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王家山的民情日记(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17:34: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来自王家山的民情日记(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来自王家山的民情日记(本站推荐)》。

第一篇:来自王家山的民情日记(本站推荐)

4月21日 星期四晴

今天早上八点半,我和区驻方滩乡王家山村工作队员、村干部约好一道去7组走访名叫李显秀的大娘,李大娘今年74岁,是这次南水北调的移民户,去之前,了解到李大娘老伴过世多年,儿女在外打工,长期一人在家生活,我和工作队其他成员商量,买了点粮油等慰问品看望下老人家。

来到李大娘家,当我们说明来意时,她异常高兴。因为,区里明确要求:有移民的工作队,要把移民工作作为“三万”的首要任务,确保今年8月底移民全部搬进新房。所以,作为工作队长的我,重点以这次搬迁建房为切入点,和李大娘拉家常时,虽然李大娘年事已高,但身体还算硬朗,耳朵不背,说话清楚,聊的比较顺畅。

李大娘,现在住的是土房,正房53.46平方米,附属房3平方米,根据南水北调房屋补偿政策:土木房屋正房384元、附属房屋210元,李大娘拿到的补偿金不到3万元。如果单靠补偿金,她就是按照这次统一设计的砖房单体一层,资金都有很大缺口。好在,她说自己的五个儿女都支持盖两层房,并在资金上扶持,这样我们就放心了。

从大娘家出来,我们又来到王家山南水北调移民安置点。在南水北调移民搬迁中,王家山涉及74户297人要重新建房,其中24户迁到区内的黄龙集镇安置区,其他的50户将集中安置在村里的安置点。

因是区建设局长的缘故,上个月,区里让我具体抓全区六个移民安置点的规划、建设指导任务,王家山又是我具体负责驻村的点,所以工作的优势也出来了。截止到今天,王家山移民安置点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宅基地平整验收,安置点用电安装到位,宅基地开始放线,建房施工通道已打通,用水管网设施建设正式启动。这对我们工作队来说,是值得庆贺的一步。因为,这为移民建房奠定了条件。

趁着一股热劲,我们工作队和村干部一道对近期的群众走访和移民安置工作交流了看法。通过近段时间的努力,工作基本理顺,但对有些问题,我还不踏实,静下心来思考。

关于移民建房安置问题:

1、王家山农户想移民建房的迫切愿望需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在工作中,绝大多数农户都表达了借南水北调移民的契机,搬出这穷山沟。因为,王家山交通不便,山高沟深,土地贫瘠,全村除打工经济外,农民没有拿得起的致富产业,大家迫切想走出大山,寻找新生活。因此,在移民搬迁工作中,没有纳入搬迁范围的农户多次要求想从深山沟里搬到山外,安置点在本村的农户要求安置到离城区近的黄龙安置点。对于农户表达他们想要尽快过好生活的愿望,我和工作队员达成共识,要多理解群众,学会换位思考的同时,多与群众宣传移民政策,多走访农户倾听意见,通过感情投资和政策透明,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

2、移民补偿金盖不起新房的情况反映不可回避,要积极宣传政府的扶持政策,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这次移民安置,我们建设局按照区里提出的把移民安置点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民城市化生活示范村、AAAA级旅游景点示范村和现代农业示范村的要求,在安置点房屋建设上,我们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外观风格,楼层也分别设计了一层、二层、三层三种单体结构,供村民根据自家实际情况,决定房型选择。但我们在做王家山集中安置点50户移民安置工作过程中发现,随着砖、钢材、沙石等原材料及人工建房成本的飞涨,原来住土房的农户想靠移民补偿金来新建砖房是难以实现的。参照2010年区内的柏林、黄龙等城郊乡镇新农村农户建房全包工造价标准(包括室内水电通达,门窗齐全,厕所、厨房正常使用等),以每平方米为收费单位:一层860元、二层710元、三层700元,按照图纸设计每层99.6平方米计算,移民户盖一层需资金8.6万元、盖两层需14万、三层需21万元。全村移民,每户房屋补偿金在2.2万元-11万元之间,从这个程度上讲,移民难以盖起新房。但从现实情况看,可通过宣传,引导群众用三种途径解决:

一是家庭有常年在外打工,用打工收入盖二、三层楼基本没有问题,事实上,全村74户移民户,其中有一半户有青年在外打工,并通过抽签确定了建房楼层结构。二是建房资金缺口大,无来源的或近期无法解决的,计划盖三层的,引导移民改盖两层;缺口资金小的,通过帮助移民算账,用国家后期移民扶持补助金、移民建房困难补助费,区政府考虑物件上涨因素的移民补助政策和奖励政策,每年发放的计划生育补助资金等来填补;

三是资金只能盖一层的移民,为了群众今后的生活,还是要引导盖俩层。王家山处于偏远山村,交通不便,建房成本无形增加了很多,但我们通过努力,和建筑商多次谈判,达成比照城郊的黄龙、柏林等地农户建房标准。即便这样,若

农户单独建一层(单价860元),约需8.6万元,若盖两层(单价710元),需资金约14.2万元。这样一来,相当于加第二层只花了5.6万元。当时,有人私下建议,提出困难户可否采取联建,三户或两户公用一个宅基地,这样对于建一层的移民可直接节省1.5万元资金,但这样没有政策依据,不利移民将来生活提高,考虑后就不再提。我想,这些特别困难的移民户,可否考虑可否采取部门帮建、民政特困救助等约定办法化解。

3、移民户长期进城居住不愿在安置点建房的问题处理。有一个叫闵道清的移民户,一家四口人,几年前进城打工,已在红卫街办购买商品房,并办理了相关房产证。其本人表示不愿在王家山安置点建新房,只想拿回自己在村里移民房屋的补偿款。和闵道清类似的情况,还有好几户移民,也在城里定居多年,并购买房屋,均表示不要村里宅基地。我在想,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达成既符合政策,又让移民满意,还不给今后工作留下隐患。这还需要我们发展庭院经济

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难点,事关中线工程建设的成败、移民切身利益和社会大局稳定。从现实来看,移民安置预期与客观现实存在差距,有限投资与移民利益存在矛盾,建房规划与具体操作也存在偏差,这就需要我们驻村工作队要认真倾听移民心声,及时掌握移民动态,耐心做好移民思想工作,切实解决移民合理诉求,和移民交朋友,视移民为亲人,就能做好 移民迁建安置工作。

关于王家山包括移民在内的村民未来致富的思考:王家山平均海拔600米,属高寒气候,山地坡地多,大都不适宜农作物生产,种粮产量不高。一直以来,全村250户,1015人。全村500劳力,有400在外长期打工,劳务经济成为村里主要支撑,加上虽父母进城学生,村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留守妇女一共不到500人。如今,制约全村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交通和产业。

2、王家山人过去进城要摆渡到黄方公路乘车进城,或直接绕4公里山路走到黄龙镇进城,现在经过争取,通往山外的4公里道路正在铺毛路面,届时,村里人出行就不难了。二是需要培育农民致富产业。前几年,村里发展了300多亩柑橘,但因高寒气候,树基本冻死完了。这些年,村民除了种麦、种玉米,小部分朝阳地收点油菜,就没有其它产业项目了。要让包括移民在内的村民早日致富,根据村上经济发展现状,和前阶段的调研走访,我想和村干部开个会,重点从三方面做好致富产业项目:一是借鉴白马山高山气候特点,邀请专家论证,发展高山绿色有机茶园300亩,找到一个村民、移民长远的致富门路。二是发展土鸡养殖,通过奖励引导办法,培育农户每年出栏土鸡上万只,形成卖鸡、卖土鸡蛋的副业致富格局。三是南水北调蓄水,水位线上来后,组织年轻劳力户发展网箱养鱼,形成渔业富民产业,这项工作要早谋划。四是从长远生态与经济效益出发,在村里打造千亩杉树经济林带,并在100亩板栗林地的基础上在适度扩大,引导农户发展庭院经济致富。接到电话,下午要在黄龙开移民推进会,匆匆赶回。明天早上再进村里,确定长期居住在城里移民户的建房选址问题。

(作者系张湾区建设局长 刘刚)

第二篇:来自王家村民情日记

5月8日 星期日 阴天

十堰日报社“三万”活动工作组带着铺盖行李进驻茅箭区茅塔乡王家村,转眼两个多月了。来的时候,报社党委把我们召集到一起,提出了很高要求,一定要达到“机关转作风,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这段时间,虽然没有给农民谋到什么实惠,可是我们受到的教育实在太深刻了,改变了我们过去在机关的很多想法和看法,其中就有三个“完全没想到”。

没想到农村发展变化这么快

按照必须完成“十个一”的规定动作要求,要联系一户特困户。村党支部书记易敏想了想说,就定村里的王朝祥那一户吧,老两口都六七十岁了,抱养的一个女儿远嫁竹溪,算是最困难的一户。沿着到户的水泥路缓缓上了一个小坡就到了王朝祥家。三间正屋,两间偏厦都搪得雪白。进门一望,横梁上挂了一大趟子腊肉,有的已黢黑,不知是哪一年的。堂屋大桌子上放了一大簸箕小麦,靠墙根是一蛇皮袋子包谷糁。我们到灶屋转了转,吃的自来水,烧的省柴灶,灶后4个大瓦缸一字摆开,揭开缸盖一看,里面都装着满满的小麦,怕有上千斤,两年都吃不完。和主人聊了聊,他们都享受着低保。

王朝祥是王家村四组少数几户住平房户之一。这个小组不几年就陆续有31户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水泥路、自来水、电、网线通到家家户户。看病有合作医疗,老弱病残有低保。谈起这几年农村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新变化,三组农民老汉王明忠说,如今我们这里老百姓的生活比过去地主老财强十倍都不止,说罢哈哈大笑。

没想到干部群众关系这么好

我们工作组把这次“三万”活动的重点放在“访民情、增感情”上。到4月21日,已走访了全村100%的农户。走访座谈中,我们摸清现状,征求意见,了解愿望。边座谈,边宣讲政策,边传递信息,边解答疑难。农民群众纷纷表现出对干部进村入户的感激之情。4月12日,我们和易敏一起走访农户张定罗家,张定罗的老婆给我们一人打碗糖茶。座谈罢,张定罗一家子跟着我们一起到农户陈志兴家。陈志兴家谈罢,张定罗、陈志兴两家子又跟着我们一起走访徐纪元家。

临转回来,陈志兴的老婆、儿子媳妇拦在路上死拉活拉我们到他家吃午饭不可,好险把易敏的衣裳都扯坏了。

在王家村,我们所走访的农户,都对乡村干部赞不绝口。乡党委副书记王磊长年住在这个村,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都和他亲热。村民代表张克玉说,我们的村干部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舍得出力贡献大,公路硬化、引水到户、房屋涂白,每年都要为群众办几件实事。而易敏却说,不是我个人好,而是党的惠民政策好,我不过是贯彻落实罢了,再就是制度好,村上经济都是乡经管站管理,群众信得过,我们也行得端过得硬。

没想到党在农村的形象这么伟大

通过心连心的交流,王家村的群众也给我们反映了些问题和困难。经过梳理,我们选择热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帮办实事。

王家村是个库区村,位于茅塔水库右岸的四组有个滑坡体,去年夏季下大雨山体坍塌,把组长周思贤的楼房埋了半截子。易敏一声招呼,全组男女老少都来帮忙抢险。这次我们去后,村民纷纷反映要修一条水渠分水减灾,保护滑坡体下十几户村民安全。我们认为这个事是个急事。4月8日清早,我们到市国土资源局找到局长乔冰汇报情况,乔局长立马打电话到茅箭区国土资源分局。旋即我们回到村上,就见茅箭国土分局龚副局长、周科长等3人已经来了,正去山上勘察,真是雷厉风行!

王家村的老百姓把这样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谋福的干部称之谓“党”。二组村民刘金昌说,过去上面总是向百姓“要”这税那费,给不起就牵羊赶猪,甚至上房揭瓦,搞得很对立。现在上面不是“给”就是“投”,这补贴那补贴,这投资那保障,党的政策真是“两个哑巴睡一头——好得没话说”,再不好好搞,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像刘金昌这样赞党爱党、颂扬党的好政策的,在王家村走访座谈中听到的可以说是“众口一词”。这个当今农村的新变化,使我们倍感精神振奋,也使我们倍感责任重大。我们工作组在积极为村上帮办几件实事后,还将帮村上理清思路,谋求更大发展。

(作者系十堰日报社正县级退休干部潘承田)

第三篇:来自石鼓村民情日记

5月25日 星期三 晴

今天一大早,我带领局机关工作人员从十堰出发,驱车前往我局 “三万”活动驻点村——丹江口市石鼓镇石鼓村。

10点整,我们来到汉江以北、丹江口水库旁边的石鼓村。一下车,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朝和 “三万”工作队员蒋军成一边给我们引路,一边介绍村里的情况。石鼓村现有474户1767人,耕地3500亩,土壤贫瘠。近几年来,该村利用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发展以仁用杏、核桃为主的经济林1500亩;养殖猪、牛、兔、羊;兴办山野菜加工厂,吸引外来资金建立养鸡场,种植烟叶800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村里开了一个座谈会后,我们前往石鼓村三组烟叶基地。石鼓镇常务副镇长林廷锐介绍:“去冬今春,我们这里遇到了60年一遇的干旱灾情,农民生活用水困难,农业灌溉不便。今年小麦减产80%,油菜歉收75%。”石鼓镇农技站站长温太斌指着近处田间的烟苗说:“这些绿油油的烟苗是最近刚种植的,因为长期干旱已经晚了十多天了,多亏了市气象局、地震局„三万‟活动工作组在我们这设立炮台,实施人工增雨,田里才有了墒,我们才能把烟苗种下去!”看到村民们正将一盘盘烟苗搬运到田间,浇水栽种烟苗,我和他们打过招呼,就带领着局机关干部们挽起裤腿,在温站长的指导下帮助栽种烟苗。不一会儿,我们就把近处的耕地插上了烟苗,田间顿时绿意盎然。随后,我们来到两公里以外的标准化烟叶育苗基地,察看了烟叶育苗温室大棚,并和林廷锐等人一起探讨了如何发展规模化烟叶种植。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1点50分了,我们来到了石鼓村三组特困户陈太增家。陈太增,今年58岁,家中4口人,父亲陈正明长期患病,惟一的儿子陈青峰今年25岁,从小就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至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料。他妻子身体也长期不好,3亩地全靠陈太增一个人耕种。家里居住的一间平房,还是村委会帮忙搭建的。为了解决他家的生活窘境,村委会为他儿子申请了一级残废证,发放了低保金,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了解到他家的遭遇后,我深感揪心,立即掏出300元钱递给陈太增,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信心,自力更生。走在路上,我了解到,目前丹江口市低保救助范围有限,标准较低。石鼓村有几十户困难群众需要救助,但只有21户低保名额,许多贫困边缘户难以得到

救助。这些困难家庭大多是因残致贫或因病返贫,低保户平均每月每人只有50元至80元左右的补助,在物价高的情形下只能维持生活。而且,这些家庭普遍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仅靠简单的“外部输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脱贫的问题。如何才能使他们摆脱困境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声汽笛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原来,王金朝来到我们面前,指着远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苗说:“那里是我们200亩核桃基地和300亩仁用杏基地!”站在一旁的林廷锐说:“这些年来,王金朝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栽种苍树100亩、连翘300亩、烟叶800亩,种植核桃树200亩、白杨树800亩、仁用杏300亩。他还多方筹资,引进先进技术,建设150模式养猪小区,创办山野菜加工厂,还引资上千万创建金汇源养鸡场,夯实了集体经济的基础。”

“来的路上,我看到了4A级旅游景区太极峡就在你们村旁边。它刚刚开业,潜力很大,你们还可以好好利用这个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我建议道。“是啊,我们正在规划中,准备修复老石鼓村留下的的大石鼓,再利用先民留下的老街、天然的蛤蟆石、特有的丹霞地貌,以及靠近太极峡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当前就是还有6公里的道路没有硬化。”我听后十分高兴,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打破交通瓶颈,怎样将石鼓村的旅游资源与太极峡连成一片,吸引游客,同时让村里的山野菜、核桃等特产销售出去。随后,我代表局党组向石鼓村捐资5000元,用于支持该村产业开发和经济建设,并鼓励村镇干部再接再厉,共创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清甫)

第四篇:来自小河村民情日记

3月21日星期二小雨

白浪街办小河村是我区重点打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这个村在集体经济发展、新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搞得有声有色。下午2点,我前往小河村,想看看村里的搬迁小区建设得怎么样,老百姓有什么要求?还想了解村里的医疗状况如何,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了?

到了村委会,我叫上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隆江,一同前往离村委会不远的搬迁小区建设现场,只见现场有近30名群众正在建房,有的拌沙、有的砌砖、有的划线,一派繁忙景象。通往搬迁小区的道路不长,因为最近才下过雨,有些泥泞。走在搬迁小区,我不禁在想,小区的村民平时吃饭、生活用品全部需要出行采购,但这里道路不平,离商业区又较远,村民采购的确不便。要是能在小区建设一个生活用品超市,既可以解决一部分老百姓就业,又可以方便周围群众的生活,这岂不是一举两得。这个搬迁小区我原来已来过几次,好多搬迁的群众对我还比较熟悉,看到了我的来访,他们都纷纷过来打招呼,或坐或站,围在我身边。他们除了感谢政府以外,还提出了一些意见,主要是:希望政府协调村委会尽快建成小区,让村民早点住进新房;帮助他们安置净水设备,解决小区村民安全吃水问题;希望政府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及效率。对此,我都一一给予解答。

从搬迁小区出来的路上,我深有感触,我们白浪的老百姓真是纯朴,为了村组集体经济和开发区的发展,他们离开了祖辈生活的地方,舍小家为大家,住在条件艰苦的简易板房里等待住宅小区建设完工,作出了很大牺牲,刚才向我提出的这些要求都很实际,也很朴实,没有过份的要求,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他们排忧解难。这几年,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刚才很多老乡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很多群众因为看病贵,舍不得花钱看病,小病拖成了大病。边走边想,我来到了小河村卫生室,同时,电话联系上了区文教卫局局长翁端胜,让他也到现场来“把脉会诊”。在村卫生室,刚好遇到了前来就医的村民和卫生室的负责人李海,我就详细询问了新农合门诊统筹的费用核销、村民门诊医疗费支出以及医护人员的收入等情况。李海说:“卫生室用的是村委会的房子,村委会没收过房租,是免费提供给我们使用的。卫生室的收入还行,旺季的时候每个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淡季的时候也能有千把元的收入。”我对他说:“卫生室的收入应达到平均每月一千七八百元,没有了生活之忧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治病救人。开发区今后会加大对卫生室的投入力度,找企业拉点赞助,为卫生室添置些医疗设备,提高你们的待遇也就是更好地为村民服务。”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一流的卫生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农村卫生室建设也要适应开发区建设发展的需求,要不断满足辖区村(居)民的就医需要。我与翁端胜商量说:“下一步要采取多个企业帮建一个村卫生室的办法,尽快建成一流的农村卫生

室,尽快完成新农合一卡通建设任务,确保12月30日前投入使用,方便村民就医;要按照所管辖村民数核定村卫生室医护人员数,其补贴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各村医护人员安心从事开发区农村卫生事业,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开发区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回到办公室已是下午5点多钟,我匆匆喝了几口水后,记录下今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我认为,如今的干部交通条件好了,下乡的次数反而少了;通信发达了,与群众见面的机会反而少了;办公条件好了,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反而弱了。这说明我们的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有了距离,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做事时就容易伤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伤害了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就会不稳定,就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因此,省委、市委开展“三万”活动十分必要,通过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基层工作经验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抓手。我相信,开发区通过深入开展“三万”活动,必将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和谐大发展。

(作者系十堰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王旋)

第五篇:来自太山村民情日记

3月22日 星期二 阴

今天我们工作组一行4人来到张湾区柏林镇太山村走访农户。太山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山多地少,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全村国土面积为15.7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0.5亩、人口74户306人。

我们首先实地察看了村上正在修建的小水坝,水坝已经砌了四五米高。据该村党支部李书记讲,这座水坝要修8.5米高,主要是为了解决附近住户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由于前几天一直下雨,道路还有些泥泞,加上水坝上空的电线高度太低需要改线,今天施工队没有过来施工。我督促村干部要抓紧施工,抢在汛期前完工,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们工作组。

从小水坝返回,没走几分钟,河对岸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菇房,一排排香菇菌袋整齐有序地摆放在菇架上。我们决定先走访这家香菇种植户。经过一座由两块大石板铺就的简易桥进入这家农户院子,主人家柯成军忙迎上来,跟我们逐一握手。在我们做了自我介绍后,他笑着说:“我知道你们,上周村里开村民大会,我也去了,谢谢领导们还惦记着我们老百姓啊!”说着,忙让家人给我们搬凳子坐、倒水喝。我们谢过,一一坐定后发现院子里还停着一辆面包车,忙打趣道:“你家条件不错,也是有车一族啊!”这样一说,主人家还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了,交谈就在这轻松的气氛中展开了。

柯成军今年49岁,家有5口人,那辆面包车是新买的。他是该村的香菇大户,现有香菇菌袋14000袋,生产的香菇质量还不错,一部

分销到超市,年收入六七万元。我问柯成军:“香菇技术是从哪里学的?”他兴奋地说:“是在政府组织的香菇技术培训班学的。在学习中我认识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朱兰宝教授,在种香菇的过程中,有啥不懂的直接打电话请教朱教授。”柯成军家还养鸡,目前存栏2000多只,一年下来收入在20000元左右。

我问他目前有什么困难?柯成军说:“现在想搞一个冷库,在香菇价格低时储藏起来,打季节差赚钱。可是现在搞一个冷库至少得10万元,贷款又不容易。”村党支部李书记插话说:“现在贷款要么需要几个农户联保,要么需要房屋抵押,或者有一个做公务员的亲戚担保,确实不太容易。”像柯成军家里目前的情况,应该有较强的还款能力,我当即表态,帮他到银行贷款。

接下来我们走访第二户。户主叫喻昌军,家有3口人,他是个能人,身兼数职,是村上的护林员(每月300元),还是东沟林场的队长(每月300元),还是十白高速公路某个项目的协调队长(每月1500元),这样下来,每月固定收入也有2100元了。另外他家里去年还养了25头猪,纯收入10000元左右,今年打算继续养。只是妻子前几年身体不太好,看病花了不少钱。当我问他有何建议和意见时,他说:“我们村里自然条件较差,集体经济薄弱,但山场面积不小。我想,我们村能不能利用这个优势来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乡亲们致富呢?”我们认真地将他的建议记在笔记本上,准备跟村上的干部共同商量研究。

离开喻昌军家,我们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看到路边的田里有一

人在干农活,连忙走上去跟他攀谈起来。他叫柯成明,今年45岁,至今未婚,家里两口人,抱养的儿子今年16岁了。家里条件较差,有耕地六七分,山场15亩,主要种板栗,年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另外再做些零工一年挣个2000元。我问他有什么困难和想法?他说:“我们父子俩都吃低保,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谢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另外我想提个意见,就是这段路能不能修一下?估计也就几百米,再往前是水泥路,可这段还是土路,每到下雨都是泥巴,难走得很啊。”我忙对他说:“我们前段时间来看水坝时就发现这段路需要修了,已经跟区交通局联系,马上就要修了。”听我这样一说,柯成明高兴地笑起来了。

一天下来,我们走访了20户农户。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父老乡亲多么质朴!多么诚挚!多么可敬!开展“三万”活动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我们党员干部应牢记使命,情系百姓,多到群众中走走、看看,多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

(作者系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吴跃辉)

下载来自王家山的民情日记(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来自王家山的民情日记(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来自廖家村民情日记[范文]

    3月8日星期三晴 参加完“全市万名干部进万家入万户”会议后,我就在思索扶贫部门,特别是我这样一个刚到市扶贫办工作仅半个月的新兵应该如何作为。经充分酝酿,我办确定了4名优秀......

    来自桥儿沟村民情日记

    3月23日 星期三 多云 “三万”活动动员会召开后,我就打算好好利用这次难得机会,下乡进村看看村庄变化,听听村民的意见呼声。今天,我终于抽出空儿来,决定先到城郊的村去走一走,看一......

    来自津城村民情日记

    3月18日 星期五 晴 郧西县上津镇是旅游名镇,津城村就在镇中心,我为能在古城开展“三万”工作而颇感欣喜。 不过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就从十堰到了上津镇。这座镶嵌在大山深处的......

    来自竹溪南部山区民情日记

    3月28日星期一晴 早晨起来,匆匆上路,经过6个多小时颠簸,下午3点多钟,我们终于来到我县南部山区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途中,路过向坝乡胜丰村村委会,我顺便向村党支部书记李定清了......

    来自韩溪河村民情日记

    3月24日星期四晴 开展“三万”活动,竹山县委办联系的宝丰镇韩溪河村,是潘口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大村。作为一名曾经的移民乡镇干部,我亲身感受了移民群众故土难离的不舍、顾全大......

    来自官山镇中学民情日记

    4月22日 星期五 晴 我院“三万”活动工作组进驻丹江口市官山镇中学以来,大家一致认为对农村中小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十分必要。为此,我们提出在开展“三万”活动时,实施......

    来自廖河村民情日记

    3月17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是我们驻房县五台山林场廖河村“三万”活动工作组走访乡亲的第三天。一大早,我们翻香炉崖,穿冷水沟,过干坝子水库,下锦鸡坪,进东西二沟,一天下来走访乡亲近......

    来自青山村的民情日记

    4月14日 星期四晴 清晨六时,我便被窗外唧唧喳喳的鸟鸣声给叫醒了。揉揉惺忪的眼睛,打开窗户深深的呼吸,那带着清新的、凉丝丝的的感觉。雨后的鄂陕边界的竹山县双台乡青山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