亲情的感觉。有时真想上前把电话挂了。母亲在外多年对家里的状况一无所知,就像一个盲人不知道方位。而舅舅或许是这么认为的——家里翻天覆地变化,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的清的。这好比泥土里拔树根带出好多泥,越说母亲可能越糊涂。
母亲对这个答案也没什么意见——好,你们都好,我就放心了,感谢你!母亲的本意是想感谢舅舅带来的好消息。可听起来却有些讽刺的味道。小舅语塞了,他支支吾吾起来。最后问——星月在吗。母亲长长的“哦”了声像打嗝。舅舅沉默了低低地问——那我和她说个话?母亲说——你和她说啥,你怎么样,生活能过的去吗。舅舅哼哼两句我也没听清。母亲说——那好,我明天就去邮局。
听家里人说舅舅信耶稣,有空得去教堂做祷告,也就是和‘神’说说话。我很纳闷,‘神’能帮助舅舅什么呢,是不是把心愿默念一阵,啥事就能解决?要是这样他还找母亲干嘛。我不知道也想不通,小舅在母亲这里得到他想要的,却要和‘神’说心里话。
三母亲的外甥女
栀子最早来我家是在她14岁的时候。她长得很好看,身材很高,也有些早熟。我们都把她当成了一个大姑娘。母亲希望她能留下来,这样我有个伴,同时也想为外甥女栀子找条出路。可我横鼻子竖眼在母亲面前没少告她的状。
妹妹年龄小,好玩。她一出门就被我盯梢了,她穿着绿色花格裤子闪进了邮局。我像一只猎狗兴奋地爬在邮局窗户里看个究竟。妹妹先是发了一封信又接着给什么人打了个电话,那电话绝不是给家里人打得,因为她的神情很娇羞的样子。于是我飞快地把这个发现添油加醋的告诉了母亲。母亲是个急性子,她没等栀子回到家就给我姨夫打电话说——女孩大了我们不好管理,你还是来领走吧!
就这样栀子妹妹怎么来的就怎么走了,我没有多想什么。
数年后,栀子给我们打来电话。她嫁了个好人家,并不曾忘记我们。她的声音没了以前的细声细气,相反成了泼辣的大嗓门。有一晚我们短信聊了好久,她一点也没有记恨我的样子,亲热劲让我感到了一种羞愧和自责。她对我的母亲和父亲关心的就像对待自己的爹娘。三天一个电话两天一个问候。不久又给我们寄来了家乡的特产。以前都是我们往老家里寄东西,没想到这次我们也有机会尝尝家乡的味道了。而带给我们浓浓家乡情味的却是曾被我们忽视了的妹妹—栀子。
时间验证一切真伪。栀子妹妹让我们感到了亲人的那份真诚和朴实。她又像一面镜子照到了我狭义丑陋的一面。她不但是我的好妹妹也是让我学习的好榜样。
第三篇:故乡情感散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当你走向成年,面对大千世界,社会之门吱呀一声为你开启之时,这意味着:你即将迈出故乡的门坎。
也许,在你迈出故乡门坎之际,你会回望,深情打量这个你童年编织梦想的地方。翻一翻你陈旧的课本和小人书,摸一摸心爱的自制小木枪,小心翼翼地把它们锁进柜子,然后告别双亲的慈爱和鼓励,还有几分担忧的目光,很潇洒地扬一扬手:再见,故乡。
此时,你心灵的风帆正被跃跃欲试、展翅云天的兴奋与激动鼓荡着,故乡之恋很快被冲淡,甚至没了踪影。你的脚步有些踉跄,可你却不肯回过头去,祈求双亲的搀扶。你的心有些落寞,却不再回到故乡的院子树下去寻找慰籍。于是,你有了自己崭新的天地,有了许许多多的朋友、许许多多的故事,与故乡没有什么瓜葛的故事。你走过青年、走过壮年、走向老年……在你的履历上,一页页地写着友谊、爱情和事业;写着恣意或者彷徨,欢乐或者痛苦,激进或者消沉;写着曲折的人生、潇洒的人生、成熟的人生、诗意的人生……
然而,亲爱的朋友,你可曾想起过你的故乡么?你在什么时候开始想起你的故乡的呢?当你隔着岁月的河流频频回首时,故乡对你意味着什么?
故乡对有的人来说,意味着村落、田野、门前的小河和老榆树,缭绕的炊烟和母亲的呼唤;有的人心中的故乡则是古老的小镇,窄窄长长的青石板路,敲饴糖老人的吆喝和除夕夜劈劈啪啪响成一片的鞭炮声;或者是都市深处的四合院、院中的老井、童年剪贴的窗花和隔着小巷传来的大街上呜呜的汽车声。
当你一次次梦游故乡时,你发现,在你告别故乡之后,故乡并未远离,它还在你的心中,像一条无声的地下河默默流淌,从来没有干涸过。
凭着你的全部人生经验,你还发现,故乡不只是指自己的出生地,不只是山村、青石板路和老井,故乡的内涵原来是那样的丰厚与博大——
童年是成年的故乡,父母是自己的故乡,祖先是今人的故乡,古代是现代的故乡,过去是现在的故乡,历史是现实的故乡,乡村是城市的故乡,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故乡……
这不是自由任意的联想。不,不是。
故乡就是历史,你个人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故乡意识、故乡情感就是对于你个人经验乃至全部人类经验的历史感。这历史感不是书写史志或传记的那种历史眼光,它是一种悠长的袅袅不绝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断地在你的生活中弥漫开来,成为你精神的无边依托。你不断地走进历史,你自己的历史,人类生活的历史;历史也在走进你,走进你的现实行动,走进你的内心世界。你与历史之间由你的故乡意识——历史感而有了一种无言而永久的承诺。你所做的仿佛只是对童年的梦幻、双亲的期望、以往贤哲的诚诫的印证。
想起故乡时,你不会忘记现代生活带来的某些让你不快的感受。或者说,正是这种感受让你想起故乡。在立交桥与摩天大楼构建的城堡中,大地似乎变得陌生。住在装有空调和席梦思的居室中,却常感到无家可归。在霓虹灯变幻的色彩中,茫茫不知故乡在何处。
你想“家”了,涌起了绵绵不尽的乡愁。故乡意识是对现代人生活一种意味深长的规劝。故乡在现代生活制造出的大片大片的人际沙漠中植进一方绿洲,在人们沉迷欲望与享乐的大海中划进一叶可供小憩的小舟,为成群结队的精神流浪儿和漂泊者营造一个修复创伤的栖息地。
故乡就是关怀。故乡意识就是对关怀的领受。故乡是无私的,它让我们每个现代人都能从那里领受一份关怀。那是对价值和意义的关怀,从自己的生命深处、从文化历史的深处汲取的关怀。人类作为现实生存鼓励的理想,关于价值与意义、崇高与正义、良知与善行,关于自由与秩序、责任与激情、和谐与亲睦……正是从人类的全部经验中,从童年、父母、祖先,从古代、过去、历史,从乡村、大自然……这广大而宽厚、悠远而深沉的故乡汩汩流出,源源不绝地流向今天,流向未来。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都不要淡忘、疏远心中的故乡,无论在得意或失意、忘乎所以或若有所思之时都能听到故乡深情的呼唤,怀着敬畏与虔诚、渴望依恋与庇佑之情来应答故乡的呼唤!
第四篇:遥远的雪的优美散文范文
我一直不愿意过冬天,因为怕冷。我天生畏寒,才农历十月,北风一吹,便觉得寒意袭来,心生无限恐惧,为了预防感冒,我总是不断添加衣服,把自己包裹得像个大粽子,不敢外出,也很少应酬,工作之余就守候在火炉旁,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我许多的冬日,也就这样黯然失色,偎依着家,静待春暖花开。
但在冬天,我唯一不害怕且翘首期盼的便是下雪。
在我的印象里,雪是冬日的天使,她那悄然无声的造访,像儿时母亲从外地归来时的抚摸,甚为亲切;雪是寒夜里的焰火,瞬间燃烧的缤纷,照亮了人生所有的苦难;雪是异域他乡偶遇久违的知音,重逢时无语的凝眸,奔涌着心底的激动与感恩。在我难熬的冬天,仿佛只有雪的来临,才是寒夜中最有意义的节日的盛典,为我瞬间更换一种明亮的心境,也将人世间遗落的污垢与罪行清扫无痕。我走进雪的世界,如同进行一次灵魂的洗礼和情感的净化。
我生活在一个单调的空间,每天总是重复着同样的日子,作为一个南方人,对一场雪的渴望成为冬天最大的激情。回想儿时,在破旧的小山村,贫穷的童年,因为有雪,仿佛污秽不堪的日子蓦地有如神灵的净化;在饥寒交迫的岁月里,因为有雪,仿佛满眼飘逸的花朵柔软地温暖我那低微的目光;矮矮的天空下,因为有雪,天地豁然开朗,世界无所遮拦,增添了前行求索的勇气与毅力。就这样,我轻易找到了生活的第一次公平的赐予,吆喝着伙伴们,一起跃进这大自然缤纷的恩赐里,尽情欢呼、自由奔跑,堆雪人、打雪仗……让心头的所有积郁在雪中慢慢消融,在洁白的天地之间释放生命所有的沉重与苦难!
山水有情,岁月无声。冬天,就在年复一年对雪的期盼里,我不再寒冷,不再孤独。我在守候雪的岁月里慢慢成熟、长大,结婚、育儿,婚后生活工作的重负,使我对于雪以及大自然的风月渐渐冷落,乃至消逝殆尽。就像现在,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小雪,我低头细想,随着时光的积累,手头拥有的物质日渐丰富,口袋聚攒的财富越来越多,而心灵曾充盈的那些看似平凡的璀璨意象却正在融化,就如雪,慢慢地变得遥远,不见踪影……
我多么怀念那遥远的曾经温暖过我、抚慰过我的冬天的雪啊!
第五篇:散文《故乡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
离家多年,故乡之于我除了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画。更是一缕缕醉人心魂的味道。每每想起那个美丽的地方,便有种种熟悉的味道悄然潜入心底,似浓似淡,挥之不去。
故乡的味道是春天的泥土。清明节才刚过去,家家的耕牛以下了田。每到这个时候,个夏天的父亲送饭就成了我每天雷打不动的任务。早春的天气已经回暖,天空水洗过一样,树枝有了稍微的绿,向阳的山脚下有不知名的小小花朵早开了。冬的残雪融化下渗,空气湿润而清新。新翻的泥土黑油油的,波浪般的涌向远方,土地发酵出的气息四处弥散,沁人心脾。这是春天的气息,也是生命的气息。
故乡的味道是夏天的玉米。那时候,我们一有空闲就得去野地里割草。等到一走出大人的视线,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扔下筐子,一头钻进高高的玉米地里。折一枝嫩嫩的玉米杆,细细地嚼,清甜的味道爽爽的,比大人老不给买的水果糖好吃多了。我们折啊吃啊,直到落日的余晖染红天边,远处想起母亲的呼唤,才不得己爬起来,随便扯几把草,一溜烟回家去,不久,田里的玉米穗打蔫(niān)了,掰下第一茬玉米棒子,煮熟,那鲜美的味道更是人间少有,回味无穷。
故乡的味道是秋天的落叶。老屋旁边种着一排树,杨树、柳树,还有几课这里不多见的竹叶青。秋风刮起时,黄黄的叶子一片片飘落,院子里经常是金灿灿的一层。傍黑的时候,父亲从田里劳作回来,顺手拿起墙角的扫帚把落叶扫拢,点燃。青青的烟雾四散开来,院子里弥漫着浓郁的燃烧的味道,像太阳曝晒过的麦秸,干爽又清香。而这时,屋里就会亮起一盏灯,母亲的晚饭也烧好了。多少年过去了,每每不经意间问到落叶燃烧的味道,我就会格外想念故乡的老屋,还有已逝多年的母亲。
故乡的味道是冬天的烤土豆。漫漫长夜里,我们把炉子捅得旺旺的,拣几个小点儿的土豆埋进炉坑下面的柴灰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闻到香味了,我俩抢着拉开炉门,用火钳扒开柴灰,黑黑的土豆滚了出来。小心翼翼地剥掉外面那层烤焦的皮,轻轻一掰,一股白气冒了出来,屋子里立刻弥漫起烤土豆的香味。在那些漫长的冬夜里,是香喷喷的烤土豆驱赶着寒冷,温暖着我们枯燥无趣的假期。
故乡之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感受,那里埋藏着多少难以忘怀的事,恐怕我们说也说不清楚,可那里始终留着我们祖先的根,烙着我们终生的印记。我们每个人都忙着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为了一份希望,也为了一份骄傲和尊严,可又有谁能真正走出故乡,逃离感情的牵引呢?
1.本文的结构是
;②③④⑤自然段之间是
关系 2.为什么人们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气息似浓似淡,令人挥之不去? 答案:
1.总分总 并列
2.故乡始终留着我们祖先的根,烙着我们终生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