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来自官山镇中学民情日记
4月22日 星期五 晴
我院“三万”活动工作组进驻丹江口市官山镇中学以来,大家一致认为对农村中小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十分必要。为此,我们提出在开展“三万”活动时,实施科普知识普及工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座谈了解,3月21日工作组会议议定,在3个月的时间内,我们根据两家学校的实际,特别是官山镇中学学生的实际,开展一系列科普知识教育活动。主要拟开展六项工程,即“双联双助党建工程”、“科学管理提高工程”、“教授帮带质量工程”、“„大手拉小手‟励志工程”、“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和“科普知识普及工程”。其中“科普知识普及工程”主要内容是:灾害医学救援培训、法律知识讲座、健康常识和常见病防治、防范邪教“法轮功”等。
4月13日下午,由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分党委书记王保郧、副院长王云甫带领的11位专家组成的“彩虹”灾害医学救援培训服务队来到官山镇中学,对4至9年级学生以及部分教师200余人,进行了模拟灾害现场的情景展示及消防基本知识、火灾现场的逃生与自救方法、绳索打结、简易包扎、徒手转运、简易担架制作、紧急情况下的心肺复苏术等灾害医学救援培训。情景演示紧张有序;技术培训学生参与踊跃,练习认真;互动场面热烈,效果良好。灾害医学救援培训项目得到师生好评。
为了帮助官山镇中学做好在青少年中防范“法轮功”等邪教组织,4月18日下午,我来到十堰市委610办公室,找到朱丹华主任索要了一些关于防范“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的宣传资料。4月19日,我安排我院保卫处人员翻印《反邪教警示教育宣传提纲》、《防范“门徒会”警示教育宣传提纲》各10份,编印《崇尚科学,远离邪教》200余份。今天下午,我守在学校印刷厂直到5时才拿到印制好的资料。6时30分,我赶到官山镇中学将200多份宣传品交给了该校政教主任周勇,要求下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4年级及以上的班级学生和教职工学习。帮助大家识别邪教与宗教,了解邪教反人类、反社会、欺骗群众的伎俩,认清邪教的本质和真实面目,指出参与邪教违法活动的危害和后果,劝阻师生远离邪教,提倡学习科学、崇尚科学、应用科学,让师生们明白科学的工作和生活才是文明健康的现代社会新风尚。
与此同时,在4月19日,我找到学院医保中心主任王先义,请他编印一些
春夏之交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知识资料带到官山镇中学,对师生进行基本的医学知识和健康知识教育。4月21日,王先义从十堰市健康教育所找来了《十堰市城镇居民健康教育手册》300多份。今天傍晚我一并带给了老周,请他安排老师分发资料给全校的师生,必要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讲授,督促、指导学生做好健康行为培养,小伤小病防治,溺水、触电、地震等灾害应对,艾滋病、肺结核、乙肝等传染病的预防及拒绝毒品等66项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学习和训练。
另外,我邀请我院法学教授李长征,为官山镇中学师生举办一期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的法律知识讲座。该讲座将于4月29日下午在官山镇中学运动场举行,届时邀请镇直机关干部和邻近村民参加。
下周科普知识普及是重点工作。晚饭后,我在走廊道上叮嘱我院工作组队员刘涛,督促老周将防范邪教、健康教育两项活动落到实处。法律讲座的组织也先请官山镇中学金校长拟一方案,我们商量一下后按预定计划实施。
(作者系湖北医药学院院长助理张建)
第二篇:来自石鼓村民情日记
5月25日 星期三 晴
今天一大早,我带领局机关工作人员从十堰出发,驱车前往我局 “三万”活动驻点村——丹江口市石鼓镇石鼓村。
10点整,我们来到汉江以北、丹江口水库旁边的石鼓村。一下车,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朝和 “三万”工作队员蒋军成一边给我们引路,一边介绍村里的情况。石鼓村现有474户1767人,耕地3500亩,土壤贫瘠。近几年来,该村利用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发展以仁用杏、核桃为主的经济林1500亩;养殖猪、牛、兔、羊;兴办山野菜加工厂,吸引外来资金建立养鸡场,种植烟叶800亩,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村里开了一个座谈会后,我们前往石鼓村三组烟叶基地。石鼓镇常务副镇长林廷锐介绍:“去冬今春,我们这里遇到了60年一遇的干旱灾情,农民生活用水困难,农业灌溉不便。今年小麦减产80%,油菜歉收75%。”石鼓镇农技站站长温太斌指着近处田间的烟苗说:“这些绿油油的烟苗是最近刚种植的,因为长期干旱已经晚了十多天了,多亏了市气象局、地震局„三万‟活动工作组在我们这设立炮台,实施人工增雨,田里才有了墒,我们才能把烟苗种下去!”看到村民们正将一盘盘烟苗搬运到田间,浇水栽种烟苗,我和他们打过招呼,就带领着局机关干部们挽起裤腿,在温站长的指导下帮助栽种烟苗。不一会儿,我们就把近处的耕地插上了烟苗,田间顿时绿意盎然。随后,我们来到两公里以外的标准化烟叶育苗基地,察看了烟叶育苗温室大棚,并和林廷锐等人一起探讨了如何发展规模化烟叶种植。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1点50分了,我们来到了石鼓村三组特困户陈太增家。陈太增,今年58岁,家中4口人,父亲陈正明长期患病,惟一的儿子陈青峰今年25岁,从小就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病,至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料。他妻子身体也长期不好,3亩地全靠陈太增一个人耕种。家里居住的一间平房,还是村委会帮忙搭建的。为了解决他家的生活窘境,村委会为他儿子申请了一级残废证,发放了低保金,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压力。了解到他家的遭遇后,我深感揪心,立即掏出300元钱递给陈太增,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增强信心,自力更生。走在路上,我了解到,目前丹江口市低保救助范围有限,标准较低。石鼓村有几十户困难群众需要救助,但只有21户低保名额,许多贫困边缘户难以得到
救助。这些困难家庭大多是因残致贫或因病返贫,低保户平均每月每人只有50元至80元左右的补助,在物价高的情形下只能维持生活。而且,这些家庭普遍缺乏自身的“造血功能”,仅靠简单的“外部输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脱贫的问题。如何才能使他们摆脱困境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声汽笛把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原来,王金朝来到我们面前,指着远处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苗说:“那里是我们200亩核桃基地和300亩仁用杏基地!”站在一旁的林廷锐说:“这些年来,王金朝带领村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栽种苍树100亩、连翘300亩、烟叶800亩,种植核桃树200亩、白杨树800亩、仁用杏300亩。他还多方筹资,引进先进技术,建设150模式养猪小区,创办山野菜加工厂,还引资上千万创建金汇源养鸡场,夯实了集体经济的基础。”
“来的路上,我看到了4A级旅游景区太极峡就在你们村旁边。它刚刚开业,潜力很大,你们还可以好好利用这个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我建议道。“是啊,我们正在规划中,准备修复老石鼓村留下的的大石鼓,再利用先民留下的老街、天然的蛤蟆石、特有的丹霞地貌,以及靠近太极峡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旅游业。当前就是还有6公里的道路没有硬化。”我听后十分高兴,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打破交通瓶颈,怎样将石鼓村的旅游资源与太极峡连成一片,吸引游客,同时让村里的山野菜、核桃等特产销售出去。随后,我代表局党组向石鼓村捐资5000元,用于支持该村产业开发和经济建设,并鼓励村镇干部再接再厉,共创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清甫)
第三篇:来自王家村民情日记
5月8日 星期日 阴天
十堰日报社“三万”活动工作组带着铺盖行李进驻茅箭区茅塔乡王家村,转眼两个多月了。来的时候,报社党委把我们召集到一起,提出了很高要求,一定要达到“机关转作风,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这段时间,虽然没有给农民谋到什么实惠,可是我们受到的教育实在太深刻了,改变了我们过去在机关的很多想法和看法,其中就有三个“完全没想到”。
没想到农村发展变化这么快
按照必须完成“十个一”的规定动作要求,要联系一户特困户。村党支部书记易敏想了想说,就定村里的王朝祥那一户吧,老两口都六七十岁了,抱养的一个女儿远嫁竹溪,算是最困难的一户。沿着到户的水泥路缓缓上了一个小坡就到了王朝祥家。三间正屋,两间偏厦都搪得雪白。进门一望,横梁上挂了一大趟子腊肉,有的已黢黑,不知是哪一年的。堂屋大桌子上放了一大簸箕小麦,靠墙根是一蛇皮袋子包谷糁。我们到灶屋转了转,吃的自来水,烧的省柴灶,灶后4个大瓦缸一字摆开,揭开缸盖一看,里面都装着满满的小麦,怕有上千斤,两年都吃不完。和主人聊了聊,他们都享受着低保。
王朝祥是王家村四组少数几户住平房户之一。这个小组不几年就陆续有31户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水泥路、自来水、电、网线通到家家户户。看病有合作医疗,老弱病残有低保。谈起这几年农村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新变化,三组农民老汉王明忠说,如今我们这里老百姓的生活比过去地主老财强十倍都不止,说罢哈哈大笑。
没想到干部群众关系这么好
我们工作组把这次“三万”活动的重点放在“访民情、增感情”上。到4月21日,已走访了全村100%的农户。走访座谈中,我们摸清现状,征求意见,了解愿望。边座谈,边宣讲政策,边传递信息,边解答疑难。农民群众纷纷表现出对干部进村入户的感激之情。4月12日,我们和易敏一起走访农户张定罗家,张定罗的老婆给我们一人打碗糖茶。座谈罢,张定罗一家子跟着我们一起到农户陈志兴家。陈志兴家谈罢,张定罗、陈志兴两家子又跟着我们一起走访徐纪元家。
临转回来,陈志兴的老婆、儿子媳妇拦在路上死拉活拉我们到他家吃午饭不可,好险把易敏的衣裳都扯坏了。
在王家村,我们所走访的农户,都对乡村干部赞不绝口。乡党委副书记王磊长年住在这个村,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都和他亲热。村民代表张克玉说,我们的村干部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舍得出力贡献大,公路硬化、引水到户、房屋涂白,每年都要为群众办几件实事。而易敏却说,不是我个人好,而是党的惠民政策好,我不过是贯彻落实罢了,再就是制度好,村上经济都是乡经管站管理,群众信得过,我们也行得端过得硬。
没想到党在农村的形象这么伟大
通过心连心的交流,王家村的群众也给我们反映了些问题和困难。经过梳理,我们选择热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帮办实事。
王家村是个库区村,位于茅塔水库右岸的四组有个滑坡体,去年夏季下大雨山体坍塌,把组长周思贤的楼房埋了半截子。易敏一声招呼,全组男女老少都来帮忙抢险。这次我们去后,村民纷纷反映要修一条水渠分水减灾,保护滑坡体下十几户村民安全。我们认为这个事是个急事。4月8日清早,我们到市国土资源局找到局长乔冰汇报情况,乔局长立马打电话到茅箭区国土资源分局。旋即我们回到村上,就见茅箭国土分局龚副局长、周科长等3人已经来了,正去山上勘察,真是雷厉风行!
王家村的老百姓把这样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谋福的干部称之谓“党”。二组村民刘金昌说,过去上面总是向百姓“要”这税那费,给不起就牵羊赶猪,甚至上房揭瓦,搞得很对立。现在上面不是“给”就是“投”,这补贴那补贴,这投资那保障,党的政策真是“两个哑巴睡一头——好得没话说”,再不好好搞,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像刘金昌这样赞党爱党、颂扬党的好政策的,在王家村走访座谈中听到的可以说是“众口一词”。这个当今农村的新变化,使我们倍感精神振奋,也使我们倍感责任重大。我们工作组在积极为村上帮办几件实事后,还将帮村上理清思路,谋求更大发展。
(作者系十堰日报社正县级退休干部潘承田)
第四篇:来自小河村民情日记
3月21日星期二小雨
白浪街办小河村是我区重点打造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这个村在集体经济发展、新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搞得有声有色。下午2点,我前往小河村,想看看村里的搬迁小区建设得怎么样,老百姓有什么要求?还想了解村里的医疗状况如何,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解决得怎么样了?
到了村委会,我叫上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隆江,一同前往离村委会不远的搬迁小区建设现场,只见现场有近30名群众正在建房,有的拌沙、有的砌砖、有的划线,一派繁忙景象。通往搬迁小区的道路不长,因为最近才下过雨,有些泥泞。走在搬迁小区,我不禁在想,小区的村民平时吃饭、生活用品全部需要出行采购,但这里道路不平,离商业区又较远,村民采购的确不便。要是能在小区建设一个生活用品超市,既可以解决一部分老百姓就业,又可以方便周围群众的生活,这岂不是一举两得。这个搬迁小区我原来已来过几次,好多搬迁的群众对我还比较熟悉,看到了我的来访,他们都纷纷过来打招呼,或坐或站,围在我身边。他们除了感谢政府以外,还提出了一些意见,主要是:希望政府协调村委会尽快建成小区,让村民早点住进新房;帮助他们安置净水设备,解决小区村民安全吃水问题;希望政府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及效率。对此,我都一一给予解答。
从搬迁小区出来的路上,我深有感触,我们白浪的老百姓真是纯朴,为了村组集体经济和开发区的发展,他们离开了祖辈生活的地方,舍小家为大家,住在条件艰苦的简易板房里等待住宅小区建设完工,作出了很大牺牲,刚才向我提出的这些要求都很实际,也很朴实,没有过份的要求,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他们排忧解难。这几年,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没有很好解决,刚才很多老乡都提到了这个问题,很多群众因为看病贵,舍不得花钱看病,小病拖成了大病。边走边想,我来到了小河村卫生室,同时,电话联系上了区文教卫局局长翁端胜,让他也到现场来“把脉会诊”。在村卫生室,刚好遇到了前来就医的村民和卫生室的负责人李海,我就详细询问了新农合门诊统筹的费用核销、村民门诊医疗费支出以及医护人员的收入等情况。李海说:“卫生室用的是村委会的房子,村委会没收过房租,是免费提供给我们使用的。卫生室的收入还行,旺季的时候每个月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淡季的时候也能有千把元的收入。”我对他说:“卫生室的收入应达到平均每月一千七八百元,没有了生活之忧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治病救人。开发区今后会加大对卫生室的投入力度,找企业拉点赞助,为卫生室添置些医疗设备,提高你们的待遇也就是更好地为村民服务。”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一流的卫生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农村卫生室建设也要适应开发区建设发展的需求,要不断满足辖区村(居)民的就医需要。我与翁端胜商量说:“下一步要采取多个企业帮建一个村卫生室的办法,尽快建成一流的农村卫生
室,尽快完成新农合一卡通建设任务,确保12月30日前投入使用,方便村民就医;要按照所管辖村民数核定村卫生室医护人员数,其补贴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各村医护人员安心从事开发区农村卫生事业,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开发区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回到办公室已是下午5点多钟,我匆匆喝了几口水后,记录下今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我认为,如今的干部交通条件好了,下乡的次数反而少了;通信发达了,与群众见面的机会反而少了;办公条件好了,为群众办事的能力反而弱了。这说明我们的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有了距离,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做事时就容易伤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伤害了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就会不稳定,就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因此,省委、市委开展“三万”活动十分必要,通过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基层工作经验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抓手。我相信,开发区通过深入开展“三万”活动,必将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和谐大发展。
(作者系十堰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王旋)
第五篇:来自太山村民情日记
3月22日 星期二 阴
今天我们工作组一行4人来到张湾区柏林镇太山村走访农户。太山村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山多地少,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全村国土面积为15.7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00.5亩、人口74户306人。
我们首先实地察看了村上正在修建的小水坝,水坝已经砌了四五米高。据该村党支部李书记讲,这座水坝要修8.5米高,主要是为了解决附近住户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由于前几天一直下雨,道路还有些泥泞,加上水坝上空的电线高度太低需要改线,今天施工队没有过来施工。我督促村干部要抓紧施工,抢在汛期前完工,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们工作组。
从小水坝返回,没走几分钟,河对岸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菇房,一排排香菇菌袋整齐有序地摆放在菇架上。我们决定先走访这家香菇种植户。经过一座由两块大石板铺就的简易桥进入这家农户院子,主人家柯成军忙迎上来,跟我们逐一握手。在我们做了自我介绍后,他笑着说:“我知道你们,上周村里开村民大会,我也去了,谢谢领导们还惦记着我们老百姓啊!”说着,忙让家人给我们搬凳子坐、倒水喝。我们谢过,一一坐定后发现院子里还停着一辆面包车,忙打趣道:“你家条件不错,也是有车一族啊!”这样一说,主人家还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了,交谈就在这轻松的气氛中展开了。
柯成军今年49岁,家有5口人,那辆面包车是新买的。他是该村的香菇大户,现有香菇菌袋14000袋,生产的香菇质量还不错,一部
分销到超市,年收入六七万元。我问柯成军:“香菇技术是从哪里学的?”他兴奋地说:“是在政府组织的香菇技术培训班学的。在学习中我认识了华中农业大学的朱兰宝教授,在种香菇的过程中,有啥不懂的直接打电话请教朱教授。”柯成军家还养鸡,目前存栏2000多只,一年下来收入在20000元左右。
我问他目前有什么困难?柯成军说:“现在想搞一个冷库,在香菇价格低时储藏起来,打季节差赚钱。可是现在搞一个冷库至少得10万元,贷款又不容易。”村党支部李书记插话说:“现在贷款要么需要几个农户联保,要么需要房屋抵押,或者有一个做公务员的亲戚担保,确实不太容易。”像柯成军家里目前的情况,应该有较强的还款能力,我当即表态,帮他到银行贷款。
接下来我们走访第二户。户主叫喻昌军,家有3口人,他是个能人,身兼数职,是村上的护林员(每月300元),还是东沟林场的队长(每月300元),还是十白高速公路某个项目的协调队长(每月1500元),这样下来,每月固定收入也有2100元了。另外他家里去年还养了25头猪,纯收入10000元左右,今年打算继续养。只是妻子前几年身体不太好,看病花了不少钱。当我问他有何建议和意见时,他说:“我们村里自然条件较差,集体经济薄弱,但山场面积不小。我想,我们村能不能利用这个优势来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乡亲们致富呢?”我们认真地将他的建议记在笔记本上,准备跟村上的干部共同商量研究。
离开喻昌军家,我们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看到路边的田里有一
人在干农活,连忙走上去跟他攀谈起来。他叫柯成明,今年45岁,至今未婚,家里两口人,抱养的儿子今年16岁了。家里条件较差,有耕地六七分,山场15亩,主要种板栗,年收入只有4000元左右,另外再做些零工一年挣个2000元。我问他有什么困难和想法?他说:“我们父子俩都吃低保,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谢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另外我想提个意见,就是这段路能不能修一下?估计也就几百米,再往前是水泥路,可这段还是土路,每到下雨都是泥巴,难走得很啊。”我忙对他说:“我们前段时间来看水坝时就发现这段路需要修了,已经跟区交通局联系,马上就要修了。”听我这样一说,柯成明高兴地笑起来了。
一天下来,我们走访了20户农户。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父老乡亲多么质朴!多么诚挚!多么可敬!开展“三万”活动恰逢其时,意义深远,我们党员干部应牢记使命,情系百姓,多到群众中走走、看看,多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
(作者系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吴跃辉)