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廖家村民情日记[范文]

时间:2019-05-12 11:1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来自廖家村民情日记[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来自廖家村民情日记[范文]》。

第一篇:来自廖家村民情日记[范文]

3月8日星期三晴

参加完“全市万名干部进万家入万户”会议后,我就在思索扶贫部门,特别是我这样一个刚到市扶贫办工作仅半个月的新兵应该如何作为。经充分酝酿,我办确定了4名优秀年轻同志分别进驻茅箭区茅塔乡廖家村、岩屋村,东城开发区枧槽村、胡家村。我与他们进行了集中谈话,讲明了工作纪律和工作要求,也算是个战前动员吧,大家愉快接受了工作任务。

问村情

8日一大早,我和进驻茅塔乡的两名同志出发了,本以为城郊的村很快就会到达,结果并不然。由于“五茅路”正在改造扩建,我们一路颠簸前行,有些路段,同志们还要下车步行。一个半小时后,终于到达廖家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明卿早已在村委会等候迎接。简单寒喧后,我就与村委会一班人聊起了村情。王明卿对村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廖家村总面积16.89平方公里,4个村民小组,223户738人,耕地面积480亩,其中水田360亩,山场面积2.3万亩。这里民风纯朴,生态完好,植被茂盛,是市、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旅游扶贫试点村。2008年被列为全市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对接村,2009年被列为市扶贫办对口帮扶村,2010年5月,被省环保厅命名为“2009年度省级生态村”。近年来,廖家村发展反季节蔬菜、庭院经济和林特产业,建沼气池205口,硬化通组通户公路7.5公里,新修通村组水泥路10公里。如今的廖家村人更亲、路更畅、树更绿、水更清、村更美,每逢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

最后,王明卿动情地说:“我们廖家村农民房子宽敞明亮,农牧业兴旺,村民劳务赚钱忙,生活环境大变样,感谢扶贫感谢党。”听完王明卿介绍,我为廖家村近年来发生的变化感到欣喜,也为扶贫开发给廖家村带来的变化感到高兴,同时深感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访民意

下午1点,在村干部指引下,我们到了三组村民金汉梅家。这是一幢刚刚竣工的两层楼,面积有220平方米左右。金汉梅家属于重组家庭,男方带来两个孩

子,全家有6口人,去年还挤在旧土坯房里。当听村书记说我们是市里来的工作队时,她很高兴和我促膝拉起了家常。她说,过去家里经济比较困难,近几年,党的农村政策落实得好,加上市里派来的工作队和乡、村扶持,我发展生猪养殖和蔬菜种植,现在每年可收益2万元左右。从她饱经风霜的脸上,我看到了她生活的艰辛和沧桑,也看到了她们家未来的希望。我鼓励她,只要勤劳,今后的日子会更红火。

在农家乐业主王清家,我与他算起了经济账,得知他一年靠开办农家乐能增收2万多元,儿子在外打工,一年下来也能挣回一二万元,一家人生活有滋有味,我也感到放心了。

在老党员廖修荣家,1931年出生的老王向我讲述了红色茅塔过去的光辉历史。回想当时王树声率中原突围部队转战鄂西北、创建根据地的艰苦岁月,我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的群众不愧是英雄的人民。走在廖家村通村水泥路上,看到每家每户通过村庄整治发生了较大变化,房屋美化了,院落硬化了,庭园绿化了,家家户户还修建了沼气池,一股新农村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谋发展

原本打算还要走访几户人家,随行的同志告诉我还要召开一个村班子、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于是我就赶回村委会。

说起村里发展大计,大家兴致特别高,你一言我一语,头头是道,我一边聆听,一边认真做笔记。梳理大家意见和我一天来所见所闻,我和大家共同认为廖家村今后的发展定位是:一是发展农家休闲旅游。由于廖家村离城区较近,自然环境优美,过去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应该继续鼓励有发展愿望的农户适量发展农家乐。二是发展茶叶产业。目前廖家村已建成茶园700多亩,马上就可见效。但是由于是村集体经营,缺乏活力。我当时就给竹山县圣水茶叶公司联系,请他们实地考察,引进市场机制,商谈合作开发事宜。明天我还要安排专人与圣水公司具体联系,把廖家村茶叶产业发展好,经营好,出效益。三是建设新农村。过去由于是试点示范,加上扶持有限,只在3个院落进行了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试点,今后要不断探索推广,在居住比较集中的村落进行村庄整治。

快7点了,一天的工作收获颇丰,住在较远的乡亲们还要赶回家,我只好依

依不舍和他们一一作别。我相信廖家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作者系市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袁新云)

第二篇:来自廖河村民情日记

3月17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是我们驻房县五台山林场廖河村“三万”活动工作组走访乡亲的第三天。一大早,我们翻香炉崖,穿冷水沟,过干坝子水库,下锦鸡坪,进东西二沟,一天下来走访乡亲近20户。晚上,在村干部安排的农家歇息,我辗转反侧,思绪万千。

自己也是农家子弟,参加工作后曾在乡镇基层工作多年,起早贪黑,哪黑住哪,遇啥吃啥,与群众打成一片,快乐自在。如今到基层却显得有些生分了。就说睡觉,乡亲的热情没变,床也没变,应该说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床铺是越来越软和了,自己反倒“择床”难以入眠。实际上是自己变了,坐机关时间长了,身子变得精贵了,养尊处优,吃不得苦、受不得累、经不起磕碰。

究其深层次原因,总觉得自己在乡下工作多年,自认为了解基层、了解群众,不想下基层、不愿下基层、不能下基层了,对新形势下农村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知半解,特别是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把握不准,思想上有一种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倾向。说白了,就是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衰退、与群众的感情不浓了。正所谓:现在的路越修越好,干部下基层却越来越少;电话越来越多,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办公楼越盖越气派,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

我深深地认识到,远离基层、远离群众、远离生活,就远离了创造历史的衣食父母、远离了获得营养的沃土、远离了解决难题的智慧。在机关,比职务、比待遇、比工作环境,比得心浮气躁、精神萎靡、作风飘浮;到基层,与基层干部比、与普通群众比,尤其是与农村众多的弱势群体比,越比头脑越冷静,越比越心平气和,越比越坦然淡定。

白天几个勤劳质朴、坚韧向上的走访对象一直回荡在脑海,给我们信心,给我们力量。

上午在廖河村三组冷水沟,我们走访了已年过七旬的老党员唐有余。我们去的时候他在坡上翻地备春播,虽然年纪有些大了,但身体很硬朗。他告诉我们,他在原青峰啤酒厂干了23年,是车间老机修工,2003年啤酒厂倒闭后,仅仅补偿了买断工龄款1.1万元,本来按政策他可以争取去申领养老金,但他说自己没为社会作多大贡献,老了也不想给党和政府找麻烦。老人回乡总是闲不住,家里

种了2亩多地,农忙时节经常帮有残疾的大儿子干农活,农闲时靠打铁手艺挣点儿油盐钱,坚持不向政府伸手。当得知他的两个孙子闲居家中时,我们建议他让孙子去参加免费职业培训,并给他提供了县内外3家企业用工信息。他站起身来拉住我们的手久久不放,再三表示感谢。

别过唐老,来到养羊大户白亭河、白玉乐的养羊场。白亭河、白玉乐两家几亩陡坡地退耕后,人均不到半亩地,家庭比较困难,但他们头脑灵活,向信用社贷款2万多元建起标准化羊栏,得到林场以奖代扶补助1万多元,养羊场现已粗具规模,饲养山羊50多只,每年出栏山羊40多只,经济效益还算可观。他们说,现在国家政策好,新农村建设国家有许多优惠扶持政策,作为年轻的农民,不能整天无所事事,要干点事业出来。我们给他们送上了《山羊养殖技术简明读本》,他们如获至宝,连声道谢。

在困难村民杨正兵家中,我们了解到,此人原是三组组长,因村组合并现已不再任职,他本人身体状况不好,经常生病吃药,甚至住院,一个儿子在浙江打工,患有肝炎,难以治愈,家里经济来源少,因此显得捉襟见肘。听完后,我们对他家的情况表示同情,把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单送给他,并向他解释现在上级对农村关注程度越来越大,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马上将推行的农民养老保险政策等,都是惠及群众的利民政策,鼓励他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坚强地生活下去。一天走访结束,在返回的路上,几位同事都有一些感慨。我们认为,农村现状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农村政策确实是越来越好了、农民生活状况也在逐步改善,忧的是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农村种养技术的推广、市场就业信息服务远远不够,在一系列好政策的背后,仍然有部分农民家庭状况让人心酸。同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知“三农”、懂“三农”、爱“三农”的干部,这坚定了我们深入基层、心系农家的决心和信心。我们决心在与群众“三同”中增进感情,在与群众打交道之中提升能力、增加才干,用我们的微薄之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以回报养育我们、教育我们的农民兄弟。

(作者系房县宣传部理论科科长张明生)

第三篇:来自石鼓村民情日记

5月25日 星期三 晴

今天一大早,我带领局机关工作人员从十堰出发,驱车前往我局 “三万”活动驻点村——丹江口市石鼓镇石鼓村。

10点整,我们来到汉江以北、丹江口水库旁边的石鼓村。一下车,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朝和 “三万”工作队员蒋军成一边给我们引路,一边介绍村里的情况。石鼓村现有474户1767人,耕地3500亩,土壤贫瘠。近几年来,该村利用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发展以仁用杏、核桃为主的经济林1500亩;养殖猪、牛、兔、羊;兴办山野菜加工厂,吸引外来资金建立养鸡场,种植烟叶800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村里开了一个座谈会后,我们前往石鼓村三组烟叶基地。石鼓镇常务副镇长林廷锐介绍:“去冬今春,我们这里遇到了60年一遇的干旱灾情,农民生活用水困难,农业灌溉不便。今年小麦减产80%,油菜歉收75%。”石鼓镇农技站站长温太斌指着近处田间的烟苗说:“这些绿油油的烟苗是最近刚种植的,因为长期干旱已经晚了十多天了,多亏了市气象局、地震局„三万‟活动工作组在我们这设立炮台,实施人工增雨,田里才有了墒,我们才能把烟苗种下去!”看到村民们正将一盘盘烟苗搬运到田间,浇水栽种烟苗,我和他们打过招呼,就带领着局机关干部们挽起裤腿,在温站长的指导下帮助栽种烟苗。不一会儿,我们就把近处的耕地插上了烟苗,田间顿时绿意盎然。随后,我们来到两公里以外的标准化烟叶育苗基地,察看了烟叶育苗温室大棚,并和林廷锐等人一起探讨了如何发展规模化烟叶种植。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1点50分了,我们来到了石鼓村三组特困户陈太增家。陈太增,今年58岁,家中4口人,父亲陈正明长期患病,惟一的儿子陈青峰今年25岁,从小就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至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料。他妻子身体也长期不好,3亩地全靠陈太增一个人耕种。家里居住的一间平房,还是村委会帮忙搭建的。为了解决他家的生活窘境,村委会为他儿子申请了一级残废证,发放了低保金,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了解到他家的遭遇后,我深感揪心,立即掏出300元钱递给陈太增,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信心,自力更生。走在路上,我了解到,目前丹江口市低保救助范围有限,标准较低。石鼓村有几十户困难群众需要救助,但只有21户低保名额,许多贫困边缘户难以得到

救助。这些困难家庭大多是因残致贫或因病返贫,低保户平均每月每人只有50元至80元左右的补助,在物价高的情形下只能维持生活。而且,这些家庭普遍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仅靠简单的“外部输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脱贫的问题。如何才能使他们摆脱困境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声汽笛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原来,王金朝来到我们面前,指着远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苗说:“那里是我们200亩核桃基地和300亩仁用杏基地!”站在一旁的林廷锐说:“这些年来,王金朝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栽种苍树100亩、连翘300亩、烟叶800亩,种植核桃树200亩、白杨树800亩、仁用杏300亩。他还多方筹资,引进先进技术,建设150模式养猪小区,创办山野菜加工厂,还引资上千万创建金汇源养鸡场,夯实了集体经济的基础。”

“来的路上,我看到了4A级旅游景区太极峡就在你们村旁边。它刚刚开业,潜力很大,你们还可以好好利用这个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我建议道。“是啊,我们正在规划中,准备修复老石鼓村留下的的大石鼓,再利用先民留下的老街、天然的蛤蟆石、特有的丹霞地貌,以及靠近太极峡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当前就是还有6公里的道路没有硬化。”我听后十分高兴,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打破交通瓶颈,怎样将石鼓村的旅游资源与太极峡连成一片,吸引游客,同时让村里的山野菜、核桃等特产销售出去。随后,我代表局党组向石鼓村捐资5000元,用于支持该村产业开发和经济建设,并鼓励村镇干部再接再厉,共创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清甫)

第四篇:来自王家村民情日记

5月8日 星期日 阴天

十堰日报社“三万”活动工作组带着铺盖行李进驻茅箭区茅塔乡王家村,转眼两个多月了。来的时候,报社党委把我们召集到一起,提出了很高要求,一定要达到“机关转作风,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这段时间,虽然没有给农民谋到什么实惠,可是我们受到的教育实在太深刻了,改变了我们过去在机关的很多想法和看法,其中就有三个“完全没想到”。

没想到农村发展变化这么快

按照必须完成“十个一”的规定动作要求,要联系一户特困户。村党支部书记易敏想了想说,就定村里的王朝祥那一户吧,老两口都六七十岁了,抱养的一个女儿远嫁竹溪,算是最困难的一户。沿着到户的水泥路缓缓上了一个小坡就到了王朝祥家。三间正屋,两间偏厦都搪得雪白。进门一望,横梁上挂了一大趟子腊肉,有的已黢黑,不知是哪一年的。堂屋大桌子上放了一大簸箕小麦,靠墙根是一蛇皮袋子包谷糁。我们到灶屋转了转,吃的自来水,烧的省柴灶,灶后4个大瓦缸一字摆开,揭开缸盖一看,里面都装着满满的小麦,怕有上千斤,两年都吃不完。和主人聊了聊,他们都享受着低保。

王朝祥是王家村四组少数几户住平房户之一。这个小组不几年就陆续有31户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水泥路、自来水、电、网线通到家家户户。看病有合作医疗,老弱病残有低保。谈起这几年农村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新变化,三组农民老汉王明忠说,如今我们这里老百姓的生活比过去地主老财强十倍都不止,说罢哈哈大笑。

没想到干部群众关系这么好

我们工作组把这次“三万”活动的重点放在“访民情、增感情”上。到4月21日,已走访了全村100%的农户。走访座谈中,我们摸清现状,征求意见,了解愿望。边座谈,边宣讲政策,边传递信息,边解答疑难。农民群众纷纷表现出对干部进村入户的感激之情。4月12日,我们和易敏一起走访农户张定罗家,张定罗的老婆给我们一人打碗糖茶。座谈罢,张定罗一家子跟着我们一起到农户陈志兴家。陈志兴家谈罢,张定罗、陈志兴两家子又跟着我们一起走访徐纪元家。

临转回来,陈志兴的老婆、儿子媳妇拦在路上死拉活拉我们到他家吃午饭不可,好险把易敏的衣裳都扯坏了。

在王家村,我们所走访的农户,都对乡村干部赞不绝口。乡党委副书记王磊长年住在这个村,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都和他亲热。村民代表张克玉说,我们的村干部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舍得出力贡献大,公路硬化、引水到户、房屋涂白,每年都要为群众办几件实事。而易敏却说,不是我个人好,而是党的惠民政策好,我不过是贯彻落实罢了,再就是制度好,村上经济都是乡经管站管理,群众信得过,我们也行得端过得硬。

没想到党在农村的形象这么伟大

通过心连心的交流,王家村的群众也给我们反映了些问题和困难。经过梳理,我们选择热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帮办实事。

王家村是个库区村,位于茅塔水库右岸的四组有个滑坡体,去年夏季下大雨山体坍塌,把组长周思贤的楼房埋了半截子。易敏一声招呼,全组男女老少都来帮忙抢险。这次我们去后,村民纷纷反映要修一条水渠分水减灾,保护滑坡体下十几户村民安全。我们认为这个事是个急事。4月8日清早,我们到市国土资源局找到局长乔冰汇报情况,乔局长立马打电话到茅箭区国土资源分局。旋即我们回到村上,就见茅箭国土分局龚副局长、周科长等3人已经来了,正去山上勘察,真是雷厉风行!

王家村的老百姓把这样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谋福的干部称之谓“党”。二组村民刘金昌说,过去上面总是向百姓“要”这税那费,给不起就牵羊赶猪,甚至上房揭瓦,搞得很对立。现在上面不是“给”就是“投”,这补贴那补贴,这投资那保障,党的政策真是“两个哑巴睡一头——好得没话说”,再不好好搞,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像刘金昌这样赞党爱党、颂扬党的好政策的,在王家村走访座谈中听到的可以说是“众口一词”。这个当今农村的新变化,使我们倍感精神振奋,也使我们倍感责任重大。我们工作组在积极为村上帮办几件实事后,还将帮村上理清思路,谋求更大发展。

(作者系十堰日报社正县级退休干部潘承田)

第五篇:来自小河村民情日记

3月21日星期二小雨

白浪街办小河村是我区重点打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这个村在集体经济发展、新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搞得有声有色。下午2点,我前往小河村,想看看村里的搬迁小区建设得怎么样,老百姓有什么要求?还想了解村里的医疗状况如何,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了?

到了村委会,我叫上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隆江,一同前往离村委会不远的搬迁小区建设现场,只见现场有近30名群众正在建房,有的拌沙、有的砌砖、有的划线,一派繁忙景象。通往搬迁小区的道路不长,因为最近才下过雨,有些泥泞。走在搬迁小区,我不禁在想,小区的村民平时吃饭、生活用品全部需要出行采购,但这里道路不平,离商业区又较远,村民采购的确不便。要是能在小区建设一个生活用品超市,既可以解决一部分老百姓就业,又可以方便周围群众的生活,这岂不是一举两得。这个搬迁小区我原来已来过几次,好多搬迁的群众对我还比较熟悉,看到了我的来访,他们都纷纷过来打招呼,或坐或站,围在我身边。他们除了感谢政府以外,还提出了一些意见,主要是:希望政府协调村委会尽快建成小区,让村民早点住进新房;帮助他们安置净水设备,解决小区村民安全吃水问题;希望政府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及效率。对此,我都一一给予解答。

从搬迁小区出来的路上,我深有感触,我们白浪的老百姓真是纯朴,为了村组集体经济和开发区的发展,他们离开了祖辈生活的地方,舍小家为大家,住在条件艰苦的简易板房里等待住宅小区建设完工,作出了很大牺牲,刚才向我提出的这些要求都很实际,也很朴实,没有过份的要求,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他们排忧解难。这几年,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刚才很多老乡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很多群众因为看病贵,舍不得花钱看病,小病拖成了大病。边走边想,我来到了小河村卫生室,同时,电话联系上了区文教卫局局长翁端胜,让他也到现场来“把脉会诊”。在村卫生室,刚好遇到了前来就医的村民和卫生室的负责人李海,我就详细询问了新农合门诊统筹的费用核销、村民门诊医疗费支出以及医护人员的收入等情况。李海说:“卫生室用的是村委会的房子,村委会没收过房租,是免费提供给我们使用的。卫生室的收入还行,旺季的时候每个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淡季的时候也能有千把元的收入。”我对他说:“卫生室的收入应达到平均每月一千七八百元,没有了生活之忧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治病救人。开发区今后会加大对卫生室的投入力度,找企业拉点赞助,为卫生室添置些医疗设备,提高你们的待遇也就是更好地为村民服务。”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一流的卫生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农村卫生室建设也要适应开发区建设发展的需求,要不断满足辖区村(居)民的就医需要。我与翁端胜商量说:“下一步要采取多个企业帮建一个村卫生室的办法,尽快建成一流的农村卫生

室,尽快完成新农合一卡通建设任务,确保12月30日前投入使用,方便村民就医;要按照所管辖村民数核定村卫生室医护人员数,其补贴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各村医护人员安心从事开发区农村卫生事业,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开发区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回到办公室已是下午5点多钟,我匆匆喝了几口水后,记录下今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我认为,如今的干部交通条件好了,下乡的次数反而少了;通信发达了,与群众见面的机会反而少了;办公条件好了,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反而弱了。这说明我们的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有了距离,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做事时就容易伤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伤害了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就会不稳定,就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因此,省委、市委开展“三万”活动十分必要,通过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基层工作经验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抓手。我相信,开发区通过深入开展“三万”活动,必将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和谐大发展。

(作者系十堰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王旋)

下载来自廖家村民情日记[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来自廖家村民情日记[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来自太山村民情日记

    3月22日 星期二 阴 今天我们工作组一行4人来到张湾区柏林镇太山村走访农户。太山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山多地少,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全村国土面积为15.7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0.......

    来自桥儿沟村民情日记

    3月23日 星期三 多云 “三万”活动动员会召开后,我就打算好好利用这次难得机会,下乡进村看看村庄变化,听听村民的意见呼声。今天,我终于抽出空儿来,决定先到城郊的村去走一走,看一......

    来自津城村民情日记

    3月18日 星期五 晴 郧西县上津镇是旅游名镇,津城村就在镇中心,我为能在古城开展“三万”工作而颇感欣喜。 不过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就从十堰到了上津镇。这座镶嵌在大山深处的......

    来自竹溪南部山区民情日记

    3月28日星期一晴 早晨起来,匆匆上路,经过6个多小时颠簸,下午3点多钟,我们终于来到我县南部山区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途中,路过向坝乡胜丰村村委会,我顺便向村党支部书记李定清了......

    来自韩溪河村民情日记

    3月24日星期四晴 开展“三万”活动,竹山县委办联系的宝丰镇韩溪河村,是潘口水电站移民搬迁安置大村。作为一名曾经的移民乡镇干部,我亲身感受了移民群众故土难离的不舍、顾全大......

    来自王家山的民情日记(本站推荐)

    4月21日 星期四晴 今天早上八点半,我和区驻方滩乡王家山村工作队员、村干部约好一道去7组走访名叫李显秀的大娘,李大娘今年74岁,是这次南水北调的移民户,去之前,了解到李大娘老伴......

    来自官山镇中学民情日记

    4月22日 星期五 晴 我院“三万”活动工作组进驻丹江口市官山镇中学以来,大家一致认为对农村中小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十分必要。为此,我们提出在开展“三万”活动时,实施......

    来自青山村的民情日记

    4月14日 星期四晴 清晨六时,我便被窗外唧唧喳喳的鸟鸣声给叫醒了。揉揉惺忪的眼睛,打开窗户深深的呼吸,那带着清新的、凉丝丝的的感觉。雨后的鄂陕边界的竹山县双台乡青山村,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