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之家山之子优秀日记
第三天我又坐上了车,说实话,这次旅行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云南地广,景点相隔甚远。在这里你要说一个男子长得帅,就得说这男的真是一根葱,他们希望他就像葱一样清清白白,为人耿直。云南花多,旧时常搭着菜卖,云南女子头上也别着花,所以称女的为“一枝花”。花也分级别,最美丽的姑娘称为金花,接下来就是银花、铜花、铁花,最差的是狗尾巴花。
在大理——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摩梭人,是中国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在这里女子十三岁就成年了,便要从姑娘房搬进二楼的阿夏房或花房,如果她愿意,便可开始走婚,日间集体活动时,青年男女透过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达心意,如在跳舞时,男子对面前的女子心生爱意,就在那女子的手掌心上挠三下,若女子也对男子有意,也在他手掌心上挠三下,彼此心知肚明,就开始走婚了。但在走婚之前,男子要准备三样东西,叫做“走婚三宝”:麦芽包、小刀和帽子,这三样都齐了,就可以开始了,不过这走婚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偷偷进行,绝不能让女子的家人知道,不然,男子将得到惩罚。
话说这三宝该怎样用呢?入夜后,男子就像小偷一样摸着来到女子的大门前,一般大门前都会拴着一条狗,为了防止狗叫声暴露自己,就给狗吃麦芽包,狗吃了就叫不出声来;把狗制服后,大门是拴着的,还是进不去,那就用小刀把门撬开,然后潜入家中,来到女子的花房前,爬上二楼,把帽子挂在窗前,表示这里已有人来走婚了,后面来的人不要再来了。与女子同床后,男子会在天亮之前离开。
男性称女情人为“阿夏”,女性称男情人为“阿柱”,走婚后,女子生下的孩子由女家抚养,男方不需负担,但父亲和孩子都知道彼此的亲子关系,且孩子不能叫男子为“爸爸”,要叫“舅舅”。
摩梭人也因这走婚“摸着进去,缩着出来”而得名,旧时也称“摸缩人”。
在摩梭语里“我爱你”的发音是“我朴(piao二声)你”。
车子走上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是翻新后的——茶马古道,以前中原缺马,又要防止边塞国前来侵略,因此急需马匹;同样,边塞国多牛羊马,常吃这些肉,易引起便秘。所以当时的皇帝就想出“以茶治边”的办法,茶能通便,用茶换取马匹,这样就能各取所需,同时能无形中削弱边塞国的势力。所以就有了这条茶马古道。
这也就产生了马帮,走马帮的人是真正的汉子,因为在当时没有任何的机械运输工具,全靠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他们要面对的是长久的寂寞与随时都会死的危险,在这深山老林,有许多毒虫猛兽,还有啸聚山林的绿林好汉,他们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里过日子的。
还有一条道——云南人把它叫做“三色道”,哪三色呢?是白、黑、绿,这三色分别代表三种东西:白是,云南的土质很适合毒品的生长;黑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条道路为抗日部队输送立下汗马功劳,也由于这个,云南夜市也卖——摆着来卖,近几年这种现象才好一点;绿是翡翠,云南盛产翡翠,也流行赌石,在当地有句话:“一刀富,一刀穷。”你用大价钱买下一块石头,一刀下去,若内藏有翡翠,你就一夜暴富了;若一刀下去,里面什么也没有,你就亏了大发了。
话说翡翠是怎样被发现的呢?据说以前有个走马帮的汉子,有一次在走马帮的途中发现货物不稳,就随手捡了一块石头垫着,回家后他就把这块石头丢在院子的角落里,几天后,他无意中发现石头上有一块绿色的斑,于是就把石头切开,就这样翡翠就被发现了。
这一路上我学会了许多有趣的称呼,如彝族男的是“阿老表”,女的是“阿表妹”;白族男的是“阿鹏”,女的是“金花”,但你到大理千万别想着拉近关系,叫男的为“阿鹏哥”,因为这是白族女子对心上人的昵称,如果你这样一叫很容易引起误会;纳西男的是“胖金哥”,女的是“胖金妹”。
说到纳西,纳西素有“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天下”之称,纳西女一般都是膀大腰粗的,因为生活中的粗活都是由她们来干的。如果一个男人向他妻子要钱去创业,其妻子就会不高兴,不会给钱,若是出去玩,就会给钱,所以纳西男的只会琴棋书画烟酒茶。
纳西族实行的是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就是说如果男方娶了女方,而女方有妹妹的话,那么女方的妹妹也成为男方的老婆;一样如果女方嫁给了男方,男方有弟弟的话,那么弟弟也成为女方的老公。
有句话是这样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纳西人学普通话。”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发音改不过来,将“苹果”说成“屁股”,这还不算,他们通常把“吃”叫做“干”,我们说的“吃饱了吗?”在这里是“肚子干大了吗?”,回答“干大了。”就是吃饱了的意思,不过可千万别说“搞大了”。再说回苹果的事,去那边买苹果,因他们的发音不准,“吃不吃苹果”“吃苹果”就变成“干不干屁股”“干屁股”了。
路悠远,引向天边,云以极低的高度漂浮着,触手可及,云把连绵众山拦腰截断,仿佛白龙盘亘于山之半腰,仰头龙啸九天,守护这方绿土。我们渐渐与云齐平,并穿越云层,顿时前方一片白蒙蒙的,能见度不超过五米,透过车窗,可以发觉云在流动,这让我想到电脑上的云,这会儿我们真被放在了云上,成了云里雾里的人。
云逐渐稀薄,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到山顶了,众山就在我的脚下,微风轻抚我的脸颊,轻拂我的黑发,亲吻我的发梢。远处是的山,站在这深吸一口,心旷神怡,尘世间的一切都抛之脑后,真想效仿古人把酒临风,或向远方高喊一声,而后静静聆听自己的声音在山间回荡,在空中盘旋。此刻平生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到大理已是星悬天河,我们讲自由游大研古城,体验古城的慢生活。
话说大理的夜生活还真繁华,没到古城就人来人往了,要是到了古城还不摩肩接踵?昏暗的灯光,橙色的格调,加上繁密的树叶制造出的黑暗角落,都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浪漫,在这浪漫下也不乏充满罗曼蒂克的恋人。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男人在树下单膝跪地向他的女友求婚,旁边围着他的朋友,顿时一阵喝彩声,喝彩声过后又高喊着:“kiss!Kiss!Kiss!”之类的话,真是羡煞旁人。
来到古城脚下,发觉这古城没有城墙,一打听才知这古城的主人姓木,若木被包围就成困,不吉利,所以不建城墙。
我们没有古城的地图,导游说没有地图没关系,古城是“水绕城,城抱水”的结构,我们只要逆流而入,顺流而出就行。进到古城,两侧林立着古色古香的房子,房连房,延伸至未知的远方,房子被做成商铺和客栈,商铺中有织女坐在门前织着披肩,工序繁多,颜色复杂,使人为之一叹;也有店主忘情地和着乐曲打着手鼓,奏成一曲欢乐颂。
脚踩承载了千年风雨的青石砖,沿着流淌了千年的清澈河水漫步,杨柳微微倾斜,纤细的柳枝低垂,轻触如镜之湖面。丝竹声声悠扬,真想和弦进入梦乡,什么事都不管,是谁在哼唱古镇的过往?石阶长长,曲径深处,藏了几家门户;斑驳的围墙,刻下多少喜多少悲多少伤;有人独坐门前挑针引线想把时光停留,任它飞逝浓淡依旧。
顺流而下,不知不觉走到了酒吧一条街,灯光闪烁,人影晃动,歌声夹杂尖叫传向远方,此刻我才真正感受到什么是醉生梦死。
远离了醉生梦死,已是夜晚十二点多了,走在一条寂静人烟稀少的大道上,两边没有之前的灯火映天红,只有一两盏孤寂的站着,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喜欢现在的寂静。我们就这样无言的慢慢地走着,此时无声胜有声,彼此漂浮不定的心灵在此刻找到了归宿。
第二篇:轻风淡云之真的爱你日记
轻风淡云之真的爱你
宝贝,我真的认真爱过你。虽然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很知足了,你给我的回忆,将是我这辈子最大的财富。宝贝,我真的认真爱过你,虽然我们也有过不开心的时光,但你给我的幸福远远大于心痛!你给我的那些快乐,将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快乐!宝贝,我真的认真爱过你。虽然我爱的比你多,但那短暂的日子里我们真的相爱过。你给我的爱,将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骄傲!我说过,今生有你足矣!baby,我真的爱你!爱的撕心裂肺,你的爱理不理,让我生不如死!baby,我真的爱你 ,爱的无可救药,这辈子我没有那么真心的去爱过一个人 ,是你让我知道什么是爱!baby, 我真的爱你,爱的死心塌地。我从来没有这么去听一个人的话,是你让我戒赌了。我说过,认识你真好!亲爱的,今天晚上吃的什么? 胃还好吗?身体怎么样了,有没有不舒服?呵呵!可你却说,别来烦我,我想静一下!亲爱的,你也在难过吗?你会不会因为没有我的关心而不习惯,会不会因为没有我说晚安的夜晚而失眠,会不会因为没有我的打扰而无聊。呵呵,我会不会想多了!亲爱的,他真的存在吗?好吧,我祝福你!说实话,把你交给别人我真不大放心,他是不是知道你胃不好,是不是知道你晕车,是不是知道你老是不按时吃饭而去提醒你,是不是知道你身体从小不是很好!呵呵,是不是有点罗嗦了!华业云,如果还可以给我一次爱你的机会,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但不包括你!
第三篇:杨氏之子说课稿优秀
杨氏之子说课稿优秀
杨氏之子说课稿优秀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五年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杨氏之子》。本课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一家中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是一篇文言文,是学生初次接触的文言文,又是本组的开篇课文,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结合教材特点和本组单元的教学要求、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学生字,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理解古文的意思,发现学习古文的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3、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感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难点:感悟语言的精妙,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师为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尤为重要。因此我又运用了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之处。
三、说学法:
学生运用课前预习,课堂理解感悟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学、交流、汇报等活动方式,采取多种方式的朗读,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理解古文意思。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总结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体会语言的精妙。
四、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老师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导入。对学生说生活中有很多精妙的语言。有的语言幽默风趣,有的语言机智巧妙,有的语言精练得当。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第三组课文,从《杨氏之子》这课中去感受一下语言的魅力吧!板书感受语言的艺术10杨氏之子通过让学生理解课题,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
(二)激趣读文,初识文言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能否正确断句、流利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教学中我首先进行范读,给学生以停顿、语气、语调上的暗示。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出示课件,让学生看着大屏幕,然后领着学生一句一句的读,读准音,断好句,解决字音字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朗读,为理解文本铺开道路。
(三)熟读深思,学文悟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文言文的桥梁。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一个大问题:你读懂了什么?怎么读懂的?“让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句子,一句一句的让学生汇报理解,并有意地进行学法的引导。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扩词连句。理解之后配乐朗读,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吟诵品评,精析妙语
这个环节重在解决教学的难点。结合本组重点训练项目及文中语言,让学生直入精妙语言之处。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再通过精妙语言的师生对话,比较两个句子,启发并引导学生感悟精妙语言的妙处,并从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五)拓展古文,感受语言
学生初识古文,初步了解古文的学习方法,刚刚读出古文的一点味道来,一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个时候再出示一篇小故事,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考察一下学生是否能够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之处,一举两得。
总之,本课力求结合课标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读有味道,学之有法,培养学生自学读书与阅读理解的能力。
杨氏之子说课稿优秀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共四篇课文。通过学习文言文、剧本、相声、记叙文使学生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课文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五年级孩子,还是很新奇的。
2、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将课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男孩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所以我将此作为难点来突破。
4、教学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5、教学时间:1课时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更是读,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读思议相结合,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说到语言,我国古代言语非常精练、简洁,例如以前我们学到过的子曰: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示课件)
1、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2、读题,解题。“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那你就是——(指2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回答。)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试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句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这篇古文,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懂他们两人的话外之意了吗?
2、小练笔: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吗?
课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儿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3、展示白话文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四)熟读成诵,课外延趣
1、熟读成诵。
2、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两则。
四、说板书
根据课文内容我将课文中重点知识呈现出来,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使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之处。
10杨氏之子(儿子)————————甚聪惠
△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杨————杨梅
(在姓上做文章)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孔雀
杨氏之子说课稿优秀3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文本解读:《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3、教学目标:
A类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B类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C类目标:
1)、分组练笔丰满文本。
2)、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5、预习作业:
1)、会写课后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了解故事内容,旁边批注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问题。
3)、搜集妙言小故事,准备课上交流。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A35分钟)
以同学们课下积累的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然后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A1、210分钟)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指导,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板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B110分钟)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从以下几点突破难点。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应重点强调孩子姓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但还有仁爱、善良、温顺之意。“聪惠”一词,说明杨氏之子既聪明又有教养。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第三句重点强调,孩子端来各种水果,其中有杨梅,再次强调“杨”字。第四句让学生明白,孩子姓杨,而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第五句强调:“禽”不是指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孩子由孔君平姓孔,马上想到孔雀,真可谓聪惠。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文中人物对话,感悟人物说话的语气,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第四板块:美读品味,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B210分钟)。
学生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升华文本,才能活跃思维。想想:全文55个字围绕哪三个字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找到“甚聪惠”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对话,体会杨氏之子之聪惠。
①从“应声答曰”可看出他反应快。
②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会听,能听出孔君平话中话,也用孔的姓回敬孔。答得妙,加上“未闻”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且天衣无缝。
③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看出他会待客,热情、大方、有礼。最后再让学生读,反复比较有无“未闻”两字的微妙变化,使学生感悟到: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显示出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A25分钟)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4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能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既巩固了上节所学内容,又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第二板块:读写结合,激发想象。(C126分钟)
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不过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现在我们以杨修为名,把这个故事分组进行新编。
第一组的同学:想象,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用哪些语句可表现出他聪明机灵。第二组想象二、三句,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开门?小孩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后,会怎样跟孔君平见面?第三组想象四、五句,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还会说些什么?这一设计意在读写结合丰满文本,让学生丰富想象,使学习变成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需要。
第三板块:交流搜集的妙言故事。(C210分钟)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抽生读自己搜集的妙言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杨氏之子聪惠
杨——杨梅反应快
会听
孔——孔雀会说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那么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1、课外拓展要有针对性。例如学习了《杨氏之子》,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敏,巧妙应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下,可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妙言小故事,感悟他们的语言艺术,丰富自己的积累。再如学习了《打电话》,可让学生看电视时,注意相声的表达艺术。
2、课外拓展要有上的性。无的放矢,什么也做不好,课外拓展也同样如此。为使学生视野更广阔,学完课文后,老师也可有目的的为学生补充一些内容。如学了《儿童诗两首》,可补充《山村孩子的画》《童年》等,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时间。
3、课外拓展要有可操作性。老师布置的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如时间过长,任务过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达到拓展的目的。
第四篇:杨氏之子说课稿优秀
杨氏之子说课稿优秀
杨氏之子说课稿优秀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共四篇课文。通过学习文言文、剧本、相声、记叙文使学生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课文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五年级孩子,还是很新奇的。
2、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将课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男孩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所以我将此作为难点来突破。
4、教学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5、教学时间:1课时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更是读,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读思议相结合,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说到语言,我国古代言语非常精练、简洁,例如以前我们学到过的子曰: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示课件)
1、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2、读题,解题。“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那你就是——(指2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回答。)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试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句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这篇古文,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懂他们两人的话外之意了吗?
2、小练笔: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吗?
课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儿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3、展示白话文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四)熟读成诵,课外延趣
1、熟读成诵。
2、读《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两则。
四、说板书
根据课文内容我将课文中重点知识呈现出来,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使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之处。
10杨氏之子(儿子)————————甚聪惠
△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杨————杨梅
(在姓上做文章)
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孔雀
杨氏之子说课稿优秀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杨氏之子》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所选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编排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2、文本解读:《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课文内容简单,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通过本课学习,一是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乡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基;三是通过课后搜集妙言小故事,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3、教学目标:
A类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
3)、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B类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抓住重点词,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聪明机智。
C类目标:
1)、分组练笔丰满文本。
2)、交流课外搜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4、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把没写出来的内容补充出来,应做为难点来突破。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惠,语言的精妙,也是本课重难点之一。
5、预习作业:
1)、会写课后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了解故事内容,旁边批注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问题。
3)、搜集妙言小故事,准备课上交流。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读写结合——激发想象性,意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说学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读写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名言导入,激发兴趣。(A35分钟)
以同学们课下积累的古代名言警句为话题导入新题,解题。然后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让学生读,比较与平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发现文言文的基本特点,言简意赅,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
第二板块:反复朗读,读好文本。(A1、210分钟)
本板块除让学生过好生字关外,应重在读上下功夫。首先引导学生断句,让他们明白应怎样停顿,然后通过自读,抽生读检查。在朗读不尽人意时,老师再逐句进行指导,并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范读,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因为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第三板块:根据注释,疏通全文。(B110分钟)
本板块的教学,在学生依据注释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采取寻找伙伴,自由结合的方式,理解内容。在汇报学习成果时,以简驱繁,从以下几点突破难点。
本课只有五句话。学习第一句话,应重点强调孩子姓杨,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着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但还有仁爱、善良、温顺之意。“聪惠”一词,说明杨氏之子既聪明又有教养。第二句重点理解“诣”字,诣多指拜访尊敬的人或长辈,可见这杨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个人,而且杨、孔两家交往甚密,不然怎会“乃呼几出?”这个小孩怎么会知道来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为孔君平是以杨梅取笑杨氏子,而是开个玩笑,“考考”他,是不是“甚聪惠”。第三句重点强调,孩子端来各种水果,其中有杨梅,再次强调“杨”字。第四句让学生明白,孩子姓杨,而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第五句强调:“禽”不是指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孩子由孔君平姓孔,马上想到孔雀,真可谓聪惠。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文中人物对话,感悟人物说话的语气,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办法。
第四板块:美读品味,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B210分钟)。
学生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升华文本,才能活跃思维。想想:全文55个字围绕哪三个字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找到“甚聪惠”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对话,体会杨氏之子之聪惠。
①从“应声答曰”可看出他反应快。
②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会听,能听出孔君平话中话,也用孔的姓回敬孔。答得妙,加上“未闻”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且天衣无缝。
③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看出他会待客,热情、大方、有礼。最后再让学生读,反复比较有无“未闻”两字的微妙变化,使学生感悟到: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显示出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读书要读出味道来,抓住关键词,带着问题读书,才能读出味儿来,才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第五板块:熟读成诵,丰富积累。(A25分钟)
人常说:“熟读成诵更要紧”,学完课文,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诵背,更有利于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4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能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既巩固了上节所学内容,又导入了本课的学习。
第二板块:读写结合,激发想象。(C126分钟)
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不过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现在我们以杨修为名,把这个故事分组进行新编。
第一组的同学:想象,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用哪些语句可表现出他聪明机灵。第二组想象二、三句,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开门?小孩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后,会怎样跟孔君平见面?第三组想象四、五句,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还会说些什么?这一设计意在读写结合丰满文本,让学生丰富想象,使学习变成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一种精神需要。
第三板块:交流搜集的妙言故事。(C210分钟)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抽生读自己搜集的妙言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六、说板书:
杨氏之子聪惠
杨——杨梅反应快
会听
孔——孔雀会说
这样的板书设计,内容精当简约,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孩聪惠,表现在反应快,会听、会说,突出了文章重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随着有效教学框架的不断深入,课外拓展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可谓一举两得,那么课外拓展应把握好怎样的度?
1、课外拓展要有针对性。例如学习了《杨氏之子》,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敏,巧妙应答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下,可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妙言小故事,感悟他们的语言艺术,丰富自己的积累。再如学习了《打电话》,可让学生看电视时,注意相声的表达艺术。
2、课外拓展要有上的性。无的放矢,什么也做不好,课外拓展也同样如此。为使学生视野更广阔,学完课文后,老师也可有目的的为学生补充一些内容。如学了《儿童诗两首》,可补充《山村孩子的画》《童年》等,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时间。
3、课外拓展要有可操作性。老师布置的内容尽可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如时间过长,任务过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难以达到拓展的目的。
第五篇:关于优秀日记之狗狗日记
2月19日 星期二 暴雪
早晨,我醒来时发现今天的气候比前几天恶劣——下起了暴雪,而且下了一夜,地上已经有厚厚的积雪了!我可是生平第一次见到雪!我抑制不住藏在心底的激动之情,急匆匆地跑进雪地里。更令我兴奋的是胡海洋竟然来了,他跑进雪地,轻轻地叫唤:“阿福啊,我来看你了!”在雪地里嬉戏的我听到了那个熟悉的声音,不管三七二十一,连蹦带跳地向胡海洋奔去。杨吟生今天也不去上学,据说是因为天气恶劣,教育局规定今天不用去学校报道,所以他们今天可以痛痛快快地打雪仗,堆雪人了。
杨吟生吃完早饭后,就开始了今天的第一个活动——打雪仗。这次的打雪仗可是非比寻常,以前是人VS人,但是今天,杨吟生提议,改变一下,就把游戏双方从人VS人改成了人VS狗。尽管规则不太平等,但我还是欣然接受了。开始PK了,胡海洋首先抓起了一些雪,把雪捏成了一个超硬的雪球,用力地砸向我,(下手真狠啊)我开始灵活应对,就当我躲过了胡海洋的“袭击”后沾沾自喜时,从我的后面又飞来一个雪球,因为我发现得晚,还没来得及躲闪就被击中,我这才明白,原来“老谋深算”的胡海洋和杨吟生“勾结”在一起,巧用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之计打得我落花流水,正当无知的我在狂添身上的雪时,又一次“飞来雪球”,把我****了,我落荒而逃。胡海洋宣布,第一场打雪仗,杨吟生队,胜!第二局,开始!
啊?还有两场比赛,我听后,彻底无语。
两局过后,我被“打成”了一只“落汤狗”,狼狈极了。
有时,我在心里想,难道杨吟生和胡海洋有虐待狗狗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