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女散文美文

时间:2019-05-15 12:5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舞女散文美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舞女散文美文》。

第一篇:舞女散文美文

七彩灯下,苦笑着许多醉人的目光。

跳了整整两个世纪的舞蹈——

啊,疲惫了一个个美好的心愿疼痛的心愿。

——你,还在舞台上跳着、跳着。

如花似玉的裙子开放着一朵朵青春的心愿,在生命的舞曲里,含泪成一对对热恋的目光,好象在紧紧地拥抱着你的心身。

一瞬间的美好和掌声,给你留下了许多热泪,在你那疼痛的心灵上划下了一道道深深的伤口,滴血着每一个真情的夜晚。

在我的一个个美好的祝福与想象之中,仿佛,和你一道翩翩着那些用心灵来歌唱的人生舞蹈,感动了许许多多的流浪汉。

是啊,所有的灯光太刺眼了。

是的,天地旋转着你和我的梦想,是鲜花,是喝彩,是讥讽,是嘲笑,全都溶进了那些弥漫着酒味的空气之中。

舞台上的舞女,你真的回老吗?!

第二篇:伊豆舞女读后感

伊豆舞女读后感.txt爱尔兰﹌一个不离婚的国家,一个一百年的约定。难过了,不要告诉别人,因为别人不在乎。★ 真话假话都要猜,这就是现在的社会。

一曲略带忧伤的青春颂歌 ——再评小说《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的成名作,也是他前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大致是:“我”是一名东京高等学校的学生,为了排遣窒息的忧郁,在二十岁那年的秋天独自去伊豆旅行。在途中,与一伙巡回卖艺的艺人邂逅相遇,她们是14岁的舞女薰子,薰子的哥哥荣吉、薰子的嫂子千代子,还有荣吉的岳母和百合子。于是,在四天的旅程中“我们”结伴而行,渐渐地“我们”建立了纯真的友谊和信任。特别是“我”和14岁的舞女薰子之间产生了纯洁而朦胧的爱情,旅行结束了,“我”站在返校的船头,望着荣吉和薰子的挥手道别,望着伊豆半岛在渐渐消失,产生了无限的惆怅和眷恋„„

小说以“我”和巡回艺人的旅途交往为主线,以“我”对薰子的关注、好感、关心和朦胧的爱情以“我”在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结构全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舞女薰子这一清纯、善良、活泼可爱而又童心未泯的少女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一幅上个世纪20年代日本社会广阔的风俗画卷。

川端康成是日本20世纪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也是为日本文学赢得国际声誉的伟大作家。《伊豆的舞女》虽然是他前期的作品,但新感觉派的小说技法已在文章中初露端倪。由于写实手法和新感觉手法的成功结合,使得这部小说的风格独具特色,简直可以说是一部诗意的小说。其实,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部小说深层次的境界是伤感和哀怨的,有少男少女对懵懵懂懂爱情的向往和“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伤感;有“我”对舞女的深深同情和担忧;还有共同的坎坷命运形成的同病相怜和互相呵护等等,但总的来说,都是纯真的感情,美得像一泓清泉!就像一曲略带忧伤的青春颂歌,令人愈读愈觉得有味道!

首先,这部小说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对舞女薰子形象的成功塑造。你看,作者第一次对她的肖像描写:“那舞女看上去大约十七岁。他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式发髻„鹅蛋脸显得非常小„就像历史小说上姑娘的画像。”接着是少女的羞涩和情窦初开,请看在旅店里舞女给“我”端茶的情景:“舞女从楼下端来了茶,她坐在我面前,满脸通红,手在颤抖,茶碗正从茶托上歪下来„”还有少女的纯真可爱和童心未泯,请看舞女在浴场的这一段:“她雪白的身子,像一颗小桐树似的„当她发觉了我们,一阵高兴,就赤身裸体地跑到日光下来了,踮起脚尖,伸长了身子„”还有请“我”给她读故事书时的天真专注的神情:“我一开口读,她就凑过脸来,几乎碰到我的肩头„眼睛闪闪发光,不眨眼地一心盯住我的前额„这双黑眼珠的大眼睛闪着美丽的光辉„双眼皮的线条有说不出来的漂亮„她笑得像花一样„”还有这段舞女和“我”率真地对话:“你在东京家住哪儿?„我也去过东京,赏花时节我去跳舞的。那时还很小,什么也不记得了。”我邀薰子去看电影,妈妈不让去,当我走出大门准备一个人去看电影时,“舞女正抚摸着小狗的头。他那种疏远冷淡的神情,使我对她难以开口讲话。她连抬起头来看我一眼的气力好像都没有了。”复杂的心理活动被描写得惟妙惟肖。还有舞女送别的场景:“舷板摇晃得很厉害,舞女还是紧闭双唇向一边凝视着„离开很远之后,才看见舞女开

始挥动白色的东西。”尽管难分难舍,但装作冷漠,因为少女的羞于表达。总之,舞女薰子的形象是那样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我”也是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我作为一名高等学校的学生,没有以社会上的“上等人”自居,“我”以一颗平常之心善待这伙巡回艺人,从不歧视他们。请看这一段:“我仿佛忘记了他们是巡回艺人之类的人,既没有好奇心,也不加轻视,这种很平常的对他们的好感,似乎沁入了他们的心灵。”还有,当“我”看到薰子在浴场像孩子般赤身裸体的表现时,“我眺望着她雪白的身子„我感到一股清泉洗净了身心,深深地叹了口气,嗤嗤笑出声来„头脑澄清得像刷洗过似的„”可见我的心灵也是很纯洁很美好的。

而且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我”对舞女薰子的好感和爱慕,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清纯美丽和天真无邪的气质,还与“我”对舞女不幸处境的深切同情有关。“我”同情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我”担忧她们的人身安全,甚至“我”痛恨那些调戏她们的无耻的败类和这个不公道的社会,但“我”又是那样的孤立无助。请看这一段:“我把胳膊肘拄在窗槛上,好久好久眺望着这座夜间的城市,城市黑黝黝的。我觉得从远方微微地不断传来了鼓声。眼泪无端地扑簌簌落下来。”可见“我”为她们不幸处境的深深同情和无尽的痛苦。

在“我们”结伴去下田的路上,当舞女薰子向艺人们说“我”是个好人时,请看“我”的心理体验这一段:“我这个二十岁的人,一再严肃地反省到自己由于孤儿根性养成的怪脾气„„因此,听见有人从社会的一般意义说我是个好人,真是说不出地感谢。”“我”由于孤儿悲苦的身世,形成了忧郁、孤独、敏感的个性,但“我”也渴望融入社会群体中,也向往温情和爱。而舞女作为巡回卖艺的艺人也被当时社会排斥在外,到处受到人们的冷遇和歧视,因此她们也渴望平等的礼遇和享有在尊重基础上的温情和爱。可见在“我”和舞女的情感上,还有同病相怜这一层微妙的关系。

“相逢何必曾相识。”正是因为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纯洁美好的心灵和旅途中相濡以沫的互助和关怀,才使得这场旅程中不经意的邂逅,变得是那样的美丽,才使得那段懵懵懂懂的爱情美的像一泓清泉,那么的纯洁而高贵!

其次,新感觉派语言的成功运用,使小说的语言风格独具一格、极富诗意。你看小说开头这一段:“道路变成曲曲折折,眼看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丛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故事还没有展开,小说一开始就直接写感觉、以感官印象先声夺人。就这样,刚一开始,读者就被作者强迫着一下子走进了小说的意境,走进了那片白花花的雨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巧妙的小说技法!

还有结尾那一段:“船舱的灯光熄灭了。„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了,只感觉甜蜜的愉快。”与舞女离别的无限惆怅和回忆与舞女交往的许多美丽的往事的甜蜜,被作者用感觉上的印象含蓄而曲折地表现了出来,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

再次,在自然景物的描写方面,小说着重体现了自然与人物的统一,和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请看在“我”和艺人们结伴去下田的路上的那几段景物描写:“走出汤野,又进入了山区。海上的朝日照耀着山腰。我们眺望着朝日的方向„„临近太阳的海面像春天一样笼罩

着一层薄雾„„千代子悠闲地唱起歌来„„成群的小鸟飞了来。四周那么寂静,只听见停着小鸟的树枝上枯叶沙沙地响。”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当地美丽旖旎的自然风光的背景中,在情景交融的诗一样的意境中,男女主人公的美好情感得到了升华和纯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小说以写实的手法,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日本20世纪20年代广阔社会图景。在这幅画卷里,读者可以看到巡回艺人生活的艰辛和劳累,虽然她们终年在四处奔波,通宵达旦地演出献艺,但却得不到温饱的生活,而且在人格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处于被世人蔑视和戏弄的地位。还有常年患中风症的老人如何为求医而常年到处搜集验方,使得搜集的药品广告堆积如山;还有善良朴实的银矿工人如何救助自己死去的伙伴们的老母亲和孩子等等。这些,均使小说增加了写实的深度和历史的沧桑感,有着厚重的文学底蕴和经久不衰的魅力!

《伊豆的舞女》就像一曲美妙而略带伤感的青春颂歌,以积极健康的格调和几分无奈的凄美,唱出了青春的美丽、梦幻和忧郁!也像一首意蕴深厚、回味悠长的抒情诗,以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清纯可爱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演绎了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日本伊豆的风土人情,讲述了一次风雨人生路上的美丽相遇!

第三篇:舞女的梦想

舞女的梦想

—对《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人物分析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讲述的是女主人翁金大班的舞女生涯的最后一夜,文章从叙述和回忆的视角上反映出金大班的整个人生历程,最后一夜是其以往至今的生活的一个缩影。随着生活的变迁,面对逝去的青春,我们可以看出金大班一生中所追求的两个梦想便是:早期追寻真爱;晚期但求安稳。这便是一个卑微的舞女简简单单的梦想了,我想这不仅仅是金大班的梦想,也是许许多多像她这样的人的梦想吧。然而可悲的是,在那样的年代里,对于作为舞女的她们来说,实现如此简单的梦想竟也成了遥不可及的事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她们一梦难园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难容;二是职业低贱;三是人物本身。

舞女不是神,神可无求无欲。舞女更不是牲畜,牲畜可以随遇而安,可以不思进取。然而正如金大班所说“难道卖腰的就不是人吗?那颗心一样是肉做的呢。”舞女也是一个正常得跟我们大家一样的普通人,所以她跟我们每个人一样有所求亦有所思。金大班在上海百乐门的时候,风华正茂,真可谓是数遍上海十里洋场了。那个时候她和吴喜奎被人称作是九天瑶女白虎星转世,来到黄浦滩头扰乱人间的。此时的金大班不愁吃、不愁穿,更不愁钱花。因为等着给她送钱的人还排着队呢,但是她却找不到爱她的那一个。此时的她内心应该是寂寞的孤独的,因为她每天逗得装出不同的面孔来面对不同的人。她很想有人真心地呵护她、爱她,她也想跟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孩子,拥

有一个温馨的家。当她跟月如相爱,并且替月如怀了孕,本以为可以继续幸福下去的时候,不料月如被他那大官老子强行带走,从此她的生活犹如脱轨的卫星在太空漫无目的地漂浮。其实她心里明白,人家官家大少,独儿独子,哪里肯让自己毁了大好前程。就算他愿意,他的大官老子哪里能让自己跨进他家门槛半步。生活在门户之见极深、阶级观念很强的年代里,试问一个职业低贱、地位甚微的舞女和一个官家大少怎么会有好结果呢?哪怕是在现代所谓文明社会之下,恐怕也是如此。不是他们爱得不够深,只是社会不容他们。但是她还是愿意,以为她爱月如。她爱月如,所以当姆妈把孩子打掉后,她吞金、上吊、吃老鼠药、甚至跳苏州河,却总是也死不去。可怜的金大班要追梦是件遥不可及的事,如今连寻死也成了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了。或许有人会觉得她应该像茶花女那样,和爱人远走他乡过平静的生活。但是我认为金大班她不能那样做,以为她爱月如,她心里知道月如需要这个家,月如也爱这个家,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所以她宁愿跟月如过短暂的幸福生活也不和他远走高飞。

夜巴黎舞厅的朱凤可以说是二十年前在百乐门红遍上海洋场的金大班的再现,这种写法和白先勇的另一部小说《游园惊梦》的写法一样,叙他人之事惊起了自己当年的梦。一切繁华落尽过后竟仿佛如梦初醒一样,让人发出无尽的叹息与感时伤怀之情。四十靠边的金大班如今见到了吴喜奎,忆起了当年之事,不免发出这样的感慨“到底还是她们乖觉,一个个鬼赶似地都嫁了人,成了正果。只剩下她玉观音孤鬼一个,在那孽海里东飘西荡,一蹉跎便是二十年。”都四十岁的女人了,她还能像那些年轻女人那样等掉了魂去吗?四十岁的女人不能等。四十岁的女人没有工夫谈恋爱。四十岁的女人甚至连真正的男人都可以不要了。现在金大班的青春年华已经容不得她再挥霍了。或许再等五年,秦雄也就真的攒够钱回台北来买房子讨她做老婆。但是她现在已经没有资本再去等待那未知的爱情了。现在她但求安稳、平静地过生活即可。在见过任黛黛之后,她甚至后悔自己当年没有答应那个棉纱大王潘金荣。而如今,她深知从事舞女这么低贱的职业,再加上自己都四十岁的女人了,社会容不下她,舞场也将容不下她了,再这么下去,这样的日子不知何时是个头。所以她毅然选择了六十几岁的老头陈发荣,而放弃去等待爱她的人秦雄的归来。可怜的金大班她像其他舞女一样到头来还是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老头,度完余生。或许这便是像任黛黛、吴喜奎、《游园惊梦》里的钱夫人等一类舞女的命运吧。

一个舞女的梦想是如此的简单却又那么的难以实现,如果金大班早在二十年前遇上的是秦雄而非月如,那么她的命运或许从此会改变,或许她的简单的梦想就可以实现了。是时代的固有弊病,社会、世俗人的封建文化,舞女职业的低贱毁了金大班的爱情,也毁了她的人生。文章结尾处仅以一个陌生的年轻男人勾起了金大班对念念不忘的初恋情人月如的回忆,使文章的悲剧意味更浓,对社会的讽刺、抨击也就更加有力量。

10中本2班 郭树君201024051251

第四篇:游记美文散文

游记既是文学体裁名也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今天为大家准备的是游记美文散文,希望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游记美文散文一

《访高邮汪曾祺故居》

江苏高邮城不大,但很有名气。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清代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都是高邮人。当代着名作家、戏剧家汪曾祺也是高邮人。

去年十月份,我与几位朋友去苏北转了一趟,从扬州到淮安再到高邮,为的是去寻访汪曾祺的踪迹。经过多方打听,总算在南门竺家巷找到了汪曾祺的故居。这是一座十分普通的平房,墙上嵌一块蓝底小牌,上写白字:“汪曾祺故居”。听说有人来,一位大嫂用悠长而尖细的嗓音叫道:“汪家的……有人来看汪曾祺了……”

一位六十开外的和蔼老人出来,将我们迎进小屋。小屋不大,约莫十几平米,高不到五尺,似乎要碰头。分里外两间,前间墙上挂四幅汪曾祺的字画,画下是个长条柜,摆两个青花瓷瓶。后间为卧室,方桌上放一张汪曾祺的放大照片,作沉思默想状,是唯一的室内装饰。

老人很客气。与我们拉家常,并从抽屉里拿出签名簿让我们签名。簿子是新的,签名者寥寥,是寻常百姓。我随手写道:“瞻仰汪曾祺故居,是多年的夙愿,今日了此心愿,足矣!”落款是“一个崇拜汪老的人”。

老人见此,十分激动,讲话也期艾起来。原来他是汪曾祺的妹夫,姓金,身材高大,脸色白净,是当地防疫站的退休医生。据他断断续续的介绍,汪家过去是大户,有许多房屋在这条街上,前几年被拆,只留下这两间原先堆杂物的平房。我曾读过汪曾祺的《我的家》,其中写道:“我们那个家原来是不算小的,我的家大门开在科甲巷,而在西边的竺家巷有一个后门。”他还说中间有正屋、堂屋、大厅和花园。可是现在都拆了,只能靠想象去填补过去的一切……

据金老介绍,小屋隔壁是汪曾祺弟弟汪曾庆的住屋,门锁着,大约他不在家。照片上看,他长得矮矮瘦瘦,活脱脱一个汪曾祺,也喜欢喝酒,当年汪曾祺送副对联曰:“金罂蜜贮封缸酒,玉树双开迟桂花”,真正点到了他俩共同的爱好。

下午,在汪家人指引下,我们去了文游台的汪曾祺文学馆。门口有启功书写的匾额,两边台柱上是邵燕祥撰写的对联:“柳梢帆影依稀入梦;热土炊烟缭绕为文”。进门便是展厅,陈列着汪曾祺的一些手迹和各种版本的文集,四周墙上挂满有关汪曾祺的资料图片。中堂是汪曾祺画像,两边是林斤澜的对联:“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还有许多名家如王蒙、贾平凹、叶辛等人题写的匾额,以及邓友梅、海笑、余光中等人的题字。

对于这位十二岁就离开高邮,六十六岁后三回高邮的着名文学家来说,故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故而在他七十七岁逝世后,就永远不再离开生他养他培养他成才的高邮了。

游记美文散文二

《南浔访胜》

南浔访胜南浔,大厦林立,道路纵横,红尘滚滚,哪有古镇的踪影?我问当地人,他们说:过了大桥,就是老街,果然如此:一条溪流蜿蜓而流,两岸尽是深院高墙的旧宅,马头墙、木门窗、石门槛,青苔布满旧弄堂,沿河廊屋皆为店铺:药店、茶馆、南货店、鱼行、丝行,恰逢新丝上市,客商蜂拥而至,列肆喧闹,衢路为之阻塞。

走着走着,几疑走进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电影城,一派古色古香的景色令人应接不暇:明清古风犹存,酒楼上仍挂着隶书“酒”字布幌,青石街上,木屋旁尽挂着鲜红的灯笼,弄堂里不时飘来《梅花三弄》的广东音乐,夹杂着小酒铺划拳行令的喊叫声……

下雨了,我坐在沿溪陈旧的长廊靠椅上,尽情欣赏眼前的景色,这条河或者叫溪的水流缓缓地轻描淡写地流着,雨中穿过古老的南浔,象在沉思象在叙述往日流逝的历史,虽然显得有些单薄,但仍保留着这座古镇特有的灵气。忽然一阵布谷的叫声,打断我的构思,抬头见一个采桑姑娘背着竹篓碎步向石桥飘来,石桥长满青苔,一棵苍老的桑树将桥面遮住。她提着裙角,站在高高的桥上,一脸灿烂的笑容,多像南浔的形象!

等到雨停,我欣然走进一家深院,青花瓷瓶里开着五六枝箭兰,蓝色的花被深绿色的长叶簇拥着,显得无比的幽静而文雅;脚下的石板过道光滑如镜,檐下的雨滴还在滴答滴答。篱边的玉兰也开了,满树繁花,洁白如雪,一阵雨后的清风,香气袭人,沁入心脾。穿过这家小院,我又站在临河的老街。这里的店铺都是独家独院,一色的水磨青砖地面,木制的匾额显得十分庄重,醇古淡雅。

可以看出这儿很有文化底蕴,门额题匾都是当时的名人所写,一笔好字会引来许多观众啧啧的称赞。再从那些古屋翘起的飞檐瓦脊和扣着铜环、铜钉的黑漆大门来看,南浔的富庶非江南一般水乡可比,那些大户门旁矗立的青石双狮,也能感觉到时光堆积的厚度,以及它所散发的悠久文化的深沉韵味。

随后我所参观的“嘉业堂藏书楼”、民国富豪张静江的故居、花木扶疏的“小莲庄”,无不透露出他们当年纸醉金迷的奢侈,无不让人深深地咀嚼早已失散的华丽和沧凉。这些往日的过眼烟云,象画家笔下的水墨,洇在宣纸上漫衍出曾经让人着迷的画幅,从中悟出那份空灵飘逸的意境,以及那空灵背后隐藏的无可奈何的凄凉和哀伤……

游记美文散文三

《二十四桥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早在少年时代,每当夏日夜晚,我喜欢坐在庭院中,看银河横亘星空,那数不尽的明星组成的天河,在黑丝绒似的夜空闪烁着神秘的光辉。我仿佛看见横跨银河之上有道汉白玉雕成的拱桥,对对穿着古代宽袖长衫的仕女,兴高采烈地走在宽敞的桥上,阵阵晚风送来潺潺的流水声。我不禁哼起唐代诗人杜牧写下的这首千古绝唱。

随着阅读兴趣的拓展,我开始接触宋词。姜白石《扬州慢》似一首琵琶弹奏的乐曲:“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两代诗人共同赋一主题,奏出前无古人的华彩乐章。千百年来,它穿过历史的尘埃,拨动了多少读者的情怀?惹得多少文人墨客为此倾泻笔墨、尽情讴歌?他们各抒已见,一直没有定论。

宋代科学家沈括说:二十四桥是扬州石桥的总称,并一一列举这些桥的芳名;清代诗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里说:“二十四桥,一名红药桥,即吴家砖桥。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他将此桥与美人联系起来,令人浮想联翩。他们的争执引起后人寻访此桥的兴趣,历代留下难以计数的诗词歌赋。远的不说,近代郁达夫乘兴去扬州,历经战火洗劫的古城,当时一片废墟,哪儿去寻找她的踪迹?他颇为失望地写道:“扬州之美,美在各种名字,如绿杨村、廿四桥、杏花村舍等。

可是你若辛辛苦苦寻找这些风雅的所在,也许只剩下一点残迹,或者什么也没有。”他没找到二十四桥,而且还劝林语堂先生也不要枉费心机去寻找。五十年代末,大约没读到郁达夫那篇散文的丰子恺先生,下决心要去找到唐代已有的传诵千古的名桥。他费了一番周折总算找到一座传说中的二十四桥,然而极其丑陋,不是那神话般美丽的桥,只是一座“跨在一条沟渠似的小河上”的桥,凄清、冷落、寒酸,使他大失所望,但他仍以幽默的笔调写道:“我们替二十四桥拍照。桥下水涸,最狭处不过七八尺,新枚(其子)跨了过去,嘴里念着‘波心荡冷月无声’大家不觉失笑。”

然而,我比前人幸运,今日不但看到新建的二十四桥,而且摄下了她的芳容。呵,二十四桥,千百年来你一直是扬州一大人文景观,是历代文人所想往所歌颂所倾倒的美景。尽管当年你仅仅是一座貌不惊人的石桥,然而你历经坎坷,成了维系扬州的精神支柱。看见你,就好像再一次经历盛唐时代的歌舞升平,再一次经历江左经济繁荣的昌盛时代!你是时代的晴雨计,国力强盛,小桥坚如磐石;国力衰败,小桥荡然无存。

新的二十四桥在着名的瘦西湖公园内。这是一座汉白玉带状的拱桥,造型优美、式样新颖,桥身围以二十四根玉石栏杆,拾阶上下共二十四级台阶,栏杆上雕以精美的古代神话故事: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百鸟朝凤等图案,共计二十四幅。

漫步下桥,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词碑立于右侧。早已拓宽的瘦西湖缎带般的流水,增添了白玉般的二十四桥的英姿;远处的五亭桥及耸入云际的白塔,以及数不清的楼台亭阁,组成一幅绝妙的画图,也许正是园林艺术家所追求的“人间仙境”罢。而这座玲珑剔透、古色古香的二十四桥,已为千年来诗人的争议划上圆满的句号,也为古城扬州增添一道靓丽的景点。

游记美文散文四

《我的第一次驴行》

以前听说过驴团、驴友、驴行,真正的体验是今年国庆节长假的出行。一天,同事小尹帮我报名加入了一个驴团,而且相约假期去驴行。于是,我便开始了网上功课,翻阅了该驴团出行日记、照片、驴行心得,备好了出行装备,长假到来,背起行囊直奔青龙的南胡哈村。

坐车上一看,除了小尹,其余人全不认识,也不知道都是何方神圣,说话叫网名、昵称,原来大家都一样,只是他们入团较早,一起活动较多,已经很熟熟识了。

我和小尹听着他们交谈,渐渐走进了这个队伍。路上风景美丽自然不必说,到了山脚下,驴头交代了时间安排,注意事项,驴友们便兴高采烈向山里进发。

红了的,黄了的,依旧葱翠的树木、庄稼、果实,贪婪的看不够。阵阵微风裹挟着秋的芳香,醉得走不动,还时常能摘到些野果。队伍中有个小女孩,极可爱,带给我们一路的欢笑。在我看来,这简直是人间仙境,万万不可辜负。手中的相机、手机咔嚓咔嚓不停歇。

随着进山的深入,路越来越难走。驴头在前面探路,我和小尹紧跟着大队,不敢懈怠,生怕掉队,在有人停下来的时候才肯放慢速度喘口气。山,越来越陡,脚下已经没有了路,上山越来越困难。要紧紧盯住脚下,计划着下一脚放在哪,要抓到可以给力的任何植物或石头,要戳牢山杖。

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驴行,驴行就是不走人道走“驴道”。沿着台阶上山,坐着索道下山,举着吃的,拿着喝的,听着音箱的音乐,悠哉悠哉的边走边逛,那叫旅游,这驴行完全不一样呀。

不消半个时辰,已经汗流浃背了,除了体力的消耗,更有精神的紧张。出现开阔地时就迫不及待地坐下来,休息补给。有几个年龄稍大的大哥大姐,经验丰富,装备齐全,走起来轻盈敏捷,总是在前面招呼大家。像我这样坐下就不想起来的,那大姐时不时的就拉我一把。

看看前面驴头指定的目标,再回头看看走过的路,顿觉压力好大。无限风光在险峰,绝不轻言放弃,走起,我和小尹牵手前行。随着海拔的升高,山风越来越大,索性散开头发,让长发飘飞,找块平地,摆着各种年轻人才会摆的POSS,互拍、自拍,乐此不疲。忽然诗兴大发——看我长发及腰,秋日艳阳高照,层峦叠嶂秀发飘,美轮美奂景色好,青山予怀抱。

驴头一声令下开始了新的路程,望着那陡峭的山,我和小尹切切私语,咱抄近道下山吧,或者在这等他们回来,但很快被告知,下山不走来时路,只能向前。跟着大队,硬着头皮向前走吧。走着走着,一抬头看见两个并不年轻的女驴友,已经在另外的山头上,举着长焦,或趴或蹲或倚,寻找着角度,采撷着美景,看得我心惊肉跳。

但最为惊心动魄的是我下一脚不知道放哪,有荆棘,要看好才可抓,有碎石,踩不稳要滑,有大石头需要攀爬。向后没有退路,也不敢退,向前惊险恐怖,腿肚子发抖,声音发颤,刚才那长发迎风飘飞的惬意,瞬间荡然无存。驴头还在前面指挥,鼓劲。万般无奈,手脚并用,但仍然收效甚微。体力好,有经验的驴友,前面拽后面托的,让我总算跨过个了一道道险关。到达山顶,又沾沾自喜起来,第一次驴行,我居然能至此,了不起,为自己点个赞!

要下山了,唯一通道是从山缝隙里穿过,我心生畏惧,看着别人轻盈敏捷的通过,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自己经验体力均不足,于是戏谑道,借机会感受一下滑滑梯吧。也不怕被人笑话了,也抛开形象不顾了,坐在石头上,从夹缝中滑了下去。那惊恐、无奈、滑稽的表情,被驴友的相机抢下了。现在回味那一刻,虽然心有余悸,却也很有超越感。

上山容易下山难,侧着身子,脚步横着,螃蟹一样,与小尹手牵手,一步一步下山。待到山脚下,回看山腰上互相咬扯着的“小螃蟹”,我也是看醉了。驴友真是热心,抢拍了一组一组的蟹行图。看看走过的路,山真是不高,却走得我心都出汗了。

大大小小的山,也登过几个,常炫耀自己可以不借助任何外力登上泰山山顶,曾多次与祖山的木兰女合影留念,然后轻松自如地走下山去。但那都有台阶,一路又有水果、食物售卖,有石墩、台阶可坐,而这是驴道,真是没有可比性呀。

有了第一次的尝试,就会有大胆的继续,我要做一头快乐的驴子。

游记美文散文五

《穿越千峡》

早上七点,我们准时从岩头镇出发,赶往丽水。我们的目的地在青田县和景宁县境内。让我意外的是这片区域竟是千峡相连,幽壑交错,景色堪称一绝。

这片大山深处修建了一座电站,坝下的河流从峡谷中流出,接纳两边无数溪泉,蜿蜒流淌,漫过沙地,卵石,草丛,形成大小不一的碧色水潭,倒映着岸边翠色修竹与褚色岩石,是一副自小熟悉的美丽画卷。这段天然河流两岸,于绿荫中夹杂着几丛山里人家,砖木结构的房屋,其中也不乏两百多年的老屋,精雕细刻的门楣与花窗令人惊叹!

我们很快到了滩坑大坝,从这里开始,峡谷河流一下子成了高峡平湖,与别处不同的是,这里复杂的千峡地貌形成了湖中一座座独立的岛屿,而四周依旧群峰耸峙,连绵不绝。站在北山镇的观景平台上,眺望岛湖群山,竟然蹦出“玉盘珍馐”四个字。

从北山镇往上,逐渐深入,高山峡谷气息迎面扑来。正值梅雨时节,山中气候更是多变,淅淅沥沥的小雨时断时续。千山带着潮湿的清新,夹着淡淡的花香,紧紧地包围着我们。漫长的公路上几乎不见人烟,车辆罕至,寂寂空山,静静湖水,别样的深邃寂寥!

也许正是她的原始与静谧,吸引了一众驴友。在千峡中,以炉西峡最为有名,备受驴友推崇。我们一路穿行于峡谷中,看壁立千仞,峰峦叠翠,也以炉西峡一带最为独特,很有一种深山峡谷的幽闭与俊秀。

这一路千峡风光在山中雾气的萦绕下更添梦幻色彩。我们在这儿的两天阴雨绵绵,虽不利于工作,却着实让我们大饱眼福。薄雾如纱,轻盈飞升,点缀着仓绿群山有如秘境;白雾如链,或环绕山腰,露出点点峰峦,玲珑如盆景,或笼于山尖,与天空汇成一色,山如覆白雪。我贪恋着这些变幻无穷的美景,不由感叹“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池月下逢”。

因为连下了两天的雨,山泉汇集成瀑,从高高的山头跌落,或粗或细,如链如匹,万壑千山,飞流争出,又是难得一见的美景!众壑飞流,让空山少了几分沉静,却难掩遗世的孤寂。

尽管此处群峰环峙,荒无人烟,但环山公路实在修得不错,路边见到不少统一的站牌和渡口,我们在山间省道上盘旋,偶尔还能遇见一两辆中巴车。只是当我们有意去寻时,竟未见半户人家,也没有想象中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因为连船都看不见。可就在我以为人们雨天不出门时,顺利溪渡口居然出现了一艘渡船,不知从哪个峡湾中拐了出来!果然是大山深处有人家!

景宁县就是座落在这片大山脚下的一个畲乡小县城。我们先到景宁的大均,那里的河流又恢复了自由,流淌成各种深潭浅滩。河面上水汽氤氲,淡淡的乳白色水雾悬浮,连空气都仿佛被润湿了。我们采样的河边有棵千年古樟,因为植于唐代,被称为唐樟。粗状的树干一分为五,张扬成巨大的树冠,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蔚为壮观!随后才发现,这里也算景宁县的一个景点,樟树旁就是大均古街,仿古的明清建筑,前店后院,将生活与商贸连为一体。樟树斜对面有座戏台,是观看畲族风情表演的地方,大概三月三这里会比较热闹吧。

从大均返回县城,景宁那规划有序的整洁街道,山环水绕的秀丽景观,还有那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桥梁,再次让人眼前一亮。一条小溪流将县城分成两部分,溪水经过层层陡坎,跳跃而下,汇入瓯江支流小溪。县城中每隔数十米就有一座桥连接南北两岸。最为难得的是这些桥并不雷同,除了一般的平桥,还煞费苦心地设计了风雨廊桥,城门桥。就冲着这些精心的规划与设计,这个县城也值得细细品味。

此行毫无预期,却穿越了千峡,到了畲乡,一路收获颇丰。人生在世,是否也当如此,少些奢望,便多几分惊喜。

游记美文散文六

《北戴河之旅》

一直梦想着可以漫步在柔软的沙滩上,享受这海风轻轻的吹拂,沐浴着慵懒的阳光,自由而洒脱的欣赏着广阔无垠的大海,感受惊涛拍岸的气势与浩瀚的大海给人的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累了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地躺在金沙滩上,静静地聆听来自大海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是何等的享受。

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去海边的时候,那是去年酷热的夏季,我和几个哥们来到了塘沽外滩,当我第一次走近大海的时候,内心是无比的兴奋与激动,脑海中第一个想法就是将自己投入到大海的怀抱之中,想淋漓尽致的感受一下大海无比宽广的胸怀。

由于时间短暂,上次的感受就草草的结束了,当我缓缓地远离大海的时候,我心中就告诫自己,等以后有空的时候,肯定要再一次更长时间的接触大海,好好享受一下大海带给我的快乐。

我的梦想终于又一次实现了,这次我来到了北戴河,虽然它们都属于渤海的一部分,或许是由于它们处在渤海的不同位置,两地的气候不同,它们给我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还有就是去的时节的不同,今年比去年去的稍微早点,这也或许是它们给我不同感觉的原因之一吧。

北戴河给我的第一感觉宛如一个温文尔雅的女子,端庄大方,偶尔也会发嗲,却又不失女子的那种矫情,给人一种很想和她在一起,白头偕老的感觉。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就是这种感觉促使着我多次徘徊在金沙滩之上,久久不想离去。

今年的这个时节去北戴河,人流量还不是很多,少了些嘈杂的声响和拥挤的人群,感觉还是很清净的。

我这个人本来就不怎么喜欢热闹,特别喜欢静静的一个人伫立在喜欢的美景之前,任思绪可以任意飘扬。也可以徜徉在自己思想的海洋里,可以随处翱翔。瞬间有种感觉,自己好像也长上了天使那双洁白翅膀,可以褪去人世的烦躁与浮华,欣赏这个原本美丽的世界。

整个上午和中午的时间都给了大海,此刻,却没有平时那种浪费时间的感觉,反而感觉今天的时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回忆与收藏。

下午就去了传奇温泉小鱼泡温泉。北戴河传奇温泉小鱼座落在北戴河新区洋河大桥西三公里处,所谓大树参天,鸟声啾啾,闲适梦里桃园,修竹丛林,田野浪漫,绝色成人间天堂,几十个户外泡池分布于此,这都是旅游景点的夸夸奇谈而已。

真正的面貌和夸夸奇谈的介绍相差千里,一个还没有标准足球场地大的地方,有十几个泡池,其中还有几个是空的,有鲜花池、牛奶池、中药池、亲亲鱼池、盐池等。众多的人都是奔着亲亲鱼池而来,结果传奇温泉小鱼中只有两个亲亲鱼池,那个大的还没有开放,只有一个可以容纳七八个人的亲亲鱼池,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等着期待着泡亲亲鱼池。我就先感受了其他的几个池子,就是各种池子中略微有几分特色的味道,再也感受不到其他的不同。

泡了一个来小时,亲亲鱼池中的人终于走了,我便箭一般地飞到亲亲鱼池。何谓亲亲鱼池?想必看过赵本山“乡村爱情”的人大概都有所了解。这种鱼可以在42度的高温泉水中生存,可以与你共游嬉戏,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可以亲吻你的肌肤,可以啃噬你身上的死皮,给人一种痒痒、美不胜收的感觉。

当我刚泡在亲亲鱼池中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鱼儿亲吻我的肌肤,一种宛如中电的感觉,麻麻的、痒痒的,刚开始还不适应,稍微移动一下,吓得鱼儿都游走了,只能静静的等待它再次莅临。我便闭上眼睛,静放如仙自泰然般的感受这一美妙的时刻,享受着痒痒,却又很舒服的感觉。

虽然它没有介绍的那样奢华与漂亮,在这里,却是一次跟自然亲近的真实体验,平日的身心疲惫在那一刻得到了无比的放松。

在这里,你可以洗掉尘垢,荡涤心灵,虽然听不到鸟声啾啾,身畔蝉鸣,看不到梦里桃园,修竹丛林,却也是一次心灵的体验,甚是悠哉。

第五篇: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一)文/程豪

一个青年学生在独自的旅行途中偶遇了一群流浪艺人与舞女并与他们结伴同行,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在这被充斥着情欲的灯红酒绿所占领的时代,人们大多会通过前面短短的介绍,发挥着人类与生俱来的强大的想象力,于是一篇无比吸引人眼球,充满了话题性和刺激内容的小说就这样诞生了,或许有朝一日还会被搬上银幕。

然而在多年前的日本,这个学生独自的、寂寞的旅途却并没有什么激情,甚至可以说有点过于平淡,但就是这样一份让人身心放松的平淡,却成就了一篇日本文学史上不朽的名作——《伊豆舞女》。

《伊豆舞女》这部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讲述了一位孤儿出身的大学预科生去伊豆旅行,途中与一群流浪艺人结伴而行,并且对其中一位14岁的舞女产生了似恋非恋的爱慕之情的美丽故事。

小说的情节是简单的,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这邂逅不同于通常因寂寞而生的情感那般炽热、带着明显的饥渴,而是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那般悄无声息、使人身心愉悦。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没有像如今的爱情小说那样轰轰烈烈,或者专注于情色的描写。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而小说本身同样也是如此,读过之后体会到的是那种淡淡的忧伤和纯净无暇的美感。文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这些日本旧时代的独有文化在川端先生细致优美的语言下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感,那充满风情的山川、温泉便如同一幅淡雅的日本画般在读者面前缓缓晕染开来,着实令人着迷。我想,这就是川端先生所独有的那种语言之美。

这部能够净化人类心灵的小说在开始却是以一种悲凉的基调开篇的,中风的老人、孤儿、贫穷的人们、为生活奔波却受人歧视的流浪艺人、屈服于无情的现实而不得不当舞女的熏子等等等等无不反映出一种悲苦,无奈的情感,这或许与川端先生本身的悲惨人生是息息相关的。人生境遇十分不顺的川端康成在作品中叶自然而然地加入了自己的影子,主人公就像是先生自己的影子一样,年轻时的川端将自己渴望逃离,渴望流浪的心交给了自己笔下的人物,似乎想看看自己能够赋予他们什么命运,也似乎是想通过自己的笔,来读懂自己的心。

或许川端先生在当时也因此重燃起对生活的期望了吧——文章并没有在悲凉中一沉到底,舞女的出现唤起了一些希望和幸福。

“舞女叫着老伯伯老伯伯,求鸟店商人给她读《水户黄门漫游记》。可是鸟店商人没多久站起身来走了。她一再说“给我读下去呀”,可是这话她不直接跟我说,好像请妈妈开口托我似的。我抱着一种期望,拿起了通俗故事本。舞女果然赶忙靠到我身边。我一开口读,她就凑过脸来,几乎碰到我的肩头,表情一本正经,眼睛闪闪发光,不眨眼地一心盯住我的前额。这似乎是她听人家读书的习气,刚才她和鸟商人也几乎把脸碰在一起。这个我已经见过了。这双黑眼珠的大眼睛闪着美丽的光辉,是舞女身上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有说不出来的漂亮。其次,她笑得象花一样,笑得象花一样这句话用来形容她是逼真的。”无数的《伊豆舞女》的读后感都在欣赏着一段,而我也同样如此。我不清楚川端在这一段上花费了多少的心血,众所周知,川端先生对于自己的语言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一段都要改上很多遍力求最好。这段读后让人毫无悬念地在眼前浮现出薰子这个美妙天真的少女的文字,如不是真正的用心去写,单凭一次一次的修改,我不相信能够有如此强大的魔力。正如曾经看到的一篇评论中所说:“无理由的讨厌日本人的我,看到这里,竟然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纯洁的舞女。”。薰子如一道光,如此美妙,照亮了主人公的未来,也照亮了川端心中的未来吧。

“船舱的灯光熄灭了。船上载运的生鱼和潮水的气味越来越浓。在黑暗中,少年的体温暖着我,我听任泪水向下流。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

主人公如此,川端如此,我亦如此。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二)川端康成描述的这段短短的故事,发生在凉凉的山中清秋,细雨空蒙,一个大学预科生邂逅了一个漂亮的十四岁舞女薰子。其实那舞女叫什么名字、那少年是什么身份,都没什么所谓。这就是最合适的时间、最雅致的地点了,连主角都是美好的少年年纪。

——宛如一卷缓缓流动的画。

而这幅画在我心里竟显不出什么浓重的墨色来。在卷首寻不到起因,卷尾找不到结果,仿佛作画的缘由就是个偶然,让我恍惚觉得描绘的只是小小的一段情节,兴许是汤岛秀丽的山光,或者是巡回艺人们闲逸的步途,又或许,只是舞女为少年摆好的一双木屐„„长长的一卷画,没有情节颠簸,淡淡的水墨如同要融进纸里去。

我试图从那一番浅淡的风景中想象舞女与少年的初次相遇。那时少年正在去汤岛的途上。途中恰逢舞女一行人,舞女提着鼓和鼓架。那个鼓在她身上却显得轻盈,她每一步都轻踮着脚踏过青灰的石板路,有时候也踏过湿茸茸的青翠草地,或许还腾出一只手来提着衣摆。川端如此描写:一股旅行的情趣油然而生。我猜倘若我是那个少年郎,也会揪了心房想随行她们去。

少年在茶馆避雨,赶上第三次相遇,顺势结伴同行。茶馆的老婆婆谈起巡回艺人们时的语气提醒我舞女的地位并不与少年相近,语气不很轻蔑,却好像正点住什么穴,微微发痒,叫人不好忘记。

——可是正值豆蔻的舞女仿佛一点没在乎。她好像把那小小的心思都织成了柔软的情愫,化到温和的山风里,融到她的一颦一笑颔首俯身中。她端茶来一个不小心撒了茶水,眼睫垂下一片绯红,好像山麓边遗落的霞光。她羞涩地答少年的话,拘谨而天真。她快活地泡了温泉,拥入日光。她请少年为她读书,眼眸里光彩四溢,娇媚而明亮。她自言自语似的柔声向少年说道:“请带我去看电影吧。”„„那是多么美好而单纯的花样年华啊。那些蜜糖般的情丝就那样从两心间萌生,毫无预兆,可又是那么合情合理。

山间的雨落了又停,歇了又落,迷迷蒙蒙,似乎把舞女的笑颜模糊了,似乎把她紧随少年却又坚持保持的距离缩短了,似乎把阿妈严苛的表情融化了,似乎把各自心间的忧郁稀释了,似乎„„那短暂的旅途要无限延长了,直到时间尽头。

可总归是有分别的。少年还有他的学业,而舞女要继续提着鼓巡演在山野乡间,那不过是一段短短的交集,就像火车上相识结伴的陌生乘客中途下车话别一样简单,可听上去为什么有一种不甘心的寂寞呢。少年好像习惯了每个夜晚倾听黑暗中隐约的鼓声,好像心里有个声音在催促他随那剪倩影往下一个村庄行去。川端写:“我自己则不得不乘明早的船回东京,因为我的旅费已全花光。”我无法猜测川端如何在此放下这样一笔。山里的月光明明还是银亮银亮的,舞女的笑声明明还是清脆好听的,川端明明可以让这两个小人儿再往另一个村庄去,下一下棋,说一说书。川端明明可以让少年领了舞女去看电影,别让他们的眼泪扑簌簌地滚落到心里去。是啊我如此迫切地假设着另一个似乎不那么令人神伤的结局,但为何从脑海里浮现出的话是:“阿妈决不会应允舞女一人随了少年看电影去。”——阿妈不会应允,好像那情那景也不会应允,他们之间永恒的距离都不会应允——川端就仿佛落下了一个注定好的结局:“我抓住绳梯,回过头去,舞女想说声再见,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告别了。少年从头至尾没有叫过舞女的名字,舞女的名字实是好听的,但他们仿佛并不需要,眼波流转间就明了:他在同我说话呢。少年临走的那日,舞女只蹲在岸边,凝视着一个方向,一言不发——川端的描写让人止不住怜惜她。就这样告别了。少年已经躺在了船舱里,枕着书包,两行清泪好像融进了咸湿的海风。只知道自己已踏上回程,只知道刚刚经历一场闲逸美好的旅途,关于那个旅程,只知道,舞女还是那个漂亮的十四岁姑娘,时间、地点,一切都美得让人心醉。只知道,自己旅行的初因——令人窒息的忧郁,仿佛全部被洗净了,在那场旅行中,少年将特殊的好意付给了别人,也自然地接受了别人亲切的对待。这样说来,川端又像不经意地描绘了少年的一段成长。

川端只写:“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我猜不到少年是想记得还是想忘记,或许他是愿意就把它当做一场山雨,淅沥沥地落在身后,或许是我固执而真诚地希望,希望那少年愿意记得,这是多么美好纯净的一程啊。

现在我已不再怀揣那些看似顺当甜美的假设,不再假设他们之间的距离有任何消融,也不再为了舞女未出口的“再见”而感到遗憾。

毕竟,结局那个细小温润的不全之憾,成全了故事完完整整的美,填满了少年舞女落空的心房。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三)《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

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主人公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主人公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于是他无意中听到了舞女薰子的赞扬:“是个好人啊!”真挚而坦率的赞扬,是舞女纯洁情感的流露,同时也使得主人公的心境变得明亮起来。

在与舞女分别后,主人公踏上新的旅途。在船上,当一个中学生看到他流泪,向他询问时,他很自然的回答了提问。“‘不,刚刚和人告别。’我非常坦率地说。让人家见到自己在流泪,我也满不在乎。”“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满足中静睡。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淡淡旅情油然而生,在悲凉寂寞中,我能体会到忧伤的心灵已经变得平静自然。

下载舞女散文美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舞女散文美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伊豆的舞女 读后感

    东方人的爱情——谈《伊豆的舞女》 读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感悟颇多。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一位羞涩舞女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展现出一位腼腆,纯洁的舞女形象,舞女的举止神态中......

    伊豆的舞女的读后感

    推荐答案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作品主要写一个高中生“我”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一家流浪艺人巡回表演,便结伴同行。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淳朴,主人公感受到认清的......

    赏析《伊豆的舞女》

    赏析《伊豆的舞女》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诺贝尔文学鉴赏的课上,我接触到了名为《伊豆的舞女》这本书,也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与沉思,我好奇于是怎样的作品能获得亚洲第二个诺贝尔奖?......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最近又想看日本文学了,于是就在网上找川端康成的小说来看。看回《伊豆的舞女》后,发现自己仍然喜欢这部作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短短几十......

    伊豆的舞女演讲稿

    孤寂悲哀的生活本色向善至美的精神境界 ———读川端康成《伊豆舞女》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1968年凭借《雪国》、《千只鹤》以及《......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9篇)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 《伊豆的舞女》讲述了一个日本高中生独自在伊豆旅行时与舞女薰子之间朦胧与青涩的初恋故事。在伊豆的优美景色的衬托下,高中生这段......

    伊豆的舞女观后感

    观《伊豆的舞女》有感这学期我有幸选修了赵老师的《世界名著赏析》一课,经过老师的讲解,明白了许多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更深的含义。才发现自已原来读书大多只是感受到作者想表达......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作者通过写“我”对一位舞女的注意,来写这位舞女她羞涩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展现出一位腼腆的舞女形象,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动作言语来感受到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